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完整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 第五十一条 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 有关单位和个人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 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谎报,阻碍突 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拒绝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 门指定的专业技术机构进入突发事件现场, 或者不配合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 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 者纪律处分;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 管理处罚条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 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赣州市妇幼保健院 输血科
概念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 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 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 疫病, 还有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 , 以 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
• 第五条 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 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 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 第十四条 国家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预防控 制体系。 •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突 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 •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应当指定机构负责开展突发事件的日常监 测,并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
• 第三十九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因突发事件致病 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必 须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 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 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 • 医疗卫生机构内应当采取卫生防护措施,防止交 叉感染和污染。 •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采取 医学观察措施,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应当予以 配合。 • 医疗机构收治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 当依法报告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 告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立即对可能受到危害 的人员进行调查,根据需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应急条例
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应急条例一、工作目标根据《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应急条例》,本病防工作目标为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迅速、高效、有序地开展应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事件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影响,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1)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健康教育等各项工作。
(2)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
(3)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1)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确保应急处理工作的合法性。
(2)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协调、指挥应急处理工作。
(3)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职责,形成协同高效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1)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2)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3)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应急物资和设备及时到位。
三、组织管理1、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2、设立专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培训和演练等。
3、建立多部门参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协调机制,确保各部门在应急处理工作中协同配合。
4、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职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5、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应急处理能力。
6、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权威发布。
四、预防措施1、加强卫生管理(1)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包括环境卫生、饮用水卫生、食品安全、学校卫生等方面的管理规定。
(2)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加大对公共场所、学校、餐饮服务单位、饮用水源地等区域的卫生监督检查力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条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监测、报告、处置和评估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提高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需要,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包括自然灾害引发的疫情、传染病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第三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原则是:依法依规、科学规范、及时有效、权责明确、协同配合。
第四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负责,协同相关部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参与。
第五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应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经验,保持信息的畅通和及时性,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水平。
第二章应急机制第六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建立,包括领导体系、组织结构、工作流程等。
第七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应包括以下组成部分:(一)领导体系:包括应急指挥部、领导小组等,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地方政府等组成,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指导和协调。
(二)组织结构:包括调度中心、专家组、工作组等,由相关部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组成,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度和处置工作。
(三)工作流程: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上报、评估、处置和评估等环节,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
第八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应定期组织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协作配合能力。
第三章应急措施第九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措施包括:预警发布、信息发布、调度指挥、资源调配、医疗救治、清洁消杀、群众防护、心理疏导等。
第十条预警发布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措施的重要环节,应根据疫情的发展和危害程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公众采取防护措施。
第十一条信息发布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措施的重要方式,应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公众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解答公众的疑问和需求。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条例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条例一、工作目标根据《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条例》,制定本应急预案,旨在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效率,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预防、控制、救治和恢复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1)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工作,开展风险评估和预警,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2)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3)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有力保障。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1)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确保应急管理工作合法、合规。
(2)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
(3)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职责,建立健全联动机制,确保应急管理工作高效协同。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1)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体系,确保及时发现、快速报告、迅速处置。
(2)优化应急响应流程,简化决策程序,提高应急响应速度。
(3)加强应急物资和装备保障,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组织管理1、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工作。
2、设立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信息汇总、督促检查等工作。
3、成立专家咨询组,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和救治提供技术支持。
4、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明确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5、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等。
6、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提高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公共卫生人员的应急能力和水平。
四、预防措施为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预防,制定以下详细预防措施:1. 加强卫生管理(1)完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确保卫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维护公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第三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内,以一种或多种传染病、中毒事件、自然灾害或其他危害人类健康的突发状况,对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并需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的事件。
第四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原则是科学、协调、及时、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所有有关单位和人员必须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预防、监测、报告、处置、恢复和评估等职责,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章预防和监测第六条公共卫生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预防和监测体系,包括但不限于:监测和评价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危害程度,以及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和风险评估。
第七条各级公共卫生部门应当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向上级部门和有关部门提供情况。
第八条相关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的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向公共卫生部门汇报有关情况。
第三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置第九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公共卫生部门报告。
第十条公共卫生部门在接到报告后,应当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调查,评估风险,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
第十一条公共卫生部门应当向公众发布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第十二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应当按照科学、合理和公正的原则进行,确保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第四章恢复和评估第十三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相关单位应当及时进行恢复工作,包括但不限于环境清理、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
第十四条公共卫生部门应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和教训,并提出改进措施。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五条国家和地方政府负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对于未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职责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三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发生在人群中,由病原体、抗生素耐药性及食品污染等因素引起的,具有较大传染风险、危害较大、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对人群健康或造成较大经济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
第四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原则是人民群众至上、科学合理、协同处置、依法治理。
第五条中央人民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负有领导责任。
第二章应急预案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明确组织机构、预警系统、应急资源、应急技术和工作流程等内容。
第七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分为不同级别,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和乡镇级预案,层层衔接、分工明确。
第八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预警标准和应急响应级别,明确各级预警的启动条件和应急响应的具体措施。
第九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明确指挥体制、职责分工和决策程序,确保应急工作有序进行。
第十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及时调整和完善,保持预案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第三章应急响应第十一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等级:Ⅰ级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Ⅱ级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Ⅲ级为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Ⅳ级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
第十二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的启动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或上级人民政府责任人决定,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迅速启动。
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等级,做好应急资源调用、任务分工、措施实施和信息发布工作。
第十四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的具体措施包括:人员调配、物资保障、医疗救治、疫情防控、社会宣传等,具体实施按照预案要求进行。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一、工作目标根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采取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危害,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1)加强公共卫生风险监测与评估,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预警,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2)完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降低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风险。
(3)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公共卫生意识,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1)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确保应急工作依法进行。
(2)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3)明确各级政府、部门职责,建立健全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1)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
(2)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应急处置能力。
(3)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应急物资、设备、资金等及时到位,保障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组织管理1、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协调各成员单位,组织制定和修订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等。
3、建立专家咨询组,为应急指挥部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决策建议。
4、各级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协同配合,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5、加强基层公共卫生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发挥基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的重要作用。
四、预防措施1、加强卫生管理(1)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对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卫生监管。
(2)加大对卫生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医疗器械等违法行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四)、急需处理旳几种问题
1、处理指挥不灵 —— 决策责权不清,部门职责不明, 协调缺乏根据 2、信息不灵 —— 起源不准,渠道不畅,延误预测、 预报、预警 3、应急设备贮备不足 4、队伍不硬
(五)、增进各级政府建立应急体系
1、建立统一旳指挥系统; 2、建立通畅旳信息网络; 3、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救 治体系; 4、建立应急医疗卫生队伍。
●追究刑事责任——构成犯罪旳(如 玩忽职守罪、滥用职权罪、传染病防治失 职罪等)。
●法律责任旳内容(略)
谢谢!
(二)、应急预案开启后旳职责分工
●政府(指挥部) ——领导、指挥、督察、指导; ——紧急调集人员、物资、交通工具、有关设施、 设备; ——决定人员疏散、隔离、疫区封锁等,负责流 感人口预防控制管理; ——有权对食物、水源采用控制措施; ——提供必要资金。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专业机构
卫生部——宣告法定传染病(宣告为甲类旳由 国务院决 定),制定技术原则、规范和控制措施,指导、督察地方工 作;
2、制度
●监测与预警制度 ●应急报告制度 ●信息公布制度 ●应急处理制度 ●应急处理工作督导制度 ●举报制度 ●责任追究制度 ●应急设施、设备、物资、人才资源等贮备制度 ●有关人员旳补贴制度
(八)、强化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旳指挥系统, 明确政府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旳职责,以及卫生行政
部门旳主要职责
1、重大传染病疫情;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3、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 4、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旳事件。
(七)、《条例》提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工作应遵照旳工作方针和原则,建立了有
关应急工作制度
1、方针、原则:遵照预防为主、常备不 懈旳方针,落实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 时、措施坚决、依托科学、加强合作旳原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第三条突发事件发生后,国务院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组成,国务院主管领导人担任总指挥,负责对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第四条突发事件发生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成立地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担任总指挥,负责领导、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第六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治突发事件相关科学研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隔离、医疗救护、现场处置、监督检查、监测检验、卫生防护等有关物资、设备、设施、技术与人才资源储备,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国家对边远贫困地区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给予财政支持。
第七条国家鼓励、支持开展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反应处理有关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八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严格的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责任制,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最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十六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 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 部门,应当根据突发事件应急 预案的要求,保证应急设施、 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等 物资储备。(法律责任)
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 政府应当加强急救医疗服务 网络的建设,配备相应的医 疗救治药物、技术、设备和 人员,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应 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救治能力。
总
则
•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作 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 奖励;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 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 应的补助和抚恤。(事例)
第二章 预防与应急准备
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十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 部门按照分类指导、快速反 应的要求,制定全国突发事 件应急预案,报请国务院批 准。
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十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 规定,做好传染病预防和其 他公共卫生工作,防范突发 事件的发生。
预防与应急准备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 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 门,应当对公众开展突发事 件应急知识的专门教育,增 强全社会对突发事件的防范 意识和应对能力。
总
则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 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 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 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 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 的事件。
总
则
•第三条 突发事件发生后,国务 院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指挥部,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 军队有关部门组成,国务院主 管领导人担任总指挥,负责对 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 领导、统一指挥。
总
则
•第六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 应当组织开展防治突发事件相 关科学研究,建立突发事件应 急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隔离、 医疗救护、现场处置、监督检 查、监测检验、卫生防护等有 关物资、设备、设施、技术与 人才资源储备,所需经费列入 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精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精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三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发生的,突然引起或者可能引起重大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突发事件。
第四条卫生主管部门是指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
第五条公安机关是指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人民政府公安机关。
第六条应急管理部门是指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
第七条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制定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第二章应急预案第八条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措施、工作流程和科学决策的总体规划,由卫生主管部门牵头制定,并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九条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等级划分标准和应急响应级别;(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协调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储备、运输和投放;(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治和人员疏散安置;(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心理援助和公众健康宣传;(七)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的机制。
第三章应急处置第十条卫生主管部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应当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第十一条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评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程度,决定应急响应的级别,并通知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
第十二条卫生主管部门要组织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控制措施,采取必要的检疫、隔离等措施。
第十三条卫生主管部门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治工作,做好医疗救援、疫情处置等工作。
第十四条公安机关要配合卫生主管部门,维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的秩序,消除安全隐患,保障救援和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五条卫生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要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准确客观地传递疫情信息和应对措施。
第三十五条确保物资储备和应用的合理使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02 应急条例制定背景与意义
制定背景
01 全球化进程加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跨国传播风 险增加。
02 应对非典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践经验总结。
03
完善我国公共卫生应急法律体系的需要。
法规意义与作用
01
医疗卫生机构应积极开展患者救治工作,同时采 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健康教育与宣传
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和宣传, 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社会公众参与及支持
01
配合政府措施
公众应积极配合政府采取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措施,如佩戴口罩、
保持社交距离等。
02
参与志愿服务
公众可以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疫情防控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
完善应急物资调配机制
通过建立灵活的物资调配机制,实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物资快速调配,提高资源利用效 率。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重视应急队伍的培养和训练,提高队伍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能够 迅速投入战斗。
推动跨部门协作和联动机制建议
强化跨部门协作意识
通过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各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协作意识。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本条例具有优先适用地位,为政府及相关部 门提供明确的行动指南。
与国际卫生法规和标准相衔接,提升我国在国际卫生合作中的地位和影响 力。
03 应急条例核心内容与解读
组织架构与职责划分
国家级应急指挥机构
成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全面指导、协调 和监督全国范围内的应急处置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对事件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为今后的应急 响应提供参考。
责任认定
如有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应依法追究相关人员 的责任。
恢复重建
设施修复
对受损设施进行修复,恢复其 正常运转。
重建规划
制定重建规划,确保受灾地区尽 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重建实施
根据重建规划,组织人员实施重建 工作。
06
法律责任
提高应对能力
通过立法,可以促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提高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级政府
01
该条例适用于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时的职责和程序。
适用于特定公共卫生事件
02
该条例主要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
不明原因疾病等。事件现场进行调 查、取证、检测等,对 疫情进行科学研判,并 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医疗救治
组织医疗救治专家队伍 ,为患者提供及时、科 学、高效的医疗服务。
流行病学调查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 溯疫情源头,查找传播 途径,为制定防控措施 提供依据。
宣传教育和心 理援助
通过媒体发布疫情信息 ,组织宣传教育,提高 公众防护意识和能力; 为受疫情影响的群体提 供心理援助,缓解恐慌 情绪。
工作小组
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相关小组,如医疗救治组、疾病预防控制 组等,负责具体的事务处理。
地方机构
卫生健康委员会
负责组织协调本地区的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开展流 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工作。
医疗机构
负责收治和治疗患者,提供医疗救 治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第三条突发事件发生后,国务院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组成,国务院主管领导人担任总指挥,负责对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第四条突发事件发生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成立地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担任总指挥,负责领导、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第六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治突发事件相关科学研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隔离、医疗救护、现场处置、监督检查、监测检验、卫生防护等有关物资、设备、设施、技术与人才资源储备,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国家对边远贫困地区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给予财政支持。
第七条国家鼓励、支持开展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反应处理有关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八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严格的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责任制,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九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医疗卫生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作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1.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指导和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制订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辽宁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规定》、《辽宁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沈阳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1.4 工作原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工作原则。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体系与职责2.1 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2.1.1 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成立和成员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市政府根据市卫生局的建议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需要,成立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
市政府主管领导担任总指挥,市政府主管副秘书长、市卫生局局长担任副总指挥,负责对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做出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大决策。
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确定,主要有市卫生局、市委宣传部、市外办、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市财政局、市交通局、市信息产业局、联通沈阳分公司、网通沈阳分公司、移动沈阳分公司、市经委、市动监局、市商业局、市外经贸局、市林业局、市环保局、市物价局、沈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旅游局、市爱卫会、市红十字会、沈阳铁路局沈阳铁路办事处、辽宁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沈阳警备区、武警沈阳支队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解释的内容包括条例中涉及的定义、术语、机构、程序、标准、规范等,以及在 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实施日期
实施时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有效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效期为五年,届时根据实际情况再行修订。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技术保障
建设信息平台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实时更新, 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速度和准确性。
加强技术研发
鼓励和支持相关机构加强技术研发,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监测、预警和应对能力。
培训和演练
定期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的专业技能和应急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总则 • 组织体系 • 监测与预警 • 应急处置 • 保障措施 • 法律责任 • 附则
01
总则
立法目的
1 2 3
保障公众健康
通过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定,保障公 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维护社会稳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 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通过立法来保障社 会秩序的稳定。
05
保障措施
物资保障
储备充足物资
各级政府应储备足够的应急物资,包括医疗物资、生活物资、食品等,以确保在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供应。
物资调配机制
建立高效的物资调配机制,确保应急物资能够快速、准确地到达一线,避免资源浪费和短 缺。
更新和维护物资
定期更新和维护储备物资,确保物资的质量和有效期,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
个人责任
个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未按照规定及时主动报告或者故意隐瞒病情 、接触史、旅居史、行踪轨迹等信息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de)危害,保障学生(de)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de)社会秩序,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de)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以及其它影响公众健康(de)事件.第三条: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设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小组.组长:张家惠副组长:成员:、学校主管领导人担任总指挥,负责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de)统一领导.学校其它有关部门,在各自(de)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de)有关工作.第四条:突发事件(de)应急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de)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de)原则.第五条、学校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严格(de)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责任制,切实履行各自(de)职责,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de)正常进行.第六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de)组成和相关部门(de)职责;(二)、突发事件(de)监测与预警;(三)、突发事件信息(de)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四)、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术和监测机构及其任务;(五)、突发事件(de)分级和应急处理工作方案;(六)、突发事件预防、现场控制、应急设施、设备、救急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de)储备与调度;(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de)建设和培训.第七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根据突发事件(de)变化和实施中发现(de)问题及时进行修订、补充.第八条:学校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de)规定,做好传染病预防和其它共卫生工作,防范突发事件(de)发生.学生科、生活科等其它有关部门,应当对学生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知识(de)专门教育,增强学生对突发事件(de)防范意识和对应能力.第九条:医务室监测与预防工作应当根据突发事件(de)类别,制定监测计划,科学分析、综合评价监测数据.对早期发现(de)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de)突发事件,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de)报告程序和时限及时报告.第十条:学校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制定突发事件应急报告规范;建立重大、紧急疫情信息报告系统.有下列情形之一(de),医务室应当在第一时间内向主管部门报告.(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de);(二)、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不明原因(de)群体性疾病(de);(三)、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de);生活科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de)突发事件,应当立即向学校报告.,并及时报告上级卫生防疫站.5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第十二条:学校建立突发事件举报制度,公布统一(de)突发事件报告、举报..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突发事件隐患、有权向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报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职责,或者不按规定履行职责(de)情况.第十三条:学校建立突发事件(de)信息发布制度.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全面.第二章应急处理第十四条: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de)需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小组有权紧急调集人员、储备(de)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必要时对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并可以依法对传染病区实行封锁.第十五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根据事件应急处理(de)需要,可以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第十六条:对新发现(de)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de)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学校应在报告上级有关部门后,对现场检疫保护,将有关人员进行隔离,以备上级有关部门尽快组织力量控制和救援.第十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因突发事件致病(de)人(de)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必须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de)病历纪录;对需要转送(de)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纪录(de)复印件转送至接诊(de)或者指定(de)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应当采取卫生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措施,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应当予以配合.医疗机构收治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依法报告所在地(de)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de)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立即对可能受到危害(de)人员进行调查,根据需要采取必要(de)控制措施.第十八条: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学校应当组织力量,团结协作,群防群治,协助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疫情信息(de)收集和报告、人员(de)分散隔离、公共卫生措施(de)落实工作,向师生宣传传染病防治(de)相关知识.第十九条:对传染病暴发、流行区域内流动人口,突发事件发生地(de)学校应当做好预防工作,落实有关卫生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de)措施.对需要治疗和转诊(de),报请上级部门.第二十条: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预防扩散.第二十一条: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措施(de)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构采取措施时应当予以配合;拒绝配合(de),由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第三章法律责任第二十二条:学校未依照本条例(de)规定履行报告职责,对突发事件隐瞒、缓宝、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de),对主要领导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de)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后果(de),依法给予开除(de)行政处分;构成犯罪(de),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学校对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de)调查不予配合,或者采取其它方式阻碍、干涉调查(de),对主要领导人和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职(de)行政处分;构成犯罪(de),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三条:学校在突发事件调查、控制、医疗救治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de),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de)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职、撤职(de)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de),依法给予开除(de)行政处分;构成犯罪(de),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四条:医疗卫生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de),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de),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de)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de)纪律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后果,构成犯罪(de),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未依照本条例(de)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谎报(de);(二)、未依照本条例(de)规定及时采取控制措施(de);(三)、未依照本条例(de)规定履行突发事件监测职责;(四)、拒绝接诊病人(de);(五)、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调度(de).第二十五条: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有关单位和个人为依照本条例(de)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谎报,阻碍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拒绝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者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指定(de)专业技术机构进入突发事件现场,或者不配合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de),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de),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de)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与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就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与职业中毒以及其她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第三条突发事件发生后,国务院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与军队有关部门组成,国务院主管领导人担任总指挥,负责对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与其她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第四条突发事件发生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成立地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担任总指挥,负责领导、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控制与医疗救治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第六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治突发事件相关科学研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隔离、医疗救护、现场处置、监督检查、监测检验、卫生防护等有关物资、设备、设施、技术与人才资源储备,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国家对边远贫困地区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给予财政支持。
第七条国家鼓励、支持开展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反应处理有关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八条国务院有关部门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严格的突发事件防范与应急处理责任制,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九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医疗卫生人员,给予适当补助与保健津贴;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作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与奖励;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与抚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