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培训内容14页word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https://img.taocdn.com/s3/m/5fad85cb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2d.png)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是一种提高基层防灾人员和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应急防范能力的培训活动。
通过开展此类培训,可以增强人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掌握预防、监测和应对地质灾害的方法,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
培训内容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1. 地质灾害类型和形成原因:如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
2. 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
3. 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如地面变形监测、降雨监测、地震监测等。
4. 地质灾害发生前的预兆:如地面裂缝、房屋倾斜、水井水位变化等。
5. 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如科学选址、加强监测、提高防灾意识等。
6. 地质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互救方法:如紧急疏散、临时避难、急救知识等。
培训形式多样,可以通过讲座、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知识抢答等互动环节,使参与者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内容包括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内容包括](https://img.taocdn.com/s3/m/42251343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72.png)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内容
一、灾害基础概念
1.地质灾害定义:指地球内部热核能和地球表面太阳日照能的作用下,地壳、地表和地下自然地质物理化学过程发生的危害性自然灾害事件。
2.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地震
–泥石流
–山体滑坡
–崩塌
–地面沉降
二、应急救援准备工作
1.灾前准备:
–制定应急预案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存储应急物资和装备
2.灾中应急救援:
–确定灾情和受灾范围
–实施疏散和救援工作
–保障救援人员安全
3.灾后工作:
–进行灾情评估
–重建受损设施
–进行后续跟踪和评估
三、灾害应急救援技巧
1.施救技巧:
–优先保障人员生命安全
–善用救援装备和工具
–配合救援队伍进行工作
2.团队配合:
–建立完善的指挥系统
–分工明确、密切配合
–避免重复工作和冲突
四、现场实操演练
1.模拟场景:
–模拟山体滑坡灾害现场
–模拟地震后建筑物倒塌情况
–模拟泥石流袭击后的应急救援
2.实际操作:
–灾情评估
–伤员救护
–突发事件处置
五、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1.成功案例分享:
–某地地震救援行动
–专业救援队伍的效率
–突发灾害下的自救救援案例
2.救援经验总结:
–重视灾前准备
–有效的指挥调度
–改善救援装备和技术
以上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内容的详细介绍,通过有效的培训和实操演练,提升灾害救援能力,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培训内容14页word
![地质灾害培训内容14页word](https://img.taocdn.com/s3/m/a6c1faf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cb.png)
地质灾害培训内容14页word监测人员地质灾害培训材料一、地质灾害、各种地质灾害的定义及其组成要素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
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
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1、什么是滑坡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滑坡多发生在坡度小于50度的斜坡上。
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的主要要素有:滑坡体(滑体)、滑坡壁、滑动面(滑面)、滑动带(滑带)、滑坡床(滑床)、滑舌、滑坡台阶、滑坡周界、滑坡洼地、滑坡鼓丘和滑坡裂缝(包括拉张裂缝、羽毛状裂缝、鼓张裂缝、及扇状裂缝)。
以上滑坡要素只有发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时具备,并非任一滑坡都齐全具有。
2、什么是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一般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的高陡坡上。
产生在土体中的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的称岩崩。
规模巨大、涉及山体者称山崩。
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庄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3、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也称蛟龙)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水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划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三类;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和稀性泥石流;此外还有按水源类型划分的;降雨、冰川、溃坝型;按地形形态划分的沟谷型、坡面型等。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
降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溢水等都可成为泥石流的水源。
地质灾害培训备课内容共10页word资料
![地质灾害培训备课内容共10页word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fcbf69d6c175f0e7cd137d7.png)
地质灾害培训教材备课内容一、基本概念1、什么是地质灾害?所谓的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注意:地质灾害的发生源于两方面因素:第一方面是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强降雨、山洪、地震、气温聚变等;第二方面是人为建设活动引发的,如采石、开矿、修路切坡等引发的滑坡、塌陷等。
虽然产生上述地质现象,但不对人的生命和财产产生危害时,不能称为地质灾害,只能叫地质现象。
2、什么是崩塌?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产生在土体中者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者称岩崩。
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者称山崩;当崩塌产生在河流、湖泊或海岸上时,称为岸崩。
3、什么是滑坡?斜坡上的部分岩、土质,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内的一个或多个软弱面产生整体向下滑移的现象称为滑坡。
斜坡是滑坡发生的必要条件;岩土是滑坡发生的物质基础;重力是滑坡发生的动力,斜坡内的软弱结构面(带)是滑坡滑动面发育的基础;滑坡的运动是滑动而不是滚动、跳跃等形式。
4、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5、什么是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一般分为岩溶塌陷和非岩溶性塌陷两类。
6、什么是地裂缝?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地质灾害安全教育培训(2篇)
![地质灾害安全教育培训(2篇)](https://img.taocdn.com/s3/m/a3ad2c4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dd.png)
第1篇一、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特举办本次地质灾害安全教育培训。
二、地质灾害的类型及特点1. 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剪切面发生整体或局部下滑的现象。
滑坡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2. 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山区或沟谷地区,在暴雨、洪水等激发作用下,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松散物质的流体,突然由高处向低处流动的现象。
泥石流具有爆发性强、流速快、破坏力大等特点。
3. 地震: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面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4. 地下水灾害:地下水灾害主要包括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等。
地下水灾害具有隐蔽性强、持续时间长、治理难度大等特点。
三、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1. 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意识: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的危害性。
2.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发布预警信息。
3. 完善应急预案: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救援。
4. 修建防灾设施: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域修建防护工程,如拦砂坝、排水沟、防护墙等,降低地质灾害的危害。
5. 优化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进行工程建设,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6. 加强科普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提高全民防灾减灾能力。
四、地质灾害安全教育培训内容1. 地质灾害基础知识:介绍地质灾害的类型、特点、成因及危害,使学员了解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培训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培训](https://img.taocdn.com/s3/m/2ccc6b74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12.png)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培训地质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这些灾害往往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尤为重要。
本次培训将为大家介绍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知识。
一、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1.山区土壤保持工程。
这一措施旨在保持山区的地形和地貌,并避免人类经济活动破坏自然环境。
具体方法包括修建绿行道或绿化带,加固山坡、设置人工护林带等。
2.消除灾害隐患。
定期进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监测,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灾害发生。
如在山区加固水土流失面,防止石崩等。
3.提高公众防灾意识。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让他们了解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其预防措施。
二、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理1.人员疏散。
必要时要马上疏散人员,避开灾害现场,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2.组织抢险。
紧急情况下,可以组织相关力量进行抢险救援。
现场指挥和传达指令要明确,整合资源配合人员,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灾害程度。
3.抢救财产。
在灾害发生时,应积极采取措施去抢救个人及相关财产,防止继续损失。
1.通过调解解决。
主要是针对简单纠纷,可以由相关部门或组织进行调解,尽快达成协议,减少损失。
2.通过诉讼解决。
在一些情况下,需要通过诉讼来解决纠纷。
双方需要通过律师进行谈判,可尽快解决问题。
3.通过仲裁解决。
仲裁是在互相同意下,通过专业仲裁机构解决纠纷。
这种方式可以减轻双方诉讼成本,缩短处理时间。
四、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1.组建队伍。
应选择有关专业人员组成有经验的队伍,有必要时也可加入志愿者。
2.严格训练。
队伍成员需进行严格的实践性、技能性训练,并定期进行演练。
3.设备配备。
队伍需要配备应急救援设备,如防护服、破拆工具、灯具等等。
本次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培训结束,希望每个人都能了解地质灾害防治的知识,增强应急处理能力。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培训材料全文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培训材料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27252e15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df.png)
——引自中国地质环地境质公灾害报危险(性2评0估0培7训年材料度)
管理职能: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国家将防治地质灾
害的职责赋予国土资源部。 法制建设:
在总结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 上,国土资源部于1999年3月2日颁布并实施了《地 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号)。这 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地质灾害防治的部门规章,为地 质灾害防治法制建设打下了一个新的基础。办法有 总则、规划、预防、治理、奖励与惩罚、附则共六 章二十八条,其中在第三章预防第十五条中明确提 出: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
2005年1月13日,安徽省国土资源厅下 发了《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 通知》(皖国土资[2005]10号),针对我省 实际,提出贯彻落实评估制度、加强评估工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培训材料
作监督管理、严格按级别评估、实行严格准 入制度、加强成果审查监督、加强评估质量 控制、实行专家审查制、实行备案制度等具 体规定,为我省全面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 估工作的规范化实施奠定了基础。 目的: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培 训材料
2024/8/2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培训材料
第一部分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由来
• 背景: • 我国是一个自然地理、地质构造复杂的国家,
也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 灾害以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多、经济损失大,并且 具有突发性、群发性、多发性和影响持久等特点 而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占据突出地位。在一些地区 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恶化生态 环境、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培训材料
容易出现的问题:①文字中不按每项工作一 一叙述,或叙述时没有对每项工作的部署、 具体方法和预期达到的目的进行表述,文字 过于简炼;②很多工作评述与项目工程结合 不够,或不符合本项工程的要求;③工作量 统计表中将收集资料、编图等统计在内;④ 野外工作质量评述写法不当,将室内工作及 报告成果作为质量评述。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培训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培训](https://img.taocdn.com/s3/m/eac4056d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68.png)
一、培训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为了提高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广大人民群众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有效地进行救援和处置,特举办本次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培训。
二、培训目标1. 提高参训人员对突发地质灾害的认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2. 使参训人员掌握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基本内容和操作流程。
3. 培养参训人员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救援效率。
4. 促进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防灾减灾的合力。
三、培训内容1. 地质灾害基础知识- 地质灾害的类型及成因- 地质灾害的预警信号及特点- 地质灾害的危害及影响2.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的编制原则及流程- 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应急预案的启动条件及程序- 应急响应的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3. 应急处置措施- 灾害现场的基本情况评估- 灾害现场的人员搜救与转移- 灾害现场的医疗救护与心理疏导- 灾害现场的警戒与交通管制- 灾害现场的物资供应与调配4. 应急演练- 演练的组织与实施- 演练的评估与总结- 演练中的注意事项四、培训方式1. 讲座授课-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深入浅出地讲解地质灾害应急知识。
2. 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典型地质灾害案例,让参训人员了解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处置措施。
3. 互动讨论- 鼓励参训人员就应急预案的编制、实施和评估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
4. 应急演练- 组织参训人员进行实地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五、培训对象1.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2. 各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及安全管理员3. 社区居民、志愿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六、培训时间本次培训时间为一天,具体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七、培训地点培训地点为XX市XX培训中心。
八、培训效果评估1. 通过培训考核,检验参训人员对地质灾害应急知识的掌握程度。
防洪防地质灾害预案培训
![防洪防地质灾害预案培训](https://img.taocdn.com/s3/m/ed9bf5d3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b8.png)
一、培训目的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洪防地质灾害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我国防洪防地质灾害工作的需要,特举办本次防洪防地质灾害预案培训。
二、培训对象1. 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负责人;2. 村(社区)干部、居民;3. 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工作人员;4. 防洪防地质灾害志愿者。
三、培训内容1. 防洪防地质灾害基本知识(1)防洪防地质灾害的定义、类型、成因及危害;(2)防洪防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及应对方法;(3)防洪防地质灾害的法律法规。
2. 防洪防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应急预案的编制、实施及评估;(2)防洪防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流程;(3)防洪防地质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及调配;(4)防洪防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3. 防洪防地质灾害自救互救技能(1)洪水、泥石流等灾害发生时的逃生技巧;(2)被困时的自救互救方法;(3)急救知识及操作技能。
4. 防洪防地质灾害宣传教育(1)如何开展防洪防地质灾害宣传教育;(2)如何利用各种媒体开展防洪防地质灾害宣传;(3)如何提高防洪防地质灾害宣传教育的实效。
四、培训方式1. 讲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剖析防洪防地质灾害的成因、应对措施及经验教训;3. 实操演练:组织学员进行防洪防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学员的实战能力;4. 互动交流:组织学员开展讨论、交流,分享防洪防地质灾害工作经验。
五、培训时间本次培训为期两天,具体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六、培训考核培训结束后,对学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
七、培训要求1. 参训人员要按时参加培训,遵守培训纪律;2. 参训人员要认真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提问;3. 参训人员要结合自身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通过本次培训,希望大家能够提高防洪防地质灾害意识,掌握自救互救技能,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培训内容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培训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76bbe87848d7c1c708a145f8.png)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一、培训内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是一个综合的社会工作系统,除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领导、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的行政作用外,还应充分发挥专业队伍、基层政府和群众自治组织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这一作用的发挥,与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和培训关系密切,所以,在《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总则中,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第六条第二款)。
为了更好地发挥群测群防工作的功能,让人民群众了解和掌握有关地质灾害的科学知识、先进防治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县(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尤其是对群测群防监测人员。
培训要求监测人员达到“四应知”、“四应会”。
(一)“四应知”应知辖区内灾害点数、具体地点、灾害规模、影响户数与人数;应知各灾点的转移路线和具体应急安置地点;应知灾害点发生变化时如何上报;应知各监测阶段的时问与次数。
(二)“四应会”应会在灾害点的主要位置设置监测标尺和标点,实施监测;应会3种简易监测法,利用简易监测工具进行测量;应会记录、分析监测数据,并作出初步判断;应会采取措施进行临灾时的应急处置。
二、隐患点日常监测(一)监测内容1.崩塌隐患点监测(1)相对位移监测相对位移监测是设点量测崩滑体重点变形部位点与点之间相对位移变化(张开、闭合、下沉、抬升或错动等)的一种常用变形监测方法。
主要用于裂缝、崩滑带和采空区顶底板等部位的监测,是崩塌监测的主要内容。
主要方法:a.在裂缝或滑面两侧(或上、下)设标记或埋桩,定期用钢尺等直接量测裂缝张开、闭合、位错或下沉等变形;b.在裂缝上或滑带上设置骑缝式标志,如贴水泥砂浆片、玻璃片等,直接量测;c.在平斜硐及采空区顶板设置重锤,量测硐顶的相对位移和沉降。
(2)绝对位移监测绝对位移监测是最基本的常规监测方法,用以监测崩塌体测点的三维坐标,从而得出测点的三维变形位移量、位移方位与位移速率,可分为地表和地下(平斜硐内)监测。
地质灾害防治培训内容
![地质灾害防治培训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c85b7c6c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56.png)
地质灾害防治培训内容
今天,我参加了一个地质灾害防治培训。
老师说呀,地质灾害可厉害了,比如山崩、滑坡、地震这些都是地质灾害,真的是吓人呀!老师用手指一指白板,讲了好多东西。
她说呀,遇到这些灾害要怎么办,比如地震来了,咱们要趴下、护头,别乱跑,等摇晃停了再走。
滑坡来了,要赶紧跑,最好是去高一点的地方躲着。
老师还讲了好多方法来防止灾害,像山坡上种好多草,不让土土滑下来;有时候还要在山上做一些小坑坑,防止泥土滑下来的时候伤到人。
老师说,大家要时刻留意天气,看看有没有警报呀,这样可以提前准备,减少危险。
我还学到,如果发生了灾害,得快快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告诉他们我安全没问题。
听了这么多,我觉得很有用,下次如果遇到灾害,我就知道该怎么做啦!
哇,今天的培训真有意思,也很重要呢!
—— 1 —1 —。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培训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培训](https://img.taocdn.com/s3/m/52f7ca42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d5.png)
一、培训背景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作用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损失。
为了提高全社会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应急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特举办本次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培训。
二、培训目的1. 提高参训人员对地质灾害的认识,了解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危害。
2. 使参训人员掌握地质灾害的预防、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方法。
3. 增强参训人员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实战能力。
三、培训对象1. 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和乡村的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
2.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居民、学生、游客等。
3. 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相关专业人员。
四、培训内容1. 地质灾害基础知识:介绍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及分布特点。
2. 地质灾害预防与监测:讲解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监测方法及监测设备的操作。
3. 地质灾害预警与信息发布:介绍地质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发布渠道及预警信息的解读。
4.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阐述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原则、程序、方法和措施。
5. 地质灾害自救互救:教授灾害发生时的自救互救技巧、逃生方法和急救知识。
6.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地质灾害案例,提高参训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五、培训方式1. 讲座:邀请地质灾害防治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讲解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2. 演示:现场演示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应急物资的使用方法。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过程,提高参训人员的实战能力。
4. 模拟演练:组织参训人员进行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检验应急处置能力。
六、培训时间与地点1. 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为1-2天。
2. 地点:根据培训规模和场地条件选择合适的培训场所。
七、培训考核1.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实操考核、应急演练考核。
2. 考核内容:地质灾害基础知识、应急处置技能、自救互救知识。
3. 考核合格者,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培训合格证书》。
地质灾害培训教材
![地质灾害培训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ed549bb7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5f.png)
地质灾害培训教材自然地质害防灾避险知识培训一、目的及意义本次培训主要针对矿部所有职工,旨在提高矿部地质灾害易发区防御地质灾害的意识和群测群防知识水平,减少地质灾害特别是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发生,降低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地质环境的和谐。
二、地质灾害(一)什么是地质灾害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施工建筑活动引发的危险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工程开挖、堆载、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种类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突变性灾害);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缓变性灾害)等6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的主要因素有降雨、融雪、地震、地表水的冲刷、浸泡、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采矿、修路等进行的开挖边坡、水库蓄水或渗水、采石劈山放炮等)。
1、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自然环境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或部分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地质现象。
又称为地滑或走山;变形特征:滑坡后缘裂缝坡表还能看到拉张裂缝的开裂裂缝,滑体裂缝主要发育于滑坡后壁和滑体内,裂缝一般宽10~25cm,长1.5~5.3m,深0.2~0.7m滑坡滑体厚度分布从纵向上看,滑体中部厚,一般20.8~25.3m,后部13-17.5m,前部厚度薄,一般5~12m;2、崩塌:陡坡上直立等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稳以向下倾倒、翻滚的自然地质现象。
指陡倾斜城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倾倒、坠落、垮塌,岩土体成分,可划分为岩崩和土崩两大类。
3、泥石流:由于降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的一种夹带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或库塘溃坝等水源激发,形成的一种夹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防地质灾害的安全培训大纲
![防地质灾害的安全培训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fd3934e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68.png)
防地质灾害的安全培训大纲一、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构造运动、自然力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导致地表或地下环境发生变化,给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带来威胁的自然灾害。
为了增强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提高应对能力,本文将介绍防地质灾害的安全培训大纲。
二、培训目的1. 增强对地质灾害的认识:介绍地质灾害的类型、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造成的影响;2. 学习预防地质灾害的方法:了解预防措施、减灾应对措施以及灾后救援方法;3. 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培养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能力,了解自救互救的重要性。
三、培训内容1. 地质灾害类型的介绍a. 山体滑坡:滑坡的定义、形成原因、识别标志及其危害;b. 泥石流:泥石流的形成原因、特点、预警措施及避免遭遇的方法;c. 地震:地震的定义、震源与震中、震级与烈度的区别、震前预警系统;d.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的原因、特征、预警与防范方法;e. 火山喷发:火山的分类、火山喷发的原因、预警措施及防护方法。
2. 预防地质灾害的措施a.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介绍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与方法,提倡使用预警系统;b. 灾害隐患排查与整治:指导公众如何发现潜在地质灾害隐患,采取科学有效的整治措施;c. 合理规划与土地利用:强调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的科学性,减少灾害风险;d. 设计防灾建筑与工程:介绍防灾建筑与工程的特点和设计原则,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
3. 应对地质灾害的方法a. 突发地质灾害的应对措施:如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方法、防护姿势等;b. 灾后救援与恢复重建:介绍灾害发生后的救援流程、救援设备与药品、恢复重建的策略与措施;c. 公众自救互救的重要性:培养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应对灾害的行动。
四、培训方式1. 理论授课:通过讲座、投影等形式进行地质灾害的理论知识传授;2. 实地考察:组织参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场,增强学员对实践操作的了解与认识;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灾害案例,引发学员对防灾减灾的思考与讨论;4. 应急演练:模拟地震、山体滑坡等突发灾害场景,让学员实践应对方法。
地质灾害防治培训
![地质灾害防治培训](https://img.taocdn.com/s3/m/6a226452fe4733687e21aa5e.png)
• 2、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
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 3、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
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 流。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 形成多级阶地等。
• 4、地面塌陷(沉降):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
地面裂缝
地面裂缝
地面裂缝
地面沉降
地面塌陷、沉降、裂缝的防御 措施
• 1、以避让为主。 • 2、回填、注浆、夯实。 • 3、设置各种监测点,密切注视发 展动向
二、我公司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点
• 按唐山市国土资源局路南区分局确定,南 湖区域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发生险情和灾 情级别高,突发性强,灾害类型主要是地 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形式。 • 经地质专家评定,南湖区域共有7处地质灾 害隐患点(区),其中在我公司所属区域 内有2个。
• 长期、连续地监测地面、建筑物的变形和水点中 水量、水态的变化,地下洞穴分布及其发展状况 等,可掌握地面塌陷的形成发展规律,提早预防 、治理。 • 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变形监测,通常设置一定的点 位,用水准仪、百分表及地震仪等进行测量。地 下岩、土体特征的变化可采用伸缩性钻孔桩(分 层桩)、钻孔深部应变仪等进行监测。水点变化 的观测常用测量水量、水位的仪器进行。地下洞 穴分布及其发展状况可借助物探或钻探方法查明。
地质灾害
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安全管理部
培训大纲
• 一、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其定义和发生 前兆。 • 二、我公司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及其 地质灾害点分布。 • 三、我公司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防治 措施。
一、地质灾害的种类
• 1、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培训资料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培训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013a78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b.png)
•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的发生不可避免,但 通过建立制度、采取措施,加强管理,经 过我们的不懈努力,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 造成的损失还是可以做到的。
第二部分 我县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情况
• 我县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 :高淳在地貌 上由滨湖地区和胥溪河流域的平原和自东 北斜穿县境至西南部的低山丘陵组成。这 样的地貌特点决定了我县的地质灾害主要 以露采废弃矿山宕口、砖瓦取土堆场的崩 塌、滑坡为主。
固城镇淳皖碳酸钙公司地质灾害崩塌隐患点
• 该隐患点为开山取土遗留的人工陡 坡,局部近乎直立,坡高最高处约 13m,坡顶局部悬空突出,坡顶树 木根部裸露,已发生歪斜。坡面土 体主要为粘土,并含少量碎石,碎 石直径不超过5cm,陡坡坡顶长有 灌木,且坡脚存有崩塌堆积物。坡 面裸露,局部有小裂隙,坡面长期 受雨水冲刷渗入,结构稳定性遭到 破坏,遇强降雨天气,雨水沿坡顶 下渗加重滑体的自重,导致土体间 粘聚力下降,在重力或其他动力作 用下易诱发崩塌地质灾害。
• 2、地质灾害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和 影响下形成的灾害。由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 设的需要,人类对自然无度的索取、各种不 合理的工程建设、不规范的采矿活动等人为 活动,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据不完 全统计,近年来发生的严重地质灾害中,有 半数以上与人为因素有关,并且还有加剧的 趋势。因此,除了自然因素作用和影响下形 成的地质灾害外,因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 害也是本条例的调整重点。
• 1、地质灾害是由于地质作用产生的自然 灾害;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 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火灾等与地质作 用无关的灾害,不属于本条例的调整范围。 这里所谓的地质作用是指促使组成地壳的 物质成分、构造和表面形态等不断变化和 发展的各种作用。根据发生作用的部位可 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地壳深处产生的动力 对地球内部及地表的作用,如地质构造运 动等。外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大气、水和生 物在太阳能、重力能等影响下产生的动力 对地壳表层所进行的各种作用,如风化、 剥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监测人员地质灾害培训材料一、地质灾害、各种地质灾害的定义及其组成要素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
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
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1、什么是滑坡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滑坡多发生在坡度小于50度的斜坡上。
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的主要要素有:滑坡体(滑体)、滑坡壁、滑动面(滑面)、滑动带(滑带)、滑坡床(滑床)、滑舌、滑坡台阶、滑坡周界、滑坡洼地、滑坡鼓丘和滑坡裂缝(包括拉张裂缝、羽毛状裂缝、鼓张裂缝、及扇状裂缝)。
以上滑坡要素只有发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时具备,并非任一滑坡都齐全具有。
2、什么是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一般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的高陡坡上。
产生在土体中的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的称岩崩。
规模巨大、涉及山体者称山崩。
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庄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3、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也称蛟龙)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水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划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三类;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和稀性泥石流;此外还有按水源类型划分的;降雨、冰川、溃坝型;按地形形态划分的沟谷型、坡面型等。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
降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溢水等都可成为泥石流的水源。
4、什么是地裂缝地裂缝是指由于采矿及地基不稳固引发的房屋开裂(开口),地面开口等现象。
5、什么是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重力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面塌陷按其成因可分为采空塌陷和岩溶塌陷,而后者分布广、数量多、频率高,诱发因素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
岩溶塌陷按其成因又可分为自然岩塌陷和人为岩溶塌陷,其中,自然岩溶塌陷的成因包括暴雨、洪水、重力、地震,人为岩溶塌陷中,成因以坑道排水或突水,抽取岩溶地下水、水库畜引水为主,共占人为塌陷的92%。
我市以采空塌陷为主,主要分布于煤炭开采区。
二、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有哪些1、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2、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枯;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3、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
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如发现上述的一些征兆,尤其是发现山体出现裂缝,则可能存在发生崩塌、滑坡的隐患,长期降雨或暴雨则可能诱发泥石流。
三、地质灾害应如何应急避险避免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
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就是指主动的躲避与被动式的撤离。
对于处于危险区的工程及人员,所采用的方法是:预防、躲避、撤离、治理,这四个环节每一个都含有很大的防灾减灾的机会。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是:视险情将人员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作用;事先有预兆者,应尽早制订好撤离计划。
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四、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如支档、锚固、减载、固化等,并附以各种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简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或修地表排水渠。
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注入。
五、地质灾害分哪些级别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
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六、崩塌、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有哪些斜坡的地层岩性,是发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地层的岩性不同,它们的强度各不相同,发生滑坡的难易程度也就不同。
花岗岩、石英岩、石灰岩等块状岩石,致密坚硬,抗剪强度大,完全由它们组成的斜坡,很少发生滑坡,而有软弱的泥岩、页岩、煤层和各种地表覆盖层存在的斜坡,很容易发生滑坡。
采矿不按规范,预留矿柱少,乱采滥挖,造成采空区坍塌,导致山体开裂,继而发生崩塌、滑坡。
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开挖坡脚,形成人工陡边坡,易引起崩塌、滑坡的发生。
在斜坡上大量兴建楼房、工厂,堆渣堆土等,给斜坡增加荷载,斜坡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便失去平衡,发生崩塌、滑坡。
不适当地开垦农田,乱砍滥伐,破坏植被,有利于雨水等地表水渗入地下、软化岩土,也能诱发崩塌、滑坡。
七、群测群防监测预报(一)、群测群防监测点的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为了了解和掌握灾害体的演变过程,及时捕捉灾害的特征信息,为对灾害的正确分析评价、预测、预报及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
1、监测范围:稳定性差且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均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
2、监测方式: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很多,而经济、简单易行的简易监测适用于群测群防点监测。
其方式主要有位移监测(形变位移监测法和裂缝相对位移监测法)和目视检查等两种。
前一种主要适用于有明显变形迹象的崩、滑、地裂、地塌和地沉等灾害体的监测;后一种主要适用于不稳定斜坡、泥石流沟,变形迹象不明显的潜在滑坡、崩塌、地塌和地沉等灾害体,以及不易建立监测点的灾害体。
①变形位移监测法:通过监测点的相对位移量测,了解掌握地质灾害的演变过程;②裂缝相对位移监测:通过监测灾害体中裂缝两侧相对张开、闭合变化,了解地质灾害体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③目视检查法:通过定期目视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有无异常变化,了解地质灾害演变特征,及时发现斜坡地面开裂、塌陷、鼓胀、泉水突然混浊、流量增减变化异常、树木歪斜、墙体开裂等微观变化,及时捕捉地质灾害前兆信息。
3、监测布设要求(1)变形位移监测点布设①标点(监测点)的制作:材质因地制宜,以木、竹为宜。
地面上部分标有刻度,长度以方便观测为宜。
埋设垂直稳定,不宜被破坏。
②标点及测线、测网布设标点布设:标点分为基点和测点。
基点是监测系统的参照物,要求具有稳定性。
测点是被监测对象的代表,必须具有代表性。
基点:不受被监测地质灾害体的影响,埋设在灾害体的外围,为相对不动点,与测点相对较近,通视,便于测量。
测点:布设在灾害体变形敏感处,具有代表性,与基点相对较近,通视,便于测量。
测线、测网布设:分局部和整体布设。
局部布设是在灾害体个别变形敏感处设置标点,适用于地形较陡且规模较小的下错式滑坡、崩塌。
整体布设是在意图控制灾害体整体变形过程,适用于规模较大的滑坡、崩塌。
(2)裂缝相对位移监测布设监测点选在灾害体上裂缝两侧,特别是主裂缝(崩塌母体与崩滑体之间的裂缝)两侧设桩(裂缝规模较大)和设尺(地形较陡的下错式裂缝)监测。
此外,还可以在灾害体上部建筑物的裂缝上贴水泥砂浆片、石膏片、纸片(设片观测)或在裂缝两侧钉钢钉、小木桩、划十字等方法监测该裂缝的变化情况。
(二)、群测群防监测点的监测要求监测点选定之后,需确定监测工具、观测次数和时间间隔。
测量工具原则上精度越高越好,但应考虑到经济、实用和便于操作。
1、监测要求:监测人员责任心要强;无论是那种监测方式均要做好监测记录;监测方式与监测点级别无关。
2、测量要求(1)测量工具:钢卷尺、直尺、水平尺、皮尺、测绳等。
(2)绝对变形和相对变形值:绝对变形值的正数为拉张下滑,负数为压缩。
相对变形值,反映灾害体各部分间相对位移快慢。
(3)测量精度:测量误差一般不超过0.1㎝。
如距离较远,采用皮尺、测绳量测时,一般误差不超过0.5㎝。
(4)观测次数和时间间隔:枯季每月测量一次,雨季(4-9月)非降雨时段,10天1次;连续降雨时段1天1次,每次大雨后应立即去进行监测;若发现灾害点有异常变化或遇特大暴雨或连续墙降雨,应加密监测,每小时1次或每两小时1次,必要时实行值班连续监测。
监测员在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向上一级报告,并加密监测。
(5)测量注意事项:标点标尺应垂直;测点之间距离应尽量保持水平;测量应保持固定位置;检测人员、工具应保持不变。
(6)测量记录①环境记录:记录监测时,天气情况;周围是否存在建房切破、农田灌溉、堆积加载、爆破活动、采矿等。
②变形量测记录:观测值为实际量测的数值;位移值为本次观测值减去上次观测值。
八、地质灾害监测预报1、地质灾害监测方式:以长期固定监测与定期巡查和汛期强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长期固定监测一般每7天一次,雨后加测,雨季加密;定期巡查一般为半月进行一次;汛期强化监测将根据降雨强度,每天24小时值班监测。
2、地质灾害监测方法与手段简易监测点建设:可设置木桩、标尺观测、石膏片、砂浆片观测。
监测手段:可用游标卡尺、卷尺、钢直尺,重点对滑坡地面裂缝和建筑物裂缝、地表排水等进行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