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把课文题目遗忘在角落里(昆明 黄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的题目,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了。可是在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对它“熟视无睹”。笔者从一位教师的课中得到一些启示,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认为课文题目不能被遗忘在角落里,应该充分挖掘、利用和丰富这一教学资源:教师要巧用课文题目,提升对文本的认识;灵用课文题目,指导学生重新拟题;妙用课文题目,理清文章线索;善用课文题目,进行语言积累;利用课文题目,指导感情诵读。
关键词:课文题目教学资源
不该把课文题目遗忘在角落里
前段时间,我有幸观摩了一位教师执教的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课后,总觉得教学中存留着几分遗憾。细细思量,发现执教的老师忽略了对课文题目的更深层次的探究,没有引导学生紧扣课文题目来进行教学,把课文题目遗忘在了角落里。回首过去的一些语文课堂,对课文题目的教学也往往是如蜻蜓点水、匆匆而过,且过后又是浮光掠影,雁过无痕。笔者认为:课文题目是最凝练、最直接、最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应充分重视。就《触摸春天》这篇课文来说,多么别致的课文题目,它就像一枚青橄榄,放入口中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滋味绵长隽永,回味无穷:通常人们都是看春天、赏春天,为什么课文题目却叫做《触摸春天》呢?谁在“触摸”春天?怎样“触摸”春天?对于这一凝练了课文内容,统领文章的内蕴,流露出课文的主题思想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不加以挖掘、利用和丰富的话,岂不令人遗憾?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课文题目的教学,要根据课文题目的特点,用好这一教学资源,上好语文课,上出别样的“触摸”。
一、巧用课文题目提升对文本的认识
课文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透过这一“眼睛”,不仅可以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能引导学生更深入的领会课文
主题思想,升华对文本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悟。在全国小语学会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特等奖的孙世梅老师,在执教《秋天的怀念》时,她是这样处理课文题目的:师:“就是这位伟大、无私、坚强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教师边说边擦掉板书:憔悴、母亲)然而,那像菊花一样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的母爱,却是史铁生内心深处永远的——”
生:(齐读课题)“秋天的怀念。”
师:“同学们,在这个秋天里,史铁生还会捶打自己的双腿诅咒的命运吗?”(擦掉板书:捶)
生:(齐)“不会。”
师:“还会把手中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吗?”(擦掉板书:摔)
生:(齐)“不会。”
师:“还会砸碎面前的玻璃吗?”(擦掉板书:砸)
生:(齐)“不会。”
师:“你看到的是怎样的一个史铁生?”
……
师:“是啊,我们看到的再也不是那个因双腿瘫痪而自暴自弃的史铁生了。(擦掉板书:瘫痪、“我”)史铁生用你们刚才说的快乐、自信、坚强告慰了母亲。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也是永远铭刻在他内心深处的——”
生:(齐读课题)“秋天的怀念。”
在孙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不断地点击课文题目,学生的目光
也不断地聚焦于课文题目,学生的认知、情感也在不断的聚焦中得到升华与深化,使教学活动形成凝聚力较强的整体效果。
二、运用课文题目指导学生重新拟题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重新给课文拟个题目,以帮助学生潜心会文、对比参照、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从而对文本进行再加工、再认识。在这个再加工、再认识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对课文内涵的不断丰富、扩展。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十二册第七课《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处理课文题目的:教师:“你能重新给课文拟个题目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思考后纷纷举手)
学生:“我想把课文题目换成《中国将军与日本孤儿》。这样,突显了人物的特殊身份,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
学生:“我想把课文题目换成《战争中的人性美》。因为:战争和人性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这样,强烈的对比和巨大反差,使战争的残酷与中国人民身上折射出来的人性美的光辉更加突出。”(众掌声)
学生:“我想把课文题目换成《硝烟中的和平鸽》,这样的题目具有一定的意义又吸引人,让人一看见这个题目就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如果把课文写成一本故事书,再配上这个吸引人的题目,这本故事书一定很好卖。”(众笑)
......
孩子们在课堂上自己构思的课文题目,多么让人拍手叫绝,
这是智慧火花的碰撞,是思维和灵感的凝聚。重拟课文题目,又是多么巧妙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这里不仅仅更换了课文题目,更重要的是对课文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解读和感悟,借助重新拟题这个平台,从不同角度阐明了自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丰富和拓展。
三、妙用课文题目,理清文章线索。
小学语文中的课文题目,不仅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作者的写作思路的体现,更是学生学习课文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线索,因此,巧妙利用课文题目,就能帮助教师去繁存简、披沙捡金,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线索,理出清晰的教学思路,进行明确有效的阅读教学。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二十一课“掌声”时,我围绕课文题目——《掌声》,确定了以下的教学思路,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1.掌声在教室里响起几次?
2.每一次的掌声中包含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3.生活中,怎样做也是给予别人“掌声”?(如:给予别人鼓励、帮助、赞赏、肯定……)
这样,利用课文题目,只设计了三个问题,就紧紧扣住了课文主要内容,从内涵丰富、凝练性强的课文题目入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不断解读文本。在与课文题目的对话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内容;又在渐入文本中不断丰富课文题目的内涵。这样围绕课文题目来进行的教学设计,既能帮助学生学习、体会、领悟课文内容,又能使课堂教学活动去粗存精,形成较强的整体效果。
起到了“提领而顿,全毛皆顺”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善用课文题目,进行语言积累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课堂上帮助和指导学生积累、内化、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领略中华语言文字的精深博大和巧妙睿智。在教学中,善于用好课文题目,就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进而转化为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鱼游到纸上了》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鱼游到纸上了,这说明了聋哑青年把鱼画得很象,画活了。还有哪些词语也说明了这样的意思呢?”
学生:“栩栩如生”
学生:“惟妙惟肖”
学生:“活灵活现”
......
这样的教学,灵活的引导学生感悟课文题目的内涵及其与文本的内在联系,进而使学生内化文本,并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丰富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又培养了其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五、利用课文题目,指导感情诵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能引导学生逐层剥开语言的外衣,去细细咀嚼、慢慢体味语言的内涵,进入知、情、意、思互相交融的高层次的语言境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去表达对课文独特的领悟。在课堂教学中,应利用好课文题目,凸现文本的情感脉络,引导学生的阅读视线,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