明清政治制度对宦官干政的影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的政ຫໍສະໝຸດ Baidu制度与宦官
明代的几项政治制度
一,恶化的君臣关系,君尊臣卑。 (1)废宰相 (2)廷杖制度,以严刑酷法对待士大夫。 二,废相后的中央政府 (1)六部,废相后权析六部,以六部尚书任天下事,侍郎副之。六部之上, 再无领袖,天子总其成。 (2)都察院,由御史台转化而来,专掌弹劾。与六部合称“七卿” (3 )
孟子似的“大丈夫” 伸张正义,指责时政 帝王师
屈原似的“妾妇”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离骚》
清朝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 部落政权 清朝有满族亲贵做拥戴群体, 于是宦官的重要性就大大的下降了。
清代几项政治制度
一、中央的制度 (1)宰相的问题。沿明制不设宰相,以大学士理国政。雍正时设军机处,跪承笔录。 满汉分别,而实权多在满臣。清始有三跪九叩之制。君尊臣卑,一切较明代尤远甚。 ‚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御史张瑞荫奏军机处关系君权不可裁并折》)。 ‚夫宰相之名,自明洪武时已废而不设,其后置大学士,我朝亦相沿不改。然其职仅票 拟承旨,非如古所谓‘秉钧执政’之宰相也。‛(《清高宗实录》卷一一二九) (2)六部的虚设。仅为中央行政长官,权任大削。 清制六部尚书,左右侍郎俱满汉各一人,则一部长官六人。 “ 名为吏部,但司掣签之事,并无铨衡之权。名为户部,但司出纳之事,并无统计 之权。名为礼部,但司典礼之事,并无礼教之权,名为兵部,但司绿营兵籍、武职升转 之事,并无统御之权。”(光绪三十一年,王大臣奏言政治积弊。)
《皇帝、文臣和太监 明代政局的三角恋》
作者:十年砍柴 如果以西方盛行的政体,来观照明代 政治格局,或者可以看做是, 皇帝立法,太监司法,大臣行政。 由此三种力量构成政坛的基本因素。
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 《皇帝·文臣和太监》从屈原开始,臣对君的关系常用男女关系来 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 比拟,这两类关系却有可比性,读读《离骚》就知道,被君王疏远 相权,互为节制。 的臣子,那心态和弃妇多相似呀。在大明这间屋子里,如果皇帝是 李德裕谓:“宰相非其人,当亟废罢,至天下之政,不可不归中书。” 丈夫,文臣是妻子,那么太监是什么呢?是小妾。诤臣总和贤妻一 宋蔡承禧神宗时上疏:乞除命大臣、台谏之外,事无巨细,非经二府(中 个样,可敬未必可爱;而阉竖似那妖姬,明知可能惑主但忍不住亲 书、枢密)不得施行。” 近。如此,一些自我控制力不强的丈夫,就会远妻子而亲小妾,如 此中国传统政治之精神也。明祖恶宰相弄权,谓可以篡夺王室之统续,故 果碰上一位一点规矩都不讲、暴戾非常、时不时殴打妻子的丈夫, 深忌之。 遂不惜时时用一种严刑酷罚,期使士人震慑于王室积威之下,使其“只能 妻子为了生存还得忍气吞声去讨好得宠的小妾。当然,小妾因为得 为吾用而不足为吾患”。及王威渐弛,则以太监代帝王。 宠而忘乎所以,不但将丈夫和妻子的权分了许多,而且可能浪荡无 度,红杏出墙,或者导致了整个家庭有崩溃的迹象,丈夫明白过来 这是明太祖一人的私意。一人的私意,不足以统治一个天下,只有使明代 了,不管教不行,于是在那位已经疏远很久的黄脸婆帮助下,用家 的政治,走上歧途。 法惩治小妾。
对待汉人的态度 无论其为怀柔或是高压,要之十分防猜。 由上可见 至乾隆朝,清室已臻全盛,汉人反动心理,殆亦消失净尽,清廷乃益肆高 满汉从未一家。 压 ,达于极点。
满族皇帝连正常的汉人士大夫官僚都不信任, 己亥杂诗 不委重任,处处提防。 九州生气恃风雷, 更何况生理心理变态的宦官了?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4)六部科参
内阁与宦官
(1)内阁由来 (2)内阁首辅真的可类比宰相吗? 内阁的“票拟”终究不过是给皇帝提供参考的初步意见,采纳 与否还取决于皇帝的御批。内阁权力的有无及大小,内阁实际 地位的高低,也主要表现在所拟“票拟”被采纳的程度上
阁权最高止于票拟。
朝廷有命令,必传之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传至臣等。内阁 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 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 。 明代一面废去宰相,一面又用严刑绳下。锦衣卫、(锦衣卫狱又称“诏
二、地方的制度——督抚制度 政权既集于中央,而各省又总督、巡抚常川监临,殆于常以兵政凌驾于民政之上。督 抚权日重,布政使仅如其属吏。而国有大兵役,又必特简经略大臣、参赞大臣,亲寄 军要,督抚仍不过承号令、备策应。(钱穆《国史大纲》)
三、 虽设给事中,然其性质,转为御史官之一部分,对朝廷诏旨皆无权封驳。 用人大权,则 全出帝王意旨,既不属之宰执,亦无所谓‚廷推‛。(钱穆《国史大纲》) 明代尽管皇权高度集中,毕竟还保留若干具有约束皇权性质的制度,如六科给事中尚 有‚科参‛之权,即皇帝诏书必下六科,给事中如持反对意见,可以驳回;清代虽设 给事中,但对朝廷诏旨,已无权封驳。又如,明代尚有‚廷推‛之制,即中央高官与 地方大僚的人选,由廷议会推。部院属官与府县正佐则由吏部择人任命;清代的用人 大权,则全归皇帝,已无所谓‚廷推‛
宦官干政的三种形式 一、专门的宦官机构 宦官用事,必不在贵族执政之世、周公时贵族执政,断无主刑余擅权之理也。汉、唐、 二、使者身份监管专门事宜 明三代,皆有刑余擅权之事,六朝则无。何则?贵族执政阶级严明,非刑余所得间也。 三、直接占有朝廷官位 ——章太炎《国学讲演录》
明清宦官制度
—从明清政治制度视角 观察宦官干政问题
——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
一个皇帝要独裁,都有拥护他独裁的一个特定的集团。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思考:宦官干政和皇帝集权的关系?
官僚士大夫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 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 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 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 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 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 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原君》
三点深思:
一、时势变化中守住方向 二、‚天道‛难测中守住底线 三、智慧有限中守住节操
狱”,始太祖时。)东厂、(永乐设,掌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由宦 者领之,与锦衣卫均权。)西厂、(宪宗宠汪直设,命同河外事,所领缇— —孝宗时大学士刘健 骑倍东厂。武宗时,刘谨又设之。神宗时,冯保擅权,又建“内厂”,即 于是实际相权一归寺人,因此明代司礼监权出宰辅上。 西厂之变相。于是名东厂曰:“外厂”。魏忠贤秉政,内、外厂备极刑 惨。)成为皇帝的私法庭,可以不经政府司法机关(刑部、都察院、大理 ——钱穆《国史大纲》 寺,称三法司。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而擅自逮 有明一代政治之坏,自高皇帝废宰相始。 捕拘讯朝臣,乃至于非刑虐杀,其权全操于内寺。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皇权的常态、变态与回归
皇权旁落
宗室
皇权衰落
皇权的附属物 外戚 在门阀政治存在的时限以内,动乱的根源主要不是象专制皇朝通常出现的那种宦官、 外戚、宗室专政,因为相对说来,微弱的皇权孳生不了那种必须依附于皇权而行专擅 宦官 的宦官、外戚、宗室,孳生了也难于长期起重要作用。动乱的根源却较易来自士族中 的权臣。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 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 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 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 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 ‚德‛是什么呢?其实,儒家思想里的‚德‛,对普通人来说, 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 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 就是社会的公共底线;对政治家来说,就是为政施策必须遵循的 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 最一般的规矩和原则;对掌权者来说,就是对规律的顺应和对人 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 心的敬畏;对社会治乱来说,就是民众对统治耐受力的基本限度。 而岂天道哉!
——Mogu 2016.12.17
自宫有罪 快乐有泪
郑和 魏忠贤 王振 刘瑾 王承恩 。 。 。
明 清 宦 官 秀
李莲英 安德海 小德张 苏培盛
同样是皇权专制的顶峰 同样是太监,差距咋这么大呢?
拥戴群体和效忠机制
在任何情况下,最为重要的都不是社会大多数人的支持和默认,而是在 政治上最有权力而且被动员起来的集团、而且常常是特定政权自己的干 部的支持与默认。
深虑论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 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 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 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 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 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 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 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 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