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庄子
浅谈对于《庄子》中“道法自然”思想的体会
浅谈对于《庄子》中“道法自然”思想的体会《庄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不仅在笔法上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内容上对许多问题进行了探索,书中对世界、社会、个人等大大小小的问题分析往往离不开“道法自然”,甚至可以层层推进,本文试分析道法自然的思想在其中的表现。
标签:道法自然;《庄子》;道家道家以“道”为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张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但是这一思想仍然会体现在《庄子》的方方面面,对于世界万物、国家政治、人生的看法中,都离不开对于自然的效仿。
一、以“法自然”看待世界《庄子》中传达出对于道和自然的尊敬,这尤其体现在尊重自然规律上。
《庄子·至乐》中道出了万物都逃不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与机”的自然规律。
将自然规律延伸,就又可以发现庄子对万物本性的尊重。
《庄子·至乐》中,鲁侯养海鸟时“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将人的生活方式安排在鸟的身上,鸟当然难以适应,鲁侯显然没有意识到最正确的养鸟方式会给鸟带来多么大的伤害。
这种伤害既是客观事实,也是自然在庄子心中重要性的说明。
其次,庄子还主张“齐物”。
既然万物都是自然的组成,那便可以认为天下之物都应该齐一视之。
但是不同的事物为什么仍然有差别呢?《庄子·齐物论》中有进行解释:“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万物的差别是在各种机缘巧合下形成的,但是如果究其本质就会发现“道通为一”,仍然没有区别。
《庄子·天地》中,黄帝丢失了他的玄珠,他分别派“知”、“离朱”和“吃诟”去寻找都找不到,但是“象罔”却找到了。
玄珠象征的就是“道”,前三人分别象征了思维、视觉和听觉,他们可以对万事万物产生区别和判断,不能得道,这是因为他们做不到齐物;不着形迹的象罔于无形之中反而可以平等地看待事物,所以能够得道。
二、以“法自然”看待人生人类是自然界的成员,庄子顺应自然规律这一点也会体现在对于人生的看待方式上。
首先,庄子的“齐物论”让他能够平淡地对待生死。
浅谈庄子的人物形象
毕业论文(设计)中文题目:浅谈《庄子》的人物形象英文题目:学生学号: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二零一五年五月摘要本文以《庄子》一书中的人物形象为研究内容,将书中的人物分为先秦诸子、寓设人物和神话人物三大类,研究先秦诸子中的孔子、老子、惠子人物形象,寓设人物中怪异残存之人、隐士方外之人、巧技之人的人物形象,以及神话人物中古帝王与神话人物的形象;三类人物都是以其行迹、品性,直接、间接的阐述庄子之“道”。
关键字:《庄子》;人物形象;庄子AbstractBased on the image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book zhuang zi as the research content, the characters in the book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pre-qin scholars, main characters and mythical figure three categories, the research of the pre-qin scholars Confucius, Lao tzu, keiko the character image, the main characters of weird residual, hermit nowhere man, the statics of character image, and mythical figure medieval Kings and emperors and myth character image; Three types of character in its tracks, character of direct and indirect zhuangzi "tao".Key words: "zhuangzi", the character image, chuang tzu目录摘要 (II)Abstract (III)绪论 (1)一、《庄子》其书 (2)二、《庄子》中的先秦诸子人物形象 (2)(一)孔子 (2)(二)老子 (3)(三)惠子 (4)三、《庄子》中的寓设人物形象 (4)(一)怪异残存之人 (4)(二)隐士、方外之人 (5)(三)巧技之人 (5)四、《庄子》中的神话人物形象 (6)(一)古帝王 (6)(二)神话人物 (7)参考文献 (8)绪论历朝历代都不乏研究《庄子》的成果,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如“注解”、“音训”、“辑佚”等方式,成果有《庄子疏》、《庄子解》等,但还没有将研究人物形象作为一个重点。
浅谈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庄子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一)先秦诸子中,第一个凭着自然之“道”评说“儒墨之是非”的人物是庄子。
他的名篇《齐物论》写有这样一段话:“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那意思是说:大道被仁义一类小有所成的教化遮蔽了,真言被华美的词藻淹没了,于是就有了儒家与墨家那样的是非之争。
他们都以自己为是,以对方为非,肯定对方所否定的,否定对方所肯定的。
要想止息这种各执一偏的是非争论,最好的办法莫如让争论的人们明白那整全的、泯除是非彼此之分的大道。
这种以自然之“道”超然于儒墨以至百家之争的姿态,使道家在庄子这里接续上了老子的学脉。
尽管“重生”、“为我”、“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杨朱也属于道家人物,但后世的学人以老庄并称显然更能指示道家学说的主流。
庄子是诸子中的大家,在讲述他的学说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庄子是战国中叶宋国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年,死于公元前年。
据《史记•老庄申韩传》记载:庄子名周,曾做过蒙地管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代人。
他的学说无所不涉及,但其精要和根本的东西与老子的思想旨趣相通。
他有十余万言的著述,大都是以寓言方式写成的。
庄子很穷,有一次他顺路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他穿着补了补丁的粗布衣服,脚上的鞋子脱了帮,用一根带子系着,就感叹地问:“先生怎么困顿到了这种地步呢?”庄子回答说:“这是贫穷,不是困顿。
有德之士不能行其道于天下,那才是困顿;衣服破了,鞋子穿了帮,只能说是贫穷。
这就叫做不逢其时啊!”又有一次,庄子家里断了炊,他去监河侯那里借粮,监河侯以嘲讽的口吻说:“好吧,我就要收缴我的封邑的税金了,等税金一收上来,就借给您三百金,怎么样?”庄子听了很生气,他沉下脸来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半路上听见有呼救的声音,回头一看,发现车辙中有一条鲫鱼。
我问它:‘鲫鱼啊,您在这儿做什么呢?’那鱼说:‘我原是东海波涛中的一个小生灵,现在困在这里了,您可以用一升半斗的水让我活下来吗?’我说:‘好吧,我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让他们引西江的水来迎接您,怎么样?’鲫鱼听后忿忿地说:‘我失去了我生活的常态,没有了可让我存身的水,现在只要能得到一升半斗的水就能活命,可没想到您竟然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浅谈庄子的“无为”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
浅谈庄子的“无为”思想及现实意义摘要:“无为”思想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而治”是庄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庄子看来,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天然的本性,不人为干涉,最终实现“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思想对现代人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社会和如何与人相处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小清新: 道家无为有为启示在当今社会中,“无为”这一道家思想的本质是最大限度的消除现实生活中的违背人性的纲常法度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对立和凭借有限的知识妄自尊大的人与自在无为的大自然的对立。
消除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意思就是说不要以用心去违背自然之道,不要以人为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甚至是毁灭自然。
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为了自身的发展,去满足日益膨胀的贪欲,就肆无忌惮地伤害、掠夺自然,活是异想天开的要征服自然,这样做的结果是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严重污染环境,直接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
这些做法都违背自然之道,这样的结果是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的最终必然结果,这与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是有冲突或是说恰恰相悖的。
下面本人主要结合庄子的“无为思想”谈谈这一思想对现实的启示、指导意义。
一、道家及主要思想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以老子、庄子等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是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才是宇宙的本源,是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它强调“整体论”“机体论”的世界观,重视人的无条件的自由。
“道”与万物的关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从静态方面看,“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保证,道是最高的价值,道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
道家学派普遍认为,天地万物本源上相同的,虽然形态各异。
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道家认为“道”的重要特征就是“无为”。
浅谈《庄子》的“逍遥”之道研究
《庄子》的“逍遥”之道研究《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逍遥”之道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逍遥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哲学思想,涉及到人的自由、幸福、道德等多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逍遥的概念、意义、特点及其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提高人们对逍遥思想的认识水平。
一、逍遥的概念及其意义逍遥,指的是心灵和身体都处于自由自在的状态,追求自身的愉悦和快乐。
在《庄子》中,逍遥被视为一种解脱,是指通过精神的超越和反思达到对世界的超脱。
具体而言,逍遥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常规的束缚,摆脱一切无谓的苦恼和烦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宽容。
而逍遥所表现出的特质,也主要是指人在内心有着自我满足的快乐感、自在的状态和愉悦的情感体验等。
那么,逍遥的意义在哪里呢?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人性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是道家强调的“不出昼夜,长而自用”的真正境界。
逍遥之道不仅是一种解脱和超越,同时也是一种修行和自我发展,它有助于人们培养自己的人格和精神修养,达到更高层次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完善,以此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和价值。
逍遥之道也是一种宽容和智慧的表现,注重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并警示人们切勿陷入一定的主观迷误,让自己深陷于愤怒、烦躁和愉悦等情绪中,而是要保持一种冷静、平和和客观的态度,处理一切事情。
二、逍遥的特点逍遥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的逍遥之道强调无为而治,讲求尽力而为,尽人事,听天命,反对过度干涉和控制。
逍遥之道认为,只有在“无为而治”的状态下,才能真正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2.强调自由自在。
逍遥主张摒除一切无意义的束缚和限制,让人们心灵和身体都处于自由自在的状态中。
因此,逍遥之道崇尚“无所不至,无所不为,无所不为而有为”的境界,认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和完善。
3.注重内在的修炼。
逍遥的内涵并不在于追求物质和外在的优越,而是强调内心的修炼和自我完善。
逍遥人生——浅谈庄子的哲学思想
、
庄 子唯 物主义 思想 产生 的时代 背景 庄 子 生 活 的 时代 是 奴 隶社 会 解体 封 建社 会 形成 的时 代 。 这 时
期 ,一 部分 奴隶 主贵族 在社 会转 变 的过 程 中没 落下来 .走 向贫 困破 产 的道 路 ;另一部 分新 兴地 主阶 级 的经 济社 会地 位 开始上 升 。庄子 属 于前 者 ,他 一生 生活 贫 困 ,体验 到 当时 受压迫 受苦 难 的小百姓 生 活 ,他 能够说 出 劳动者 的一 些要 求。他 从 自 己本 阶级 的没 落看 到不 可 挽 回的阶级 命运 ,他 对 当时 的社 会不 存在 任何 幻想 ,因而能够 比 较 清醒地 认识 现 实 ,他 不信 上帝 ,不信 鬼神 ,有 反 宗教思 想 ,有 产 生 唯物 主义哲 学思 想的 可能 。庄子 怀疑 上 帝 ,向宗教提 出挑 战 。所 以他 的 哲学思 想蕴含 了很 多唯 物主义 成分 。 二 、庄子 的人 生观 :逍 遥 游 “ 逍遥 游 ” 是 “ 无所 待 ” 的 自 由 ,即 绝对 的 自 由。 “ 乘 天 地 之 正 。 而御 六气 之 辩 ,以游 无 穷 者 ” 。 “ 逍遥 ”一 词始 见 于 《 诗 经 》, “ 羔 裘逍 遥 。狐裘 以朝 。 岂不 尔思 。劳心 忉 忉 。 ”庄 子 的 “ 逍遥 游 ” ,是一种 人道 合一 后实现 了对 人生 各种 困境 的超越 的 忘 物忘我、无功无名无己、无待无累无息的绝对 自由的精神状态,在 这种状 态 下 ,人 超越 了一 切 ,无时 空之 限 ,无 是非 之辩 ,解决 了人 生一切 苦难 ,内心 充 溢 的是一 种妙 不可言 的喜 悦和 快感 。这是 人 生 最 佳 的境 界 ,在庄 子 看来 ,只 有 无 己的至人 ( 真 人) 、无功 的神 人 、 无名 的圣人 才能达 到这 种境界 。 “ 逍遥游”就是庄子精神 的翱翔 ,也就是我们过去说的 “ 神 游 ”。 我们 可 以看 到 ,只 有 庄 子 ,只 有 庄 子 的 “ 神 ” ,才 能 不需 要 任何 外在 的条件 而无 遮 无拦地 邀游 在这个 世界 上 ,也就 是说 ,在 《 逍遥游》中,真正逍遥的不是任何一个物质的实体 ,而是庄子的 “ 神 ”、庄 子的 “ 精神 ” 、庄子 的 “ 心 灵 ”。 时间和 空 间被 我们 超 越 了 ,一切 的界 限都被 我们 超越 了 ,我们 的心 灵成 了一个 无限 的宇 宙 ,我 们也在 自己心 灵 中 的这个 无限 的字 宙 中 自由地 翱翔 。 ……我 们体验到了 “ 逍遥”,体验到了无待的、绝对的自由——我们精神 的 自由、心灵 的 自由。 三 、庄子 的相 对主义 、不 可知 论 庄 子认 为有独 立于人 们意 识之 外 的客观 世界 ,这 个世界 是 无限 的 、永恒 的 、伟 大 的。 同时他 认 为人 的认识 能力 是有 限的 ,若 以有 限 的知 识 和生 命去认 识无 穷 的世界 ,是 十分 困难 的 ,最终结 果只 会 使得人们精神疲惫 ,劳而无功。庄子在 《 庄子 ・ 养生主》里面说 :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20130211班沈炜煜在《逍遥游》中,庄子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魏王给了一些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了,结的葫芦极大,能容五石。
可是,它的质料不坚固,用来盛水,拿起来就破了,切成两个瓢,又太浅装不了多少东西!因此,这葫芦虽然大,却没有一点实际用处,我索性就把它砸破了。
”庄子听了,说:“你真不会利用大的东西啊!有这么大一个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做成腰舟,漂游江河湖海,作渡江用,而只考虑盛东西呢?你还是个心眼不开窍的人啊!”同样的大葫芦,惠子认为它大而无用,而庄子却能打破常规,变通用法,把葫芦做成腰舟浮于江湖,使它显示出了新的妙用。
由此可见,有用和无用是相对存在的,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
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有其自身的“大用”,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或摆放的位置不同罢了。
因此,我们对待事物,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社会中,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
下面我将从变通创新、节俭环保、用人、教育以及人生观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变通创新方面惠子固执地认为葫芦只能用来装水,而庄子大胆创新,打破了葫芦的常规用法,把以前只能用来盛水转变到可以作为腰舟来使用,合理地变“无用”为“有用”,化“有用”为“巧用”。
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
一味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终会失去自身的竞争力,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最终会被社会淘汰。
古往今来,那些美名远扬的科学家、艺术家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不仅是与他们自身的努力有关,更是因为他们具有强大的创新精神。
只有所谓的“创新性人才”,才能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为社会、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样地,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也必定离不开创新。
浅谈《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180浅谈《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陈娟虹 福建省福清第二中学摘要: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可谓独占一席,其寓言数目众多,内容丰富,风格独特。
这些寓言故事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意出尘外,想象奇特;寄理于寓,借寓言理;形象生动,丰富多彩;而且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也正因为如此,《庄子》寓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了文人的寓言创作和后世小说的产生;此外,还丰富和发展了祖国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庄子》寓言;艺术特色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可谓独占一席,其寓言数目众多,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可谓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司马迁记载: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底率寓言也。
”[1]庄子自己也说:“寓言十九,籍外论之。
”可见其书可以说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这些寓言故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下试作分析。
一、《庄子》寓言的艺术价值(一)意出尘外,想象奇特《庄子》寓言表现了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想象世界,可谓意出尘外,想象奇特。
《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了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6]《秋水》篇中“望洋兴叹”的故事,写在秋水上涨时节,大大小小的河流奔腾跳跃汇入黄河, 使黄河更加宽广,气势更加雄伟,它波涛汹涌,浩浩荡荡,顺流而下,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作者从黄河写到大海, 写得混混茫茫,形成了开阔而壮观的境界, 这种高超的艺术境界, 正是得力于作者那丰富想象力表现出来的。
《庄子·应帝王》篇中,“混沌之死”的寓言故事,最能表现庄子那奇特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
南海之帝倏和北海之帝忽,为了报答中央之帝混沌的款待之情,为其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作者凭空撰出倏、忽、浑沌三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怪诞之人, 通过这三个怪诞之人的故事, 来阐发“无为”的深刻哲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寓言中的人物很少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他们大都是作者通过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
浅谈庄子思想之自由
浅谈庄子思想之“自由”“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是战国中期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人生哲学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关于“自由”的思想却是人生哲学中不可或缺的经典。
何谓之“自由”,自由是指主体(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可能性的行为,然而,在庄子的思想中自由是一种思想境界,一种人们的心灵得到洗涤所达到得到一种绝对的,不存在人世间的各种恶的精神状态。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的战乱年代,他对社会的黑暗和苦痛的人生有着深刻而独特的理解,这种苦痛的体验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开始,庄子自由思想的出发点。
他的自由是一种超脱了善恶的精神境界,这就注定他的“自由”是架设在没有现实基础的精神之上,因此,庄子的思想便表现为了再黑暗时代绝望的呐喊,一切的“自由”都是虚幻和精神的,因此,庄子的自由必然呈现出了他的消极方面——游世,即彻底的游戏人生的态度,游戏社会,游戏诸国政治的态度。
在乱世纷争的现实社会,庄子充满了愤恨和抗议,然而,面对浊世,庄子却是体现了小人物的悲剧,面对社会自己却是无能为力,因此庄子不得不寻求解脱,选择“游”的方式来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也就产生了精神上的“自由”思想。
记得某位学者说过:“真正属于智慧的东西根本没有陈旧之虞,它必然历久而弥新,永远投射出照亮世界的理性之光。
”虽然庄子的思想是一种精神上的境界,是一种没有现实基础的空虚的精神世界,然而,我认为庄子的思想却是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阐述的。
庄子之所学归本于老子,因此,庄子之学并不是什么出世之说,而是传承于老子的隐世之学。
庄子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他教我们真实的活着,活得像个真正的人。
为此,必须摆脱那些一切虚假的东西,摆脱整个虚假的社会。
庄子所呼唤的是人之最根本的东西,即人之本真。
庄子抛弃那些功利性的行为和目的,摆脱了所有束缚人的认为的枷锁,到达人最真实的状态,从而进入“自由”这一精神境界。
庄子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浅谈庄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摘要:穿越历史的滚滚烟尘,驻足于风起云涌的战国时代:战火四起,诸侯并立,英雄辈出,思想繁荣。
既有积极入仕的文人幕僚,亦有隐居山林的高洁之士。
庄子于乱世之中,布衣着身,形容枯槁,却乐天安命,沉醉于无为之乐,抛却功名利禄,尽情演绎道法人生。
其隐逸、无为、以及富有批判性的寓言故事带给后世深远影响。
关键词:隐逸无为山水画寓言一、庄子的隐逸思想《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其着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庄子面对千金相位,鄙视不已,惟愿能享受隐逸之乐,超脱世俗之外,表现遗世绝尘的思想境界。
以隐逸来实现自我,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他自比为“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鹓雏”,而把“惠子相梁”比为“鸱得腐鼠”,可见他鄙视功名利禄,拒入仕途,安于贫困而不显于世。
即使身穿粗布衣裳,脚踏麻绳破鞋,饥寒不定,也依然自得其乐,乐鱼之乐,希望像鱼一样,过着无拘无束,超凡隐逸的自足生活。
千百年来,庄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超脱尘外的潇洒形象。
先于庄子的范蠡辅佐匡复,当勾践灭吴成就霸业之后,他洞悉“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良将亡”的道理,成功隐退,避祸保身,过着潇洒的阔隐士生活。
而庄子的隐逸思想高于范蠡明哲保身的举措,其思想依托老庄哲学而形成一种隐逸文化,成为后世部分文人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
庄子思想内在精神极易引起周代以后历代隐士落魄文人甚至失势官僚的认同和共鸣,并成为他们孤寂心灵的慰藉和皈依。
庄生晓梦迷蝴蝶——浅谈庄子
·文艺之窗·236庄生晓梦迷蝴蝶——浅谈庄子西华大学2014级翻硕研一 宋 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庄子梦蝶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此谓之“庄周梦蝶”。
正是这一典故,让我知道了庄子其人。
许是思维愚钝,初时我很难理解庄子因为一场梦纠结迷惑不已的行为。
后经多番体悟考量,方才为之大为钦佩。
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
【关键词】庄子 无为 梦蝶于丹曾在采访中说:“庄子对我来说,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活法,圣贤能让我们活得更通透。
”这话我极为赞同。
庄子曾做过漆园吏,一生穷困潦倒,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可以说,他的所作所为,令人瞠目结舌,却又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
如果我们称孔子为“圣人”的话,那么庄子就应该称为“神人”了。
在我看来,庄子是最早的愤青,也是最早的小资。
他的愤青在于他的“无为”,他的小资在于他的“梦蝶”。
因为看破,所以无为。
与其在那个污浊的世道中,苟延残喘的保持着“洁白的官袍”,不如脱去,转身逍遥。
与其在一张张面具后穿梭,不如投身自然,清风明月。
因为大自然的真,让你可以看到内心最深处的黑。
无论是皇帝还是乞丐,是圣人还是地痞,没有人是真正的超脱的。
在一声声的冠冕堂皇的论述中,庄子选择掩耳闭眼,情愿做一场化蝶的美梦。
现实太强,强到凭一己之力根本就是蜉蝣撼树,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庄子要选择圈地而活,唯心而活。
世人哭泣,他偏笑。
很多人不懂他为何“鼓盆而歌,送妻升遐”,在我看来,他不是冷血,比起那些妻子死时悲伤恸哭,尸骨未寒却另结新欢的人不知要真实上多少倍,死者已矣,只要把她放在心里,哭泣或欢笑又有何区别。
庄子认为,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
人生困惑问庄子——浅谈《庄子》中的处世智慧
些智慧也是难以参透的, 庄子可谓是超越了几千年的哲理家。
一
起饮食。 子綦一听这话就伤心流泪说 : ” 我的儿子为什么会陷入这种绝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顺 其 自然 。 刃有 余 游
境呢?九方致看到子累的异常反应 , 不禁责怪他说 :夫与君 子同食 , 泽
人的一生何其长 , 又何其短 , 功名利禄 , 悲欢 情仇 , 到底 什么是最重 及三族 , 而况于父母乎 l今夫子 闻儿 泣之 , 御福也。子泽 祥矣 , 是 父则 要的?消极者日 “ 生不 带来 , 不带 去 ” 正是 佛家 所谓 “ 死 , 四大 皆空 ” 不详。 子綦此时只好说 出一番庄子式的大道理了。他说 : 。 汝何足以识 翻阅《 庄子 ・ 养生主》 中庖丁解牛这 则大家耳熟 能详的名篇 , 生的烦 之。而橱祥邪?尽于酒肉, 人 入于鼻口矣 , 而何足以知其所 自来 l……今 恼困惑忽而豁然开朗。“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手之所触 , 肩之 所倚 , 足之 也然有世俗之偿焉?凡有怪征者 必有怪行。殆 乎 !非我与吾 子之罪 , 所履 , 膝之所蹄 , 向然 , 砉然 奏刀 然 , 莫不 中音 , 合于 《 桑林》 舞 , 中 几天与之也 j吾是 以泣也。 后来 的事 情也不 幸被子綦 言中。没过 多 之 乃 《 经首》 之会。 有一名厨师 , ” 替文惠君肢解杀牛。他 手的所接触的 , 肩所 久, 子綦派捆去燕国办事 , 中 , 途 捆被强盗掳 走 , 强盗砍 了捆的脚 , 把他 依靠的 , 脚上所踩踏的 , 膝盖所抵住的 , 无不哗哗作响。刀插进去 , 则霍
套他的处世方式 , 庄子一 生时运不济 穷困潦倒 , 地位 亦不显 赫 , 家中无 子杀雁而烹之。竖 子请臼 : 其一能鸣 , 其一 不能鸣 , 请奚 杀? 主人 日 :
论庄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浅谈庄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与儒家并驾齐驱。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豁达开放、神奇玄妙,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庄子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正如一些学者所说:“它的超然,是因为它太认真、太高傲;它的避世,是因为它太理想主义、太纯粹。
不过也正是这种超越精神,构成了庄子人生哲学中最有价值、最有特色的部分。
”特别是庄子所提出和关注的一些基本问题,往往是一些可以贯通古今中外、属于全人类都面临的共同问题,所以庄子思想中蕴含的真理和智慧是伟大的,能给予我们借鉴和指导。
但是庄子思想中的消极性和局限性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同样我们也应该以现代意识和科学态度,对庄子思想的消极性和局限性给予客观地揭露和批判。
当今人们生活中在一个竞争压力大、物质诱惑多、精神财富多元化的年代,人们的思想抑郁、沉重、复杂、茫然甚至消极厌世,因此从庄子的超越思想中寻求到有启迪、有裨益的思想财富是刻不容缓的,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庄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意义,从而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内涵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一、超越的人道主义精神在这里,我先穿插一个有趣的故事。
读高三时,语文课本里有庄子的《逍遥游》一文,老师要求我们背诵这篇课文。
当时对文意不是深刻理解,只觉得“逍遥”二字的确潇洒,便反驳老师道:“即使逍遥篇者,何来强迫背诵一说?”老师无言以对,终言鬼才是也。
虽是年少无理取闹,但是也可看出庄子思想的消极性对后辈的误导。
现在我们言归正传。
人道主义是一个思想体系,在人类的思想文化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
陈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中提到:“人道主义的具体表现和要求丰富多样。
概括说来,它可以归纳为强调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道主义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表现出对人的关注。
但是两者之间又有很大的区别,孔孟以极力维护封建宗法和礼制文化的统治为前提,老庄则坚决反对。
浅谈庄子思想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精选教育文档
浅谈庄子思想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庄子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因而,很多人认为庄子的思想极其消极,但我们仔细研读,会发现庄子思想也有很大的积极性,对培养中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高远的志向庄子笔下的大鹏志向高远,展翅搏击于九万里高空,将从北海迁徙到南海。
而蝉、小鸠、斥鴳等小虫目光短浅、志向不高,“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并以此自满,嘲笑大鹏。
两者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抱负、志向。
那些才智胜任一官之职、行为合乎一乡之人、品德合乎一国之君、能力取得一国信任的人,只达到人生的小境界;“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也只达到人生的小境界;在世人眼中,列子胜于常人一筹,他可以乘风行走,对求福的事,从来不刻意追求;但庄子认为他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仍有所依靠,至少要凭风才能行走。
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与天地万物、阴阳大化、道合而为一,没有自己,没有世俗的事功,没有世俗的声名,正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学生应从庄子身上得到启发,培养宏大高远的志向,并不懈地追求。
二、培养学生博大的胸襟每个人的胸襟或大或小,各不相同。
庄子告诉我们要有开阔的胸襟,追求大境界。
《庄子·秋水》中,井底之蛙的故事是老少皆知的。
坎井之蛙仅占据一沟之水,但是它对东海之鳖说:“吾乐与!”如此狭隘的视野,永远被世人耻笑。
同样河伯在秋水涌来、两岸及诸崖间分不清牛马的时候沾沾自喜,以为天下之美全在自己,当他注入渤海时,“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才“望洋向若而叹”“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另外庄子强调:即使我们已经有了较高的精神境界,也不能自满。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渺茫的宇宙中个人是极其渺小的。
这种博大的胸襟,又不骄傲自满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的人、特别是学生学习。
庄子的蝴蝶梦-- 浅谈庄子的文化人格庄子
庄子的蝴蝶梦-- 浅谈庄子的文化人格庄子是先秦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随着《庄子》文本注疏的踵增,庄子的思想也逐渐流布广远,成为中国传统哲学、宗教、文学的源头活水;而庄子志尚高洁的品行、恣肆汪洋的文风和逍遥自在的心灵追求,也深深的影响了传统时代的贤者士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庄子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宏伟人格坐标,我们从“庄周梦蝶”入手,窥视一下在梦蝶背后庄子的悲剧性人格。
庄周那时还是漆园吏,没事时就在家中空想。
一日睡觉时突然做了一个梦,梦中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于是庄子就开始思考,最终成就了一本「逍遥游」。
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当庄子以“庄周梦蝶”的方式来思考存在时,当其在“人生如梦”的虚幻中迷失自我时,他便有了一种失落的哀愁。
叶朗讲,“闻一多说,庄子的思想和著作,乃是眺望故乡,是客中思家的哀呼,是一种神圣的客愁。
所以《庄子》是哲学,因为凡大哲学家都寻求人类的精神家园;”从“庄周梦蝶”中确能味出神圣的客愁与深深的惆怅,而且整部《庄子》似乎都有那种失落精神家园的“无家可归”,“庄周梦蝶”中的迷失也就带有了一种浓厚的哲理意味——“看到人类的盲目和可悲,仰望着全宇宙的沉默,人类被遗弃给自己一个人而没有任何光明,就像是迷失在宇宙的一角,而不知道是谁把他安置在这里的,他是来做什么的,死后他又会变成什么,他也不可能有任何知识。
”人类整体的存在与追求似乎失去根本性的意义与价值依据,这是悲剧性的,反映在“庄周梦蝶”中便是追寻精神与失落情绪的并存。
而且认识的局限也就造成人的“有待”和限制了人行动的自由。
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庄子会有这样的思考与惆怅呢?这种悲剧意识产生的根源,首先就是社会及个人原因,庄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繁,社会混乱,生命易逝,庄子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一方面,对于社会有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道义感,希望可以对社会负责,规范社会行为,但是另一方面在庄子看来,他所处的正是一个“处昏上乱相之间”,“士有道德不能行”的社会,这就是庄子的现实境域。
浅谈庄子之人生终极追求
浅谈庄子之人生终极追求摘要:自由是人类内心深处最迫切的渴望,也是庄子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
庄子立足于现实生活给人带来的种种困境,给人们提供了解决生死、人自身的精神修养、处世等一系列问题的方法途径,以实现人生的逍遥游为最高境界,追求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从而为后人追求自由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人自由逍遥游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类内心深处最迫切的渴望,追求自由是庄子哲学中反复申述的一个哲学命题。
人活于世必然要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制约,不可避免要面对生老病死、生活困苦、名利等一些让人痛苦不安的人生问题。
为此,庄子立足于人生的种种困境,试图去寻找一条自我超脱的道路,实现人生的最高境界——逍遥游。
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自由思想的最终归宿,而生死、人自身的精神修养、处世等问题的解决则是超越人生困境,实现逍遥游的根本途径,它们一同建构了庄子的自由观。
人生而苦之,人从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总会产生某种对死亡的恐惧。
死亡,是人生最后一大关,也是人类无法战胜的现实命运。
死亡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精神困扰,人们总是试图去超越死亡。
求仙问道、炼制仙丹、修习长生不老之术……所有这些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证明是徒劳的,人永远无法跳出死亡的终极结果,而哲学所能承担的则是战胜死亡的恐惧。
庄子追求的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死亡无疑是对个体自由的极大限制,因而生死问题的探讨成为庄子哲学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假如整日沉溺于悦生恶死,不能消除对于死亡的恐惧,那就必然会为之烦恼,心灵一刻都得不到放松。
庄子认为,对于生死,应该采取一切顺应自然的态度,以一种豁达的心胸直面死亡。
世间之人很少能够“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大宗师》 [1],也很少能够认识到“死生存亡之一体”(《大宗师》)的道理。
《养生主》中,庄子讲到老聃死,秦失去吊丧,哭了三声就出来了,老聃的弟子问他缘故,他回答说:“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浅谈庄子的散文的艺术特色和对后世的影响 -完整获奖版
浅谈庄子的散文的艺术特色和对后世的影响谢过内容:庄子散文行文多变,结构灵活,创造了雄奇怪诞、奔放恣肆的艺术境界。
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一般说来,它的文字大都写得古朴笃实、简洁省净,其中也不乏惊人的奇妙的结构。
但是,它的惊人奇妙之处,若与庄子散文相比,却显得大为逊色。
就庄子散文雄奇怪诞的艺术意境而言,不仅在先秦文学中独树一帜,即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显著的地位。
鲁迅先生说:“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郭沫若认为:“不仅‘晚周诸子莫能先’,秦汉以来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
”对于庄子散文雄奇怪诞的艺术意境,我觉得可从其雄奇、险辟、怪诞三点来分析。
《庄子》雄奇宏伟,气势磅礴,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庄子》开篇《逍遥游》写鲲鹏展翅九万里的寓言,古往今来,曾博得无数评论家的高度赞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关键词:庄子散文艺术成就后世影响正文庄子的审评及《庄子》散文的内容先秦时期相关庄子的身平和思想的文献很少,只有《荀子·解蔽》和《庄子·天下》中提及庄子的学术,荀子批评“庄子蔽一天下而不知人”到汉代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简单的介绍了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相传是宋国蒙人,先祖是宋戴公。
他是先秦时期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中学术成就最高的。
人称老庄,一身逍遥自在,崇尚自由,曾经不应楚威王高官之聘,一生中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但中晚期主张顺其自然的“无为”思想,对老子的学术和思想有继承和发展之功,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的道理相合。
浅谈庄子的“道”
浅谈庄子的“道”浅谈庄子的“道”摘要:庄子一生淡泊名利,逍遥自在,有其独立的人格魅力。
“道”作为道家哲学的核心范畴,在经历了老子的自然本体及宇宙论解读后,发展到庄子阶段则转变为对生命本体的追求。
庄子的“道”所指的不是自然本体而是人的本体。
他将人作为本体放置到与自然宇宙同等的高度来加以论述,认为人的本体存在和宇宙自然的存在是同一的。
庄子的“道”就是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
关键词:逍遥;无用为用;遗世独立对于“道”,庄子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
他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一些思想,指出“夫道……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他和老子一样,将“道”视为宇宙的本体和动力,并且认为“道”作为形而上的存在是无法认识的,“道不可闻,闻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但正是在这一问题上庄子又有与老子不同的一些讲法。
庄子承认“道”的无法认识,但是他并未否定人能与“道”相沟通、相往来。
庄子从“道”是形上与形下的统一出发,来探求“道”与万物的关系,“视乎冥冥,听乎无声。
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聘而要其宿”。
“道”产生万物而存于万物,无所不在而孤立存在,“道”“无所不在。
……在蝼蚁。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道”的玄妙处,正在于它与现实世界既相隔离又能沟通,既相区别又能同一,因此“道”的存在状态既非“倏”又非“忽”,而是其统一体———“混沌”。
“道”是混沌的,它既不以抽象的理念存在,也不作为具体的实物形态,因此靠“知”(智慧)、“离朱”(感官)、“吃诟(语言),都是无法求得“玄珠”———“道”的,而只能靠“象罔”。
“象罔”是一种似有若无、朦胧恍惚的存在状态。
“道”是“混沌”的,故只能这样去索得。
“道”既是可得的,具体而玄妙的“道”更增加了它在世人面前的魅力,使沉缅于世俗的世人对得“道”的渴求,或者说对于现实的超越愈发显得迫切而强烈。
分析庄子的“道”对深入了解庄子的内在精神品质有重要的意义。
浅谈庄子的苦与乐
浅谈庄子的苦与乐作为一位战国时期著名的襟怀宽广,思想深刻的思想家,庄子同时也是一个孤独超然的独行者。
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
有关苦于与乐的问题,纵然不是庄子思想中中心关切的精神自由问题,但是追求自由,摆脱心灵束缚的过程中必然将涉及到快乐与否的问题,故本文尝试以苦乐观作为切入点,对庄子的思想稍加探寻。
逍遥之乐《庄子》开篇即鲲鹏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在这里,庄子将心灵的无拘无束化为大鹏的逍遥之游,这样的,《庄子》全篇中,有多处借用到了”游”这一概念来表达精神的自由活动,诸如”游无穷者”“乘物以游心”“游心乎德之和”“游乎天地之一气”“游心于淡”“游无何有之乡”“游心于无穷”“游心于物之初”“心有天游”等屡屡可见。
这种文学的夸张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逍遥游的境界之高远、超越、宏大,是一种人世间不可能有的精神享受。
庄子并不是希望在现实世界中追求到这种绝对的自由逍遥,因为庄子清晰的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是永远不能做到”无所恃”而终究要”役于物”的,就连大鹏的扶摇而上,也要借助于”有若垂天之云”的巨翼。
所以这种逍遥之乐,是这是一种精神的自我满足,是一种非常识、非世俗的怡悦之乐,超脱现实”我”之有限性达到精神之无限的境界。
所以这种境界的愉悦自然是世人难以理解更无法达到的,这也就引出了即将在下文所说的现实之苦。
现实之苦庄子认为,人们总是在在现实生活中精神受拘束和奴役,没有真正的自由。
这是人类的有限性的体现。
人们自以为在追求和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实际上,愿望的实现是不能完全由自己决定的。
所以庄子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与接为构,日以心斗。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庄子·梦蝶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
当初学到这首诗的时候只知道“庄生梦蝶”是用典的手法。
对庄子进一步的了解也是在学了《逍遥游》之后。
逍遥游一词出自《庄子》,乃是全本三十三篇之第一篇,流传久远。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说的是鲲鹏,用了夸张想象等的手法,显示出了鲲鹏的大,这也是荒诞的想象。
当时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对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意思大概是:真实自然的人没有自我的偏见,神人没有要建功立业的偏见,圣人不求声名。
人活在世上不需要理会别人对你的偏见。
不求功利,坚持自我才是真正活着方式。
《逍遥游》通篇都是不存在的现象,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点异曲同工。
但庄子写《逍遥游》来的比陶渊明早,而两者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桃花源记》虽是陶渊明的想象,但表达的是陶渊明希望能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有个理想的大同社会,而庄子则不同。
《逍遥游》想象奇特怪诞,洋溢着浪漫色彩,追求顺其自然无所依,最终获得无穷的自在自由。
庄子通过《逍遥游》表达的最大一个观点就是:自由。
庄子一生都是自由的,一生都在追求自己追求的理想的自由。
不求名利,不求富贵。
在当今社会也是很难得的吧。
“庄生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
庄子在其中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
虽然故事极其短小,但由于其渗透了庄子诗化哲学的精义,成为了庄子诗化哲学的代表。
其中包含了庄子自身所带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人生哲学思考。
对后世的文人骚客有巨大的影响力,并多次被引用到文章诗词中。
庄子,名周,字子休,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这是庄子的一生经历和成就。
庄子毕生都在追求着自由,推脱了多次出仕的机会。
对于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因为他是庄子,他选择了自由。
而对于某些人来说,仕途往往比很多都重要。
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
功名金钱有的人费劲一切求,家破人亡,背信弃义,在所不惜。
有的人无所求,只是过着平淡隐士的生活。
每个人追求不一样。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的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读书、漫游、观察、遐想,追求“至人无己”的自由境界。
庄子常常有贫穷到连衣服都要典当掉的窘境,可庄子还是活得很快乐。
因为庄子的精神世界是充实的。
《庄子·秋水》说的是庄子以一只三千岁的神龟死后被供奉在庙里与活着不久但在污泥里摇曳的普通龟对比,来表达庄子追求自由的宗旨。
也从侧面看出世俗中的人虽然也是希望追求自由的生活,但还是会放弃自由而选择名利。
我觉得庄子是伟大而又值得让人崇敬的。
在现实生活中,像庄子一样的人没有吧。
也许庄子在那时候的所作所为放到当今这个社会上会因为不能被社会所容忍而消失不见。
但在过去那个时代来说,庄子的行为虽说也不能被世俗人所容忍,但他还是坚持自我,并被很多人所追崇。
这是多么伟大的!而他不为所动,永保初心。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追求和庄子也是相似地。
虽然我对庄子有些看法不能认同,例如妻子死后,而庄子敲锣打鼓。
但还是不能改变我觉得他是神人般的存在。
因为他对后世的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崇尚自由的庄子,坚持自我的庄子,不求功利的庄子,都让我们值得尊敬。
庄生晓梦迷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