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硫酸的性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浓硫酸的性质》教学设计

新桥中学韩旭光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工业上生产硫酸的基本原理;了解农硫酸的特性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浓硫酸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难点:浓硫酸的氧化性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教学时,要把握好初中、高中有关硫酸知识的衔接,应用所学化学理论,借助实验手段,引导学生在回顾知识和对比实验中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和思维辨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品质。所以,本节课应突出以下特点:以实验为基础,引发认知冲突;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四.相关知识储备

初中学过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可以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可以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等发生化学反应。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热;可干燥气体;可使纸、布等脱水碳化。

五.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分为五个板块,由三个对比实验、一个探究实验、一个验证实验和一个综合实验组成。

1.知识衔接,引入新课

教学活动:

(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硫酸知识。

(2)导出新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关于硫酸的工业制法相关内容。

(3)引导归纳硫酸的工业生产原理和设备。

学生活动

(1)观察硫酸样品:浓、稀硫酸均为无色液体,浓硫酸呈粘稠状。

(2)集体回顾:硫酸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热;可干燥气体;可使纸、布等脱水“炭化”等。

(3)归纳出硫酸的工业生产原理和设备。

设计意图:

介绍硫酸用途,发学习兴趣,回顾已学知识,为探究学习知识铺垫。

2.板块一:实验对比,揭示矛盾

教师活动:

分配任务、指导实验。安排各实验小组分别完成浓、稀硫酸与蓝色石蕊试纸、硫酸铜晶体和铝片对比实验。

学生活动:

对比实验,各实验小组按所布置的任务分别完成浓、稀硫酸与蓝色石蕊试纸、硫酸铜晶体和铝片对比实验,并介绍各自实验的不同现象。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发现问题,产生认知冲突,确定探究目标。

3.板块二:实验分析,掌握区别

教师活动:

(1)组织实验分析:请各实验小组分别介绍浓、稀硫酸分别与蓝色石蕊试纸和硫酸铜晶体的实验现象,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分析浓硫酸在反

应所表现的特殊性质。

(2)组织性质讨论:试分析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的本质区别。

学生活动:

(1)对比:

稀硫酸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硫酸铜晶体溶解

浓硫酸边缘变红中心变黑晶体表面呈现白色

结论浓硫酸有酸性和脱水性浓硫酸有吸水性

(2)吸水性:吸收物质中的水分子。

脱水性:按水分子的组成,脱去有机物分子中的H、O原子。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形成脱水性和吸水性的概念,明确浓硫酸脱水性和吸水性的本质区别,培养思维辨析能力。

4.板块三:实验探究,科学推测

教师活动:

(1)组织讨论:请各小组比较浓、稀硫酸与铝条的反应现象,并解释。

(2)激疑:浓硫酸与铝条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3)导思:如何判断浓硫酸是否与铝条发生反应?请设计实验方案,并验证之。

(4)提问:请应用氧化还原知识和结构理论,分析浓硫酸中可能与铝反应的元素?

(5)提问:如何设计实验证实浓硫酸被金属铝还原的产物?

(6)讲述:用“钝化”解释在常温下铝、铁不与浓硫酸继续反应的原因,介绍钝化的应用。

学生活动:

(1)回答:稀硫酸与铝条反应放出H2。因为稀硫酸中H+有氧化性、被铝还原为H2。浓硫酸与铝无明显现象。

(2)争论:未反应,因为没有现象;

不一定,可能现象不明显。

(3)小组讨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A称量该铝条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B将该铝条再投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是否有铜析出?

C将该铝条投入到稀硫酸中看是否有氢气产生?

……

探究验证:将该铝条插入到稀硫酸中,与浓硫酸接触过的下段无变化。未与浓硫酸接触过的上段有气体产生。

结论:浓硫酸与铝条发生了化学反应。

讨论:根据氧化还原和结构理论,金属铝只有还原性,故可能是浓硫酸中+1价的H和+6价的S被还原。由于铝在浓硫酸中无氢气放出,故可能是

浓硫酸中+6价的S被还原。

结论:浓硫酸中+6价的S有氧化性。

(2)讨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可尝试将溶液加热的方法,然后用品红溶液以及观察溶液是否有褪色现象的方法确定还原产物。

各小组分别完成探究实验:将铝片和浓硫酸加热,产生的气体使品红

溶液退色。

结论:硫酸还原产物为SO2。

(3)思考:通过分析铝与浓硫酸反应,认识到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进程的影响。

设计意图:

选择铝片与浓硫酸的反应作为探究浓硫酸氧化性的切入点,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浓硫酸氧化性的本质。通过对浓硫酸氧化性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板块四:实验深化,发展认识

教师活动:

(1)深入探究:如何通过实验手段判断浓硫酸中+6价S与+1价H的氧化性强弱?

(2)参考教材,请讨论铜与浓硫酸反应的验证性实验装置。

借助教材,组织讨论,并适时进行提示引导。如何选取发生装置?如何检验还原产物?如何避免环境污染?

(3)师生协作,演示实验,根据现象板书:2H2SO4+Cu==CuSO4+SO2↑+2H2O (4)讲述:

A反应中浓硫酸既体现了氧化性又体现了酸性;

B引导学生了解酸的氧化性和氧化性酸的概念。

学生活动:

(1)讨论与交流:假若浓硫酸能氧化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后的金属铜,则能证明硫酸中+6价S的氧化性强。

(2)学生代表组装实验装置(见图1)

(3)介绍实验现象:

A品红溶液退色;

B最后试管底有黑色固体,取出黑色固体溶入水中,得蓝色溶液。

(4)结论:

A浓硫酸的氧化性是+6价S的氧化性,稀硫酸的氧化性是H+的氧化性,是酸性;

B浓硫酸氧化性比稀硫酸氧化性强;

C浓硫酸是氧化性酸。

设计意图:

通过铜与浓硫酸的实验设计与讨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学生对以浓硫酸为代表的氧化性酸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和设计评价能力,促进探究性学习上升为理论指导的新高度。

师生共同总结并扩展延伸:

A浓硫酸在与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均不放出H2;

B浓硫酸还可以将某些非金属(如C、S等)氧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