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袁家村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陕西袁家村的乡村振兴密码
![陕西袁家村的乡村振兴密码](https://img.taocdn.com/s3/m/3d5d5a62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41.png)
陕西袁家村的乡村振兴密码
蔡馨逸
提到乡村旅游,你会想到什么?田 园风光、农家小吃、垂钓采摘?而在陕 西省礼泉县袁家村,除了这些,游客还 可以在青砖灰瓦的关中民居建筑里喝一 杯星巴克咖啡,在酒吧欣赏驻唱歌手演 出,在高档民宿的床上仰望星空……
“在袁家村体验的是中国乡村紧跟 社会风尚不断推陈出新的一面。”游客 赵敏迎说。
近年来,袁家村开始作为品牌走出 去,除了在陕西开设16家城市店,还在 青海、山西、河南等地建设了袁家村地 域民俗体验景区。“我不清楚未来袁家 村还将迎来哪些新业态,但可以肯定的 是袁家村根据时代与市场变化,不断创 新的脚步不会停。”王创战说。
相关链接
特色饮食打造舌尖上的美食
开发乡村特色美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乡村旅游品质。在开发乡村特色饮食过程中要突出地方特色,将文化元素融 入乡村美食中,依托乡村文化资源,将饮食文化融入生活习俗,从农家乐建筑风格、装饰品位感受乡村气息。游客置身其中,能感受到 与城市不一样的田园生活。伴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消费者不仅满足于吃饱穿暖,更注重生活品质与情感体验。为此,可举办富有当地 特色的饮食制作体验活动,鼓励游客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喜欢的菜品、主食等,体验烹饪带来的乐趣,让人们在游览之余能品尝农村特 色美食,体验当地民风民俗,这种慢生活方式,更容易引发游客的共鸣。打造乡村特色饮食要始终将食品安全居于首位,本着“民以食 为天,食以安为先”的理念,在食材选择、饮食餐具配备、餐饮制作等环节严格把关,保障游客“舌尖上的安全”。除此之外,还要做 好宣传推广,既可借助期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也可采用短视频等方式,逐渐形成乡村饮食文化宣传的常态化,不断提高乡村旅 游产业的知晓率和美誉度。
. Al作l 为R每ig隔h几t个s 月R就e要se去r袁ve家d村.转
“袁家村模式”对关中茂陵村新农村建设的启发
![“袁家村模式”对关中茂陵村新农村建设的启发](https://img.taocdn.com/s3/m/7a00e79f71fe910ef12df883.png)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 16XIANGCUN KEJI 2017年2月(中)“袁家村模式”对关中茂陵村新农村建设的启发王晓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陕西西安710005)[摘要]自2007年以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以“关中印象”为体验核心,创新发展新农村建设模式,取得了不斐的成绩。
通过分析袁家村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茂陵村当地的地理位置、风俗民情、发展现状等,对茂陵村的新农村建设给予一定的启发、指导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袁家村;茂陵村[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17)05-16-1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过程,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已经具备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而处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其新农村建设方案会有所不同,但成功经验可以相互吸收。
对于陕西省关中地区茂陵村的新农村建设,可以向转型较成功的袁家村学习、取经,寻求适合自身的新农村发展模式。
1袁家村新农村建设的模式袁家村位于举世闻名的唐昭陵附近,距离西安市城区1.0h 车程,距离咸阳市城区0.5h 车程,交通便利。
以特色小吃为核心,独院农家乐为补充,时尚商业为辅助打造的“关中印象体验地”受游客喜爱。
达到这样理想的新农村建设效果,主要取决于袁家村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首先,村委会集中、规范管理。
统一将老街规划建成,邀请最地道的店铺来这里经营。
其次,有科学的制度安排,由评判组对进老街的项目进行评估,保证每一个店铺都是老字号并且在老街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样井井有条、章法合理的建设模式,就是袁家村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的秘诀。
2茂陵村发展现状茂陵村地处陕西省兴平市与咸阳市之间,旁边有汉武帝茂陵与植物园,虽然有旅游景点,但是与村子并未形成一体化,村子整体经济收益也不高。
整个村子的经济收入依旧是以依靠农耕为主,虽然近几年发展田园型农业,但是整体效果并不理想,还是属于较为落后的村落形式。
袁家村创建国家生态村工作总结
![袁家村创建国家生态村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971ce8b5fbfc77da269b1ee.png)
袁家村创建国家生态村工作总结袁家村位于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九嵕山下,全村总面积855亩,有2个村民小组、64户、268人,全村有耕地面积500亩。
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4亿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1600万元。
2012年10月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000元。
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村二套班子带领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富民强村为抓手,齐心协力,开拓创新,为把我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懈努力,全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近年来我村被授予咸阳市省级小康示范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2008年我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以来,我们按照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切实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发动,精心编制规划,全面组织实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我们被评为省级生态示范村,为了创建国家级生态村打下牢固的基础。
创建来我们着重抓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形成共识从一开始我们就把创建国家级生态村作为全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发动。
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相关人员为组员的国家级生态村创建领导小组,并确定专人负责,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通过召开一系列党员、组长、村民代表会议、户主座谈会及组织党员组长外出参观等形式进行深入发动,利用广播、宣传标语(牌)、举办秦腔大赛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使广大村民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村民的生态意识,统一全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
村党支部、村委会、共青团、妇联、民兵、全体党员、村民组长亲自动手,带头表率,农民群众积极配合、广泛参与,主动投工投劳,形成了全村上下,人人参与,扎扎实实开展生态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科学合理规划我们根据国家级生态村的具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本村实际出发,邀请咸阳市规划设计院,精心编制全村2008年——2012年的生态建设规划,明确创建主要任务和重要工程,实施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村庄绿化美化、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分步骤有序实施生态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思考_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经济发展调查_李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思考_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经济发展调查_李娜](https://img.taocdn.com/s3/m/f1b5ea01cc7931b765ce15d8.png)
“三农”论坛李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思考为了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探索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模式,2011年11月12日,我和几位老师对礼泉县袁家村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并结合该村实际,提出了该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1袁家村基本状况礼泉县烟霞镇的袁家村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8℃,年平均降雨量537mm ,无霜期214天。
袁家村是一个小村庄,只有62户人家,286人,20hm 2地。
目前不到300人的袁家村资产已达到数亿元,村民人均收入30000元左右,家家住上了小洋楼,户户开上了小汽车,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然而,在改革开放前,袁家村却是礼泉县有名的贫困村,由于贫困,村民盖不起房子,只能出力在地里挖坑打窑,住在不见天日的地窑里。
地窑潮湿阴暗,东西发霉,下起连阴雨,闹起水灾,更是苦不堪言。
庄稼连年欠收,庄户人家连饭都吃不饱,家家户户没什么值钱的家当,许多人家连被子都不够用,由于贫困,村里小伙子娶不起媳妇。
周边稍微富一点的村子,给姑娘介绍对象,一听说男方是袁家村的,立刻跟躲瘟疫似的吓得直摇头。
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可贫困依旧,落后依旧。
穷则思变。
冰雪消融,大地回暖,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
就在这时,一位带领袁家村乡亲们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传奇人物适时出现了。
他,叫郭裕禄,袁家村新一任的党支部书记,历史性地挑起了袁家村领路人的重担。
郭裕禄,文化水平不高,只有初中文化程度。
他,为人朴实,说话办事实在,是一个典型的实干家。
乡亲们信任他,使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回报大家。
刚上任,面对一付烂摊子,他对乡亲们的承诺很简单,也很实在:第一,让乡亲们吃饱肚子;第二,让每家增添一床新被子。
天上不会掉馅饼。
要过上好日子,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
为了扭转袁家村的落后面貌,郭裕禄团结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大家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产量;办起了养猪、养羊、烧窑制砖等副业,增加农民的收入。
袁家村考察学习报告
![袁家村考察学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7cf39eebe23482fb4da4cc9.png)
袁家村考察学习报告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袁家村考察学习报告一、袁家村基本概况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位于举世闻名的唐盛世皇帝——唐太宗李世民陵山下,处在西咸半小时经济圈内,312国道、福银高速、陇海铁路近在咫尺,107省道、关中大环线、礼泉旅游大道、唐昭陵旅游专线均从附近经过,交通十分便利。
全村总面积800亩,其中耕地面积620亩,现有村民200多人。
该村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主要打造关中风情观光旅游、地域特色小吃、绿色果园采摘、会议餐饮接待、秦腔文化传播、户外体验活动等特色项目,是目前全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胜地。
二、交通区位分析:袁家村附近机场高速、武银高速、312国道、107省道、关中环线等道路密布,交通发达,西安至礼泉、西安至袁家村、咸阳至袁家村的客运大巴发车频率高,游客无论是成大巴还是自驾游,都很便利。
袁家村位于咸阳市礼泉县,距离咸阳国际机场较近,空运便利,有利于吸引国际旅客前来观光体验。
三、袁家村的历史与发展现状(1)历史背景根据查询袁家村党支部书记郭裕禄的资料发现,在过去袁家村是礼泉县出了名的贫穷村,群众大部分是河南、山东等地迁居而来,全村姓三派,人心涣散,生活十分贫困。
郭裕禄上任后的就开展了积肥、整地、打井、办副业的创业四步曲。
从改土造田开始,把原来的506块山坡地,人称“三跑田”(跑土、跑水、跑肥),通过大改大建、打井挖渠,整修为64大块“三保”田(保土、保水、保肥),将井灌发展喷灌水利化。
经过这一系列农业调节,袁家村初步呈现了树林成网,梯田成方,渠道纵横喷灌的如雨的田园风光。
通过自力更生,先土后洋,土洋结合,由小到大,边建设,边生产的建设方针。
千方百计筹集资金,1983年投资70万元,建成了一座年产1万吨的水泥厂,当年投产,当年创利30万元,1986年持改扩建为5万吨,到1990年其产值一直稳定在了80万元左右,占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的56%,成为村上的支柱产业。
袁家村发展调研报告
![袁家村发展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a151d8c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f.png)
袁家村发展调研报告
该调研报告主要针对袁家村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旨在探讨该村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问题。
通过详细的调查和数据收集,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经济发展状况
袁家村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支柱,农田面积逐年扩大,农业产值稳步增长。
然而,由于缺乏农业科技和现代化设备的支持,农业生产效率有限。
2.基础设施建设
袁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落后,道路状况不佳,给村民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不便。
电力供应、通讯网络覆盖率也有待改善。
3.教育与医疗
袁家村的教育和医疗条件有限。
学校设施老旧,师资力量不足;医疗资源有限,医疗设备和专业人员短缺。
4.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袁家村近年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了对污水处理和废弃物处理的投入。
然而,仍存在一些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和管理。
5.旅游资源开发
袁家村拥有独特的自然风景和文化资源,但目前尚未进行有效的旅游开发。
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增加村庄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建议:
1.加强农业科技支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道路、电力和通讯等方面的不足。
3.改善教育和医疗条件,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4.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监管和管理,推动生态建设。
5.开发乡村旅游,挖掘袁家村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创造更多就业和经济收入。
通过以上的努力,我们相信袁家村的发展将得到显著的提升,并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袁家村观后感
![袁家村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41e56e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02.png)
袁家村观后感第一篇:袁家村观后感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记“关中印象体验地”观后感09级汉语言文学5班武绍莉盛夏时节,车行驶在辽阔的渭北原野上。
车窗外,村庄、河流、立交桥、高架路一闪而过。
绿色,浓郁的绿色,充满生机的绿色,向无边的天际延展。
车窗内,师生一路欢歌笑语,期待着一睹“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的容颜。
距袁家村一公里的唐太宗昭陵是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唐肃宗建陵石刻,是关中地区帝王诸陵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石雕石刻群。
“关中印象体验地”,浓郁的关中农业文化却让人美美地感受了一次新型农家乐。
村庄入口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戏台,建筑的甚为宏伟。
整个村庄呈一条街展开,两边是村民住宅,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环境优雅。
顺着淙淙作响的清浅溪水,步入一条满是古韵的街道,踏着脚下仿古的青石板,身边闪过的房屋皆是颇具关中风味的明清式建筑。
穿过青石合成的一道拱门,百米长的仿古体验作坊就全部呈现于眼前,游客立即能感受到现代与古代的时空转换。
在村史展览馆里,一幅幅记载袁家村30年来变迁的原始照片,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其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看到了早先袁家村一贫如洗的村貌,我们看到了郭裕录上任后带领大家战天斗地的场景,我们看到了经过一番奋斗后,村民们告别昨天,逐步过上幸福生活的笑容。
照片上的郭裕录,表情坚毅,目光深遂,衣着简朴。
是他,带领大家创造了奇迹。
他头脑敏锐,眼光超前,在解决了吃饭问题后,意识到,要想进一步致富,光靠种地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他带领大家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村办工业,先后办起了农副产品加工厂、水泥厂、制药厂等,又投资房地产开发公司,影视制作中心、秦始皇陵地宫参观点等。
袁家村在他的带领下,集体经济日益壮大,路子越走越宽广。
乡亲们尝到了勤劳致富的甜头,这更增强了郭裕录的信心。
在后来,他大展宏图,搞二次创业,带领乡亲们开始目标更远大的征程。
村民的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参观完村史展览馆,漫步在一条袖珍的明清古街,这里似曾演绎着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社会变迁历程。
袁家村成功经验的借鉴意义
![袁家村成功经验的借鉴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ceda04b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3c.png)
袁家村成功经验的借鉴意义
袁家村是中国著名的农村改革典型案例,其成功经验对于其他农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下是几点值得关注的经验:
第一,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袁家村的成功得益于充分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
农民被赋予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权利,通过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获得了更多的实惠,也提高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
第二,探索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改革道路。
袁家村依托于当地的优势资源,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农村改革的发展道路。
他们发展了旅游业和生态农业,使得整个村庄得以快速发展。
这说明了农村改革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开发出本地区符合实际情况的改革道路。
第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袁家村的成功还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体制。
他们建立了完善的农村组织管理制度,明确了各个组织之间的职责和权力,实现了村庄的清晰管理和有效运作。
综上所述,袁家村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了农村改革需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探索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改革道路,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这些经验对其他农村具有指导意义,为农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 1 -。
昭陵-袁家村社会实践
![昭陵-袁家村社会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71c5250b4a7302768e99393d.png)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工作
简报
第期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年5月20日
昭陵-袁家村社会实践
为了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同时也是为了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解。
2012年5月20日,我院09思本和11哲本两个班的学生去咸阳市礼泉县的昭陵唐太宗墓地、昭陵博物馆和我院教学实践基地袁家村开展为期一天的实践活动。
参加此次教学实践活动的领导和老师有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侯XX、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万发、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葛晓丽、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兼09级思本班班主任庄玉霞老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办王丹萍老师、葛数金老师。
本次活动的第一站就是唐太宗昭陵墓地和昭陵博物馆,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
第二站是礼泉县的袁家村,袁家村是陕西省先进模范村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农工商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和居住环境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袁家村作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代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方向,让我们看到了共产主义的曙光。
通过本次去礼泉县昭陵唐太宗墓地和昭陵博物馆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了唐朝历史文化底蕴,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而袁家村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实践基地,去袁家村进行实践学习对于加深我院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深化认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重大。
报:分管院领导、学生工作部(处)、团委
送:各院(系)
年5月20日
(共印15份)。
如何从袁家村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如何从袁家村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a070d6da90c69ec3d4bb75a9.png)
如何从袁家村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概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浪潮中,袁家村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展集体经济,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过程中,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它的发展模式及团结拼搏的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了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
2005年,党中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位于陕西咸阳的袁家村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现在以小论文的形式简单论述袁家村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转型、区域特色等及其对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借鉴。
一、袁家村发展历程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即50年代60年代初时期的袁家村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居住条件及其恶劣。
60年代中后期,是袁家村农业开始发展的初步阶段,人们挖破填沟、打井修渠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解决了全村人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从70年代初开始,郭裕禄带领全村人民找致富的路子,办牛场、养猪、制砖烧瓦,使全村人民有粮吃,有钱花,逐步富起来。
70年中期,村里通上自来水,开始修二层窑洞。
1979年,袁家村第一产业到了发展的繁荣期,小麦亩产量825公斤,成为咸阳地区农业的一面旗帜,农业从单一的种粮转为多种农产品经营。
到80年代,袁家村开始发展第二产业。
1984年水泥厂建成,1988年成立了农工商总局,同时开始发展房地产业等。
到90年代第二产业进一步发展,1994年金裕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1988年集体出资成立了陕西金裕制药有限公司,1999年年创立了陕西金裕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一个下设很多子公司的集团公司。
第二产业到了繁荣发展期。
2005年至2006年,袁家村开始发展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主。
关于袁家村调研结论的报告
![关于袁家村调研结论的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1a3c326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9.png)
关于袁家村调研结论的报告标题:袁家村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袁家村是一个位于山西省的小村庄,人口约300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袁家村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了解这些问题和解决方案,我们对袁家村进行了调研,并总结了以下结论。
二、农业生产与发展1.种植结构调整:由于袁家村地势较高,南北偏好不同作物的种植具有一定的优势。
建议结合市场需求,适当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2.农业技术与合作: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建议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并鼓励农户间的合作。
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分享资源和技术,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三、农民收入与就业1.产业扶持:除了农业生产,袁家村还可以发展特色产业,如农家乐、小型工厂、手工艺品等。
这些产业可以提供额外的收入来源,促进农民就业。
2.农民培训:为了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和技能水平,建议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包括农业技术、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培训。
这有助于农民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
四、基础设施建设1.交通便利:袁家村交通状况较差,影响到农产品的销售和市场开拓。
建议加大对基础交通设施的投入,改善道路状况,方便出行,增加发展的空间。
2.电力供应:由于电力供应不稳定,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建议加大对电力设施的改造和升级,确保稳定的电力供应。
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1.水资源管理:在近年来干旱、水源减少的情况下,袁家村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建议推行水资源排放管理制度,引导农民科学用水,减少浪费。
2.农村污染治理:袁家村存在农业污染和废弃物处理不当等问题。
建议加大对农业污染治理的力度,推行可持续农业发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六、社会服务与福利1.健康服务:袁家村可以加大对基层医疗服务的投入,提高村民的健康水平。
同时,建议引入远程医疗技术,方便村民享受更好的医疗资源。
2.教育资源:袁家村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希望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的设施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县袁家村考察学习情况报告
![县袁家村考察学习情况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d34097ddaef5ef7bb0d3cb0.png)
县袁家村考察学习情况报告按照永康书记的批示要求,2021年21年六月22日,阎良区由区委副书记于海夫同志带队,利用一个上午时间组织涉农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各镇街党〔工〕委书记和10个幸福新农村建立重点村党支部书记,到袁家村深化考察学习"美丽乡村"及农业旅游特色小镇建立经历做法。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袁家村的现状及经历做法袁家村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全村共62户286人。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着下,袁家村以乡村旅游为打破口,以村庄为载体,以村民为主体,创新打造了一个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叫的响的集"关中风情观光旅游、地域特色小吃、绿色果园采摘、会议餐饮接待"等工程为一体的"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旅游品牌,成功探究出一整套施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开展的"袁家村形式".2021年21年袁家村集体经济积累达2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到7.5万元。
2021年21年共接待游客550万人次。
通过考察,袁家村在"建立美丽乡村、打造特色小镇、开展集体经济"等方面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坚持支部引领,团结全体村民。
袁家村党支部始终把为群众办事,为群众谋利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创办农家乐、建造民俗街到兴办作坊、成立合作社,从招商引资到进城出省,都是党支部先拿主意,然后交由群众讨论,再征求意见到户,充分发挥了党支部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心骨"和"领头雁"作用。
二是开展乡村旅游,打造特色小镇。
坚持把乡村旅游作为袁家村开展的打破口,在全国率先奏响节奏清楚、曲调流畅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立"三步曲"〔第一步乡村旅游、留住乡愁;第二步创意文化、体闲度假;第三步特色小镇、美丽乡村〕。
通过创新运用"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民宿""农业+电商"等形式,打造了根底设施完备、效劳功能齐全,各类人才聚集,三产交融开展的集体经济运营新形式;既有田园风光,又享时尚生活;既有现代气息,又有乡愁民俗,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宜业宜居、开放多元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
参观袁家村
![参观袁家村](https://img.taocdn.com/s3/m/bd84991f6bd97f192279e997.png)
农村经济的新曙光——袁家村参观有感礼泉县的袁家村位于中国陕西关中平原腹地,来到这个如神话般辉煌的小村庄,才知道原因,感觉是无限的惊叹。
袁家村民俗一条街的百米长街上,有老式榨油坊、豆腐坊、酿醋坊、织布坊、辣椒坊、磨面坊等。
悠然自得、轻松惬意、返璞归真的乡村生活,这就是关中印象地,袁家村的美好时光。
作为一个研究经济的学生,袁家村的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令人深思的问题,尤其是袁家村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值得关注和学习的。
一、袁家村的发展历程从参观袁家村的村管史馆让我了解到他们的生活一步步走出贫困,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的发展历程。
70年代前,袁家村是一个“电灯没油,种田没牛,干活选不出头”,每个劳动日最高只有七分钱,全村人住地坑窑的生活。
后来,郭裕禄带领群众从平整土地开始,逐渐改变农业基础条件,使农业很快翻身,一举成为当地农业战线的标兵。
80年代,大力兴办村办企业,使村集体经济跃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90年代,组建集团公司,后改为投资公司,内行外联,发展外向型经济,涉足房地产开发、旅游业、制药业、餐饮业、铁路联运和众多高科技开发领域。
时隔数十年,这个曾轰动一时的袁家村在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后,突然又以“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的新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如今这个村的领导者朝着环保、生态、绿色的发展观念转变,带领全体村民大力开发无烟工业和旅游业,创建民俗、民风体验一条街,集中展示关中农村自明清以来的农村生活的演变。
袁家村从一个昔日有名的穷村子变化为今天的富裕村、文明村和旅游明星村,是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辛勤努力,与时俱进的成果。
正如华国锋要求的那样:做到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发展集体经济,建设现代化新农村。
二、当今中国的经济结构现状及袁家村经济结构的转变从我们学到的经济知识中我们知道,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
袁家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袁家村的乡村振兴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fb1cbd0bd4d8d15abe234eac.png)
创新与共享:袁家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关于袁家村模式的调查和思考中国乡村振兴袁家村课题组2018年10月创新与共享:袁家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关于袁家村模式的调查和思考2007年以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打造农民创业平台,解决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以股份合作为切入点,创办农民合作社,解决收入分配和共同富裕问题。
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成功探索出一条破解三农难题、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袁家村创新发展的思路和经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前来参观、考察和学习者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有多达29个省、市(自治区)的各级党政领导和部门计千余批次到访,开发区、特色小镇、旅游景区、文旅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乡镇村组考察团更是不计其数,成为中国农村近几十年罕见的独特现象。
中国乡村振兴袁家村课题组对袁家村进行了长期深入的观察、调研和思考,尤其是进村入户,面对面直接和干部群众交流,获得很多第一手生动鲜活的材料,更加深了对袁家村的认识和理解。
“袁家村模式”为贯彻落实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和范例,对其他地区的乡村建设、发展和振兴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袁家村模式”是袁家村人在党的领导下,把农民组织起来,自主创新,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思路和经验总结。
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支部为核心,以农民为主体袁家村是个只有62户286人的小村子。
地处关中平原,渭河之北,干旱贫瘠,资源匮乏。
历史上是个“点灯没油、耕地没牛、干活选不出头”的“烂杆村”。
上世纪七十年代,老书记郭裕禄带领村民艰苦奋斗,打井找水,积肥改土,粮棉产量跃居全省前列,甩掉了贫困帽子。
八十年代,抓住改革开放机遇,大力发展村办企业,改善村民生活,壮大集体经济,民富村强,成为陕西著名的“富裕村”、“小康村”。
袁家村新农村建设调研分析报告
![袁家村新农村建设调研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97626a3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fb.png)
新农村建设经典性调研——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依靠旅游谋发展新农村建设模式为例第九组摘要: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中国全方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关键性问题, 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根本性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和处理“三农”问题相统一。
本文在立足袁家村实地考察基础上, 经过抽样调查问卷和走访、体验等形式, 对袁家村主动发展旅游业新农村建设模式进行了调研、分析。
关键词: 袁家村旅游业新农村建设现实状况借鉴意义1论文类型: 调研汇报2序言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 中央审时度势, 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决议, 为广大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齐、管理民主”崭新蓝图。
3具体而言, 所谓“新农村”包含5个方面, 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
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居住房;要完善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基础设施;要发明良好生态环境、优美生活环境;使农民含有现代化素质, 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四有农民”;要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生活观。
4多年来, 中央和地域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出台和落实, 将新农村建设推上了一个新发展平台, 新农村建设已取得阶段性结果。
但不可否认, 部分新农村建设效果不佳, 可连续发展活力不足。
本文意在经过对袁家村新农村建设经典性调研, 为部分经济发展迟缓农村地域提供借鉴参考意义。
5袁家村介绍2.1地理位置2.2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 在礼泉县东北20公里处, 坐落在举世著名盛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陵山下, 距离西安约70公里, 处于西咸经济圈内, 交通便利。
2.3历史渊源2.420世纪70年代以前, 那时袁家村是当地有名贫困村。
全村37户人家, 不足200口人。
“耕地无牛, 点灯没油, 吃粮靠救助, 住房潮湿破旧”, 这是对村里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及居住条件极其恶劣, 经济情况极度落后形象描述。
袁家村实践报告
![袁家村实践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f8f6f6a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fa.png)
袁家村实践报告一、引言袁家村位于中国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庄。
本次实践报告是以袁家村为实践对象,通过对该村庄的考察和调查,探索其农业发展现状、社会经济情况,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背景介绍袁家村是一个古老的农村社区,历史悠久。
长期以来,该村庄主要依靠传统农业为生计,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农作物,养殖家禽和牲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村改革政策的推动,袁家村也开始逐渐面临转型和发展的压力。
三、农业发展现状目前,袁家村的农业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农业生产方式仍然传统,农民主要以人力劳动为主,缺乏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和技术支持。
其次,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开拓不足,导致农民收入增长乏力。
此外,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四、社会经济情况社会经济情况是评估一个农村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袁家村的社会经济情况相对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水平:该村庄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现代化的科技知识和管理技能。
2.就业机会:袁家村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大部分农民依靠农业收入为生,缺乏多样化的就业途径。
3.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民的医疗、养老等需求得不到有效保障。
五、面临的挑战虽然袁家村面临一些挑战,但是也存在一些机遇。
以下是该村庄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1.基础设施建设:袁家村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道路、供水、电力等方面存在问题,亟需改善。
2.农业产业升级: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需要引进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和技术,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3.城乡差距:袁家村与城市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大,需要加强与城市的联系和合作,吸引更多资源和投资。
六、未来发展方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和挑战,袁家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1.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科技研发,引进新的农业技术和设施,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收益。
2.建立农产品销售合作社:推动农产品的合作销售,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农民的收入和社会经济效益。
袁家村魅力休闲乡村建设情况简介
![袁家村魅力休闲乡村建设情况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73085fbf705cc17552709e0.png)
礼泉县袁家村最具魅力乡村建设情况简介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是我县第二批当选的“中国最具魅力乡村”,该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关中民居,别具风情,风味小吃,香溢四方,秦风秦韵,亘古悠扬,是名副其实的关中印象体验地,大唐旅游文化村。
一、基本情况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位于举世闻名的唐盛世皇帝——唐太宗李世民陵山下,处在西咸半小时经济圈内,312国道、福银高速、陇海铁路近在咫尺,107省道、关中大环线、礼泉旅游大道、唐昭陵旅游专线均从附近经过,交通十分便利。
全村总面积800亩,其中耕地面积620亩,现有农户62户,村民286人,关中印象旅游公司职工236人,该村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主要打造关中风情观光旅游、地域特色小吃、绿色果园采摘、会议餐饮接待、秦腔文化传播、户外体验活动等特色项目,是目前全省乃至全国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胜地。
二、主要做法一是政策扶持,营造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始终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列入政府重点工作之一。
几年来多次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县旅游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农家乐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从2007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家乐的扶持和补助,并规定对获得农家乐认定并授牌的经营户免除相关费用;对申报星级评定的农家乐,根据获得的星级给予1万元的奖励;对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园和举办农业节庆活动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对改造提升并达到设计要求的农家乐给予2-4万元的资金补助。
一系列的鼓励扶持政策为我县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营造了良好环境。
二是科学规划,引导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结合县域总体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精心编制具有特色、切实可行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应的布局建设规划。
通过系统规划和专家学者的充分论证,袁家村发展以大唐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民俗旅游项目,打造魅力休闲乡村。
袁家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袁家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99db8c9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77.png)
袁家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袁家村是一个位于中国农村地区的典型村庄,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
集体经济在袁家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村庄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将对袁家村目前的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袁家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通过整合农村资源,村庄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农村电商平台,推广了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旅游等产业。
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村庄经济的持续发展。
此外,袁家村还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开设了一些工厂和企业,为就业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多机会。
其次,袁家村的集体经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村庄修建了现代化的文化中心、健身广场和农业示范园等设施,提供了更好的公共服务和生活环境。
此外,农村电网和道路的改造也进一步提高了村庄的基础设施水平,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袁家村的集体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农民的收入水平不稳定,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较大,使得农民的经济风险增加。
其次,袁家村的农业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缺乏多元化经济发展。
此外,由于基础教育水平和技能培训不足,村庄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供给存在较大的不匹配。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袁家村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村庄可以加强农产品加工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
另外,袁家村可以积极探索农村旅游发展模式,挖掘村庄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提供特色农家乐和观光农业服务。
最后,村庄可以加强与城市的合作,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和人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展望未来,袁家村的集体经济发展趋势将呈现出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的劳动力资源将逐渐流失,村庄将面临农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向农业供给侧改革转变。
乡村振兴和袁家村模式
![乡村振兴和袁家村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11f477dd763231126fdb110a.png)
乡村振兴和袁家村模式概要:袁家村模式是袁家村人在党的领导下,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通过自主创新,破解“三农”问题、振兴乡村发展的思路和经验总结。
袁家村率先走到了乡村振兴所要求的“产业兴、村庄美、农民富”的美好状态,其发展模式对南疆师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破解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由一个只有1条街、2排房、脏乱差的空心村,发展为产业兴、人才多、文化浓、环境美和组织强的乡村振兴典范,并于2019年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袁家村模式对南疆师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袁家村概况袁家村隶属于礼泉县烟霞镇,位于我国陕西关中平原的腹地,处于西安、咸阳半小时经济圈范围内。
袁家村最初只有62户286人,目前发展到400多名原村民、3000多常住人口,产业链惠及10个村庄上万名农民,村集体资产1亿多元,村民家家住上了小洋楼,实现了全体村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2019年,袁家村旅游接待量6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10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也超过10万元。
袁家村实现了两大创举,一是成为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的创新者。
袁家村着力打造以关中民俗文化为内涵的关中印象体验地,实现了三产融合、村景合一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成功能完善、配套齐全、人才集聚、产业兴旺和乡风浓郁的宜居宜业特色小镇。
二是成为自主解决“三农”问题的开创者。
袁家村人在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遵循村民自觉自愿原则,基于产业化和合作社的发展形势,将村民组织起来,发挥村民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由农民自主解决“三农”问题,并最终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破解了“三农”问题[1]。
2袁家村模式袁家村模式是袁家村人在党的领导下,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通过自主创新,破解“三农”问题、振兴乡村发展的思路和经验总结。
中国乡村振兴的案例
![中国乡村振兴的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60faee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bc.png)
中国乡村振兴的案例
那我给你讲讲袁家村的故事吧。
袁家村在陕西,以前呢,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子,没什么特别的。
但是人家现在可牛啦,变成了乡村振兴的大明星村。
这袁家村啊,刚开始搞乡村振兴的时候,就从吃的下手。
他们把当地那些传统的美食都集合起来,像什么臊子面、油泼辣子、甑糕之类的。
而且这些美食可都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味儿,不是那种糊弄人的。
村民们就自己开小饭馆儿,一家挨着一家,那阵仗就像美食大集合。
游客一到这儿,光闻着味儿就走不动道儿了。
然后呢,他们还特别注重这个村子的环境。
把街道啊、房屋啊都整得古色古香的。
石板路一铺,老式的招牌一挂,就像穿越回了过去一样。
村里的卫生搞得那叫一个干净,垃圾桶到处都有,而且村民们也都特别自觉,不随地乱扔垃圾。
还有啊,袁家村可不是只有吃的。
他们还搞了很多手工艺品店。
那些老手艺人就在店里做着剪纸啊、做着粗布纺织啊。
游客们可以在旁边看,觉得有趣了就买点带回去。
这既传承了传统手艺,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再说说管理这方面。
袁家村的村民们可团结了。
他们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合作社,大家都在这个合作社里一起商量事儿。
不管是开饭馆还是卖东西,都有统一的标准。
比如说,饭菜的价格不能乱定,质量必须得保证。
这样一来,游客们在袁家村消费就特别放心,不用担心被宰。
你看,袁家村就这么一步一步地,靠着自己的特色美食、漂亮的环境、传统的手艺还有团结的村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变成了现在大家都想去的乡村旅游胜地,这就是一个超棒的乡村振兴案例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袁家村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摘要: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的袁家村,紧跟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不断改革的步伐,历经多年从原来的一个“穷”发展的到为在管理、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农村。
本文从叙写袁家村的发展历程起,进而对其在发展过程形成的特点作以简单叙述,最后从袁家村发展的特点来简单分析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即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产业;精神文明
2005年,党中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位于陕西咸阳的袁家村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现在以小论文的形式简单论述袁家村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转型、区域特色等及其对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借鉴。
一、袁家村发展历程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即50年代60年代初时期的袁家村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居住条件及其恶劣。
60年代中后期,是袁家村农业
开始发展的初步阶段,人们挖破填沟、打井修渠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解决了全村人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从70年代初开始,郭裕禄带领全村人民找致富的路子,办牛场、养猪、制砖烧瓦,使全村人民有粮吃,有钱花,逐步富起来。
70年中期,村里通上自来水,开始修二层窑洞。
1979年,袁家村第一产业到了发展的繁荣期,小麦亩产量825公斤,成为咸阳地区农业的一面旗帜,农业从单一的种粮转为多种农产品经营。
到80年代,袁家村开始发展第二产业。
1984年水泥厂建成,1988年成立了农工商总局,同时开始发展房地产业等。
到90年代第二产业进一步发展,1994年金裕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1988年集体出资成立了陕西金裕制药有限公司,1999年年创立了陕西金裕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一个下设很多子公司的集团公司。
第二产业到了繁荣发展期。
2005年至2006年,袁家村开始发展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主。
2007年到2008年,投资1800万元建设关中印象体验地,表现各种传统与现代的关中文化,当前正在投入建设“小吃一条街”与“田园式农家乐”。
二、袁家村的发展特点
经历多年风风雨雨的发展和成长,袁家村在经济、文化、管理等各方面统筹发展,已经形成自己的发展的特点和发展模式,以下就袁家村的明显特点作以简述。
(一)体制及管理方面
袁家村在实行土地责任制后,并没有分掉集体财产,而是实行
集体所有制,摸索寻找集体发展共同致富的道路,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的力量,建设公共基础设施。
袁家村小吃一条街的个体经营户是以外村人为主,村委会采取的是出租经营,按个体户收益的百分比收取租金,作为集体资金反过来又投入到村集体产业的发展上。
至于,本村村民的收人一方面来源于经济农作物和外出上班;另一方面,来源于第三产业发展带来的“产业附加收入”如为游客提供吃、住等带来的服务性经济收入。
袁家村已经形成产业链带动效应,“集中管理,计提收益,发展集体产业,带动农民个体收益”的良性循环经济。
(二)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
袁家村从一开始就遵循着这条原则,以身处关中地区为前提,以关中自然条件为基础,种植苹果、酥梨,棉花等经济作物成为第一产业的经济收入来源。
以丰厚的石灰资源为基础,开办水泥厂,成为第二产业的起步。
以关中地区带有区域特色丰富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建立“关中印象体验地”,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发展与转型都体现了袁家村的区域特色。
(三)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不断升级和完善
单从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来谈,它的产业发展过程可谓中国经济产业发展的“缩影”。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袁家村从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到目前第三产业即旅游业的起步,形成了合理的产业结构,三个产业并肩发
展并逐步转型,第三产业即旅游业将成为本村的支柱产业。
另外,袁家村的产品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和完善,以苹果、酥梨等经济作物为主要农产品,即第一产业产品,以水泥、石灰等为第二产业产品,并开始发展以文化产品为主的第三产业产品,逐步发展农村“现代化、社会化、市场化”产品。
(四)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首先,袁家村村旅游业的主要资源在于它利用了关中地区的传统文化,利用人们的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好奇心理,这种用文化来喂养人们的精神的,无形产业与有形产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国内文化与国外文化结合发展,凸显文化产业的发展潜质。
其次,袁家村村容整洁,正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特点。
同时,据了解,袁家村村民“看病上学不要钱”,并不定时组织村民参加集体娱乐活动,拔河比赛、观看舞台戏剧等。
第三,袁家村之所以在同条件下的众多村子中独树一帜,很关键的在于领导人的思想和村民团结奋斗的精神。
袁家村文化产业的凸显,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发展及领导人和村民的思想素养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
的不断加强。
三、从袁家村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袁家村的发展状况及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它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很大的借
鉴意义。
(一)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发展现代化农业,奠定农业发展基础
农村的发展农民是主力,农民的发展农业是保障,而农业的发展设施是基础。
袁家村人们从发展农业开始就挖破填沟、打井修渠,把全村靠天吃饭的坡地、小块地翻成了平展整洁、旱涝保收的水浇地,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发展现代农业是基础问题。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加强水利农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开办农产品原始产品加工厂,加大对农业技术、农产品良种的培育的投入,夯实基础,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管是对社会发展、还是对我们个人自身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哲学提示意义,即根据不同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方案。
袁家村利用其自身天然的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逐步跻身于现代化发展的大背景中。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大规模种植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农产品,形成规模化,特色化的农产品,并鼓励、支持特色农产品对外销售。
以多、杂的农业发展方式到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方式。
(三)调整并完善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多元化发展
以袁家村为例,从50年代到70年代的第一产业即农业到80到90年代的第二产业即工业到20世纪的第三产业即旅游业的起步,不断调整,形成了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的潮流。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积极促进,加快农村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变并逐步向第三产业过渡,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经济收入来源。
同时,倡导并加强当地村民走出去学习农业种植技术等,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引进优良品种、调整产品结构致力于发展高科技特色农业,生产经济作物及高科技农产品,以优质产品年为主,有效提高农民收入。
(四)加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建设
在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并突出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注入动力和活力。
这就要求新农村应当定期召开村委会会议并组织开展党的理论、方针、思想学习,通过网络、电视等各种渠道加强对党的主要思想的宣传,以提高全村人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做到“乡风文明,管理民主”。
同时,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建设,如利用国家补助定期组织当地村民体检活动,对老弱病残者给予特殊照顾,在落实国家低保政策等补助政策时,严格审查与调查,争取把补助落实到所需者。
争取能使村民“看得上病,上得了学”。
应以多种方式开展全村集体文化娱乐活动,凝聚精神,团结力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浪潮中,袁家村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展集体经济,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过程中,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它的发展模式及团结拼搏的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了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
借鉴袁家村的发展经验,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惠丽.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2007(6)
[2]陈武元.新农村探索[j].社会科学研究,2006(5)
[3]张德祥.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18)
[4]陆学艺.当前形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