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课文背景)

合集下载

语文A版三下《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课稿

语文A版三下《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课稿

《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课(说全文教学)一、说教材《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解放战争中的一个战例: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大举进攻解放区。

在蒋匪军的疯狂进攻面前,党中央先是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历经一年,歼敌一百一十余万,基本上遏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1947年6月,党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指示,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领大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从而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本文着重讲了1947年8月24日夜,刘邓大军的先头部队强渡黄河,胜利跃进大别山,以他们的“英勇顽强”证实了“狭路相逢勇者胜”。

根据课文的实际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16个生字,辨析形近字“遵。

尊”,“拖、托”,“渡、度”,“揭、渴、喝”,掌握多音字“划”,理解“跃进、叮嘱”等词的意思,能用“布置”、“叮嘱”造句。

2.用“分层的方法”学习重点段落,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体会比喻句的好处,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昂扬斗志。

教学中,我“用分层的方法学习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定为教学的重点。

将“运用文中的事实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意思”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1.教法: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因此既要体现教师的“精讲”,同时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凭借教者的精讲,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

因此,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图表演示法”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用“指导分层的方法”理清课文脉络;用“感情朗读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语言表达能力。

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7.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7.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课稿)

7.《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课稿一、说教材这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强渡汝河的战斗情景,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狭路相逢勇者胜”是这篇课文的核心,这一短语在文中反复三次,贯穿全文,这是本文表达方法上的一个特点。

文章通过人物的言行反映人物品质,反映战士们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学习通过人物的事迹、言行反映人物性格品质的方法;二是读懂重点词句,想象、感受当时的情景。

二、说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2. 进行在了解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 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所感悟。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说重、难点1.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体会革命先辈为人民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是教学的重点。

2.正确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是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学思路1.课前,让学生自学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通过上网、查阅图书、请教别人等方法,收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战斗意义及有关情况,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开始可以让学生汇报收集资料情况,老师相机补充,使学生充分了解大别山的战略地位和党中央决定进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

组织学生默读,有条件的可指导略读,找出文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或句子。

3.引导学生交流找出的句子和段落。

抓住反映人物品质的词句进行品读,体会人物的精神。

教师可提醒学生阅读课文时要读读想想,如,“搭起”“杀向”“攻占”“扑向”“打开”“冲”等词语,让学生想象当时战斗场面,体会战士们勇猛无比的气势,感受战士们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

如,“狭路相逢勇者胜”,文中三次出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句话在战斗前、战斗时、战斗胜利后的作用和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反映了战士们的什么品质。

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背景

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背景

《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背景
大别山区位于鄂(湖北)豫(河南)皖(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跃进”,是一种特殊的进攻方式,即不是逐城逐地向前推进,而是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心脏。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

1946年6月,国民党背信弃义,大举进攻解放区。

在蒋军进攻面前,党中央先是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1946年6月—1947年6月这一年内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基本上遏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1947年6月,党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创造条件。

揭开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序幕的,就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和跃进大别山。

1947年8月7日黄昏,刘邓大军从鲁(山东)西南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经过20多天急行军,战胜敌人的前堵后追,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

本篇课文主要讲的是8月23日晚到8月24日夜里强渡汝河的事,这是跃进大别山途中最紧张、最激烈的战斗之一。

《千里跃进大别山》课件(语文A版三年级下册课件)

《千里跃进大别山》课件(语文A版三年级下册课件)
16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zūn
1947年,遵遵照党中央的决定,刘邓大军 遵
向大别山挺进。 经过连续十几天的行军作战,8月23日
liú

晚上,先头部队十八旅到达汝河北岸。
dèng
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兵力在刘邓大军后面 邓
紧紧追赶,还在汝河南岸布置了一条几十公 里敌长 人的早防已线把。渡当口十两渡八岸旅的到船达只汝统河统北拖岸走的、时砸候毁,渡dù
了。河水有一丈多深,人马趟不过去。前有
强敌,后有追兵,情况十分紧急。
肖旅长和李政委正站在河边商量
着进军的办法,一个参谋跑来报告:
“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来了!”
肖旅长和李政委赶紧迎上去,只见刘
司令员和邓政委由纵队首长陪同,大 xī
步走了过来。

邓小平政委叫参谋长打开军用地
图,和其他几位首长一起分析了形势。
要勇,要猛!”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很快在部 féng
队中传开了。任务一级一级地往下传达:不 逢
管敌人的飞机大炮多么厉害,一定要杀出一
条血路,跃进大别山。每条步枪都插好刺刀,
每颗手榴弹都揭开后盖,遇见敌人就打,绝
不留下敌人的一个据点,照亮了。冒着敌人 冲天的炮火,我军在汝河上搭起了一座浮 桥。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杀向敌 人。他们攻占了一个村庄,又扑向另一个 村庄;拿下一个据点,又进攻另一个据点。 一夜之间,十八旅就攻下了十几个村庄, 打开了一条六七里宽的通路。主力部队从 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大军像决堤的堤洪水, 向西南方向奔流。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和昴扬斗志。

2.着重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和先头部队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的。

3.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大别山”:湖北、湖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跃进”:比喻极快地前进。

2.简介背景:1947年6月,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已大大减少,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奉命挺进大别山地区。

(出示简图介绍)
从1947年8月7日开始,经过几天的急行军,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

部队前有敌军堵截,后有追兵,刘邓大军必须很快地渡过汝河。

于是,激烈的战斗开始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总结
1.用自己的话说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文中的意思。

这表现了解放军战土一种什么精神?
(不怕牺牲,顽强拼搏)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习重点是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强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和先头部队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的;理解自然段意思,进而理解全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播放有关战斗的录像片段,帮助学生理解当时激战的情景;引导细读,理解句子间的联系,弄懂自然段的内容。

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解读

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解读

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解读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解读关键词:千里跃进大别山陕西和山东解放区历史意义与教训我的观点革命精神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作者:电气工程学院2010级3班周世忠学号:201000191239 指导老师:一、历史背景:1946年6月,蒋介石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全面内战,经过仅仅一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就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由于长年的战争,解放区的生活开始变得异常艰难,老解放区的物质消耗的已经差不多了,已经无力承担战争的负担。

为了建立新的解放区,进而支援新的解放战争,也为了彻底的打破蒋介石在全国的战略部署,把战火烧到蒋介石占领区,进而减轻陕甘宁边区、山东解放区的压力,并威胁蒋介石在全国的统治中心南京及武汉,毛泽东向刘伯承、邓小平发出了千里跃进大别山,进而开辟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指示。

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

人民解放军如果能占领大别山,就可切断国民党军津浦、平汉和陇海三条交通线,还能东慑南京,西逼武汉,瞰制中原,直接威胁敌人长江防线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统治,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二、历史经过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于8月7日黄昏从鲁西南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经过20多天急行军,战胜了敌人的前堵后追,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

在此期间,陈谢集团往返于潼关与洛阳间连续作战,歼敌3万余人,使敌不得不抽调在大别山的1个整编师和在陕北、晋南的两个旅回援。

9月上旬,陈毅、粟裕率黄河北岸的华东野战军第6、第10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主力南渡,会同原在鲁西南地区的5个纵队(包括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组成18万人的西线兵团,并在菏泽以东发起沙土集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57师,迫敌从山东和大别山抽调4个整编师增援。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语文A版 三年级 语文 下册 第四单元
千里跃进大别山
历史背景
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司令 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的“刘邓 大军”是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 的军队,他们所到之处无不打 得敌人落花流水,四散奔逃。
大别山
“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 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 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 心脏。1946后,人民还在欢天喜地庆祝抗日战争的胜 利,国民党反动派却再次大举进攻解放区。面对敌人 的进攻,党中央率领解放区人民积极防御,取得了巨 大的胜利,仅一年的时间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1947 年,党中央决定,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 刘邓大军于1947年8月7日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长 驱直入,经历二十天在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从 而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今天 我们学习的课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次战斗。
揭另堤钢
揭发 另外 河堤 钢铁 揭露 另选 堤岸 钢板
我来试试
按课文内容填空。再读一读,体会句子的 意思。
• 先头部队的战士( 敌人。
),杀向
• 大军(
),向西南方向奔流。
•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了敌人的心脏。
)插进
知识卡片
大别山区
刘伯承和邓小平
“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军胜 利了!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像一 钢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脏。
gāng

zàng
(脏)
遵照 渡口 计划 叮嘱 相逢 决堤 钢刀 分析 揭开 另外 狭窄 跃进 形式渡析
姓刘 姓邓 过渡 分析 刘海 邓县 渡江 解析

教科版五四制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千里跃进大别山_课件1

教科版五四制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千里跃进大别山_课件1

课文 千里跃进大别山 漆黑的夜空被战火照亮了。冒着敌人冲天的 炮火,我军在汝河上搭起了一座浮桥。先头部队 的战士如猛虎出山,杀向敌人。他们攻占了一个 村庄,又扑向另一个村庄;拿下了一个据点,又 进攻另一个据点。一夜之间,十八旅就攻下了十 几个村庄,打开了一条六七里宽的通路。主力部 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大军像决堤的洪水, 向西南方向奔流。
课文
千里跃进大别山
“我们要采取进攻的手段,从这里打开一条 通路。”刘司令员扶了扶眼镜,用手指在地图上 一画,接着说,“不管敌人有多少飞机、大炮, 我们一定要迅速前进,一定要实现跃进大别山的 战略计划!”他叮嘱旅长说:“要记住,现在是 ‘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要猛!”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很快在部队中 传开了。任务一级一级地往下传达:不管敌人的 飞机、大炮多么厉害,一定要杀出一条血路,跃 进大别山。每支步枪都插好刺刀,每颗手榴弹都 揭开后盖,遇见敌人就打,绝不留下敌人的一个 据点,绝不留下一个顽抗的敌人。
千里跃进大别山
课文 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遵照党中央的决定,刘邓大军向大别山 挺进。 经过连续十几天的行军作战,8月23日晚上,先 头部队十八旅到达汝河北岸。 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兵力跟在后面紧紧追赶,还在 汝河南岸布置了一条几十里长的防线。当十八旅到达 汝河北岸的时候,敌人早已把渡口两岸的船只统统拖 走、砸毁了。河水有一丈多深,人马不过去。前有强 敌,后有追兵,情况词句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的学习到此结束,大家都学会了么?


课文 千里跃进大别山 旅长和政委正站在河边商量着进军的办法, 一个参谋跑来报告:“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 委来了!”旅长和政委赶紧迎上去,只见刘司令 员和邓政委由纵队首长陪同,大步走了过来。 邓小平政委叫参谋长打开军用地图,和其他 几位首长一起分析了形势。情况确实很严重,大 家不约而同地望着刘邓两位首长。

三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8千里跃进大别山_人教版-文档资料

三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8千里跃进大别山_人教版-文档资料

三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8千里跃进大别山人教版(2019)一、教材说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强渡汝河的战斗情景,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狭路相逢勇者胜”是这篇课文的核心,这一短语在文中反复三次,贯穿全文,这是本文表达方法上的一个特点。

文章通过人物的言行反映人物品质,反映战士们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学习通过人物的事迹、言行反映人物性格品质的方法;二是读懂重点词句,想象、感受当时的情景。

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体会革命先辈为人民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是教学的重点;正确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谈谈对“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理解,学习革命先辈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精神。

三、教学建议1.课前,让学生自学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通过上网、查阅图书、请教别人等方法,收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战斗意义及有关情况,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开始可以让学生汇报收集资料情况,老师相机补充,使学生充分了解大别山的战略地位和党中央决定进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

组织学生默读,有条件的可指导略读,找出文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或句子。

3.引导学生交流找出的句子和段落。

抓住反映人物品质的词句进行品读,体会人物的精神。

教师可提醒学生阅读课文时要读读想想,如,“搭起”“杀向”“攻占”“扑向”“打开”“冲”等词语,让学生想象当时战斗场面,体会战士们勇猛无比的气势,感受战士们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

如,“狭路相逢勇者胜”,文中三次出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句话在战斗前、战斗时、战斗胜利后的作用和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反映了战士们的什么品质。

如,联系第六自然段刘伯承司令员的三句话,抓住“不管……一定……”和“要勇”“要猛”等词,体会刘伯承司令员激励将士、鼓舞斗志。

《千里跃进大别山》PPT

《千里跃进大别山》PPT
这是我军的战略方针 的第一步——进攻。
不管敌人有多少飞机、 大炮,我们一定要迅速前 进,一定要实现跃进大别 山的战略计划!
这是我军的战略方针的 第二点——迅速
要记住,现在是 ‘狭路相逢勇者胜’, 要勇,要猛!
这是我军的战略方 针的第三点——勇猛。
刘司令员提出了一个口号“狭 路相逢勇勇者胜”,这句话什么意思?
战士们的“勇”表现在什么地方?
“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 杀向敌人。”
“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 上去,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 方向奔流。”
1.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杀 向敌人。
2.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 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
作者正是运用了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 意思更加生动具体,在此也表现了解放 军战士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在 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应该多练习运用这种 写作方法。
大别山
“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 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 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 心脏。1946后,人民还在欢天喜地庆祝抗日战争的胜 利,国民党反动派却再次大举进攻解放区。面对敌人 的进攻,党中央率领解放区人民积极防御,取得了巨 大的胜利,仅一年的时间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1947 年,党中央决定,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 刘邓大军于1947年8月7日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长 驱直入,经历二十天在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从 而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今天 我们学习的课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次战斗。
其实,刘邓首长就是勇者, 他们的勇敢体现在:
“不管……一定……一 定……”的决心和责任上, 体现在果断英明的决策上, 体现在愿为勇者的精神上。

千里跃进大别山课件语文A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课件语文A版

生动形象
运用形象化的语言,使描 述更加生动、具体、形象, 增强观众的感知和想象。
简练明快
语言简练明快,不拖沓, 不冗长,使故事情节更加 紧凑、有力。
幽默诙谐
适当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 调节气氛,缓解紧张情绪, 增强观众的观感和愉悦感。
06千里跃ຫໍສະໝຸດ 大别山的现实意 义教育意义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 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人物塑造
01
02
03
典型化
通过对人物性格、行为、 语言等方面的典型化处理, 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独 特、立体。
细节描写
通过对人物外貌、心理、 动作等方面的细节描写, 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具 体、可信。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性格、 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的差 异,突出主要人物的特点 和价值取向。
语言风格
千里跃进大别山课件语文a 版
目录
•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 •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情节 •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人物形象 •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题思想 •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艺术特色 •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现实意义
0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
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 党就和平建国、民主统一等问题进行谈判,但国民党政府却 加紧发动内战,导致国内战争一触即发。
行动过程
总结词:英勇无畏
详细描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行动过程异常艰险,我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穿越重重困难,历经千辛 万苦,最终成功进入大别山区。这一过程中,我军英勇无畏,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充分展现 了我军的顽强毅力和战斗力。
结果与影响
总结词:影响深远
详细描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行动对于解放战争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打破了敌人的包围圈,为我军争取了战略 主动权,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斗志,增强了他们对革命胜利的信心。此外,这一行动还为后来的解放战争提 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PPT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PPT

谢谢!
二、挺进大别山的经过
第三,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揭开了全国性 战略进攻的序幕
第二,开辟了新解放区,缓解了老解放区经济压力。
第一,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缓解了解放区军事压力。
三、开辟大 别山根据的 积极结果
我们的观点
• 1、正面观点: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并 调动和吸引了大量的国民党军于自己的周 围,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 的重点进攻,成为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 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进军大别山这一创 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进攻样式及其作 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 2、反面观点:刘邓大军共约12万人马创建 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但立刻遭到了国民 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结果只有6万人生还, 并且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并没有吸引山东及 陕西根据地的大批国民党军队,从战术上 来理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它的失败被随 之而来的辽沈战役的胜利掩盖了。因此, 从根本意义上来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毛泽 东战略决策的一个失误。
为了建立新的解放区进而支援新的解放战争也为了彻底的打破蒋介石在全国的战略部署把战火烧到蒋介石占领区进而减轻陕甘宁边区山东解放区的压力并威胁蒋介石在全国的统治中心南京及武汉毛泽东向刘伯承邓小平发出了千里跃进大别山进而开辟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指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源自C1114 郜叶欣 张翰钊
一、历史背景
• 1946年6月,蒋介石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全面 内战,经过仅仅一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就先后粉碎了国民党 反动派的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然而,由于长年的战争,解放区的生活开始变得异常艰难, 老解放区的物质消耗的已经差不多了,已经无力承担战争的负 担。为了建立新的解放区,进而支援新的解放战争,也为了彻 底的打破蒋介石在全国的战略部署,把战火烧到蒋介石占领区, 进而减轻陕甘宁边区、山东解放区的压力,并威胁蒋介石在全 国的统治中心南京及武汉,毛泽东向刘伯承、邓小平发出了千 里跃进大别山,进而开辟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指示。 • 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 薄弱的地区。人民解放军如果能占领大别山,就可切断国民党 军津浦、平汉和陇海三条交通线,还能东慑南京,西逼武汉, 瞰制中原,直接威胁敌人长江防线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统 治,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 副本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 副本

第四:刘邓大军远离后方 , 实行无后方 作战

孤军深入 , 远离后 方 , 实行无后 方作战 , 历来 为兵家 所 忌 。 而 千里跃进 大别 山 , 却正是把大后方丢 在 千 里之 外 , 深 入敌 占区的腹地 , 实行无后 方作战 。 为什 么党中央要 出 此 险 着呢?因此时党中央在陕北 处境十分艰险, 急需南线我军有大的战略举动以迫使 陕北敌人回援。在此情况下, 刘邓为解中央燃眉之急, 决定不顾艰难,千里跃进大别山。这就是说, 刘邓所 部之所以最终决定南进大别山, 主要原因乃是为了迅 速掣肘陕北敌人, 以改善中央的困难处境。
第三: 大别山的气候和经济条件也不适 合刘邓大军在此立足。

位于淮河以南的大别山地区, 在地理位置上已属我国南方地区。 刘邓大军长期在北方作战, 除部分上层领导外, 广大指战员都 是北方人, 有着能适应北方气候的丰富的作战经验, 对大别山 的生活环境却很不适应。 大别山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 有时部 队有钱也买不到粮食, 战士饿着肚子行军作战是经常的事。 1947 年 6 月刘邓大军出征前,晋冀鲁豫野战军总兵力为28万, 数全军第一。 到解放战争第二年结束时, 我军正规部队总数由 一年前的 103万发展到 149万, 而中原野战军却降为不足15万 人。所以出现这种状况, 除刘邓野战军有两个纵队 和一个军转 为地方武装外, 转战大别山过程中的严重减员是主要原因。
刘邓大军越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越进大别山的背景

1947年6月30号,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 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正在刘邓大军鏖战鲁西南,捷报连连的时候,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 刘邓大军只有迅速直插大别山地区,直逼南京、武汉,才能全面打乱蒋 介石的战略部署。于是, 7月23日 ,毛泽东致电刘邓:“下决心不 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29日,毛泽东又亲自起草了 一份标有三个"A"字的加急绝密电报:"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庚、谢富 治及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以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 部”,"陕北不能支持”. 这个时候,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经过近一个月的连续作战,已经 极度疲劳,而且伤亡较重,亟需休整补充。但刘伯承、邓小平看完标有 3个“A”字的电报后,简单商量了一下,马上复电中央——完全服从中 央决定,半个月后行动。邓小平明白:三个“A”字是当时中央约定的表 示最紧急和极秘密的电报等级。实际上根本不到半月,收到电报后的第 9天,也就是 1947年8月7日 的黄昏,刘邓大军的12万人马就在100 多里宽的地面上,悄悄的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

部编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知识点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3课内战爆发课标要求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实现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

主要知识点:一、重庆谈判1、背景: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

国内: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

国际:美国积极扶蒋反共。

2、目的:蒋介石的目的: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毛泽东的目的: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结果:1945年10月10,国共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二、政治协商会议:4、时间、地点:1946年1月,重庆5、内容:会议讨论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并通过一系列决议,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6、意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三、国民党发动内战7、爆发标志:1946年6月,蒋介石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8、全面进攻: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

9、重点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开始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三、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10、指导理论: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11、战术:自卫反击战。

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13、结果:解放军军民经过自卫反击战,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14、重点进攻:①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②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③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2016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科版)精选教学PPT

2016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科版)精选教学PPT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你从这三句中体会到什么?
刘邓首长决胜的信心。 “每支步枪都插好刺刀,每颗手榴弹 都揭开后盖,遇见敌人就打,绝不留 下一个据点,绝不留下一个顽抗的敌 人。”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这句话描写的是什么? 战士们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漆黑的夜空被战火照亮了。冒着敌人 冲天的炮火,……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 路冲了上去,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 南方向奔流。”在这段话中哪两个句子 最能表现出战士们的英勇?
“狭路相逢勇者胜”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两个对手在很 窄的路上相遇无地可让,此时谁勇 敢谁就能取得胜利。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狭路相逢勇者胜”中“狭路”在 文中指的是什么?
前有强敌,后有追兵,情况十 分紧急。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你从哪里看出情况的紧急? 用”“标出相关的词句。
挺 榴
谋 弹
析 顽


半包围结构的字:遵 逢
字词乐园
dàn ( 子弹) 弹
tán (弹琴)
字词乐园
近义词
挺进—— 跃进 顽抗—— 抵抗 紧急—— 紧迫
反义词 遵照—— 违背 严重—— 轻微 紧急—— 舒缓
字词乐园
叮嘱: 再三嘱咐。 狭路相逢:在窄路上相遇,不能避让。
比喻仇人相遇。 据点: 军队用作战斗行动凭借的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一年级 上册》 以第三 次全教 会《关 于深化 教育改 革、全 面推进 素质教 育的决 定》的 精神为 指导, 以《全 日制义 务教育 语文课 程标准( 实验稿 )》为 依据, 致力于 构建开 放的、 富有活 力的教 材体系 ,倡导 自主、 合作、 探究的 学习方 式,全 面提高 学生的 语文素 养,培 养创新 精神和 实践能 力,促 进每个 学生的 全面发 展,为 他们的 终身学 习、生 活和工 作,在 语文方 面奠定 基础。 在这种 理念的 指导下 ,我们 特拟定 以下教 学计划 。 二、班级分析

《千里跃进大别山》(优秀5篇)

《千里跃进大别山》(优秀5篇)

《千里跃进大别山》(优秀5篇)《千里跃进大别山》篇一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和昴扬斗志。

2.着重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和先头部队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的。

3.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大别山”:湖北、湖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跃进”:比喻极快地前进。

2.简介背景:1947年6月,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已大大减少,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奉命挺进大别山地区。

(出示简图介绍)从1947年8月7日开始,经过几天的急行军,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

部队前有敌军堵截,后有追兵,刘邓大军必须很快地渡过汝河。

于是,激烈的战斗开始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哪些地方读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1.本文讲十八旅在刘邓首长指挥下强渡汝河向南挺进的事。

2.提出问题。

师生梳理问题,解决部分常识性问题。

3.指读全文。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刘邓首长提出了一个口号“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什么意思?(狭窄路上两军相遇勇者取得胜利。

)2.默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军将土的“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①刘邓首长的“勇”,表现在他们的英明果断上,重点表现在他们的语言上。

怎么读才能读出他们的“勇”?(朗读练习)②战士们的“勇”表现在他们激战时的行动上。

“如猛虎下山”“攻占……又扑向”“拿下……又进攻”等词句。

怎么读才能读出战士们的勇?(可放录像片,激发学生的情感,然后再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本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学生答)5.战斗结果怎样?读第9自然段。

“像一把钢刀”比喻什么?(勇猛的刘邓大军)“敌人的心脏”比喻什么?(置敌死地的要害之处)五、总结1.用自己的话说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文中的意思。

这表现了解放军战土一种什么精神?(不怕牺牲,顽强拼搏)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千里跃进大别山-五年级语文上册

千里跃进大别山-五年级语文上册

资料宝袋
“大别山”位于湖北, 河南,安徽三省交界 地区,在国民党反动 派的首府南京和长江 中游重镇武汉之间, 北临淮河,南靠长江,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是敌人的心脏。
资料宝袋
邓小平(1904 年~1997年),四 川广安县人,伟 大的无产阶级革 命家、政治家、 军事家、外交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国元勋之一。
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兵力跟在后面紧紧 追赶,这在汝河南岸布置了一条几十里长 的防线。当十八旅到达汝河北岸和时候, 敌人早已把渡口的船只统统拖走,砸毁了。 河水有一丈多深,人马趟不过去。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正是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刘伯 承司令员作出了战斗指示。
狭路相逢勇者胜 刚才,大家所学习的有关战斗的情 况可以用这句话中的哪几个字来概括?
点,一般修有工事。 浮桥: 桥面由平底船支承的桥。 决堤: 堤坎被水冲毁。
字词乐园
遵照:依照。 防线: 防御敌人进攻的阵线。 纵队: 军队编制单位之一,我国解放
战争时期,解放军曾编纵队, 相当于军。 战略: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
课文详解
一、导入新课
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司令员和 邓小平政委率领的“刘邓大军”是一支 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他们所到之处 无不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四散奔逃。今 天,我们学习的第7课就描述了其中一 次重要的战斗—千里跃进大别山。
狭路相逢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胜”是什么意思?“勇者”是 什么意思?
“胜”是胜利;“勇者”勇敢的人。 在文中“勇者”指的是谁呢? 刘邓大军—刘邓首长和战士。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刘邓大军的勇?
“我们要采取进攻的手段,从这里打开一 条通路。” “不管敌人有多少飞机大炮,我们一定要 迅速前进,一定要实现跃进大别山的战略 计划。” “要记住,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要 勇,要猛。”

千里挺进大别山

千里挺进大别山
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南渡黄河直奔大别山的战略方针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大军从山东阳谷以东150余公里的8个地段上强渡黄河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拉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
7.千里跃进大别山
时代背景
刘邓大军是指刘伯承、邓小平为首的大军,是中原野战军的别 称。1947年6月30日这一天,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为标志, 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战略进攻。 自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以来,人民解放军经过 一年的作战,整个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军队总兵力由 内战初的430万下降为370万,人民解放军则由100万发展 到195万,其中,解放军的机动兵力比国民党多。解放军的装备 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遵照中央军委的指 示,南渡黄河,直奔大别山的战略方针,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 12万大军,从山东阳谷以东150余公里的8个地段上强渡黄河, 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拉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解放军渡过黄河之后,蒋介石慌忙调集兵力,企图逼迫刘邓野 战军北退或者背水一战。7月,刘邓大军发起鲁西南战役,经过28 天激战,歼敌2个师部、9个半旅共5万6千多人。接着,部队长 驱南征,从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包围当中杀开一条血路,经过20 多天的行军和战斗,在8月底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完成了千里跃进 的壮举。
检查预习
1.读出下列词语,注意读准带横线的字的读 音。
遵照 姓邓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遵照
遵守
叮嘱
嘱咐
相逢
相遇
顽抗
抵抗
说说下面每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1. a. 先头部队的战士杀向敌人。 b. 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杀向敌人。 2. a. 大军向西南方向奔去。 b. 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奔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寂静的山岭震撼苍穹背景资料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北依淮河,南临长江,西近武汉,东至南京。

就战略地位来看,占领大别山不仅有利于人民解放军挥师南进,而且还可以直接威胁南京和武汉是我军进行战略机动和进军江南的必争之地。

1947年5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结束豫北战斗,攻克了濮阳、封丘一带。

6月30日,刘邓率所部4个纵队、12万余人,在山东的西南部强渡黄河。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连续摧毁了黄河南岸数道敌人的封锁线,歼敌5.6万余人,打开了通往大别山的道路。

根据中共中央的不与敌纠缠、直出大别山、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指示,刘邓大军于8月7日突然甩开敌人,分三路向南疾驰,开始了千里跃进的壮举。

在经过几天紧急行军后,刘邓大军越过陇海线,进入黄泛区。

宽20多公里的黄泛区,遍地淤泥,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

17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

18日,渡过沙河。

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急进。

至23日,第3、第1、第2纵队在击退沿途少数阻击之敌后,先后渡过汝河,逼近淮河。

当第6纵队和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到达汝河北岸时,经平汉路赶来截击的国民党军队已占据了汝南南岸。

在前有堵敌、后有追兵的情况下,我军以木板、高粱秆等作渡河工具,开始强渡汝河。

刘伯承、邓小平不顾敌人炮火,亲临先头部队指挥所,终于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堵截,继续向前急进。

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区,像一把利剑插入了敌人心脏。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