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思维与隐喻性话语的关系刍议

合集下载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分析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分析

中国政府每年在“两会”上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做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国情、中国政府的政策和主张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受到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关注。

因此其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国际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兼有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双重特征,其翻译实属时政文体翻译。

在这样正式的文体中有许多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隐喻性表达恰如其分地运用于行文中,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基于何种翻译理论,采用何种翻译策略与方法翻译这些隐喻,对于译者来说是需要仔细斟酌考虑的。

一、应用翻译功能论和其翻译策略应用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其核心就是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涉及委托人、译者、接受者多方专业人士集体参与的整体复杂行为。

因此,它要求译者应根据委托人的翻译要求和翻译活动的目的,结合文本的交际功能和译文读者的期盼,来决定源语文本信息的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以及译文的表现形式,顺利完成翻译跨文化活动的文化转换和交际目的。

大部分的应用翻译活动都带有明确而特定的目的,而且整个流程一直是一个多方参与的整体行为。

因此,功能翻译理论不仅在宏观策略上为应用翻译指明方向,还为译者顺利实施不同文本的翻译策略提供可行性途径。

在翻译策略上,功能翻译理论主张从文本功能出发,注重源语文本的分析与解读。

纽马克认为:“‘语义翻译用于‘表达型文本,‘交际翻译法用于‘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

前者要求译文接近原文的形式,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力求接近原文,后者则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应,即信息傳递的效果,分别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

但是,纽马克也指出,很少有文章是只有一种功能的,大部分文章是以一种功能为主,兼有其他两种。

因此,对于功能不同的文本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要善于灵活处理。

二、隐喻与隐喻性思维“隐喻”(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phora,意思就是“转换之后的含义”。

隐喻在思维中的作用

隐喻在思维中的作用

隐喻在思维中的作用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不仅存在于文字和语言中,更广泛地渗透到我们的思维方式中。

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花样,更是一种表达和理解的方式。

隐喻在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建立关联、激发创造力,并在多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隐喻在思维中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

抽象概念往往难以用直接的方式来描绘和表达,隐喻则提供了一种通过将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方式来理解抽象概念的途径。

例如,我们常常用 "时间就是金钱" 这个隐喻来理解时间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将时间与金钱相比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宝贵,并在日常生活中相应地管理和利用时间。

其次,隐喻在思维中帮助我们建立关联。

隐喻通过将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创造出新的联系和意义。

这种联系和意义的建立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和挖掘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

举个例子,当我们说 "爱是一道光" 时,我们通过将爱与光联系在一起,表达出爱的辉煌和照亮人生的力量。

这种隐喻帮助我们在情感层面上理解爱的深刻含义,并将爱与灯塔般的指引联系在一起。

此外,隐喻在思维中激发创造力。

隐喻的使用可以打破常规的思维框架,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将不同的事物相联系,我们可以创造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解和新的解决方案。

隐喻可以帮助我们跳出常规思维的限制,发现事物间的共性和相似之处,从而产生新的灵感和创新的想法。

最后,隐喻在多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文学和艺术领域,隐喻被广泛应用来创造意境和表达情感。

在教育和学习领域,隐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和提高记忆能力。

在科学和技术领域,隐喻可以帮助研究者建立模型和理论,提供新的思路和解释。

在商业和管理领域,隐喻可以用于品牌建设、营销和领导力培养等方面。

综上所述,隐喻在思维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它通过建立联系、创造新意、激发创造力等方式,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建立关联、发散思维,进而在各个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隐喻与语言的哲学思考

隐喻与语言的哲学思考

隐喻与语言的哲学思考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类比和比喻的手段,将一种事物或概念与另一种事物或概念联系起来,以此传递更深层次的意义和理解。

在语言的哲学思考中,隐喻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

本文将就隐喻与语言的关系以及其在哲学思考中的作用展开论述。

首先,隐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经常使用隐喻来描述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使之更具体、生动。

比如,“心如止水”、“一叶知秋”等等,这些表达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通过隐喻的方式,以叙事的形式传递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隐喻使得我们能够用直观的方式理解抽象的概念,使之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经验。

其次,隐喻在语言中具有启发思考和创造力的作用。

当我们遇到难以理解或抽象的概念时,通过隐喻可以引发我们的联想和想象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

比如,当我们说“时间就像一把飞驰的马车”,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隐喻来感受时间的流逝和瞬息万变。

隐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还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启发我们发现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此外,隐喻也与语言与概念的关系密不可分。

语言是我们思维的表达工具,而概念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隐喻通过将不同的事物或概念联系起来,使之成为认知的桥梁。

比如,当我们说“知识是一座大山”,我们通过这个隐喻把知识和大山联系起来,表示知识的庞大和浩瀚。

通过隐喻,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和表达我们的思维和理解。

然而,隐喻也有其局限性和风险。

隐喻是一种有限的表达方式,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误解或歧义。

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和认知都不尽相同,对于隐喻的理解也会有差异。

同时,隐喻也可能被滥用和误导,特别是在政治和宣传中,通过隐喻制造舆论和误导大众。

因此,我们在使用和理解隐喻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批判思维和辨别能力。

总之,隐喻与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

通过隐喻,我们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启发思考和创造力。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影响关系——以翻译和诗歌为例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影响关系——以翻译和诗歌为例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影响关系——以翻译和诗歌为例贾彦文
【期刊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13)006
【摘要】隐喻是一种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思维现象,具备多方面的功能.从其自身语言系统的角度来看,它是语言发展和变化的动力机制;从修辞学的角度看,它是表达复杂的事物和思想的有力工具;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它表达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从隐喻思维的发展、隐喻和思维的内在联系等角度出发,以隐喻在翻译和诗歌中的应用为例,阐述了隐喻和思维认知的相互影响.
【总页数】4页(P597-600)
【作者】贾彦文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天津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8
【相关文献】
1.认知隐喻视角下的宋词隐喻显性翻译——以宋词中梧桐意象翻译为例 [J], 赵振华
2.认知视域下英语诗歌中隐喻的翻译--以弗罗斯特的诗歌《白桦树》为例 [J], 姬广礼;胡大伟
3.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诗歌的意象翻译——以李商隐诗歌中的“蜡烛”意象为例 [J], 章国军
4.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探析——诗性隐喻解读和翻译的认知视角与诗歌意境的传达[J], 李气纠;李世琴
5.认知语言视角下诗歌的隐喻翻译技巧研究 [J], 胡彩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隐喻话语的内部理解

文学隐喻话语的内部理解

文学隐喻话语的内部理解
文学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以传达深层含义或抽象概念。

隐喻话语是指使用隐喻表达的言辞,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部理解。

隐喻话语的内部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分析:
1. 比喻意义:隐喻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暗示出被比较事物的特征或特点。

这种比喻意义常常通过语言的形象和意象来体现,使读者能够从感官和情感层面更深刻地理解被描述
的事物。

2. 多重含义:隐喻话语常常具有多重含义,不同的读者可能会从中获得不同的理解。

这是因为隐喻在表达时常常涉及到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背景、经验和情感状态来解读隐喻,并从中获取属于自己的内在理解。

3. 情感共鸣:隐喻话语往往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感共鸣。

通过将抽象概念或情感与具体的形象进行联系,隐喻可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

这种情感共鸣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所传
递的主题或情感,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4. 隐喻的扩展与转化:隐喻话语不仅限于表面的比喻意义,还可以通过扩展和转化来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隐喻可以引发联想和思考,将读者的思维从一个具体的形象或情感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

通过这种扩展与转化,读者可以从隐喻话语中获得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在理解。

总而言之,文学隐喻话语的内部理解是一种丰富多样的阅读体验。

它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比喻意义,还涉及到多重含义、情感共鸣以及隐喻的扩展与转化。

通过对隐喻话语的深入理解和解读,读者可以更好地领略到文学作品的内在意义和美感。

隐喻思维语言哲学视角释读论文

隐喻思维语言哲学视角释读论文

隐喻思维的语言哲学视角释读【摘要】隐喻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也是一种特异的思维模式,它具有不同于普通语言的语义结构和解读方式,即有特殊的心智加工模式。

隐喻在语言中表现为以一事物比喻或指代他事物,在思维中以一个概念域映射其他概念域。

【关键词】隐喻;语言哲学;释读1 隐喻语言与隐喻思维传统上,隐喻被视为语言表达中的一种重要的修辞现象,语言和思维被分列在两个范畴体系中研究。

隐喻被视为具有明显修辞特性的语言现象的原因有二:(1)隐喻被视为一种语言现象,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修饰,一种词语转义;(2)隐喻表达了一种语义异常。

然而,仔细思量,后一观点中已经蕴涵了隐喻同时是一个思维过程,因为如果没有一个思维过程的创造性,就不可能出现词语转义或语义异常。

来自认知语言学的广泛的证据表明,隐喻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大部分是隐喻的。

这样,隐喻现象就将语言和思维这两个范畴紧密关联起来。

认知语言学的这一发现完全超越了隐喻传统上仅被视为语言表达中的一种重要的修辞现象的观点。

当代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充分表明,隐喻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方式,是表面借助语言的形式表示深层次命题的一种思维活动。

因此,隐喻既是修辞的也是认知的,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特有言语思维这种认知方式。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首先是思维问题,隐喻语言只是派生的。

这就是说,隐喻性语言只是隐喻性思维的外在表现之一。

隐喻归根到底是一种思维方式,其本质是以另一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和经历这件事或经验。

隐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人类思维运作方式极为相似,人类思维离不开隐喻。

人类的思考最基本的操作是隐喻性的,语言的表意方法、概念的形成都与隐喻的运作机制相似。

此外,人类的思维过程也是隐喻式的,隐喻思维使得人类把存在的东西看作喻依去意指那些难以表达的或不存在的或无形的喻旨。

关于隐喻是一种思维现象,国内外学者已经做过大量的论述。

互动理论认为,隐喻的主要作用不在于对新事物的命名。

隐喻与思维方式

隐喻与思维方式

隐喻与思维方式引言:人类思维的多样性是独特的,我们通过语言和符号进行交流,思考和表达。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是隐喻,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隐喻的定义和运用、隐喻与思维方式的关系以及隐喻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隐喻的定义和运用:隐喻是将一个概念或者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者事物进行类比的修辞手法。

它通过将两个不同的概念或事物联系起来,为我们的思维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例如,当我们说“时间是金钱”时,我们用金钱来比喻时间的珍贵和有限。

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本质和重要性。

隐喻并不仅限于语言层面,它也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我们常用“喜欢”来形容我们对某种事物的好感,就把感情这个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覆盖面更广的事物进行了隐喻,从而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隐喻与思维方式的关系:隐喻是我们思维的基本方式之一,它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隐喻通过将不同的概念和事物联结起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复杂的概念。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并拓宽了我们的思维边界。

比如,我们常用“她是一朵花”来形容一个女性美丽动人,这个比喻帮助我们通过将女性与花朵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她的美丽。

隐喻也可以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

通过使用特定的隐喻,我们可以在有限的语言和符号中激发出更多的联想和想象力。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思维工具。

它通过类比和比较帮助我们认知和理解抽象的概念。

通过不断地运用隐喻,我们可以形成一种更加灵活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隐喻的意义:隐喻在思维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扩展了我们的思维边界,促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隐喻为我们理解和解释抽象的概念提供了便利,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复杂的概念。

隐喻还可以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使用隐喻,我们可以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融合,创造出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通过将时间和空间与弹簧和网进行类比而得出的。

关于隐喻的哲学思考

关于隐喻的哲学思考

关于隐喻的哲学思考隐喻作为语言中的重要现象,得到了语言学界以及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广泛关注。

本文在阐述隐喻概念和功能的同时,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和行为方式,具有系统性、经验性和心理现实性的特征,并从隐喻与隐喻思维的关系出发,论证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及其哲学的隐喻性,提出隐喻的深层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统一论。

原始人在认识事物时,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由于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这样的结果就形成了隐喻。

从隐喻的产生过程来看,经验是隐喻产生的根源。

经验会成为潜意识,不断地在大脑积累,一旦需要,他们就会浮现出来,成为新信息的参照、比较、判断的标准与依据。

最初对隐喻的研究是把它作为修辞格。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和《修辞学》中最早对隐喻作出了系统性的阐述,他认为隐喻就是把某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另一事物。

20世纪30年代,文学理论家I,A,Riehards提出相互作用理论,他认为隐喻是要旨和途径互相作用的结果,二者之间存在着概念上的不相容性。

Cohen认为隐喻只能从语义理论中得到解释,他用“语义特征取消”的方法分析句子,判断出隐喻句子是被取消了推理特征的句子。

J,Seafle则主张从广义语用学角度探讨隐喻机制,他吸收了Grice的话语理论和语言交际理论,把隐喻的定义和性质放在特定语境中进行阐释。

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类比理论”,Rachards 的“相互作用理论”,还是Cohen的“语义特征取消”,都始终把研究的视角和层次放在语言本身。

作为修辞格的隐喻研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但20世纪以来,隐喻更多是作为横跨心理学、哲学、文艺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多维性研究课题。

本文所论及关于隐喻的哲学思考就是基于这样一种研究背景。

一、隐喻的界定和功能对隐喻的定义历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从语言的阐释和修辞功能上讲,隐喻“是以一个异质而同值的语词‘置换’在常规词序中应该出现的语词”,“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点,用另一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

隐喻思维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运用

隐喻思维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运用

隐喻思维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运用[摘要]本文试图探讨隐喻的本质、隐喻意义的构建和隐喻思维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运用。

旨在加强英语学习者对培养隐喻思维去认识世界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开启英语语言学习的新思路,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关键词]隐喻思维词汇阅读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中,正确理解运用隐喻性思维对我们消除英语阅读中的障碍、正确理解英语文章、词汇内涵和词汇创新,提高英语语言的学习能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图探讨隐喻的本质、隐喻意义的构建和隐喻思维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运用,开启英语语言学习的新思路。

一、隐喻的本质1.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认知模式,是一种人类的认知活动。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更确切地说,隐喻“处于人类独有的认知能力的心脏部位,负责意义的产生、传递和加工”。

隐喻把熟悉的、已知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投射映现于抽象的范畴概念并形成的隐喻性表征,它是人类认知思维的基础。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Qiurk指出:“语义变化,仅从表面上观察,就可以看出细致的和抽象的意义大多是从教具体的意义产生的”。

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发展过程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2.隐喻是语言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隐喻是语言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人们一种熟知的生动语体,也是我们认知世界和促使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隐喻与语言实质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因此,语言隐喻实际上是概念隐喻在语言中的体现,这就是说,我们首先建立的是概念上将一个范畴隐喻化为另一范畴,然后才有语言中将一个词语隐喻化为另一词语的现象。

隐喻在语言中的作用就是人们用语言思考所感知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时,能够从原先互不相关的不同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中发现如同互连网中的链接点,建立认识上质的飞跃。

二、隐喻的构建1.相似性相似性在隐喻性词义的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相似性是隐喻赖以生存的基础。

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善于驾驭隐喻就意味着能洞察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语言与隐喻思维

语言与隐喻思维

【 作者简 介】 白 云 (93 , , 17 一)女 山西和顺人 ,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师 , 南开大学博士后 , 究方向为词汇语义 学、 研 词典 学。
4 4
维普资讯
鸿”“ 、 秋菊 ” “ 蕖 ” 、芙 等形 态曼 妙 的动植 物 。这 类 关
维普资讯
第2 5卷 。 4期 第 20 0 8年 8月
科 学 技 术 与 辩 证 法
Sce e- c n lg n ae tc inc Te h o o y a 4 12 . Au .。 0 8 g 20
大地丰 富了人类 的概念 系统。 关键词 :隐喻 思维 ; 言 ; 学 语 哲 中图分类号 : 0 N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60 2 0 )4— 0 4— 5 10 5 8 (0 8 0 04 0
引 言
隐 喻 自古 就 被 人 们 称 为 语 言 与 思 想 的 千 古 之
诗 人雪 莱 ( h l y 也 曾 以类 似 的笔 触 写 到 : 语 言 S ee ) l “
说 , 置身 于其 中的 自然 是 以完 全不 同 的面 貌 呈 现 他 其 自身 的 。在 那 里 的所 有 事物 和所 有生 物都 被包 含 在一 个 神秘 的互 渗 和排斥 之 网 中。 因此 , 始人 ” 原
使用着隐喻, 对语言与隐喻思维 的认识和理解也在
不 断 地深化 。特 别 是 在 哲 学研 究 中 , 亚里 士 多 德 从 时代 至今 两 千 多年来 哲学 家们 从 未停 止过对 这一 问
题 的思 考 。

“ , 母” 天地的交 合产生了天下万物。中国古代神话
中就有 描述 关于 天地 为公母 交 合 而产 生天 下万 物 的 故 事 , 已经 失 传 的 埃 斯 库 罗 斯 ( she s 的 剧 在 Aecyl ) u 本 T eD uhe f aa h agtso ne中也保 留了有关 天 地交 合 r D 的文 字 。“ 近取 诸身 , 取 诸物 ” 古代 人 们 认 识 和 远 是 描 述 事物 的一 个基 本原则 。人们 发现 不 同类 事物 之

隐喻及隐喻思维在德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隐喻及隐喻思维在德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隐喻及隐喻思维在德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作者:严佩琦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6期【摘要】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隐喻与人的思维和认知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通过分析语言中隐喻与思维、文化的关系,并对中德词汇中常见隐喻现象进行对比研究。

在此基础上探讨在德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强调隐喻以及培养隐喻思维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隐喻;德语词汇;教学中图分类号:G42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6-0149-02作为语言习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词汇学习贯穿于德语教学的始终,同时其中的一词多义、动词前缀、复合词以及德语习语都是德语学习中的重难点。

在传统的词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对词汇音、形、义的掌握,缺乏从认知角度对单词的意义、结构及用法进行系统的阐述,导致学生学习单词死记硬背,缺乏效率,同时也削弱了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①因此,本文拟将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德隐喻表达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学生隐喻意识的培养的必要性,其对德语词汇学习以及跨文化能力的促进作用,以及在具体教学中对学生隐喻意识培养的可行策略。

一、隐喻的概念及界定西方学界对于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德语中“Metapher”一词就源于希腊语中的“metapheréin”,其中“meta”意为“über”,“pheréin”意为“tragen”。

因此隐喻的字面意义可以理解为“übertragen”,隐含着其涉及两种事物分别作为始发点和目的地。

②《现代汉语词典》对隐喻的定义是“不用‘如’‘像’‘似’‘好像’等比喻词,……,把某事物比拟成和他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

”③《杜登词典》对隐喻的解释是“Sprachlicher Ausdruck, bei dem ein Wort (eine Wortgruppe) aus seinem eigentlichen Bedeutungszusammenhang in einen anderen übertragen wird.”④由此可以總结,隐喻是基于两个事物的某一个相似点,将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用于表达另一事物⑤。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乔治·雷克弗尔德(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提出的,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上。

他们认为,隐喻是人们思维方式的基础,语言中的隐喻是通过我们感知、思考和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来构建和理解现实世界的。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表达观念或理念的语言现象。

我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和描述抽象概念,将其与我们已经知道的具体感官经验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使我们能够通过隐喻来表达和理解深层含义和非字面意义。

例如,我们常说一个人“心灵手巧”,这个隐喻将“心灵”(抽象)与“手巧”(具体)联系在一起,来形容一个具备技能或才华的人。

雷克弗尔德和约翰逊将语言中的隐喻分为结构隐喻和概念隐喻两种类型。

结构隐喻是通过语言的结构和形式来呈现的,例如“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将“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与“金钱”这个具体的经济资源联系在一起,表达出时间的可贵和宝贵。

概念隐喻是通过概念之间的映射来呈现的,例如“情感是温度”,这个隐喻将“情感”与“温度”联系在一起,来表达情感的热度或冷静。

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中。

我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和构建现实世界,它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模式。

雷克弗尔德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影响我们的语言表达,也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我们常常用“上升”来表达“进步”,这个隐喻影响了我们对进步的理解,将进步看作是沿着一个竖直方向的上升运动。

隐喻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的最大贡献是揭示了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

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类思维和思考的基础。

通过隐喻,我们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经验联系起来,扩展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隐喻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意义。

例如,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隐喻被广泛运用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共鸣。

从隐喻与隐喻思维角度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从隐喻与隐喻思维角度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2 O世纪7 0年代初开始 ,越来越 多的哲学家 、语 言 学家 、心 理学家 ,认知 学家投身 于隐喻 的研 究 , 使 隐喻研 究呈现 出多层 次、多角度 的研究态 势 。7 0 年 代 以后 欧美 学者 对隐喻 的研究甚 至达到 了狂热 的 地步 , L k f便 是其中 的代表 人物 。在 < 们赖 以 ao 我 生存 的隐喻》 一书中 ,L k f 指 出,隐喻性 是我们 ao
的 时间 吗 ?
此外 ,有 些英汉成 语或俗 语之间几 乎是相对 应
本质及规律性进行概 念化和一体化认识 。 德 国哲学 家C si r as e 将人类 的精 神活动 分成 隐喻 r 思维和话语 一逻辑 思维两 大类 。隐喻 思维被看作 是 人类 认识世 界 的一种 原始 思维 方式 ,人类 思维具 有
翟 红 英
( 陇东学院英语系 ,甘肃 庆阳 75 0 ) 4 00

要:语 言符号的 多义性和创造性得益于隐喻在概念 上的形成和使用 ,人们 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使用 隐
喻.隐喻是人类思维的元方式.隐喻思维是・种超越性思维.隐喻与隐喻思维的关系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提供 了
新 的研 究视 角 .
1隐喻与语言 .
常规语 言,语 言中又会 出现大批新 鲜 隐喻 的延 展 。 因此 ,一代 人 的隐喻是 另一代人 的常规表 达 。语 言 的变化 、词 汇 的内涵 与创 新以及人类 对世 界认识 的
加深无一不得益于 隐喻在语言 中的使用和发展。 2 隐喻与隐喻性思维 .
“ 过 隐喻方 式形成 的认知范 畴是人类 对世 界 通
隐喻 性 。 隐喻 思 维 是一 种 超越 性 思 维 ,它超 越 概 念 、判断、推理 的精确性和有序性 ,直接对认知对象 进行高度概括和抽 象。形象性思维是隐喻思维的突 出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作用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作用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作用日常生活中,人们基本上都是参照熟知的概念来理解和认识那些未知的概念,以此形成这些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隐喻正是通过这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借助清晰具体的概念去理解和认识那些相对抽象甚至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

因此,隐喻是进行抽象思维、理解抽象概念的最重要途径,它在人们认知客观世界中起着指导性、决定性的作用。

研究隐喻与思维、认知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对人们更清楚、更全面的认识外部的客观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一、隐喻的基本内涵和发展传统的观念来讲,隐喻是一种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现代隐喻研究的观点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的现象,还是一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对世界各种事物认知的思维模式。

隐喻是用一个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性去理解、感知和表达出另外一个事物的思维方式,是在彼类事物特征的暗示下去感知、想象、理解、体验甚至讨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语言和文化行为。

我国古人早在先秦诸子中就已经提及隐喻,尽管只是笼统的称之为“比喻”。

到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开始系统地对比喻进行研究,他把隐喻放在了比喻之下并进行了分类。

直到12世纪,南宋陈骙首次在汉语修辞学上提出了隐喻的概念,并作出详细分类。

发展至此,隐喻在国内的研究层次无异于亚里士多德。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隐喻理论的发展,中国学者开始借鉴西方的理论并结合中国的情况对隐喻进行分析和研究。

“五四”运动后,随着白话文的兴起,基于白话文的隐喻修辞蓬勃发展,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唐钺的《修辞格》将我国对隐喻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系统的总结和论述,这标志着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现当代,随着20世纪70年代莱考夫对隐喻的研究,国内许多学者也纷纷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

其中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林书武为代表人物,包括胡壮麟《认知隐喻学》、束定芳《隐喻学研究》、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等等一些列隐喻研究的着作。

在西方的隐喻研究中,按照他们的研究方法和范围来看,基本可划分为3个时期:即修辞学下的隐喻研究、语义学下的隐喻研究和交叉学科的隐喻研究。

论隐喻与隐喻思维的关系_舒海英

论隐喻与隐喻思维的关系_舒海英

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现象和人类探索外部世界的桥梁,随着隐喻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等各学科的学者投身于隐喻研究中。

隐喻的发展也逐渐由强调从语言内部来认识隐喻的“对比论”“替代论”“转移论”“语义论”“语用论”等发展为强调从人类的认知思维高度来分析隐喻的“互动论”“映射论”“概念复合理论”等。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类事物来经历和理解某一类事物。

隐喻首先是思维问题,隐喻语言只是派生的。

也就是说,隐喻性语言是隐喻性思维的表现。

概括来说,隐喻思维是隐喻形成和理解过程中相关的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地讲,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清晰的类别概念和抽象的概念语言,只能用已知事物的具体意象来表达新事物、新经验,两类事物间的联系是通过类比和联想来发现它们感性现象之间的某种相似性建立起来的,不同事物、经验和现象能够凭借偶然的契机相互联系。

这种通过类比和联想进行的相似性替换过程就是隐喻思维的基本过程。

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隐喻思维研究的是隐喻形成和理解过程中相关的大脑思维过程,是受隐喻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从字面意义上来看,隐喻思维,毋庸置疑,是一种思维方式,同时,又离不开语言的表现形式隐喻,这就让我们可以从语言与思维的视角来推测隐喻语言表达与隐喻思维之间的关系。

一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由于研究方法和理论背景的差异以及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复杂性,两千多年来,它们的关系一直就是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深感兴趣并争论不休的问题。

这些争论具体说来可以归纳为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从起源和发生上说,语言和思维孰先孰后,还是同时出现的;从范围和功能上说,二者是始终对应的,还是有部分交叉,亦或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地位和作用上说,二者是谁决定谁,或是相互作用的。

关于这几种争论,有以下三种代表观点:一种是以美国人类学家萨丕尔和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语言决定思维论,即有什么样的语言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

(21)隐喻式思维

(21)隐喻式思维

(21)隐喻式思维人类的进步,借助于人类群体的沟通;沟通从远古的绳索记事,到至今的语言沟通;不断不停地衍生、认可、共识,从而影响并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发展到今天人类的文明社会。

思维恰巧是影响并主导着语言,人类的沟通从语言表达发出信息、及接受信息并经过思维辨别并进行反馈。

最直接、最简单的语言沟通,莫过于“直言不讳”;从不断的事物发生、摩擦,雷同类似事项、物、人的重复发生,总结出一定的不一定非要“直接了断”的语言表达。

隐喻式思维也从中诞生,从一般的思维中通过同一雷同的语言同一类似的事项、或物、或人,产生、总结出有一定惯性的隐比、隐喻思维。

同时隐喻式思维也简化了语言,乃至达到“不言而喻”;也丰富了人类语言、人类生活的色彩,从沟通、认可与共识中达到“一点即通”或未发生前已有所思维预料。

发展到当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对隐喻式思维分细、认知,及其性质与功用等,真可谓“万法不离其宗”。

中文名隐喻式思维外文名Metaphorical thinking语言思维的工具和物质外壳关系辩证统一学说人类学、语言学和认知科学隐喻的概念通过已有的语词成形机制来规定另一些形式指引较不明确的经验。

由隐喻与隐喻思维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般的语言学概论或普通语言学教科书在论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总会说: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物质外壳。

好像语言与思维之间所存在的就是这样一种“辩证统一”的简单关系,事实上,语言与思维这个涉及语言发生学和语言本质的问题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圆满、充足和明确的解释,一则我们已经无法确切地追溯几百万年前原始语言与认知的萌芽与发展状况,而只有通过文物、遗迹、文献、传说等极为有限的线索去探求关于原始语言的蛛丝马迹;二则现代科技尤其是生理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尚未发展到揭示人类大脑“黑箱”奥秘的地步,人脑的思维机制与语言机制只能通过儿童语言习得和病理语言学等途径去探索。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每一种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理论似乎都无法提供充分的论据让我们相信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就是这样的,柏拉图的理念论、萨丕尔和沃尔夫的假说、Steven Pinker的“思维语” 以及其他一些著名理论都未能逃脱这一命运的摆布,以至于这个问题好像已经陷入了论证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蛋后有鸡的循环怪圈。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隐喻观及汉英思维差异初探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隐喻观及汉英思维差异初探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隐喻观及汉英思维差异初探学号:S111301026 姓名:赵淑芳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

隐喻思维是一种超越型思维,直接涉及认知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以达到对事物的整体理解。

隐喻与隐喻思维的关系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而各种语言的差异,会影响到使用这些语言的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思维特征,并在其文化的影响下,渗透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

本文试图从隐喻的角度探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并进一步揭示汉英思维的差异,以期对研究中西方文化有所参考价值。

关键词:隐喻;隐喻思维;语言;思维;关系;差异引言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充足、圆满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派所关注的一个要点(杨永林,2004:14-17)。

一般的语言学概论在论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物质外壳。

事实上,语言与思维之间并不是这样一种简单的辩证关系。

任何一种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理论似乎都无法提供充分的论据让我们相信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就是这样或者那样。

作为修辞格的隐喻研究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中西方都对隐喻做了充分的研究,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已广泛运用“比”的手法,其中就包括隐喻(朱光潜,1984:37-39)。

而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对隐喻进行系统研究的,他对隐喻的性质及功能的诠释为其后两千多年的西方修辞学的隐喻研究确立了基本线索。

本世纪以来,隐喻研究已经突破了原来的修辞研究,走上了多维研究的发展道路。

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隐喻研究几乎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其代表人物就是Lakoff 和Johnson。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Lakoff 指出,隐喻性是我们日常概念体系的本质,隐喻已成为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是人类主要的、基本的生存方式。

隐喻性表达的语用解读

隐喻性表达的语用解读
c o n t e mp l a t i n g t he r u i ns o f h e r i d e a l i s m a n d he r i n no —
要特 点 : 一是 隐喻 是两 个 不 同域 之 间 的互 动 , 即从 始 c e n c e . 该 句 宾语 t h e r u i n s o f h e r i d e a l i s m a n d h e r i n — 源域 到 目标域 的结构 映射 ; 二是 隐 喻的理 解是 一种 想 n o c e n c e中, 作者 将 具体 隐喻抽 象 , 把 h e r i d e a l i s m 象性 经历 , 即 通过 我们 熟 悉 的 、 已知事 件来 认 识 和 理 a n d h e r i n n o c e n c e隐喻为 建筑物 的毁 坏 , 理 想 主义 和 解我们 不熟悉 的未 知事 件 J 。对 隐喻 表达 的理 解也 天真 纯 洁 的破 灭 仿 佛 就 是 建 筑 物 的毁 灭 。 ( 3 ) L i f e
系统, 从 根本 上 是 隐 喻方 式 的 。 近年 的认 知 语 言 u p t h r o u g h t h e f o g . 该 句 中的 s h o u l d e具体 , 借用身体的某一部 也不 再是 简单 的语 言产 物 , 而是 用 语 言 表 现 出来 的 位 来 隐喻客 观世 界 的事物 , 使 山具有 了人 的特 征 , 更
类型, 阐释隐 喻性 表 达 的语 用功 能 , 以帮 助 学 习者 能 m u s 没 有关 联之处 , 但 是 两者 有 内在 的相 似 之处 , 即
够 对隐喻 l 生 表 达的理解更深 刻 、 更明确 。

生 与死处 于 生命 的两端 , 而狭 道 是一 个路 段 , 通 过这

语言隐喻与隐喻语言

语言隐喻与隐喻语言

由此可见,了解隐喻就是要了解始源域与目 的域之间的系统的结构投射。一般而言,人们依赖 具体世界里的模式来概念化抽象的现象,换言之, 人们对抽象范畴的概念化源于与他人、日常物体、 动作及事件的经验。始源域往往是具体的、易于描 述的概念,而目的域则往往是抽象的、不易描述的 概念。
常见的始源域有:人体(heart of the problem), 健 康 与 疾 病 (a healthy society), 动 物 (She is a bitch), 植物(the fruit of her labor), 机器和工具 (conceptual tools), 金 钱 和 经 济 交 易 (business) (to save some energy), 烹 饪 和 食 品 (recipe for success), 热和冷 (an icy stare), 光和暗 (a dark mood), 力 (Don’t push me), 运 动 和 方 向 (Inflation is soaring)e mountain(山是没有脚 的!)、legs of the table、head of department、 face of a watch、eye of a needle、mouth of a hole、hands of a watch和汉语中的“床头”、“虫眼”、“腿肚 子”、“手指肚”、“手脖子”、“脚脖子”等在日 常语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哲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已经证明,隐喻是人 类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工具,隐喻普遍存在 于日常生活中,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思维和 行动中。人类的日常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的。
那么,俄狄浦斯是如何解开谜底的呢?这至少部分得益
于他的概念隐喻知识。好像有两个隐喻在起作用: “人生是一天”; “人生是旅程”。 所以,俄狄浦斯的生命至少部分地是由他的隐喻知识挽 救的。由此可见,隐喻对人类生活和交际起着不可或缺的作 用,在语言研究中也必然是个重要的内容和话题。

隐喻、隐喻性思维与相似性思维

隐喻、隐喻性思维与相似性思维

隐喻、隐喻性思维与相似性思维
杨明;闫岫峰
【期刊名称】《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4)004
【摘要】修辞中的隐喻、隐喻性思维和相似性思维是人们解释语言、思维和世界的关系的三个层次.修辞上的隐喻认为隐喻是对不同的客观事物所存在的相似点的揭示和创造;隐喻性思维借用了修辞隐喻的相似理论,认为隐喻是认知世界的手段,它充满了我们的日常语言中,并对语义的衍生和发展起作用;相似性思维理论也是从认知的角度,认为人们总是以特定的认知模型把新的知识和体验与大脑中的相似块相耦合,相似性思维的过程就是对知识和体验的概念分类和综合过程;"相似性思维"理论比"隐喻性思维"理论能从更广泛的范围上解释语言现象.
【总页数】4页(P90-92,108)
【作者】杨明;闫岫峰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22;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5
【相关文献】
1.隐喻性思维:认知视阈下的隐性课程 [J], 周莉莉
2.概念隐喻理论和汉语成语运用中的隐喻性思维结构 [J], 罗瑞球
3.基于隐喻创造相似性特征的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 [J], 陆燕
4.隐喻思维与隐喻性话语的关系刍议 [J], 李璐
5."苦"的词义引申反映的隐喻性认知思维 [J], 王大刚; 王联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 和 从言 语 向思 维运 动 。
三、 隐喻 思 维 在 隐 喻 性 话 语 中实 现 出来
“ 喻 性 话 语 ” 是 指 自然 语 言 中 那 些 实 现 了 隐 隐
喻 思 维 的 话 语 。之 所 以 这 样 说 , 因 为 要 区 分 “ 言 是 语
的 隐 喻 ” “ 语 的 隐 喻 ” “ 言 的 隐 喻 ” 指 那 些 和 言 。 语 是 已经被 社会 集 团约 定俗 成 的 、 式 和 意义 基 本 固定 形 的 隐 喻 , 以 词 语 或 短 语 的 形 式 出 现 , 包 括 一 部 多 也
子 的手 捂着 )

因为语 言 实 现思 维 , 以作 为语 言 表 达式 的 隐喻就 所 应 该 是 实 现 了“ 喻 思维 ” 即 : 喻不 仅 是 一 种语 隐 , 隐 言现 象 , 是一 种思 维结 果 。 还 从 社 会 交 际 的 角 度 看 , 思 维 向 言 语 运 动 等 同 从
襄樊 职 业技 术 学 院学报
第1 1卷 双 月刊 第 1期 21 0 2年 1月
di 3 6 /i n17 — 1X2 1.1 6 o:1 9 9js . 1 94 . 2 . 5 l. .s 6 0 00
隐喻思维与隐喻性话语的关系刍议
李 璐
鄂 州 4 60 ) 30 0
( 州职 业大 学 , 湖 北 鄂
概 念 ,形 成 不 同 认 知 领 域 之 间 相 互 联 系 的 认 知 方 式 。 他 们 把 隐 喻 研 究 从 表 层 引 向 了 深 层 , 拘 泥 于 不 隐 喻 的 形 式 与 结 构 研 究 , 隐 喻 研 究 上 升 到 普 遍 的 将 日常 思 维 的 高 度 。

统 的核心
二 、 维 在 言 语 中实 现 出来 思
维 果 茨基 在 《 思维 与 语 言》 书 中 , 社 会 —— 一 从 历史 发 展 的角度 研 究 了言语 思 维 , 出词 的意 义才 提
是 社 会 交 往 机 能 和 思 维 机 能 这 两 个 彼 此 相 联 系 的
言 语 思 维 的 单 位 。 他 认 为 :1 维 不 是 在 言 语 中表 [思 4 “ 现 出来 的 , 而是 在 言语 中实 现 出来 的 。” 么 , 那 我们 也 可 以 这 样 说 , 为 语 言 使 用 现 象 的 “ 喻 ” 作 为 作 隐 是 思 维 的 “ 喻 ” 实 现 。这 样 就 保 证 言 语 和 思 维 的关 隐 的 系始 终 是 统 一在 两 个 互 逆 的过 程 中 : 思 维 向言语 从
隐喻 性 话 语 的 表 达 与 理 解 问题 。 关键词 : 知; 喻思维 ; 认 隐 隐喻 性 话 语
中 图分 类 号 : 0 H 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9 4 2 1 ) 1 0 6 — 3 1 7 — 1 X( 0 2 0 — 0 5 0
2 0世 纪 8 0年 代 以 来 , 学 家 、 理 学 家 、 言 哲 心 语 学 家 、 号学 家 和人 类 学 家 都对 隐 喻研 究 产 生 了极 符 大 的 兴 趣 。学 者 们 研 究 的 维 度 、 识 论 和 方 法 论 的 认 不 同 导 致 了 不 同 派 别 的 隐 喻 理 论 层 出 不 穷 , 知 隐 认 喻理 论 就 是其 中之 一 。认 知 是思 维 的 一种 , 认 知 从
分熟 语 和谚 语 等 ,具 有 概 括性 、稳 固性 和常 用 性 ; “ 语 的 隐 喻 ” 是 使 用 者 为 了 表 达 情 感 或 交 际 意 图 言 的 需 要创 造 出来 的 , 特 定 的语 境 相 联 系 , 个 别 同 是
的 , 开 了 一 定 的 语 境 , 义 会 消 失 或 发 生 变 化 。 比 离 喻 较下 面例 子 : A 傍 晚时 分 , 烧 云上 来 啦 ! . 火 B 你 看你 的头发 , 窝样 ! . 鸡 c 迷 离 的灯 光下 , 脸上 的雀 斑若 隐若 现 。 . 她 D ( 子 x 丈 夫 说 ) 手 冷 !( 夫 立 即 拉 过 妻 .妻 - , J 我 丈
已 存 在 的 事 物 或 现 象 区别 开 来 。 如 计 算 机 出 现 时 , 汉 语 言 社 会 将 其 喻 为 通 电就 能 思 考 的 大 脑 , 是 赋 于 予 它 一个 概 念 —— 电脑 ; 样一 个 命 名过 程 就 是 人 这 们认 知 新 事 物 ( 算 机 ) 约 定 俗 成赋 予 其 名称 ( 计 并 电 脑) 的过 程 。很 明 显 , 辞 格 的 隐 喻 是 一 种 语 言 使 用 修 现象 , 思 维 的隐 喻则是 一 种认 知 的表达 过程 。 而
在语 言 产 生 之前 , 维 是 存 在 的— — 此 时是 一 思 种 类似 现 在 意义 上 的原 始 的“ 象 思 维 ”语 言 产生 具 ; 之后 , 定 程 度 上改 变 了人们 的思 维方 式 —— 这 就 一 是 “ 言 思 维 ” 产 生 。语 言 思 维 使 原 始 的具 象 思 维 语 的 逐 渐 摆 脱 对 具 象 实 体 的 依 赖 , 人 的 智 性 发 展 又 为 而 这 种 摆 脱 提 供 了 条 件 。 在 一 切 发 展 成 熟 之 后 , 言 语 就成 为 最 重要 的刺 激手 段 , 为 提 高人 的心 理机 能 成 的 “ 理工 具 ” 一 种 “ 号 ”语 言 成 为人 类 社 会存 心 的 记 , 在 的 基 础 , 过 语 言 来 学 习 和 交 流 成 为 人 类 行 为 系 通
sn 于 18 o ) 9 0年 出版《 们赖 以生存 的隐喻》 Mea h r 我 ( tp o w v y , 出 了 隐 喻 的 认 知 观 ,】 为 隐 喻 不 仅 el eb ) 提 i [ 1 认 仅 是 语 言修 辞 手 段 , 且是 一 种 思维 方 式 。具 体 来 而 说 , 们 往 往 用 具 体 的 、 知 的 、 单 的 、 形 的 概 人 熟 简 有 念 去 认 知 和 体 验 抽 象 的 、 熟 悉 的 、 杂 的 、 形 的 不 复 无
个“ 具体 概念 ” 。 因 此 ,人 类 的 全 部 知 识 和 文 化 从 根 本 上 说 , 并 不 是建 立 在逻 辑 概 念 和逻 辑 思维 的基 础 上 , 是建 而 立 在 隐喻 思 维这 种 “ 于 逻 辑 的概 念和 表 达方 式 ” 先 之上 ; 或 者说 , 类 是 通过 隐 喻思 维 来认 识 现 实世 阁 人 界的 , 逻辑 思 维 的基 础 是 隐喻 思 维所 创 造 的具体 概 念 及 其 意 义 系 统 , 隐 喻 思 维 过 渡 到 逻 辑 思 维 的 中 从
介是 概 念 , 念 的形成 经 历从 “ 体 ” “ 象 ” 过 概 具 到 抽 的 程 , 终 成为 普适 性 的“ 辑 概念 ” 最 逻 。事 实 上 , 言 的 语 产生 本 身就 是 一 种 隐喻 , 象 形符 号 也好 表 音符 号 用 也好 ,也 就 是 用 一 种 符 号 来 指 称 外 在 的事 物 和 现
种 “ 话 思维 ” “ 喻 思维 ” 方式 ; 进 一 步认 为 神 即 隐 的 并
“ 喻思 维 ” 隐 是人 类 最 初最 基 本 的思 维 方式 , 言 的 语 逻 辑 思 维 功 能 和 抽 象 概 念 实 际 上 只 是 在 隐 喻 思 维 及 其 形 成 的具 体概 念 的基 础 上 才得 以形 成 和 发展 。 也 就 是 说 , 远古 先 民那 里 , 们 运 用 隐 喻 思 维 去 在 他

隐 喻是 一 种 思 维 方 式
象, 只不 过 这 种 隐 喻 思 维 比之 神话 世 界里 的 “ 隐喻
思 维 ” 高级得 多 。 要
恩 斯特 ・ 卡西 尔 在 《 言 与神 话 》 书 中提 出 : 语 一 阁 在 神话 世 界里 , 们 并 不 是按 照我 们 通 常使 用 的逻 人 辑 思维 的方式 来 看 待外 在 事 物 和现 象 的 , 是用 一 而
正是 语 言 的发展 过程 。
维定 势 , 旨在将 “ 隐喻 ” 明喻 ”“ 与“ 、借喻 ” 等进行 比较 ,
陷入 隐喻 只是 一 种语 言 修 饰 的狭 隘 视 野— —一 种 典 型 的 语 言 学 的 隐 喻 观 。其 次 , 隐 喻 作 为 思 维 对 将
待 , 自它 是 人 们认 知世 界 的 一 种 工具 , 源 一种 新 事 物新 现象 出现 后 , 们必 须 赋 予 它一 个 概念 以跟隐喻研 究的重要 派别之 一 , 主要  ̄ A 4 日常的认 知思 维角度研 究 隐喻性话语 。 , .3 k f
本 文围绕隐喻 思维与 隐喻性话语 的关 系, 从原始人 类神 话思 维的角度 , 论述 了隐喻是 一种 思维方式的观点 ; 思维 从 和 言语 的关 系的角度 , 述 了隐喻思 维是 在隐喻性话语 中实现 出来的观点 ; 论 最后 , 简要 论述 了作 为 日常思维 实现 的
角度 研究 隐 喻就 是 从 思 维 角 度研 究 隐 喻 。笔 者 认
为 , 清 隐 喻思 维 与 隐喻 性 话 语 之 间 的关 系 , 从 廓 是 思维 角 度研 究 隐 喻 的重 要 内涵之 一 , 作 为思 维 方 是 式 的 隐 喻 研 究 无 法 回避 的 领 域 。 美 国语 言 学 家 莱 考 夫 ( a o ) 约 翰 逊 (o n Lkf 和 Jh—
从 柏 拉 图开 始 , 乎所 有 的哲 学家 都 无 法 回避 几
对语 言 的研 究 , 理 学家 也 无一 例 外 要将 语 言 研究 心 作 为窥 视 心 理 “ 箱 ” 黑 的重要 凭 借 。也 就 是 说 , 人们 往 往 通 过 语 言 来 研 究 思 维 。这 里 就 暗 含 一 种 公 理 般 的假 设 , 即先有 思维 后有 语 言 , 言体 现 思维 。也 正 语
认 识 外 在 的事 物 和 现 象 。他 们 首先 认 识 自己的躯 体 , 后 用认 识 自己躯 体 的经 验 去 隐喻 地 界定 世 界 然 万 物 , 循 以 已 知 之 物 喻 指 或 比 称 未 知 之 物 , 者 遵 或 以部 分 代 替 全 体 的原 则 喻 指 某 物 ,】 而形 成 一 个 【 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