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工艺设计》word文档

合集下载

孙兰义教授新作《换热器工艺设计》 第2章 流体物性

孙兰义教授新作《换热器工艺设计》 第2章  流体物性

2.2.1 Aspen EDR流体组成页面
Composition——Aspen Properties
图2-1 Aspen Properties物性包Composition页面
2.2.1 Aspen EDR流体组成页面
使用Aspen Properties物性包添加组分的流程如下:
(1)输入组分的名称 (2)点击此按钮查找
括:Ideal、Soave-Redlich-Kwong、Peng-Robinson、Chao-Seader、Uniquac、 Van Laar、Wilson、NRTL等。
图2-9 B-JAC 物性包 Property Methods页面 type ② B-JAC VLE calculation (B-JAC 气液相平衡计算类型)
2.2.1 Aspen EDR流体组成页面
图2-6 COMThermo物性包Property Methods页面
2.2.1 Aspen EDR流体组成页面
图2-7 COMThermo物性包Interaction Parameters页面
2.2.1 Aspen EDR流体组成页面
Composition——B-JAC
201411221换热器工艺设计所需的流体物性22aspenedr流体物性输入21换热器工艺设计所需的流体物性一般情况下需输入的物性如下表所示液相温度液相密度液相比热容液相粘度液相导热系数表面张力针对两相流的选项气相温度气相密度气相比热容气相粘度气相导热系数thx数据温度t表21换热器工艺设计所需的流体物性22aspenedr221aspenedr流体组成页面222aspenedr流体物性页面223aspenproperties中的主要物性方法224aspenedr流体物性输入示例221aspenedr流体组成页面aspenproperties为aspenplus所使用的物性包适用于化工物系其中包括一些极性以及非理想物系在1mpa以下对于极性或非理想物系使用活度系数模型如nrtl或uniquac

(完整word版)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课程设计

(完整word版)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课程设计

一 列管换热器工艺设计1、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换热管数目和管程数: 选用.5225⨯φ的换热管 则换热管数目:5.737019.014.35.2110A 0≈⨯⨯==d l n p π根 故738=n 根管程数:对于固定板式换热器,可选单管程或双管程,为成本计,本设计采用单管程。

2、管子排列方式的选择(1)采用正三角形排列(2)选择强度焊接,由表1.1查的管心距t=25mm 。

(3)采用正三角形排列,当传热管数超过127根,即正六边形的个数a>6时,最外层六边形和壳体间的弓形部分空间较大,也应该配置传热管。

不同的a 值时,可排的管数目见表1.2。

具体排列方式如图1,管子总数为779根。

30111 23 397 7 42 43912 25 469 8 48 51713 27 547 9 2 66 61314 29 631 10 5 90 72115 31 721 11 6 102 82316 33 817 12 7 114 93117 35 919 13 8 126 104518 37 1027 14 9 138 116519 39 1411 15 12 162 130320 41 1261 16 13 4 198 145921 43 1387 17 14 7 228 161622 45 1519 18 15 8 246 176523 47 1657 19 16 9 264 1921图1.1折流板的管孔及换热管及拉杆分布3、壳程选择壳程的选择:简单起见,采用单壳程。

4、壳体内径的确定换热器壳体内径与传热管数目、管心距和传热管的排列方式有关。

壳体的内径需要圆整成标准尺寸。

以400mm为基数,以100mm为进级档,必要时可以50mm为进级档。

对于单管程换热器,壳体内径公式0bt+-D d=~)32()1(式中,t 为管心距,单位mm ;0d 为传热管外径,单位mm 。

对于正三角形排列 n b 1.1= 将779=n 代入,得到 7.30≈b 取31,5.7975.2)1(D 0=+-=d b t结合换热管的排布图稍加圆整可选定mm 800D =二 列管换热器零部件的工艺机构设计1、折流板的设计(1)、折流板切口高度的确定 经验证明,20%的切口最为适宜: 因此可取mm D h 1608002.02.0=⨯== 切口高度h 确定后,还用考虑折流板制造中,可能产生的管控变形而影响换热管的穿入,故应将该尺寸调整到使被切除管孔保留到小于1/2孔位。

(完整word版)换热器设计计算.doc

(完整word版)换热器设计计算.doc

换热器设计计算步骤1.管外自然对流换热2.管外强制对流换热3.管外凝结换热3已知:管程油水混合物流量 G ( m/d) ,管程管道长度 L (m) ,管子外径 do (m),管子内径 di (m),热水温度 t ℃,油水混合物进口温度 t1’, 油水混合物出口温度 t2”℃。

1.管外自然对流换热1.1 壁面温度设定首先设定壁面温度,一般取热水温度和油水混合物出口温度的平均值, t w℃,热水温度为 t ℃,油水混合进口温度为t1'℃,油水混合物出口温度为t1"℃。

t w 1(t t1" ) 21.2 定性温度和物性参数计算管程外为水,其定性温度为( K 1 ) ℃t2 1(t t w ) 2管程外为油水混合物,定性温度为t2'℃t2 '1(t1' t1" ) 2根据表 1 油水物性参数表,可以查得对应温度下的油水物性参数值一般需要查出的为密度( kg / m3 ), 导热系数(W /(m K )) ,运动粘度 ( m2 / s) ,体积膨胀系数 a ( K1),普朗特数 Pr 。

表 1 油水物性参数表水t ρλv a Pr10 999.7 0.574 0.000001306 0.000087 9.5220 998.2 0.599 0.000001006 0.000209 7.0230 995.6 0.618 0.000000805 0.000305 5.4240 992.2 0.635 0.000000659 0.000386 4.3150 998 0.648 0.000000556 0.000457 3.5460 983.2 0.659 0.000000478 0.000522 2.9970 997.7 0.668 0.000000415 0.000583 2.5580 971.8 0.674 0.000000365 0.00064 2.2190 965.3 0.68 0.000000326 0.000696 1.95100 958.4 0.683 0.000000295 0.00075 1.75油t ρλv a Pr10 898.8 0.1441 0.000564 659120 892.7 0.1432 0.00028 0.00069 333530 886.6 0.1423 0.000153 185940 880.6 0.1414 9.07E-05 112150 874.6 0.1405 5.74E-05 72360 868.8 0.1396 3.84E-05 49370 863.1 0.1387 0.000027 35480 857.4 0.1379 1.97E-05 26390 851.8 0.137 1.49E-05 203100 846.2 0.1361 1.15E-05 1601.3设计总传热量和实际换热量计算Q0Cq m t Cq v t C油 q v油t C水 q v水tC 为比热容j /( kg K ),q v为总体积流量m3/ s,分别为在油水混合物中油和水所占的百分比,t 油水混合物温差,q m为总的质量流量 kg / s。

换热器工艺设计计算

换热器工艺设计计算

工艺设计计算一、确定设计方案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两流体的变化情况:热流体进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冷流体进口温度20℃,出口温度40℃。

考虑冷热流体间温差大于50℃,初步确定选用浮头式换热器。

2.流程安排与有机液相比,水易于结垢,如果其流速太小,会加快污垢增长速度使换热器传热速率下降。

有机液被冷却,走壳程便于散热。

因此,冷却水走管程,有机液走壳程。

二、确定物性数据1.定性温度对于粘度低的流体,其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

所以,壳程流体的定性温度为:T=90240140=+℃ 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为:t=3024020=+℃2.物性参数定性温度下,管程流体(井水)、壳程流体(有机液)有关物性参数由《主要物性参数表》得出。

三、估算传热面积1.热流量Q 1=111t c m p ∆=6000×2.22×(140-40)=1.332×106kj/h =2.平均传热温差 先按照纯逆流计算,得塑m t ∆=7.49204040140ln )2040()40140(=-----℃ 3.传热面积由于壳程有机液的压力较高,故可选取较大的K 值。

假设K=395W /(㎡·℃)则估算的传热面积为: A=23119.197.4939510833.376m t K Q m =⨯⨯=∆ 考虑到估算性质的影响,根据经验取实际传热面积为估算值的1.15倍,则实际传热面积为:15.1=p A A 207.22m =4.井水用量:m =ipi t c Q ∆1=()h kg s kg /8.16250/51.4204010174.410833.37633==-⨯⨯⨯ 四、工艺结构尺寸1.管径和管内流速 选用选用Φ25×2.5较高级冷拔传热管(碳钢),取管内流速u 1=0.75m/s 。

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可依据传热管内径和流速确定单程传热管数:Ns=2075.002.0785.0)7.9953600/(8.16250422≈⨯⨯⨯=ud Vi π(根) 按单程管计算,所需的传热管长度为: L=m n d A s o p1505.1420025.014.307.22≈=⨯⨯=π 按单程管设计,传热管过长,宜采用多管程结构。

(完整word版)热管换热器设计计算及设计说明书

(完整word版)热管换热器设计计算及设计说明书

热管换热器设计计算及设计说明书第一章热管及热管换热器的概述热管是一种具有极高导热性能的新型传热元件,它通过在全封闭真空管内的液体的蒸发与凝结来传递热量,它利用毛吸作用等流体原理,起到良好的制冷效果。

具有极高的导热性、良好的等温性、冷热两侧的传热面积可任意改变、可远距离传热、温度可控制等特点。

将热管散热器的基板与晶闸管等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管芯紧密接触,可直接将管芯的热量快速导出。

热管传热技术于六十年代初期由美国的科学家发明[1],它是利用封闭工作腔内工质的相变循环进行热量传输,因而具有传输热量大及传输效率高等特点。

随着热管制造成本的降低,尤其是九十年代前后随着水碳钢热管相容性问题的解决,热管凭借其巨大的传热能力,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食品、造纸、冶金等领域的余热回收系统中.热管气—气换热器是最能体现热管优越性的热管换热器产品,它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

热管气-气换热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气—气换热器.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节能已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大量的工业锅炉和各种窑炉、加热炉所排放的高温烟气,用热管气—气换热器进行余热回收,所得到的高温空气可用于助燃或干燥,因此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据有关报道称,我国三分之二的能源被锅炉吞噬,而我国工业锅炉的实际运行效率只有65%左右,工业发达国家的燃煤工业锅炉运行热效率达85%,因此,提高工业锅炉的热效率,节能潜力十分巨大。

如果我国锅炉的热效率能够提高10%,节约的能耗则相当于三峡水库一年的发电量,做好工业锅炉及窑炉的节能工作对节约能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6].利用热管气—气换热器代替传统的管壳式气—气换热器,一方面,能够大大提高预热空气进入炉内的温度,降低烟气温度,从而大大提高锅炉的热效率;另一方面,热管气—气换热器运行压降非常小,有时甚至不需要增加引风机等设备,从而使得运行费用大大降低. 1。

1 热管及其应用热管是一种具有极高导热性能的传热元件,它通过在全封闭真空管内工质的蒸发与凝结来传递热量,具有极高的导热性、良好的等温性、冷热两侧的传热面积可任意改变、可远距离传热、可控制温度等一系列优点。

换热器工艺设计

换热器工艺设计

数据处理技术
工艺设计子系统中数据源的形成: 线图的处理:查取原始公式或用程序、软件将其
回归,实现程序化查询管理;对于无原始公式且 不宜回归的线图,应用数学方法编程拟合插值。 数表的处理:将具有连续光滑特征的数据表格程 序化;将离散分段的数据表格规范化,编制相应 的管理程序进行处理。
传热计算方法
优化设计技术
工艺设计子系统中采用的优化设计手段主要有 两个方面: 数学最优化求解方法:取某一指标作为目标函数, 进行最优求解,得到最优化设计方案。 应用专家和资料上的设计经验来促进、约束优化 设计的进程和目标,加速求解,去除不切实际的 优化方案。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ADSRX技术
作为AutoCAD R14的二次开发工具,ADSRX (AutoCAD Development System Runtime eXtension) 应用程序开发环境包括大量的C++库和完整的ADS函 数库,允许用户开发AutoCAD应用程序,扩充 AutoCAD命令及功能。ADSRX应用程序就是一种可 共享AutoCAD的地址空间和建立对AutoCAD直接调 用的动态链接库,在功能和速度上比AutoLISP和单 纯ADS应用程序更具优越性。
工艺设计子系统的组织结构图
工艺设计 电力工业热力系统 化工化肥热力系统 其它类型换热器设计
热 蒸冷疏
网气

加 冷凝加
热却

器 器器器
冰冰无冷
主一二冷机机相凝
热水水
系系变传
交加加却统统传热
换热热
冷蒸热设
器器器塔凝发设计
器器计
工艺设计子系统的设计技术
界面设计技术 数据处理技术 传热计算方法 优化设计技术 ADSRX技术

换热器设计完整版

换热器设计完整版
间壁式换热器的分类
(1)管式换热器
这类换热器都是通过管子壁面传热的换热器,按传热管的结构形式不同大致可分为蛇管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缠绕管式换热器和管壳式换热器。蛇管式换热器一般由金属或非金属管子,按需要弯曲成所需的形状,如圆盘形,螺旋形和长的蛇行等。它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换热设备,具有结构简单和操作方便等优点。按使用状态不同,蛇管式换热器又可分为沉浸式蛇管和喷淋式蛇管两种。套管式换热器是由两种不同大小直径的管子组装成同心管,两端用U形弯管将他们连接成排,并根据实际需要,排列组合成传热单元,换热时,一种流体走内管,另一种流体走内外管间的环隙,内管的壁面为传热面,一般按逆流方式进行换热。两种流体都可以在较高的温度,压力,流速下进行换热。套管式换热器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工作适应范围大,传热面积增减方便,两侧流体均可提高流速,使传热面的两侧都可有较高的传热系数;缺点是单位传热面的金属消耗量大,检修,清洗,和拆卸都较麻烦,在可拆连接处容易造成泄漏。管壳式换热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换热设备。在圆筒形壳体中放置了许多管子组成的管束,管子的两端固定在管板上,管子的轴线与壳体的轴线平行。为了增加流体在管外空间的流速并支撑管子,改善传热性能,在筒体内间隔安装多块折流板,用拉杆和顶距管将其与管子组装在一起。换热器的壳体上和两侧的端盖上装有流体的进出口,有时还在其上装设检查孔,为了安置测试仪表用的接口管,排液孔和排气孔等。缠绕管式换热器是芯筒与外筒之间的空间内将传热管按螺旋闲形状交替缠绕而成,相邻两成螺旋状传热管的螺旋方向相反,采用一定形状的定距管使之保持一定的距离。缠绕状传热管可以采用单根绕制,也可采用两根或多跟组焊后一起绕制。管内可以通过一种介质,称通道型缠绕管式换热器;也可分别通过几种不同的介质,而每种介质所通过的传热管均汇集在各自的管板上,构成多通道型缠绕管式换热器。缠绕管式换热器适用于同时处理多种介质等场合。

换热器工艺设计

换热器工艺设计

目录第一章文献综述····························································································第一节概述 ··························································································一、换热器旳概念二、换热器旳分类三、列管式换热器旳原则简介四、列管式换热器选型旳工艺计算环节第二节换热器设备应满足旳基本规定·························································一、合理旳实现所规定旳工艺条件二、安全可靠性三、安装、操作及维护以便四、经济合理第三节列管式换热器构造及基本参数·························································一、管束及壳程分程二、传热管三、管旳排列及管心距四、折流板和支撑板五、旁路挡板和防冲挡板六、其他重要附件七、列管式换热器构造基本参数第四节设计计算旳参数选择·····································································一、冷却剂和加热剂旳选择二、冷热流体通道旳选择三、流速旳选择四、流向旳选择第二章列管式换热器旳设计计算 ······································································第一节换热面积旳估算 ············································································一、计算热负荷二、估算传热面积第二节换热器及重要附件旳试选 ································································一、试选管型号二、换热器构造某些基本参数旳选择第三节换热器校核 ··················································································一、核算总传热系数二、核算压强降第四节设计成果一览表 ············································································第五节设计总结及感想 ············································································一、设计总结二、感想参照文献··································································································第一章 文献综述(略)第二章 列管式换热器旳设计计算 第一节 换热面积旳估算一、计算热负荷(不考虑热损失)由于设计条件所给为无相变过程。

《换热器说明书》word版

《换热器说明书》word版

* 化工原课程设计 *换热器工艺初步设计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环境工程班级:成绩:指导教师:设计时间:2012年12月20日至2013 年1月6日环境与生命科学系列管式换热器设计任务书一、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1)处理能力:正戊烷23760kg/h;(2)设备型式:立式列管式换热器;(3)操作条件:①混合气体:入口温度51.7℃;②冷却介质:循环水,流量为70000kg/h入口温度32℃,出口温度35.67℃;③允许压强降:不大于5000000Pa;④每年按300天计算,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二、设计项目1.设计方案简介:设计工艺流程图;2.换热器的工艺计算:确定换热器的传热面积;3.换热器的主要结构尺寸设计;4.主要辅助设备选型;5.绘制换热器总装配图。

三、设计时间2012年12 月20 日~2013 年1 月6日四、设计内容1.目录;2.设计题目及原始数据(任务书);3.论述换热器总体结构(换热器型式、主要结构)的选择;4.换热器加热过程有关计算(物料衡算、热量衡算、传热面积、换热管型号、壳体直径等);5.设计结果概要(主要设备尺寸、衡算结果等);6.主体设备设计计算及说明;7.参考文献。

目录1.简述 (4)2.方案设计和拟定 (5)3.换热器类型的选择 (6)3.1流动空间及流速的测定 (6)3.2确定物性数据 (7)3.3计算总传热系数 (7)3.3.1 热流量 (7)3.3.2平均传热温差 (7)3.3.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 (7)3.4估算传热面积 (8)3.5换热器结构尺寸的 (8)3.5.1 管径和管内流速 (8)3.5.2 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8)3.5.3 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9)3.5.4 壳体内径 (10)3.5.5 折流板 (11)3.5.6 接管 (11)3.5.6.1壳程进口接管: (11)3.5.6.2壳程出口接管: (11)3.5.6.3管程接管 (12)3.6换热器核算 (12)3.6.1 热量核算 (12)3.6.1.1 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12)3.6.1.2 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12)3.6.1.3污垢系数 (13)3.6.1.4 传热系数K (13)A (13)3.6.1.5换热器的实际传热面积p3.6.2核算管壁温度w t (14)3.6.3 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 (14)3.6.3.1计算压强降 (14)4. 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 (16)附录 (17)参考文献 (18)列管式换热器设计书1.简述根据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常将其分为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形管式填料函式、滑动管板式、双管板式、薄管板式等类型。

换热器工艺设计

换热器工艺设计
统 的经 济性 和 可靠 性 起 着 重 要 作 用 … 。 换 热器种类 繁多 ,但根据 冷 、热流 体热量交 换 的原 理和方
1 换 热 器 型 式 确 定
( 1 )冷 、热流体流动通道的选择 :鉴于 下艺物料 是需冷却 物流将其安排于壳程 ;
( 2 )流 动方 式 的选 择 :采 用 B E M单壳程单管程逆流型式 ; ( 3 )换热管规格 和 排列 的选 择 :采用 紧 凑型 正 三角 形排
Ab s t r a c t : T h e h e a t e x c h a n g e r w a s a n a p p a r a t u s o t f e n u s e d i n c h e mi c a l p r o d u c t i o n e q u i p me n t ,a n d t h e d e s i g n o f i t
摘 要 :换热器是化工生产中常用的一种装置设备。换热器设计对产品质量、能量利用率以及系统的经济性和可靠性起着
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换热理论 对换热器进行初选 ,然后利用换热器 软件 对该换热 器进行工艺及 振动性进行核算 ,通 过核算使该 换 热器满足各项性 能指标要 求。
关键词 :换热器;工艺; 核算
p l a y e d a n i m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t h e e n e r g y e ic f i e n c y,e c o n o my a n d r e l i a b i l i t y o f t h e s y s t e m q u a l i t y o f p r o d u c t s .T he p r e—s e — l e c t i o n o f t h e he a t e x c h a n g e r wa s c a r r i e d o u t b y h e a t t r a ns f e r t h e o r y,t he n t he c r a f t a nd v i b r a t i o n o f t he he a t e x c ha n g e r we r e a c c o u n t e d wi t h t h e s o f t wa r e o f he a t e x c h a n g e r ,a n d t h e he a t e x c h a n g e r s me t v a r i o u s p e r f o r ma n c e r e q u i r e me n t s b y t h e

双管程双壳程卧式换热器工艺设计

双管程双壳程卧式换热器工艺设计

双管程双壳程卧式换热器工艺设计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随着工业化生产的不断发展,换热器在工艺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换热器的设计方案(doc 28页)

换热器的设计方案(doc 28页)

设计题目:换热器的设计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班级化工**姓名张子健学号000000000指导教师:***日期:2010.9.12列管式换热器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煤油冷却器的设计(3组:21- )二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1.处理能力:18万吨/年煤油2.设备形式:列管式换热器3.操作条件(1)煤油:入口温度110℃,出口温度35℃(2)冷却介质:自来水,入口温度25℃,出口温度40℃(3)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0kPa(4)煤油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密度825kg/m3,黏度7.15×10-4Pa.s,比热容2.22kJ/(kg.℃),导热系数0.14W/(m.℃)(5)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三选择适宜的列管式换热器并进行核算3.1 传热计算3.2 管、壳程流体阻力计算3.3管板厚度计算3.4 U形膨胀节计算3.5 管束振动3.6 管壳式换热器零部件结构目录1.概述 (4)2.设计标准 (6)3.方案设计和拟订 (6)4.设计计算 (9)4.1确定设计方案 (9)4.1.1 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9)4.1.2 流动空间及流速的测定 (9)4.2确定物性数据 (9)4.3计算总传热系数 (10)4.3.1 热流量 (10)4.3.2 平均传热温差 (11)4.3.3 冷却水用量 (11)4.3.4 总传热系数K (11)4.4计算传热面积 (12)4.5工艺结构尺寸 (12)4.5.1 管径和管内流速 (12)4.5.2 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12)4.5.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13)4.5.4 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13)4.5.5 壳体内径 (13)4.5.6 折流板 (14)4.5.7 接管 (14)4.6换热器核算 (15)4.6.1 热量核算 (15)4.6.1.1 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15)4.6.1.2 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15)4.6.1.3 传热系数K (16)4.6.1.4 传热面积S (16)4.6.2 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 (17)4.6.2.1 管程流动阻力 (17)4.6.2.2 壳程阻力 (17)4.6.2.3 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 (19)5.设计小结 (20)6.参考文献 (22)7.附图表 (23)8.符号说明 (25)1.概述在不同温度的流体间传递热能的装置称为热交换器,简称为换热器。

0204换热器工艺设计-13页精选文档

0204换热器工艺设计-13页精选文档

换热器工艺设计目次1 总则1.1 目的1.2 范围1.3 规范性引用文件2 设计总则2.1 设计标准2.2 安装方式2.3 管壳式换热器3 管壳式换热器的选型3.1 壳体的选择3.2 封头的选择4 管壳式换热器机械参数的确定4.1 设计压力4.2 设计温度4.3 管子及管束4.4 壳径4.5 折流板和支撑板4.6 防冲板4.7 接管5 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5.1 设计余量5.2 压降5.3 流速5.4 管口流速5.5 KETTLE式换热器5.6 污垢系数5.7 腐蚀余量5.8 管束振动及噪声分析1 总则1.1 目的为规范各项目的换热器的流体力学及传热计算而编制。

1.2 范围1.2. 1本规定规定了管壳式换热器的选型和设计的工艺要求。

1.2.2本规定适用于各项目中传热面积大于0.5耐的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套管式(Double pipe)和多管式套管(Hair-pin)换热器,但不适用于蒸汽表面冷凝器。

1.3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

凡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改版均不适用本规定。

凡是不注日期或修改号(版次)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定。

1.3.1 GB151-2019(2019) 管壳式换热器(附加2019年第1号修改单)1.3.2 TEMA 管壳式换热器制造协会标准1.3.3 API660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2 设计总则2.1 设计标准2.1.1 对于国内设计、加工或制造的管壳式换热器应严格依据GB151标准;国外设计、加工或制造的管壳式换热器应严格依据TEMA或API标准。

2.2.2 对于TEMA等级如无说明应采用“R”级。

2.1.3 对于立式换热器,制造商应在换热器上配备吊装用吊耳。

2.2 安装方式换热器通常应采用卧式,对于工艺上特殊要求、或清洗和维修、或安装空间限制的情况可采用立式安装。

孙兰义教授新作《换热器工艺设计》第1章 换热器设计软件介绍与入门

孙兰义教授新作《换热器工艺设计》第1章 换热器设计软件介绍与入门
Shell/Heads用于设置壳体的各项参数,Covers用于设置管箱端盖 的 各 项 参 数 , Tubesheets 用 于 设 置 管 板 的 类 型 和 各 项 参 数 , Flanges页面用于设置法兰的类型。
1.4 Aspen EDR主要输入页面
Tubes 页 面 用 于输入换热管 的参数,包括 管子总数、管
虹吸式再沸器
进出口管线的 参数,包括管 线压力降计算 方式、相对基 准线的塔釜液 面高度等。
1.5 Aspen EDR简单示例应用
例1.1 设计一台单相水平放置的BEM管壳式换热器,用燃料油预热锅炉给
水,工艺数据和物性数据见下表。
工艺数据和物性数据
工艺流体 总质量流率 进/出口温度 进/出口密度 比热 进/出口粘度 进/出口导热系数 进口压力(绝) 允许压降 污垢热阻 50 1.5 0.000088 冷流体(Boiler Feedwater) 59100 50/165.3 热流体(Fuel Oil) 284000 213/168 879.4/909.8 2.34/2.18 1.94/3.37 0.1/0.107 12 1 0.0005 单位 kg/h ℃ kg/m3 kJ/kg· K mPa· s W/m2· K bar bar m2· K/W
,出现如下的页面。
1.5 Aspen EDR简单示例应用
(2)选择New子页面下的第一项Shell & Tube Exchanger(Shell & Tube)
,点击OK,进入Shell & Tube|Console页面,在Console页面可以设置和
浏览主要的设计参数,并可以在运行后浏览所设计的换热器的主要参数 和草图,在此页面中的选项均有缺省值。本题选择在专门的输入页面输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方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方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方案第一节推荐的设计程序一、工艺设计1、作出流程简图。

2、按生产任务计算换热器的换热量Q。

3、选定载热体,求出载热体的流量。

4、确定冷、热流体的流动途径。

5、计算定性温度,确定流体的物性数据(密度、比热、导热系数等)。

6、初算平均传热温度差。

7、按经验或现场数据选取或估算K值,初算出所需传热面积。

8、根据初算的换热面积进行换热器的尺寸初步设计。

包括管径、管长、管子数、管程数、管子排列方式、壳体内径(需进行圆整)等。

9、核算K。

10、校核平均温度差 m T。

11、校核传热量,要求有15-25%的裕度。

12、管程和壳程压力降的计算。

二、机械设计1、壳体直径的决定和壳体壁厚的计算。

2、换热器封头选择。

3、换热器法兰选择。

4、管板尺寸确定。

5、管子拉脱力计算。

6、折流板的选择与计算。

7、温差应力的计算。

8、接管、接管法兰选择及开孔补强等。

9、绘制主要零部件图。

三、编制计算结果汇总表四、绘制换热器装配图五、提出技术要求六、编写设计说明书第二节列管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一、换热终温的确定换热终温对换热器的传热效率和传热强度有很大的影响。

在逆流换热时,当流体出口终温与热流体入口初温接近时,热利用率高,但传热强度最小,需要的传热面积最大。

为合理确定介质温度和换热终温,可参考以下数据: 1、热端温差(大温差)不小于20℃。

2、冷端温差(小温差)不小于5℃。

3、在冷却器或冷凝器中,冷却剂的初温应高于被冷却流体的凝固点;对于含有不凝气体的冷凝,冷却剂的终温要求低于被冷凝气体的露点以下5℃。

二、平均温差的计算设计时初算平均温差∆t m,均将换热过程先看做逆流过程计算。

1、对于逆流或并流换热过程,其平均温差可按式(2-1)进行计算:2121ln t t t t t m ∆∆∆-∆=∆ (2—1) 式中,1t ∆、2t ∆分别为大端温差与小端温差。

当221t t ∆∆时,可用算术平均值()221t t t m ∆+∆=∆。

孙兰义 《换热器工艺设计》第4章

孙兰义 《换热器工艺设计》第4章

孙兰义《换热器工艺设计》第4章孙兰义《换热器工艺设计》第4章:优化设计原则摘要:本文以孙兰义《换热器工艺设计》第4章为中心,以优化设计原则为主题,通过对换热器工艺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探讨了换热器设计中的优化方法和技巧,为工程师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换热器;工艺设计;优化设计;热力计算;结构设计第1节引言换热器是化工、冶金、能源等行业中广泛应用的重要设备,对于提高系统热能利用率、降低能耗具有重要意义。

换热器的工艺设计对于设备的性能和运行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孙兰义的《换热器工艺设计》一书系统地介绍了换热器的工艺设计原理和方法,本文将重点围绕第4章展开,探讨换热器的优化设计原则。

第2节热力计算的优化设计热力计算是换热器工艺设计的基础,准确的热力计算结果能够为后续的结构设计和选型提供依据。

在进行热力计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2.1确定热负荷和传热系数在进行热力计算时,首先需要明确换热器的热负荷和传热系数。

热负荷是指单位时间内传递的热量,传热系数是指换热器传热面积上单位时间内传热的能力。

通过合理的计算和估算,可以准确确定热负荷和传热系数,为后续的计算提供准确的数据。

2.2选择合适的传热表达式在进行热力计算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换热器类型和流体特性选择合适的传热表达式。

常见的传热表达式包括对流传热、传导传热和辐射传热等。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传热表达式,能够提高热力计算的准确性。

2.3考虑不同工况条件在进行热力计算时,需要考虑不同工况条件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

例如,流体的温度、压力、流速等参数都会对传热系数产生影响。

通过对不同工况条件的热力计算,能够全面了解换热器的性能特点,为后续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第3节结构设计的优化设计结构设计是换热器工艺设计的重要环节,合理的结构设计能够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和运行稳定性。

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3.1选择合适的流体路径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流体路径,以实现最佳的传热效果。

换热器工艺设计

换热器工艺设计

换热器工艺设计
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化学过程装置,它能够实现两种或两种以上有不同温度的流体之
间热能的传递和交换,从而在一个生产系统中实现温度控制。

换热器的设计包括两个部分,热力学和机械设计。

本文简要总结一下换热器的工艺设计思路。

1. 热力学设计:热力学设计决定了换热器的效率和性能。

换热器的热力学设计主要
是根据换热器的受热体流体的物理性质、换热器的热能传递方式以及换热器的工作条件等
来确定的,包括换热器的内部结构、进出流体的流量、换热器的质量流量比、质量热损失
及换热质量流量系数等。

2. 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决定了换热器的工作环境、运行及维护和安全要求,其包括
换热器材料选择、温度上限及结构尺寸计算,联接方式等。

3. 工艺设计:工艺设计决定了换热器在换热过程中的优化运行方式。

具体方法包括:(1)设定的温度太高或太低时启动或停止换热;(2)适当调节进出口流量,以减少换热
负荷及损失;(3)使用维护及安全设施,以达到更好的换热效果和安全保护。

从上述可以看出,换热器的工艺设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实现有效率的换热,使之更
加全面、经济、安全。

此外,可以采用先进的换热器材料来提高其换热效率,降低热损失,并同时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换热器的工艺设计

换热器的工艺设计

换热器的工艺设计
换热器的工艺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热交换要求:首先需要确定需要进行热交换的介质以及它们的参数,如流量、温度、压力等。

2. 选择换热器类型:根据热交换介质的性质和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换热器类型,如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等。

3. 确定换热面积:根据热交换介质之间的温度差、传热系数等参数,计算出所需的换热面积。

4. 确定流体流动方式:根据介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流动方式,如并流、逆流等。

5. 确定换热器材质:根据介质的性质、工艺要求以及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材质,如不锈钢、铜等。

6. 安装布置设计:根据工艺要求和现场条件,确定换热器的安装位置、方向和管道布置。

7. 确定换热器的控制方式:根据工艺要求,确定适合的控制方式,如自动控制
或手动控制。

8. 进行热损失计算:根据换热器的设计参数,计算出换热过程中的热损失,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热损失的降低。

9. 进行性能测试:在换热器设计完成后,进行性能测试以验证其设计是否满足要求。

10. 提供详细设计和施工图纸:根据设计要求,提供详细设计和施工图纸,以便于设备制造和安装。

注意事项:在换热器的工艺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介质的物性参数、流动性能、传热系数、压力损失、材料的耐腐蚀性和耐压性等。

此外,还需要遵守相关的安全规范和标准,确保换热器的安全运行。

换热器的工艺设计

换热器的工艺设计

目录前言 (2)第一章换热器概述 (3)1.1换热器发展趋势 (3)1.4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简介 (3)1.5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特点 (4)第二章换热器的主要结构尺寸 (4)2.1设计方案 (4)2.2确定物性数据 (4)换热器的设计,首先要根据生产工艺条件的要求,通过化工工艺计算,确定换热的传热面积,同时选择管径、管长、决定管数、管程数和壳程数. 2.3估计传热面积 (5)2.3.1 热流量 (5)2.3.3 传热面积 (6)2.3.4 冷却水用量 (6)2.4工艺结构尺寸 (6)2.4.1管径和管内流速 (6)2.4.2管程数和传输管数 (6)2.4.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7)2.4.4壳体内径 (7)第三章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设计 (13)3.1壳体和管箱材料的选择 (14)3.2结构设计 (14)3.2.1接管 (14)3.2.2分程隔板 (14)3.2.3折流板 (15)3.2.4垫片选择 (15)3.2.5卧式支座的选择 (15)3.3强度的计算 (15)3.3.1筒体壁厚计算 (16)3.3.2封头、短节厚度计算 (16)3.3.3开孔补强计算 (17)3.3.4固定管板计算 (19)第五章小结 (22)参考文献 (23)致谢 (24)前言在石油、化工、轻工、制药、能源等工业生产中,常常需要把低温流体加热或者把高温流体冷却,把液体汽化成蒸汽或者把蒸汽冷凝成液体。

这些过程均和热量传递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均可以通过换热器来完成。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不同型式和种类的换热器发展很快,新结构、新材料的换热器不断涌现。

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我国对某些种类的换热器已经建立了标准,形成了系列。

换热器的应用广泛,日常生活中取暖用的暖气散热片、汽轮机装置中的凝汽器和航天火箭上的油冷却器等,都是换热器。

它还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动力和原子能等工业部门。

它的主要功能是保证工艺过程对介质所要求的特定温度,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换热器工艺设计目次1 总则1.1 目的1.2 范围1.3 规范性引用文件2 设计总则2.1 设计标准2.2 安装方式2.3 管壳式换热器3 管壳式换热器的选型3.1 壳体的选择3.2 封头的选择4 管壳式换热器机械参数的确定4.1 设计压力4.2 设计温度4.3 管子及管束4.4 壳径4.5 折流板和支撑板4.6 防冲板4.7 接管5 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5.1 设计余量5.2 压降5.3 流速5.4 管口流速5.5 KETTLE式换热器5.6 污垢系数5.7 腐蚀余量5.8 管束振动及噪声分析1 总则1.1 目的为规范各项目的换热器的流体力学及传热计算而编制。

1.2 范围1.2. 1本规定规定了管壳式换热器的选型和设计的工艺要求。

1.2.2本规定适用于各项目中传热面积大于0.5耐的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套管式(Double pipe)和多管式套管(Hair-pin)换热器,但不适用于蒸汽表面冷凝器。

1.3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

凡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改版均不适用本规定。

凡是不注日期或修改号(版次)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定。

1.3.1 GB151-1999(2002) 管壳式换热器(附加2002年第1号修改单)1.3.2 TEMA 管壳式换热器制造协会标准1.3.3 API660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2 设计总则2.1 设计标准2.1.1 对于国内设计、加工或制造的管壳式换热器应严格依据GB151标准;国外设计、加工或制造的管壳式换热器应严格依据TEMA或API标准。

2.2.2 对于TEMA等级如无说明应采用“R”级。

2.1.3 对于立式换热器,制造商应在换热器上配备吊装用吊耳。

2.2 安装方式换热器通常应采用卧式,对于工艺上特殊要求、或清洗和维修、或安装空间限制的情况可采用立式安装。

2.3 水冷却器对于冷却介质是水的换热器应满足如下规定:(1)如无特别工艺要求冷却水通常应走管内,并采用下进上出形式以防止不凝气体聚积。

(2)管内冷却水的流速不应小于0. 9 m/s。

(3)对于开放式循环水系统,冷却水出口温度不应高于42℃。

2.4 套管换热器对于套管换热器和多管式套管换热器,外管直径不应大于DN150,并且还需要满足如下规定:(1)氢气不能走管外,氢气分压小于0. 69MPa (A)时可视作非氢体系。

(2)未经业主同意,不得采用差压设计。

(3)制造商提交PMC的技术资料应包括流体诱导振动和声振校核内容。

(4)如果蒸汽作为热介质走管外时,其过热度不应大于30℃。

(5)对于管外易结垢、或者管外需要机械清洗时,不应采用翅片管。

(6)如果采用翅片管时,翅片的材质应有较好的抗腐蚀性。

(7)套管换热器(Double pipe)的材质应选择无缝或焊接钢管系列。

(8)多管式套管换热器(Hair-pin)由制造商负责设计并提供设计规范。

2.5 再沸器热虹吸式再沸器相对简单和经济,因此在设计时应作为首选类型。

但在下列条件下不宜使用。

(1)高粘度液体。

(2)易结垢物系。

(3)操作负荷变化很大和需要调节比例的环境。

对于高真空条件下再沸器,应选择强制循环式或立式降膜式。

2.6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由制造商根据工艺条件负责设计并提供设计规范。

同时要满足以下要求:·每台板式换热器均应有静电接地防护。

业主根据工况确定是否需要防火罩。

当下列两个条件同时存在时,应设置防火罩:1) 换热器有可燃液体与橡胶密封垫直接接触。

2) 换热器距有着火隐患的设备6 m以内。

·防火罩上设置泄放口。

·如果有防火罩的要求,制造商应提供防火试验证明。

防火试验条件为:1) 测试板片不少于100块,换热器试验台应足以使整个换热器置于火焰之中;2) 两侧均充满不低于150 ps i g (10 barg)、静止的煤油;3) 换热器置于火焰之中至少1小时;最大可见泄漏为1 gpm (0. 23 m3/hr)。

3 管壳式换热器的选型管壳式换热器通常分为固定管板式、U形管式和浮头式。

满足以下列出的条件时可选择固定管板式换热器:(1)管子和壳体因热膨胀引起的应力不超过设计应力的范围,否则要选择浮头式或U形管式以保证管束可以自由伸缩。

(2)壳程介质不易结垢,或壳程污垢便于化学清洗。

(3)开、停车或其他工况下临时用的换热器。

满足以下列出的条件时可选择U形管式换热器:(1)管侧不需要机械清洗或容易实现机械清洗时,可以采用U形管,但需要机械清洗时,U形转弯直径不得小于150mm。

(2)管程污垢便于化学清洗。

对于除上述各项条件以外,可选择浮头式换热器。

流体流径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列介质应走管程:(1)腐蚀性介质(2)有毒介质(3)易结垢介质(4)温度或压力高的介质(必须增加厚度或由碳钢改合金钢时,否则此条不必作为主要矛盾考虑)当上述情况排除后,介质走管程还是走壳程一般要考虑能够提高传热系数和充分利用压降。

3.1 壳体的选择3.1.1 壳体通常应选择“E”型,以下情况除外;3.1.2 当换热器内发生温度交叉时,需要两台或两台以上的多管程换热器串联才能满足要求,此时为减少串联换热器的台数,可选择“F”型。

3.1.3 当壳程流体的允许压降较小,且“E”或“F”型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J”、或“X”、或“H”型。

3.1.4 对于壳程沸腾且汽化率大于50~100%时,可考虑用“K”型。

3.2 封头的选择3.2.1 通常,选择“B”型作为前封头。

对于水冷却器,当管侧需要定期清洗,且管侧设计压力小于1 MPa时,前封头可选择“A”型。

3.2.2 对于固定管板式,宜选择“M”型作为后封头;而对于浮头式,应选择“S”型作为后封头。

3.2.3 浮头式换热器的壳径应大于DN300。

3.2.4 对于外填料式浮头“P”和外密封式浮头“W”型的换热器不能在中国设计和制造。

4 管壳式换热器机械参数的确定4.1 设计压力4.1.1 换热器的设计压力规定为最大操作压力加上200KPa,或者等于1. 1倍最大操作压力,二者取较大值。

4.1.2 对于泵循环系统的换热器,其设计压力等于泵的出口关闭压力。

并与上一条比较,二者取较大值。

4.1.3 对于塔釜再沸器,其设计压力等于塔的设计压力、塔的操作压降和静压头(塔釜高液位至再沸器入口之间的距离)三者之和。

4.1.4 对于真空系统换热器,真空侧的设计压力按承受的外压考虑,当装有安全装置(如真空泄放阀)时,设计压力取1.25倍最大内外压力差,或0.1MPa两者中的较低值;当没有安全控制装置时取0.1MPa。

真空换热器非真空侧,同时受管、壳程压力作用的元件,其设计压力为内压侧和真空侧之和。

4.2 设计温度4.2.1 换热器操作温度范围的在0~400℃时,其管侧或壳侧的设计温度应至少比最高操作温度高17℃。

4.2.2 换热器操作温度高于400℃时,其管侧或壳侧的设计温度应至少比最高操作温度高出1%。

4.2.3 换热器操作温度低于几0℃时,其管侧或壳侧的设计温度应至少为可能达到的最低操作温度。

4.2.4 当换热器需要用蒸汽吹扫时,其设计温度不应低于150℃;若需要干燥时,其设计温度不应低于 80℃。

4.2.5 当几台换热器串联时,其设计温度应至少等于管、壳侧流体在上一台换热器中所能达到的最大温度。

4.2.6 所有换热器的设计温度必须满足最小金属壁温。

4.2.7 对于“F”型换热器,壳侧流体的进出口温度不得大于191℃(3500F)。

4.3 管子及管束4.3.1 表4.3-1列出国外常用光管系列(英制)的外径、壁厚,包括铜、钢、铝和一些合金等不同材质。

4.3.2 表 4.3-2列出国产光管系列的外径、壁厚,包括铜、钢、铝和一些合金等不同材质。

其中,1) 16 mm的管子适用于进出料换热器,操作介质较为干净。

2) 19 mm的管子适用于以下情况:管侧流体的污垢系数小于或等于0.00034 m2·K / W水做冷却介质走管内,且水的污垢没有严格要求。

3) 25 mm的管子适用于以下情况:管侧流体的污垢系数大于或等于0. 00034 m2·K / W出于工艺设计考虑,如换热器的允许压降较小时。

4) 32 mm和38 mm的管子只是出于工艺设计考虑,如换热器的允许压降较小时。

5) 未经业主和专利商同意,不得采用小于16 mm的管子。

通常低翅片管只适用于污垢系数不大于0. 00017m2·K / W的介质,且流体对翅片没有磨蚀作用。

翅片的直径不应大于其基管直径。

翅片管的壁厚通常指基管的壁厚。

在管壳式换热器中不使用高翅片管,但在套管式和多管式套管换热器中可以使用纵向高翅片管。

对于国内设计和制造的换热器,建议采用标准长度:1. 0,1. 5,2. 0,2. 5,3.0,4. 5,6. 0,7.5,9和12m。

对于U形管,其长度是指直管段长度。

管子排列方式分30,60,90和45度,其中对于浮头式换热器多采用45和90度排列方式。

换热管中心距不宜小于1.25倍换热管外径,常用的换热管中心距见表4.3-3。

4.4 壳径管壳式换热器的公称直径不应小于150mm。

对于直径500mm以下,且材质为碳钢的壳体可以应用现有的管材,计算时应注意以管子的内径作为壳体直径。

根据GB151,国内设计和制造的换热器直径最大至2600mm。

否则需要国外设计和供货。

4.5 折流板和支撑板4.5.1 对于壳侧是无相变的流体,折流板应采用水平切边;对于两相流流体或“F”型换热器,折流板应采用垂直切边。

4.5.2 对于其他折流元件,如折流杆、折流环盘或螺旋折流板需要经过业主或工程承包商同意方可使用。

4.5.3 对于管子无支撑跨距超过GB151或TEMA的规定值的0.8倍时,应在管束间设置支持板。

4.6 防冲板防冲板是为了防止壳侧流体对管束的直接冲击而设置。

对于壳侧入口是蒸汽或混相介质,应该在壳侧入口处设置防冲板。

对于无相变流体,当入口处的ρV2超过下列值时也应加防冲板,见表4.6。

ρ-流体密度,kg/m3 V-流体入口处流速,m/s对于管侧流体,下而几种情况也应做特别考虑,以减少流体对管子末端的磨蚀。

对于气体和蒸汽,入口处的ρV2超过7000kg/ (ms2)。

对于液体,入口处的ρV2超过9000kg/ (ms2)。

4.7 接管换热器的物料进出口接管尺寸不应小于DN50,放空口和放净口除外。

所有管口连接采用法兰形式,并且要求在设备数据表中注明法兰规格。

接管尺寸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修改。

5 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设计和校核计算所采用的计算方法要求是被广泛应用的。

推荐使用HTRI○R公司发布的HTRI Xchanger Suite和HTFS○R公司发布的TASC软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