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病虫遗传育种-专题

合集下载

作物抗病虫遗传育种-V1

作物抗病虫遗传育种-V1

作物抗病虫遗传育种-V1作物抗病虫遗传育种作物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物资源之一,发展健康、高效的农业生产是保障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物病虫害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传统的农业防治方法主要依赖化学农药,但化学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因此,从遗传学的角度来改善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已成为当今农业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1.抗病虫遗传育种的概念遗传育种是指利用遗传学原理和方法加速农作物品种改良的过程。

抗病虫遗传育种就是通过改良抗病虫性状的遗传基础来培育抗病虫的优良品种。

常用的遗传育种方法主要包括杂交育种、重组育种、转基因育种等。

2.抗病虫遗传育种的原理作物植株的抗病虫性状主要是由遗传因素控制的,可以通过遗传育种来提高植株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抗病虫遗传育种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因筛选:将抗病虫相关的基因筛选出来,通过杂交或育种方法将其引入到优良品种中。

(2)克隆基因:将抗病虫基因直接克隆,通过基因工程等技术加速育种过程。

(3)基因组学筛选:现代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如高通量测序等,可以对整个基因组进行筛选,提高效率和精确度。

(4)转座子技术:转座子是一种能够在基因组中移动的DNA序列,可以被用来激活或关闭相应的基因,从而提高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5)组织培养技术: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加速育种过程,如离体培养、植物细胞将性等。

3.抗病虫遗传育种的应用抗病虫遗传育种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植物育种领域,丰富了作物品种资源,培育了许多抗病虫性强、产量高的作物品种。

其中,水稻的抗病虫育种取得了重大进展,新品种不但产量高,而且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也大大提高。

此外,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作物的抗病虫育种也在不断推进中。

4.抗病虫遗传育种的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健康的重视,抗病虫遗传育种作为一种优良的农业技术,其在未来的应用前景会越来越广阔。

未来的抗病虫遗传育种技术将更加精细化、高效化,为农业生产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手段,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十二章 抗病虫育种

第十二章 抗病虫育种

第十二章抗病虫育种抗病虫育种是以选育对某些病害或虫害具有抵抗能力的优良品种为主要目标的育种工作。

第一节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一、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作用二、抗病虫育种的特点一、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作用1、抗病虫育种的重要性1840 年 ~1845 年爱尔兰马铃薯晚疫病大面积流行,引起饥荒和民族的迁移;1940 年前后,水稻胡麻叶斑病导致了孟加拉国的饥荒;1950 年在中国,小麦条锈病大流行,使小麦减产 15~20% ;1970 年,美国玉米带因小斑流行而减产 15%。

据估计,全世界农作物每年因虫害损失达280~360 亿美元,因病害损失达 230~297 亿美元。

2、抗病虫育种的意义①抗病虫品种的选用是建立综合防治体系的重要基础;②可抑制菌源数量和虫口密度、降低病虫危害、提高防治效果;③减少环境污染和人、畜中毒;④保持生态平衡;⑤投资少、收效大。

3、抗病虫育种的作用①到 1979 年,美国培育出 42 个抗黑森瘿蚊的小麦品种,使小麦年增产值达 2.38 亿美元;②中国广大冬麦区,从 20 世纪 50 年代后,引进、育成抗锈良种,有效地控制了条锈病的发生和危害;③ Gallum,M.L. 等( 1975 )估计:美国由于采用了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等作物的抗虫品种, 10 年内便可挽回产量损失 30 亿美元。

二、抗病虫育种的特点寄主和寄生物的协同进化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寄主植物与有害生物(病原菌和害虫)大多是遗传上具有多样性的异质群体。

双方通过相互适应和选择而协同进化( co-evolution )。

定向选择( directional selection ):当垂直抗性品种大面积推广后,相应的毒性小种( virulent race )便会大量繁殖增多。

稳定化选择( stabilizing selection ):当生产上一个抗强毒性小种的品种的面积减少,感病品种的面积扩大时,因强度性小种适应性差,竞争不过无毒性或弱毒性小种,而频率下降,一些无毒性或弱毒性小种的频率升高,而不能形成优势小种( preferential race,priority race )。

作物抗病虫遗传育种(一)

作物抗病虫遗传育种(一)

作物抗病虫遗传育种(一)作物抗病虫遗传育种作物生长过程中,它们会遭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从而导致产量下降,甚至全面减产。

在现代农业中,农业科学家为了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并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开展了作物抗病虫遗传育种研究,以改善作物种质和提高抗病虫性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作物抗病虫遗传育种的意义、方法以及它的实践应用。

一、意义作物抗病虫遗传育种的意义在于:将野生植物抗病虫的功能基因导入耕作植物;提高作物对病虫的抗性和耐受性;增加抗病虫基因库,提高作物遗传多样性;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保障农民和消费者的健康;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等。

二、方法(1)选择材料:选择受害最小的、抗病虫最佳的品种和规模化生产材料作为遗传材料,将抗病虫基因与作物材料进行杂交和选育。

(2)筛选病虫:根据病虫的感染能力和杀死率进行挑选,筛选更适合作物生长环境的病虫。

(3)选择导入技术:常用的技术包括融合基因、化学诱导基因变异、基因编辑等。

在选择具体的导入技术时,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习性、结构特点、病虫的种类和数量等进行筛选。

(4)选育与鉴定:在所选品种或物种中通过杂交、回交等育种方法,获得遗传材料稳定和优质的抗病虫育种系,通过热带肖孕法鉴定最优抗病虫的稳定遗传系,实现抗病虫功能稳定并具有经济效益的生产物种。

三、实践应用抗病虫遗传育种在实践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我国水稻的“二系杂交”就是一种通过抗病虫遗传育种改良而来。

同时,抗病虫遗传育种还被广泛用于玉米、黄瓜、番茄等作物的改良中。

此外,在一些国家,例如美国和加拿大,基因编辑对于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和生产高质量作物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综合来看,作物抗病虫遗传育种的研究和应用不仅有助于保障农民和消费者的健康,减少环境污染,还能促进优质高产的农产品的生产,对于满足全世界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实现"绿色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农作物抗病虫害育种与品种改良

农作物抗病虫害育种与品种改良
农作物抗病虫害 育种与品种改良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7
目 录
• 农作物抗病虫害育种概述 • 农作物抗病虫害品种改良 • 农作物抗病虫害育种与品种改良的挑战与前景 • 农作物抗病虫害育种与品种改良的实践应用
01
CATALOGUE
农作物抗病虫害育种概述
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农作物抗病虫害育种是指通过遗传改良,培育具有抗病、抗虫能力的作物新品 种的过程。
案例
某地区针对当地主要病虫害,通过传 统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的方法,成 功培育出多个抗病虫害小麦新品种, 有效提高了该地区小麦生产的产量和 品质。
03
CATALOGUE
农作物抗病虫害育种与品种改良的挑战与 前景
面临的挑战
病虫害的多样性
抗性遗传的复杂性
不同地区、不同作物面临的病虫害种类繁 多,增加了育种和品种改良的难度。
未来发展前景与展望
技术进步推动
随着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农作物抗 病虫害育种与品种改良将迎来更多的技术突破和应用。
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环境友好型农业将成为未来发 展的趋势,为农作物抗病虫害育种与品种改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
空间。
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紧张的背景下,发展具有抗逆性、高产优 质、资源节约型的农作物新品种,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可持
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4
CATALOGUE
农作物抗病虫害育种与品种改良的实践应 用
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提高农作物产量
优化农业结构
通过抗病虫害育种和品种改良,可以 减少农作物受到病虫害的侵害,提高 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水稻基因组和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水稻基因组和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水稻基因组和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水稻,作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水稻的基因组和遗传育种,取得了许多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水稻基因组的研究进展1.1高质量水稻基因组测序和注释2002年,国际水稻基因组组织(IRGSP)启动了水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历时十年,于2012年公布了高质量水稻基因组序列。

该项目不仅提供了水稻基因组的底图,也为全球的水稻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除了基因组测序,对基因组的注释也至关重要。

2018年,中国、日本、美国等国的科学家们联合发表了一篇名为“HostPathogen”(Waxman),通过整合多种表达组学数据,对水稻基因组的注释进行了更新,共发现了14614个新的基因,有效地促进了水稻基因组研究的深入。

1.2水稻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特点的研究水稻基因组大小为389Mb,包含大约4.29万个基因。

其中,基因密度比拟其他植物要大,基因的组织分布也呈现出显著的区分。

此外,水稻的基因序列中还含有许多支配了基因表达和基因功能的调控因子,如调控元件、非编码RNA等。

这些结构和特点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层次的解析水稻的遗传机制。

第二部分:水稻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2.1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水稻水稻主要遗传特征的研究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水稻提供了核心思路。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针对水稻各个方面的遗传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1)使水稻茎粗略化的“SNU-16”基因的敲除,使其茎干更粗壮,抗风能力更强;(2)针对水稻的“脱粒非白化”基因进行靶向基因编辑,在保持其他基因不变的情况下,成功实现了水稻产量的提升。

2.2水稻病虫害抗性的研究水稻的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丰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水稻的病虫害抗性主要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而得。

因此,为了实现水稻病虫害抗性的提升,科学家们也探寻了许多新的遗传调控方法。

杂交水稻的遗传知识点总结

杂交水稻的遗传知识点总结

杂交水稻的遗传知识点总结一、杂交水稻的遗传特点1. 杂交水稻的优势杂交水稻是通过不同种类水稻的杂交组合产生的新品种,通常具有较高的抗性、耐受性和适应性。

杂交水稻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多样性,有利于抗病虫害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 杂交水稻的遗传变异杂交水稻具有不同的亲本组合,因此在遗传上会产生较大的变异。

这种遗传变异使得杂交水稻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长条件,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和更好的品质。

3. 杂交水稻的亲本选择在杂交水稻的育种过程中,亲本选择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合理选择亲本,可以获得更好的遗传背景、较强的适应性和更高的产量。

二、杂交水稻的遗传材料1. 杂交水稻的亲本杂交水稻的亲本通常包括两个不同的亲本。

其中一个亲本可能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另一个亲本可能具有较高的产量。

通过这种亲本组合,杂交水稻能够综合利用两个亲本的优点,获得更好的品质和更高的产量。

2. 杂交水稻的基因组杂交水稻的基因组通常包括来自两个不同亲本的基因。

这些基因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表达特点,通过杂交组合,能够产生更高的生产力和更好的品质。

3. 杂交水稻的遗传信息杂交水稻的遗传信息来自两个不同的亲本,这些遗传信息通过杂交组合,可以产生更多的遗传变异,从而产生更好的品质和更高的产量。

三、杂交水稻的遗传改良1. 杂交水稻的遗传背景改良通过合理选择亲本,可以改良杂交水稻的遗传背景,获得更好的品质和更高的产量。

通过选择具有较好抗性和适应性的亲本,可以改良杂交水稻的遗传背景。

2. 杂交水稻的基因改良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向杂交水稻中导入具有新功能和新表达特点的基因,从而改良杂交水稻的遗传基因。

这种基因改良可以使杂交水稻具有更高的抗性、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好的品质。

3. 杂交水稻的组合改良通过合理选择不同亲本的组合,可以改良杂交水稻的遗传组合,获得更高的生产力和更好的品质。

例如,选择具有较高产量的亲本和具有较好抗病性的亲本进行组合,可以改良杂交水稻的遗传组合。

四、杂交水稻的遗传育种1. 杂交水稻的遗传改良方法杂交水稻的遗传改良方法包括通过选择亲本、改良基因组、改良遗传背景和改良遗传组合等手段,获得更好的品质和更高的产量。

水稻育种中的重要性状遗传分析

水稻育种中的重要性状遗传分析

水稻育种中的重要性状遗传分析一、引言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许多国家的主要粮食来源。

水稻育种是增加粮食产量和改善品质的关键。

在水稻育种中,了解水稻的重要性状的遗传特征是一项关键工作。

二、水稻的重要性状1. 产量水稻的产量是育种的关键目标之一。

产量的遗传因素复杂,可以分为单因素遗传和多因素遗传。

2. 生长期水稻的生长期也是一个重要的性状,因为不同品种的生长期有所不同,生长周期的长短也会影响产量。

一般而言,短期生长期的水稻品种产量较低,因为其生长时间较短。

3. 抗病性水稻病虫害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抗病性是一个重要的性状,因为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可以在病害环境中生存并保持良好的产量。

4. 耐旱性水稻是一种水生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很高,并对干旱和缺水环境敏感。

因此,耐旱性也是水稻育种中的重要性状之一。

5. 籽粒品质水稻籽粒的品质直接影响其市场价值。

品质包括粘性、淀粉含量、色泽和口感等方面。

三、水稻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1. 遗传基础水稻性状的遗传基础非常复杂,常见的遗传基因有单倍型基因、多倍型基因、三倍体基因、四倍体基因和染色体数变异基因等。

遗传基因是水稻性状表现的基础,了解水稻遗传基因的分布和特点是遗传分析的前提。

2. 基因型、表型和环境的关系水稻某一基因的表现是由其基因型、环境和自然选择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分析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型、表型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了解水稻性状的遗传特征。

3. 基因定位基因定位是通过遗传分析确定水稻性状影响基因位置的一种方法。

基因定位可以使用单倍型基因分析、连锁图谱分析、克隆定位和基因组学方法等。

4. QTL分析QTL(量状性状基因)是一个影响复杂性状的基因群,通过QTL分析可以确定水稻性状影响的基因群,了解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

QTL定位可以使用关联分析和基因组学方法等。

5.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在育种过程中使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优质育种的一种方法。

稻瘟病在水稻中的遗传规律及稻种选育

稻瘟病在水稻中的遗传规律及稻种选育

稻瘟病在水稻中的遗传规律及稻种选育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稻瘟病则是水稻生产中比较常见的病害之一。

稻瘟病不仅能导致大量的产量损失,而且能影响水稻的品质,因此对于稻种选育来说,稻瘟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稻瘟病在水稻中的遗传规律及其在稻种选育中的应用。

一、稻瘟病的遗传规律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稻瘟病菌侵染水稻时,会在水稻叶片上形成一些小斑点,这些小斑点会逐渐扩大,直到整个叶片变黄萎蔫。

稻瘟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水稻的抗病性有关,而水稻的抗病性则与其基因组中的一些特定基因有关。

在水稻中,对稻瘟病的抗性有两种遗传方式:单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

单基因遗传的抗性又称为主效遗传,是由单个支配基因所控制的,具有绝对优势。

而多基因遗传的抗性则是由多个影响基因共同作用而实现的,具有相对优势。

目前,在水稻中已经鉴定出多个对稻瘟病具有抗性的基因,包括 Pi-1、Pi-2、Pi-3、Pi-4、Piz、Pik、Pia、Pib等等。

其中,Pi-1、Pi-2、Pi-3和Pik等基因是单基因遗传的抗性基因,而Pib和Piz等基因则是多基因遗传的抗性基因。

二、稻种选育中稻瘟病的应用稻瘟病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稻种选育中,对于稻瘟病的抗性具有很高的要求。

在实际的育种过程中,可以通过人工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等方法来实现对稻瘟病抗性的筛选与选育。

人工杂交是目前常用的一种选择稻瘟病抗性的育种方法。

在进行人工杂交过程中,可以根据家系间的抗病性状来选择亲本,以获得对稻瘟病具有高度抗性的后代。

此外,还可以从广泛的家系中选取低抗性的品种,与高抗性品种进行杂交,以增强新品种的稻瘟病抗性。

除了传统的人工杂交方法外,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也是一个快速、准确选择抗病品种的方法。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实现对抗病基因的鉴定和筛选,从而获得具有稻瘟病抗性的新品种。

此外,分子标记还可以用来鉴定和筛选其他重要性状,如植株高度、耐旱性等等。

水稻抗病性的遗传机制及其应用

水稻抗病性的遗传机制及其应用

水稻抗病性的遗传机制及其应用水稻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追求食物安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来源。

而其病害问题也一直是限制水稻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

随着人们对水稻遗传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关于水稻抗病性的遗传机制和应用开始浮出水面。

这篇文章将关注于这个领域的最新进展。

1.水稻抗病性的遗传机制水稻的抗病性是多基因遗传的。

它是由一组不同的基因和这些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研究表明,水稻抗病性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水稻的病原体主要分为真菌、细菌、病毒三类,不同的病原体引发的病害,对水稻进行的基因表达也是不一样的。

水稻抗病性还受到内部基因型的影响。

这是因为不同的基因型在抗病性方面会存在差异,其中可能会有一些基因型表现出高抗性,而另一些则表现出低抗性。

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一些抗病基因与生长发育等其他性状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关联,这也可能对水稻的抗病性产生影响。

2.水稻抗病性遗传改良的方法水稻抗病性的遗传改良的主要方法有两种: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

传统育种是通过人工选择无病叶子和含病菌少的杂交结合,产生一代又一代的后代,逐渐筛选出表现出高抗性的水稻品种。

这种方法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而且效率较低。

现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育种应运而生。

分子育种通过筛选抗病基因与表现出高抗性的病毒菌株进行的杂交,加速了育种的速度。

同时,分子育种也具有快速筛选基因的优势,这有利于选择更快速产生抗病性的基因,从而确保生产的水稻品种更好地抵抗病原体。

3.实际应用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可以利用水稻抗病性遗传改良的技术去建立一些优良的水稻品种。

例如,在湖北等地区,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抗寒、早熟、高产的稻品种,以改善当地农民的生计。

现在许多新品种都应用了现代分子遗传学技术与传统杂交育种方法,它们的抗病性、抗凋萎、高产等特性已经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体现。

除此之外,水稻抗病性遗传改良技术还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科学和经济的方法,如利用转基因技术,将一些具有高抗性的基因转移到水稻品种中,从而诱发产生更好的水稻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集成运用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集成运用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集成运用【摘要】水稻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本文针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控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绿色防控技术。

通过对水稻病害和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探讨和总结,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得出了有效的防控方法和技术集成应用的途径。

本文还重点讨论了技术创新与实践案例,评估了绿色防控技术的效果。

通过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得出了研究启示。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推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集成运用、技术创新、实践案例、效果评估、总结、展望未来、启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水稻是中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稻谷生产国之一。

随着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水稻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给水稻产量和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病害主要包括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等,虫害主要包括稻纵卷叶螟、稻螟、稻飞虱等。

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主要依靠化学农药,然而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会导致环境污染,还会造成残留物超标、抗药性产生等问题。

开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绿色防控技术是指利用天敌、天敌微生物、抗性品种、拮抗微生物等生物因子,以及生态工程手段,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

通过绿色防控技术,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度,减少环境污染,还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开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对于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病虫害严重影响着稻米的产量和质量。

水稻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仅会造成产量下降和质量降低,还会增加农民的生产成本,影响农民的收入。

研究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绿色防控技术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现今,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给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水稻的育种方法

水稻的育种方法

水稻的育种方法
水稻的育种方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农业技术,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品质、抗逆性等。

常用的水稻育种方法包括:
1. 遗传育种:通过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选择和后代测定等手段,逐步繁育出高产、优质、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2. 分子育种:利用分子遗传学和生物技术手段,对水稻的基因进行研究和利用,筛选出与产量、品质、抗病虫害、抗逆性等性状相关的基因,并进行基因编辑、转基因等技术手段,研发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3. 生态育种:根据水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态适应性,利用自然选择和环境适应性等原理,繁育出适应性强、稳产性好的新品种。

例如,在干旱地区繁育耐旱品种,在高海拔地区繁育耐寒品种等。

4. 组织培养育种: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将水稻组织培养至不育状态,再利用某些化学物质或其他方法,使其恢复育性,进行育种。

这种方法可以繁育出新的杂交组合,提高杂交育种的效率。

- 1 -。

水稻稻瘟病及其抗病基因的鉴定、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水稻稻瘟病及其抗病基因的鉴定、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水稻稻瘟病及其抗病基因的鉴定、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水稻稻瘟病及其抗病基因的鉴定、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水稻稻瘟病(Magnuprothe grisea.无性态:Pyriculariagrisea)是水稻最主要的病害之一。

水稻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约有1/2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但是由于水稻病虫的危害,平均每年有近10%产量遭受损失。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因为害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穗瘟、节瘟、谷粒瘟等类型,其中以叶瘟危害最大。

稻瘟病广泛分布于水稻栽培的国家和地区,每年都造成严重损失。

据统计,1975~1990年间全世界11%~30%的水稻因稻瘟病而颗粒无收,全球粮食损失达1.57亿吨,年增长超过1千万吨(Baker等,1997)。

我国的稻瘟病危害也相当严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稻瘟病的年发生面积均在380万hm2以上,年损失稻谷达数亿公斤(董继新等,2000)。

目前,我国北方粳稻面积有7000万亩,约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17%,其中东北地区粳稻面积4700万亩左右。

与南方籼稻相比,北方粳稻在品质和商品量上占有独特优势,其发展潜力巨大。

因此有效控制和防治稻瘟病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人们多采用综合防止的措施,最主要的技术有两种:一是利用不断更新换代的化学农药;二是选择对主要病虫有抗性的良种。

前者不仅成本较高而且污染环境,毒害人体,不利于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

因此改良水稻品种的抗性成为水稻育种工作者的重要目标之一。

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水稻抗稻瘟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防治稻瘟病行之有效的措施。

但由于引进和新育成的抗稻瘟病品种的单一化和稻瘟病生理小种遗传的复杂性和致病力的多样性,往往造成抗病品种在推广种植3~5年后即因产生能侵染该品种的优势小种,最终导致新品种抗性丧失(Ahn等,1996)。

因此加快抗病育种的进程,加强对稻瘟病的防治研究是一项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1.1 水稻稻瘟病的研究进展1.1.1 水稻稻瘟病病原菌研究进展1.1.1.1 水稻稻瘟病菌致病型(生理小种)的研究早在1922年,日本Sasaki(Yamada,1985)在选育抗病品种中就已发现了稻瘟病病菌(Pyricularia garise)的生理分化现象。

水稻抗逆性状研究与育种

水稻抗逆性状研究与育种

水稻抗逆性状研究与育种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它容易受到各种逆境的侵袭,例如干旱、高温、盐碱、病虫害等。

这些逆境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和开发水稻的抗逆性状成为许多研究人员和农业科学家的重要任务。

一、抗旱性状的研究与育种干旱是水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因此研究水稻的抗旱性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通过研究水稻的根系结构和功能,可以发现根系对于抗旱有重要作用。

通过改良水稻的根系形态和增加根系的吸水能力,可以提高水稻的抗旱性。

另一方面,研究水稻的生理特性,如保持水分的能力和调节水分利用效率的机制,也是研究水稻抗旱性的重要途径。

这些研究结果为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二、抗高温性状的研究与育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高温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日益严重。

研究水稻的抗高温性状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研究水稻的热耐性机制,如抗氧化能力、热休克蛋白的表达和热激素的调控,可以为育种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另一方面,通过遗传改良水稻的温度敏感性基因,增加水稻对高温的耐受性,也是提高水稻高温抗性的有效途径。

三、抗盐碱性状的研究与育种盐碱是水稻产量和品质受限的重要逆境。

研究水稻的抗盐碱性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方面,通过研究水稻的渗透调节机制和化学平衡物质的积累,可以发现水稻抗盐碱的生理机制。

另一方面,通过改良水稻的根系和叶片特性,增加水稻对盐碱胁迫的耐受性,也是提高水稻抗盐碱性的有效途径。

四、抗病虫害性状的研究与育种病虫害是水稻生长中的主要问题之一,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研究水稻的抗病虫害性状是保障水稻生产的关键之一。

一方面,通过研究水稻的免疫机制和抗病虫害基因的表达调控,可以发现水稻的抗病虫害机制。

另一方面,通过遗传改良水稻,培育出抗病虫害的新品种,也是提高水稻的抗病虫害性的有效途径。

总结起来,水稻抗逆性状的研究与育种,是解决水稻生产中逆境问题的关键。

通过研究和改良水稻的抗旱、抗高温、抗盐碱和抗病虫害性状,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从而保障粮食安全。

水稻抗逆育种研究

水稻抗逆育种研究

水稻抗逆育种研究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它在人类的饮食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压力,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们不得不寻求一种更为智能的水稻种植技术,即育种技术。

水稻抗逆育种研究所带来的希望让人们对未来更乐观,它通过优化水稻的基因组,使它们能够在各种重要的逆境条件下生长茁壮,进而增加食品的产量。

水稻抗逆性的重要性水稻抗逆性是指水稻耐受环境逆境的能力。

水稻和其他作物一样,生长在一个充满各种逆境因素的环境中,包括热、寒、干旱和盐等。

这些逆境因素会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严重威胁全球食品安全。

水稻的种子是世界上最大的穗果之一,因为水稻的营养物质主要集中在种子里面,这就需要水稻在种子生长和成熟的过程中有足够的养分和水分。

因此,水稻种植必须为其提供充足的水、肥料、和适宜的温度。

否则,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就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受到各种逆境条件的影响就无法正常生长,这将会明显降低这一重要作物的产量。

水稻抗逆性研究的历史水稻抗逆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成为一个日益关注的领域。

随着尖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DNA测序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等,水稻抗逆性的研究在过去十年得到了一系列的突破。

目前,许多学术机构和科学家都在制定和开展水稻抗逆性的研究计划,这些计划涵盖水稻的遗传、分子和表型特征。

这种研究向我们揭示了水稻种植的复杂性,并促进了我们对基因组学和转化生物学更深入的了解。

水稻抗逆性研究的目的水稻抗逆育种研究旨在通过科学技术对水稻的基因组进行调整,从而使其在逆境环境中表现出更强的生长能力。

它可以提高水稻的耐旱性、耐盐性、抗寒性、抗病性和抗虫性等特性,从而增加它的产量和质量。

水稻抗逆性研究的方法水稻抗逆性研究的主要方法有两种: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

传统育种是通过杂交不同品种的水稻来创造适应不同逆境条件的新品种。

分子育种则是通过对水稻的基因组进行解析,从而识别和标记出影响水稻抗逆性的基因,之后通过基因编辑、转移和融合等方法,将这些基因进行组合,创造出更好的、更能适应不同逆境条件的新品种。

以“常见农作物水稻、玉米”例说遗传变异与育种-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以“常见农作物水稻、玉米”例说遗传变异与育种-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乙的基因型为 ,丁的基因型为 , 的基因型为 , 自交所得的 基因型及比例为 _ _(雌雄同株) _ (雌株) : _(雄株) (雌株),故 中雌株所占比例为 ,雄株的基因型为 、 ,雌株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比例为 。
(3)已知玉米籽粒的糯和非糯是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为了确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某研究人员将糯玉米纯合体与非糯玉米纯合体(两种玉米均为雌雄同株)间行种植进行实验,果穗成熟后依据果穗上籽粒的性状,可判断糯与非糯的显隐性。若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非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糯玉米上全为糯性籽粒,非糯玉米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
非糯玉米上只有非糯籽粒,糯玉米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
[解析] 假设糯和非糯这对相对性状受 基因控制,因为两种玉米均为雌雄同株植物,间行种植时,既有自交又有杂交。若糯为显性,糯玉米基因型为 ,非糯玉米基因型为 ,则无论糯玉米自交还是杂交,其子代全为糯性籽粒,非糯玉米的杂交子代为糯性籽粒,自交子代为非糯籽粒,所以非糯玉米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同理,非糯为显性时,非糯玉米上只有非糯籽粒,糯玉米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
多倍体育种
知识补漏
2.关注“三最”定方向
(1)最简便——侧重于技术操作,杂交育种的操作最简便。
(2)最快——侧重于育种时间,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最准确——侧重于目标精准度,基因工程育种可“定向”改变生物性状。

水稻稻瘟病抗病性育种研究进展

水稻稻瘟病抗病性育种研究进展

舭辞 桃 i 出 l
两个 抗 性 基 因㈣。 谷第 2染 色体 上定 位有 P一 () 地 /d t 和 P— 2 ] 述 研 究表 明 , 久 抗 性 品种 的抗 瘟性 id 。上 r “ 持
由稻 瘟 菌 ( g a o h r e ) 起 的稻 瘟 病 是 稻 瘟 病 样 本 4 4份 ,利 用 7个 中 国 鉴 别 的 品 种 和 Ma n p ̄ egi a 引 s 6 全 球性 的毁 灭性 水 稻病 害之 一 ,常 导致 病 发 区水 稻 9个 单基 因鉴 别 品种 对 菌 株进 行 小 种 鉴 定 ,结 果 显

【】 山林 , . 科 技 ,99 1 )2 — 6 2禹 等 花生 19 (2 :3 2 .
[] 继 华 , . 质 花 生 无 公 害 高 效 栽 培 技 术 [ . 3吴 等优 M】 中原 农 民 出版
社 .0 7 20.
1 一 8
专 论 0. 题 述22 18
种工 作 的实 际情 况 , 对稻 瘟病 抗性 育 种进 行 展望 。

Hale Waihona Puke 3 % , 国稻瘟 病 的年发 生面 积均 在 3 0万 h 0 我 8 m 以 在 多个 地 区存 在极 高 的感 瘟 风 险 ,被认 定 为 高 抗 品
上 , 造成 的稻 谷 损 失 达 数亿 千 克 嘲 给粮 食 安 全 带 种 的五 山 油 占、 晶丝 苗 2号 在 曲江 、 川 、 州 等 所 , 粤 龙 雷 来 隐 患 。稻瘟 病 的 化学 防治 成 本 高 、 染 严重 , 污 而利 多个 地 方种 植 存在 一 定 的风 险同, 这对 粮食 生 产 安全 用 遗传 抗 性 、选 育 和利 用抗 病 品种 是最 有 效 、最 经 提 出 了严 峻 的考验 。 因此 . 长 品种 的抗 病周 期 . 延 普 济 、 利 于环 境保 护 的 防治策 略 , 最 因此 , 开展 稻瘟 病 遍提 高 栽 培 品种 的抗 性 水平 是 当务 之 急 。而 挖 掘新 抗性遗 传和育 种研究 具有 十分重 要的意义 。 由于稻 的抗病 基 因资 源 ,并 将 多个 基 因 聚合 到 一个 水 稻 品 但

水稻遗传育种技术研究

水稻遗传育种技术研究

水稻遗传育种技术研究水稻是世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占据了全球绝大多数农业国家的农业面积及粮食供应食品的大部分。

水稻遗传育种技术研究是近年来科学研究重点之一,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实现水稻育种的高产和高质量,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水稻遗传基础研究1、水稻基因组测序如何了解水稻的遗传背景和基因组特征,一直是育种研究的核心问题。

2002年,国际水稻基因组项目正式启动,共花费了10年,完成了对水稻基因组的整体测序。

这项研究为水稻育种揭示了更全面和准确的基因组形态及其发展趋势,奠定了基础。

2、水稻基因型与表型水稻基因型是水稻基因组中的有机分子链,是构成遗传性状的基础,而表型则是指水稻在环境下展现的形态、结构、生长速度等性状,如穗型、根型、结实性等。

通过基因型和表型的映射关系,科学家们可以揭示水稻遗传特征,并为研究水稻耐病、抗逆、抗旱等方面的基本机制提供帮助。

3、水稻遗传物质转移在水稻育种中,探究遗传物质转移的规律和机制,是深入分析和研究水稻杂交育种的必要内容。

目前,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能精准地调控遗传物质转移过程,利用这一技术,能够在水稻杂交过程中准确、快速、高效地实现目标基因转移。

二、水稻遗传育种中的技术应用1、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是利用特定的DNA标记来快速筛选有利的水稻材料,从而实现提高产量、提高抗病及逆境能力、改善品质等方面的目的。

这种方法能够快速实现精准、可视化选择繁殖、减少成本和时间、提高选育水平,成为当前国际上发展前景最好、最具应用价值的育种技术之一。

2、基因组编辑技术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以通过对水稻基因组中的具体基因进行精准调整,实现对水稻品质、病害、气象生态等各方面性状进行改良和提高。

基因组编辑技术在水稻育种中具有巨大潜力,能够大规模地培育优质品种,并可实现个性化定制,成为未来水稻育种的发展趋势。

3、建立遗传信息数据库在育种研究中,建立水稻遗传信息数据库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共享数据信息、整合先前遗传与育种研究的成果、为新一轮的水稻遗传育种研究提供有用信息。

水稻遗传智能化育种技术

水稻遗传智能化育种技术

水稻遗传智能化育种技术水稻遗传智能化育种技术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水稻遗传智能化育种技术逐渐成为农业界的热门话题。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遗传智能化育种技术的出现,为提高水稻品种的生产力、适应性和抗病虫害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

在本文中,我将从简到繁地介绍水稻遗传智能化育种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并分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1. 概念和原理1.1 智能化育种的概念智能化育种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手段,通过对大规模遗传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从而加速品种的选育过程和提高选育效果的一种育种方法。

对于水稻来说,智能化育种可以通过分析水稻的基因组数据以及与性状相关的遗传标记,来预测水稻的性状表现并筛选出优良的品种。

1.2 智能化育种的原理智能化育种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遗传数据库:收集大量水稻的遗传数据,包括基因组信息、性状表现等。

(2)遗传算法:利用遗传算法对遗传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发现与性状相关的遗传标记。

(3)模型构建:建立性状与遗传标记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预测水稻的性状表现。

(4)筛选优良品种:根据模型预测结果,筛选出潜力较高的水稻品种作为育种材料。

2. 应用和意义2.1 提高育种效率传统的水稻育种需要经过多年的反复杂交和选择,耗时耗力。

而智能化育种技术可以通过分析遗传数据和预测性状表现,有针对性地筛选出优良品种,极大地加快了育种进程,提高了育种效率。

2.2 提高品种的适应性和抗病虫害能力通过智能化育种技术,可以预测水稻品种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并加强育种目标中的抗病虫害能力。

这对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减少农药使用和提高农业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2.3 优化农业资源利用智能化育种技术可以根据土壤条件、光照等环境因素,预测水稻的生长发育情况,从而优化农业资源的利用。

通过精准育种,可以使水稻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提高农田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水稻遗传智能化育种技术是农业领域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革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代后期,首先发现有第V群存在,明显表现质的差别,以后
在广西也发现。
但到目前为主,主要局限于南方稻区。
同样的问题:太宽,不同省份用的效果不一样;没有出现
质的差别。
抗病遗传 日本最早开始抗病遗传研究 Kinmaze带有抗病基因Xa1 Kogyuku带有抗病基因Xa2
Wase-Aikoku带有抗病基因Xa3
水稻抗病虫遗传育种专题
水稻的意义: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重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材料 研究项目、研究队伍等 水稻的分类:禾本科、稻属,该属共有22个种,
人类栽培利用的两个种:亚洲栽培稻
非洲栽培稻 亚洲栽培稻:分为籼亚种(Indica)和粳亚种(Japanica) 热带粳稻、爪哇稻(Javanica) 分布:
鉴别系统 1957年日本的Kuhara (久原)发现抗病品种Asakaze (朝
凤)在推广两年后,变成了感病品种,开始了病原菌致病力
分化的研究,原因?
建立鉴别系统
1969年日本建立了第一套鉴别体系,用4个品种可将全日
本的菌系分成三个群
在增加两个品种、收集更多菌株进行鉴定时,分成了5个 群
Kozaka’system (1969) 品种群 Virulence
3、4、5和6。Gu Keyu等(2004;2005)在新加坡国立大
学定位克隆了该基因. (Science 2005)
1、试验材料的确定 病菌的选择 IRRI和TARC国际鉴别小种的代表菌株 流行菌群(小种) 近期发生频率上升很快的菌群
感病品种/亲本标准系
对绝大多数小种(致病型)高度感病 生育期适中 纯合的品种
照品种充分发病、病情发展相对稳定时进行 接种后14~21天调查。以抗感分布曲线所形成的峰谷 为界限划分抗性类型。 抗、感分界的数值参照亲本表现来决定
6、抗性遗传研究
配组方式
由于抗病供体品种多来自境外,综合性状较差,
甚至存在严重缺点,习惯上以抗病供体为父本,以具有良好 农艺性状的感病亲本为母本,多数抗病基因为显性,便于区 别真伪杂种 各世代的群体容量(大小) 两个亲本品种及F1群体,10~
20株。F2分离世代种300株以上,若为连锁遗传,群体应尽
量增大些。 BC1F1一般为100~150株;F3家系数约占F2群体的1/3左右,每 家系约种植25~30株。
7、遗传分析 --根据F1和亲本品种的抗感反应,一般可以对被测品种抗性 的显、隐性作出判断。 --根据F2和BC1F1群体各个植株的抗感反应型及其频率分布,
个基因品种作为鉴别品种,提高了对小种的鉴别能力,有利于新抗病
基因的发掘;对小种也进行了重新鉴定,共有23个生理小种 Kiyosawa(清泽久茂,1981)的系统
50-60年代,在美国、韩国、印度和菲律宾等国也开始 了鉴别体系的研究,由于国家之间在品种的遗传组成和病 原菌的组成不同,国际间在这方面的交流较少,各自建立 自己的体系用于本国的研究 虽然日本和美国之间成立合作小组,建立了国际鉴别体 系,包括8个品种:3个粳稻和5个籼稻组成,但没有被广泛
Buddenhagen & Reddy’s system (1972) A BJ1 TKM6 Semora Mangga LZN R R R R B C D E R R R R R R R S R R R S S S S S X R R S R Y S R R Z R S R
R R
Tsao-tsuan
研究较多的还有韩国、印度、中国、IRRI、美国、法国、 英国等,中国的研究大多开始于上世纪的30年代,许多水稻 方面的研究工作都是参照日本的结果。 (……….)
1、水稻抗白叶枯病遗传育种
病原菌: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危害:南方稻区,从苗期开始,北方稻区,从中、后期开 始,主要在维管束中定殖,引起危害
转发掘、抗病品种的选育、聚合,
IR26 Xa4 ; IR72 Xa7…. 中国 粳稻 籼稻
Xa3 Xa4,Xa7等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育种和转基因
2、抗稻瘟病的遗传育种
稻瘟病的病原:稻梨孢菌(Pyricularia oryzae)
(Magnaporthe greasea) 危害:从苗期开始一直到抽穗,只要气候条件合适,都 可以侵入寄主,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瘟和粒瘟等,产 量损失在10-20%,严重时达50%,甚至100%。 分布:日本、美国、中国的北方粳稻区、四川、云南等 地多雾山区
苗期,从根部侵入,萎焉型(Kresek)、青枯型
移栽以后,从叶缘的水孔和伤口侵入
分布:日本、东南亚、我国南方沿海、四川多雾的山区、江淮
洼地等,籼稻重于粳稻,杂交稻重于常规稻品种
病害循环(流行):
病稻种、病稻草、田间稻桩、杂草、田水越冬(过冬) (存活期?), 春天:苗床开始活跃、秧田期到大田期,随灌水扩散、风 雨等造成流行 在东南亚和我国的海南、广东等地周年危害 早期的研究以日本为主,上世纪20-30年代集中在病原菌的 生物学、生态学等,及抗病品种筛选和选育 机插秧、直播、人工移栽等的栽培方式变化
2、 抗性鉴定 病菌的提纯复壮 单胞分离、提纯、有正常活力和基本同质纯合的群体 使用前在鉴别品种上接种,检验其毒力及专化反应
接种菌株数的确定
多个菌株 单个菌株(小种)(致病型) 3、接种方法 剪叶 针刺
4、 接种时期 孕穗期 苗期和孕穗期分两次 5、抗性调查
接种与调查的间隔时间要因时、因地制宜,多在感病对
I
Kinmase G Kogyoku G Ranrajemas G Wase-Aikoku G S R R R
II
S S R R
III
S S S R
IRRI也在菲律宾进行类似研究,70年代后期用五个籼稻品 种建立了鉴别体系,将菲律宾菌系分成5-6个群(小种),
研究发现: 鉴别系统取决于菌株和品种收集的多少
水稻抗病虫遗传育种 病害循环(流行):冬季在病残体、稻桩和杂草越冬, 春天秧田和大田灌水时,开始初侵染,以后反复再次侵染, 一直到收获。 日本上世纪初开始筛选和种植抗病品种,取得成效;在 1922年佐佐木不同品种上的分离物(菌系)的致病范围不 一样,开始了病原菌致病性分化和品种抗病性遗传的长期 研究:
产地 越南 浙江 浙江
类型 籼型 籼型 籼型
分类 ZA ZB ZC
编号 64 32 16 ZA49
代后期。(改革开放以后)
以方中达教授为主进行的全国性的合作,1981年建立了第
一个鉴别体系:用五个品种可以将病菌分成I-IV个群,主要是
量的差异(获国家三等奖)。 该系统的主要不足是籼粳品种都有、全国各地很难通用, 所以许多省或者稻区也相继根据不同的病原物收集和生产推广 品种建立了自己的鉴别系统
寻求更多的品种和更多的菌株进行重新研究,广东在80
Xa26 ,克隆后的功能验证表明:抗病基因的多功能性,涉
及花粉育性。(Gene Development 2006)
Xa27 IRRI的 Amante-Bordeos et al(1992)通过种间杂 交、胚拯救和回交等手段,将小粒野生稻(O. minuta,
BBCC, Acc. 101141)的白叶枯病抗性导入栽培稻IR3191745-3-2并选育出78-1-5 BC2F3株系,该株系抗菲律宾小种2、
寄主-病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说鉴别系统的建立
鉴别系统的建立: 1951年日本品种关东51 和关东53(导入中国杜稻和莉枝江的抗源) 推广后丧失抗性,重新关注。 1961年,日本全国性的稻瘟病生理小种普查工作:确定12个不同抗
性的品种作为鉴别品种,将全日本的生理小种分成18个,有效地指导
了抗病遗传育种工作, 1976年Flor―基因对基因”学说的理论指导下,日本开展了培育单
自然界水稻分布和不同粒形(型)
Nat Commun 2: 467. 2011
水稻病虫害的种类: 在生产上比较重要、遗传育种研究较多的一些病虫害: 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 条纹叶枯病、东格鲁病、 褐飞虱、白背飞虱 总体而言,水稻以及水稻病虫害的研究工作,多开始于 日本学者 他们在上世纪初就开始了:水稻基本生物学性状的 描述、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病虫害种类及流行规律、 抗病虫种质的收集、抗病虫育种、品质育种等,都是比较领 先的;以后又在突变体构建、及现在的水稻分子生物学、抗 病基因克隆方面等方面领先,最近几年中国学者逐渐赶上。
以后国际水稻研究所和其他国家分别开始了抗病资源的发掘 和抗病新基因的鉴定
到二十世纪80年代时,已经鉴定了至少20个抗病基因
Xa4, xa5, Xa7, Xa8, Xa10, Xa11, xa13, Xa14, Xa15, Xa19, Xa20…..
上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曾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等位性测定
目前已鉴定出30个抗水稻白叶枯病基因,包括21个 显性基因和9个隐性基因;其中:12个全生育期、18个成株 期抗性基因。 在国际水稻新基因命名委员会正式注册的约有19个;
应用
中国在50-60年代各省开始了一些菌系鉴别工作:沈阳 农大、吉林、福建、浙江、四川等省做了一些工作。 文革后,1976-1979年全国性的协作组进行小种普查工 作和抗源鉴定。1981年确定了7个品种作为鉴别品种,全国 的小种分为A-G共7群47个小种。(ZA、ZB、ZC….)
品种 Tetep 珍龙13 四丰43
Xa25
高东迎(2001)将杂交稻汕优63的恢复系明恢63的
成熟胚进行组培,在继代培养中以白叶枯病菌液作为选择压 进行离体筛选,获得了一个抗病的体细胞无性突变系HX3。 等位性测定结果表明:HX3携有一个新的显性成株抗性基因,
被暂命名为Xa25
Xa26 王石平(2006)从明恢63中鉴定了一个新的抗病基因
Xa22 谢岳峰等(1990)从云南地方品种中“扎昌龙”鉴定 了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中国致病型I、Ⅱ、Ⅳ和Ⅶ,菲律宾小种 1~6,日本小种I、Ⅱ和Ⅲ共12个小种(致病型)。 等位性测 试表明该抗性基因是一个新的显性成株抗性基因,定名为Xa22, 位于第11染色体长臂末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