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基本知识
学校防控登革热知识 课件(共18张PPT)
市 CDC
报 告 区CDC 调 查
疫点
报告 报告
灭蚊
市爱卫办 报 告
区爱卫办 委 派
PCO
核心区
半径100米 诱蚊诱卵器
双层叠 帐法
布雷图法Βιβλιοθήκη 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办公室有水生植物,
存在的主要问题
• 校园景观建筑的有反槽、假山、空穴、花盆托盘、水池 同时少数阔叶植物叶腋雨后或浇水后雨后形成小型清洁 静止的积水,这些积水都能成为白纹伊蚊孳生地。
存在的主要问题
• 学校建筑设施覆盖着防雨塑胶薄膜,在雨后形成了很多 小积水,大多数积水孳生白纹伊蚊幼虫。
登革热疫情处理总结及预警
• 诊断正确、报告及时、流调清楚、判断准确 • 联防联控,各司其职、灭蚊彻底、监测有效
登革热疫情处理总结及预警
• 预测: • 今年输入性病例多于往年,开学初半个月学生病例 • 校园绿化好,蚊媒密度高,传播风险大。
3.登革热疫情的应急处理流程
口岸
报告
医院
报告
其它
街道办 社区站
2023年秋学校防控登革热知识
主要内容
• 登革热基本知识
1.1传播登革热的媒介伊蚊
1.2人如何得病,哪些症状?
注入
症状
发热、头痛、眼痛、 背痛、骨肉痛、关 节痛,皮疹, 鼻血、牙血、便血
1.1潜伏期?
内潜伏期(病人3-14天) 症状
病毒进入人体到发病时 间(有传染性)
外潜伏期(蚊子:8-12天)
病毒进入蚊体到排出的 时间(有传染性)
RNA、NS1、IgM,IgG
孳生地:各龄期都有
产卵
羽化
幼虫
化蛹
为什么我们只盯着白纹伊蚊?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培训课件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具备实验室 检测阳性结果,可作出临 床诊断。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 经实验室病原学检测阳性, 可确诊为登革热。
鉴别诊断与注意事项
鉴别诊断
登革热需与其他发热性疾病如流感、麻疹、风疹等进行鉴别, 主要通过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 析。
注意事项
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询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了解是否有蚊 虫叮咬史;同时,对于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测,以避 免误诊和漏诊。此外,在疫区工作或旅行者出现发热等症状时, 应高度警惕登革热的可能性。
减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 西医治疗手段,形成中西医结合
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05
预防控制措施及策略
传染源管理策略
病例发现和报告
加强医疗机构对登革热病例的监测和报告,确保及时发现并上报 疑似和确诊病例。
病例隔离治疗
对确诊的登革热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接触者追踪和管理
对与确诊病例有过接触的人员进行追踪和管理,提供必要的预防 和治疗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方法
灭蚊措施
01
开展室内外环境灭蚊工作,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
个人防护
02
提倡穿长袖衣裤、使用驱蚊剂、安装蚊帐等个人防护措施,减
少蚊虫叮咬的机会。
环境卫生改善
03
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清理垃圾、积水等,减少蚊虫孳生环境。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培训公众掌握基本的应急处理技能,如发热、头痛等症状的自我识别 和处理。
07
总结与展望
本次培训课件内容回顾
01
登革热基本概念和流行病学特征
登革热的常识和预防ppt课件
登革热的常识和预防ppt课件CONTENTS •登革热基本概念•登革热流行现状与趋势•预防措施与建议•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估•登革热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总结与展望登革热基本概念01定义与传播途径定义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
危险因素居住在或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居住环境脏乱差,蚊虫孳生。
夏季和秋季是登革热高发季节;发病原因:感染登革热病毒后,病毒在人体内复制并引起免疫反应,导致发病。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可达39-40℃;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皮疹,多为麻疹样和猩红热样;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等;实验室检查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登革热流行现状与趋势02全球及我国登革热疫情概况全球登革热疫情近年来全球登革热疫情呈上升趋势,尤其在亚洲、南美洲和非洲等地区,疫情严重,对当地居民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我国登革热疫情我国南方地区如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为登革热主要流行区,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疫情有向北扩展的趋势。
季节性变化和地域分布特点季节性变化登革热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夏秋季节高发,与蚊虫活动高峰期相吻合。
地域分布特点登革热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为高发区,内陆地区相对较少。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登革热流行区域可能进一步扩大,疫情也可能更加严重。
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城市人口密度增加、环境卫生状况恶化,为蚊虫孳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可能进一步加剧登革热疫情。
国际旅行和贸易的增加使得登革热疫情跨国传播的风险加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气候变化影响城市化进程加速国际旅行和贸易增加未来发展趋势预测预防措施与建议03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消灭蚊虫孳生地清除积水、垃圾等,减少蚊虫孳生环境。
登革热防控知识培训
登革热防控知识培训一、了解登革热1. 什么是登革热?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该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感染后可引起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出血和休克。
2.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它们是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
当感染病毒的蚊子叮咬人体后,病毒将通过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3. 登革热的高发季节和地区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尤其是雨季。
在这些地区,登革病毒的传播速度更快,疫情更容易暴发。
二、预防登革热的措施1. 消灭蚊虫繁殖地蚊子是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消灭蚊虫繁殖地是预防登革热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蚊虫繁殖地:•积水容器:清空花盆、水桶等积水容器,或者翻倒储水容器。
•垃圾堆:保持垃圾桶干燥,定期清理垃圾堆。
•水塘和水沟:定期清理水塘和水沟,确保水流畅通。
2. 使用防蚊措施在高发季节和疫情暴发地区,使用防蚊措施是预防登革热的有效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蚊措施:•使用蚊帐:在睡觉时使用蚊帐,特别是在户外或没有蚊虫控制措施的地方。
•使用驱蚊剂:涂抹驱蚊剂,特别是在暴露的皮肤上。
•穿长袖衣物:穿长袖衣物可以减少蚊虫叮咬的机会。
3. 加强卫生教育加强卫生教育对于预防登革热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卫生教育的要点:•宣传登革热的症状和传播途径,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
•教育公众消灭蚊虫繁殖地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提供正确使用防蚊措施的指导,帮助公众有效预防登革热。
三、登革热的早期识别和治疗1. 早期识别症状早期识别登革热的症状对于及时治疗和控制疫情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早期识别症状:1.高热:突然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
2.头痛:剧烈的头痛,尤其是眼眶后部的痛感。
3.肌肉和关节疼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常伴有肌肉酸痛感。
4.皮疹:出现红色皮疹,通常从脸部开始,然后扩散到全身。
2. 及时就医和治疗如果怀疑患有登革热,应立即就医并接受适当的治疗。
预防登革热宣传知识
预防登革热宣传知识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随着全球旅游和贸易的增加,登革热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以下是一些关于登革热的宣传知识。
一、登革热的病因和传播途径登革病毒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感染登革病毒的蚊子主要有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和亚洲伊蚊。
当感染蚊子叮咬感染者时,蚊子会吸取病毒,并在叮咬其他人时传播病毒。
此外,登革病毒还可以通过输血、器官移植和母婴传播。
二、登革热的症状和并发症感染登革病毒后,大多数人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皮疹等症状。
在重症病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休克和器官损害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三、预防登革热的措施1. 消灭蚊虫滋生地:清除家庭和社区周围的积水,避免蚊子繁殖。
清理花瓶、花盆、桶、轮胎等容器中的积水,保持室内外环境干燥清洁。
2. 使用防蚊措施:使用驱蚊剂、穿长袖长裤、戴蚊帐等防蚊措施,特别是在蚊子活动最频繁的黄昏和黎明时段。
3. 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身体清洁,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清水清洗。
4.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包括卫生教育、宣传海报、广播、电视等媒体渠道。
四、社区预防登革热的措施1. 设立登革热监测系统:建立社区登革热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2. 加强蚊虫防控:加强社区蚊虫防控工作,定期喷洒杀虫剂,清除蚊虫滋生地,提高社区环境的卫生状况。
3. 组织宣传教育活动:组织登革热宣传教育活动,向社区居民普及登革热的预防知识和防控措施,提高居民的自我防护能力。
4. 加强卫生监督:加强社区卫生监督,对疫情高发地区进行重点监测和防控,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
五、登革热的治疗和医疗保障目前,尚无特定的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治疗登革热。
对于轻型病例,通常采取对症治疗,如休息、补充液体、退热药物等。
对于重型病例,需要住院治疗,并接受密切监护和支持性治疗。
登革热治知识科普登革热症状及治疗方法护理课件
切断传播途径
减少户外活动
避免在清晨和黄昏时分进行户外活动,此时蚊 子最为活跃。
穿着防护服
在户外活动时,穿着长袖长裤,减少暴露的皮 肤面积,避免蚊虫叮咬。
注意环境卫生
保持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积水等蚊虫滋生地。
提高免疫力
均衡饮食
01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CHAPTER 02
登革热的症状
登革热的早期症状
头痛
头部剧烈疼痛,尤其是后脑勺 部位。
皮疹
部分患者会出现红色皮疹,通 常在发热后出现。
发热
突然高热,可持续5-7天,体 温一般在39°C左右。
肌肉和关节疼痛
全身肌肉酸痛,关节疼痛,尤 其是膝关节、踝关节等下肢关 节。
恶心和呕吐
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 状。
发热处理
对于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以缓解不适。
疼痛处理
对于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症状,可适当给予止痛药。
特殊治疗
抗病毒治疗
在发病早期,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达 菲等进行治疗,以缩短病程和减轻症 状。
预防并发症
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 的人来说,需要特别关注,及时发现 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肺炎、 心脏疾病等。
个人防护
提高个人防护意识,避免在蚊子活动高峰期到户外活 动。
CHAPTER 05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播源
防蚊灭蚊
定期清理居住环境,消除蚊虫滋生地,使用蚊帐、防蚊液等措施 防止蚊虫叮咬。
及时就医
一旦发现有登革热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和 接触史。
隔离治疗
对于已经确诊的登革热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以防止病毒传播。
登革热防控知识
登革热防控知识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员流动的增加,登革热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对公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了解登革热的防控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一、登革热的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蚊子通常在吸食感染者的血液后,获得病毒,病毒在蚊子体内繁殖,当蚊子再次叮咬其他人时,就可能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
此外,登革热患者在发病前 1 天至发病后 5 天内,血液中都含有病毒,如果在此期间输入其血液或使用其血液制品,也可能感染登革热。
二、登革热的症状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 3 15 天,多数患者在感染后 5 8 天发病。
发病后,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1、发热:体温迅速升高至 39℃以上,一般持续 2 7 天。
2、皮疹:发病后 3 6 天,患者的面部、四肢、胸部和背部等部位会出现红色皮疹,伴有瘙痒。
3、疼痛:头痛、眼眶痛、肌肉痛、关节痛等,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4、出血:部分患者会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胃肠道出血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导致休克。
需要注意的是,登革热的症状因人而异,有些患者症状较轻,甚至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而有些患者则病情严重,可能危及生命。
三、登革热的诊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流行病学史(如是否到过登革热流行地区、是否被蚊子叮咬等)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诊断登革热。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病毒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等。
四、登革热的治疗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患者在发病期间应卧床休息,多喝水,注意饮食营养。
对于高热患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给予止痛药物;对于出血患者,应根据出血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
五、登革热的防控措施1、消灭蚊虫滋生地蚊子的幼虫(孑孓)通常在水中生长发育,因此,消灭蚊虫滋生地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措施之一。
预防登革热宣传知识
预防登革热宣传知识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为了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措施的意识,以下是一些关于登革热的宣传知识。
1. 登革热病毒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感染登革热病毒的蚊子主要是埃及伊蚊和亚洲伊蚊。
当感染蚊子叮咬感染登革热病毒的人时,蚊子本身也会成为病毒的携带者,从而传播给其他人。
2. 登革热的症状登革热的症状通常在感染后2至7天内出现,包括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眼结膜充血等。
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症状,如出血、器官损伤和死亡。
3.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预防登革热的最有效方法是控制蚊子的繁殖和避免蚊子叮咬。
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a. 消灭蚊子滋生地:清除周围环境中的积水,因为蚊子的幼虫在水中孵化和生长。
清理花盆、水桶、废弃轮胎等容器中的积水,避免蚊子滋生。
b. 使用蚊帐:在睡觉时使用蚊帐可以有效地阻止蚊子叮咬。
确保蚊帐没有破损,将其边缘塞入床垫下方,以防止蚊子进入。
c. 使用驱蚊剂:使用含有驱蚊成分的喷雾剂或涂抹剂可以减少蚊子叮咬的概率。
选择含有DEET、IR3535或Icaridin等有效成分的产品,并按照说明正确使用。
d. 穿着适当的衣物:穿长袖衣物、长裤和袜子可以减少蚊子叮咬的机会。
尽量选择浅色衣物,因为蚊子对深色衣物更具吸引力。
e. 避免蚊子活动的高峰时段:蚊子通常在黎明和黄昏时分活动最为频繁,尽量避免在这些时段外出。
4. 登革热的治疗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用于治疗登革热。
患者应休息、补充水分、缓解症状。
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并接受支持性疗法,如输液和监测。
5. 社区宣传和教育为了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措施的意识,社区宣传和教育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宣传和教育措施:a. 分发宣传册和海报:制作宣传册和海报,包括登革热的症状、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并在社区中分发。
登革热防控知识培训
登革热防控知识培训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播媒介为嗜温性蚊虫。
为了加强防控工作,我们需要了解以下知识:
1. 疾病特点:登革热的特点是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皮疹等症状,
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感染后在潜伏期,病毒可通过蚊子传播给其他人。
2. 预防措施:预防登革热的关键在于清除蚊虫繁殖环境,防止咬人、
咬蚊后传播。
常见的预防措施包括:清除废弃物和积水,保持环境清
洁卫生,定期清洗水容器,覆盖水桶和水缸,安装强力蚊帐,使用蚊
香和蚊液,穿长袖长裤等。
3. 个人保护:在登革热高发区,个人应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避免
蚊虫叮咬,穿长袖长裤,使用驱蚊剂,尽量在室内活动,避免在黄昏
和黎明时分外出。
4.社区控制:社区要建立登革热防控工作队伍,做好蚊虫监测与防控
工作。
对疫情高发区域,要加强宣传教育和预防知识培训,提高居民
防护意识,积极消灭蚊虫滋生的环境。
5. 早期诊断与治疗: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和皮疹等症状,及
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曾与蚊虫接触或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区域。
医生根据
临床表现进行早期诊断,提供适当的治疗,并进行病例报告。
6. 国际旅行:如果计划前往登革热疫情地区,应提前了解疫情情况,
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穿着长袖、长裤,使用驱蚊剂等,尽量避
免蚊子叮咬。
请大家加强对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改善生活环境,共同营造清洁、卫生的居住区域,共同维护社区健康与安全。
谢谢!。
登革热治知识科普登革热症状及治疗方法课件
登革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特别是在东南亚、南美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登革热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
登革热的危害与流行现状
02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定期清理室内外环境,清除积水、淤泥等蚊虫孳生条件。
消除蚊虫孳生地
使用蚊帐、在户外使用防蚊液及穿着长袖长裤等措施防止蚊虫叮咬。
饮食
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湿毛巾敷额头等,以缓解发热带来的不适。
降温
对症治疗
针对登革热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解热镇痛、补液等。
抗病毒治疗
使用抗病毒药物如达菲等,以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
其他治疗方法
如中医中药治疗、免疫疗法等,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特殊治疗措施
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登革热患者在发病初期应及时就医,以免病情加重。
经济影响
登革热疫情的爆发往往会对当地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
健康危害
登革热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可导致患者出现高热、头痛、肌肉疼痛、关节疼痛、皮疹、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安全。
社会负担
登革热的传播与流行,给社会公共卫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登革热对社会的影响
政府应加大防控力度,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和水平,降低疫情传播的风险。
蚊虫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要消灭家中的蚊虫,避免再次感染。
康复期的预防复发的措施
消灭蚊虫
外出时要注意防蚊,穿长袖长裤,喷洒防蚊液等,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蚊虫较多的地方长时间停留。
外出防护
登革热康复后,患者应该定期到医院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出现的异常情况。
登革热预防知识
登革热预防知识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传播。
本文将详细介绍登革热的预防知识,包括病毒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等内容。
1. 病毒传播途径登革热病毒主要通过伊蚊传播,伊蚊属于嗜水性蚊类,常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繁殖。
当感染登革热病毒的人被伊蚊叮咬后,伊蚊再叮咬其他人时,就会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
2. 症状登革热的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
在严重病例中,可能出现出血、器官损害甚至死亡。
需要注意的是,登革热的症状与其他疾病(如流感)相似,因此及时就医进行确诊非常重要。
3. 预防措施(1)消灭病媒体:由于登革热主要通过伊蚊传播,消灭病媒体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措施之一。
可以通过清除积水、清理废弃物、使用蚊帐、喷洒杀虫剂等方法来减少伊蚊的滋生和传播。
(2)个人防护:在登革热高发期或疫情流行地区,个人防护措施尤为重要。
可穿长袖衣物、长裤,使用驱蚊剂,避免在伊蚊活动高峰期外出等。
(3)社区干预:社区干预是预防登革热的重要手段之一。
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供清洁用水、改善卫生设施、加强蚊虫监测和灭蚊工作等措施来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4)疫苗接种:目前已有登革热疫苗上市,接种疫苗是预防登革热的有效手段。
但需要根据当地流行情况和个体健康状况来决定是否接种疫苗,建议在咨询医生后进行决策。
4. 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监测和报告登革热疫情对于控制疫情的扩散至关重要。
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和社区应建立健全的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总结:登革热是一种通过伊蚊传播的传染病,预防登革热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消灭病媒体、个人防护、社区干预和疫苗接种是预防登革热的主要手段。
此外,及时监测和报告疫情也是控制疫情扩散的重要环节。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提高预防意识,共同防控登革热的传播。
登革热预防知识
登革热预防知识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为了预防登革热的发生和传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预防知识和措施。
1. 了解登革热的病因和传播途径:登革病毒主要通过感染登革病毒的蚊子传播,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感染登革病毒的蚊子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其他人,就会传播病毒。
2. 注意蚊子的繁殖地:登革病毒主要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繁殖,如水坑、花盆、水桶、废旧轮胎等。
因此,我们需要定期清理和清除这些蚊子的繁殖地,以减少蚊子的数量。
3. 避免蚊子叮咬:- 室内保护:安装纱窗、使用蚊帐,确保室内环境清洁卫生,避免蚊子进入室内。
- 室外保护:穿长袖衣物、长裤,涂抹有效的蚊虫叮咬防护剂,如驱蚊液、驱蚊喷雾等。
- 注意时间:蚊子主要在清晨和黄昏活动,这些时段尽量避免外出或者采取防护措施。
4. 增强个人防护意识:-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洗澡,保持身体清洁,减少蚊子叮咬的机会。
- 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及时清理垃圾,避免积水。
-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加强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5. 密切关注症状:登革热的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
如果浮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6. 加强社区防控:-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蚊子的防控措施,如喷洒杀虫剂、清理蚊子繁殖地等。
- 社区居民应积极参预登革热的防控工作,如清理蚊子繁殖地、宣传预防知识等。
7. 旅行注意事项:如果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旅行,应注意以下事项:- 穿着防蚊衣物和使用驱蚊剂。
- 避免前往蚊子繁殖的地方,如水坑、废旧轮胎等。
- 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浮现症状及时就医。
总结:登革热是一种可预防的传染病,通过了解其病因和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例的发生。
个人和社区的防控意识的提高,以及政府部门的积极参预,对于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至关重要。
在旅行时,我们也应注意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感染登革病毒。
登革热防控知识
登革热防控知识1、什么是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通过伊蚊(花斑蚊)叮咬在人群中传播。
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
2、感染登革热后会有哪些表现?登革热为自限性疾病,存在大量轻症病例和隐性感染,典型的登革热临床表现如下:(1)发烧:突发高热(39℃以上),一般持续3~7天。
(2)三痛: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
(3)皮疹:发病后第3-6天,面部四肢出现红色皮疹或出血疹。
痒,不掉皮,3-4天后消退。
(4)出血:个别病例在发烧5-8天后可能有出血的现象,包括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下出血,尿血等。
3、怀疑得了登革热该怎么办?(1)应及时就医。
(2)发病后要注意休息,注意防蚊;发热病人以物理降温为主。
(3)退热之后仍然存在病情恶化的可能,一旦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皮肤红色斑点、出血、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立即就诊。
(4)一般经对症治疗即可痊愈,愈后无其他健康影响,病死率很低。
4、怎样预防?预防登革热的最主要措施是防蚊和灭蚊,主要措施如下:(1)在登革热发生的地区,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使用驱蚊液,预防蚊子叮咬。
(2)家庭使用蚊帐防蚊,用蚊香、气雾剂等家用卫生杀虫剂进行防蚊、灭蚊,避免儿童接触杀虫剂。
(3)避免在"花斑蚊"活动高峰(早上8-10点和下午4-6点)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4)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
对于花瓶、缸、坛等容器5-7天清洗、换水一次,贮水容器、水井及贮水池加盖。
不能定期换水的可放养食蚊鱼等。
对于其他不能清除的积水,采取投放长效灭蚊幼剂。
xx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预防登革热宣传知识
预防登革热宣传知识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为了预防登革热的传播,我们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认识和意识。
以下是关于预防登革热的宣传知识:1. 了解登革热: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叮咬传播。
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
严重的病例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和出血症状。
2. 预防蚊虫叮咬:- 在室内使用蚊帐或安装窗纱,防止蚊虫进入室内。
- 使用蚊香、蚊液或电蚊拍等驱蚊工具,有效减少蚊虫叮咬。
- 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尽量减少暴露皮肤的机会。
- 使用含有驱蚊成分的防蚊喷雾剂,特别是在蚊虫多的地方。
3. 消灭蚊虫滋生地:- 清理周围环境,清除积水容器,避免蚊虫滋生。
- 定期清洗花瓶、花盆等水容器,避免蚊虫在水中产卵。
- 将垃圾桶、水桶等容器盖好,防止蚊虫进入。
4. 加强个人卫生:- 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蚊虫叮咬或外出后。
- 保持室内清洁,减少蚊虫滋生的机会。
- 避免外出时穿着暴露的衣物,尽量减少蚊虫叮咬的机会。
5.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媒体、社区和学校等渠道,广泛宣传登革热的预防知识。
- 举办宣传活动,如讲座、培训等,向公众传授预防登革热的方法。
- 分发宣传资料,如海报、手册等,提供详细的预防登革热知识。
6. 加强监测和控制:- 建立登革热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 加强蚊虫监测,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喷洒杀虫剂、灭蚊草等。
- 配合政府和卫生部门的工作,参与登革热的防控工作。
7. 就医和报告:- 如果出现登革热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与登革热有关。
- 如果居住地或周围地区出现登革热疫情,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
总结:预防登革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公众应加强对登革热的认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蚊虫叮咬的机会。
政府和卫生部门应加强监测和控制工作,提供宣传教育和防控指导。
登革热防治知识
登革热防治知识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在一些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登革热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为您介绍登革热的防治知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了解登革热1. 病毒传播途径登革热是通过蚊子传播的,主要由以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代表的两种蚊子传播。
当感染登革热病毒的人被这两种蚊子叮咬后,蚊子会携带病毒再次咬人,从而导致病毒传播。
2. 症状和潜伏期感染登革热后,患者通常有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皮疹等症状。
潜伏期为3-14天,即感染病毒到出现症状之间的时间。
3. 分型和严重程度登革热分为经典登革热和出血热两种类型。
后者较为严重且可能造成死亡。
登革热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症状、脑脊液、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等指标来评估。
二、预防登革热1. 消灭蚊子繁殖地蚊子以水为繁殖场所,因此要预防登革热,首先需要消灭蚊子繁殖地。
清理家中的积水、清洁花盆、修复破损的水管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蚊子滋生的环境。
2. 室内防蚊利用蚊帐、电蚊拍、喷洒驱蚊剂等方法进行室内防蚊。
特别是在黄昏和清晨这两个蚊子最为活跃的时段,要保持室内干燥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蚊子叮咬。
3. 穿戴适当衣物穿长袖衣物、长裤和袜子可以降低蚊子叮咬的机会。
选择轻色衣物,并尽量避免穿戴过于鲜艳的衣物,因为蚊子对鲜艳颜色更为吸引。
三、治疗登革热1. 就医和观察一旦出现疑似登革热的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曾是否去过病疫区。
医生将根据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并进行相应的观察和检测。
2. 对症治疗目前,对登革热没有特效药物,因此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
患者需要休息、充分补充水分,必要时服用退烧药物、止痛药物和消炎药物等。
3. 预防并发症登革热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出血性病变和休克。
及早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保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迅速补充血小板和输液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四、登革热的全球防治1.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登革热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能够帮助人们采取更为有效的预防措施,并尽早就医。
登革热防控知识培训
登革热防控知识培训
摘要:
一、登革热的基本信息
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三、登革热的症状和危害
四、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五、我国登革热防控工作现状
六、未来登革热防控工作展望
正文:
登革热防控知识培训是提高我国人民对登革热认识和预防能力的重要途径。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等蚊虫叮咬传播。
登革热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蚊虫叮咬。
当蚊子叮咬感染登革热的患者后,病毒会在蚊子体内繁殖,随后叮咬健康人时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
此外,登革热病毒还可能通过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等途径传播。
登革热的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严重的登革热可能导致登革出血热,病死率较高。
因此,了解登革热的症状和危害,提高警惕性,对于预防和控制登革热具有重要意义。
预防登革热的措施包括清除蚊虫孳生地、使用驱蚊剂、穿长袖长裤等。
在登革热流行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登革热防控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
群众的防范意识。
同时,积极开展蚊虫孳生地调查和治理,降低蚊虫密度,切断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登革热的防控工作,制定了一系列防控政策和措施。
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需警惕。
登革热基本知识与预防控制
疫情可能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和学习安排受到干扰,影响社 会稳定。
国际形象
登革热疫情可能对国家的国际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国际交流与 合作。
登革热防控策略
01
02
03
04
预防接种
推广登革热疫苗接种,提高人 群免疫力。
环境治理
清理积水,消除蚊虫滋生环境 ,减少蚊虫密度。
健康教育
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知和防 范意识。
定期清理家庭和周围环境中的积水, 如水桶、水盆、花瓶、轮胎等,以消 除蚊子幼虫的繁殖场所。
在蚊子活动高峰期,定期在家庭和周 围环境中喷洒杀虫剂,以减少蚊子数 量。
保持环境整洁
保持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整洁,及时清 理垃圾,避免垃圾堆积,以减少蚊子 的滋生。
个人防护措施
穿长袖长裤
在户外活动时,尽量穿长袖长裤, 减少暴露的皮肤面积,以减少被
流行季节
登革热的流行季节与当地的温度、湿 度和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通常 在雨季或温暖潮湿的季节高发。
02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早期症状
发热
突然出现高热,体温可达到3940℃,伴有畏寒、头痛、乏力等
症状。
皮疹
部分患者在发热后2-5天出现皮 疹,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通 常在一天内遍布全身,但手掌 和足底较少。
登革热基本知识与预 防控制
目录
• 登革热概述 •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 登革热的治疗方法 • 登革热的社会影响与防控策略
01
登革热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 急性传染病,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
特点
登革热具有潜伏期短、传播速度 快、发病率高等特点,可引起高 热、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症 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的季节性
四季均可发病。我国主要发生于夏秋季。
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发病与布雷图指
数有关。
雨季为发病高峰季节。
有一定的周期性,约3-5年大流行一次。
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为3-14天,一般5-7天。 典型病例主症:发热、全身疼痛和毒血症状、皮 疹、出血和其他症状和体征。
发热
传播登革热的蚊子有什么习性?哪些地方容易受 到这种蚊子叮咬?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主要孳生在各种人工和植 物容器积水中,如:室内外积水缸罐、竹林中的 竹筒、树洞、椰子壳、废旧轮胎、腌菜陶瓷器皿 等。多在户外侵袭人体,吸血高峰在下午4至5点 ,次高峰在上午9至10点。 其中花斑蚊的活动飞行范围一般在滋生地附近50 至100米范围,很少超过200米。因此,在其活 动高峰时段处于其滋生地周围100米范围内较易 受到该种蚊子叮咬。
登革热疫情没有规律可循,波动范围 很大, 近年来我国登革热均为输入性病例及 由输入性所引起的继发病例,甚至导 致暴发疫情的发生 尚未发现登革病毒本土化证据。
相关定义
输入性病例:感染地不在本地的病例。发病前 15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东 南亚、南美等),有蚊虫叮咬史的登革热病例。 本地感染病例:登革热病人发病前 15 天内 未离开过本地区(以县区为单位),或未到过 有登革热疫情报告的地区,其感染地点属于本 地。 登革热暴发:一个最长潜伏期(15 天)内, 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居委会、学 校、自然村、集体单位等),发生3例及以上 登革热病例。
肝肿大,少数有黄疸,60%以上病例有ALT不同 程度升高; 脾肿大少见。
无症状感染者
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人群的 1/3,只能用血清学方法才能检出,但他们可能是 最重要的传染源。Leabharlann 重症表现
严重的出血倾向; 血小板明显减少,低于50×109/L; 血细胞容积增加20%以上;
谢 谢!
出 血
约25-50 %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倾向; 束臂实验阳性; 常见:牙龈鼻腔出血、结膜出血、皮下出血; 少见:呕血或黑便、咯血、血尿、阴道出血、 腹腔或胸腔出血等;
致死:颅内出血;
束臂试验
淋巴结肿大及其他
颈部、颌下、耳后、腋窝、腹股沟等处淋巴 结可肿大,并有触痛;
低蛋白血症、胸腹水等血浆外渗表现者;
休克表现。 意识改变(昏睡或烦躁不安、昏迷及抽搐);
严重消化道症状(持续呕吐、剧烈的腹部疼痛、黄疸)。
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肝/肾衰竭、脑病、心肌炎等)
重症预兆
在退热期前后病情恶化;
严重的腹部疼痛; 持续呕吐; 四肢湿冷; 昏睡或易怒/烦躁不安; 内脏出血(如:黑便或呕吐咖啡样物); 少尿。
并发症
最常见的是中毒性肝炎,发生率约为60% 急性血管内溶血(合并G-6PD缺乏症)。 心肌炎 脑炎 精神异常 急性脊髓炎、格林一巴利综合征
控制措施
要遵循边调查、边调整、边控制的原则
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控制措施----传染源管理
疫点范围:包括病家及楼宇,疫情处理前3日每日一
次灭蚊,之后每3-5天开展一次灭蚊。 疫区范围:开始与疫点同步处理1次后,再根据蚊虫 监测结果考虑是否再进行处理。 灭蚊剂,超低容量喷雾和滞留喷洒结合
在白天进行,注意防止食品污染及人、畜中毒。
及时、快速、全面、反复杀灭。
特别做好医院、学校、机关、建筑工地等范围内灭蚊工作。
登 革 热
永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黄惠梅 主管公卫医师
登革热分布
全球有25亿登革热风险人群 超过36亿登革热风险人群,124个国家 每年有50万登革热住院病例 每年5亿人感染, 9.6千万有临床表现,1千万DF,2百万DHF 每年2万以上死于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我国登革热疫情特点
概 述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一种 急性传染病。 流行广泛,呈世界性分布。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 区发生大流行,我国广东、海南、台湾等是登革热
流行区 。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主要临床表现: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
和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 和(或)血小板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
登革热会致命吗?有后遗症吗?
登革热一般为自限性传染病,并发症较不 常见,病死率较低,一般无后遗症。但容 易传播,多次感染后易引起登革出血热或 登革休克综合征而导致死亡,应引起人们 足够程度的重视。
登革热可以在人和人之间 直接传播吗?
不会。但伊蚊叮咬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 染者后,病毒在蚊体内大量复制,它再叮 咬其他健康人时,就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从而导致登革热的广泛传播。
救治病人
急性期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
告、早隔离、早就地在有条件机构治疗。
患者救治及隔离
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治疗、卧床休息 地点要做好灭蚊防蚊工作。有条件的,或重症病人
要住院治疗并做好防蚊隔离。
病例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5天并热退。
控制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紧急喷药----杀灭成蚊:
诊断
临床诊断病例
典型登革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有登革热一般临床症状,
且有流行病学史,
具备白细胞计数减少和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L)
无流行病学史,但具备皮疹、出血倾向,
且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或IgM抗体阳性者
人感染病毒约3-15天 (通常5-8天)-内潜伏期(体内)
疫情发现
病毒在蚊体内大 量增殖8-10天后 可传给人 外潜伏期(体外)
流 行 病 学
传染源
在城市型登革病毒感染循中,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登革 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和宿主。
在丛林型自然疫源地里,猴子是自然储存宿主,人仅在 偶然机会进入循环圈才可能受染。
研究发现,蝙蝠也是登革病毒的贮存宿主。
传 播 媒 介
埃及伊蚊
建筑工地形成的容器——搅拌机、斗车、灰斗、水桶、安全帽 、茅竹、钢管 、
露天堆放的各种装修弯管、厨厕用具 、民工废弃的各种生活用品 、尚未完 工的各类积水井、水池及各种地面小积水等等; 市政设施形成的容器——市政管网的管井、管道及其留有凹陷拉环的上盖等; 特殊行业形成的容器——汽修厂(店)和游乐场所露天放置的废旧轮胎;废品 收购站(场)露天堆积的废旧物品 、陶瓷厂、酿造厂露天堆积的各种容器、 苗圃、花圃里各类花盆、盆景和容器等等。
白蚊伊蚊
积水——蚊子孳生的“摇篮” 蚊子的生长周期分为4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一般 需要15天左右,其中约10天都在水中度过。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居多。
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全体人群的
1/3,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数年免疫力,对异型病毒有 近1年的免疫力。
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
发热持续3-7天,热型多不规则或呈双峰热。
常伴畏寒、头痛,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尤
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 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 恶心、厌食,乏力等。
皮 疹
初期为多形性皮疹,病程3-6天出现。
1周后转为出血性皮疹。
特征性皮疹:典型的斑疹或斑丘疹发生融合,中间 有少量正常皮肤,称为皮岛。
清除伊蚊孳生地----控制幼虫:
在疫点周围半径100米范围内开展清除伊蚊孳生地工 作。
根据在本地传播风险,结合蚊媒监测情况,在疫区
范围内开展紧急蚊媒控制工作。
一周内将疫区范围内蚊幼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
入户调查原则上要求100%有效入户。
孳生地类型
天然形成的容器——竹头、树洞、石穴、植物叶腋及果实和落叶等; 人工形成的容器——水养植物、花盆托、水缸、水池、冰箱和饮水机的接水盘 、 马桶、浴缸、缸、罐、桶、锅、坛、盒、碗、杯、瓶、塑料袋、塑料薄膜、 包装内衬泡沫、蛋壳、贝壳类动物外壳 、人造假山、盆景的石缝、石穴及 衬景的水体 、小区及街巷中各种空心钢栓及地面插孔、用于插固遮阳伞的 各种带孔水泥墩等等;
还有那些国家登革热疫情较重?到这些国家旅行应注意些 什么呢? 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较为严重,如:泰国、越南、缅甸 、新加坡等。到这些地方旅行应做好预防登革热的措施, 防止被蚊子叮咬,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到登革热流行区旅行时宜穿长袖衫及长裤,并于外 露的皮肤及衣服上喷涂蚊虫驱避药物。 (2)避免在树阴、草丛等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过久。 (3)旅游选择有空调或有蚊帐、防蚊纱窗的宾馆 (4)旅行结束后半个月内如出现发热,应尽早就医治疗 ,并向医生说明旅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