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区第四系研究的一些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都盆地(平原)第四系专题研究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成都盆地(平原)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东南缘接合部位,东至龙泉山西麓,西缘龙门山前山之边,南抵总岗山西北坡,北东濒临川中红层丘陵区,为轴向呈NE30~40展布盆地,面积大于达8400km2。目前开展的龙门山地区5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区覆盖了其中的大部分地区。

成都盆地(平原)晚新生代,主要是第四系以来伴随着青藏高原东南缘龙门山脉大幅度抬升,盆地边缘急剧下降,形成了一套厚度较大、成因类型多样的第四系堆积物。长期以来,对成都盆地(平原)第四系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成因类型、新构造运动的方式及特点以及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受到工作的目的和水平、地质理论与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成都盆地第四系研究中还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四系的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化、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变形与成都盆地形成演化的关系以及盆地内部新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及隐伏断裂对盆地形成发育的控制与影响,以及断层的活动性等问题都有待深入的研究。

本次研究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查明成都盆地第四系的组成特征、形成年代、成因类型、新构造远动的特征等,揭示第四系地层中蕴含有第四纪环境变化的丰富信息。

二、研究现状

对成都盆地第四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李春昱等调查四川地文、地形时,就涉及到成都平原,侯德封等(1939)曾针对四川盆地内的“阶段地形”,归纳划分出六个地文期。此后,李承三等亦作过类似调查与划分。解放后,对成都平原的地质调查日渐加强,不少单位进行过晚新生代地质范畴的专题研究。其中主要的有四川盆地第四系调查(刘兴诗等)、成都平原水文工程地质勘察(成都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成都地质学院)、成都地区地震烈度调查等。对盆地成生时间、形成机制、堆积层的时代归属和成因类型、新构造运动等方面提出过不同的见解。其中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成都水文、工程地质队在进行成都平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勘察工作时(四川省地矿局成都水文工程地质队.成都平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勘察评价报告。1985.),在平原周边实测了不少地质地貌剖面,在平坝区施工了大量钻孔,获取了大量地质资料,初步查明的盆地基底形态和松散堆积层的结构和层序。1、盆地(平原)的构造格架

成都盆地东至龙泉山西麓,西缘龙门山前山之边,南抵总岗山西北坡,北东濒临川中红层丘陵区,为轴向呈NE30~40展布盆地,面积大于达8400km2。构造位置处于四川盆地西北缘,夹于持于龙门山造山带与四川盆地中的龙泉山褶断隆起带之间,其东北还受德阳、合兴和绵阳旋卷构造的制约;南端受康滇南北向构造所限。盆地西部边缘主要受限于北东向灌县(都江堰市)一江油深大断裂;东南部边缘受北北东向龙泉释断裂及南部康乐场断裂控制。其中龙泉山西麓的龙泉断裂为川西坳陷与川中隆起的分界断裂线,重力、航磁资料显示亦为二者结晶基底的分界线。

自大邑砾岩沉积以来,堆积了厚0~541m的砂砾卵石层。成都盆地(平原)内部众多地点施工的水文、石油、盐卤地质钻孔资料表明,盆地松散堆积层最大厚达54lm(郫县竹瓦),在靠近龙门山一侧的大邑-崇庆-温江-郸县-彭县一带的盆地凹陷中心区,沉积厚300-500m。

2、晚新生代成都盆地的充填序列及其特征

根据地表区域地质调查和钻井勘探资料,晚新生代成都盆地充填实体均为半固结—松散堆积物。主要由横切龙门山的横向河流所产生的冲积扇和扇前冲积平原沉积物构成。盆地中陆源碎屑沉积物主要来自于龙门山。该套沉积物在垂向上表现为以三个不整合面分割的三个向上变细的退积序列。根据这一特点,李勇等(2006)将晚新生代成都盆地充填序列作为一个构造层序,并分为三套沉积层序,其中下部为大邑砾岩,中部为雅安砾石层,上部为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砾石层。

晚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大邑砾岩是成都盆地中充填的最古老的冲积砾石层,其与下伏中新生代地层均为不整合接触,与上覆的雅安砾石层也为不整合接触。大邑砾岩为灰褐、黄褐色复成分砾岩夹棕黄色岩屑砂岩透镜体,砾石成分以石英岩、闪长岩、浅色花岗岩和变质砂岩为主,次有砂岩、脉石英,并含少量灰岩和燧石;砾石磨圆好,分选性差,砾径一般为8~20cm,常见大漂砾,最大者近2 m,部分砾石具压裂和扭曲现象;填隙物为砂、泥,钙泥质胶结。地表出露的残留厚度为34..4~380.6 m不等,一般出露厚度界于100~200m之间。在横向上,西部的河口地段砾石粗大,并含大量漂砾,向下游粒度减小,具短距离搬运、快速堆积的特征,整体上显示大邑砾岩由冲积扇沉积物构成。

中更新世雅安砾石层位于晚新生代成都盆地充填序列的中部,厚度较大。在钻孔剖面中,雅安砾石层由2~3个向上变细的旋回构成。每个旋回的下部为砾石层,上部为砂质粘土和泥炭层。在地表上,雅安砾石层广泛分布于成都盆地西南缘名邛台地表层,主要由两套沉积物构成,下部为砾石层、上部为网纹红土层。下部砾石层为一套河流冲积物,以砾石层为主,厚10~30 m不等,砾石成分为石英岩、石英砂岩、花岗岩、玄武岩和辉长岩等,砾石含量>70%,砾径一般3~5cm,大者30~40cm,砾石磨圆度好,分选较差,分布不均匀,排列具定向性,具叠瓦状构造。砾石呈强风化特征,酥裂风化较强烈。砾石间充填物为粉砂质、泥质物质,呈钙泥质胶结,具有颗粒—基底式支撑类型。上部网纹红土层为亚粘土,厚3~6 m不等,呈黄褐色、棕红色粘土(网纹红土)及亚粘土状,呈块状发育白色高岭石条带,并见铁、锰质结核和斑状结构结构致密,节理不发育。其中含极少量砾石,砾石含量<5%,砾径一般1~2 cm,砾石主要成分为砂岩、花岗岩、石英岩,呈强风化特征。

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砾石层为晚新生代成都盆地充填序列中的最上部沉积物,该套沉积物在垂向上由两个向上变细的旋回构成;每个旋回的下部为砾石层,上部为粘土层。其中上更新统由广汉砾石层和广汉粘土层或成都粘土层组成,厚度为8~41 m不等,粘土层中的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含钙质结核

现代地貌显示,成都平原主要由冲积扇和冲积平原构成。龙门山山前主要发育冲积扇群,由北向南依次为绵远河冲积扇、石亭江冲积扇、湔江冲积扇、岷江冲积扇和两河冲积扇,其中以岷江冲积扇规模最大。各扇体均位于横切龙门山的横向河谷的河口地带,地势均自北西向南东倾斜,联辍成群,并在扇前缘犬牙交错地叠置于上更新统地层之上。扇间为洼地,一般为砂质粘土沉积。不同地段的冲积扇砾石层的砾石成分不同。

成都盆地处于高原东南缘龙门山造山带与四川盆地两级地貌交接部位,盆地的形成演化受到龙门山的龙门山隆起的控制。上述盆地的充填序列表明,随着逆冲作用向前陆地区前展式推进,成都盆地的结构和沉积特征发生了明显地变化,上新世至早更新世的龙门山逆冲作用使前陆地区产生了沉降,形成第一个成盆期,并产生新的进积于成都盆地的冲积扇裙。随着中更新世龙门山逆冲作用向盆地推进,产生了新的沉降,形成第二个成盆期, 并产生新的进积于成都盆地的冲积扇裙,成都盆地范围由窄变宽,沉降中心向东迁移。原成都盆地的西部边缘卷入龙门山冲断带,形成新的地貌高地,并成为成都盆地的新物源地,盆地的西部边界也向盆内迁移,冲积扇裙和盆地沉降中心也随之向盆内迁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