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3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34_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22年(有答案)同步练习卷(3)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3.4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22年(有答案)同步练习卷(3)一、【单项选择】1. 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
”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2. 苏联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
1928﹣1937年,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部门。
这反映了苏联()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B.重工业发展迅速C.斯大林模式制约发展D.完成农业集体化3. 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留给我们有许多启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农轻重的比例要协调发展B.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的消耗C.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D.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4. “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
”这一规定属于下列哪一经济政策的内容()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5.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是在()A.十月革命后B.实行新经济政策后C.两个五年计划后D.三年国内战争后6. 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本国经济建设道路的举措是()A.实施“新经济政策”B.优先发展重工业C.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7. 列宁为无产阶级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什么()①废除农奴制②领导十月革命③实施新经济政策④制定苏联新宪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 “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第2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试卷
第2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方针,规定党在农村中的基本任务是()A.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成为大规模集体经济B.继续坚持新经济政策C.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坚持个体小农经济2.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突出特点是()A.执行新经济政策B.牺牲农业保证工业化的实现C.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D.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有()①1935年开始的大清洗运动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表现②从1928年起,苏联完整地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③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工业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④1936年新宪法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4.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之所以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基本确立,主要是因为()A.它宣布苏联为社会主义国家B它规定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C.它规定了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D.它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苏维埃5.决定苏联20世纪30年代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根本因素是()A.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B.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需要C.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形成D.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需要6.20世纪30年代,苏联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的主要表现有()①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②违背了列宁关于把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③它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④它忽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③④7.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在于()A.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B.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C.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D.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8.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共同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B.都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C.都曾产生过积极作用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9.与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形成无关的是()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小农经济和农民意识C.斯大林的个人因素D.大清洗运动10.苏联大清洗运动的主要影响不包括()A.取得了阶级斗争的胜利B.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C.阻碍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D.破坏了干部资源11.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A联共(布)十四大 B联共(布)十五大 C俄共(布)十四大 D俄共(布)十五大12.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绩主要有()①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②实现了国家工业化③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④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支配地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13.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特点是()A.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来积累资金 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C.优先发展轻工业以改善人民生活 D.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14.联共(布)“十五大”规定在农村的根本任务是()A.实行农业集体化 B.彻底改变农村经济的所有制形式C.使小农走上集体化道路 D.为工业化的实现创造条件15.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是在()A卫国战争期间 B “一五”计划完成后 C “二五”计划完成后 D “三五”计划完成后16.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是()A.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召开 B.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召开C.1928年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17.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B.使苏联的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和破坏C.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D.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18.下列哪一项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B.国民经济中农、轻、重比例失调C.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 D.损害农民利益太多,农业长期落后19.1936年苏联新宪法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苏联建成的标志,是因为()A.它规定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B.它宣布了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C.它规定了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D.它反映了苏联社会生活和阶级结构的变化20.下列对1937年苏联经济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美法 B.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支配地位C.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 D.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21.苏联的大清洗运动发生在()A.1924年—1928年B.1936年—1939年C.1928年—1937年D.1937年—1939年22.导致苏联30年代大清洗运动的直接原因是()A.个人崇拜风盛行 B.国际反苏势力猖獗C.斯大林对阶级斗争的错误认识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3.苏联的下列政策和运动在历史上没有起过积极作用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体制 D.大清洗运动24.苏联出现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原因,主要有()①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下,个人权力过大②苏联是从经济文化落后的沙俄发展而来的③斯大林本人也提倡个人崇拜④大清洗运动粗暴地破坏和践踏了民主和法制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二、材料解析题2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3
这一政策容许各种各样的生产——社会主 义的、合作社的、甚至资本主义的。
——(美国)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新经济政策
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允许多种经济
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影响:提高了劳动者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 ,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 1913年水平。
是由苏俄的国情决定,创造性的运用了马克思主义
有人说,新经济 政策与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相比是 历史的倒退。你 同意这种观点吗? 为什么?
不同意。新经济政 策是列宁对对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成 功探索。它的实施 大大提高了劳动者 的生产积极性,促 进了国民经济的恢 复,巩固了工农联 盟,稳定了苏维埃 政权。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4、发提展高粗经放济,效效益益,低节下约,资大源,量实消施耗可和持浪续费发了展资战源略。。 55、、造政成治盲上目要的防个止人个专人断专和断崇,反拜对,个打人乱崇了拜党,内建民立主健和全法的制
社建会设主的义进民程主。和法制。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 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 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
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建设和 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 主义建设有何相同之处?
●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 程中都优先发展重工业,工农 业建设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想一想,苏联 社会主义工业 化取得巨大成 就的原因有哪 些?
原因:①高度集中的 经济政治体制,能把 全国的物力、财力和 人力集中于工业化建 设;②优先发展重工 业的方针,全力保障 了重工业发展所需的 资源、原料和劳动力; ③广大劳动者忘我劳 动。
﹙2﹚农业集体化
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工业集体 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 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 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 中占有绝对优势。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1921年春,列宁开始重新思考利用资本主义建设新俄国这一问题。
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思想的提出,是列宁基于现实的思考。
当时的“现实”是()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B. 外国武装干涉威胁新生政权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D. 苏联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障碍2.观察下图,其中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 农奴制改革的进行B.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C. 苏联模式的形成D.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3.列宁说:“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他这段话表明苏俄()A.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B. 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经济C. 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 开始实行苏联的工业化建设4.下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
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
这幅画作的历史背景是()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C. 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D. 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5.20世纪20年代,面对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和人们的不满情绪,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他们,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
”这表明新经济政策是要()A. 完全恢复到资本主义B. 有限地发展资本主义C. 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D.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6.据斯大林在《粮食战线上》一文中统计,20世纪上半叶,苏联某年度国家收购粮食达4.34亿普特(一普特等于16.38千克)。
同年,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一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题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洛阳期中)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建立集体农庄。
这表明( )A.注重维护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B.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C.突出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D.发展农业协调国民经济比例解析:选B 余粮收集制和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故A项错误;为了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为了解决经济政治危机,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为了快速推动国家工业化,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都是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故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和农业集体化政策排斥市场,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政策是为了工业化的需要,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D项错误。
2.1921年,列宁宣布说:我们搞错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似乎表明可以在一个几乎不存在资本主义的国家建成社会主义。
在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我们必须重建资本主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俄国从未经历资本主义阶段B.列宁主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C.“搞错了”的原因是脱离了国情D.“重建”的手段是加强国家干预解析:选C 1921年苏俄“搞错了”指的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脱离了国情,故C项正确;俄国在十月革命前经历了资本主义阶段,故A项错误;列宁主张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不是积极发展资本主义,故B项错误;“重建”的手段是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故D项错误。
3.(2019·上饶模拟)1925年,苏联谷物的总产量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水平,但畜牧业还低于革命前的水平。
工业总产值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周转量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80%,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0%。
这说明当时苏联( )A.迫切要求改变经济体制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还没有最终完成C.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废止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非常有限解析:选B 根据所学可知,新经济体制在当时是符合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在1925年前后,苏联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还没有最终完成,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前后才被逐渐废止,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和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于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D项错误。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练习1.1921年4月,苏维埃俄国政府宣布1921—1922年向农民征收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比以前制定的余粮征集额减少了1.83亿普特。
苏维埃俄国粮食税的实施(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推进了农业集体化C.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D.实现了国家工业化2.下图为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示意图。
这表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起到积极作用B.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C.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D.苏联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3.【2021·漳州模拟】1921年春,列宁提出“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这是基于现实的思考。
当时的“现实”是(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C.外国武装干涉威胁新生政权D.苏联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障碍4.1926年,苏联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应该迅速实现工业化,以增强国防力量,因此苏联选择的工业化道路是( )A.用指令性计划发展重工业B.以农业集体化带动工业化C.发展市场经济,促进工业化D.以新经济政策促进工业化5.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C.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D.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6.【2020·广东】1927年苏联的粮食收购量比上年减少30%,斯大林认为这是小农经济分散性导致的结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联( )A.实施新经济政策B.发展商品经济C.大力推行工业化D.实行农业集体化7.“初期的强制措施给农业生产造成了破坏,粮食总产量在1931—1932年出现下降,经历1933—1937年的增长,在1937年达到俄国历史上的最高点。
从1938年又开始下降,1940年的总产量比1928年仅有10%的增长。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含答案)
课时作业:九下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基础巩固1.1931年末,一位环球旅行的欧洲人可能会看到的景象是()A.中国开始抗日战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美国经济危机一片萧条B.中国开始全面抗战,苏联在实施新经济政策,欧洲在遭受经济危机之苦C.中国红军正在长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美国遭受经济危机之苦D.中国战乱,苏联在粉碎国内外敌人武装干涉,欧洲在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2.苏俄早期的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
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苏俄“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的政策指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全国工业复兴法》3.《全球通史》中写道:“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4.“1928~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了六千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材料旨在说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优越性B.新经济政策符合苏联国情C.农业集体化取得了巨大成就D.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5.1933年,苏联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直接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D.赫鲁晓夫进行改革6.右图漫画《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发展状况。
对此状况解释合理的是()A.苏联实行了新经济政策B.苏联经济发展失衡C.苏联优先发展农业经济D.苏联工业发展缓慢7.“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及答案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D.多种所有制并存2.斯大林说:“我们之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苏联取消新经济政策是因为该政策()A.恢复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B.不能使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C.扶植和发展了小农经济形式D.不能迅速为工业化积累资金3.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辞职下台后曾自豪地说:“也许我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一件一一那就是,他们只需要投票就能让我下台,而斯大林则会把他们全部抓起来。
〃但舆论却认为其在位期间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
这实际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A.并未冲破原有模式B.无从改善政治环境C.疏于解除思想禁锢D.鲜有触及经济领域4.粮食税实施初期,农民对政府并不信任,农村中有一种被称为,背口袋〃的人,他们从农村背着口袋贩运粮食到城市销售……由于城市粮食缺口严重且供给很不平衡,“黑市〃粮价不断抬高,为此苏维埃政府()A.实施余粮收集制B.实行实物配给制C.恢复自由贸易D.推行农业集体化5.俄国实现了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的质的转变,是源于A.赫鲁晓夫推广种植玉米B.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斯大林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D.勃列日涅夫优先发展重工业6.一位苏联老农民在第九届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就某一经济措施发言时谈至r一个人有两只手,一只为国家干活,一只为自己干活’。
这一措施应是()A.余粮征集制B.推行农业集体化C.征收粮食税D.补贴减耕减产农民7.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中说:“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高效思维达标测试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1921年俄共十大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它“新”在哪里A.所有企业由国家统一管理B.一切生活用品国家统一分配C.将剩余粮食交给国家D.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2.前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中唱道:“伟大俄罗斯,永久缔联盟;独立共和国,自由结合成。
各民族意志,建立的苏联。
……伟大的列宁,指明了前程。
斯大林教导,要忠于人民,并激励我们,去建立功勋。
”我们从歌词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A.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各族人民自愿加入苏维埃共和国联盟C.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就显著D.斯大林模式促成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3.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建立的标志是A.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C.巴黎公社的成立D.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4.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苏联模式”。
这一模式形成的标志是A.十月革命的胜利B.苏联的“二五计划”的完成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5.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从如图数据变化中你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A.苏联工业发展慢于德国B.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C.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D.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的发展6.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去世后,家住在彼得格勒的革命战士卡秋莎写信给国外的亲人,告知他们这一令人悲痛的消息,那么她在寄信人的地址栏里写的国名应该是A.俄国B.苏维埃俄国C.苏联D.俄罗斯7.在“俄罗斯之名历史的选择2008”俄罗斯网民的投票活动中,斯大林最终排名第三。
其原因不包括A.实施新经济政策恢复苏联经济B.实施五年计划推动苏联发展C.斯大林模式造就苏联工业强国D.领导苏联取得反纳粹德国的胜利8.1935年8月30日到31日夜间,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利用老式风镐,创造了5小时45分采煤102吨的记录,超出当时普通定额的13倍,其本人成为全苏工人学习的榜样。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题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2.下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
该状况是()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3.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l/3,1932年上升50%左右。
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
苏联这样做的目的是()A.帮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渡过经济危机B.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实施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增强经济实力D.实现工业化,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4.1930年以前,苏联的粮食年总产量超过1913年的水平(1930年除外),且1930年以后增长率有所下降,由此可见下列哪一项与上述情况不是因果关系?()A.当时苏联的经济政策不利于农业发展B.苏联农村集体化过程存在失误C.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D.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5.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
此举()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C.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D.大大增强苏联军事实力6.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B.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7.学者李述森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俄罗斯传统的核心是民族主义。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项练习题一、选择题1.(20__四川成都模拟)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
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
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2.(20__来宾模拟)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
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
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改革3.(20__江苏盐城调研)十月革命后,一位俄共元老直截了当地对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
列宁遭受指责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采取固定的实物税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4.(20__安徽黄山模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
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
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真正认识到( )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B.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革命的经济政策C.新经济政策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D.新经济政策能加强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5.(20__广东惠州调研)有学者认为,莫斯科的模式,不仅在本质上比底特律或曼彻斯特模式为佳(因为它正代表着反帝国主义的精神),事实上也更为适宜,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
文中的莫斯科的模式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凯恩斯主义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6.(20__开封模拟)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年份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1926年工业产量比重生产资料生产 40.7% 43.7% 48.1% 43.4% 43.9% 消费资料生产59.3% 56.3% 51.9% 56.6% 56.1% 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C.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D.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7.(20__江西南昌模拟)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相当于苏联农产品总量的25%30%。
部编人教版2019年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右图是一幅苏联海报:列宁身旁左右农民和工人举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旗帜。
在他背后是一轮初升的太阳。
海报的主题可能是()BA.五年计划开始实施B.苏维埃政权巩固C.工业化的迅速发展D.农业集体化完成2、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美国人的关注。
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等。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CA.新经济政策深得人心B.农业集体化推进C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效D.文学和艺术空前繁荣3、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
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滋味吧!”为改变这种情况,苏俄开始实施()CA.土地改革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社会主义工业化4、在第二次世果大战中,苏联武器装备全面更新。
苏制C-2坦克超过德“虎式”坦克的威力,火箭炮(喀秋莎”)、强击机等新型武器都有极大地发展,其主要原因是()B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C.农业集体化的实行D.苏联社会主义改革5、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BA.过分依赖外资企业B.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C.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6、1922年,苏俄的农民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国内的集市上去出售,结果是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
这是因为苏俄推行()DA.农业集体化运动B.国家干预经济政策B.垦荒运动 D.新经济政策7、右图为俄国(苏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其中影响1913~1921年粮食产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是()AA.第一次世界大战B.第二次工业革命C.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模式8、1932年,苏联的机器设备78%依赖进口,到1937年,机器设备进口不到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的弊端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列宁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可见列宁认为()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C.俄国要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必须先部分恢复资本主义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3、某日苏联进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炮兵、机械化步兵、坦克、自行火炮、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队列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
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夫惊讶地说:“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他们是什么人?”苏联总理说:“他们是国家计委的……”该笑话暗示()A.苏联的武器种类多B.计划经济使苏联的经济一塌糊涂C.苏联的综合国力强D.勃列日涅夫的精明4、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前两位领导人改革的不同点是()A.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B.改革没有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革D.没有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5、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位农民抱怨说:“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属于你们”。
这表明当时苏俄的土地所有制是()A.地主土地所有制B.农民土地所有制C.集体土地所有制D.国家土地所有制6、“我们承认自己是对农民负了债的。
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是向他们借的。
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
”为此,当时苏俄政府()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政策C.实行农业集体化D.取消义务交售制7、列宁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实质”内容的是()A.实行按劳分配B.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C.允许自由贸易D.实行实物配给制8、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对后来的工农联盟最能构成威胁的措施是()A.把大中小企业一律收归国有B.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C.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D.无代价征收农民的粮食9、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A.农民欢迎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国家把大中小工业都收归国有C.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D.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10、“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
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由这方面引起的”。
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改革11、赫鲁晓夫回忆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
可见这一政策从根本上()A.调整了经济结构B.稳定了社会秩序C.适应了经济规律D.提高了农民积极性1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播种面积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主要说明()A.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拥护B.工农联盟已经出现严重危机C.小生产者自私性暴露无遗D.这种政策严重损害农民利益13、“对发展经济来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这是因为()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的制约14、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A.国家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B.农民自由支配交给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15、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
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文中“这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B.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C.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牧畜16、苏联有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对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有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
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C.农业集体化运动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17、古比雪夫在《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正是他(斯大林)的天才的预见以及对工人阶级斗争的卓越领导,保证了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各种宏伟的、人类史上划时代的任务。
”这反映了()A.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B.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C.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要性D.斯大林模式已经形成18、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最大的区别是()A.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B.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C.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D.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19、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当政时的政策相比()A.都引起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B.都对苏联历史进行全盘否定C.都否定了十月革命D.都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20、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他们都()A.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特有的优势B.忽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C.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为出发点D.运用政权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21、列宁说:“目前的新事物,就是我国革命在经济建设的一些根本问题上必须采取‘改良主义的’,渐进主义的、审慎迂回的行动方式。
”这种“改良主义的”行动方式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①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②都是从农村改革入手,前者实行余粮收集制,后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都允许私人办企业④都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经济A.①③④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这表明他()A.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失望和忧虑C.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D.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23、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这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24、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B.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C.在理论上没有重大突破D.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25、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共同之处是()A.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都加强了党执政能力建设C.都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系制D.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26、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共同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B.都是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C.都曾产生积极作用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7、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春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主要依据是()A.1922年苏俄农民无偿获得了永远属于自己的土地B.农民优先享有支配农产品的权利C.苏维埃政权免去了农民的赋税D.农民能够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28、历史的经验表明,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20世纪20年代初;俄国得到“历史的青睐”,是因为()①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②允许农民有条件出租土地③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④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9、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年他又声明苏联将在“20年后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30、①大前提: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②小前提: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是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
③结论:斯大林模式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社会主义普遍模式()A.①②③都正确B.①②③错误C.①②正确③错误D.①②错误③正确二、材料分析题:1、实现工业化是世界近代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和必然趋势。
近代以来,工业化先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另一种是社会主义工业化。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概括说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基本特点。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有何突出特点?(3)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为实现工业化采取了哪些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出现了什么失误?(4)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两种工业化道路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何启示?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C3、B4、C5、B6、B7、B8、D9、D 10、B11、B 12、D 13、B 14、A 15、B16、C 17、A 18、D 19、A 20、D21、A 22、C 23、B 24、D 25、D26、C 27、D 28、C 29、C 30、C二、材料分析题:1、(1)时间长,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对外扩张掠夺;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2)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轻工业的协调发展。
(3)政策和措施: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并实施“一五”计划;工业化起步、三大改造同时进行。
失误: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启示:从国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