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发展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族艺术发展史》学习体会

作者:陈小璐指导老师:熊红丽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摘要:通过对黎锦坊的实地考察与老师的讲解,本文就海南黎族艺术发展的背景及海南艺术进行阐述,分别讲述了黎族的历史、民族概况、风俗习惯以及黎锦服饰、建筑等基本情况,其中会加入一些个人的想法和见解,全面地表达了整个海南黎族艺术的发展历史与方向,最后总结个人的体会。

关键词:黎族历史五方言黎锦艺术黎锦服饰

黎族是个富于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黎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的丰厚的文化积淀,创造了绚丽多彩的黎族艺术。下面我们通过了解黎族的历史民族概况和风俗深入思考黎族的艺术形式。

一、黎族历史及民族概况

据说考古学家的考证和史料记载,至少在二三千年以前,古百越的一部分人便从两广(广东、广西)大陆上不止一次地横渡琼州海峡来,就这样到达本岛东北部,然后才逐渐向全岛扩散了。这就是现今黎族的先民们。但是在东汉时代,他们被称为“里”,隋代则“俚”、“僚”并称。可是一到了唐德宗年间称为“黎”,但普遍以“黎”、“代”、“僚”则在宋代以后。可能是黎族先民长期在这块孤岛上开拓、繁衍、直至今天。他们在披荆斩棘开拓荒岛的过程中,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努力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的丰富的物质条件。1988年,海南岛被批准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以后,其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黎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黎族,自称“赛”,主要聚居于海南省的乐东、东方、白沙、陵水、昌江等五个黎族自治县和保亭、琼中两个黎族苗族自治县,以及三亚、通什二市;少数散居于万宁、屯昌、澄迈、定安四县。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中国南方的壮、布依等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黎族又分杞、孝、润、赛和美孚五个支族,五个方言分布为:1、哈方言:主要分布于海南省乐东、陵水两个黎族自治县和东方、三亚两市。昌江、白沙两个黎族自治县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使用人口占黎族总人口数的58%。2、杞方言:主要分布在海南省的五指山市和保亭、琼中两个黎族苗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

县和东方市的东南部。使用人口约占黎族总人口的24%。3、美孚方言: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东方市和昌江黎族自治县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占黎族总人口的4%。

4、润方言:亦称本地方言,只要分布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

5、赛方言: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加茂、六弓乡和什玲镇的介村、什胜村,陵水黎族自治县的隆广镇、本号镇和三亚市海棠湾镇东北部的龙头菜村、协配村和毛喉村等。使用人口约占黎族人口的7%。

二、风俗习惯

(一)、放寮

黎族地区普遍存在着“放寮”的习俗。每个村都有一个至几个“寮房”,黎语称“布隆闺”,女儿长大了便到那里居住。凡是不同血缘集团的男子,都可到“布隆”找寻情人,吹箫唱歌,倾诉爱慕,这体现了黎族未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黎族地区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相当普遍,非婚生子女一般不受歧视,离婚和寡妇改嫁比较自由。

(二)、称谓和姓氏

黎族的亲属称谓和姓氏很有特点。黎族人民都按照宗教关系论辈互相称呼,例如伯父的子女不管岁数多么小,叔父的子女无论岁数多么大,都得称呼伯父的子女为哥或姐。因此,在黎族社会中,往往会听到年岁大的人称一个一二岁的人为哥或姐。在社交中呼唤某人时,只能呼其名字,不把姓氏同名字一起呼叫。(三)、丧葬

丧葬仪式各地不同,合亩地区遇有人死便鸣枪报丧,全村或全峒的人都来吊唁,三天不吃主粮,不做重工。一般都用独木棺,不停棺,当天埋葬,不建墓塚。死者如果是男人,葬于本村公共墓地,外村嫁来的女子,则须抬回其娘家由娘家料理丧事,并葬于其父方的公共墓地。其他地区有迷信风水、停棺、打斋、择地建墓的习惯。

(四)、宗教信仰

黎族传统社会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体系,处在原始宗教阶段。黎族信奉万物有灵,盛行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从事宗教活动的巫师称为“道公”、“娘母”,他们一般不脱离生产,在需要时才主持送鬼、占卜等活动。除道教在黎族社会中影响较大外,佛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影响有限。黎族普遍相信巫术,认为巫术能使人害病死亡。被诬指行使这种巫术的人,男性叫“禁公”,女性叫“禁母”。新中国建立前,“禁公”、“禁母”往往受到别人的歧视和惧怕。黎族传统禁忌很多,涉及生活、生产、生育、节日、丧葬、婚姻、

宗教、狩猎等方面,新中国成立后,这方面的情况已发生较大的改变。

(五)、“三月三”

黎族特有节日。每年的三月三这一天,具有敬老美德的黎於同胞带上自家腌制的山菜、酿好的米酒、做好的糕点去看望寨内有威望的老人;年青的男子则结伙外出狩猎、打鱼,姑娘们烤鱼、煮饭。夜幕降临,小伙子们跳起了传统的黎族舞蹈,男女青年对唱山歌,互诉衷情,。青年男女要穿戴着美丽的民族服装,到传说中的娘母洞前祭拜祖先,然后共同娱乐,相看意中人。

三、黎族艺术形式

作为少数民族的一个,黎族的艺术形式十分丰富,各具特色,主要包括黎锦、黎锦服饰、建筑、舞蹈、音乐、乐器等。下面主要对黎锦服饰做详细介绍,因为黎锦服饰中所包含的文化最具黎族艺术代表性。

(一)、黎锦服饰

图1 哈方言女子服饰 图片摄于海南黎族坊 图2 杞方言女子服饰

图片摄于海南黎族坊

黎锦是黎族的一种特色织布,也是中国最早的

棉纺织品。它是采用木棉花蒴果内的棉毛或其它种

类的棉花做纬线,苎麻等纤维傲经线,再用天然植

物色素为颜料染色,然后织成的一种特色花棉布。

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

族,元代棉纺专家黄道婆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

术加以改进并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

纺业的发展,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雨

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黎锦配色以

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一百二十多种。黎锦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均有本民族特色。染料主要采用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作原料。这些染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代表作有《婚礼图》《狩猎纹》《纺织纹》《青蛙纹》《龙纹》。 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妇女的装饰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下身穿桶裙,再加上头发扎成球形,再加上插上个银簪或者骨簪。黎族传统服饰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上曾成为区分不同血缘集团和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讲不同方言的黎族往往有着各自不同的服饰,各支系在服饰上虽有相同之处,但又各具特色。

1.“哈”方言在黎族中人数最多,服饰也最为丰富.该支系主要居住在乐东县,也有一部分散居在陵水、三亚、东方、昌江、保亭等市县。哈方言的黎族妇女大多上穿黑色或深蓝色开襟无领衫,连袖无扣,下着短筒或中筒裙。整体结构总的来说是上长下短,上衣宽大,前后边沿绣有几何花纹,衣的下沿多系有铜钱、铜铃或小钢珠,且前后不对称,一般前片要比后片长。

2.“杞”方言主要居住在琼中、保亭和通什,在乐东县的部分地区,昌江

县的王

下、陵水

县的大里

乡等地也

有分布。

杞方言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