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结构与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显隐文化的对立统一
王道与霸道是统一的。
四、中国传统文化是庙堂与山林文化共存
汉代“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家成为显学,法家沦为隐学,墨家和名家思想中 绝,阴阳思想家被综合到儒家思想之中失去了独立的地位,然而,道家在这种形势 下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声名鹊起,形成了儒、道、佛三足鼎立 之势,与儒家思想相抗衡,与佛教作斗争。因此,儒、道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两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中国哲学的核心。清代王夫之曾说:“得志时而 谋天下,则好管、商;失志时而谋其身,则好庄、列。”也就是入世时,做一个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仁人志士,而 出世时,超然物外,去做情欲沉寂、自甘落寞的隐士,儒、道两家各自的人格理想、 人生态度,决定了在政治上的取向和人生的生存方式,由此,派生出了庙堂文化与 山林文化。
按照古史传说从“三皇”到“五帝”,中原地区生活着夏、戎(rong)、狄、 夷、羌、苗、蛮族,生活在北方的有戎人和狄人。他们奉黄帝为自己的祖先;在渭 河流域到黄河中游地区是羌人,相传炎帝是他们的首领;生活在黄河下游和江淮流 域的是夷人,共有九部,称“九夷”,相传太皞(hao号)(伏羲)是他们的祖先; 在江汉之间居住的是苗人,古籍上称他们为“三苗”;在更南边,则有所谓的“南 蛮人”,生活在五岭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
这就表明,历史上许多民族的文化虽然自成体系,但却是在汉民族文化强大 影响下形成的系统,这也决定了历史上一部分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经过或 长或短的实践,最后与汉民族融合为一体的历史事实。
(3)各民族文化以汉文化为核心凝聚成为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清一色”的汉族文化。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地理环 境不同,各地区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方言不同,风俗不同,心态习惯不同,因 此,形成了北方乐府粗犷豪放,南方乐府缠mian悱恻,北方宗教重“禅定”,南 方宗教重“义理”。在先秦,华夏文化按地域差异可分为三晋文化、齐鲁文化、 关中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儒法二家就分别诞生于齐鲁文化、 三晋文化的母胎之中。在隋唐,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在宋代,理学分为濂关洛闽 四大家。在清代经学中,有所谓“吴派”和“皖派”的分歧。中国传统文化虽然 有明显的地域的多样性,但却没有肢解和分化汉文化,而始终是在汉文化的主导 下把不同民族、不同学派凝聚成中国文化。
中国是在耒耜( lei si )耕作农业的基础上进入文明社会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发 展为犁耕农业。耒耜( lei si )农业的劳动方式是原始协作,至少是两个人协作,被 称为耦(ou)耕,更多的是许多人在一起集体耕作,形成“千耦(ou)其耕”的局面。 由于生产依赖原始集体协作,个体生产力的成熟与阶级、国家的出现是不同步的。 由于当时个体生产力的不成熟,在土地私有制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中国的家庭仍 然是同居共财的家长制的家庭公社,其结果是宗族贵族占统治地位。
同时,归隐山林也可以有所作为,还可以成一代名家。历史上道士僧人也有不少 是失意的士人,他们以很高的文化教养,在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建立了精致 的思想体系,有着很高的成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山林文化。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一、大陆连绵型文化 二、农业型文化 三、封建制文化
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统治的中央集权制,为了维护大一统的国家政权,崇 拜祖先、孝悌、家国一体的宗法道德,移孝于忠的忠君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 纲五常的严格等级约束,呈现出封建制文化。
(2)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都大量吸收了汉族文化,包括物 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曾招纳不少汉族能工巧匠和知识分子,帮助他们 发展农业、手工业,营造宫殿城池等。有些民族的文字,如西夏文、契丹文、女 真文是仿照汉字制定的。当他们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后,更是不得不越来越倚重 汉族知识分子和儒家为代表的社会意识形态。
(二)隐文化——法家思想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法家作为独立的一家或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被摧毁了, 但是法家的一些思想观点和行为准则还在或大或小地起着作用。例如,战国和秦朝 的法律由法家创建起来,汉代以后承袭了这些政治、法律、经济制度的物化形态, 它不能脱离这些思想而存在。因为,如果完全抛弃法、术、势的法家思想,是无法 让这样一个庞大的君主专制集权、庞大的国家机器正常、稳固地运行。法家思想认 为:“法、术、势”三者缺一不可,是帝王统治国家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法则。法家 提出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奖励耕战、剪除私门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统 治等的改革,都或多或少地被后世的统治政权所采纳。
(一)庙堂文化
庙堂指太庙的明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后来多指朝廷。
庙堂文化就是指官方文化。儒家、法家文化就是典型的庙堂文化,不仅是因 为儒家和法家是统治者确立的官方文化,同时,特别是儒家思想中人生态度是积 极进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伦理 想,人们皓首穷经,走着读书、做官、尽忠的人生道路。这种入世态度与思想就 是典型的庙堂文化。
(1)汉族文化是历次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核心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华夏文化,华夏中的“华”是中国、中华, “夏”是中国人,古代汉族,中原地区之意。华夏文化是在华、戎、狄、夷等部 族的融合中发生的,夏代的统治者完成中原龙山文化的统一,因而“华夏”成为 这个统一的文化的名称。华夏文化不仅是夏、商、周等奴隶制国家建国的基础, 而且对于后世的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也有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到了秦汉时期, 随着中央集权的建立和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等措施的实行,出现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天下为一,万里同 风”的大一统格局。从此,华夏文化成为了中国多民族中的主导文化,文化的威 严以及文化的专制也从此逐渐形成和发展。
(二)山林文化
山林文化称为隐逸文化。隐逸文化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
中国没有严格的贵族制度,读书人凭借征聘科举进入仕途,宦海沉浮,升迁不定, 进退莫测。这样,他们不但需要儒家这样积极有为的人生哲学,也需要佛、老这 样消极恬退的人生哲学,在正经、进取疲乏和消沉之后找到清静、无为的田园, 隐逸山林就是最佳的选择。
(二)俗文化
俗文化包括了农民文化和市民文化或市井文化。较为零碎、朴素、肤浅、庸俗, 但具有鲜活、形象、生动、实在的特点。
(三)雅俗文化的对立统一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显隐文化交织
秦汉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显示出了中国学术空前的繁荣,参加 争鸣的主要有儒、墨、道、法、名、阴阳等家。秦统一中国后焚书坑儒,实施的 是残暴的刑法政策;然而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的建议以后,墨家和名家中绝;阴阳家思想被综合到儒家思想之中,失去了阴阳 家的独立地位;法家受到严厉谴责,一蹶不振。从此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显文化 及隐文化之分。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演变
(中国文化史速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不断变化与发展,在短短的时间内要将中国文化发展演 变讲清楚,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只能粗略地把中国文化历史发展及演变的轮廓 作一个勾画和描述。
一wenku.baidu.com华夏文化的诞生和初始特点
据古史传说和地下文物的印证,中国文明已经有5000年历史,中国文化从一 开始就有着一些明显的特点。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华夏,是古代汉族的 自称。
华夏文化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 区,即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的分布区。
华夏集团又分为两支:一支称黄帝,一支称炎帝。东夷文化集团的活动区域大致在 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及青莲岗文化江 北类型分布区;苗蛮文化集团主要活动于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 屈家岭文化分布区,向东延伸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也可归于这个集团。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雅俗文化互补
雅文化也称为士大夫文化或精英文化;俗文化也可称为通俗文化或大众文化。
(一)雅文化
“雅”字,是从《诗经》中的“雅诗”中套用而来,“雅”是正的意思,雅 文化是少数人、士大夫的文化,它既有统治阶层的思想意识,也具有民族共同文 化和心理的因素。雅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
(1)华夏文化是在部族的融合中诞生
华夏文化是在华、戎(rong)、狄、夷等部族的融合中诞生的。
从地下文化发掘的情况来看,在公元前3000年到前2000年之间,在山西南部、 河南东部、陕西三省交界处为中心的广阔地区内,出现了一种中原龙山文化。这种 文化的分布区域与传说中的尧、舜、禹的活动范围相对应。
此后,在几次大的民族融合与民族文化交融中,汉族文化的本质没有发生变 化。第一次是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第二次是宋辽金元时期;第三次是清朝入关。 从这几次大的民族融合与民族文化交融来看,有的是在汉族政权领导下进行的, 有的是在少数民族政权领导下进行的,不论如何,其结果几乎一样:只是为汉族 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为汉族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汉民族 和汉族文化。
d,中国是在父系氏族制度保留得相当完好的情况下进入了阶级社会。
由于生产力低下,需要一家一户为单元的家庭集体劳作的生产模式,父系成为生产 劳动的主要劳动力,又是生产劳动的管理者,也顺理成为家庭公社的尊长。父系氏 族制度在进入阶级社会时还保留得十分完整,给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和形式带来一系 列的特点:
第 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结构与历史演变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结构
一、中国传统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导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雅俗文化互补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显隐文化交织 四、中国传统文化是庙堂与山林文化共存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一、大陆连绵型文化 二、农业型文化 三、封建制文化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演变
b,华夏与夷狄之别只是文化之别,而不是种族或部落之别。夏代的统治者完 成了中原龙山文化的统一,因而华夏成为这个统一的文化的名称,历史上华夏民族 与其他民族又不断融合,不论是什么部落、什么种族,只要是在文化上的差异消失 了,其种族或部族的界限也就消失了。
c,土地私有制还没有出现,宗族贵族就占据了统治地位。
中国人种起源和文明的起源到现在没有定论,但中国神话传说的“三皇”、 “五帝”却说明了中国人类从产生就有了部落之分。
相传天地初立的时候就有了“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
“五帝”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黄帝、太皞(hao号)(伏羲)、炎帝(神农)、唐 尧、虞舜。黄帝是中原各部族的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传 炎帝扰乱各部落,黄帝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 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河北)击杀蚩尤,从此黄帝被各部落首领拥 戴为部落联盟领袖,一些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术等都 创始于黄帝时期。
(一)显文化——儒家思想
自汉武帝推崇、独尊儒学,罢黜百家,儒家的显学地位历经中国历史2000多 年,从来就没有发生变化。儒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贵和持中”的方法论, “三纲五常”的社会伦理,“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修、齐、治、平”的人生追 求,“刚健自强”的思想境界等思想和观点,在中国历史上成为主导的思想和观念。
(中国文化史速写)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结构
一、中国传统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导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雅俗文化互补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显隐文化交织
四、中国传统文化是庙堂与山林文化共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包含了多民族文化系统的大系统。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 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系统。但是汉族文化系统在各民族文化系统中一直是最为 完整,发展水平最高,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化。
在古时部族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诸如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等,在血与火的厮杀中, 华夏文化集团取得了胜利,从而也巩固了华夏在各部落中的主流地位,“华夏”也 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称号。
(2)华夏文化的特点
a,不仅是奴隶制国家建国的基础,也对后世中央集权帝国的建立有着巨大影 响。华夏族在各部族的厮杀中,取得了主导地位,形成了中原大平原上的政治中心 和文化中心。因此,不仅是夏、商、周等奴隶制国家建国的基础,同时,也对后世 集权帝国的建立有着巨大的影响。
王道与霸道是统一的。
四、中国传统文化是庙堂与山林文化共存
汉代“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家成为显学,法家沦为隐学,墨家和名家思想中 绝,阴阳思想家被综合到儒家思想之中失去了独立的地位,然而,道家在这种形势 下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声名鹊起,形成了儒、道、佛三足鼎立 之势,与儒家思想相抗衡,与佛教作斗争。因此,儒、道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两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中国哲学的核心。清代王夫之曾说:“得志时而 谋天下,则好管、商;失志时而谋其身,则好庄、列。”也就是入世时,做一个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仁人志士,而 出世时,超然物外,去做情欲沉寂、自甘落寞的隐士,儒、道两家各自的人格理想、 人生态度,决定了在政治上的取向和人生的生存方式,由此,派生出了庙堂文化与 山林文化。
按照古史传说从“三皇”到“五帝”,中原地区生活着夏、戎(rong)、狄、 夷、羌、苗、蛮族,生活在北方的有戎人和狄人。他们奉黄帝为自己的祖先;在渭 河流域到黄河中游地区是羌人,相传炎帝是他们的首领;生活在黄河下游和江淮流 域的是夷人,共有九部,称“九夷”,相传太皞(hao号)(伏羲)是他们的祖先; 在江汉之间居住的是苗人,古籍上称他们为“三苗”;在更南边,则有所谓的“南 蛮人”,生活在五岭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
这就表明,历史上许多民族的文化虽然自成体系,但却是在汉民族文化强大 影响下形成的系统,这也决定了历史上一部分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经过或 长或短的实践,最后与汉民族融合为一体的历史事实。
(3)各民族文化以汉文化为核心凝聚成为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清一色”的汉族文化。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地理环 境不同,各地区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方言不同,风俗不同,心态习惯不同,因 此,形成了北方乐府粗犷豪放,南方乐府缠mian悱恻,北方宗教重“禅定”,南 方宗教重“义理”。在先秦,华夏文化按地域差异可分为三晋文化、齐鲁文化、 关中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儒法二家就分别诞生于齐鲁文化、 三晋文化的母胎之中。在隋唐,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在宋代,理学分为濂关洛闽 四大家。在清代经学中,有所谓“吴派”和“皖派”的分歧。中国传统文化虽然 有明显的地域的多样性,但却没有肢解和分化汉文化,而始终是在汉文化的主导 下把不同民族、不同学派凝聚成中国文化。
中国是在耒耜( lei si )耕作农业的基础上进入文明社会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发 展为犁耕农业。耒耜( lei si )农业的劳动方式是原始协作,至少是两个人协作,被 称为耦(ou)耕,更多的是许多人在一起集体耕作,形成“千耦(ou)其耕”的局面。 由于生产依赖原始集体协作,个体生产力的成熟与阶级、国家的出现是不同步的。 由于当时个体生产力的不成熟,在土地私有制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中国的家庭仍 然是同居共财的家长制的家庭公社,其结果是宗族贵族占统治地位。
同时,归隐山林也可以有所作为,还可以成一代名家。历史上道士僧人也有不少 是失意的士人,他们以很高的文化教养,在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建立了精致 的思想体系,有着很高的成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山林文化。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一、大陆连绵型文化 二、农业型文化 三、封建制文化
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统治的中央集权制,为了维护大一统的国家政权,崇 拜祖先、孝悌、家国一体的宗法道德,移孝于忠的忠君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 纲五常的严格等级约束,呈现出封建制文化。
(2)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都大量吸收了汉族文化,包括物 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曾招纳不少汉族能工巧匠和知识分子,帮助他们 发展农业、手工业,营造宫殿城池等。有些民族的文字,如西夏文、契丹文、女 真文是仿照汉字制定的。当他们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后,更是不得不越来越倚重 汉族知识分子和儒家为代表的社会意识形态。
(二)隐文化——法家思想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法家作为独立的一家或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被摧毁了, 但是法家的一些思想观点和行为准则还在或大或小地起着作用。例如,战国和秦朝 的法律由法家创建起来,汉代以后承袭了这些政治、法律、经济制度的物化形态, 它不能脱离这些思想而存在。因为,如果完全抛弃法、术、势的法家思想,是无法 让这样一个庞大的君主专制集权、庞大的国家机器正常、稳固地运行。法家思想认 为:“法、术、势”三者缺一不可,是帝王统治国家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法则。法家 提出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奖励耕战、剪除私门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统 治等的改革,都或多或少地被后世的统治政权所采纳。
(一)庙堂文化
庙堂指太庙的明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后来多指朝廷。
庙堂文化就是指官方文化。儒家、法家文化就是典型的庙堂文化,不仅是因 为儒家和法家是统治者确立的官方文化,同时,特别是儒家思想中人生态度是积 极进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伦理 想,人们皓首穷经,走着读书、做官、尽忠的人生道路。这种入世态度与思想就 是典型的庙堂文化。
(1)汉族文化是历次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核心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华夏文化,华夏中的“华”是中国、中华, “夏”是中国人,古代汉族,中原地区之意。华夏文化是在华、戎、狄、夷等部 族的融合中发生的,夏代的统治者完成中原龙山文化的统一,因而“华夏”成为 这个统一的文化的名称。华夏文化不仅是夏、商、周等奴隶制国家建国的基础, 而且对于后世的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也有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到了秦汉时期, 随着中央集权的建立和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等措施的实行,出现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天下为一,万里同 风”的大一统格局。从此,华夏文化成为了中国多民族中的主导文化,文化的威 严以及文化的专制也从此逐渐形成和发展。
(二)山林文化
山林文化称为隐逸文化。隐逸文化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
中国没有严格的贵族制度,读书人凭借征聘科举进入仕途,宦海沉浮,升迁不定, 进退莫测。这样,他们不但需要儒家这样积极有为的人生哲学,也需要佛、老这 样消极恬退的人生哲学,在正经、进取疲乏和消沉之后找到清静、无为的田园, 隐逸山林就是最佳的选择。
(二)俗文化
俗文化包括了农民文化和市民文化或市井文化。较为零碎、朴素、肤浅、庸俗, 但具有鲜活、形象、生动、实在的特点。
(三)雅俗文化的对立统一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显隐文化交织
秦汉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显示出了中国学术空前的繁荣,参加 争鸣的主要有儒、墨、道、法、名、阴阳等家。秦统一中国后焚书坑儒,实施的 是残暴的刑法政策;然而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的建议以后,墨家和名家中绝;阴阳家思想被综合到儒家思想之中,失去了阴阳 家的独立地位;法家受到严厉谴责,一蹶不振。从此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显文化 及隐文化之分。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演变
(中国文化史速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不断变化与发展,在短短的时间内要将中国文化发展演 变讲清楚,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只能粗略地把中国文化历史发展及演变的轮廓 作一个勾画和描述。
一wenku.baidu.com华夏文化的诞生和初始特点
据古史传说和地下文物的印证,中国文明已经有5000年历史,中国文化从一 开始就有着一些明显的特点。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华夏,是古代汉族的 自称。
华夏文化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 区,即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的分布区。
华夏集团又分为两支:一支称黄帝,一支称炎帝。东夷文化集团的活动区域大致在 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及青莲岗文化江 北类型分布区;苗蛮文化集团主要活动于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 屈家岭文化分布区,向东延伸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也可归于这个集团。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雅俗文化互补
雅文化也称为士大夫文化或精英文化;俗文化也可称为通俗文化或大众文化。
(一)雅文化
“雅”字,是从《诗经》中的“雅诗”中套用而来,“雅”是正的意思,雅 文化是少数人、士大夫的文化,它既有统治阶层的思想意识,也具有民族共同文 化和心理的因素。雅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
(1)华夏文化是在部族的融合中诞生
华夏文化是在华、戎(rong)、狄、夷等部族的融合中诞生的。
从地下文化发掘的情况来看,在公元前3000年到前2000年之间,在山西南部、 河南东部、陕西三省交界处为中心的广阔地区内,出现了一种中原龙山文化。这种 文化的分布区域与传说中的尧、舜、禹的活动范围相对应。
此后,在几次大的民族融合与民族文化交融中,汉族文化的本质没有发生变 化。第一次是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第二次是宋辽金元时期;第三次是清朝入关。 从这几次大的民族融合与民族文化交融来看,有的是在汉族政权领导下进行的, 有的是在少数民族政权领导下进行的,不论如何,其结果几乎一样:只是为汉族 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为汉族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汉民族 和汉族文化。
d,中国是在父系氏族制度保留得相当完好的情况下进入了阶级社会。
由于生产力低下,需要一家一户为单元的家庭集体劳作的生产模式,父系成为生产 劳动的主要劳动力,又是生产劳动的管理者,也顺理成为家庭公社的尊长。父系氏 族制度在进入阶级社会时还保留得十分完整,给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和形式带来一系 列的特点:
第 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结构与历史演变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结构
一、中国传统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导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雅俗文化互补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显隐文化交织 四、中国传统文化是庙堂与山林文化共存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一、大陆连绵型文化 二、农业型文化 三、封建制文化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演变
b,华夏与夷狄之别只是文化之别,而不是种族或部落之别。夏代的统治者完 成了中原龙山文化的统一,因而华夏成为这个统一的文化的名称,历史上华夏民族 与其他民族又不断融合,不论是什么部落、什么种族,只要是在文化上的差异消失 了,其种族或部族的界限也就消失了。
c,土地私有制还没有出现,宗族贵族就占据了统治地位。
中国人种起源和文明的起源到现在没有定论,但中国神话传说的“三皇”、 “五帝”却说明了中国人类从产生就有了部落之分。
相传天地初立的时候就有了“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
“五帝”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黄帝、太皞(hao号)(伏羲)、炎帝(神农)、唐 尧、虞舜。黄帝是中原各部族的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传 炎帝扰乱各部落,黄帝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 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河北)击杀蚩尤,从此黄帝被各部落首领拥 戴为部落联盟领袖,一些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术等都 创始于黄帝时期。
(一)显文化——儒家思想
自汉武帝推崇、独尊儒学,罢黜百家,儒家的显学地位历经中国历史2000多 年,从来就没有发生变化。儒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贵和持中”的方法论, “三纲五常”的社会伦理,“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修、齐、治、平”的人生追 求,“刚健自强”的思想境界等思想和观点,在中国历史上成为主导的思想和观念。
(中国文化史速写)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结构
一、中国传统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导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雅俗文化互补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显隐文化交织
四、中国传统文化是庙堂与山林文化共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包含了多民族文化系统的大系统。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 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系统。但是汉族文化系统在各民族文化系统中一直是最为 完整,发展水平最高,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化。
在古时部族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诸如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等,在血与火的厮杀中, 华夏文化集团取得了胜利,从而也巩固了华夏在各部落中的主流地位,“华夏”也 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称号。
(2)华夏文化的特点
a,不仅是奴隶制国家建国的基础,也对后世中央集权帝国的建立有着巨大影 响。华夏族在各部族的厮杀中,取得了主导地位,形成了中原大平原上的政治中心 和文化中心。因此,不仅是夏、商、周等奴隶制国家建国的基础,同时,也对后世 集权帝国的建立有着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