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创管理办法
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
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有关文件精神,为加强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管理,充分发挥项目实施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等方面的作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由学校统一组织,以项目形式实施。
按照“自愿申请、专家评审、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程序,公正立项,科学运作。
第二章项目内容第三条大创项目分为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个级别,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
1.创新训练类项目。
学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通过训练,学生可获得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工程实训、社会实践的训练机会,达到“转变学习方式、增强实践能力、发挥个人潜质”的训练目的。
2.创业训练类项目。
学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开展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通过训练,学生可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达到“激发创业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提高创业能力”的训练目的。
3.创业实践类项目。
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学生可就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进行创业实践,真实创办企业并实现有效运行。
第四条学校每年资助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大创项目,并遴选校级项目进行培育,同时,各学院可根据学校管理办法,自筹经费自主设立培育项目,建立长效机制,带动全校学生开展自主研究,形成良好的校园创新氛围,使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持续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办法
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办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都不断提高。
然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来指导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项目的管理工作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回答。
一、项目定位和目标每一个自主创新创业项目都要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
定位是指项目所处的市场和行业环境,目标则是指项目完成后所要达到的效益和成果。
通过明确定位和目标,可以确保项目管理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二、项目策划与实施项目策划是自主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
在策划阶段,需要进行需求调研、市场分析和资源配置等工作,进而制定出详细的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
在实施阶段,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目标,以确保项目能够按照计划顺利进行。
三、团队建设和人员管理一个成功的自主创新创业项目依赖于一个团结和高效的团队。
因此,团队建设和人员管理是项目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需要通过有效的招聘、培训和激励措施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和积极的沟通机制,以确保团队成员能够协同合作,共同推动项目的发展。
四、风险管理和控制任何一个项目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自主创新创业项目也不例外。
项目管理者需要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预案。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控机制,及时掌握项目的变化情况,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控制,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五、资源整合和利用自主创新创业项目需要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包括财务、技术、人力和信息等。
项目管理者需要积极寻找和开发各种资源,通过合理的配置和利用,提高项目的综合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六、市场营销和推广一个成功的自主创新创业项目需要具备良好的市场营销和推广能力。
项目管理者需要对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出精准的营销策略和推广方案,并通过有效的渠道和手段来宣传和推广项目,以提高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
XXXX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精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精神,结合《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教高函(2019)13号),进一步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实现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成效,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国家"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完善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深化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构建大学生创业训练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三条实施原则:兴趣驱动、自主实践、注重过程、团队合作、求实创新、培养能力。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四条学校成立XXXX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主管教学副校长任组长,教务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科研院、社会科学处、实验室管理处、财务处、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任组员。
领导小组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宏观管理,包括制定政策、协调资源、组织评审、监督实施过程、管理经费、验收成果、实施奖励等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日常工作。
第五条学院成立XXXX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组长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担任,副组长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小组成员由学院教学、科研、实验室、学生工作的领导和部分工作人员担任。
工作组负责制定本单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负责本学院计划项目的具体实施与管理,包括组织项目申报、管理项目实施、提供实验条件、验收项目结果、管理经费、项目安全管理等工作。
(最新版)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办法
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有关文件精神,确保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有效实施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创业项目分为国家级、X级、校级,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
(一)创新训练项目是大学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条件的准备、实验的实施、数据处理与分析、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作品)交流等工作。
(二)创业训练项目是大学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进行一定程度的验证试验,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三)创业实践项目是大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第三条创新创业项目通过提出申请、专家评审、公开立项、择优资助的程序,以项目为研究载体,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题、设计和实验来完成。
鼓励教师将科研或设计项目,组建并指导学生团队完成。
提倡企业带项目并由教师、企业专家指导的学生团队完成。
项目注重学生实验和过程训练,促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开展,提高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创业竞争力。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四条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任组长,副书记和主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校领导组成,全面领导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对学校创新创业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第五条创新创业学院为创新创业项目统筹协调的职能部门,负责管理制度的制定、组织项目评审、跟踪督查、项目成果验收、搭建成果推介平台等,组织和推动创新创业各委员会工作。
第六条为提高创新创业项目的水平,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能力的日常培育工作,融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实践训练于一体,成立创新创业各委员会。
具体如下:(一)创新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顺利开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现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的通知》(教高函〔2019〕13号)和自治区教育厅《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桂教规范〔2020〕6号)《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桂教规范〔2022〕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修订)。
第二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国家“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践、注重过程、团队合作、求实创新、培养能力”的原则,按照“自主选题、自由申报、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程序,重点资助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创业性、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的项目。
第二章项目立项第三条学校每年组织一次项目立项工作,自申报通知发出之日起开始受理申请,各二级学院负责做好组织、宣传工作。
第四条项目类型分为国家级、自治区级和校级三级资助项目,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
创新训练项目旨在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注重研究过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创新性科学研究的锻炼。
项目以本科生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展开,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创业训练项目旨在探索以实际或模拟的商业活动为载体,培养本科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项目以本科生团队的形式展开,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角色,完成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
XXXX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造就创新创业生力军,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管理,根据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教高函〔2019〕13号)有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计划”)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
第三条“大创计划”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原则,旨在通过资助大学生参加项目式训练,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和敢闯会创的意志品格,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大才。
第四条“大创计划”根据项目水平分为国家级、自治区级和校级(以下分别简称“国创”“省创”和“校创”)三级,从“校创”项目遴选推荐“省创”计划项目,从“省创”计划项目遴选推荐“国创”计划项目。
第五条“大创计划”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重点支持直接面向大学生的内容新颖、目标明确、具有一定创造性和探索性、技术或商业模式有所创新的训练和实践项目。
“大创计划”实行项目式管理,分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
(一)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二)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角色,完成商业计划书编制、可行性研究、企业模拟运行、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三)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等成果,提出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服务,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办法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充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推动创新人才培养,保证创新创业项目顺利开展和长足发展,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管理办法旨在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强调以激发创新创业兴趣为导向,以训练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索中体验创新,砥砺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校创新创业文化氛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三条为规范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保证项目质量和顺利实施,由学校就业指导处(“双创办”)负责全面统筹、督导和考核工作,各学院具体实施本部门项目的组织申报、立项推进、经费管理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项目立项及实施情况纳入部门年度目标管理。
第四条双创办、学院要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上好创新创业课程,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
双创办、学院要做好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和储备。
鼓励职能处室积极参与项目立项。
就业处推荐参加创新创业省级项目,每年获奖不少于3项。
第三章项目的申报要求第五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团队成员一般应为本校全日制在校生或毕业五年内的大学生,学生人数不少于3人、不多于10人,指导教师不少于2人(至少一名专业导师和一名创业导师)、不多于5人。
通过师生自愿结合组成项目团队,共同推选确定第一指导教师及项目团队负责人(学生)。
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联合申报。
第六条申请立项的范围包括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教师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社会服务项目、文化创意项目、公益创业项目、非遗传承项目、健康扶贫项目等。
鼓励项目团队认真学习结合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相关要求,推出符合学校专业特色的、能够紧密切合当前时代发展热点课题的、具有良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管理办法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管理规定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我院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培养目标,目前我院教学计划已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纳入实践教学安排中。
为了保障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工作的有效开展,并对此工作进行规范管理,特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一条创新创业实践学分是指我院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参与“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为主”的科研训练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取得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经认定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
第二条学院教学工作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负责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范围进行分类界定,由学院组织成果的审核工作。
第三条为鼓励在校生加强创新创业实践体验及能力培养,学院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多种形式的平台,如设计大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创业专题培训等,对于优秀项目组织推荐参加各级学科竞赛,以及其他丰富的校内校外资源,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完成。
第四条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范围主要包括:1.论文、论著、专利、实物等成果;2.各级各类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技能竞赛;3.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和实施;4.研究报告及创新创业企划书;5.经认定的其他活动或项目。
第五条成绩认定记录与组织管理每学期初,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将上一学期的创新创业成果进行登记,一并将证明材料提交教学工作办公室。
每学期初通知学生已获学分。
第六条学院积极鼓励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工作业绩可作为职称评定、评优、工作业绩考核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教师工作量按照学校和学院的有关规定执行。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学校教学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2021年3月23日。
大创运营管理实施方案
大创运营管理实施方案一、总则大创(创新科研项目)运营管理实施方案旨在规范大创项目管理运营,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保障项目及人员安全。
该方案适用于所有涉及大创项目管理的相关部门和人员,以及与大创项目有关的外部合作机构和人员。
二、组织结构1. 大创项目管理委员会:由大创项目主管、项目负责人、相关部门主管等组成,负责对大创项目进行整体规划、指导、监督和协调工作。
2. 大创项目管理办公室:由专门的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具体的项目管理工作和日常运营管理,包括项目立项、项目执行、资金管理、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工作。
3. 项目组:由项目负责人、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等组成,负责具体的项目实施和运营管理工作。
三、项目管理流程1. 项目立项阶段(1)大创项目立项申报:项目负责人向大创项目管理委员会递交项目申报书,经项目管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后,才能立项。
(2)项目立项手续:项目负责人在立项后,按照相关规定办理项目立项手续,包括签订项目合同、申请项目经费、配备项目人员等。
2. 项目执行阶段(1)项目执行计划:项目负责人制定详细的项目执行计划,包括项目目标、工作内容、进度计划、风险分析、团队管理等。
(2)项目进展监控:项目组按照项目执行计划,不断监控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3)项目成果转化: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在项目执行阶段,要注重项目成果的转化,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
3. 项目结题阶段(1)项目结题验收:项目组完成项目执行计划后,向大创项目管理委员会递交项目结题报告,并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验收。
(2)项目结题总结:项目组完成结题验收后,要做好项目结题总结工作,包括成果总结、经验总结、问题反思等。
(3)项目结项手续: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结项后,要按照相关规定办理项目结项手续,包括撤销项目合同、结算项目经费、报备项目档案等。
四、资金管理与使用1. 资金使用原则:大创项目所得资金必须用于项目执行和管理,严禁挪用、私分和滥用。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以及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见》(粤府(2015)28号)精神,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确保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顺利实施,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使我校学生了解和体验科学研究整体过程,以学生特长、兴趣为出发点,体现创新、追求实效。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
第三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I.创新训练项目。
该项目要求学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实验项目设计、方法选择、设备和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的实施、数据处理与分析、总结报告撰写等工作。
2 .创业训练项目。
该类项目要求学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进行一定程度的验证试验。
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3 .创业实践项目。
该类项目要求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以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成果为基础,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出发点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第四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按照“自由申报、公平评审、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程序,重点资助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性的项目。
第五条学校每年设立专项资金资助一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遴选出校级项目进行培育,设立配套经费培育项目,建立长效机制,带动全校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和自主性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六条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级大创计划管理办法>的通知》《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江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顺利、规范实施,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其中:(一)创新训练项目是学生个人或团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二)创业训练项目是学生团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角色,完成商业计划书编制、可行性研究、企业模拟运行、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三)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等成果,提出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第三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计划”)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按照“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采取自主申报、分级立项、规范管理的方式,重点资助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有保障的项目。
第二章项目申报第四条大创计划主要面向本科一至三年级学生,四年级学生可作为项目成员参与但不能作为项目负责人。
申请者须品学兼优、学有余力、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研究探索精神,对科学研究、科技活动或社会实践有浓厚的兴趣,具备从事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
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办法
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办法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高校日益重视和推崇的一个重要领域。
为了有效管理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健康发展,学校需要制定一套创新创业管理办法。
本文将从政策倡导、培养支持、资源整合及评估激励等方面,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办法。
一、政策倡导政策倡导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基础。
学校应当制定明确的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例如,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奖学金,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鼓励教师参与创业项目,为学生提供项目指导和资源整合。
此外,学校还应着力打造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培养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一定的培养和支持。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教授学生创业技巧和管理知识,提高其创业能力。
同时,学校还应加强与创业导师的联系,邀请成功创业者来校交流经验。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创新创业讲座、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三、资源整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充足的资源支持。
学校可以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办公场所、设备设施等资源支持。
与此同时,学校还应与社会资源进行整合,例如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创业机会;与投资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资金支持。
通过资源整合,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四、评估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有效的评估和激励机制。
学校可以设立创新创业项目评审委员会,评估学生的创业项目,为优秀项目提供资金奖励和辅导支持。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通过评估和激励,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办法的过程中,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五、监管与风险防控学校在推行创新创业管理办法时,需要加强监管,防范风险。
学校可以设立创新创业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创新创业活动的进行。
同时,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六、与传统学科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不应仅限于某个特定学科的学生。
大创团队组织管理方案
大创团队组织管理方案大创团队组织管理方案为了有效组织和管理大创团队,在大创项目的各个阶段都需要一套科学化和系统性的管理方案。
下面是一份适用于大创团队的组织管理方案,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和高质量的实施。
一、项目规划与组织1.明确项目目标和任务:明确项目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和任务分解,包括时间、资源和人员的分配。
2.确定团队组织结构:确定项目组织结构和团队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包括项目负责人、组员、指导教师等。
3.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通过定期团队会议、在线沟通工具等渠道,确保各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顺畅。
二、项目执行与控制1.实行任务分工:根据项目的任务和成员的专长,合理分工,确保每个成员的工作重心和进度。
2.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制定具体的项目计划,包括每个任务的时间节点和完成标准,明确所有工作的前后依赖关系。
3.建立有效的会议机制:定期召开团队会议,及时总结进展、分析问题和制定解决方案,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4.加强质量控制:制定和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确保项目的成果符合要求。
三、团队协作与交流1.建立团队文化:营造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团队氛围,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意识。
2.鼓励创新和思想分享:鼓励团队成员提出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给予充分的表达和讨论的机会。
3.加强知识分享和学习:建立共享学习的机制和平台,鼓励团队成员相互学习和借鉴,提高整个团队的综合素质。
四、项目评估与总结1.制定评估指标:制定项目进展和成果评估的指标体系,对项目的进展、成果和团队绩效进行定期评估和分析。
2.总结经验和不足:在项目结束时,进行全面的项目总结,分析项目的成功因素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类似项目的开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以上是一份适用于大创团队的组织管理方案,关键在于明确目标、合理分工、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加强团队协作。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要加强对项目进度和成果的控制,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不断提升团队的综合素质和执行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办法
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办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1号)文件精神,构建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体系,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内容包括创新创业课程项目、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两类。
创新创业课程项目面向全校开设《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基础必修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方法,树立创新创意识,培养学生回应变革,主动创新的创新意识。
鼓励在校生参加创业意识培训、创办企业培训、创新创业讲座及座谈,最终自主完成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结合自身专业,自主完成创新型项目设计,并采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的具有创新性、专业性、可持续性的创业实践活动。
第二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应严格遵循“探索创造实践,推动创新发展,放飞创业梦想”的原则,按照“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管理”的要求,实行“自由申请、公开立项、择优入驻、规范管理”。
第二章组织体系第三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实行学院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两级管理。
在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组领导下,招生就业处负责制定有关规章制度、统筹规划、省级以上项目推荐;孵化基地工作领导组和创业指导教师负责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组织申报、项目评审、条件保障和质量管理等管理工作。
第四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组统筹规划和落实孵化基地的各项工作,积极争取省市有关部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第三章项目申报与评审第五条1.申报条件及要求创新创业课程项目:凡在我院全日制在校学生均可申请,系统完成课程培训,考核合格颁发相应的专业证书;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凡在我院二、三年级全日制在校学生均可申请,申请者以团队为主(3—6人)。
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
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有关文件精神,为规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计划”)管理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创计划,引导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大创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
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条件的准备、实验的实施、数据处理与分析、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的具体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进行一定程度的验证试验、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创新训练项目和创业训练项目研究周期一般不超过3年。
创业实践项目的周期一般不超过4年。
第三条学校大创计划项目实行级、省级、校级、院级四级项目体系,从院级项目遴选校级项目,校级项目遴选省级、级项目。
第四条学校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活动,每名学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参加一项科创项目。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五条学校按照“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对大创项目进行管理。
第六条学校成立本科生科创竞赛工作领导小组(简称“工作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家委员会。
第七条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任组长,成员包括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科技处、社科处、财务处、人事处、宣传部、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践训练中心和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大创办”),挂靠教务处,负责研究、制定有关政策,组织项目申报,监督经费使用情况等。
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办法
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办法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 号)和《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的文件精神,加强我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结合我省高等教育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开展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的需要。
第三条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行两级管理。
省教育厅负责确定项目的类别、数量和经费额度,制定项目管理办法,组织项目申报、立项和抽查验收;项目实施高校负责项目的经费配套、组织实施、结题验收等。
第二章基本要求第四条项目实施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构建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体系,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建立与本计划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第五条项目实施高校应以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突破口,按照“兴趣驱动,自主实践、注重过程”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第六条项目实施高校应通过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引导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实现学业、就业、创业、事业的有机结合,建立“开拓创新、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勇担风险、容忍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第七条项目实施高校应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密切结合,建立“教学与科研互促、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与课外渗透、自主与引导结合、创新与创业衔接、学校与企业对接、创业与就业统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管理办法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管理办法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为了规范管理这些项目,提高项目效益和质量,各高校纷纷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管理办法。
本文将从项目立项、团队组建、计划制定、资源调配、执行监督、成果评估、奖惩措施、项目总结等方面,详细阐述这一管理办法的重要内容。
一、项目立项项目立项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管理的第一步。
管理办法规定,学生可以提出项目立项申请,并附上项目的基本信息、预期目标和预期成果等内容。
学校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并择优选择项目进行立项。
项目立项时,还需明确责任人和团队成员,并制定时间进度安排。
二、团队组建项目团队的组建对项目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管理办法规定,团队成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并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团队需根据项目需要,合理分工,形成互补的团队角色。
此外,团队成员还需签署团队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权责和利益分配。
三、计划制定项目计划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理办法要求,在项目启动前,团队需要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
计划内容包括项目目标、项目范围、项目时间进度、项目资源需求等。
项目计划需经过团队成员讨论、负责人审核并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后,方可实施。
四、资源调配项目实施过程中,资源的合理调配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管理办法规定,学校要为项目团队提供必要的资金、场地和设备等资源支持。
团队负责人需要根据项目计划的需求进行资源调配,并保证各项资源的有效利用。
同时,团队还需要建立与相关企业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寻求更多的外部资源支持。
五、执行监督项目的执行过程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管理办法规定,学校将设立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在执行过程中,团队应及时上报进展情况,遇到问题及时寻求解决方案。
学校会对项目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督导,确保项目按照计划顺利进行。
六、成果评估项目的成果评估是对项目实施效果的客观评价。
管理办法规定,项目团队应在项目结束后制定成果评估报告,对项目的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估。
大创管理办法
华北电力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是服务于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迫切需要;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有机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支撑和有效手段。
因此,教育部号召全国教育系统要站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上,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实现“创业政策比较完善、创业教育基本普及、创业平台较为健全、创业氛围更为浓厚、创业成果更加丰富”的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目标。
第二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措施。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文件精神,为了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创业实践等创新活动,为了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特制定本办法。
第三条我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以兴趣驱动、突出自主、注重过程、引导创业为原则,以问题探索、课题研究、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为载体,以获取科学方法、知识和体验为内容,以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性实验和创业活动为形式,以时间有余地、场所有保证、经费多方筹措、政策积极引导、机制彰显自由为条件,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北电力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是服务于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迫切需要;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有机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支撑和有效手段。
因此,教育部号召全国教育系统要站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上,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实现“创业政策比较完善、创业教育基本普及、创业平台较为健全、创业氛围更为浓厚、创业成果更加丰富”的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目标。
第二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措施。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文件精神,为了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创业实践等创新活动,为了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特制定本办法。
第三条我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以兴趣驱动、突出自主、注重过程、引导创业为原则,以问题探索、课题研究、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为载体,以获取科学方法、知识和体验为内容,以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性实验和创业活动为形式,以时间有余地、场所有保证、经费多方筹措、政策积极引导、机制彰显自由为条件,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第四条我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工作思路是:健全组织、搭建平台、营造氛围、规范管理、有效实施。
健全组织: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教务处负责计划的实施组织工作,各院系负责本院系计划项目的实施工作,大学科技园负责“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
搭建平台:依托专业学科优势、各类实验室资源、大学科技园和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开放各级各类实验室,搭建政策平台、研究平台、创业实践和孵化平台、信息化平台。
营造氛围:学校制定配套办法及奖励措施,着力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激励教师积极指导。
加强管理: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营造创新创业环境、精心设计实施方面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以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和创业活动为主,从参加训练项目的态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升、研究成果质量和创业项目的市场前景等方面评价训练项目。
加强项目过程监控,大力宣传推广,增强示范辐射作用。
有效实施:训练计划项目由学生提出或学生和导师拟定或导师提出学生选择,以兴趣、自主、过程、可行为主导,使学生学会实践探究、技术开发、市场推广、总结反思、改进提高。
多方筹措经费保障计划实施。
第五条我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要从制度、经费、师资、条件等方面入手,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打造成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助推器、大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源地、大学生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的熔炼炉、大学生优秀成果的培育沃土、大学生专业学习和成长成才的实践乐园,构建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营造出适宜发展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人文氛围和科技环境,探索出一条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成功之路。
第六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按照“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践、自主管理”的要求,通过“自由申请、公开立项、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程序,由大学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设计、自主开展研究工作、自主实施创业实践活动。
以“研究或实践过程”为主,强化实践能力和个性培养,兼顾“研究或训练成果”。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重在让大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创造、实验研究、创业实践的过程,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
第二章组织与管理第七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行学校和院系两级管理。
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核心就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级别分为国家级、省市级、校级,项目内容分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
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条件的准备、实验的实施、数据处理与分析、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进行一定程度的验证试验,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第八条校级管理由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专家组、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
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长任组长,成员由教务处、团委、学生处、产业处、科技处、资产处、财务处、大学科技园、工程训练中心、部分院系负责人组成。
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协调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制定政策,搭建平台,组织项目申报和评审,举办学术沙龙,争取社会支持等。
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专家组成员由领导小组聘任,对国家级、省市级、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行评审、检查和验收,并提供指导意见。
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是由领导小组聘任的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专家,其职责是:组织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指导院系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指导院系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
第九条院系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组,由教学院长(主任)、3~5位专家、小组秘书组成。
其主要职能是负责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组织项目指导教师,负责本院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评审、运行、验收,并向学校推荐校级、省市级和国家级项目。
第十条学校要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必须从转变教育观念的宏观层次、营造创新创业教学环境的中观层次、精心设计实施的微观层次等多个层面开展工作。
第十一条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校园里形成推崇创新、尊重创业、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努力营造能创新、敢创业、创成业的良好环境。
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第十二条努力建设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促进教师与学生互动,提倡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式。
努力建设以能力为取向的实践模式,通过加强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十三条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在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一方面,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另一方面,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逐步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适时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或研究所。
第十四条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精心打造“企业家进校园”、“创新创业大讲堂”等精品讲座,举办实战色彩浓厚的创新创业竞赛,创建一批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利用科技园区的创新文化、创业环境和创新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对创新创业活动中涌现的优秀项目进行孵化,切实扶持一批有激情、有目标、有能力、有准备的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逐步形成“科技园区助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在校和离校学生创业信息跟踪系统,把未来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体系。
第三章项目申报第十五条学校将动员本科生(一、二、三年级)依据自身特长和兴趣,以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依托自由申请,项目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也可由学生和导师共同拟定,或由导师提出,学生选择。
第十六条计划项目原则上每学期申报一次。
申请人为学生个人或团队,项目团队成员一般不超过5人,项目负责人和成员只能负责或参加一个项目,不得同时参加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项目。
每个项目可以选择一名相关学科的教师为指导教师,创业实践项目还要选择企业导师,项目构思、设计和实施以学生为主,指导教师主要负责项目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第十七条项目选题要求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学生要对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
课题范围是:结合学校重大研究项目或与行业结合紧密的课题;开放实验室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学生自主寻找的项目;从课题学习和学科竞赛中引伸出的课题;社会调查及其它有研究或实践价值的项目。
第四章项目评审第十八条项目评审本着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注重创新性、现实性、可操作性、应用性,项目应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学术思想、研究内容和目标明确、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可行、市场推广前景广阔。
第十九条立项资助对象是学有余力,具备初步的科研和实践动手能力,且在学术科研方面有浓厚兴趣或在市场推广方面富有特质的本科生。
第二十条院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组负责对本院系项目初审并向学校推荐,由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专家组对项目进行答辩评审,给通过项目提出评审意见和改进建议,网上公示后形成省市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最终名单,报上级备案。
第五章项目运行第二十一条项目批准立项后,由项目负责人及指导教师签署合同书并下拔50%项目经费,确保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事求是、诚实守信、按计划完成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