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蒲柳人家》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中国农村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将课文中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对农民的同情和理解。

(2)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感性,提高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乐观向上的品质,增强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结构和主题,能够分析和解读课文内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中国农村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

2. 将课文中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 对农村生活的理解和关注,增强对农民的同情和理解。

1. 课文《蒲柳人家》的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农村风光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蒲柳人家》,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内容分析:学生合作探讨课文的主题和结构,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农村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验。

5. 总结反思:学生总结课文学习的收获和体会,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或写作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农村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农村的生活现状和问题。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蒲柳人家》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的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蒲柳人家》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作者及相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总结课文《蒲柳人家》的主旨和修辞手法。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亲情、友情的看法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疑点和难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文本内容,掌握课文的主旨和修辞手法。

3. 利用情感共鸣法,激发学生对亲情、友情的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蒲柳人家教案公开课

蒲柳人家教案公开课

蒲柳人家教案公开课一、课程目标1. 通过阅读《蒲柳人家》,使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汲取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蒲柳人家》的背景介绍。

2. 小说主要情节梳理。

3. 人物形象分析。

4. 小说主题思想的探讨。

5. 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4. 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小说《蒲柳人家》的文本,提前让学生阅读。

2. 准备与小说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 准备教学PPT,包括小说情节、人物、主题等内容。

4. 准备小组讨论的话题和问题。

五、教学进程1. 第一课时:介绍小说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2. 第二课时:梳理小说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

3. 第三课时: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汲取人生智慧。

4. 第四课时: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第五课时: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考深度。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以及他们对改进教学的建议。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读物:向学生推荐与《蒲柳人家》主题相关或风格相似的其他文学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8蒲柳人家》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8蒲柳人家》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8蒲柳人家》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8蒲柳人家》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生活故事,展现了蒲柳人家勤劳、善良、淳朴的美德。

本文语言朴实,情节感人,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中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对于叙事性的文章有一定的把握。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上有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农村生活可能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农村生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敬劳动的美德。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涵,体会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节。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和情节,并在班上分享。

3.操练(15分钟)针对课文的难点进行讲解,如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农村生活的看法,以及如何看待勤劳、善良、淳朴的美德。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生的学习重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与课文相关的写作题目,让学生课后完成。

8.板书(随教学过程进行)板书课文关键词语、人物形象、教育意义等。

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情境教学、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8蒲柳人家》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8蒲柳人家》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8蒲柳人家》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8蒲柳人家》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作者童年时的生活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生活琐事,展现了我国农村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生动,富有感染力,既能让学生了解农村生活,又能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他们对农村生活的了解相对较少,可能对课文中的某些情节和人物难以产生共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难点:深入分析课文,体会作者情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农村景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师引导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体会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课文所描述的农村生活的感受。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蒲柳人家》,让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情节和人物,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分析小说中的形象刻画、情节安排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挖掘小说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背景:《蒲柳人家》的作者、成书时间、历史背景等。

2. 人物关系: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故事情节:概括小说的情节,理解情节安排的合理性。

4. 形象刻画:分析小说中的形象刻画技巧,如外貌、心理、动作等。

5. 思想内涵:探讨小说所传达的道德观念、人生态度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人物关系的梳理、形象刻画的分析、故事情节的概括。

2.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所传达的思想内涵,评价作者的创作手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小说中的具体情节、人物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蒲柳人家》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小说,让学生概括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3. 分析小说中的形象刻画,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心理、外貌、动作等。

4. 讨论小说情节安排的合理性,评价作者的创作手法。

5. 深入挖掘小说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6.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蒲柳人家》与其他相关作品,如《家》、《春》、《秋》等,分析作品间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2. 影视作品欣赏:观看根据《蒲柳人家》改编的影视作品,引导学生从文字到影像的转换,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某个情节或人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精神。

2. 角色扮演:选取小说中的一个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教学设计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农村有什么了解?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有哪些不同?”通过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导他们关注农村生活。
3.引入课文《蒲柳人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以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农村家庭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感受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重点讲解课文的生词、成语、俗语以及描写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农村生活的认知,增进对课文背景的理解。
2.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
2.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等。
3.培养学生关注农村生活,理解劳动人民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设想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农村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课文背景,降低学习难度。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对农村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体验农村生活,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开展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创作自己的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4.情感教育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组织课后实践活动,如采访农村老人、写信给农民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社会责任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使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语文的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蒲柳人家》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蒲柳人家》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蒲柳人家》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蒲柳人家》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前言《蒲柳人家》是著名作家茅盾的代表作之一,它描写了旧式中国社会下普通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和生活状态。

作为九年级下册的教材,本文将针对该课文的内容进行优质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晚清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变迁、了解茅盾作品的特点和价值,增强阅读理解和文化素养。

第一部分引入如果把中国近代文学比作一座高山,那茅盾一定是山顶上的景色。

他代表的文学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他本人则是中国新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茅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几乎涉及所有文学体裁,尤其在小说创作上成就最为显著。

他写作的历程成为了整个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一个缩影。

他的代表作之一《蒲柳人家》被广大读者所青睐,并深受教育工作者的喜爱,作为中学语文课所必读的经典之一,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二部分课堂教学内容2.1 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晚清初期社会生活的特点与变迁。

(2)理解茅盾创作的背景、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

(3)感受《蒲柳人家》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和文化素养。

2.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茅盾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

(2)如何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提升阅读能力与思辨能力。

(3)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中营造积极、严谨、探究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2.3 教学内容和过程(一)语文课第一课时1. 教学进入:利用图片或者短片介绍晚清社会变革的名人、事件、背景等,并联想提问,引起学生思考。

让学生有矛盾与思考,留下困惑和追寻的征兆。

2. 正文教学:2.1 理解课文讲解课文内容,着重介绍作品的背景、主要情节、人物形象描写,以及引导学生理解茅盾创作背景、文化内涵、文学价值等方面的问题。

2.2 阅读剖析针对课文进行逐段注解,让学生理解词语、短语、句子中的文化内涵、语境和语言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第8课《蒲柳人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8课《蒲柳人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8课《蒲柳人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8课《蒲柳人家》一、课前预习1.字音字形鞍抡烙烟囱招架驾驭熏陶隐匿憋闷掂量礼聘一气呵成不知好歹妙手回春两肋插刀如坐针毡天伦之乐望眼欲穿2.文学常识、写作背景(1)刘绍棠,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

1936年2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岸边儒林村的一个普通农家。

1948年参加革命。

1949年在中学读书时开始发表独创作品。

1951年曾经在河北省文联工作。

1953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本命年的回想》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195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翌年退学。

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被称誉为“神童作家"。

1958年被划成“右派(最初,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右派”是指坐在议会右侧,拥护君主制与贵族特权的人士。

今日,则是用来指强调民族主义、传统和宗教。

部分人则用“右派"来称呼支持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人。

)”,并开除党籍。

1979年恢复名誉。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务。

曾多次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录》和《中国共产党名人录》。

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

1997年3月12日因病逝世于北京。

(2)刘绍棠说其创作《蒲柳人家》的缘由,一是“感恩图报”,由于“乡情父老兄弟姐妹扶危济困,多情重义,我(作者)才大难不死",因此要在作品中表现和歌颂乡亲们的美德。

二是“走我(作者)的乡土文学之路”,由于从个人“前后在农村生活了三十年以上"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因此要写“乡土文学”,要在创作中“坚持现实主义传统,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学的民族风格,保持和发扬强烈的中国气派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描写农民的历史和时代的命运"。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优秀7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优秀7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作者勤劳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的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优秀7篇)。

蒲柳人家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2、过程与方法: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难点: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

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

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

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作者简介刘绍棠(1936~1997) 当代作家。

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

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

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

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四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四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目标:1、把握具有英雄本色的人物形象。

2、学习传统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3、品味富有乡土气息的精彩语言。

重点:理解品析具有英雄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教学流程论英雄蒲柳人家侠肝义胆一师: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英雄情结,他们崇拜英雄并渴望成为英雄,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简直就是一部英雄的传奇,正所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文学作品中“英雄”更是一种永恒的主题,就拿四大名著来说吧,其中三部都是英雄传奇:师:有同学会说,英雄的产生必然有其壮阔的背景,平凡生活中哪有这么多英雄?其实不然,著名作家刘绍堂就将他的视线投注到了他的家乡——京东北运河两岸的蒲柳人家即穷苦农民身上。

《蒲柳人家》说的是有一个叫望日莲的女孩子是花鞋杜四的童养媳,从小受尽了折磨,后来与一个叫周檎的青年相爱了,杜四不甘心,勾结巡警、恶霸要将望日莲卖掉,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

矛盾激化了,谁来解救这一对青年?危难时刻显英雄,这英雄不是别人,就是村里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为首的父老乡亲,他们一齐出面,淹死狗巡警,挫败杜老四,一丈青大娘更是救出望日莲认为干女儿,当起了保护神,演绎了一出侠肝义胆的英雄传奇。

全篇共____节,主要情节却只占两节,其余____节分别记述了十来个与故事相关的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

这篇课文选的是前两节,浓墨重彩描绘的正是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

小说在结构上与《水浒》一脉相承,人物刻画上也多用外号和外貌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特点,这正是我们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的常见手法。

品英雄乡间人物可敬可爱二1、说英雄人物共同特点。

师:说到水浒英雄,我们常常会想起一些表现他们英雄性格的词语,请同学们来说一些:如:侠肝义胆、仗义轻财、嫉恶如仇、乐善好施、大胆泼辣、敢做敢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爱憎分明、刚直不阿等等。

2、找蒲柳人家英雄品格。

师:那么,在这两个人物身上有没有这些英雄的品格呢?请同学们快速跳读课文,找出能表现这两个人物英雄特点的句段朗读品析。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蒲柳人家》是一部描绘中国农村生活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故事,展现了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农民的艰辛生活。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蒲柳人家》,使学生了解农村生活,提高阅读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1.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能够理解小说背景和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第二章:章节内容概述2.1 章节介绍本章主要介绍小说的开头部分,讲述了主人公一家人的生活状况和家庭背景。

通过阅读本章,学生可以了解到小说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2.2 学习重点本章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小说背景和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章:阅读理解3.1 阅读理解题目1. 主人公一家人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2. 主人公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 本章中有哪些细节描写了农村的生活?3.2 答案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内容,给出正确答案,并解释答案的来源。

第四章:文学鉴赏4.1 文学鉴赏题目请学生分析本章中的描写手法和人物塑造,思考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农村生活和人物形象。

4.2 答案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描写手法和人物塑造,让学生了解小说艺术的特点。

5.1 课程回顾5.2 作业布置请学生预习下一章内容,完成阅读理解题目,并写一篇关于本章的学习心得。

第六章:章节内容概述6.1 章节介绍本章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一家人在农村生活中的艰辛和努力。

通过阅读本章,学生可以了解到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和他面临的困境。

6.2 学习重点本章的学习重点是理解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分析他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应对方式。

第七章:阅读理解7.1 阅读理解题目1. 主人公在面对困难时采取了怎样的行动?2. 主人公的家人对他的行动有何反应?3. 本章中描写了哪些细节体现了主人公的成长?7.2 答案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内容,给出正确答案,并解释答案的来源。

第八章:文学鉴赏8.1 文学鉴赏题目请学生分析本章中的描写手法和人物塑造,思考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和心理变化。

蒲柳人家优秀教案

蒲柳人家优秀教案

蒲柳人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如“擀面杖”“腌臜”“唿哨”等。

(2)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小说中浓郁的乡土气息,感受乡村人民的淳朴善良。

(2)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何满子、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等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语言的乡土特色。

2、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所展现的时代风貌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音乐或视频,如农村集市的热闹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印象,从而引出课题《蒲柳人家》。

2、检查预习(1)请学生朗读文中的生字词,教师纠正读音。

(2)请学生简要介绍作者刘绍棠的相关情况。

3、整体感知(1)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小说的情节线索,明确主要人物和事件。

4、人物分析(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何满子、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的人物形象。

(2)每组推选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何满子:机灵顽皮、纯真可爱。

一丈青大娘:泼辣大胆、刚直不阿、爱打抱不平。

何大学问:侠肝义胆、仗义疏财、好说大话。

5、语言特色(1)让学生找出文中具有乡土特色的语言,如俗语、歇后语等,并进行朗读。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感受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6、主题探究(1)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

(2)组织学生讨论小说所展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如重情重义、尊老爱幼等。

7、拓展延伸(1)让学生讲述自己身边的乡村故事,或者分享自己了解的乡村人物。

(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刘绍棠的其他作品,如《运河的桨声》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蒲柳人家》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蒲柳人家》优质教案

8*蒲柳人家(节选)知识与技能1.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2.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过程与方法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重点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难点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

1.诵读法:小说语言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体会,对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还可作背诵要求,使学生能深入领悟小说语言运用。

2.研讨探究法:用于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

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讨交流,以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京东北运河风情图片。

1课时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

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有着独特风格的乡土文学作品。

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

刘绍棠(1936—1997),北京人,当代作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之一。

中学时期开始发表小说,作品深受孙犁的熏染,擅长乡土文学的创作,自称作品是“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

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等,中篇小说《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等,长篇小说《春草》《地火》等。

1979年,作者在阔别文坛22年后,重新恢复创作权利,决定致力于乡土文学的创作。

他满怀感恩之心,为粗手大脚的爹娘——哺育、爱护、救助他的父老乡亲画像。

《蒲柳人家》是他迈出的第一步,发表于1980年,曾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蒲柳人家》简介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8课《蒲柳人家》精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8课《蒲柳人家》精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8课《蒲柳人家》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蒲柳人家》是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8课,课文以作者童年时在乡下度过的暑假生活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世界,展现了大自然和乡村生活的美好。

同时,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时光和家乡的深深怀念。

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接触和认识。

但同时,他们对乡村生活的了解可能相对较少,对于文中的一些细节和情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他们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词和短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年时光和家乡的怀念,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汇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情景图片。

3.生词和短语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谁?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情景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板书生词和短语,让学生朗读并解释其意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文中的情感表达。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引导学生运用生词和短语进行口语表达。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每组选择一个情感点,用语言或动作展示出来。

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蒲柳人家》,使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蒲柳人家》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4. 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和诗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蒲柳人家》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从课文中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将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

3.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蒲柳人家》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内容分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修辞手法讲解: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分享自己的感悟。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八、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如诗词、绘画、建筑等,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刘绍棠(1936 —1997),当代作家。

通县(今北京通州区) 人。

主要作品有《蒲柳人家》《京门脸子》《运河的桨声》《蛾眉》等。

2.生难字词⑴字音擀(g α n)剜(W a n) 腌臜(a Z a) 烟囱(C O ng)捯气(d d o)呼哨(h U )咔吧(k a )嘬(Zu o)荣膺(y i ng)戏谑(XU e )驾驭(y U )腻歪(n i)呱呱坠地(g U )如坐针毡(Zh a n)(2)词义【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形容完成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荣膺】光荣地接受或承当。

【望眼欲穿】快把眼睛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咬文嚼字】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

【如坐针毡】像坐在有针的毡子上一样,形容心神不宁。

【芒刺在背】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坐立不安。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同学们可以反复诵读,仔细体会,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还可背诵,使自己能深入领悟小说语言运用的妙处。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写何满子的奶奶一丈青大娘(开头到“一点儿也没有写字的兴致”);第二部分:写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何满子的爷爷,名讳已不可考”到结尾)。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文章写了哪些人物?【交流点拨】何满子,何满子的奶奶一一一丈青大娘,何满子的爷爷一一何大学问,纤夫和船老板,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何满子的父亲、母亲,书铺掌柜(姥爷),老秀才,在通州潞河中学念书的周檎。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蒲柳人家》优质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蒲柳人家》优质教案

8 蒲柳人家(节选)1.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身上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特点。

3.了解小说的艺术手法,品味小说的语言。

1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8课课前预习卡一、联想名著,导入新课师:《水浒传》大家都很熟悉,里面的各路好汉让人印象深刻,这些英雄好汉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绰号,大家知道哪些绰号?这些绰号是因什么而来的?(生自由回答)“及时雨”宋江——仗义疏财,急人所难。

“智多星”吴用——智计百出,出谋划策,无人能难倒他。

“大刀”关胜——相传为关羽后代,使青龙偃月刀,骑赤兔马。

“豹子头”林冲——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

“花和尚”鲁智深——喝酒吃肉抱不平,僧规戒律全不敬。

“黑旋风”李逵——通身黑炭色,双斧舞开如旋风。

由上面可以看出,这些人物的绰号都和人物的特点有关,本课中的人物也有自己的绰号,他们的绰号又是因为什么而得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由熟悉的名著人物绰号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题目解说。

蒲柳,指水杨,一种入秋就凋零的树木。

这里以蒲柳人家代指普通贫苦农家。

题目用借代手法,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

2.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见《》本课“字词清单”栏目)3.了解写作背景。

(见《》本课“背景链接”栏目)4.感知大意,梳理情节。

(1)生读完课文后,尝试复述故事。

(2)找出串联全文的一句话,并思考这句话的作用。

预设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

这句话是文章的文眼。

(3)文章是如何围绕这句话展开情节的?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预设第一部分(第1—14段):以何满子为线索,引出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等传奇人物,写出了一丈青大娘对孙子的疼爱。

第二部分(第15—35段):塑造何大学问这一人物形象,并通过何大学问之口,略提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

【设计意图】本文篇幅较长,先要把握小说的情节,因此引导学生从宏观上了解课文,熟悉课文情节,感知课文大意十分重要,具体来说,包括复述主要内容、分段概括段意等环节。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8蒲柳人家》优质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8蒲柳人家》优质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8蒲柳人家》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8蒲柳人家》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作者童年时的生活为背景,描述了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生活片段,通过描绘蒲柳人家的生活,展现了勤劳、善良、淳朴的农村人民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课文的情感,感受农村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针对不同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理解能力、文学素养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农村生活的美好,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朗读感悟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图片展示农村景色,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知主要人物和事件。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品读欣赏:选取重点段落,进行品读欣赏,体会课文语言的美。

5.拓展延伸: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对家乡的情感。

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这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小说,就像一幅幅风俗画,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

无论是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还是一丈青大娘专门为他准备的大红肚兜、长命锁;无论洗三、百家衣,还是何大学问的走西口,都别具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的兴趣。

可以说,大量的乡土风俗已经成为这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浓郁的地方色彩又增加了作品的民族气息。

五四以后,鲁迅一代引进了外国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创立了全新的小说模式,中国小说也开始呈现出与古典小说截然不同的面貌。

但与此同时,古典文学的传统也以其强大的生命力继续存在和发展着。

如20世纪40年代的赵树理就以其“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

而到了新时期,又涌现出了一批以刘绍棠为代表的,继承和发扬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小说运用精彩的肖像、动作、语言描写塑造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概括欣赏人物形象,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自己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难点
诵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艺术,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法学法
诵读法、研讨探究法。

课前准备
相关课件。

精彩课堂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

通县(今北京通州区)人。

主要作品有《蒲柳人家》《京门脸子》《运河的桨声》《蛾眉》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擀(gǎn) 剜(wān) 腌臜(āzɑ) 烟囱(cōnɡ)
捯气(dáo) 呼哨(hū) 咔吧(kā) 嘬(zuō)
荣膺(yīng) 戏谑(xuè) 驾驭(yù) 腻歪(nì)
呱呱坠地(gū) 如坐针毡(zhān)
(2)词义
【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形容完成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荣膺】光荣地接受或承当。

【望眼欲穿】快把眼睛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咬文嚼字】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

【如坐针毡】像坐在有针的毡子上一样,形容心神不宁。

【芒刺在背】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坐立不安。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同学们可以反复诵读,仔细体会,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还可背诵,使自己能深入领悟小说语言运用的妙处。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写何满子的奶奶一丈青大娘(开头到“一点儿也没有写字的兴致”);第二部分:写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何满子的爷爷,名讳已不可考”到结尾)。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文章写了哪些人物?
【交流点拨】何满子,何满子的奶奶——一丈青大娘,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纤夫和船老板,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何满子的父亲、母亲,书铺掌柜(姥爷),老秀才,在通州潞河中学念书的周檎。

2.何满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作者通过一个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孩子的眼睛,串起整个故事。

3.“一交立夏就光屁股”,对此有同学说:真不文明!你是怎么看的?
【交流点拨】真实地写出了那个时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小朋友的特点,极富乡土特色和生活气息。

4.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被称为“一丈青大娘”?
【交流点拨】奶奶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与《水浒传》中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

5.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点拨】这篇小说以六岁小孩何满子为线索展开情节,透过一幅幅风俗画,热情地赞颂了那些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热诚正直的感情,以及那种肝胆相照、扶危济困、赤诚相见的美好品格和高尚情操。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文中充满乡土气息的句子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①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②何满子在奶奶身边长大,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

长到四五岁,就像野鸟不入笼,一天不着家,整日在河滩野跑。

奶奶八样不放心,怕让狗咬了,怕让鹰抓了,怕掉在土井子里,怕给拍花子的拐走。

两种色彩的语言有机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
文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成功塑造,倾注了作者深厚的感情,正是作者真挚朴实的情感,以及对故乡的父老乡亲的无限深情使得这三个人物得以成功塑造。

2.拓展延伸
写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的片段。

示例:记得那是一个冬天下午,阴沉沉的,冻得我直打哆嗦。

四点十分我们放学了。

我知道妈妈要来接我,一抬头,果然看见妈妈。

我看见妈妈担心的样子,心里很不好受。

我到车前妈妈连忙脱下外套给我穿,我上了车子,妈妈才开始调转车头。

一路上妈妈吃力地骑着车子,风太大,夹着雪片直往妈妈身上扑过来。

这么多年了,我真后悔没有好好学习。

到现在我都忘不了那风雪中的情景。

3.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蒲柳人家》全文。

(2)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蒲柳人家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教学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得最好的一个方面是课堂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留下的空间很大,学生能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

比如我设计第一个问题时,考虑较多的是学生会关注小说人物这一方面,但是当我听到学生的答案时相当惊讶,学生的答案涉及的范围已经超出了我开始的设想,所以我觉得,多提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另一个方面是学生通过概括人物性格锻炼了提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学到了写作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