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防护管理规范规范文件
职工听力保护管理规定范本

职工听力保护管理规定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职工的听力健康,防止职工因工作环境中的噪声造成听力损害,提高职工的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所有企事业单位、机关和其他组织的职工,包括企业员工、公务员、农民工等。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的噪声是指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工作环境噪声限值的声音。
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落实职工听力保护管理的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噪声对职工听力造成危害。
第五条职工应当积极参与听力保护学习,学会正确佩戴和使用防护设备,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第六条用人单位应当配备必要的听力保护设备,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第二章噪声检测与评估第七条用人单位应当每年对工作环境中的噪声进行检测和评估。
第八条噪声检测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进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九条噪声评估应当根据检测结果,综合考虑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噪声频谱等因素,确定是否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工作环境噪声限值。
第十条用人单位应当将检测和评估结果向职工公示,并采取措施降低噪声水平。
第三章职工听力保护设施第十一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防护设备,并确保职工正确佩戴和使用。
第十二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工听力保护设施,并定期维护、检修。
第四章噪声防治措施第十三条用人单位应当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降低或消除噪声。
第十四条噪声防治措施应当包括但不限于:隔声、吸声、降噪等。
第十五条用人单位应当确保工作环境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工作环境噪声限值。
第五章健康监护与救治第十六条用人单位应当定期进行职工的听力检查,记录检查结果并建立个人听力档案。
第十七条职工听力检查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八条职工听力检查结果异常的,应当给予相应的健康监护和救治。
第六章法律责任第十九条用人单位未落实职工听力保护管理的责任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罚款等处罚。
第二十条用人单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导致职工听力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职工听力保护管理制度范本

职工听力保护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职工的听力健康,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根据《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在职职工和顶岗实习生,对于其他人员,同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第三条本制度的目标是建立和维护一个合理的工作环境,预防和减少职工因工作环境导致的听力损害。
第四条本公司将加强对职工的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第二章职工听力保护的责任第五条公司负责制定并完善职工听力保护管理制度,明确相关职责和措施。
第六条公司应当组织职工进行听力保护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职工对听力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第七条职工应当自觉遵守公司的听力保护规定,正确佩戴和使用听力保护设备。
第八条上级部门负责对所辖部门的职工进行听力保护相关的指导和督促,确保听力保护工作的落实。
第九条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监督和检查职工的听力保护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第十条职工具体工作岗位的责任主体应当做好职工听力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听力保护设备和设施。
第三章职工听力检测与评估第十一条公司应当定期组织职工的听力检测与评估工作,以了解职工的听力状况和听力损伤风险。
第十二条职工应当积极参与公司组织的听力检测与评估活动,配合相关工作的进行。
第十三条公司将对听力检测与评估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记录,为改善工作环境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第十四条职工如果发现自己的听力存在问题,应当及时向上级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报告,并积极配合相关调查和处理工作。
第四章职工听力防护设备和设施第十五条公司应当配备和提供必要的职工听力防护设备和设施,包括但不限于耳塞、耳罩等。
第十六条职工应当正确佩戴和使用听力防护设备,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第十七条公司应当定期检查和维护职工听力防护设备和设施,确保其正常使用。
第五章职工听力保护的奖励和惩处第十八条对于积极参与职工听力保护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个人和集体,公司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表彰。
职工听力保护管理规定(三篇)

职工听力保护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管理规定旨在保护职工的听力健康,规范企业的职工听力保护工作,提高职工的听力保障水平。
第二条适用对象:本规定适用于所有企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组织,以及使用噪音源的个体工商户。
第三条职工听力保护的原则: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防治相结合、依法管理。
第四条职工听力保护的目标是保障职工的听力安全,减少职业性听力损失发生,提高职工的听力健康水平。
第五条监管机构:根据职权范围,各级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负责监督和管理本规定。
第六条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建立职工听力保护工作机构和小组,明确职责,并配备专门的听力保护人员。
第二章职工听力保护的基本要求第七条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进行噪声源的调查和评估,制定相应的噪声防治措施和听力保护措施,并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第八条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通过技术措施、组织措施、个体防护措施等途径,降低噪声对职工听力的影响。
第九条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对噪声超标的场所和岗位,采取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第十条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对噪声超标的场所和岗位的职工进行定期听力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并向职工提供相应的个别防护用具。
第十一条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对特殊情况下受噪声影响较大的职工,制定个别保护措施,并提供相应的个别防护用具。
第十二条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进行职工听力宣传教育,加强职工对听力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第十三条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在职工新入职时,对其进行听力检查,并告知职工有关保护听力的知识和方法。
第三章职工听力保护的监督与检查第十四条职工听力保护工作的监督与检查由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负责,对不符合要求的,应给予相应的处罚和追究责任。
第十五条各级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应每年定期检查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职工听力保护工作,对检查结果进行公示。
第十六条职工有权向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举报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违反职工听力保护规定的行为。
第十七条职工有权要求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提供听力保护的相关信息、装备和检测结果,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予以积极配合。
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

《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法规标题】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颁布单位】卫生部【发文字号】卫法监发[1999]第620号【颁布时间】1999年12月24日【生效时间】1999年12月24日第一条为保护在强噪声环境中作业职工的听力,降低职业性噪声聋发病率,根据《劳动法》及职业病防治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工业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噪声作业场所职工的听力保护。
凡有职工每工作日8小时暴露于等效声级大于等于85分贝(以下简称“LAeq,8≥85dB”)的企业,都应当执行本规范。
第三条企业应根据本规范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本单位职工听力保护计划,并指定接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负责组织和实施。
第四条本规范所称听力保护包括噪声监测、听力测试与评定、工程控制措施、护耳器的要求及使用、职工培训以及记录保存等方面内容。
第五条企业应当根据噪声监测,确定本企业暴露于LAeq,8≥85dB的职工人群。
监测结果应以书面形式通知有关职工。
第六条对于暴露于LAeq,8≥85dB的职工,应当进行基础听力测定和定期跟踪听力测定,评定职工是否发生高频标准听阈偏移(HSTS)。
当跟踪听力测定相对于基础听力测定,在任一耳的3000、4000和6000Hz频率上的平均听阈改变等于或大于10dB时,确定为发生高频标准听阈偏移。
对于发生高频标准听阈偏移的职工,企业必须采取听力保护措施,防止听力进一步下降。
第七条职工暴露于作业场所LAeq,8≥90dB的,应当优先考虑采用工程措施,降低作业场所噪声。
噪声控制设备必须经常维修保养,确保噪声控制效果。
第八条职工暴露于LAeq,8≥85dB的,应当配备具有足够声衰减值、佩戴舒适的护耳器,并定期进行听力保护培训、检查护耳器使用和维护情况,确保听力保护效果。
第九条企业应当建立听力保护档案,按规定记录、分析和保存噪声暴露监测数据和听力测试资料。
第三章噪声监测第十条企业应当每年对作业场所噪声及职工噪声暴露情况至少进行一次监测。
职工听力保护管理制度模版

职工听力保护管理制度模版一、总则为了保护职工的听力健康,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职工听力保护管理制度。
该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从事噪声作业的职工,并对相关职工的听力保护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
二、职工听力保护的目标1. 确保职工的听力健康,预防职业性听力损失的发生;2. 减少噪声对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况影响;3. 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4. 防止和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5. 推动公司噪声治理和环境改善。
三、职工听力检测1. 该公司将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组织职工进行定期听力检测,并建立相关档案;2. 职工入职时应进行初始听力检测,便于后续比对和评估;3. 根据职工的工作任务、职业暴露时间和噪声暴露水平,设定不同的听力检测周期;4. 职工出现听力异常症状时,应立即通知相关部门进行检测和评估;5. 职工离岗时,应重新进行听力检测,以保证离岗时的听力情况与入职时基本一致。
四、职工个人防护设备1. 该公司将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职工个人防护设备,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使用培训;2. 职工必须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设备,保证其有效防护作用;3. 个人防护设备应定期检测和维护,出现损坏或失效的情况应及时更换;4. 职工离岗时,应及时归还个人防护设备。
五、噪声控制与管理1. 该公司将采取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工作场所噪声;2. 进行噪声源管理,对噪声源进行合理布局和隔离,选用低噪声设备;3. 定期对噪声源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其符合相应的安全标准;4. 采取有效的工程控制措施,如加装隔音、消音设备等;5. 严格控制噪声暴露时间,合理安排工作强度和休息间隔;6. 对新入职职工和从事特殊噪声环境作业的职工,进行专门的噪声防护培训。
六、职工培训和教育1. 该公司将组织职工进行听力保护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2. 对新入职职工进行系统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培训,加强其对职业危害和防护的了解;3. 定期开展职工听力保护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向职工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4. 建立健全职工听力保护宣传教育档案,记录培训内容和效果。
听力保护管理规定模版

听力保护管理规定模版第1章总则第1条目的与依据本规定旨在保护职工听力健康,确保工作环境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依据《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第2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所有使用或接触噪声等有害物质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第2章职责与义务第3条监管机构职责工商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的监管与检查,确保其采取有效的听力保护措施。
职业健康监督机构应对噪声等有害物质进行检测与评估,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与指导。
劳动保障部门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保护,制定相关政策与标准。
第4条企事业单位职责企事业单位应进行职业危害因素评估与监测,确保工作环境符合国家标准。
为从业人员提供合适的个人防护设备,并进行必要的培训与教育。
建立健全听力保护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工作程序与标准,确保其得到有效执行。
组织定期的职工听力检查,并记录相关数据。
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职工听力损失的情况,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第3章环境控制第5条分级管理根据噪声等有害物质的程度,将工作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噪声等级,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噪声等级为1级的区域应采取最严格的环境控制措施,确保噪声水平符合国家标准。
第6条噪声源控制企事业单位应采取合理的措施控制噪声源,减少噪声的发生与传播。
选择低噪声设备或采用隔音措施等措施来降低噪声水平。
定期对噪声源进行检修与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与无噪声排放。
第4章个人防护第7条个人防护设备企事业单位应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设备,并保证其有效使用。
个人防护设备包括耳塞、耳罩等,要进行合理的选择与配置。
第8条培训与教育企事业单位应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与听力保护方面的培训与教育。
培训内容应包括噪声对听力健康的危害、个人防护设备的使用方法等。
第5章监测与检测第9条听力检查企事业单位应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听力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检查结果应有记录,并保存相关资料。
第10条职业健康监测职业健康监督机构应对企事业单位进行职业健康监测与评估,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与指导。
听力保护管理规定(三篇)

听力保护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人类听力健康,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二章职责第二条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听力保护管理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明确各自职责,形成合力。
第三条各单位和个人应加强对听力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听力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第四条听力保护的科学研究机构应加强听力保护技术和方法的研发,并积极推广应用。
第五条各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有关规定,采取损害他人听力健康的行为。
第三章监督与检查第六条监督与检查是保障听力保护管理规定执行的有效手段,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听力保护的监督与检查工作。
第七条听力保护管理机构在职责范围内有权对涉及听力保护管理的单位进行监督与检查,对违规行为依法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第八条监督与检查应通过设施验收、数据监测、投诉举报等方式进行,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第九条监督与检查机构应及时向上级单位报告工作进展,接受上级单位的监督和指导。
第四章管理要点第十条各单位应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合理设置听力保护设施。
第十一条各单位应根据任务需要,制定听力保护措施和方案,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第十二条各单位应定期对听力保护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使用。
第十三条各单位应加强对特殊岗位人员的听力保护,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十四条各娱乐场所和嘈杂场所应加强噪音控制,采取降噪措施,保护环境噪音的影响。
第十五条各单位应建立健全听力保护管理制度,明确相关责任人和工作流程。
第五章处罚措施第十六条对于违反本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相关职能部门应依法进行处理,并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第十七条对于个人违规行为,可处以警告、罚款等相应的处罚措施。
第十八条对于单位违规行为,可处以罚款、停产整顿等相应的处罚措施,并通报批评。
第十九条违反规定给他人的听力健康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六章附则第二十条本管理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

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一、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安全生产管理有关职责的工业企业职工的听力保护。
二、目的为了建立一套完善的听力保护机制,减少噪声环境对职工听力的不良影响,保障职工职业健康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三、方法(一)建立严格的监测管理机制。
仪器计量设备、仪器校准、质量管理、安全设施、安全设备(如噪声抑制装置)和安全标准要符合现行有关国家标准;噪声源检测、生产现场或工作场所噪声环境监测设备应配备在位;职工应接受定期噪声等级检验以保证职工听力安全;数据应随时更新、及时录入。
(二)建立完善的技术控制措施。
技术控制措施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控制措施,以控制噪声源的发出量,扩大技术投资的范围,发挥合理的布局、管道、夹板等工程学的作用;噪声四周屏蔽器围护,采用现代技术技巧,增加隔墙、布局吸声墙体及安装、使用阻尼器等。
(三)加强安全人员教育和培训。
工程和安全人员应定期接受噪声抑制以及噪声对职工听力负面影响的教育和培训;(四)及时采取听力保护措施,推行科学合理的佩戴程序。
个人防护用品(如耳塞)在佩戴时要确保贴合职工耳朵;操作者应给予充足时间,使用职业听力保护措施。
四、责任(一)企业负责界定职业听力限值、做好噪声环境监测、建立严格的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技术控制措施,保护职工听力安全;(二)生产管理部门负责安排有关技术控制措施的落实和检验,确保噪声源的安全性;(三)职工负责使用和佩戴听力保护装备,遵守公司规定,维护听力健康;(四)劳动保护部门负责检查企业的安全和卫生措施,确保企业遵守《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五)安全检查机构负责检查企业的安全和卫生设施。
五、附加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职工、干部不得拒绝服从,否则必须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015.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卫法监发[1999]第620号)
![015.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卫法监发[1999]第620号)](https://img.taocdn.com/s3/m/7964e13910661ed9ad51f35f.png)
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在强噪声环境中作业职工的听力,降低职业性噪声聋发病率,根据《劳动法》及职业病防治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工业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噪声作业场所职工的听力保护。
凡有职工每工作日8小时暴露于等效声级大于等于85分贝(以下简称“LAeq, 8〔85dB〕”)的企业,都应当执行本规范。
第三条企业应根据本规范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本单位职工听力保护计划,并指定接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负责组织和实施。
第二章听力保护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第四条本规范所称听力保护包括噪声监测、听力测试与评定、工程控制措施、护耳器的要求及使用、职工培训以及记录保存等方面内容。
第五条企业应当根据噪声监测,确定本企业暴露于LAeq, 8(85dB)的职工人群。
监测结果应以书面形式通知有关职工。
第六条对于暴露于LAeq, 8(85dB)的职工,应当进行基础听力测定和定期跟踪听力测定,评定职工是否发生高频标准听闻偏移(HSTS)。
当跟踪听力测定相对于基础听力测定,在任一耳的3000、4000和6000hz频率上的平均听闻改变等于或大于lOdB时,确定为发生高频标准听阈偏移。
对于发生高频标准听阈偏移的职工,企业必须采取听力保护措施,防止听力进一步下降。
第七条职工暴露于作业场所LAeq, 8(90dB)的,应当优先考虑采用工程措施,降低作业场所噪声。
噪声控制设备必须经常维修保养,确保噪声控制效果。
第八条职工暴露于LAeq, 8(85dB)的,应当配备具有足够声衰减值、佩戴舒适的护耳器,并定期进行听力保护培训、检查护耳器使用和维护情况,确保听力保护效果。
第九条企业应当建立听力保护档案,按规定记录、分析和保存噪声暴露监测数据和听力测试资料。
第三章噪声监测第十条企业应当每年对作业场所噪声及职工噪声暴露情况至少进行一次监测。
在作业场所噪声水平可能发生改变时,应当及时监测变化情况。
第十一条测量稳态噪声,可使用声级计A网络“慢档”时间特性,并取5秒内的平均读数为等效连续声级。
职工听力保护管理规定

职工听力保护管理规定1 目的保护在强噪声环境中作业人员的听力,降低职业性噪声耳聋发病率。
保证噪声防护措施的有效实施。
2 范围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3 职责3.1 安全环保处负责制定职工听力保护计划并组织实施、监督。
3.2 各单位负责本单位职工听力保护措施的落实。
4 定义4.1职工听力保护包括噪声监测、听力测试与评定、工程控制措施、护耳器的要求及使用、职工培训以及记录保存等。
5 工作程序5.1 安全环保处根据有关法规要求,督促相关单位在噪声作业场所设置监测点。
噪声工作场所,L aeq,8≥80dB(A)以上时,要设监测点。
5.2 按《职业卫生技术规范》的规定,稳态噪声在生产工艺不变的情况下,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测;非稳态噪声每季度进行一次检测。
脉冲噪声只测峰值。
在作业场所噪声水平可能发生改变时,应及时监测变化情况。
5.3 安全环保处将监测结果以书面通知生产单位,生产单位以公告形式通知相关职工。
根据监测结果,确定本单位每工作8小时暴露于等效连续A声级大于等于80dB (以下简称“L aeq,8≥80dB”)的职工人群。
凡L aeq,8≥80dB的作业场所应有警示标识,进入该区域作业人员应佩戴护耳器。
5.4 凡接触噪声的职工应按照规定的检查项目及周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禁止职业禁忌者从事接触噪声作业。
5.5 首次在L aeq,8≥80dB场所从事工作的员工,应在3个月内接受听力测试。
对于发生听力下降的员工,应采取听力保护措施,防止听力进一步下降。
5.6 在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中,设备部应加强对噪声源的工程控制,噪声控制设计应符合GBZ2.2的规定。
L aeq,8≥85dB的作业场所,应当优先考虑采用工程措施,降低作业场所噪声。
噪声控制设备应经常维修保养,确保噪声控制效果。
5.7 在采取工程控制措施前,应首先识别主要噪声及其频谱特性,以便提高控制效率,降低工程费用。
5.8 凡L aeq,8≥80dB作业场所的职工应佩戴具有足够声衰减值、合适有效的护耳器。
听力防护管理制度

听力防护管理制度一、前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日益复杂多变。
职业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听力损伤已成为一种常见,但却往往被忽视的职业伤害。
为了保障员工的听力健康,我们制定了一套听力防护管理制度,旨在减少因工作原因导致的听力损伤,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二、适用范围听力防护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员工,特别是那些从事噪音环境下工作的员工。
这些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机械制造、建筑工程、交通运输等行业。
三、目标1. 保护员工听力健康,预防职业性听力损伤;2. 减少噪音对员工的影响,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3. 建立科学的听力防护措施,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4. 增强员工对听力保护的认识和意识,促进职业健康文化的建立。
四、管理责任1. 公司领导层需高度重视听力防护工作,将其纳入公司的全局工作之中;2. 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听力防护管理制度的执行和监督,确保各部门的听力防护工作得到贯彻落实;3. 各部门主管负责具体的听力防护工作,包括噪音环境的监测、员工的听力检测、听力防护设备的配备等。
五、听力防护措施1. 环境控制(1) 对于噪音环境较大的工作场所,应采取降噪措施,如隔离隔音、降噪耳塞等;(2) 对于噪音源较大的设备,应采取维护保养等措施减少噪音。
2. 个人防护(1) 对于工作中需要暴露在噪音环境下的员工,应配备耳塞、耳罩等听力防护设备;(2) 提倡员工定期进行听力检测,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的听力问题。
3. 职业教育(1) 对于新员工,应在入职培训中加强对听力防护的教育和培训;(2) 定期开展听力防护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听力保护意识和能力。
4. 警示标识(1) 在工作场所内设置明显的听力防护警示标识,提醒员工注意听力保护;(2) 对于噪音环境较大的地方,应设置禁止进入或佩戴听力防护设备的标识。
六、监督检查1. 人力资源部门定期对各部门的听力防护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2. 员工代表可向人力资源部门反映听力防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
听力保护管理规定范本(2篇)

听力保护管理规定范本一、目的和适用范围本规定的目的是保护员工的听力健康,防止职业性听力损失的发生。
本规定适用于所有从事噪声环境下工作的员工。
二、定义1. 声级(dB):用于表示声音的强度水平的单位。
2. 耳塞:一种用于阻隔噪声的保护装置,可插入耳朵内。
3. 护耳器:一种用于阻隔噪声的保护装置,戴在耳朵外部。
4. 个人听力保护装置:指耳塞和护耳器。
三、听力保护管理责任1. 雇主责任1.1 雇主应根据噪声环境对工作场所进行评估,确定是否存在噪声危害,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1.2 雇主应提供适当的个人听力保护装置,并向员工提供使用说明。
1.3 雇主应进行定期的噪声监测,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1.4 雇主应提供培训,教育员工关于噪声危害及其防控方法的知识。
2. 员工责任2.1 员工应正确佩戴个人听力保护装置,并参与培训,提高对噪声危害的认识。
2.2 员工应定期接受听力检测,及早发现职业性听力损失的风险。
2.3 员工应向雇主报告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噪声问题,并配合雇主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四、噪声控制措施1. 工程控制措施1.1 避免或减少产生噪声的过程或设备的使用。
1.2 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噪声源与员工的距离最大化。
1.3 采用隔音材料,减少噪声的传播和反射。
2. 行政控制措施2.1 增加员工轮班次数,减少个人接触噪声的时间。
2.2 安排员工进行噪声暴露的职业健康监测。
2.3 设立噪声警示标识,提醒员工注意噪声危害。
3. 个体防护措施3.1 提供适当的个人听力保护装置。
3.2 鼓励员工正确佩戴个人听力保护装置,并定期检查装置的有效性。
五、个人听力保护装置的选择和使用1. 耳塞的选择和使用1.1 硅胶耳塞适合长时间佩戴,适用于噪声较低的环境。
1.2 枕头状耳塞适合较高噪声环境,能提供更好的隔音效果。
1.3 使用耳塞时应正确插入耳朵,并确保耳朵周围无外部漏气。
2. 护耳器的选择和使用2.1 护耳器应选用合适的尺寸和型号,以确保舒适性和隔音效果。
职工听力保护管理制度(3篇)

职工听力保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推行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职工听力保护的管理,确保职工听力的安全和健康,提高职工的工作环境。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包括全职和临时工。
各部门、单位和工会组织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要求制定具体的操作细则。
第三条职工听力保护的管理应当遵循科学、预防、综合和便捷的原则。
第四条职工听力保护的管理应当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相配合,确保职工合法权益的同时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职工听力保护的管理应当由企业负责指导和管理,各级领导应当对职工听力保护工作给予重视和支持,并制定相应的预算。
第六条职工听力保护的管理应当与职工培训相结合,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保护自己的能力。
第二章职工听力保护措施第七条职工在工作中接触到噪音较大的场所,企事业单位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听力保护。
并制定相应的工作操作规范。
第八条各类机械设备应当安装噪音减轻设备,同时应当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正常工作状态。
第九条职工应当佩戴适宜的防噪耳塞,确保耳朵不会受到噪音的损伤。
第十条职工应当定期进行听力检测,发现听力问题应及时予以治疗。
企业应当提供相应的医疗保障。
第十一条职工应当注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环境中,适当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保护听力健康。
第十二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职工听力保护的管理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
第三章监督和惩罚第十三条监督方对职工听力保护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应当及时进行整改。
第十四条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和态度不端正的人员,应当依照企业相关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罚。
第十五条职工对于企业职工听力保护工作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应当得到重视和采纳。
第十六条监督方应当建立奖励制度,对于在职工听力保护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第四章附则第十七条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具体执行方案由企业各级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第十八条职工听力保护工作应当与其他安全工作相结合,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第十九条本制度的解释权归企业所有,任何问题应当以企业最终解释为准。
听力防护有关知识点

听力防护有关知识点有关听力防护的技术文件有《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卫生部,1999)、GB/T 23466-2009 《护听器的选择指南》,2014年安监总局出台了安健函〔2014〕59号《噪声职业病危害风险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
本文归纳了这些技术文件与其他相关文章中的一些重点,供大家参考。
1.《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卫生部,1999)1)凡有职工每工作日8小时暴露于等效声级大于等于85分贝(以下简称“LAeq,8≥85dB”)企业,都应当执行本规范。
2)职工暴露于LAeq,8≥85dB的,应当配备具有足够声衰减值、佩戴舒适的护耳器,并定期进行听力保护培训、检查护耳器使用和维护情况,确保听力保护效果。
3)企业应当提供三种以上护耳器(包括不同类型不同型号的耳塞或耳罩),供暴露于LAeq,8≥85dB作业场所的职工的选用。
4)职工佩戴护耳器后,其实际接受的等效声级应当保持在85dB以下。
5)护耳器现场使用实际声衰减值,按以下方法计算:将护耳器声衰减量的试验室测试值或者厂家标称值,换算为国际标准《佩戴护耳器时有效A计权声级的评价》(ISO 4869─2)所定义的护耳器单值噪声降低数(SNR),再乘以0.6。
2. GB/T 23466-2009 《护听器的选择指南》1)过度保护。
指过高的声音衰减性能,导致难以接受到必要的声音信号,产生与周围环境隔绝的不适感。
2)高温高湿环境中,宜选择耳塞。
3)强噪声环境下,宜同时佩戴耳塞和耳罩。
4)耳塞和耳罩同时使用时,声衰减值=较高的值-5dB。
5)当8小时等效声级≥85dB(A)时,应佩戴。
6)当8小时等效声级<85dB(A)时,劳动者有要求才提供。
7)护听器保护水平:戴护听器后,如果>85,保护不足;80-85之间,可接受;75-80之间,好;70-75之间可接受;<70过度保护。
3. 安健函〔2014〕59号《噪声职业病危害风险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1)应按GB/T 23466《护听器的选择指南》规定的要求,确定是否使用护听器、确定护听器选型等。
2023年职工听力保护管理规定

2023年职工听力保护管理规定____年职工听力保护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职工的听力健康,预防职业性听力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各类用人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机关和农民合作社等所聘用的劳动者。
第三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工听力保护管理制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职工的职业性听力损失。
第四条职工应当积极参与职工听力保护工作,自觉遵守职工听力保护规定,依法履行职工听力保护义务。
第五条政府应当加强对职工听力保护的管理和指导,加大职工听力保护的宣传力度,推动职工听力保护工作的开展。
第二章职工听力保护的法律义务第六条用人单位应当根据职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特点,采取必要的技术、管理和个体防护措施,确保职工的听力健康。
第七条用人单位应当定期进行职工的听力检测,确保职工的听力状况符合职业性听力损失的防护标准。
第八条职工发现自己的听力有异常情况时,应当及时向用人单位报告,并要求用人单位为其进行听力检测。
第九条用人单位应当为职工提供相应的听力保护用品,并确保其正确佩戴和使用。
第十条用人单位应当加强对职工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提高职工的职业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三章职工听力保护的技术措施第十一条用人单位应当采用噪声控制技术,减少工作场所的噪声污染。
第十二条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工作环境和职工工作特点,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体防护设备,并确保其正确佩戴和使用。
第十三条用人单位应当配备适当的防护设施,对噪声环境进行有效控制。
第十四条用人单位应当合理安排职工的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下。
第四章职工听力保护的管理措施第十五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工听力档案,记录职工的听力检测情况和职业性听力损失情况。
第十六条用人单位应当定期进行职工的职业健康检查,特别是对噪声工作岗位的职工要加强健康监测。
第十七条用人单位应当为职工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帮助职工减轻职业性压力。
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卫法监发【1999】620号)

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目录1详情2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内容▪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听力保护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三章噪声监测▪第四章听力测试与评定▪第五章工程控制▪第六章护耳器▪第七章听力保护培训▪第八章记录保存▪第九章附则1详情· 【法规标题】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 【颁布单位】卫生部· 【发文字号】卫法监发[1999]第620号· 【颁布时间】1999年12月24日· 【生效时间】1999年12月24日· 【全文】2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内容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听力保护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三章噪声监测第四章听力测试与评定第五章工程控制第六章护耳器第七章听力保护培训第八章记录保存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在强噪声环境中作业职工的听力,降低职业性噪声聋发病率,根据《劳动法》及职业病防治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工业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噪声作业场所职工的听力保护。
凡有职工每工作日8小时暴露于等效声级大于等于85分贝(以下简称“LAeq,8≥85dB”)的企业,都应当执行本规范。
第三条企业应根据本规范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本单位职工听力保护计划,并指定接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负责组织和实施。
第二章听力保护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第四条本规范所称听力保护包括噪声监测、听力测试与评定、工程控制措施、护耳器的要求及使用、职工培训以及记录保存等方面内容。
第五条企业应当根据噪声监测,确定本企业暴露于LAeq,8≥85dB的职工人群。
监测结果应以书面形式通知有关职工。
第六条对于暴露于LAeq,8≥85dB的职工,应当进行基础听力测定和定期跟踪听力测定,评定职工是否发生高频标准听阈偏移(HSTS)。
当跟踪听力测定相对于基础听力测定,在任一耳的3000、4000和6000Hz频率上的平均听阈改变等于或大于10dB时,确定为发生高频标准听阈偏移。
听力保护管理规定范本

听力保护管理规定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听力健康,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所有单位的职工。
第三条职工在工作过程中要用于保护听力的个人防护设施废弃、有意或无意地损坏的,由职工或所在部门承担相应责任。
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设置保护职工听力健康的机构,负责听力检测、防护设施的配备和管理、职工培训等工作。
第五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的听力防护档案,记录职工的听力检测结果、防护设施配备情况等信息,随职工的流动进行相应调整。
第六条用人单位应当组织职工参加有关职业健康知识的培训,提高职工的职业健康意识和防护能力。
第七条用人单位应当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了解职业病危害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八条用人单位应当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以及相关规定公告在显眼的地方。
第九条用人单位应当定期召开听力保护知识宣传会,提醒职工注意保护听力,加强职工的职业健康知识。
第十条用人单位应当注重职工生活环境的改善,做到通风良好、噪音低、清洁整齐。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应当加强职工的健康监测,定期对职工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及时排查并处理职业病问题。
第十二条职工有权拒绝非法超时劳动或者非法加班,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第十三条职工在发现工作环境存在不安全因素时,有权提出整改要求,用人单位应当积极配合。
第十四条本规定没有规定的,可参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章职工的义务第十五条职工应当认真参加听力检测,积极配合职业健康监测工作。
第十六条职工应当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设施,定期检查个人防护设施的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更换或维修。
第十七条职工在发现工作任务与个人身体状况不适应时,应当及时向用人单位报告,由用人单位调整工作安排。
第十八条职工应当遵守用人单位的相关管理规定,保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第十九条职工应当积极参加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职业健康意识和防护能力。
第二十条职工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相对安全、无职业病的工作环境,有权拒绝危害职业健康的工作任务。
噪声控制与听力保护管理规定

发行版本:E修改码:0文件编码:GS01/E7.19.5页码:1/5噪声控制与听力保护管理规定1 范围为规范噪声作业管理,保护工作场所人员的健康,防止职业病的发生,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石油XXX公司各单位及承包商。
本规定应用于员工暴露于等效声级≥85dB(A)的噪声作业场所,是对GS01/E7.19《职业健康管理程序》的进一步细化和补充。
2 职责2.1 安全环保处2.1.1 负责噪声与听力保护工作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
2.1.2 负责对员工正确佩戴听力保护用品的情况进行监督。
2.1.3 负责组织对噪声源进行定期检测。
2.1.4 负责员工听力保护管理。
2.2 机动设备处2.2.1 负责公司降噪设施的维护,保证其正常运。
2.2.2 负责对超出标准的噪声源制定噪声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
2.3 质检计量部负责确定噪声场所和噪声源,绘制《噪声源分布图》,标明各噪声源的不同监测点的噪声值。
2.4 电子商务部负责听力保护用品的采购。
2.5 人事处2.5.1 负责对噪声岗位员工进行教育、培训工作。
2.5.2 负责对听力受损员工的工作岗位重新调整。
3 管理要求3.1 基本要求3.1.1 在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中,应加强对噪声源的工程控制,在可行性论证阶段进行噪声危害预评价;在竣工验收前,进行噪声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3.1.2 建设项目的噪声评价应由依法取得职业卫生评价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
GS01/ E7.19.5 2/53.1.3 对在噪声强度≥85dB(A)的环境中工作的员工制订年度职工听力保护计划。
听力保护计划内容包括场所噪声监测、噪声控制方法、人员健康监护、个体防护、人员培训及相关档案保存等。
3.1.4 噪声作业场所应按GBZ158-200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设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并设置岗位告知牌,告知牌上应注明所在岗位接触噪声强度、监测时间和预防措施等。
听力防护管理规范规范文件

W H G D武汉钢电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制度WHGD-XX-XX(编号)武汉钢电股份有限公司听力防护管理规范2012-XX-XX发布 2012-XX-XX实施武汉钢电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武汉钢电股份有限公司听力防护管理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二条为了加强武汉钢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工作场所的噪声控制管理,通过采取相关控制措施,保护暴露于高噪声工作环境或场所人员的听力,根据《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卫法监发[1999]第620号)、《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2002年第23号令)、《个人声暴露计技术要求》(GB/I"15952)、《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计规程》(DL5053-1996)、《佩戴护耳器时有效A计权声级的评价》(IS04869-2),结合钢电公司的实际,制定本规范。第二条术语和定义(一)听力防护:指为保护暴露于高噪声工作环境或场所人员的听力而采取的防护性措施,包括噪声、听力测试与评定、工程控制措施、护耳器的要求及使用、职工培训以及记录保存等。(二)基础听力图:指职工进入钢电公司工作前的听力测试状况,应在员工职前体检时进行的第一次听力检查评估时应完成,(见附录1)。(三)分贝(dB或 dBA):噪声度量单位。(四)14小时静息期:指(a) 离开噪声作业环境14小时; (b)在噪声作业中始终佩戴听力保护器。(c)在做基础听力图和再测试时必须有14小时静息期,避免工作之外的噪声接触。(五)听力保存规划:有计划的帮助职工预防听力下降的管理计划。(六)听力损害:任一耳的听力在500,1000,2000,3000赫兹的高频标准听阈偏移(HSTS)水平平均大于25分贝的改变。它可以是因为噪声引起或因非噪声所致听力损害,例如因为听力神经瘤或胆脂瘤。(七)听力下降:(a) 传导性:声音不能传至内耳的听力损害 (b) 感音神经性:因为耳蜗或听神经损害所致听力损失。(八)标准听阈偏移: 与基础听力图比较,任一耳在3000,4000和6000赫兹上的平均听闻改变等于或大于10分贝。在确定是否有标准听阈偏移发生时, 应考虑老化(老年性耳聋)对听力偏移的影响。(九)高噪声区:凡有职工每工作日8小时暴露于等效声级大于等于85分贝(以下简称“LAeq, 8〔85dB〕”的区域。)第三条范围本规范对钢电公司所属企业范围内所有噪声发生源的控制和涉及高噪声作业人员的听力保护管理做出了规定,适用于公司所有暴露于高噪声作业环境的员工。第二章管理职责第四条党委工作部(一)制订《听力防护管理规范》和员工职业健康体检计划。(二)对企业的听力防护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与考核工作。(三)负责接触噪声职工的有关听力保护,听力防护用品使用、检查等方面的培训。第五条生产技术部(一)分析和评价噪声源,并安排和实施噪声源的定期监测。(二)审批各部门根据需要提出申请的听力防护用品计划。(三)监督产噪设备的运行状态,保证产噪设备的正常运行。(四)参与各项噪声治理工程方案的调研、试验、制定和审查工作,以及工程竣工验收工作。(五)监督检查噪声治理设施的运行状况及检修计划的实施,对具体噪声污染项目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六)监督、指导环境监测站对厂界及工作场所噪声进行监测。负责本企业噪声和边界噪声监测的实施。保证监测质量和技术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七)对汽轮发电机、引送风机、碎煤机、磨煤机等重点设备加强管理,采取隔音、消音、吸音等减振降噪措施,减少噪声源的影响。(八)负责对员工听力防护用品使用情况进行适应性分析,提出相应改进建议。(九)对企业的听力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核,检查和监督落实情况。第六条设备物资部(一)根据生产技术部的计划和有关听力防护用品的质量技术标准,负责采购和发放听力防护用品。(二)根据党委工作部和生产技术部的相关建议,调整采购标准,保证符合质量要求。第七条噪声所属分场和检修分场(一)保证所属噪声治理和控制设备的正常运行、维护和检修。第八条分场安全员(一)负责对本分场进行听力防护用品需求分析,确定员工所需的相应听力防护用品的种类和合适数量。(二)发放、保管和记录所属部门负责的听力防护用品。(三)对听力防护用品的使用人进行使用、检查和维护等方面的培训,确保员工正确使用和有足够的防护。(四)对本分场听力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核,检查和监督落实情况。第九条员工(一)在每次使用前检查听力防护用品的完好性,有缺陷或破损的不得使用;(二)必须按规定正确使用听力防护用品;(三)如发现听力防护用品使用质量问题或其他不能足以提供防护的情况,应及时向单位负责人或安全员报告;(四)使用后应及时检查、清洁和妥善保管好使用的听力防护用品,使其在良好状态。第三章流程与风险分析第十条管理流程风险控制点本标准中的风险控制点:工程设计噪声控制、设备装置使用中的噪声控制、定期检测、台帐管理。第十一条风险分析(一)设备装置噪声得不到有效控制;(二)不定期监测噪音;(三)听力防护管理台帐不建立、不完备、缺失、或无专人管理;(四)职业耳聋得不到早期发现及时医治;(五)有关潜听力危害得不到有效控制,员工作业过程中预防职业危害缺乏技术依据等可能导致人员职业病。第四章管理内容与要求第十条听力保护的基本要求(一)应根据生产区域噪声监测,确定暴露于LAeq,8(85dB)的员工人群。监测结果应以书面形式通知有关职工。(二)对于暴露于LAeq,8(85dB)的员工,应当进行基础听力测定和定期跟踪听力测定,评定员工是否发生高频标准听闻偏移(HSTS)。当跟踪听力测定相对于基础听力测定,在任一耳的3000、4000和6000hz频率上的平均听闻改变等于或大于l0dB时,确定为发生高频标准听阈偏移。对于发生高频标准听阈偏移的员工,必须采取听力保护措施,防止听力进一步下降。(三)员工暴露于作业场所LAeq, 8(90dB)的,应当优先考虑采用工程措施,降低作业场所噪声。噪声控制设备必须经常维修保养,确保噪声控制效果。(四)员工暴露于LAeq, 8(85dB)的,应当配备具有足够声衰减值、佩戴舒适的护耳器,并定期进行听力保护培训、检查护耳器使用和维护情况,确保听力保护效果。(五)应当建立听力保护档案,按规定记录、分析和保存噪声暴露监测数据和听力测试资料。第十一条噪声水平监测(一)应当每年对作业场所噪声及职工噪声暴露情况至少进行一次监测。在作业场所噪声水平可能发生改变时,应当及时监测变化情况。测定的区域见《监测与测量程序》。(二)测量稳态噪声,可使用声级计A网络“慢档”时间特性,并取5秒内的平均读数为等效连续声级。声级计应当采用符合国家标准《声级计的电、声性能和测量方法》(GB3785)中规定的2型以上的声级计。(三)测量非稳态噪声,应当使用2型以上的积分声级计或个人噪声暴露计(剂量计)。测量仪器应符合国家标准《积分平均声级计》(GB/I"17181)或者国家标准《个人声暴露计技术要求》(GB/I"15952)的规定。(四)测量点应当选在员工作业点的人头位置,员工无需在场。如员工需在场或在周围走动,测量点高度应参照人耳高度,距外耳道水平距离约0.1米。(五)测量技术细节及记录报告的填写可参照国际标准《声学-在作业环境中测量与评价噪声暴露指南》(IS09612)及有关国家标准。生产场所允许的最大暴露时间和噪音限值如表1所示。表1 生产场所允许的最大暴露时间和噪音限值(六)噪声测量仪器应当按规定定期接受法定部门检定,噪声监测人员应当受过有关专业培训。(七)对于符合以下条件的区域可按以下原则进行噪声监测:(1)项目投产或设备最初使用时进行首次监测;(2)每年一次监测噪声水平小于85分贝的区域,如果连续两年或以上的数据显示此区域噪声水平保持稳定,则此区域监测期限可放宽至24个月监测一次;(3)当设备或工艺发生变化,并且此变化可能影响噪声水平,或员工感觉到噪声水平升高时须立即进行监测。第十二条听力测试与评定(一)首次在LAeq, 8(85dB)场所中从事工作的员工,应当在3个月内接受听力测试,得出的听力图称为基础听力图。本标准发布之前已在LAeq,8(85dB)场所中工作而又未做过基础听力检查的员工,应当在本标准发布之日起一年内补做基础听力测定。(二)暴露于85dB (LAeq, 88<100dB)噪声作业场所的职工,应当每两年进行一次跟踪听力测定;暴露于LAeq, 8(l00dB)的,应当每年进行一次跟踪听力测定。跟踪听力图与基础听力图进行对比,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并按《声学一耳科正常人的气导阈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GB 7582)的规定进行修正以后,作为评定员工是否发生因职业性噪声危害引起高频标准听阈偏移的依据。(三)对于已发生高频标准听阈偏移的员工,应当在14天内以书面形式将测试结果通知本人,并采取相应听力保护措施。(四)听力测试所使用的听力计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听力计第一部分:纯音听力计》(GB/I" 7341.1)的要求;听力计的校准和测听室环境噪声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声学一耳科正常人的气导听阈测定一听力保护》(GB7583)的规定。听力测试人员应当受过有关专业培训。(五)进行听力测试之前必须有14小时静息期,即被测员工在进行听力测试之前14小时内,不得暴露于噪声作业场所和其他非职业噪声环境。(六)听力测试应当采用纯音气导法。测试频率至少应当包括500, 1000,2000、3000、4000和6000Hz。第十三条噪声控制方法(一)噪音控制原则(1)应通过本质安全设计,对所有产生噪声的设备和装置采取工程性控制措施,将噪声水平控制在85分贝以内;(2)对现有设备经过努力暂时达不到标准时,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90dB;(3)对新购买、安装的设备噪声不应超过85分贝时间加权值;(4)临时行政管理和个人防护装备只能作为工程控制之外保护耳力的辅助方法。(二)工程控制(1)在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中,应加强对噪声源的工程控制,噪声控制设计应符合GBJ 87《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和GBZ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规定。(2)对现有生产设备噪音水平在Laeq,8≥90dB的作业场所,应当优先考虑采用工程措施,降低作业场所噪声。噪声控制设备应经常维修保养,确保噪声控制效果。工程措施包括:1)设置隔声监控室。2)对强噪声机组安装隔声罩。3)作业场所的吸声处理以及在声源或声通路上装配消声器和对设备的隔振处理等。(3)在管理上应当特别注意选用低噪声设备、零部件和新工艺流程,替代旧的强噪声设备、零部件和生产工艺。(4)在采取工程控制措施之前,应当首先识别主要噪声源及其特性,以便提高控制效率,降低工程费用。(5)对于存在强噪声设备而职工无需长时间在该设备旁工作的场所,应当设置隔声监控室;员工需长时间在强噪声设备旁工作且混响声较强的作业场所,应当尽可能采取吸声降噪措施,使该场所的平均吸声系数高于0.3;对于噪声源数量少且比较集中,易于处理的场所,应当优先考虑采取声源隔离措施降低噪声。企业进行噪声控制设计,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和国际标准《声学--低噪声工作场所设计推荐实践》(IS011690)的规定。i.公司各类工作场所的噪声控制设计标准,应符合现行的《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等规定,其噪声限值见表2。ii.公司的噪声防治,应首先控制噪声源,并采取隔声、隔振、吸声及消声等措施。表2公司各类地点的噪声标准iii.公司的主设备和辅助设备选型时,应要求制造厂家提供符合国家规定噪声标准的设备。iv.集中控制室、机炉控制室、单元控制室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围护结构(墙、门、窗、楼板、顶棚等)应隔声性能良好;(b) 缝隙、孔洞应塞填密实;(c) 应设置门斗,并在门斗的墙面和天棚采用吸声材料贴面;(d) 室内表面进行吸声处理。v.当胶带机转运处的煤流为横向或可能偏心进入下方的胶带机时,宜在头部漏斗或导料槽的落煤管料流对面加设导流装置。vi.汽机房、锅炉房底层的值班室,宜设置隔声小间。vii.汽水管道的节流装置,应采用微孔多级节流,并尽可能缩短在节流元件后易出现介质两相流动的管道。viii.调节阀、减压阀,应选择低噪声或带节流消声的阀门。ix.对钢球磨煤机、高压风机、减温减压装置及空气压缩机、汽轮机头部等产生高噪声的设备,应采取消声、隔声措施。x.对空排放的锅炉点火排汽管,应装设消声器。锅炉安全门排汽管,宜装设消声器。xi.集中控制室、单元控制室、电子计算机室、电子设备室等空调系统,应采取消声措施。xii.护耳器(a)应当提供适当的护耳器(包括不同类型不同型号的耳塞或耳罩),供暴露于LAeq, 8(85dB)作业场所的员工选用。如果暴露噪声水平达到或超过100 dB则考虑使用双重护耳器。(b) 员工佩戴护耳器后,其实际接受的等效声级应当保持在85dB以下。(c) 护耳器现场使用实际声衰减值,按以下方法计算:将护耳器声衰减量的试验室测试值或者厂家标称值,换算为国际标准《佩戴护耳器时有效A计权声级的评价》(IS04869-2 )所定义的护耳器单值噪声降低数(SNR),再乘以0.6。护耳器单值噪声降低数可按该ISO标准或者有关国家标准进行计算。(d)张贴和使用护耳器警示:在员工需要佩戴护耳器的高噪声区域须有清晰的分界线、醒目的提示佩戴护耳器的标识。(e)护耳器的维护与清洁:护耳器必须保持清洁,当破损时或慢回弹式耳塞脏污时立即废弃。耳罩和反复使用型耳塞可以用肥皂水清洗,储存在清洁的盒子或口袋中。耳罩上的塑胶可随时间而老化,发生老化时立即更换。第十四条听力保护培训听力培训的内容包括:(一)噪声对健康的危害。(二)听力测试的目的和程序。(三)噪声实际检测结果及噪声危害控制的一般方法。(四)各类型护耳器的优缺点、声衰减值和如何选用、佩戴、保管和更换等。第十五条听力保护档案企业应建立健全听力保护档案,主要内容包括:(一)噪声岗位基本情况;(二)作业场所噪声监测结果及评价;(三)接触噪声职工的听力测定和定期体检结果;(四)控制噪声工程项目的开展情况;(五)噪声个人防护用品的发放、使用台账;第五章检查与考核第十六条本规范执行情况由公司生产技术部进行检查和考核。第十七条考核标准执行武汉钢电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生产考核管理规范》中的有关部分。第六章附则第十八条相关/支持性文件(一)《职业病危害管理规范》(二)《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范》(三)《安全生产考核管理规范》(四)《安全培训管理规范》第十九条报告和记录附录附表1:《职前听力检查评估表》附表2:《定期听力检查评估表》附表3:《噪声测试记录》附表1:《职前听力检查评估表》附表2:《定期听力检查评估表》附表3:《噪声测试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 H G D武汉钢电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制度WHGD-XX-XX(编号)武汉钢电股份有限公司听力防护管理规范2012-XX-XX发布 2012-XX-XX实施武汉钢电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武汉钢电股份有限公司听力防护管理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二条为了加强武汉钢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工作场所的噪声控制管理,通过采取相关控制措施,保护暴露于高噪声工作环境或场所人员的听力,根据《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卫法监发[1999]第620号)、《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2002年第23号令)、《个人声暴露计技术要求》(GB/I"15952)、《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计规程》(DL5053-1996)、《佩戴护耳器时有效A计权声级的评价》(IS04869-2),结合钢电公司的实际,制定本规范。第二条术语和定义(一)听力防护:指为保护暴露于高噪声工作环境或场所人员的听力而采取的防护性措施,包括噪声、听力测试与评定、工程控制措施、护耳器的要求及使用、职工培训以及记录保存等。(二)基础听力图:指职工进入钢电公司工作前的听力测试状况,应在员工职前体检时进行的第一次听力检查评估时应完成,(见附录1)。(三)分贝(dB或 dBA):噪声度量单位。(四)14小时静息期:指(a) 离开噪声作业环境14小时; (b)在噪声作业中始终佩戴听力保护器。(c)在做基础听力图和再测试时必须有14小时静息期,避免工作之外的噪声接触。(五)听力保存规划:有计划的帮助职工预防听力下降的管理计划。(六)听力损害:任一耳的听力在500,1000,2000,3000赫兹的高频标准听阈偏移(HSTS)水平平均大于25分贝的改变。它可以是因为噪声引起或因非噪声所致听力损害,例如因为听力神经瘤或胆脂瘤。(七)听力下降:(a) 传导性:声音不能传至内耳的听力损害 (b) 感音神经性:因为耳蜗或听神经损害所致听力损失。(八)标准听阈偏移: 与基础听力图比较,任一耳在3000,4000和6000赫兹上的平均听闻改变等于或大于10分贝。在确定是否有标准听阈偏移发生时, 应考虑老化(老年性耳聋)对听力偏移的影响。(九)高噪声区:凡有职工每工作日8小时暴露于等效声级大于等于85分贝(以下简称“LAeq, 8〔85dB〕”的区域。)第三条范围本规范对钢电公司所属企业范围内所有噪声发生源的控制和涉及高噪声作业人员的听力保护管理做出了规定,适用于公司所有暴露于高噪声作业环境的员工。第二章管理职责第四条党委工作部(一)制订《听力防护管理规范》和员工职业健康体检计划。(二)对企业的听力防护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与考核工作。(三)负责接触噪声职工的有关听力保护,听力防护用品使用、检查等方面的培训。第五条生产技术部(一)分析和评价噪声源,并安排和实施噪声源的定期监测。(二)审批各部门根据需要提出申请的听力防护用品计划。(三)监督产噪设备的运行状态,保证产噪设备的正常运行。(四)参与各项噪声治理工程方案的调研、试验、制定和审查工作,以及工程竣工验收工作。(五)监督检查噪声治理设施的运行状况及检修计划的实施,对具体噪声污染项目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六)监督、指导环境监测站对厂界及工作场所噪声进行监测。负责本企业噪声和边界噪声监测的实施。保证监测质量和技术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七)对汽轮发电机、引送风机、碎煤机、磨煤机等重点设备加强管理,采取隔音、消音、吸音等减振降噪措施,减少噪声源的影响。(八)负责对员工听力防护用品使用情况进行适应性分析,提出相应改进建议。(九)对企业的听力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核,检查和监督落实情况。第六条设备物资部(一)根据生产技术部的计划和有关听力防护用品的质量技术标准,负责采购和发放听力防护用品。(二)根据党委工作部和生产技术部的相关建议,调整采购标准,保证符合质量要求。第七条噪声所属分场和检修分场(一)保证所属噪声治理和控制设备的正常运行、维护和检修。第八条分场安全员(一)负责对本分场进行听力防护用品需求分析,确定员工所需的相应听力防护用品的种类和合适数量。(二)发放、保管和记录所属部门负责的听力防护用品。(三)对听力防护用品的使用人进行使用、检查和维护等方面的培训,确保员工正确使用和有足够的防护。(四)对本分场听力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核,检查和监督落实情况。第九条员工(一)在每次使用前检查听力防护用品的完好性,有缺陷或破损的不得使用;(二)必须按规定正确使用听力防护用品;(三)如发现听力防护用品使用质量问题或其他不能足以提供防护的情况,应及时向单位负责人或安全员报告;(四)使用后应及时检查、清洁和妥善保管好使用的听力防护用品,使其在良好状态。第三章流程与风险分析第十条管理流程风险控制点本标准中的风险控制点:工程设计噪声控制、设备装置使用中的噪声控制、定期检测、台帐管理。第十一条风险分析(一)设备装置噪声得不到有效控制;(二)不定期监测噪音;(三)听力防护管理台帐不建立、不完备、缺失、或无专人管理;(四)职业耳聋得不到早期发现及时医治;(五)有关潜听力危害得不到有效控制,员工作业过程中预防职业危害缺乏技术依据等可能导致人员职业病。第四章管理内容与要求第十条听力保护的基本要求(一)应根据生产区域噪声监测,确定暴露于LAeq,8(85dB)的员工人群。监测结果应以书面形式通知有关职工。(二)对于暴露于LAeq,8(85dB)的员工,应当进行基础听力测定和定期跟踪听力测定,评定员工是否发生高频标准听闻偏移(HSTS)。当跟踪听力测定相对于基础听力测定,在任一耳的3000、4000和6000hz频率上的平均听闻改变等于或大于l0dB时,确定为发生高频标准听阈偏移。对于发生高频标准听阈偏移的员工,必须采取听力保护措施,防止听力进一步下降。(三)员工暴露于作业场所LAeq, 8(90dB)的,应当优先考虑采用工程措施,降低作业场所噪声。噪声控制设备必须经常维修保养,确保噪声控制效果。(四)员工暴露于LAeq, 8(85dB)的,应当配备具有足够声衰减值、佩戴舒适的护耳器,并定期进行听力保护培训、检查护耳器使用和维护情况,确保听力保护效果。(五)应当建立听力保护档案,按规定记录、分析和保存噪声暴露监测数据和听力测试资料。第十一条噪声水平监测(一)应当每年对作业场所噪声及职工噪声暴露情况至少进行一次监测。在作业场所噪声水平可能发生改变时,应当及时监测变化情况。测定的区域见《监测与测量程序》。(二)测量稳态噪声,可使用声级计A网络“慢档”时间特性,并取5秒内的平均读数为等效连续声级。声级计应当采用符合国家标准《声级计的电、声性能和测量方法》(GB3785)中规定的2型以上的声级计。(三)测量非稳态噪声,应当使用2型以上的积分声级计或个人噪声暴露计(剂量计)。测量仪器应符合国家标准《积分平均声级计》(GB/I"17181)或者国家标准《个人声暴露计技术要求》(GB/I"15952)的规定。(四)测量点应当选在员工作业点的人头位置,员工无需在场。如员工需在场或在周围走动,测量点高度应参照人耳高度,距外耳道水平距离约0.1米。(五)测量技术细节及记录报告的填写可参照国际标准《声学-在作业环境中测量与评价噪声暴露指南》(IS09612)及有关国家标准。生产场所允许的最大暴露时间和噪音限值如表1所示。表1 生产场所允许的最大暴露时间和噪音限值(六)噪声测量仪器应当按规定定期接受法定部门检定,噪声监测人员应当受过有关专业培训。(七)对于符合以下条件的区域可按以下原则进行噪声监测:(1)项目投产或设备最初使用时进行首次监测;(2)每年一次监测噪声水平小于85分贝的区域,如果连续两年或以上的数据显示此区域噪声水平保持稳定,则此区域监测期限可放宽至24个月监测一次;(3)当设备或工艺发生变化,并且此变化可能影响噪声水平,或员工感觉到噪声水平升高时须立即进行监测。第十二条听力测试与评定(一)首次在LAeq, 8(85dB)场所中从事工作的员工,应当在3个月内接受听力测试,得出的听力图称为基础听力图。本标准发布之前已在LAeq,8(85dB)场所中工作而又未做过基础听力检查的员工,应当在本标准发布之日起一年内补做基础听力测定。(二)暴露于85dB (LAeq, 88<100dB)噪声作业场所的职工,应当每两年进行一次跟踪听力测定;暴露于LAeq, 8(l00dB)的,应当每年进行一次跟踪听力测定。跟踪听力图与基础听力图进行对比,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并按《声学一耳科正常人的气导阈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GB 7582)的规定进行修正以后,作为评定员工是否发生因职业性噪声危害引起高频标准听阈偏移的依据。(三)对于已发生高频标准听阈偏移的员工,应当在14天内以书面形式将测试结果通知本人,并采取相应听力保护措施。(四)听力测试所使用的听力计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听力计第一部分:纯音听力计》(GB/I" 7341.1)的要求;听力计的校准和测听室环境噪声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声学一耳科正常人的气导听阈测定一听力保护》(GB7583)的规定。听力测试人员应当受过有关专业培训。(五)进行听力测试之前必须有14小时静息期,即被测员工在进行听力测试之前14小时内,不得暴露于噪声作业场所和其他非职业噪声环境。(六)听力测试应当采用纯音气导法。测试频率至少应当包括500, 1000,2000、3000、4000和6000Hz。第十三条噪声控制方法(一)噪音控制原则(1)应通过本质安全设计,对所有产生噪声的设备和装置采取工程性控制措施,将噪声水平控制在85分贝以内;(2)对现有设备经过努力暂时达不到标准时,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90dB;(3)对新购买、安装的设备噪声不应超过85分贝时间加权值;(4)临时行政管理和个人防护装备只能作为工程控制之外保护耳力的辅助方法。(二)工程控制(1)在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中,应加强对噪声源的工程控制,噪声控制设计应符合GBJ 87《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和GBZ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规定。(2)对现有生产设备噪音水平在Laeq,8≥90dB的作业场所,应当优先考虑采用工程措施,降低作业场所噪声。噪声控制设备应经常维修保养,确保噪声控制效果。工程措施包括:1)设置隔声监控室。2)对强噪声机组安装隔声罩。3)作业场所的吸声处理以及在声源或声通路上装配消声器和对设备的隔振处理等。(3)在管理上应当特别注意选用低噪声设备、零部件和新工艺流程,替代旧的强噪声设备、零部件和生产工艺。(4)在采取工程控制措施之前,应当首先识别主要噪声源及其特性,以便提高控制效率,降低工程费用。(5)对于存在强噪声设备而职工无需长时间在该设备旁工作的场所,应当设置隔声监控室;员工需长时间在强噪声设备旁工作且混响声较强的作业场所,应当尽可能采取吸声降噪措施,使该场所的平均吸声系数高于0.3;对于噪声源数量少且比较集中,易于处理的场所,应当优先考虑采取声源隔离措施降低噪声。企业进行噪声控制设计,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和国际标准《声学--低噪声工作场所设计推荐实践》(IS011690)的规定。i.公司各类工作场所的噪声控制设计标准,应符合现行的《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等规定,其噪声限值见表2。ii.公司的噪声防治,应首先控制噪声源,并采取隔声、隔振、吸声及消声等措施。表2公司各类地点的噪声标准iii.公司的主设备和辅助设备选型时,应要求制造厂家提供符合国家规定噪声标准的设备。iv.集中控制室、机炉控制室、单元控制室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围护结构(墙、门、窗、楼板、顶棚等)应隔声性能良好;(b) 缝隙、孔洞应塞填密实;(c) 应设置门斗,并在门斗的墙面和天棚采用吸声材料贴面;(d) 室内表面进行吸声处理。v.当胶带机转运处的煤流为横向或可能偏心进入下方的胶带机时,宜在头部漏斗或导料槽的落煤管料流对面加设导流装置。vi.汽机房、锅炉房底层的值班室,宜设置隔声小间。vii.汽水管道的节流装置,应采用微孔多级节流,并尽可能缩短在节流元件后易出现介质两相流动的管道。viii.调节阀、减压阀,应选择低噪声或带节流消声的阀门。ix.对钢球磨煤机、高压风机、减温减压装置及空气压缩机、汽轮机头部等产生高噪声的设备,应采取消声、隔声措施。x.对空排放的锅炉点火排汽管,应装设消声器。锅炉安全门排汽管,宜装设消声器。xi.集中控制室、单元控制室、电子计算机室、电子设备室等空调系统,应采取消声措施。xii.护耳器(a)应当提供适当的护耳器(包括不同类型不同型号的耳塞或耳罩),供暴露于LAeq, 8(85dB)作业场所的员工选用。如果暴露噪声水平达到或超过100 dB则考虑使用双重护耳器。(b) 员工佩戴护耳器后,其实际接受的等效声级应当保持在85dB以下。(c) 护耳器现场使用实际声衰减值,按以下方法计算:将护耳器声衰减量的试验室测试值或者厂家标称值,换算为国际标准《佩戴护耳器时有效A计权声级的评价》(IS04869-2 )所定义的护耳器单值噪声降低数(SNR),再乘以0.6。护耳器单值噪声降低数可按该ISO标准或者有关国家标准进行计算。(d)张贴和使用护耳器警示:在员工需要佩戴护耳器的高噪声区域须有清晰的分界线、醒目的提示佩戴护耳器的标识。(e)护耳器的维护与清洁:护耳器必须保持清洁,当破损时或慢回弹式耳塞脏污时立即废弃。耳罩和反复使用型耳塞可以用肥皂水清洗,储存在清洁的盒子或口袋中。耳罩上的塑胶可随时间而老化,发生老化时立即更换。第十四条听力保护培训听力培训的内容包括:(一)噪声对健康的危害。(二)听力测试的目的和程序。(三)噪声实际检测结果及噪声危害控制的一般方法。(四)各类型护耳器的优缺点、声衰减值和如何选用、佩戴、保管和更换等。第十五条听力保护档案企业应建立健全听力保护档案,主要内容包括:(一)噪声岗位基本情况;(二)作业场所噪声监测结果及评价;(三)接触噪声职工的听力测定和定期体检结果;(四)控制噪声工程项目的开展情况;(五)噪声个人防护用品的发放、使用台账;第五章检查与考核第十六条本规范执行情况由公司生产技术部进行检查和考核。第十七条考核标准执行武汉钢电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生产考核管理规范》中的有关部分。第六章附则第十八条相关/支持性文件(一)《职业病危害管理规范》(二)《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范》(三)《安全生产考核管理规范》(四)《安全培训管理规范》第十九条报告和记录附录附表1:《职前听力检查评估表》附表2:《定期听力检查评估表》附表3:《噪声测试记录》附表1:《职前听力检查评估表》附表2:《定期听力检查评估表》附表3:《噪声测试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