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见心理学现象及心理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常见心理学现象及心理分析

浅谈"德西效应”

摘要:德西效应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使工作的动机力量培增,积极性更高,反而其效果降低,变成是二者之差,外加报酬(主要是奖励)反而会抵消内感报酬的作用

关键词;德西效应内在兴趣外部奖励心理

德西效应是有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实验组(奖励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这个结果

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产生的可能原因:

1、原有的外加报酬距有关需要满足的水平太远,对外加报酬的要求太强烈;

2、直接激励的原有强度不足;

3价值观(思想信念)的某种偏差,未能将需要层给结构调整得合乎工作要求。

处理好这几个因素,一般会降低外加报酬对内感报酬的消极影响,外加报酬会在不影响内感报酬的情况下发挥自身的作用。

内在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在实践活动中,兴趣能使人们工作目标明确,积极主动,从而能自觉克服各种艰难困苦,获取工作的最大成就,并能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巨大的作用.

表现:第一,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例如,对于一名中学生来说,对化学感兴趣,就可能激励他积累各种化学知识,研究各种化学现象,为将来研究和从事化学方面的工作打基础,做准备。

第二,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

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任何强迫。……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正是兴趣和事业心推动了丁教授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并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

第三,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兴趣会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的工作和学习。就中学生来说,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不仅会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而且会大大地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知,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兴趣确实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

外在奖励:

所谓奖励激励是指把奖励作为激励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一种重要手段,使用得当,能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们自我完善奖励作为一种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在行为前它具有前馈作用,即提示和引导人们行为的方面;在行为后它具有正反馈作用,即鼓励人们保持和发展这种行为,促使更加进步。奖励还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而且是在具体、生动、愉快的状态下进行的,因而更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的积极性。

一外部奖赏是否增强内在兴趣

(一)外部奖赏可以增强内在兴趣

如何激励学生投入学习活动,使学生爱学、乐学?这是每一位教师、家长都十分关心的话题,也是一直困扰着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难题。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普遍运用外部奖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校中主要表现为用红色的标记、金色的星星、特权、微笑的面孔、分数、特别的赞赏等外部奖赏来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成就,甚至参加课外活动的权利,有时也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报酬。不仅在学校,甚至整个社会都在广泛地使用奖励、分数、特权或赞扬等形式的外部激励,并且仍会继续使用下去。但是,外部奖赏一定能起到激励作用吗?或者说外部奖赏确实能够转化为内在动力吗?把外部奖赏视为想当然的作法不仅受到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质疑,也受到了一些心理学研究的挑战,德西的研究便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个。

(二)外部奖赏将会降低学生的内在兴趣

德西实验这位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当一个人正对活动充满兴趣时,给他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的吸引力。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对于上述现象,认知失调理论认为这是一种“过度理由效应”,即个体的行为最初是有内在理由的,如兴趣爱好,如果个体的行为与认知之间是协调的,则倾向于继续保持行为,但如果出现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给个体的行为增加额外的“过度”理由,就会令个体产生认知失调。为了减少认知上的失调,个体会使用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外部理由来解释行为,相应地,减少或放弃原来的内在理由。

当不再有外部奖赏相伴随时,人们就失去了从事工作的合理理由,为了减少失调,人们就改变行为,用较少的时间从事活动或干脆不再从事这项活动,其表现为对活动的内在兴趣降低。

三、德西效应的启示

(一)珍爱学生的内在兴趣

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而“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因此,经常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用什么教材才能使他工作得更起劲、更有效果。“人们抱怨儿童对学习太无兴趣——只是因为他们没有被他们熟悉的东西所触动。”另外,教师在细心留意学生的各种现有内在兴趣的同时,还需要遵从通过儿童的原有兴趣产生新的兴趣的原则,因此,儿童现有的内在兴趣只是某些生长倾向的一种信号或标志,而它的真正意义在于为学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种推动力,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的目光仅仅限于儿童此时此地的表现,而应该为学生提供能够使他们的内在兴趣进一步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让学生感受学习本身的魅力是教学的根本。

(二)让外部奖励促进内在动力

只有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教育需要以学生的内在兴趣为基础,同时也需要运用其它手段促进学生内在兴趣的发展。虽然外部奖赏有时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学生内在兴趣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