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外交政策

合集下载

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研究

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研究

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研究冷战的结束极大地改变了二战结束以来的国际格局。

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及随之出现的国家间关系的新的互动,迫使世界各国纷纷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

以冷战结束为界标,我们可以把日本的对非外交分为两个具有不同特征的发展阶段。

本文在简要概述冷战时期日本对非外交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冷战后日本对非政策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动因。

一、冷战时期日本的对非外交日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是在二战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注:二战前,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三个独立国家。

日本同埃塞俄比亚曾有过一定的接触,双方在1930年前后维持了一段时期的外交关系特别是皇室关系,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公然侵犯埃塞俄比亚,日本公开支持墨索里尼的野蛮行动,拒绝承认埃流亡政府,双方关系随即破灭。

)二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神话的彻底破产及和平主义的普遍兴盛,美国单独的军事占领及其在日本推行的比较全面的民主化改造,使日本外交战略得以形成的国内外环境彻底改观。

冷战时期,日本自愿或被迫地选择了一条明显不同于二战前的外交战略,这一战略从根本上以“日美同盟”和“经济中心主义”为其两大支柱。

由于此,日本得以在美国的经济扶植和核保护伞下,积极利用有利的国内外资源专注于经济和科技的振兴,以此逐步恢复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和外交影响力。

这一外交总框架从根本上决定了日本对非外交的战略和策略取向。

就战略层面而言,日本对非外交体现了明显的“新重商主义”(neomercantilism)特征。

(注:PeterJ.Schraeder,“Japan'QuestforInfluenceinAfrica”,CurrentHistory,May1999,p.232.)在策略层面上,日本强调通过援助来渗透非洲国家市场的目的,以促进日本的对外贸易与投资。

但是,并非所有非洲国家都能均衡地得到日本的经济援助。

日本以资源和经济潜力为标准把那些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国家列为核心国家(keycountries)(注:JunMorikawa,JapanandAfrica:BigBusinessandDiplomacy ,AfricaWorldPress,Inc.,p.15.) 之列,并对这些国家施以重点援助。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一、经济外交政策的提出1957年,日本政府发表了第一份《外交蓝皮书》,明确提出包括“经济外交”的三项“重要课题”,从而揭开了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序幕。

1958年通商产业省发表的《通商白皮书》命名为《经济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其“前言”指出“经济合作的基点是立足于国际协调的精神,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还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为扩大输出市场和确保重要资源输入市场做贡献”,不仅强调对外经济合作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关系,并认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以国内经济的发展、对东南亚赔偿问题的解决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为背景,渐渐进入一个新阶段”。

因而可以将这2个文件视为日本政府开始积极推进经济外交的“宣言书”。

ODA作为日本经济外交的主要方式、重要手段与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和演变与经济外交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并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

对于“经济外交”这一概念,日本学者有表述方式和基本内容不尽相同的各种界定。

有的认为:经济外交是“在对外政策方面,为实现国家的诸多经济利益,而由该国政府尽量动员本国资源来推行的对外关系的一种方式”,突出了经济外交的动因、目的和行为主体。

1也有认为:经济外交是“有关贸易、资本、金融、服务等各方面的市场开放,和随着经济摩擦而导致的进出口限制,以及经济制裁、经济援助等日本政府的各种政策”,强调了经济外交的内涵、外延和结构性的内容。

2中国学者认为:对日本的经济外交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解读,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全面理解经济外交,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其不同时期的特点及演变的实质。

在狭义上,经济外交“就是指以实现各种经济利益为目的,借助经济手段进行的外交活动。

是相对于政治外交、军事外交而言的。

”在广义上,经济外交“不仅被日本政府当作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而且被用来弥补其政治、军事外交手段之欠缺,即被用以追求政治、安全上的目的,以至于使整个战后日本外交带上了经济外交的特征。

冷战后日本对中亚外交政策及中国的政策选择

冷战后日本对中亚外交政策及中国的政策选择
在 哈萨 克 斯 坦 成 立 的第 三 灭 , 日本 就 宣 布 正 式 承 认 中亚 五 国 ,
并 于 19 年 1 份 同 五 国 中 的 哈 , , , 四 国 建 立 外 交 关 系 。 92 月 乌 塔 古 同年 4 五 国 中 的最 后 一 国土 库 曼 斯 坦 建 交 。 日本 顺 利 的 打 开 了 于 同 中亚 的 外 交 大 门之 后 , 日本 政 府 以 本 国 的 政 府 开 发 援 助 为 龙 头 , 加 快 对 中亚 地 区 的 渗 透 。 19 92年 , 日本 政 府 确 立 了 对 中 亚 开 发 援 助 的 四项 新 原 则 :包括 加 强 环 境 保 护 , 止 用 于 可 能 加 剧 国 际 冲 ” 禁 突 的 项 目 , 援 国必 须 将 援 助 资金 用 于本 国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 进 受 推 受 援 国 的 民 主化 和 市 场化 ” 219 年 1 月 在 日本 举 行 的 东 京 会 。f 92 ] 0 议 和 于 19 年 4月 召 开 的 西 方 七 国 集 团 部 长 会 议 上 , 93 日本 承 诺 相
寄予厚望 。
要 】日本 对 中亚 地 区 的援 助 从 最 初 的 经 济 方 面 转 向 政 治 方 面 , 逐
步 扩 大 了在 该 地 区 的 影 响 。 面 对 日 本 的 战 略 包 围 , 国 应 该 继 续 在 和 中
平共 处五项 原则 的指 导下加 强 同 中亚 国 家在 经 济 , 治 , 全 , 化 等 政 安 文

该 战 略 的 提 出 是 H本 外 交 战 略 的 一 次 重 要 调 整 , 要 有 两 大 和 高 加 索 这 个 世 界 战 略 要 地 的 地 缘 政 治 地 ” 一 位 , 高 自 己在 大 国 角 力竞 争 的 地 位 ; 是 抢 先 占据 这 个 储 量 不 亚 提 二 于 中 东 的 能 源 宝 库 , 过 加 强 政 治 影 响 和 经 济 渗 透 来 争 取 该 地 区 通 能 源 开 发 级 贸 易 的 主 导 权 。【] ” 日本 以 此 战 略 为 指 导 , 定 并 施 行 4 制 了具 体 的外 交 计 划 。第 一 , 强 日本 同 该 地 区 国 家 高 层 领 导 的 互 加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3.80年代以来,日本把建立政治 大国作为战略目标
• 1982年,中曾根上台伊始,提出了一个“战后 总决算”的口号,主张清算战后以来的经济主 义政治,向政治、军事大国迈进。
• 90年代,小泽一郎提出“普通国家论” ,加 速向政治大国迈进。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 首先,日本将联合国作为提高其国际地位的重 要舞台,力争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 其次,加强日美关系,强调日美安全合作。 • 第三,加强防卫力量,争取成为军事大国。 • 第四,修改和平宪法,成为“正常国家”。 • 最后,推行“价值外交”。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PPT文档演模板
•2003年6月6日,日本参议 院全体会议投票表决,通 过了被称为“有事三法案” 的《应对武力攻击事态法 案》、《自卫队法修改案》 和《安全保障会议设置法 修改案》。此前的5月15日, 该法案已获众议院通过。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 2003年6月6日,上千名日本市民在国会前举 行游行示威,抗议国会通过“有事三法案”。
•2011年5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东京与日本首相菅 直人举行会谈 。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 2011年11月12日,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中国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夏威夷会见日本首相野田 佳彦。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 自2012年4月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 太郎提出“购买”钓鱼岛以来,中日之间
•日美战略同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 1951年9月,《日美安全保 障条约》签订,日美结成战略同 盟。

日本的公共外交

日本的公共外交

动漫文化外交
日本外务省于2008年3月14日星期五宣布任命哆啦 A梦为日本流行文化大使。日本外务省解释,设立 这一新职位是为了增加其他国家对日本文化的兴趣 ,并帮助他们的民众更好地理解动漫。 哆啦A梦是日本经典的动漫系列作品,在日本本土 和许多亚洲国家中都很受欢迎。 日本政府正努力将全球对漫画和动漫的兴趣转化为 政治优势,作为机构(JICA)
自1974年成立以来,日本国际合作署(JICA)作为日本政府官方发 展援助(ODA)的执行机构之一,一直在支持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人 力资源开发,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和可持续发展。 由于国际形势不断变化,JICA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合作。 2008年10月,日本国际协力机构重新组建为新机构,不仅在日本管 理技术合作,还提供赠款和官方发展援助日元贷款,成为仅次于世 界银行的第二大捐助组织。 JICA的活动涵盖农业、社会基础设施、扶贫、医疗保健等领域。
日本文化节
Hyper Japan Winter在伦敦 圆满结束。 这是英国最大的日本文化 盛事之一。 自2010年以来每年举行一 次。
J-FEST(J-Fest)是俄罗斯日本文化 节。 自2009年以来一直在莫斯科举行。 主要的组织者是在莫斯科政府的支 持下的日本驻俄罗斯大使馆,日本 赞助公司,文化公共组织和基金会 以及信息合作伙伴。 该项目的内容媒体制作人是樱井孝 正。
1.发展文化国际交流。 包括有:公众教育和体育交流计划;文化和艺术领域的互动,科 学专家与科学和文化名人之间的对话,文明之间的对话,日本研 究的发展。 特别强调与中东的对话,与亚洲,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知识交流, 与联合国机构的互动;双边文化合作以及通过教科文组织的互动 。 2.公共关系。 这些特别计划旨在加深和增进人们对日本海外形象的了解:发达 国家的重大文化活动的组织,日本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促进外国媒

日本的外交基轴与联合国外交

日本的外交基轴与联合国外交

日本的外交基轴与联合国外交徐恺内容摘要日本的外交政策有三大支柱:联合国外交、对美外交和对亚洲外交。

联合国外交值得认真剖析。

日本联合国外交的目标基轴是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和正常国家。

日本联合国外交中有四个特点:经济外交手段、日美同盟的影响、军事力量的借重以及民众意愿。

日本“入常”有两个重要目标:短期目标为出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推动联合国改革,清理联合国的“战后体制”,为日本成为“政治大国”、“普通国家”扫清道路;长期目标是使日本成为国际社会认可的“大国”。

关键词联合国外交政治大国日美联盟日本的外交从明治维新开始,其主线就十分明显,要求日本与欧洲列强并驾齐驱,成为世界列强之中的一员。

经过脱亚入欧等政策外交决策改变,经过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本进入了与列强并列的时代。

在日本联合国外交中,日本外交主线延续着战前的目标,但实现目标的手段前后有所区别,战前采取的是军事手段,结果以失败告终,战后采用的则是经济手段。

一、日本外交的基轴:“经济大国”、“政治大国”与“正常国家”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外交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重返国际社会——经济大国——政治大国(正常国家)。

总体上,日本的外交目标与明治维新时期所定的目标一致,那就是确立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地位,从而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甚至是主导作用。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领土被盟军占领,丧失了包括外交权在内的绝大部分主权,同时还把日本、德国等法西斯国家定为“敌国”,被排除在国际社会之外,因此,日本在战后外交的首要任务就是重返国际社会。

当时日本首相吉田茂为日本定下了外交政策的基轴:与美国结盟,以对美一边倒、搭安全便车为前提,站在“自由国家”一边,发展经济,展开经济外交,使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总体上来说,日本外交的立足点就是富国轻兵。

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结束了对日战争状态,恢复外交关系,日本在国际社会上得到独立,重返国际舞台。

《日美安全条约》将日本与美国捆绑在一起,由此,日本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

战后日本的外交政策

战后日本的外交政策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
政治环境:
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但国内资源稀缺。
即在美国庇护下以经济力量为手段向外发展,达到发展经济、 培育国力的目的。经济外交的重点是东南亚。日本通过战争 赔偿、贸易、投资等向东南亚实行经济渗透。同时还不断加强 与美欧的经济交流。
岸信介政府提出“ 岸信介政府提出“经济外 交”
日美关系不变 政策 日苏对话
亚洲外交
新中东
中日帮交正常化
80年代后
外交特Hale Waihona Puke : 外交特点:一切外交活动立足于扩大日
本的政治影响,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 增大日本在世界上的发言权。
以“政治大国”为目标 以“综合安全保障战略”为核心 外交性质由追随变为自主,从经济转为 政治,范围由利害关系扩大到全世界, 外交姿态由低变高
70年代到80年代
1972年7月-1976年12月田中荣以日 美关系为基轴的“多边自主外交” 1974年12月-1976年12月三木武夫的 “等距离外交” 1976年12月-1978年12月福田赳夫的 “全方位外交”
多边自主外交
背景: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扩大 背景 经济活动空间,回应“日本是经济动物” 的国际舆论---尼克松冲击波,中美关系 改善的影响,日本获得一定的外交自由 度。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具体内容:
1.全盘接受美国的政治经济改革 . 1.全盘接受美国的政治经济改革 2.配合美国的冷战与遏制政策,参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 2.配合美国的冷战与遏制政策, 配合美国的冷战与遏制政策 战略物质禁运,并积极支持美国发动侵朝战争. 战略物质禁运,并积极支持美国发动侵朝战争. 3.1951年9月同美国签定片面条约,恢复国家主权. 3.1951年 月同美国签定片面条约,恢复国家主权. 4.1951年和1954年同美国签定《日美安全条约》,《共 4.1951年和1954年同美国签定《日美安全条约》 年和1954年同美国签定 同防御援助条约》,使驻日美军合法化 同防御援助条约》 5..对新中国采取敌对政策. 5..对新中国采取敌对政策. 对新中国采取敌对政策 6.积极谋求恢复同西方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 6.积极谋求恢复同西方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 积极谋求恢复同西方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

简述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简述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人文学院 2010级历史学班李靖 201006407126简述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关键词】中日关系;民间外交;官方外交;发展历程【摘要】二战后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进程可分为民间外交、半官半民外交、官方外交的三个阶段。

历史表明,中日两大民族“和则共荣,斗则俱伤”。

只要两国遵守复交声明与和平友好条约,就能使中日关系成为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睦邻相处、友好合作的典范。

日本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一个重点国家。

中日两国有两千年的传统友谊,但在甲午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破坏了国家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又追随美国,敌视中国,参与制造“两个中国”,参与对中国的封锁禁运,阻碍了中日往来和两国关系正常化。

中国人民和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中日两国的关系,作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使中日关系从“民间外交”到“官方外交”,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一、民间外交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日本受美军的单独占领。

日本政府追随美国,采取了反共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历史,在世界范围内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壮大了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给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巨大的鼓舞。

1952年吉田政府不顾中日两国人民的反对,同台湾蒋介石集团缔结了所谓“和约”,并互派大使。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和中日两国人民为争取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周恩来指出:“先从中日两国人民进行国民外交,再从国民外交发展到半官方外交”,“在一个时期内中日邦交不能恢复,不能签订政府间协定,我们就进行民间往来,以促进友好”。

根据周恩来的这一对日方针和策略,自建国初期开始,中国政府和人民积极寻求发展两国之间的民间交往和经济贸易关系。

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1952年4月,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期间,日本代表众议员帆足计、宫腰喜助,参议员高良富毅然接受中国代表团的邀请,克服重重困难,访问中国,并签订了中日民间贸易协定,这是战后中日关系史上的一次开拓性的突破。

日本外交政策的演变

日本外交政策的演变

政治大国倡言者——铃木善幸
政治大国推进者——中曾根康弘
政治大国代言人——小泽一郎
政治大国积极实践者 ——小泉纯一郎
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措施
• 1、清除战败国意识,进行“战后政治总
决算”
• 2、放弃“重经济、轻武装”的路线,积
极配合美国全球战略,分担责任
• 3、树立“国际新形象”
追随外交的代表——吉田茂
日本经济外交的主要内容
• 对欧美发达国家,日本重点以签订(或修订)双 边《通商条约》和加入国际经济组织为突破口, 到60年代中期,日本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签订或修 订了《通商条约》,加入了《关贸总协定》和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发展中 国家,日本重点以ODA为手段,不仅促进了商品 出口、资本输出和原材料供应,而且改善了这些 国家民众对日本的感情,提升了日本在国际社会 的影响力。
经济外交的代表——池田勇人
多边自主外交的具体表现
• • • • 1、日苏关系正常化 2、日美关系平等化 3、日中关系“半官半民” 4、 “新中东政策”
多边自主外交代表——鸠山一郎
日本政治大国目标的内涵
1、积极全面地参与国际事务,增加对国际事务的发言权和 决策权,把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在各类国际组 织和多边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主要目标,并以对国际 组织和活动提供大额经费为敲门砖,寻求在全球事务中发 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以强有力的经济、科技实力为后盾,在世界经济交流、 合作及经济规则的制定中处于中心的地位,在国际经济组 织、区域合作组织及相关峰会上发挥导向作用,对国际经 济、贸易政策和区域合作进程发挥决定性影响,力图把经 济与援助优势转化为政治优势; 3、以日美同盟为轴心,以适度的军事力量为依托,在维护 亚太地区安全与世界和平方面发抨主动而积极的作用,致 力于推动以日美同盟为主、多边合作为辅的地区战略,寻 求在地区格局与秩序中占据有利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4、以美、日、欧三极体制为基点,以西方共同的政治、经 济制度和基本价值观为模本,发挥集体领导和示范的作用。 推动政治自由化、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法制化。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导读:战后日本外交政策,一、日本战后外交的背景,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受到内政机制的影响和制约,国会程序在外交决策过程中层次最高,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由内阁负责,在日本,首相在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决定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参与制定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执政党在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战后日本的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与自民党的主张基本一致,自民党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与以美国建立战后日本外交政策一、日本战后外交的背景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国内政治需要的产物。

外交受到内政机制的影响和制约。

国会程序在外交决策过程中层次最高,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由内阁负责。

在日本,首相在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决定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政党以国会为舞台,参与制定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执政党在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战后日本的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与自民党的主张基本一致。

自民党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与以美国建立同盟关系为基轴,在此基础上发展与各国的关系。

日本的新闻媒体对对外战略的选择和外交政策的制定也有较大的影响。

二、日本战后外交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45.8—50年代初)卧薪尝胆,依美图存的外交政策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期间,日本统治阶级采取了依托美国庇护,伺机发展自己、重新在国际社会崛起的对外战略。

这一对外战略得到充分实现。

从重结果的观点看,战后日本投入美国的怀抱,换取到宽大的媾和条件和安全保障措施,它从日美基轴路线中得到的“实惠”是显而易见的。

(1)在国内体制方面,日本凭借美国占领政策的力量,实现了由战前政治与经济统治体制向议会民主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2)在“战后处理”方面,日本作为对亚洲各国犯有滔天侵略罪行的战败国,在美国的庇护下,逃避了巨额赔款、分割占领、以及接受战胜国监督管理的命运。

(3)在安全方面,日本栖身于《日美安保条约》的卵翼之下,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安全效果。

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及对日本的影响

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及对日本的影响

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及对日本的影响[摘要]:二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在亚洲兴风作浪,使中国、朝鲜和东南亚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犯下滔天罪行。

1941年日本更是将贪婪的魔爪伸向美国,偷袭珍珠港导致美国参战,加速了日本的失败。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美国作为战胜国占领日本,由于曾经尝试到日本军国主义在战争中的巨大危害性,美国对日本实施了旨在铲除军国主义实行民主政治的一系列政策,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日本的命运也在美国的统治下发生着变化。

[关键词]:二战;美国;日本;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欧洲作战都是远离本土,本国领土从未受到袭击,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日本法西斯主义却悍然制造事端,偷袭珍珠港,给美国海军以重创,自己几乎毫发无损。

这种卑劣的行为激起了美国人民对日本的仇恨,随后宣战。

1945年日本战败,作为战败国必然受到制裁。

美国在战争中领略到日本军国主义的可怕性,为了防止其东山再起,决定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政策,肃清其军国主义力量,建立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使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份子,并承担对战胜国的赔偿义务,这些都是要达到两个目标,即“日本确实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和世界和平安全的威胁;最终建立和平的、负责任的政府,即尊重他国权利,支持联合国宪章的理想和原则所显示之美国目的的政府”。

为了在远东建立一个支持美国的从属国日本,以适应美国在远东的战略利益,在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改造。

军事上,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建立占领体制,解除日军武装和军事机构。

在日本投降前,麦克阿瑟就向杜鲁门建议单独占领日本,杜鲁门表示同感说:“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管制或划分占领区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

”1945年8月底美国进驻日本,排斥苏联等其他盟国对日占领,虽然设立远东委员会和盟国管制日本委员会,但实际上最后决定权和执行权都掌握在美国手中。

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并授予他至高无上的特权,指令“天皇和日本政府统治国家的权限隶属于作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德贵官,贵官的权限是最高的。

试析岸信介内阁的外交政策

试析岸信介内阁的外交政策

试析岸信介内阁的外交政策【摘要】岸信介内阁的外交政策在日本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首相岸信介在任职期间,着力发展日本的对华政策,努力修复与中国的关系。

与此岸信介内阁也致力于加强与美国的关系,作为战后日本重要的盟友。

在对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上,岸信介内阁尊重邻国主权,致力于建立友好关系。

岸信介内阁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机构,推动日本的国际影响力。

岸信介内阁的外交政策对日本的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岸信介内阁的外交政策得到了肯定,展望未来,可以继续保持稳定发展。

【关键词】岸信介内阁、外交政策、首相、对华政策、美国、周边国家、国际合作、机构参与、影响、评价、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岸信介内阁是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一个重要政府阁员团体,由岸信介担任首相领导。

在二战结束后,日本迅速走上了复兴的道路,外交政策成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岸信介内阁在外交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影响深远。

通过一系列的外交举措,岸信介内阁在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际合作和构建国际关系网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岸信介内阁的外交政策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具有重要意义,为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角色奠定了基础。

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下,岸信介内阁的外交政策对于塑造日本形象、维护国家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2 岸信介内阁的外交政策重要性岸信介内阁的外交政策在整个日本历史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作为二战后重建时期的政府,岸信介内阁的外交政策直接影响着日本的国际地位和未来发展方向。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特别是冷战的背景下,日本需要通过积极的外交政策来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发展利益。

岸信介内阁采取的外交政策不仅关乎日本国家利益,也涉及到国际和平与稳定。

岸信介内阁需要在维护日本国内经济发展的尽可能平衡国际关系,避免与主要大国发生冲突。

岸信介内阁的外交政策在当时乃至今后的日本外交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深入分析岸信介内阁的外交政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日本的外交决策过程,探究其中所涉及到的政治、经济、安全等多方面因素。

当代日本外交政策演变及中日关系问题1

当代日本外交政策演变及中日关系问题1

当代日本外交政策演变及中日关系问题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政治格局终结并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目前正处在新旧格局复杂交替的过渡时期,即暂时以“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为特征的多元化格局形成。

从而使欧盟、日本在经济、政治逐渐摆脱对美国的从属地位,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

二战后,日本战败,日本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然而,在美国帮助日本实施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经济改革,使得日本经济得以发展。

战后的日本为美国所占领。

日本在依靠美国的援助取得经济重建的同时,就与美国正式结成同盟关系。

日本的一切外交活动均由美国占领当局处理。

如加入《万国邮政公约》等组织都需要通过美国占领军当局办理。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单独同日本媾和,开始恢复日本的部分外交。

日本开始提出与美国结盟,谋求政治大国战略。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主要就是指在东西关系、南北关系、军备控制等一系列世界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拥有不次于其他大国的发言权。

具体地讲:首先要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积极发挥影响世界政治的一极,与西欧大国平起平坐,成为西方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领袖”。

其次,要在亚太地区起主导作用。

第三,使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从发挥地区性作用进而发挥全球性影响。

日本外交政策演变:一、追随外交。

日本在二战中战败在此阶段追随美国,其表现为:第一,追随美国执行反华、反共、敌视新中国,实质就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

第二,为侵朝美军提供“特需”将日本列岛变成美军的后勤供应基地。

第三,在美国的操纵下,进行片面的媾和,并将自己的安全保障“托付”给美国,与美国签订有损主权的《日美安保条约》和《日美行政协定》。

日本名义上取得了独立,享有外交权,实际上日本仍处于美军半占领状态。

二、经济外交。

日本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提出“东亚经济圈”的构想,改善与发达国家的双边关系;其次,加入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组织三、多边自主外交。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复邦交为标志,日本的对外战略开始由从属型向自主型转变。

日本在维持日美特殊同盟的前提下,加强自主外交,以取得战略主动及扩大在国际社会上的发言权,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争当主角,为成为政治大国、向外扩张做好了准备。

70年代日本的经济外交有了新的变化,援助外交成为其推行经济外交、缓解本国危机的主要手段,成为政治外交的重要一环。

70年代之前,日本的安全保障政策主要是围绕着日美安保条约而展开的,其主要内容是军事的和政治的,并不直接涉及到经济事务。

石油危机则使经济问题成为事关国家安全战略的大问题和政治问题,成为日本政府后来提出“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基本背景,日本正式迈出了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以取得在国际舞台上独挡一面的位置。

第五阶段(80年代以来)做“国际国家”——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80年代日本对外战略的目标发展为做政治大国,做“国际国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起主导作用。

即,日本要从单纯的经济大国转变为取得全球政治、外交领导杈的国际国家。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提出,标志着其决策和观念已经从经济优先变为经济、政治并重。

在日美同盟关系上,已改变了过去在战略上一味依赖美国的方式,强调日美“两国都负有世界性的责任”,日美同盟更加突出了军事合作关系。

日本防卫费在1987年首次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l%,成为仅次于美国、苏联,位居世界第三的军费大国,为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奠定了强大的军事基础。

80年代日本已把触角伸向全球,日本首相在发达国家首脑会议上极为活跃,并把东南亚地区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重点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企图成为东南亚地区的领头羊。

同时还积极发展与欧洲各国的关系,突出自己已是日美欧三极中的一极,并寻求欧洲对它走大国化道路的支持。

冷战结束后的日本外交政策冷战后的10年,日本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各大国的关系,并做了重大调整,它仍然把与美国的关系放在首位。

日本认为,美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日本必须借重的力量,并特别加强了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把防范中国放在了日美同盟的首位。

当今日本外交政策评析

当今日本外交政策评析

当今日本外交政策评析——XXXXX一、战后日本的对外政策的4个阶段及当今日本的外交政策:1、战后初期的听命外交(“亲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60年代日本的经济外交(在政治军事依附于美国的基础上,着重于从经济上同西方国家展开竞争与合作,并向亚、非、拉地区进行经济扩张。

);3、70年代的多边自主外交:(1)以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为基轴,谋求同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2)恢复日中邦交,构筑远东地区的日、美、中三角关系(3)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政治联系;4、80年代确立“政治大国”的外交目标。

当今,日本的外交政策是以确立“政治大国”为目标进行的。

其具体措施有以下4点:(1)政治上,提出“战后总决算”。

(2)经济上,改“贸易立国”为“科技立国”。

(3)军事上,大力扩充军事力量,大幅度增加军费开支。

(4)外交上,从政治大国目标出发构筑日本对外关系,树立新的国际形象。

二、日本外交政策摇曳不定的“蝙蝠性格”日本政治文化赋予了日本特定的民族性格和价值观,体现出日本矛盾的民族性格、倔强的民族心理、“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等级观念、“万世一系”的皇权思想等政治文化主要内容。

因此在政治文化影响下,日本的外交政策体现出摇曳不定的“蝙蝠性格”,即表里不一、两面性和暧昧性、注重实利,以及与强者为伍等特性。

这种“非鸟非兽”的“蝙蝠性格”是近代以来日本始终与强者为伍、崇尚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性格的生动写照。

从“脱亚入欧”到“脱亚入美”,再到“亲美入亚”,无不体现了日本外交政策选择中的“蝙蝠性格”。

日本游走于西方与东方之间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近期随着亚洲区域经济的勃兴和战略地位的上升,日本各阶层又开始评估“亲美路线”的可行性,重新评估和界定自身的亚洲身份,“亲美”又“入亚”的“双头鹰”策略,成为日本当下的外交政策选择。

三、吉田茂主义。

在各种各样的政策决定过程中,日本政治渐渐形成一个指导性方针,日本国际政治学者高坂正尧将之总结为:(1)以美日同盟关系为基本以实现安全保障,(2)据此降低日本的国防费用,(3)将节省的余力用于经济活动,通过成为贸易国家寻求活路。

二战后期日本对对苏联的外交策略

二战后期日本对对苏联的外交策略

二战后期日本对对苏联的外交策略——日本谋求苏联对日中立的失败摘要:1944年7月美军在塞班岛的登陆和东条内阁总辞职,表明日本的败北只是时间的问题。

为了逃脱覆灭的命运,日本外交开始转向“终战”外交,其中阻止苏联在远东参战是“终战”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通过外交途径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还是彻底失败了,1945年8月9日苏联百万大军进攻东北日军。

关键词:二战日本苏联外交策略中立自甲午战争到二战后期,日本的“终战”外交是“胜利”的外交,其任务是如何确保和扩大战争的“胜利果实”。

然而二战的“终战”外交不是“胜利”的外交,而是战败外交。

“战败”外交的课题是以外交手段避免一败涂地,争取体面的“终战”。

于是便产生了日本如何确保和利用“胜利”的战争与英美等国进行停战外交的问题。

而苏联在1941年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在苏联出兵东北之前一直与日本保持和平关系。

而苏联的中立也是二战末期日本取得“终战”外交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战争末期日本努力对苏联进行外交攻势,希望苏联保持中立,甚至希望苏联在日本和西方大国之间充当停战调停人的角色。

一、从“九一八”事变到《苏日中立条约》1.日本对苏联呈现攻势外交状态(1931-1939年)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满洲”,使整个远东的国际势受到巨大冲击。

日本与苏联关系迅速恶化。

对日本来说,“满洲”向来是日本人实现其大陆政策的理想基地,它既是稳固对朝鲜殖民统治的必需条件,又是日本不可缺少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在政治和军事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另一方面,日本人占据满蒙,使苏联远东地区随时处在日军的打击之下,给苏联的边境安全带来巨大的压力,苏日矛盾遂趋深入。

面对日本的挑衅,苏联政府采取了“不干涉”和“严守中立”的态度,并把缔结苏日互不侵犯条约作为对日外交基本出发点。

1933年,日本公然提出“北进”政策———即以中国为基点向苏联远东地区扩张。

1936年8月7日,广田弘毅内阁五相会议制定了《国策基情》,正式把北进政策列为日本国策。

近代日本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

近代日本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

近代日本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近代日本是一个独特的国家,其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从孤立主义到帝国主义,再到战后的和平主义,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演变。

本文将探讨近代日本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1. 孤立主义时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日本实行了长达两个世纪的孤立主义政策。

这一时期,日本与世界其他国家基本上没有外交联系,对外交往非常谨慎。

这种孤立主义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的封建体制和对外国势力的恐惧。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日本的现代化运动,孤立主义政策变得不再适应日本的国家利益。

2. 帝国主义时期20世纪初,日本开始追求帝国主义政策,并试图在亚洲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一时期,日本先后侵略了中国的东北地区、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国家,成为亚洲的霸权国家。

日本的帝国主义政策主要是出于经济和资源的需求,以及对于地缘政治的追求。

然而,这种侵略行为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的不满和抵制,最终导致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

3. 战后和平主义时期战后,日本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混乱和重建,最终采取了和平主义政策。

根据日本宪法第九条的规定,日本放弃了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并致力于和平与国际合作。

这一时期,日本将外交政策的重点放在了经济合作和国际组织的参与上。

通过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日本逐渐恢复了经济实力,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日本也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4. 影响与展望近代日本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变化对日本本身和世界其他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孤立主义时期的封闭使得日本错失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发展机会,导致了国家的落后。

而帝国主义时期的侵略行为则给亚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破坏。

战后的和平主义政策使得日本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接纳和尊重,并为日本的经济复苏和和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亚洲地区的崛起,日本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将继续发生变化。

浅析日本对中亚的政府开发援助(ODA)政策

浅析日本对中亚的政府开发援助(ODA)政策

浅析日本对中亚的政府开发援助(ODA)政策战后日本ODA政策是日本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服务于其国家发展战略。

不同的历史时期,日本国家战略的侧重点不同,ODA政策也随之得到调整。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跟随国际援助新潮流,正在对ODA政策进行新的调整。

日本作为一个ODA大国,有着丰富的援外经验,但也面临诸多新的课题。

标签:日本;中亚;ODA;形成;概况;前景在当前的全球地缘政治热点问题中,中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美国著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曾把中亚纳入到被他称作的“大棋局”和“全球巴尔干”1991年苏联解体后,在欧亚大陆中心出现了中亚五国,即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

这些新独立国家作为新独立的行为主体出现在国际舞台,改变了欧亚大陆的国际政治版图,使其在世界地缘政治和战略利益上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一、日本对中亚ODA(Ot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uoe)的形成对于日本来说,中亚国家的独立意味着出现了新的重要的ODA对象地区。

鉴于该地区在未来地缘政治和能源争夺中的地位势必日益重要,日本将以ODA 为开路先锋,加快向这些地区市场渗透的步伐。

中亚五国于1991年从原苏联独立后,日本同年就开始接受这些国家的研修员,并派遣了专家。

在1992年10月的支援原苏联地区的东京会议和1993年4月的西方七国集团部长级会议上,日本对五国各承诺1亿美元的紧急人道援助额,其中的一部分便提供给了中亚五国。

另外,日本于1992年向吉尔吉斯斯坦提供了紧急救灾援助,1993年对哈萨克斯坦提供了紧急救灾援助。

1993年2月,日本对中亚地区派遣了由各有关省厅的30名成员组成的经济合作调查团,向这些国家说明了日本的援助计划,了解了各国的经济改革进展情况,以此把握了各国对援助的实际需要。

从1993年5月起,日本连续向中亚派遣规划诃查员,开始调查可以提供援助的项目。

在1992年10月的东京会议上,日本承诺在1993年一1995年的三年期间从中亚五国接受300名研修员,并向这些国家派遣经济管理专家。

战后日本对东南亚的文化外交:方针、路径及评估

战后日本对东南亚的文化外交:方针、路径及评估
1987 年 12 月,竹下登首相上任后一个月随 即访问东盟各国,在其发表的政策演讲中提出了 对东南亚外交的 3 个新方针,其中之一就是“推进 文化人员交流”,并在次年将文化交流政策作为日 本外交支柱之一。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日本政府向 国际社会提出“国际合作构想”,不仅将国际交流 基金预算提高一倍,而且强调制定促进双向文化 交流举措的重要性。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合 作构想”的制定者与东南亚政策担当者几乎为同 一波人员,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构想的具体“落地”, 是以东南亚为重点地区。随后,日本外务省提出了
关键词:文化外交;日本;东南亚;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K3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288(2021)03-0078-04
引言 战后,日本提出建设“文化国家”的发展理念, 开始了日本文化的对外传播与推介。此后,建设 “文化国家”一直是日本历届政府的政策目标之 一,到大平内阁时期,甚至把建设“文化国家”提升 到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从对外文化政策的 基调视角,纵观战后日本各届政府建设“文化国 家”的政策历程,基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确立“建设文化国家”的政策基调(1945— 1950);二,将对外文化交流作为开展经济外交的 辅助手段(1950—1970),发挥大国政治作用的手 段 (1970—1987);三 ,提 出 国 际 合 作 构 想 ,强 调 双 向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共生(1987—2000);四,官 方确立新世纪的文化外交目标,即加强本国文化 对外宣传,创新吸收他国文化,实现多元文化共生 (2000—)。 在日本的“文化国家”建设进程中,东南亚历来 是日本对外文化政策和文化外交的优先重点开展 地区。究其原因,无论从地缘上,还是国际政治环境 上讲,东南亚都是日本有必要重点经营的地区,对 实现日本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国家发展目标具有重 要意义。战后日本对东南亚的文化外交,既是日本 建设“文化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日 本文化外交政策理念和实施路径的主要体现。 一、日本对东南亚文化外交的政策目标 战后,日本较早开始了对东南亚的文化外交,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
一、日本战后外交的背景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国内政治需要的产物。

外交受到内政机制的影响和制约。

国会程序在外交决策过程中层次最高,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由内阁负责。

在日本,首相在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决定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政党以国会为舞台,参与制定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执政党在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战后日本的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与自民党的主张基本一致。

自民党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与以美国建立同盟关系为基轴,在此基础上发展与各国的关系。

日本的新闻媒体对对外战略的选择和外交政策的制定也有较大的影响。

二、日本战后外交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8—50年代初)卧薪尝胆,依美图存的外交政策
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期间,日本统治阶级采取了依托美国庇护,伺机发展自己、重新在国际社会崛起的对外战略。

这一对外战略得到充分实现。

从重结果的观点看,战后日本投入美国的怀抱,换取到宽大的媾和条件和安全保障措施,它从日美基轴路线中得到的“实惠”是显而易见的。

(1)在国内体制方面,日本凭借美国占领政策的力量,实现了由战前政治与经济统治体制向议会民主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2)在“战后处理”方面,日本作为对亚洲各国犯有滔天侵略罪行的战败国,在美国的庇护下,逃避了巨额赔款、分割占领、以及接受战
胜国监督管理的命运。

(3)在安全方面,日本栖身于《日美安保条约》的卵翼之下,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安全效果。

(4)在经济方面,日本从美国那里得到了最为有利的援助以及技术、资金和市场。

同时,实现媾和及结束占领之后,又依靠与美国建立的日美安全体制,减少了军备负担,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恢复和重建经济上,可谓“一举两得”,日本政界要人小泽一郎得意地总结说“:在冷战时期,美国为了筑起防范共产主义势力的护波堤,很重视日本。

本来应该由日本为维持和平与自由而承担的代价,由美国代为承担了。

如果当时日本承担了相应的代价,它要想达到今日的繁荣程度是不可能的。

”(5)在外交方面,日本在早期媾和、加入国际组织、享受自由贸易体制的优惠、恢复对外关系、直至跻身西方发达国家集团等方面,都得到美国的鼎力相助。

第二阶段(50年代初)恢复主权、重返国际舞台的对外政策
50年代日本“增强国力,重返国际舞台的对外战略”及以联合国为中心、与自由主义各国协调、坚持作为亚洲一员的立场的“外交三原则”,为战后同本对外战略的发展,为日本走向大国化奠定了基础。

在思想上坚决反共的鸠山内阁,为了消除苏联对日本的潜在威胁,减少吉田内阁对美—边1到政策给日本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日美同盟为基轴的前提下,恢复了日苏关系,使日本避免了过早地介入冷战对峙风险,为本国经济的发展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1960年新日美安保条约的签订,使日美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由重视政治、军事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50年代日本提出“以联合国为中心”,实
际上只是—个幌子,目的在于借联合国提高自己的地位,增大自己的国际支配力。

“与自由主义各国协调”的真实的含义,实际上就是与美国协调,追随美国。

“峰持作为皿洲一员的立场”的真实意图就是要领导亚洲。

但是,日本追随美国,与亚洲最大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处于敌对状态,其领导亚洲的角色不可能胜任,更难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第三阶段(60年代)发展经济、依靠经济实力向外扩张的外交政策60年代日本对外战略的重点转向积极推行经济外交,以实现经济大国化为目标,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向外扩张,要在经济上追赶欧美,跻身发达圄家之列,为走向政治大国做准备。

经济外交不仅被日本历届政府当作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而且被用来弥补其政治、军事外交手段之欠缺,即被用以追求政治、安全上的目的,战后整个日本外交都带有经济外交的特征。

日本谋求经济大国化,政治目的十分明确,即摆脱战败国的地位。

在此意义上,经济大国化是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前奏。

这是因为,战后日本再次沦为小国后,已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凭借政治、军事手段推行对外战略的能力,因而不得不最大限度地首先发展本国经济,待取得经济大国的地位后再迈出第二步,即反过来以强有力的经济手段增强对外讨价还价的政治能力,走向政治大国。

第四阶段(70年代)加强自主外交、正当国际舞台主角的对外政策70年代,由于日本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加快了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

其对外战略从服务于经济大国变为加强自主外交、力争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政治大国的作用。

1972年,以日中恢
基础。

80年代日本已把触角伸向全球,日本首相在发达国家首脑会议上极为活跃,并把东南亚地区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重点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企图成为东南亚地区的领头羊。

同时还积极发展与欧洲各国的关系,突出自己已是日美欧三极中的一极,并寻求欧洲对它走大国化道路的支持。

冷战结束后的日本外交政策
冷战后的10年,日本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各大国的关系,并做了重大调整,它仍
然把与美国的关系放在首位。

日本认为,美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日本必须借重的力量,并特别加强了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把防范中国放在了日美同盟的首位。

日本感到中国的崛起给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使日本对崛起后的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中发挥何种作用心存疑虑,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日本政要希望日本是唯一能在亚洲发挥领导作用的国家,不希望看到中国的强大,因此它所出台的《日美防卫合作新指针》及相关法案基本上都是针对中国制定的。

总之,冷战后日美军事同盟的加强,预示着两国军事合作正朝着“无制约”的方向发展。

例如,美国的军用飞机屡屡出没在中国的近海上空,进行侦察飞行,挑衅中国主权,并于2001年4月1日撞毁了正当跟踪监视的中国飞机,而这些美国侦察机正是从日本的美军驻日军事基地起飞的,因此,日本在美国挑衅中国主权的行为中扮演了并不光彩的角色。

今后日本将被更紧的捆绑在美国的战
车上,将要更多地为美国发动的推行其价值观的战斗出力,这是显而易见的。

冷战后,日本还积极发展与亚洲、欧洲的关系,它要通过积极发展多边关系来确保大国地位,并争取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它大国地位的支持。

此外,它还推出了“欧亚大陆外交”新战略,对那里的资源充满企盼。

冷战后,日中关系仍然是日本最重要的外交关系之一。

日本承认中国的发展给它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同时,它又把中国视为它最大的威胁。

因此,日本既要和中国建立—种对等的、合作的关系,同时又要对中国进行防范。

特别是日本不能很好地反省过去的侵华罪行,并在教科书上大做文章,颠倒历史、误导下一代,以及政府首脑、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阁僚一再否认侵略历史等问题,给未来中日关系笼罩了一层阴云。

在台湾问题上,日台关系日趋密切,并不时制造出一些事端,严重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中日之间围绕台湾问题的摩擦,只有到中国实现两岸统一之日才能彻底消除,因此在这一问题上,斗争将是长期的。

此外,中日之间还存在着钓鱼岛的主权问题,中国政府在明确表示钓鱼岛从来就是中国领土这一原则立场的同时,主张以“搁置矛盾、共同开发”来维护两国关系的大局,但日本右翼代表经常在钓鱼岛问题上挑起事端。

因此,日中之间是合作与磨擦并存。

但是,从长远来看,日中关系的发展仍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因为两国在诸多领域存在着共同的利益。

冷战后日本对俄战略的中心是通过发展全方位的对俄关系,促成领土问题的解决。

对日本来说,要实现政治大国化的目标也需要俄国的
支持,俄国的资源日本也同样希望能“共同开发”。

特别是冷战后日本对俄在意识形态上有一种亲近感,它对俄的防范程度远比对中国低得多,这除了俄经济状况不太好之外,意识形态的趋同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冷战后俄日关系的确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并不会一帆风顺,存在着许多制约的因素。

概括起来,俄日关系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以下三方面进展。

第一、领土问题的解决;第二、经贸合作的进展;第三、战略协作关系的认同与合作程度。

目前这三方面进展得均不顺利。

经济外交是日本实现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环节,冷战后日本对外援助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即日本政府开始在援助问题上公开附加政治条件了,这表明日本已从经济大国型援助向政治与经济并重大国型援助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援助附加政治条件的第三条及第四条,在这两点上,日本都曾以西方的价值观衡量,对中国横加指责,以减少对中国援助进行要挟,干涉中国内政。

从总体上看,日本对外援助的政治化倾向,其目的是要确保日本以及西方的战略安全和加强日本在亚洲地区安全事务中的地位,提高自己在受援国中的发言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