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案例分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技术推广研究之现状分析
【摘要】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将农业技术成果输送到农业生产者的手中,农业技术转移(包括农业推广)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途径,它在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中起着一个桥梁的作用。农业技术推广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就目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作了综述,以便了解目前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之现状。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最早始于清末。20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我国也普遍使用“农业推广”一词,新中国成立后则改用“农业技术推广”。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农业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农业技术推广”的涵义已不能完全覆盖现代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实际,因此自1985年以来“农业技术推广”更多地是被更广义的“农业推广”一词所代替。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定义
(一)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主要针对农业生产尤其是种植业中进行农业技术的改良和扩散,具体来说是指对农事生产活动的技术指导,即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法方式介绍、传授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加以应用,从而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这是一种极单纯性的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标的农事推广活动。
(二)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除单纯推广农业技术外,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培养农民义务领袖及改善农民实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社会教育活动。197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的《农业推广:参考手册》作如下解释:农业推广是在改进耕作方法和技术,增加产品效益和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农村社会教育水平方面,主要通过教育来帮助农民的一种服务或体系。因此,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是
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发展农村经济、文化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其重点是培养农民个人和社会团体的发展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农业技术推广理论的研究现状
美国是最早取得农业推广研究成果的国家。其代表性的有布瑞特撰写的《县指导员与农民协会》、凯尔赛(L.D.Keleey)和赫尔1949年合著的《合作农业推广工作》等。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对农业推广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如罗杰斯完成了《创新的扩散》一书,路密斯著有《农村社会制度与成人教育》,劳达鲍格著有《推广教学方法》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在对农民采用行为分析以及推广活动的技术经济评价方面取得突破,农业推广的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不断加强和深化,研究活动和成果也从以美国为主逐步转向欧美并重。如荷兰的凡登邦和澳大利亚的H·霍金斯合著的《农业推广学》,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农业推广教育、推广的理论基础、推广方法、行为研究、推广组织的管理、农业推广的作用等,对农业推广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欧美的学者大多是从农业教育、农业推广技能、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加以论述,而不涉及或很少就农业推广体系进行研究和阐述。如凡登邦的《农业推广学》在第九章推广组织的管理中,对单个推广组织建立的条件、内部信息交流、推广组织与政党及选举的关系和推广组织的内部机构设置进行简单阐述,在推广组织机构设置方面也仅仅列举了美国、德国、新西兰等国的推广机构类型,而没有对农业推广体系的建立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同时西方的推广机构设置对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建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不适合我国国情,特别是不适合我国所独有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国内农业技术推广理论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农业推广工作十分重视,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国家农业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其理论研究也不断丰富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后,农业推广的研究得到重视和加强,1985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创办了《农技推广》(现为《中国农技推广》)期刊,1987-1989年连续3年编印《农业推广研究文集》,对农业推广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1989-1993年,中国农科院文献中心和全国农技总站共同完成了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及其改革经
验的研究,并结合当时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提出了改进意见。但当时我国尚未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改进意见与目前我国的发展要求很难完全适应。国内一些农业推广专家、学者先后编写出版了多部农业推广方面的著作,如1989年许无惧主编的《农业推广学》,1989年马占元等编著的《农业推广技能》,1996年张仲威主编的《农业推广学》等都对农业推广的理论、原则、方法、技能、组织等作了系统阐述。特别是2001年汤锦如主编的《农业推广学》把农业推广理论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总结,即“技术传输”、“双向沟通”、“创新扩散”、“目标团体”、“农业知识与信息系统”、“混合体”、“农业推广框架”等7大理论,从中可以窥视出农业推广理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推广到综合运用的发展过程。这些著作对我国农业推广理论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我国农业推广教育和工作实践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但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论述还不够,对构建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理论完整性和实践指导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国内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现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一直由国家设立和管理,是一种单一的推广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应运而生。四川省是创办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据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的郭平壮在《完善农村科技推广和接收机制的一种形式—关于四川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调查》中指出,1980年即在邯县成立了养蜂协会,到1986年底,四川省协会己达10400个,居全国之首,约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同时全国各地农技协组织迅速发展。各级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也开始以技术顾问或联合开发等形式积极参与农业科技项目和农业推广工作。1987年湖南省农技推广总站文建虎在《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技推广网络的探讨》中首先提出,在农技推广网络建设上,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办农技推广事业。这种网络建设的多元性,突破了“一大二公”时期单一的公有制性质的体制,符合我国当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在当时虽然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具体的农技推广体系多元化框架,但无疑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观点。2001年科技部原副部长邓楠、农业部原副部长万宝瑞主编的《21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