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因原则的案例分析
用举例的方式解释保险近因原则
![用举例的方式解释保险近因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ef36b380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8.png)
用举例的方式解释保险近因原则保险近因原则是保险合同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规定了保险合同生效前、在保险期间以及保险赔偿时的一些限制和约束。
简单来说,保险近因原则强调了保险合同中的相对时间和空间因果关系,即保险事故发生与保险责任产生之间的因果关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保险近因原则,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实例来解释:1.车辆保险假设小李购买了一份车辆保险,保险合同的生效日期是2021年1月1日,保险期间为一年。
在保险期间内,小李的车辆不幸发生了一次事故,导致车辆严重损坏。
根据保险合同,保险公司需要对小李的车辆进行赔偿。
然而,如果小李在车辆保险生效前(2020年12月31日)就已经发生了事故,那么保险公司就不会赔偿。
这是因为保险近因原则规定,在保险合同生效前的事故不属于保险公司的责任范围内。
2.健康保险假设小王购买了一份健康保险,保险合同的生效日期是2021年1月1日,保险期间为一年。
在保险期间内,小王被诊断出患有一种罕见疾病,需要进行昂贵的治疗。
根据保险合同,保险公司需要对小王的医疗费用进行赔偿。
然而,如果小王在购买健康保险前就已经患上了这种疾病,那么保险公司可能不会赔偿。
这是因为保险近因原则规定,在保险合同生效前就已经存在的疾病不属于保险公司的责任范围内。
3.财产保险假设小张购买了一份财产保险,保险合同的生效日期是2021年1月1日,保险期间为一年。
在保险期间内,小张的房屋因为雷击而导致起火,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
根据保险合同,保险公司需要对小张的财产损失进行赔偿。
然而,如果小张的房屋在保险合同生效前(2020年12月31日)就已经发生了起火事故,并且小张没有进行及时修复,那么保险公司可能会拒绝赔偿。
这是因为保险近因原则规定,保险赔偿需要基于保险合同生效后产生的事故。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看出保险近因原则的重要性。
这一原则有效地约束了保险合同的适用范围,避免了保险公司在不应该承担责任的情况下进行赔偿,保证了保险市场的稳定运行和公平交易。
近因原则案例
![近因原则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d54fd030242a8956aece471.png)
案例一:到底哪一个为近因?【案情介绍】王某于 2001 年 10 月向某保险公司投保了一份生死两全保险,被保险人为本人,受益人为其妻李某.2003 年 1 月,王某经医院诊断为突发性精神分裂症。
治疗期间,王某病情进一步恶化,终日意识模糊,狂躁不止,最终自杀身亡.据王某的邻居和同事反映,王某生前性格开朗,乐观豁达,家庭和睦,从未流露过悲观情绪。
王某的医生介绍,王某所患的这种精神分裂症比较特殊,患者极易产生臆想,导致自残行为。
事发之后,妻子李某以保险合同中列明“ 被保险人因疾病而身故,保险人给付死亡保险金” 为由向保险公司提出给付死亡保险金的索赔要求,而保险公司则依据保险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以死者系自杀身亡,且自杀行为发生在订立合同之后的两年之内为由,拒绝了李某的索赔要求,只同意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案例分析】保险公司根据《保险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从表面看保险公司似乎拒赔有理:“ 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被保险人自杀的,除本条第二款规定外,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对投保人已支付的保险费,保险人应按照保险单退还其现金价值。
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自成立之日起满两年后,如果被保险人自杀的,保险人可以按照合同给付保险金。
”但仔细分析王某死因和保险法第六十六条的立法初衷,保险公司则应承担给付死亡保险金的责任。
本案中王某的死亡与两个原因有关,突发性精神分裂症和自杀行为。
据王某的邻居和同事反映,王某生前性格开朗,乐观豁达,家庭和睦,从未流露过悲观情绪。
王某的医生介绍,王某所患的这种精神分裂症比较特殊,患者极易产生臆想,导致自残行为.王某生前从未有轻生之念,皆因患病后意识模糊不能自控而自杀。
由此可以判断,突发性精神分裂症才是王某死亡持续起决定作用的、有效的原因,即近因,而非自杀行为.因此,本案中保险公司应当承担给付死亡保险金的义务。
【启示】近因是指造成保险标的损失的最主要、最有效的原因。
也就是说,保险事故的发生与损失事实的形成有直接因果关系.近因原则是判断保险人是否需要赔偿的标准之一。
保险近因原则(含案例)
![保险近因原则(含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860c833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a4.png)
2、多个缘由造成保险事故的认定 (1)两个以上缘由危急连续发生造成损害,假设后因是前因直接、必定的
进展结果或合理的连续时,以前由于近因。在此,前因与后因之间, 自身存在着因果关系,后因不过是前因作用于保险标的上因果链条上 的一个环节,或者说,后因在前因与损害结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起 到中介或媒介的作用,但其对结局不具有打算性的影响,前因才是近 因。保险人的责任可依据以下状况来确定:
就这起保险纠纷案 双方在证据的采信和事实认定上均无 异议,只是对保险公司应否赔偿车损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杨某在暴雨积水导致保险车辆患病泡 浸后,没有进展修理、清洗,而连续使用导致发动机受 损,属于操作不当,依据《机动车辆保险条款》第三条 关于患病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后,未经必要修理连续 使用,导致损失扩大局部保险人不负责赔偿的规定,保 险公司对车辆发动机气缸被击穿的费用不予偿付,只需 赔偿合理的清洗费用。
例如,人身意外险的被保险人患心脏病多年,因车祸入院,急救过程中 因心肌堵塞死亡。保险公司认为被保险人的死亡结果并非由意外损害 ――车祸所造成,保险公司不担当赔偿责任。车祸虽使被保险人处于 非正常境地,但其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关系关系,被介入的心肌堵塞因 素所中断,而这一因素对死亡结果独立地起到打算性作用,故成立多 因连续。
案例:投保人只是投保了火灾险而没有投保盗窃险,当发生了火灾时, 有的财产被抢救出来放在露天又被盗走。该案中,虽然是事出火灾, 但保险标的被放在露天,不是火灾的必定结果,即使放在露天,假设 加强监管,也不必定会被盗走,可见火灾与盗窃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盗窃行为介入了火灾,而独立地导致保险标的的灭失。故保险人不必 担当火灾险的赔偿责任。
近因原则经典案例
![近因原则经典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3a3d9e2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8b.png)
近因原则及经典案例
近因原则,是指保险人只有在造成损失的最直接、最有效原因为承保范围内的保险事故时才承担保险责任,对承保范围外的原因引起的损失,不负赔偿责任。
保险近因原则经典案例:2011年永发公司作为投保人为该公司所有的一辆奔驰轿车在人保锡山支公司投保了机动车损失保险及相应的不计免赔险。
在保险期间内,永发公司法人耿荣法驾车行驶至某隧道内时,因隧道内有积水导致车辆被淹熄火,发动机进水受损。
当日,交警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耿荣法对该事故负全部责任。
永发公司与人保锡山支公司对于事故当日无降雨,事故路段隧道中的积水系之前降雨造成的事实无异议,但永发公司与人保锡山支公司对造成涉保车辆发动机进水受损的原因存在争议,永发公司认为导致涉保车辆受损的“近因”是暴雨;人保锡山支公司认为导致涉保车辆发动机进水受损的“近因”是耿荣法驾车涉水行驶的行为,而非暴雨,保险公司拒赔。
法院判决认为:涉保车辆发动机进水受损并非因暴雨造成,涉保车辆发动机进水受损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是原告的涉水行驶行为,而涉水行驶导致的被保险机动车辆损坏并不属于保险条款中约定的保险责任范围,故保险公司无需承担赔付责任。
保险近因原则经典案例
![保险近因原则经典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48e275d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5f.png)
保险近因原则经典案例保险合同是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法律文件,它规定了双方在保险事故发生时的权利和义务。
在保险合同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保险近因原则。
保险近因原则是指保险公司在合同约定的保险期间内对保险事故进行赔偿时,必须与保险事故的发生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关于保险近因原则的经典案例。
案例一,小明的车祸事故。
小明是一名汽车司机,他购买了车辆保险。
某天,小明的车辆在驾驶途中发生了交通事故,造成了车辆损坏和人身伤害。
小明向保险公司提出了赔偿申请,但保险公司拒绝了他的申请,理由是小明在事故发生前酒后驾驶。
小明认为,保险合同中并没有规定酒后驾驶属于保险公司不赔付的免责条款,因此保险公司应该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赔偿。
经过调解和诉讼,最终法院判决保险公司应该对小明的车辆损失和人身伤害进行赔偿,因为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交通事故,而不是小明的酒后驾驶。
案例二,小红的住房火灾。
小红是一名住房保险的投保人。
有一天,她的住房发生了火灾,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
小红向保险公司提出了赔偿申请,但保险公司拒绝了她的申请,理由是火灾是由电气线路老化引起的,而小红并没有在购买保险时告知保险公司电气线路老化的情况。
小红认为,保险合同中并没有规定她需要告知保险公司电气线路老化的情况,因此保险公司应该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赔偿。
最终,经过法院的判决,保险公司被要求对小红的财产损失进行赔偿,因为火灾是由电气线路老化引起的,而不是小红的过失。
以上两个案例都说明了保险近因原则的重要性。
保险公司在对保险事故进行赔偿时,必须要与保险事故的发生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不能凭空推测或者根据被保险人的过失来拒绝赔偿。
同时,被保险人在购买保险时也要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如实告知风险情况,以免因为信息不真实而导致保险公司拒绝赔偿。
保险近因原则的贯彻执行,能够有效保障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也能够维护保险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保险合同是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法律文件,它规定了双方在保险事故发生时的权利和义务。
近因原则简单案例
![近因原则简单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a6ca313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4.png)
近因原则简单案例
近因原则,即事情发生的原因通常是近期的事件或因素所造成的,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假设小明在期末考试中考了一个低分。
他的老师并不认为这是因为他没有努力学习,而是认为是因为他前一天晚上没有好好休息。
老师根据近因原则,认为这是导致小明低分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小明前一天晚上参加了一场足球比赛,回家后因为兴奋而没有早点休息。
由于缺乏足够的睡眠,小明在考试时感到困倦,注意力不集中,导致了他的低分。
在这个例子中,虽然小明长期以来一直是认真学习的学生,但是他低分的原因却是因为他前一天晚上没有好好休息。
这符合近因原则,即认为近期的事件或因素对事情发生的原因有着更大的影响。
因此,将出现的结果归因于近期发生的事件或因素更加合理。
第 1 页共 1 页。
近因原则案例分析
![近因原则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1638f73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5f.png)
近因原则案例分析
近因原则是法律中一项重要的原则,指的是法律适用于违法行为所引发的直接后果。
下面是一则关于近因原则的案例分析。
在某市一个繁忙的市中心,一家服装店发生了火灾。
火灾原因是由于店内的电路短路引发的,造成了店内的火灾。
由于火灾的规模较大,造成周围几家商家的财产受损。
这些商家对店主提起了诉讼,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在这个案例中,近因原则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根据该原则,在判定店主是否应该承担赔偿责任时,需要考虑违法行为和结果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首先,根据事实,火灾是由于店内的电路短路引发的。
电路短路是一种违法行为,因为店主应该保证店内设备设施的安全,并定期进行维护和修理。
店主没有对电路进行维护和检查,导致电路短路,从而引发了火灾。
其次,火灾造成了周围商家的财产受损。
这些商家的财产损失是直接由于火灾所引发的,而火灾是由店主的违法行为引起的。
根据近因原则,店主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因为店主的违法行为是引发火灾的直接原因,而火灾又是造成周围商家财产受损的直接原因。
店主的违法行为与周围商家财产受损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因此,根据近因原则,可以判定店主应该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赔偿周围商家的财产损失。
总结起来,近因原则指导了法律适用的原则,即违法行为与结果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在这个案例中,店主的违法行为引发了火灾,火灾又导致了周围商家的财产受损,因此店主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近因原则在这个案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法官提供了确定责任的法律依据。
《近因原则案例》
![《近因原则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79c39ffa5e9856a5712607e.png)
保险近因原则在寿险理 赔中的运用
整理课件
相关案例
1998年8月12日,某市百货商店向该
市人寿保险公司投保团体人身意外伤
害保险,保险期限1年,保险金额每人
5000元。1999年5月8日,该商场职工
吴某被摩托车撞伤,随额即入院治疗,
被诊断为右侧额颞部慢性硬膜下血肿,
9月20日死亡。吴某的指定受益人凭事
连续发生的多种原因导致损失的案例分析(一)
一艘装有皮革与烟草的船舶遭遇海难,大量 的海水侵入使皮革腐烂,海水虽未直接浸泡包装 烟草的捆包,但由于腐烂皮革的恶臭气味,致使 烟草变质而使被保险人受损。那么,保险人对烟 草的损失是否负有赔偿之责?据上述情况可知, 海难中海水侵入是损失的近因,对皮革的腐烂与 烟草的变质并无两样,因而,海难与烟草的损失 之间存在着必然的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因此, 保险人理应也对烟草的损失给予赔偿 .
死亡不承担任何责任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单一原因为近因的案例分析
最后,根据《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条款》及《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伤残给付标准》,保险公司作出如下核定及给付:
1、核定车祸属意外事故;
2、核定张强死亡的近因是车祸,属保险责任,给付张强死亡保 险金人民币10万元;
3、核定王成丧失了一条大腿的近因是车祸,属保险责任,给付 王成人民币5万元意外伤残保险金;
整理课件
多种原因间断发生导致损失的案例分析(一)
在玻璃保险中,火灾为除外风险,被保险商 店附近发生火灾时,一些暴徒趁机击破该商店的 玻璃,企图抢动。此案中,火灾与玻璃损失之间 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暴徒袭击才是近因,故保 险人应负赔偿责任
整理课件
多种原因间断发生导致损失的案例分析(二)
近因原则案例分析
![近因原则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5b4986f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4b.png)
近因原则案例分析
近因原则是保险法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在保险合同中,只有当保险事故的发生与保险标的的损失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时,保险公司才承担赔偿责任。
以下是一则近因原则的案例分析:
张先生购买了一份家庭财产保险,保险范围包括火灾、盗窃等风险。
在保险期间内,张先生的家中发生了一起火灾,导致部分家具和电器受损。
火灾发生后,张先生立即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
保险公司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火灾的起因是张先生家中的电线老化短路。
然而,张先生在购买保险前并未告知保险公司家中电线存在老化问题,这属于保险合同中的隐瞒事项。
根据近因原则,保险公司认为张先生家中电线老化短路是火灾发生的直接原因,而张先生的隐瞒行为使得保险公司无法准确评估风险,因此保险公司拒绝赔偿。
张先生不服,将保险公司告上法庭。
法庭审理此案时,重点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1. 张先生是否履行了告知义务,即在购买保险时是否如实告知了家中电线老化的情况。
2. 电线老化是否是火灾发生的直接原因。
3. 保险公司是否因为张先生的隐瞒行为而受到了损失。
最终,法庭判决张先生败诉,理由是张先生未履行告知义务,导致保险公司无法准确评估风险,且电线老化确实是火灾发生的直接原因。
因此,保险公司有权拒绝赔偿。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近因原则在保险合同中的应用。
保险公司在理赔时,会严格审查事故的直接原因,以确保赔偿的合理性和公
平性。
同时,这也提醒投保人在购买保险时,应如实告知所有可能影响保险公司评估风险的信息,以免在发生保险事故时,因为隐瞒或遗漏信息而无法获得应有的赔偿。
近因原则经典案例
![近因原则经典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f9138d3e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f.png)
近因原则经典案例
近因原则是指在法律界和法庭上常用的一种推理方法,根据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将导致某一结果的最后一个因素视为主要原因。
下面是一个经典案例,用于说明近因原则的应用:
案例:火灾导致建筑物倒塌
在某个城市,发生了一起建筑物火灾导致倒塌的事故。
在调查过程中,需要确定导致建筑物倒塌的主要原因。
事件经过:
1. 9:00 AM -建筑物内发生火灾。
2. 9:30 AM -火势无法控制,消防部门接到报警并派出消防队员前往现场。
3. 9:45 AM -消防队员到达现场,开始进行灭火工作。
4. 10:15 AM -建筑物因火势过大和结构受损,发生倒塌。
根据近因原则,我们可以确定导致建筑物倒塌的主要原因是火灾。
尽管消防队员在火灾发生后不久就到达现场,并进行了灭火工作,但由于火势过大和建筑物结构受损的原因,最终导致了倒塌。
因此,火灾是近因,被认为是主要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近因原则并不排除其他因素的存在和影响,它仅仅是一种在时间顺序上将最后一个因素视为主要原因的推理方法。
在实际案件中,法庭会综合考虑各种证据和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以确定最终的责任和判决。
近因原则的法律案例(3篇)
![近因原则的法律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75fd0b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81.png)
第1篇一、背景近因原则是保险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它指的是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导致保险标的遭受损失的直接原因。
在保险理赔过程中,近因原则对于确定保险责任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一起具体的案例,对近因原则在保险理赔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二、案例简介原告:李先生,某市居民,拥有一辆私家车。
被告:某保险公司,总部位于该市,主要从事各类保险业务。
2019年6月,李先生驾车行驶在市区主干道上,突然遭遇前方车辆急刹车,李先生因反应不及,导致车辆与前车发生追尾事故。
事故发生后,李先生及时报警,并拨打保险公司客服电话报案。
经保险公司勘察,认定此次事故属于意外事故,且李先生的车辆在保险期间内,符合理赔条件。
然而,在理赔过程中,保险公司以“近因原则”为由,拒绝承担赔偿责任。
保险公司认为,李先生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前方车辆的急刹车,而该行为属于第三方责任,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
李先生对此表示不服,遂将保险公司诉至法院。
三、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保险公司是否应依据“近因原则”拒绝赔偿。
四、法院判决法院审理后认为,根据《保险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近因原则是指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导致保险标的遭受损失的直接原因。
在本案中,李先生车辆与前车发生追尾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前方车辆的急刹车,但该急刹车行为并非由李先生自身原因导致,而是由第三方责任造成。
因此,法院认为,前方车辆的急刹车是导致李先生车辆损失的近因。
根据近因原则,保险公司在确定保险责任时,应将第三方责任作为近因考虑。
然而,在本案中,保险公司未对第三方责任进行充分调查,也未提供充分证据证明李先生车辆损失的近因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
因此,法院认为,保险公司应承担赔偿责任。
最终,法院判决保险公司赔偿李先生车辆损失及合理费用。
五、案例分析本案中,近因原则的运用体现了以下要点:1. 近因的确定:在保险理赔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导致保险标的遭受损失的近因。
在本案中,法院认为前方车辆的急刹车是导致李先生车辆损失的近因。
近因原则法律案例分析(3篇)
![近因原则法律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42537b7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f5.png)
第1篇一、案件背景李某某于2019年3月1日购买了一份由某保险公司提供的五年期意外伤害保险,保险金额为10万元。
保险合同中明确约定,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内因意外伤害导致身故或残疾,保险公司应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保险金。
2020年5月20日,李某某在下班途中遭遇车祸,不幸身故。
其家属在悲痛之余,向保险公司提出了理赔申请。
然而,保险公司以李某某身故的直接原因是车祸,而非保险合同约定的意外伤害,拒绝了理赔请求。
李某某家属不服,遂将保险公司诉至法院。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李某某身故的直接原因是车祸,而非保险合同约定的意外伤害,保险公司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三、近因原则的法律分析1. 近因原则的定义近因原则是指保险事故的发生与保险标的损失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即保险事故是保险标的损失的近因。
在保险合同中,近因原则是确定保险责任的重要依据。
2. 近因原则在本案中的适用(1)李某某身故的直接原因是车祸,而非保险合同约定的意外伤害。
根据近因原则,车祸应被视为保险标的损失的近因。
(2)保险合同中明确约定,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内因意外伤害导致身故或残疾,保险公司应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保险金。
虽然李某某身故的直接原因是车祸,但车祸属于意外伤害的范畴,因此保险公司应承担赔偿责任。
3. 法院判决法院审理后认为,李某某身故的直接原因是车祸,但车祸属于保险合同约定的意外伤害范畴。
根据近因原则,保险公司应承担赔偿责任。
最终,法院判决保险公司支付李某某家属保险金10万元。
四、案例分析本案中,保险公司以李某某身故的直接原因是车祸,而非保险合同约定的意外伤害为由拒绝理赔,显然是错误的理解了近因原则。
根据近因原则,只要保险事故与保险标的损失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保险公司就应承担赔偿责任。
此外,本案也提醒了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应仔细阅读保险合同条款,了解保险责任和免责条款,以免在理赔时产生纠纷。
五、总结近因原则是保险合同中确定保险责任的重要依据。
近因原则经典案例
![近因原则经典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f1f5c0c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1e.png)
近因原则经典案例近因原则是刑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它规定了犯罪行为和刑法责任之间的因果关系。
根据近因原则,刑法责任仅限于产生犯罪后果的事实和因素,与产生犯罪后果相关的因素对于刑法责任的界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通过经典案例来更加详细地解释近因原则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经典案例:小明疑似因药物滥用导致行为异常,杀害邻居案。
根据近因原则,法院将对小明的犯罪责任进行界定时,不仅要考虑到他犯罪行为本身,还要分析他所使用的药物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参考内容:1. 行为的起因和动机:法院会调查小明使用药物的原因及动机,以确定他是否有滥用药物的故意或恶意。
如果小明是有意地滥用药物或是使用药物追求刺激或获得某种行为的精神支持,那么他的药物滥用行为可能会被视为近因,直接导致他犯下杀人罪行。
2. 药物对行为的影响:法院会对小明使用的药物进行分析,了解药物的成分、作用方式,以及它是否会导致行为异常、精神失常或是削弱他对行为后果的主观判断能力。
如果药物被证实能够导致行为异常或削弱判断能力,法院可能会将其视为近因,从而减轻小明的刑事责任。
3. 行为的具体细节:法院会对小明所犯下的杀人行为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包括杀人过程、使用的武器等。
通过了解行为的具体细节,法院能够更好地判断小明的犯罪动机和故意是否受到药物滥用的影响。
4. 身体和心理鉴定:为了证明小明药物滥用对他行为的影响,法院可能会对他进行身体和心理鉴定。
通过鉴定结果,法院可以了解小明的身体状况、药物滥用情况及其对行为的影响程度,从而更加准确地确定他是否应该承担刑事责任。
在这个案例中,近因原则对于界定小明的刑事责任非常关键。
如果法院能够证明小明的犯罪行为直接受到药物滥用的影响,那么他的刑事责任可能会被减轻或是被认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
然而,如果法院无法证明药物滥用对小明的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他将依然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由此可见,近因原则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保险近因原则经典案例
![保险近因原则经典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fc94fdab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dd.png)
保险近因原则经典案例保险合同中的近因原则是指保险公司在理赔时,将根据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来确定是否承担赔偿责任。
近因原则的应用对于保险理赔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经典案例来详细解析保险近因原则的具体应用。
案例一,小明的车祸理赔。
小明是一名司机,他购买了车辆保险。
某天,小明驾驶车辆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交通事故,造成车辆严重损坏。
小明向保险公司提出了理赔申请,希望得到相应的赔偿。
保险公司对事故进行了调查,发现小明在事故发生前曾饮酒驾驶。
根据保险合同中的近因原则,酒后驾驶属于违反交通规定的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因此,保险公司拒绝了小明的理赔申请。
案例二,张先生的意外险理赔。
张先生购买了意外险,保险合同中约定了意外伤害的赔偿范围。
某天,张先生在家中不慎摔倒导致手臂骨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他向保险公司提出了意外险理赔申请。
保险公司进行了调查后发现,张先生在摔倒前曾经饮酒并且酒后行走,这是导致摔倒的直接原因。
根据保险合同中的近因原则,酒后行走属于自身行为导致的意外伤害,保险公司拒绝了张先生的理赔申请。
案例三,王女士的医疗保险理赔。
王女士购买了医疗保险,保险合同中约定了医疗费用的赔偿范围。
某天,王女士因突发疾病住院治疗,产生了大额医疗费用。
她向保险公司提出了医疗保险理赔申请。
保险公司进行了调查后发现,王女士的疾病是由于长期抽烟造成的,这是导致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
根据保险合同中的近因原则,由于疾病是由于王女士的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保险公司拒绝了她的医疗保险理赔申请。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保险合同中的近因原则在理赔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险公司在处理理赔申请时,将根据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来确定是否承担赔偿责任,这有助于保护保险公司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提醒被保险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身行为,避免违反保险合同约定的行为,以免影响理赔结果。
保险近因原则的应用为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广大投保人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可靠的保险保障。
保险近因原则经典案例
![保险近因原则经典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1848767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dc.png)
保险近因原则经典案例保险合同的成立是保险关系形成的基础,而保险合同的成立又离不开保险近因原则的适用。
保险近因原则是指保险合同成立时,保险标的所处的危险状态必须是保险合同成立时的状态,即保险合同成立时的危险状态是保险标的的近因。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保险近因原则的经典案例。
案例一,小明的车祸理赔。
小明在一家保险公司购买了车辆保险,不久后遭遇了一起交通事故。
在事故发生后,小明向保险公司提出了理赔申请。
保险公司在调查后发现,事故发生时小明的车辆并没有通过年检,因此认为小明违反了保险合同中的义务,拒绝了小明的理赔申请。
小明因此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最终判决保险公司需按照保险合同履行理赔义务。
因为在事故发生时,小明的车辆年检问题并非事故发生的近因,因此保险公司无权拒绝理赔。
案例二,张先生的火灾理赔。
张先生在一家保险公司购买了房屋火灾保险。
不久后,他的房屋发生了火灾,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
在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申请后,保险公司却以张先生未按要求购买防火材料为由拒绝了理赔申请。
张先生不服,将保险公司告上了法庭。
法院最终判决保险公司需按照保险合同履行理赔义务。
因为火灾发生时,张先生未购买防火材料并非火灾发生的近因,因此保险公司无权拒绝理赔。
案例三,王女士的意外伤害理赔。
王女士在一家保险公司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
后来,她在外旅行时不慎摔倒导致严重受伤。
然而,保险公司却以王女士未按规定佩戴安全帽为由拒绝了理赔申请。
王女士不满,将保险公司告上了法庭。
法院最终判决保险公司需按照保险合同履行理赔义务。
因为意外伤害发生时,王女士未佩戴安全帽并非意外伤害发生的近因,因此保险公司无权拒绝理赔。
通过以上经典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保险近因原则在保险合同履行中的重要性。
保险公司在处理理赔申请时,必须要严格按照保险近因原则来进行判断,不能随意拒绝理赔。
同时,作为保险投保人,也要在购买保险时仔细阅读保险合同,了解保险条款,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
保险近因原则案例
![保险近因原则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0f71b8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5a.png)
保险近因原则案例
以下是一个关于保险近因原则的案例:
某个人在购买汽车保险后,不久就发生了车祸。
他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请求。
保险公司进行了调查,发现该车祸是由于被保险人在驾驶车辆时使用手机而导致的。
保险公司拒绝了该人的索赔请求,并引用了保险近因原则。
保险近因原则是指保险公司在考虑索赔申请时,会考虑到保险合同签订后发生的事件与索赔请求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如果索赔请求与保险合同签订后的事件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保险公司有权拒绝索赔。
在这个案例中,被保险人在驾驶车辆时使用手机造成了车祸。
保险合同中通常会包括对驾驶人使用手机的限制,因为使用手机会导致注意力分散,增加发生事故的风险。
因此,保险公司认为车祸的发生是由于被保险人违反了保险合同中的规定,与保险合同签订后的事件有直接因果关系。
因此,保险公司拒绝了索赔请求。
这个案例突出了保险近因原则的重要性。
保险公司在考虑索赔请求时,会仔细审查索赔事件与保险合同之间的关系,以确定索赔是否应该被接受。
保险近因原则可以帮助保险公司确保索赔请求不是由于被保险人的故意或违反保险合同规定所导致的。
近因原则案例分析
![近因原则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ae6a4c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db.png)
近因原则案例分析最近,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近因原则案例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
这一案例涉及到了近因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引发了人们对于近因原则的理解和适用的思考和讨论。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对这一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中的法律问题和相关的法律原则,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发。
这起案例发生在某地的一起交通事故中。
当事人小张驾驶车辆在道路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造成了一名行人受伤。
在事故发生后,受伤行人向小张提起了民事诉讼,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据近因原则做出了判决,认定小张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这一判决引发了争议,有人认为法院的判决过于苛刻,不符合事实情况,也有人认为法院的判决是合理的,符合法律规定。
下面我们将对这一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近因原则。
近因原则是指在事故发生后,法院在认定责任的过程中,应当主要考虑导致事故发生的近因,即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
在本案中,小张驾驶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导致行人受伤,因此需要分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以及小张是否存在过错。
根据近因原则,法院应当主要考虑小张与行人的交通行为,以及是否存在违规行为。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小张与行人的交通行为。
据事故现场勘察和证人证言,小张在驾驶车辆时未按规定让行人先行,行驶速度过快,并未及时采取避让措施,导致了与行人的碰撞。
而行人在过马路时也存在一定的违规行为,未按规定通过人行横道,存在一定的过错。
根据这些事实,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小张与行人在事故中都存在一定的过错。
最后,我们需要结合法律规定和相关判例进行综合分析。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和相关司法解释,驾驶人在道路行驶中应当尊重行人的通行权,给予行人优先通行。
而行人在过马路时也应当遵守交通规则,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过马路。
根据相关判例,法院在认定事故责任时应当综合考虑双方的过错程度,以及事故的具体情况。
在本案中,小张与行人都存在一定的过错,但小张的过错程度较重,且直接导致了事故的发生,因此法院判定小张应当承担主要责任是合理的。
(完整版)关于近因原则的案例分析
![(完整版)关于近因原则的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5dd2d4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9.png)
(完整版)关于近因原则的案例分析关于近因原则的案例分析一、近因原则的含义:近因,是指在风险和损失之间,导致损失的最直接、最有效、起决定作用的原因,而不是指时间上或空间上最接近的原因。
近因原则是指是判断风险事故与保险标的的损失直接的因果关系,从而确定保险赔偿责任的一项基本原则,是保险当事人处理保险案件,或法庭审理有关保险赔偿的诉讼案,在调查事件发生的起因和确定事件责任的归属时所遵循的原则。
按照近因原则,当保险人承保的风险事故是引起保险标的损失的近因时,保险人应负赔偿( 给付) 责任。
长期以来,它是保险实务中处理赔案是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保险法》上的近因原则的含义为“保险人对于承保范围的保险事故作为直接的、最接近的原因所引起的损失,承担保险责任,而对于承保范围以外的原因造成的损失,不负赔偿责任。
”按照该原则,承担保险责任并不取决于时间上的接近,而是取决于导致保险损失的保险事故是否在承保范围内,如果存在多个原因导致保险损失,其中所起决定性、最有效的,以及不可避免会产生保险事故作用的原因是近因。
由于导致保险损失的原因可能会有多个,而对每一原因都投保于投保人经济上不利益且无此必要,因此,近因原则作为认定保险事故与保险损失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重要原则,对认定保险人是否应承担保险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保险法》、《海商法》只是在相关条文中体现了近因原则的精神而无明文规定,中国司法实务界也注意到这一问题,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第十九条规定了“(近因)人民法院对保险人提出的其赔偿责任限于以承保风险为近因造成损失的主张应当支持。
近因是指造成承保损失起决定性、有效性的原因。
”二、实际应运用近因原则的细节按照近因原则,如果是单一原因导致保险损失的,则只需判断该原因是否为保险合同所约定的保险事故,适用较为容易。
但存在多个原因的,近因原则的适用较为复杂,以下结合案例来具体分析:⒈保险损失由一系列原因引起,则前一原因(即诱因)是否构成“近因”应判断各原因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及性质。
海上一艘船多个舱出事近因原则经典案例
![海上一艘船多个舱出事近因原则经典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f8e79ff5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45.png)
海上一艘船多个舱出事近因原则经典案例海上的运输是一个极具风险和挑战的领域,因为它常常涉及到巨大的货船、长途航行以及浩瀚的海洋等多种因素,使得在船舶运输中发生事故的概率也相对较高。
在这种情况下,船舶所有人及其保险公司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确定事故责任并决定赔偿金额。
因此,在海上货运事故处理中,近因原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近因原则”是指在判断事故责任和赔偿时,应当公正、合理地考虑事故发生前的大部分环节和因素,找出致事故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以确保责任和赔偿的公正和合理。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一个经典案例来详细解释近因原则的适用。
案例一:亚马逊号货轮沉没1995年4月27日,英国东南部的多佛海岸外普里茅斯以南一百余海里处,一艘名为“亚马逊号”的新加坡货轮在险恶的海况下沉没。
据了解,该货轮上装有3500吨堆高木头。
当时有12名船员和2名中方工人在船上,无人生还。
在船沉后,船东认为是载重过重导致沉没,但这被证实为不正确的。
经过调查,如下事实浮出水面:1.船员缺乏足够的安全培训并没有真正理解如何应对紧急情况;2.船舶超龄、下水时间太久,且曾多次被泊在边境地区,存在安全隐患;3.船舶在出发之前,没有经过彻底的安全检查;4.船长在船上行事独断,忽视了一些安全规定;5.货物的装载不是按照规定进行的,而是过度装货。
根据近因原则,对这个事故的责任分配是基于最后一步事故的影响以及以前发生的所有事件和因素,得出负责人员和公司的判断。
在这个案例中,货轮的船东和保险公司在进行赔偿时,必须采用近因原则,对事故的真实原因进行分析。
由于事故后发现,货轮上存在多种安全隐患,而船舶管理人员有责任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这些事故发生。
因此,在根据近因原则的分析后,保险公司最终确定了责任方,并对船员的家属进行了赔偿。
总之,近因原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原则,它可以帮助所有人更加公正和合理地确定事故责任和赔偿金额。
但是,要想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这个原则,我们必须考虑到船舶运输中的所有因素,包括船舶性质、操作人员的水平、装载货物的必要性、安全管理制度等,以确保船舶的安全和运输的顺利。
近因原则法律案例(3篇)
![近因原则法律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7eaec4f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01.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李某于2018年8月购买了一辆新车,为了保障车辆安全,李某在保险公司为其车辆购买了全险,包括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等。
2020年2月,李某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不幸发生交通事故,导致车辆严重损坏。
李某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申请,但保险公司以此次事故并非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范围为由,拒绝赔偿。
李某遂将保险公司诉至法院,要求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二、案件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此次交通事故是否属于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范围,以及是否适用近因原则。
三、近因原则概述近因原则是保险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保险事故的发生与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且这种因果关系是保险事故发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原因。
在保险合同中,如果保险事故的发生与保险责任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那么保险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四、案例分析1. 事故原因分析根据李某提供的证据,此次交通事故是由于对方驾驶员酒后驾驶所致。
李某的车辆在事故中并未违反交通规则,且事故发生时李某的车辆处于正常行驶状态。
2. 保险责任范围李某所购买的保险合同中明确约定,保险公司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原因导致的车辆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此次交通事故属于意外事故,且李某的车辆损失是由于对方驾驶员酒后驾驶所致,符合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范围。
3. 近因原则适用根据近因原则,保险事故的发生与保险责任之间必须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在本案中,对方驾驶员酒后驾驶是导致李某车辆损失的直接原因,且这种因果关系是保险事故发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原因。
因此,此次交通事故应当适用近因原则。
4. 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的车辆损失是由于对方驾驶员酒后驾驶所致,属于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范围。
同时,此次交通事故符合近因原则的要求,因此保险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法院判决保险公司赔偿李某车辆损失费用人民币10万元。
五、案例启示本案对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具有以下启示:1. 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应当充分了解保险合同条款,明确保险责任范围,避免因对合同条款理解不一致而引发纠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近因原则的案例分析
一、近因原则的含义:
近因,是指在风险和损失之间,导致损失的最直接、最有效、起决定作用的原因,而不是指时间上或空间上最接近的原因。
近因原则是指是判断风险事故与保险标的的损失直接的因果关系,从而确定保险赔偿责任的一项基本原则,是保险当事人处理保险案件,或法庭审理有关保险赔偿的诉讼案,在调查事件发生的起因和确定事件责任的归属时所遵循的原则。
按照近因原则,当保险人承保的风险事故是引起保险标的损失的近因时,保险人应负赔偿( 给付) 责任。
长期以来,它是保险实务中处理赔案是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保险法》上的近因原则的含义为“保险人对于承保范围的保险事故作为直接的、最接近的原因所引起的损失,承担保险责任,而对于承保范围以外的原因造成的损失,不负赔偿责任。
”按照该原则,承担保险责任并不取决于时间上的接近,而是取决于导致保险损失的保险事故是否在承保范围内,如果存在多个原因导致保险损失,其中所起决定性、最有效的,以及不可避免会产生保险事故作用的原因是近因。
由于导致保险损失的原因可能会有多个,而对每一原因都投保于投保人经济上不利益且无此必要,因此,近因原则作为认定保险事故与保险损失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重要原则,对认定保险人是否应承担保险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保险法》、《海商法》只是在相关条文中体现了近因原则的精神而无明文规定,中国司法实务界也注意到这一问题,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第十九条规定了“(近因)人民法院对保险人提出的其赔偿责任限于以承保风险为近因造成损失的主张应当支持。
近因是指造成承保损失起决定性、有效性的原因。
”
二、实际应运用近因原则的细节
按照近因原则,如果是单一原因导致保险损失的,则只需判断该原因是否为保险合同所约定的保险事故,适用较为容易。
但存在多个原因的,近因原则的适用较为复杂,以下结合案例来具体分析:
⒈保险损失由一系列原因引起,则前一原因(即诱因)是否构成“近因”应判断各原因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及性质。
⑴各原因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前一原因(即诱因)不构成“近因”。
(案例:保险船舶因大雾偏离航线搁浅受损,本案近因是大雾导致船舶搁浅,超载和不适航与大雾没有因果关系不是近因。
)
⑵各原因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则应判断因果关系的性质。
A、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的不构成“近因”。
(案例:保险车辆遭受暴雨泡浸气缸进水,强行启动发动机导致发动机受损,近因是强行启动发动机,暴雨并不必然导致发动机受损而不是近因。
)B、存在必然因果关
系的构成“近因”。
(案例:著名的艾思宁顿诉意外保险公司案中,被保险人打猎时从树上掉下来受伤,爬到公路边等待救援时因夜间天冷又染上肺炎死亡,肺炎是从树上掉下来的意外事故之必然,因而是近因。
)C、是否存在必然因果关系有争议的,则取决于法官自由裁量。
(案例:投保人被车辆碰擦,送往医院后不治身亡,死亡原因是心肌梗塞,车祸是否是心肌梗塞的诱因,即构成死亡的近因取决于法官自由裁量。
)
⒉多个致损原因,其中对保险事故的发生起直接的、决定性作用的原因是近因。
(案例:船舶开航前船长因病不能出航,经港监批准由大副临时代理船长,航行途中三副纵火造成火灾事故,三副与大副之间有矛盾不是近因,三副故意纵火才是火灾事故损失的近因。
)
⒊多个致损原因共同作用导致保险事故,则多个原因均是近因。
典型案例为非典型肺炎致人死亡,单纯慢性病或非典均不会产生被保险人死亡的后果,但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必然会导致死亡的结果,则非典与慢性病均可视为死亡的近因。
三、典型案例分析
a案例中近因原则的体现:
案例过程
某被保险人投保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同时附加了意外伤害医疗保险。
一天,被保险人因支气管发炎,去医院求治。
医院按照医疗规程操作,先为被保险人进行青霉素皮试,结果呈阴性。
然后按医生规定的药物剂量为其注射青霉素。
治疗两天后,被保险人发生过敏反应,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医治无效死亡。
医院出具的死亡证明是:迟发性青霉素过敏。
被保险人的受益人持医院证明及保险合同向保险人提出索赔申请。
案例分析
保险人接到受益人的申请后,内部产生两种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是被保险人是在接受疾病治疗过程中死亡的,不属于“意外伤害”的范畴。
由于被保险人投保的是人身意外伤害险,并非是疾病死亡与医疗保险,因此,保险人不应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另一种意见是尽管被保险人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死亡的,但由于迟发性的青霉素过敏对于医院和被保险人来说均属突然的意外事件,尤其对于具有过敏体质的人来说,不能认为身体仅对某种物质过敏就认定是次健康体。
因此,由于青霉素过敏导致死亡,可以比照中毒死亡处理,而不能认为是因疾病导致死亡。
既然如此,排除了被保险人因疾病死亡的可能性,只能视为意外死亡。
所以保险人应按照人身意外伤害险的保险合同规定,履行给付保险金的义务。
案例结论
一般认为后一种意见比较合理。
首先,就“意外伤害”的定义而言,是指外来的、突然的、非本意的使被保险人身体遭受剧烈伤害的客观事件。
对于被保险人来说,医院按照医疗规程为其注射的青霉素药物,可以认定为“外来的”物质,即具有“外来的”因素;因皮试反应正常。
被保险人于接受治疗两天后突发过敏反应,不仅被保险人自己难以预料,而且医院也是在被保险人发生过敏反应后才知道。
尽管医院方懂得人群中有人会发生青霉素过敏反应,但究竟何人发生、何时发生,尤其是首次使用青霉素药物,并产生迟发性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人,对于医院方来说也是个未知数。
因此,该事件对于被保险人来说,具有“突然的”因素;被保险人去医院受治疗的目的,是医治支气管的炎症,没有料到会因青霉素过敏反应导致身亡,显然被保险人具有“非本意”的因素。
综合上述三个因素,被保险人的死亡完全符合“意外伤害”的定义。
再者,就“意外伤害”的因果关系而言,只有当意外伤害与死亡、残废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时。
即意外伤害是死亡或残废的直接原因或近因时,才构成保险责任。
本案中,如果被保险人当初使用的不是青霉素,而是其他药物,很可能既医治好了支气管炎,又平安无事。
但由于被保险人不知道自己对青霉素过敏,而且医院方也认为可以正常使用青霉素,在这种前提下发生的悲剧。
很显然,青霉素过敏反应是导致被保险人死亡的直接原因,也是意外伤害的原因。
这是因为,中国医疗卫生部门至今没有统一确认:对于某种物质具有过敏反应体质的人,这种过敏反应是一种疾病。
如果青霉素过敏反应不是疾病,我们通过排除法,可以得出结论,即被保险人的死亡,肯定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也不属于疾病死亡,也不是医院方的医疗责任事故,更不是自然死亡,那么便只有意外死亡。
因此,被保险人因青霉素过敏反应导致死亡,符合“意外伤害”的因果关系。
总之,保险人在开展各类人身保险业务时,应该注意保险事件的特殊性,分清保险事件的因果关系,掌握条款中保险责任与除外责任的界限,从而维护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合法利益。
b选择此案例的特殊之处:
造成事故的原因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可能是多个没有关联的原因,也可能是一连串的原因所致。
判断近因的原则是,近因不是最近的原因,而是造成事故最直接、最有效的原因。
保险损失由一系列原因引起,则前一原因(即诱因)是否构成“近因”应判断各原因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及性质。
本案中,如果被保险人当初使用的不是青霉素,而是其他药物,很可能既医治好了支气管炎,又平安无事。
但由于被保险人不知道自己对青霉素过敏,而且医院方也认为可以正常使用青霉素,在这种前提下发生的悲剧。
很显然,青霉素过敏反应是导致被保险人死亡的直接原因,也是意外伤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