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应力应变关系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所认识的应力应变关系
应力应变都是物体受到外界载荷产生的响应。物体由于受到外界载荷后,在 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要产生互相之间的力的作用,由于受到力的作用就会产生相 应的变形;或者由于变形引起相应的力的作用。则一定材料的物体其产生的应力 和应变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关系。
一应力-应变关系
影响本构关系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材料、环境、加载类型(载荷、温度) 、 加载速度(动载荷、静载荷)等,当然,本构关系有很多类型,包括弹性、塑性、 粘弹性、粘塑性、各向同性、各向异性本构关系,那么首先来叙述一下简单情况
图中0A 为线弹性阶段,AB 为非线弹性阶段,故0B 为初始弹性阶段,C 点位 初始屈服点, J •为初始屈服应力,CBA 为弹性阶段卸载,这一阶段中二=E ;, 初始弹性阶段结束之后,应力继续增大,进入塑性阶段,
CDE 为强化阶段,应变
强化硬化,EF 为颈缩阶段,应变弱化软化。如果在进入塑性阶段卸载后再加载,
本构关系,所谓简单情况就是六个应力分量 J 、y 、z 、•邓* zx 只有一个不为零,
六个应变分量
1-
例如在D点卸载至零,应力应变关系自D点沿DO'到达O'点,且DO' II OA其中
00'为塑性应变;p,DG为弹性应变;e,总应变为它们之和。此后再继续加载,应力应变关系沿ODEF变化,D点为后继屈服点,0D为后继弹性阶段,Cs'.为后继屈服应力,值得一提的是初始屈服点只有一个,而后继屈服点有无数个(由加载历史决定)。若在卸除全部载荷后反向加载,弹性阶段COC',、二s . - ;「s_,而在强化阶段DOD',匚_,称为Bauschinger效应。
从上述分析得出材料弹塑性行为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弹性应力应变关系是线性,且是单值对应关系,而塑性应力应变关系是非线性的非单值对应。
因为通常情况下物体不仅仅处于简单应力状态,那么复杂应力状态下应力应变关系又如何呢?如果我们将材料性质理想化即假设材料是连续的、均匀的、各向同性的,忽略T、t的影响,忽略净水压力对塑性变形的影响,可以将应力应变关系归结为不同的类型,包括理想线弹性模型、理想刚塑性模型、线性强化刚塑性模型、理想弹塑性模型、线性强化弹塑性模型、幕强化模型、等向强化模型、随动强化模型。各种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图如下图所示:
线性强化刚塑性模型 理想弹塑性模型
线性强化弹塑性模型 幕强化模型
一. 线性弹性体
1. 线性弹性体本构方程的一般形式
在单向应力状态下,理想弹性材料的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很简单,即 二X =E ;x ,即胡克定律。如果在三维应力状态下,应力应变之间仍然满足类似的 一一对应的关系,则称这类弹性体为线弹性体。对线弹性体,把单向应力状态下 得胡克定律推广到三维应力状态下。其一般形式为:
■C14 xy
- C 15 yz - C 16 zx
G ;
x ' C 32 ;y
C 33 ;
C 34 xy - C 35 yz - C 36 zx
c
y
=C
21 x C
22 "y
C
23 '
C 24 xy - C 25 yz - C 26 zx xy
=
C 41 "x C 42 "y C 43 -
'C44 xy ' C45 yz ' C46 zx
~ C
11 "x
C
12 "y
C
13
式(2-1)可简写为
由于应力张量和应变张量的对称性,弹性张量具有对称性: C ijkl =C ijlk C jki =C jiki ,从弹性应变能密度函数的概念出发,可以证明上述 36个常数中, 实际
上独立的弹性常数只有21个,即C jki =C k H
j 。
满足广义胡克定律的线弹性体称为各向异性弹性体, 各向异性弹性体是
线弹性体的最一般情况。 2. 各向同性弹性体的本构方程
各向同性弹性体在弹性状态下,主应力方向与主应变方向重合容易证明。 在 主应变空间里,由于应变主轴与应力主轴重合,各向同性弹性体体内任意一点的 应力和应变之间满足:
-C 31 'x C 32 'y
C
33 'z
;x
对匚x 的影响与;y 对;「y 以及;z 对匚z 的影响是相同的,即有Cn=C 22=C 33 ; ; y
和;Z 对J 的影响相同,即C l2=C l3,同理有C 21=C 23和C 31 =C 32等,则可统一写为:
Cn=C 22=C 33 =a
C
12
=
C
21
=
C
13
=
C
31
=
C
23
=
C
32
所以在主应变空间里,各向同性弹性体独立的弹性常数只有 2个。在任意的 坐标系中,同样可以证明弹性体独立的弹性参数只有 2个。 3. 弹性应变能密度函数
弹性体受外力作用后,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变形,同时外力的势能也要产生变 化。根据热力学的观点,外力所做的功,一部分将转化为弹性体的动能,一部分 将转化为内能;同时,在物体变形过程中,它的温度也将发生变化,或者从外界 吸收热量,或者向外界发散热量。分析弹性体内任一有限部分刀的外力功和内能 的变化关系,设弹性体内取出部分 工的闭合表面为S,它所包围的体积为V 。以
(2-2)
(2-3)
(2-4)
SW表示外力由于微小位移增量在取出部分工上所作的功,SU表示在该微小变形过程中取出部分工的内能增量,SK表示动能增量,SQ表示热量的变化(表示为功的单位),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则有
S W K + S U — S Q (2-5)假设弹性体的变形过程是绝热的,即假设在变形过程中系统没有热量的得失。再假设弹性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荷载施加得足够慢,弹性体随时处于平衡状态,而且动能变化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加载过程称为准静态加载过程),则根据上式表示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外力在变形过程中所做的功将全部转化为内能储存在弹性体内部。这种贮存在弹性体
内部的能量是因变形而获得的,称之为弹性变形能或弹性应变能。由于弹性变形是一个没有能量耗散的可逆过程,所以,卸载后,弹性应变能将全部释放出来。
以X,丫,Z表示单位体积的外力,X,Y,Z表示作用在弹性体内取出部分工表面上单位面积的内力。对上述的准静态加载过程,认为弹性体在外力作用下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外力所做的功 W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体力 X,丫,Z 所做的功W ;另一部分是面力X,Y,Z所做的功W2,它们分别为
W, =X j U j dV 二(Xu Yv Zw)dV (2-6)
V V
W2 =「XudS ^「(Xu Yv Zw)dS (2-7)
S "S
则:
W W2 = (Xu Yv Zw)dV [(Xu Yv Zw)dS (2-8)
V S
外力由于微小位移增量在取出部分工上所做的功「.W表示为:
W =、W、W2:III qdV [ Xn u i dS
V S(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