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马克思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马克思·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理解
——以其宗教社会学思想为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社会学专业 曹象梅)
要】对于许多社会学家来说,马克思·韦伯(Max Weber)是一位伟大的导师。作为社【摘 要
会学界的中心人物,他的思想及其著作也成为人们研究评论的焦点。正如柯林斯所说:“没有争议也就没有韦伯。”[1]他系统的阐述了一个理论上包罗万象,其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文主义社会学体系。本文以其宗教社会学思想为例,简单阐述出笔者对马克思·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理解。
】理解社会学,社会行为,宗教社会学
关键词】
【关键词
一、社会学方法论简述
(一)学术渊源
学术渊源
韦伯的学说阐述了一系列对立的主题,如目标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职责伦理与信念伦理、文明进步与文化演进的悲观主义等等。但由于受到其父母的不同影响,韦伯试图在政治与学术、行动与反思、现实与道德、享乐与禁欲等两极端求解决,他那多重取向的智力工作便是这种冲突的结果。另外,他还有一些志同道合,学有所成的好朋友,他的许多观点也深受他许多同仁的影响。但是,从总体上来看,韦伯的思想及其学术旨趣与现代德国的历史主义(狄尔泰)、新康德主义(李凯尔特,齐美尔)及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这几大思潮有甚深的关系。
首先,他的社会科学代表了一种以历史主义观点超克实证论者的自然主义的努力。在他看来社会科学是典型的历史科学,他也强调他的努力旨在获取社会事实之历史方面的知识。其次,韦伯接受了新康德主义的一些重要的观点,尤其是接受了典型的李凯尔特与齐美尔的问题:选择历史材料,并将之组织为一种有意义的整体,它并非简单的反映事实,而是认识主体的一种创造,并且认识主体须采用适当的认识工具及精确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韦伯思想的第三个来源。在韦伯看来,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一切有关现代社会的理论都必须考虑马克思的成就。韦伯在对古代世界经济史的最初研究时,他既利用了马克思在个别问题上的假设,又讨论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若干问题。而且韦伯涉及的关键问题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但是他的解决路径与马克思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他认为关于社会过程的经济条件的假设具有重大的启发价值,如适加修改,可以成为对文化现实的某一方面的合理分析。[2]
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
1、理解与理解社会学
韦伯的社会学叫做“理解的社会学”,用他自己的话说,社会学就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3]韦伯继承和发展了德国人文主义传统,坚持人与自然的截然划分,坚定的站在实证主义一边,并强调社会事实与价值的截然分开,反对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神秘化的直觉体验,反对将个人的情感因素置于科学研究之中。因此,他力图把历史的个别化方法和社会学的类比化方法结合起来;把对社会事实意义的理解与因果解释的方法结合起来。[4]韦伯对理解的把握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的。
从确定性角度来看,理解的确定性基础有二:一是理性的方法(如逻辑和数学),即对各种行动因素在其有意向的意义中获取完全清晰和理智的把握;另一方面是重新体验的方法,如移情和艺术欣赏或如狄尔泰所言“理解就是再现你中之我”,这种方法通过同情的参与并能恰当的把握行动发生的情感环境,从而获得移情和欣赏的确定性。同时他也强调“可重新体验性”并非是理解确定性获得的唯一的必要条件,正如“要理解凯撒不必成为凯撒”一样。[5]
从操作类型来看,韦伯把理解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主观意义的直接观察理解,即通过对社会行动的直接观察就能理解其意义。第二类是解释性理解,即根据动机来把握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解释性理解是对动机的理性理解,它把社会行动置于可理解和更加内在的意义背景之中。也就是说在韦伯那里,解释性理解就是要寻求社会行动的“为什么”,而并不仅仅局限于社会行动“是什么”或“干什么”。
2、社会学研究对象问题
韦伯把社会学视为一种探讨主体的社会行动的理论。在他看来,社会行动是有意义的,而且意义是可以理解的,因此,韦伯将人类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无疑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成为韦伯时期社会学的两大主要任务。“行动的个人赋予其主观意义的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行动’。在这个意义上行动既可是公开的,亦可完全是内心的或主观的;即可是在某种情境下的积极的作为,亦可是在特定情况下对这种介入的有意回避或被动默许。社会行动是指行动的个人赋予其行为以主观意义,行为考虑到他人的行为,并且在其行动过程中也是以他人的行为为目标的行动。”①韦伯的这一定义体现出了社会行动的意向性,他将分析的中心放在个体行动者及行动的主观动机和意义的联系上。也正如他所说的“社会行动具有针对他人的主观意义,也只有具有主观意义的社会行动才是可以理解的,也才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围”。韦伯的这一分析很显然是与其理解、理解社会学这一主要社会学方法论相结合的,即行动不光只是行为者的表象活动,更重要的是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理解和把握行动背后的动机与意义。
①韦伯:《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牛津,1947年).第88页.引自于海著《西方社会思想史》.第312页。
3、理想型与社会行动类型
韦伯理想型概念主要体现在,他将理解方法与因果方法、将历史学个别方法与社会类型学方法结合起来的概念工具上,阿隆与科塞都认为理想型是韦伯认识论的中心和关键概念。韦伯意识到,社会学要想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像自然科学那样建构一套精确而又严谨的概念体系来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随意性。
尽管有社会学家认为理想型概念首先只是一种思维的建构,并不是对经验现实的描述,也不是指社会“理性”或道德“理性”,但是在韦伯看来,理想型却提供了一种分析的框架,一种判断的尺度以及一种比较研究的方法,它可以使社会或历史的材料变得更加容易理解,理想型所展示的不是事物所是的样子,而是其所可能的样子。其次,理想型并非是随心所欲的虚构和对现实的摹写,它是以理论结构的形式表示的“时代的兴趣”,是现代社会的历史文化现象的逻辑和规则,仍然来自于现实本身。另外,在韦伯那里存在两种不同的理想型,即历史形态的理想型和关于历史实在中的抽象组成部分的理想型。
如何理解社会行动,韦伯认为“合理性”这一概念则是区分不同社会行动的依据所在,他根据是否合理以及合理性的程度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1)目的合理性行动(或称为工具和理性或目标合理的行为),即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2)价值合理性行动,即通过有意识的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的行动;(3)情感行动,即由现时的情绪或情感状况决定的行动;(4)传统行动(或称为习惯行为),即由约定俗成的习惯决定的行动。②
二、韦伯宗教社会学思想
马克斯·韦伯作为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与学术生命力的杰出社会学家之一,他与杜尔凯姆并称为现代宗教社会学的奠基人,他的一系列有关宗教著作都旨在揭示出基督新教的宗教伦理如何孕育西方的资本主义文明,并促进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其宗教社会学理论的基调就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的一个著名的社会学命题: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之后,都有一种无形的支撑这一事业的时代精神力量;这种表现为社会精神气质的时代精神与特定社会的文化背景有着某种内在的渊源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力量决定着这项事业的成败。[6]无疑,他的这些关于宗教社会学的论点正好体现了他的理解社会学,并强调挖掘现象背后更为深层次原因的这
②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54页.引自侯钧生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二版).第1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