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照城市群的一般标准和特征,我国广大西部地区条件欠佳,那么,西部城市群会发展壮大吗?它们与沿海地区城市群有什么不同?又如何扬长避短,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发展条件的优劣势分析
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条件难以与沿海相比,大部分处于劣势地位,即使优势往往与其他资源和环境的组合效益也不高。当然,西部不是均质的,少量盆地、河谷地带具有相对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一些基础条件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改变。川渝城市群就是一个典型案例。①
(一)交通区位条件
西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深居内陆,加之自然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与外界联系不便,基本处于全球化经济格局边缘。而近年来基础设施状况大为改观。
1、战略地位重要
西部地区具有国防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等重要战略地位,关乎着国家大局。西部独特的地形地貌、跨境的民族聚居、复杂的国际政局使其巩固国防、军事安全的地位极为突出。它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有利于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升沿边开放水平。西部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物资储备基地,能矿资源开发对现阶段和未来发展都有宝贵的价值。西部是我国多数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森林、草原、湿地和湖泊的集中分布区,成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西部地区在保持国家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上还具有基础性地位,三亿多人口的潜在市场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内部需求。
2、交通区位相对闭塞
3、基础设施条件改观
(二)自然环境与资源禀赋
1、自然资源丰富
西部是我国的资源宝库,开发潜力可观。一是能矿产资源。许多省区都分布有镍、铁、铝、铬等金属富矿,稀土和锡等非金属资源远景储量居全国之首;塔里木、准噶尔、吐鲁番盆地、河西走廊、陇东高原、四川盆地均探明出整装油田和气田。二是水力资源。特别是西南地区水力资源占全国一半左右。三是生物资源。比如川渝城市群位于平原丘陵生态系统向高山高原生态系统急剧转化地带,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富集区域和世界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我国乃至世界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之一,动植物种类最多、最齐全。四是旅游资源,自然景观丰富多彩。
2、生态环境脆弱
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严酷,西北地区河川水文状况恶劣,水土流失严重;西南地区山多,而且多石山,水土资源匹配不当。土地生产力低下,非耕地资源占比偏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牧业生产,第二、三产业的投资环境也相对弱化。整体而言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城市群成长。近些年来,人为因素更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地震、特大山洪泥石流、持续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深度损失。
3、少数区域环境良好,但容量有限
川渝、关中等少数区域自然环境相对良好,宜于人口和城镇适当集聚发展。川渝城市群坐落于四川盆地腹地及长江黄金水道沿岸,自古富庶,早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地形地貌以平坝和丘陵为主。盆地的范围与容量有限,盆周山地的承载能力较小,由于经济和人口的膨胀,带来不容忽视的生态压力与环境污染。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人口分布等没能节约集约地使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空间布局拥挤不当,不同程度地污染了水体。近年来发生在西边盆周山地及邻近区域的几次地震就说明,那里已不能承受简单粗犷的开发方式,需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审视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到底多大,能够集聚多少人口和城镇,怎样进行空间布局。
(三)历史文化渊源
我国西部是人类祖先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深厚,丝绸之路留下了古代中外交流的伟绩,作为佛教象征的石窟寺80%集中于甘、新、陕、川等省区,沉积了丰富的宝贵遗产;众多民族繁衍生息,造就了特色鲜明的优秀传统与地域风俗。西部的历史文化优势日益显现,已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真正动力源泉和灵魂。
(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
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两带一区(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南贵昆经济区)重点地区,对成渝、南北钦防、关中、呼包鄂、银川平原和兰白西城市群的快速发育起到了推动作用。国家还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扶持政策和指导意见,如将成渝城市群建成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把重庆市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把南北钦防城市群建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把甘肃省建成国家唯一的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把关中城市群建成全国内陆型经济开放开发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此外,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深入推进,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全面启动,各地对口支援加大力度,国务院批准成渝经济区为国家级经济区,为川渝城镇化进程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二、城市群发展及其阶段性和局限性特征
西部地区城市群数量屈指可数,且规模和发展水平有限。川渝城市群是西部最大、最具备开发条件的城市群之一,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尚属于欠发达阶段,发育不甚成熟。
(一)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
1、西部的经济高地和全国的中下水平
川渝城市群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下等水平。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24745.2亿元,占川渝总量的79.7%,占西部地区的24.7%,占全国总量的5.2%。人均gdp为31870元,比川渝两省市和西部平均值分别高3574元和419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227元。
2、产业结构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川渝城市群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0.7︰52.3︰37.9,优于川渝两省市和西部地区,而与全国产业结构相比,一产比重略大,二产比重较大,三产比重偏小,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于第二产业,总体呈二三一格局,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
3、外向型经济发展薄弱
外向型经济是西部地区的弱项,起步较晚,速度缓慢,对经济总量的贡献不足。2011年,川渝城市群进出口总额734.5亿美元,占川渝两省市和西部地区的95%和40%,但只占全国总量的2%。
(二)城市化进程
1、在西部人口密度最高但低于全国城市化水平
川渝城市群是西部人口高度集聚区域,2012年总人口8573万人,人口密度519.6人/平方公里,远远高于川渝两省市、西部和全国平均值,以川渝两省近30%的面积容纳了其人口的70%,以西部约2.4%的面积承载着其20%的人口。西部大开发以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2010年,川渝城市群区域城镇化率47.5%,比2000年提高14.3个百分点,比川渝两省市和西部分别高出4个和6个百分点左右,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在全国城市群中也较低,可见,川渝城市群城市化进程要走的路还很长。
2、城镇分布密集
2012年,川渝城市群拥有27个城市(包括县级市),县城所在镇65个,其他建制镇约1600个,城镇密度很大,达130个/万平方公里左右,与长三角城市群等不相上下。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