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心得
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学习心得颍州区程集镇中心校魏占东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报务。
传统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这种转化需要社会实践,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才能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根本的结合点。
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国经济长期落后。
现在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配制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场经济运动规律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管理体制。
因此它能有效激励企业发挥主动性与竞争性,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与创造性,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定的经济总是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的。
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今天的经济,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也将是后天的经济。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是具有一定观念文化的人去从事的,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首先素养的人,就无法胜任,所以,现代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将对人们现有的文化观念进行检验,新的取舍,另一方面,促使人们必须努力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这就是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决定作用它是建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制意味着合法性、权威性、公正性。
法治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一是引导作用—引导市场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规范作用—通过法律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行为与秩序;三是保障作用—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与正当权利。
这些都是现代文明与现代文化的体现,而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却有很大的缺陷。
中国传统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强调实行人治。
法律仅作为治国的某种辅助手段,这种缺乏权利意识的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就难以存在与发展了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君子谋道不谋食”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的旧的价值观的否定,从而增强人们的务实精神与进取精神。
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心得(精品文档)_共2页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培训学习心得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李杨6月24日——6月26日,我参加了由阜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的继续教育公共课程,“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培训班,通过三天的学习,阅读材料,教授的授课,令我在法制传统这块思考良多: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中国的国家历史自夏起至今已四千余年,历朝历代为了实现社会秩序稳定化,各有各的治国方针,但总体看来不外四种方式:神治、德治、人治和法治。
所谓神治,以神为国家信仰的治国之道;所谓人治,以统治者为国家信仰的治国之道。
神治世界,大约位于三皇五帝以巫主政时代;人治世界,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的治国理论,占据二千余年封建统治。
神治和人治之道已被历史和现实摈弃,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开始既强调君主专制,更强调完善法治,“缘法而治”,以法治国。
其实中国从秦汉开始,一直是儒表法内,社会治理的宏观层面是儒家道德规范,具体层面是法家法条治国。
法家认为,法治具有传统礼治无法比拟的公正性,法是国家颁布的准则,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公”利,具有公开、客观、公正的特点和效果。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战国时期,法家卫鞅总结其在秦国的法条和规程、思想,著有历史上完整、系统的法律著述,是谓《商君书》。
书本具体阐述了从农、工、商、军等社会各层面必须面对的具体规条。
二、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混淆法制的威力法律并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唯一手段,如果该社会仅以法律作为控制和调节的唯一手段,就会丧失自我组织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社会生活本身也就会失去活力和情趣。
这正是西方的法治在后现代社会中显露出来的重要缺陷之一。
这一缺陷的弥补,有赖于道德等社会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重新定位。
只有道德与法律的结合,才能创造出一个既合理合情又合法的有机社会。
阅读史书,对古代法律体系有一个全面认识。
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律典是国家的刑法典,其内容是对有关违反国家和社会基本制度以及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犯罪行为进行刑事处罚的规定。
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题总结报告范文
标题:传统文化对道德与法治的深刻影响在当今社会,道德与法治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塑造个人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影响、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以及如何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三个方面展开较为深入的讨论。
通过本文的阐述,期望读者能够对传统文化对道德与法治的深刻影响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刻的了解。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精神财富,对于塑造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之道,提倡君子之道,强调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我国人的道德观念,使人们更加注重和谐相处、敦厚诚信。
而儒家礼仪之道也对法治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倡导尊崇法律、遵守规章,为社会秩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既是历史的积淀,更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考。
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宽容、感恩、孝道等精神品质,对于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树人、教育人才、维护社会稳定的理念,也对当代社会的精神建设和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三、如何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时代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文化传媒等途径,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并引导人们从中汲取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也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社会生活中,使之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文章写手,我深刻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对道德与法治的重要影响。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和品质,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认为应该注重在教育中的渗透、社会中的倡导和文化创新中的融合,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为当代社会的道德与法治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的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的学习心得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法制中国则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们国家的立法体系建立起来,这使得我们国家的法制建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两者分别包含宏大的文化底蕴和强有力的国家力量,使之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在学习传统文化和法制中国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它们的重要性和价值。
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我始终保持着谦虚的心态。
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了中国帝王朝代中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以其富有智慧和精神内涵被誉为“东方文化之母”。
在学习儒家思想时,我发现其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是“仁爱”、“忠诚”、“孝悌”等,它们都是道德观念的代表。
儒家思想中对于家庭、社会关系的强调及对于公正、宽容的讲究,让我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和生活态度。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知识,还是一种实践,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中不断学习,掌握和实践。
而法制中国的学习则在我对于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的认知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尤其是近年来不断加强的法治,使我对我国法制进步的信心更加坚定。
在学习法制中,我认识到了法制的意义和作用:保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
我逐渐明白数字化的司法建设、相关法律的完善、人权保障的提高等等,这些都是法制建设的成果,同时也是我们未来法治社会的基础。
我深刻认识到,法律的尊严是必须得到维护和尊重的。
此外,法制建设也提醒我,我们应该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遵守法律规定,加强自我约束,为实现法治社会尽心尽力。
同时,在学习法制的过程中,我还深入了解到了相关领域的知识,例如关于民事诉讼程序、劳动法等等。
这通常需要极端细心的处理和深刻的思想,让我对自己的法律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深远的启示,这些启示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发展。
以下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
传统法律文化倡导公正和公平。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公正与公平,注重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
这一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意义重大,它要求法律公正地对待每个人,确保每个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传统法律文化强调社会和谐。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依法治国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传统法律文化提倡和平解决纠纷,鼓励人们相互理解和协调。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应当注重维护社会秩序与稳定,以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传统法律文化注重道德教育。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将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紧密结合,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并倡导安居乐业、知止不争的精神。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应当加强道德教育,培养人们的法律和道德观念,使法律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准则。
传统法律文化强调公民责任。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作为每个公民的职责。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应该培养和强化公民的责任意识,激发公民的积极参与和责任感,以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
传统法律文化提倡仁义道德。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倡导仁义道德,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感恩、孝敬和尊重他人。
这一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非常重要,它要求人们彼此尊重,关心他人,遵守法律道德规范,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传统法律文化重视学习和知识。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学习和知识,提倡人们不断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需要人们具备法律知识和意识,以便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义务。
传统法律文化强调稳定和改革相统一。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稳定与改革相统一,强调法律制度的稳定性和法律的适应性。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需要继续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同时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公正与公平,这一点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传统法律文化中,公正被看作是法律的核心价值观,法官、法律从业人员都要“光明正
大行事,复得天人之信”,即要求其在司法过程中始终坚守公正平等的原则,不受外界的
干扰和利益的左右。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公平,即要求法律适用在具体案件中要公平,
不能偏袒任何一方。
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来说十分重要,要坚持依法治国,确保
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道德与法律的结合,这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法律的基础是道德,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关联的,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要以道德为指导。
这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来说非常重要,要加强法律伦理建设,推动法
律价值与社会信仰的一体化,提升法律的道德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过程中,要注重公正与公平,尊重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推动调解和和谐,强化道德与法律
的结合,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要结合国情国力,积极借鉴和运用传统
法律文化的有益经验和智慧,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实现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传统文化与法治_法治中国特色的思考
【中国特色法治建设理念省思】传统文化与法治:法治中国特色的思考李瑜青〔摘要〕中国的法治之路是中国特有文化条件下的实践活动,必须探讨如何把握中国法治建设与文化的互动,对法治过于形式化的批判倾向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法律在自身的内部以及与其他社会文化都存在着文化的流动,因此,一个国家法律的自我表达总是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其表现为具有浓烈的地方性知识形式所反映的一种社会规则,这必然深深地影响着一国法治的存在方式。
从中国传统文化与法治相互关系来看,治道以人的主体至善为根本,以强调人的主体至善为基本路径,这也是中国法治在中国文化流动中所表现的特殊性。
〔关键词〕法治之路;法律;法文化;相互关系〔作者简介〕李瑜青,1954年生,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237)。
〔中图分类号〕DF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11)01-0080-06一、法治过于形式化倾向的新批判把握法治的中国特色首先要对法治过于形式化倾向予以批判。
一般而言,法治过于形式化是指忽略对法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建设,把眼光仅限于法条的工具性、技术性方面,造成在法治建设上缺乏对法律的历史性、文化性视野。
中国法学对法治过于形式化倾向的批判其实反映的是一种文化冲突。
有学者指出,法治过于形式化的直接后果是使法律成为对公众陌生的产品,法律应有的价值不能转化为主体价值追求的目标。
〔1〕过多强调法律的形式合理性,而忽视其实质的合理性,会使人们对法治文明的基础和信念产生怀疑。
也有学者从法学理论的转向来证明问题,指出正是对法治的过于形式化倾向的批判,使得法学研究方法论发生转向。
近代以来,实证法学的理论曾作为主导的方法论对法学的研究和法律的实践产生过很大影响,但实证法学忽略对法的价值基础问题的研究,把对法的价值问题的研究看做是一个法学研究的伪问题加以拒绝。
但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通过对纳粹事件的反思开始意识到,其实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不能以牺牲人类的理想与价值为代价,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的理想,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类自身奋斗的归宿。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传统法律文化的国家,这种传统法律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以下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几点启示:尊重法律、秉公执法是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认为法律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体现,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守。
这一观念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法律要被人民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所有人都要遵守法律,不得有特权和例外。
执法者要秉公执法,公正无私地对待每一个案件,确保法律的公平公正。
第二,注重道德教化,强调法律和道德的统一。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道德和法律被视为相辅相成的,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要以道德为依据。
这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了要求:法律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法律制定和实施要考虑到社会公众的道德需求,倡导人民遵守法律的也要培养人民的道德素质。
重视和谐稳定,倡导和解调解。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社会的和谐稳定,注重以和解调解的方式处理纠纷和矛盾。
这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了要求:要加强法律服务,健全多元化解纠纷的机制,倡导和谐共处的社会氛围,避免利益冲突和社会动荡。
第四,注重法治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法治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强调人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养。
这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的法律素质,倡导人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
第五,注重社会参与和民主法治。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社会参与和民主法治被视为法治的重要内容。
这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了要求:要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定和实施程序,加强社会各界对法律事务的参与和监督,确保法律的公正和权威。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这些启示包括尊重法律、秉公执法;注重道德教化,强调法律和道德的统一;重视和谐稳定,倡导和解调解;注重法治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注重社会参与和民主法治等。
中国文化与中国法系读后感
中国文化与中国法系读后感读了关于中国文化与中国法系的相关内容,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又神秘的宝库,里面装满了闪闪发光的智慧珠宝。
首先得说说中国文化,那可是博大精深得像一片浩瀚的海洋。
从古老的儒家思想讲究的礼义仁智信,到道家那种顺应自然的洒脱,再到佛教传入后融合出的独特东方哲学。
这些文化的元素就像做菜的调料一样,混在一起就塑造出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比如说,中国人特别讲究一个“和”字,家庭要和睦,社会要和谐,这种观念可不仅仅是嘴上说说的,它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反映在中国法系里面。
中国法系啊,那可是中国文化这个大树上结出的一个独特果实。
在古代,法律可不是像现在这样厚厚的法典条文让人看着头疼,它更多的是一种和伦理道德紧密相连的规范。
就像是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给大家定的规矩,这些规矩虽然没有现在法律那么细致,但威力可不小。
比如说“以礼入法”,要是在古代你对长辈不尊敬,那可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法律也会来管你。
这就好比现在要是你在家里不听话,不仅爸爸妈妈会批评你,可能连居委会大妈都要来给你讲讲道理,只不过古代这个“居委会大妈”就是衙门里的官老爷啦。
我发现中国法系里还有个特别有趣的地方,就是它的家族本位思想。
那时候家族就像一个小小的王国,族长就像国王一样有着很大的权力。
家族内部要是出了什么纠纷,往往先在家族内部解决。
这就像现在一些大家庭里有点小矛盾,先关起门来自己商量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闹到外面去。
这种家族本位的思想其实也是和中国文化里对家族重视的观念分不开的。
在家族里,大家要遵循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原则,这些原则也被法律所认可。
不过呢,中国法系也有它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那种和传统道德伦理结合过于紧密的法律体系就有点跟不上节奏了。
比如说,现代社会讲究人人平等,不管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在法律面前都一视同仁。
但在古代,有时候因为身份地位的不同,法律的惩处标准就不一样,这在现代看来就有点不公平了。
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培训心得
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培训心得法律保障我们所有人不受法律的侵害,虽然法律同时也限制了我们的一定自由,但因为有着法律,我们能够在法制社会中正常生活。
你有什么法制心得吗?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有关于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培训心得,希望你喜欢。
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培训心得1法律这个词在我的脑海中是神圣的,它就像一个守护神,伴随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地保护着我们;法律,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指引我们走向光明的道路;法律,就像孙悟空,用它那火眼金睛,分辨黑白,惩恶扬善。
法律就在车水马龙的道路上,就在那肃穆的法庭上,就在那禁猪区那些举着猎-枪的人们心中。
法律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身边。
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到关乎命运的大事,都离不开法律,它与我们每一个人紧密相连。
今天的街道上显得格外拥挤,道路上满是汽车和自行车,汽车排出的尾气让人感觉很刺鼻,炙热的一昂光如火焰一样照射着,但路上仍然是井井有条,没有人闯红灯,交通十分流畅。
我穿过马路,心里感到十分欣慰,宽敞的马路上,人人都遵守着“法律”。
这是尽人皆知的法,深入人心的律,正是这样的法律让我们行走的如此流畅!记得有一部电影叫《禁猎区》,讲的是警-察与在禁猎区里打猎的猎人周旋并成功捉获他们的故事,而在生活中,当猎人站在禁猎区,站在一群羚羊旁举着猎-枪准备射击时,有良知的人们一定会想起法律的制裁,也许他会无情的射击,也许他会放下猎-枪,与它们和平共处,希望他选择后者,放这些动物一条生路,否则法律的严惩正等着他们。
这是保护动物的法,富有爱心的律。
正是这样的法律才让我们看到充满生机的大草原。
每当做任何一件事,都要三思而后行,想想有没有违返纪律,如果没有,你大可放心去做,古语道:“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人类是离不开法律的,如果世界上没有了法律,那么交通变得多么乱啊,车子不按红绿灯行驶,那么就会伤害多少人,那小偷就会越来越多,法律伴着我成长,世界上离不开法律,那么我们人类就应该知法守法,不应该去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情,更不应该做不守法律的人,如果我们都遵守法律,那么世界就没有被车撞死的人,那个个家庭都会幸福美满,那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坐牢,你如果做了不守法律的事,那你终究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在此,我倡议,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从遵守校纪校规和理解父母师长做起,从生活的经验教训中悟出实实在在的道理和做人的理想价值,立大志,苦学成才,学法守法,做一个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优秀公民。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推进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包括了儒家文化、法家文化以及佛教文化等多个方面,这些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儒家文化强调的是仁政理念。
儒家将“仁爱”视为法治的关键词,其核心观念是“以仁为本、以义为基、以礼为纲、以法为辅”。
这一理念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即法律应该是建立在人情之上的,既要有公正性,也要有人情味。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注重人的尊严和社会利益,实现公平、公正、公开、公信的法治社会建设。
其次,法家文化强调的是法治理念。
在法家文化中,法是一切的根本,而法治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法家文化重视法律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尤其强调刑罚和奖励的刚性制度,这一理念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建立科学的法律体系,要尊重法律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使法律制度充满敬畏之心,保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第三,佛教文化强调的是无我思想。
佛教文化认为,个人和集体不应该追求私利,应该尊重社会道德和法律,使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相统一。
这一理念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应当建立一种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实现人人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这些启示包括注重人情、强调法治、价值无私等多个方面,都为我们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我们应该从传统的法律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法治建设中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实现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构建更加公正、公平、公版的社会环境。
易中天法治中国与文化传统
易中天法治中国与文化传统对于一个人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
家庭不仅是我们成长的地方,也是我们回归的港湾。
在家庭中,我们学会了爱与被爱,学会了尊重与被尊重,学会了包容与被包容。
家庭是我们生命中最温馨的角落,也是我们心灵的避风港。
在这个家庭中,我学会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
首先,家庭教育是我成长的基石。
父母是我最好的老师,他们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教会了我做事的方法,更教会了我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在家庭中,我学会了尊重长辈,关爱弱小,团结友爱。
这些都是我成长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终身受用的品质。
其次,家庭是我成长的乐园。
在家里,我可以尽情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可以尽情地享受父母的关爱,可以尽情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家庭是我心灵的港湾,是我放松身心的地方。
在家庭中,我可以忘却一切的烦恼,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可以得到家人的支持和鼓励。
这些都是我成长中最美好的回忆,也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最后,家庭是我成长的力量。
在家庭中,父母给予了我无限的爱和支持,他们是我成长道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在家庭中,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勇敢,学会了面对困难和挑战。
这些都是我成长中最强大的力量,也是我前行中最坚定的信念。
在家庭中,我学会了爱,学会了责任,学会了担当。
家庭是我成长的摇篮,是我前行的动力,更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风景。
在家庭中,我收获了爱,收获了温暖,更收获了成长。
家庭,永远是我心中最美的记忆,也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
愿我们都能珍惜家庭,珍惜爱与被爱的幸福,珍惜成长的每一步,珍惜家庭带给我们的一切。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家庭成为我们永远的港湾,让爱永远伴随着我们成长。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一、我国传统文化对法治理念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法治理念,其中包括尊崇法律权威、重视公平正义、注重秩序和规范等。
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为我国当代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底色。
1. 尊崇法律权威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尊重权威,尊崇法律权威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历史上,孔子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强调了统治者应当以民为重,注重法治理念。
传统文化中对法律的尊崇,为当代我国强调法治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2. 重视公平正义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这些都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功利”等观念,对当代法治建设中的公平正义原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注重秩序和规范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秩序和规范,这也是法治建设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传统文化中的礼乐制度、准则等,为今日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我国传统文化对法治制度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对法治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宪政体制、立法体系、司法制度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以及其所带来的启示都为我国当代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1. 对宪政体制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对宪政体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中央与地方关系、君主与臣民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例如礼乐制度、科举制度等,都对我国老祖宪政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影响为当代我国宪政体制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2. 对立法体系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等都对我国的立法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3. 对司法制度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通过“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对我国的司法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传统文化中对法官、律师、检察官等司法人员的要求,为我国的司法制度搭建了坚实的道德底色。
三、我国传统文化对法治建设的启示我国传统文化为我国当代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这些启示包括尊崇法律权威、重视公平正义、注重秩序和规范、倡导民主宪政、完善立法体系、健全司法制度等。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法律文化是一个国家长期形成的文化品格,是国家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也是国家基本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我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法律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这些传统法律文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尊贵传统法律文化强调了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尊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尊严和人的尊贵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体现在《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种价值观念是对人的尊重和尊严的体现,是对个体权利的保护。
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我们也应当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保障他们的人身自由和财产权利,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法治环境,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重视责任和义务的履行传统法律文化强调了责任和义务的履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了诚信、守法、守约等价值观念,包括《大学》中“诚意正心,统礼修身。
”这种价值观念是对责任和义务的履行的体现,是对合同和承诺的尊重。
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我们也应当强调责任和义务的履行,推动社会成员遵守法律、守约诚信,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尊重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传统法律文化强调了尊重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包括《礼记》中“礼者,地之节文也。
”这种价值观念是对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的尊重和保护,是对文化传统的珍视和传承。
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我们也应当重视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的保护和传承,倡导法治精神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明共存。
四、注重公平正义和善治传统法律文化强调了公平正义和善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了公平正义和善治的重要性,包括《礼记》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种价值观念是对公平正义和善治的理念和追求,是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关怀和呵护。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法律文化,这一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所依托的重要资源。
传统法律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积淀、沉淀了几千年,其理念、制度和实践对中国现代法律制度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规范的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这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尤其强调礼仪、人伦和正义这一三位一体的道德伦理体系,在尊重人的尊严和公正平等的基础上,确立了重视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
这种法律应用道德原则的实践,有利于构建强调公正平等、尊重民主、扶持弱势群体的法治社会。
其次,传统法律文化倡导家庭和社会的和谐,这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家和万事兴”,崇尚家庭、家族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和谐。
这一法律文化理念,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法律和政治的和谐,以减少法律冲突和社会矛盾为出发点,建立和谐、理性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此外,传统法律文化重视以德治国,这也在现代的法治建设中是非常关键的。
中国古代把道德纳入法律规范,注重以德治国。
这一理念反映了对道德规范的尊重和强调,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法律文化与道德伦理的紧密关系。
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要坚持以德治国,赋予法律以高尚的精神和价值,同时,通过塑造社会良好风气,培养和践行良好的社会和个人伦理道德,从根本上建设公正、和谐、有序的法治社会。
最后,传统文化法律注重以诚取信,这对于现代的法治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法律非常注重以诚取信,并强调诚信是人的基本美德。
道德立法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塑造了诚实信用、敬业奉献、公正廉洁的审判员,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树起了道德基石。
一个公正、公平、公开、廉洁的法治社会需要更广义、深厚的信仰支撑,而诚信就是这个信仰的重要方面,这种法律应用道德原则的实践,有助于构建强调公正平等、尊重民主、扶持弱势群体的法治社会。
2023年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八篇)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一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
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
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而已。
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
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
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
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你还等什么?快行动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二不管怎样,中国人都不能忘“本”。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紧急情况下,推开了两名学生,自己却被车轮碾压,双腿高位截肢。
我国古代法治文化传统对当代中国法治的启示
我国古代法治文化传统对当代中国法治的启示中国有悠久的法治文化传统,追溯到历史深处,法律作为治理公民行为的强制性要素,始终贯穿于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之中。
古代中国的法治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文化、宗教、哲学、政治等方面,而且为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首先,古代中国的法治文化崇尚公正,实行以人民利益为主旨的司法管理。
根据宋徽宗大律,当时君王规定明令:"但遇民有纠恶有私,务治同期,令其公正审判"。
由此可见,古代中国注重以公正审判坚持人民有权利、有义务,做到以邻为壑、以己为桥,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的权益,实现赋予他们公正司法保护,是对当代中国法治的重要启示。
其次,古代中国的法治文化崇尚把握细节。
《春秋繁露·郑伯克》中记载:"昔者周公,推车几,旁见而善其事"。
这里说的"推车几"是把握细节的一个典型表现,古人似乎已经明确,把握细节是正确司法判断的必要前提。
对当代中国的法治而言,在司法判断中要发现事实,集中精力在琐碎之处,细致入微,追究责任,才能做到追求公平、保护权益,为打铁还需自身硬。
此外,古代法治文化也反映出讲究秩序的精神。
古人不仅提倡建立严谨的法律法规,而且把“归一”作为司法审判的基本原则,可见对“秩序”精神的重视。
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中,要加强监督执行力度,坚持以法治要求建设社会,强化社会公正意识和制度机制,严格执法,施行法治,落实秩序,让人民群众在法治氛围中自由行动。
以上三点,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古代中国的法治文化向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出的忠告就是:若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公平正义,把法治文化作为支撑点,将“以人为本”的精神落实到司法审判的每一个环节,注重细节和秩序,建立健全运行良好的法律制度,这样人民才能在法治环境中得到真正的保障。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我国的传统法律文化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源泉和基石,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以下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些重要启示:一、尊崇法律至上,依法治国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尊崇法律,将法律视为治理社会的根本准则,强调依法治国。
这一观念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法治国,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来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尊崇法律、依法治国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和核心价值,也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尊重公平正义,保障民众权益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公平正义,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价值观念。
这一观念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非常重要。
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要求就是保障公民权益,实现公平正义。
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公平正义观念可以启示和引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可信度,保障民众的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三、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法律的内在价值和道德规范。
这一观念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重要的启示。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仅是制度建设,更是价值观念建设。
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念可以引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推动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目标。
四、尊重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融合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互补共生,相互促进。
儒家思想注重道德教化和修身立德,强调道德规范的重要性;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作用和规范性。
这两种思想在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法治观念和法律体系。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可以借鉴和发展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注重道德教化和法律规范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法治体系,提高法治的效果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培训学习心得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李杨
6月24日——6月26日,我参加了由阜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的继续教育公共课程,“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培训班,通过三天的学习,阅读材料,教授的授课,令我在法制传统这块思考良多:
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
中国的国家历史自夏起至今已四千余年,历朝历代为了实现社会秩序稳定化,各有各的治国方针,但总体看来不外四种方式:神治、德治、人治和法治。
所谓神治,以神为国家信仰的治国之道;所谓人治,以统治者为国家信仰的治国之道。
神治世界,大约位于三皇五帝以巫主政时代;人治世界,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的治国理论,占据二千余年封建统治。
神治和人治之道已被历史和现实摈弃,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开始既强调君主专制,更强调完善法治,“缘法而治”,以法治国。
其实中国从秦汉开始,一直是儒表法内,社会治理的宏观层面是儒家道德规范,具体层面是法家法条治国。
法家认为,法治具有传统礼治无法比拟的公正性,法是国家颁布的准则,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公”利,具有公开、客观、公正的特点和效果。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战国时期,法家卫鞅总结其在秦国的法条和规程、思想,著有历史上完整、系统的法律著述,是谓《商君书》。
书本具体阐述了从农、工、商、军等社会各层面必须面对的具体规条。
二、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混淆法制的威力
法律并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唯一手段,如果该社会仅以法律作为控制和调节的唯一手段,就会丧失自我组织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社会生活本身也就会失去活力和情趣。
这正是西方的法治在后现代社会中显露出来的重要缺陷之一。
这一缺陷的弥补,有赖于道德等社会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重新定位。
只有道德与法律的结合,才能创造出一个既合理合情又合法的有机社会。
阅读史书,对古代法律体系有一个全面认识。
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律典是国家的刑法典,其内容是对有关违反国家和社会基本制度以及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犯罪行为进行刑事处罚的规定。
律典属于刑事法律的范畴,只是诸多法律中
的一种。
从古代法律的立法形式看,不仅名目繁多,有关法律形式的名称以及各朝注重的法律形式也不尽一样。
如秦有律、命、令、制、诏、程、式、课等;汉有律、令、科、品、比;晋为律、令、故事;唐有律、令、格、式;宋于律令、格、式之外,重视编敕、又有断例和指挥;元有诏制、条格、断例;明、清两代于律和各种法律形式的单行法外,广泛适用例等。
此外,历朝还颁布了多种法律形式的地方法规。
每一种法律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功能。
以唐代为例,“律”是有关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令”是指国家组织制度方面的规定和行政命令,“格”是皇帝临时颁布的各种单行敕令、指示的汇编,“式”是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的办事细则,各种法律形式共同组成唐朝的法律体系。
我们在了解中国古代法制的面貌时,不能只偏重刑事法律,而忽视其他形式的法律。
中国古代法律如按内容分类,是由行政、经济、刑事、民事、军事、文化教育、对外关系等方面的法律共同构成的法律体系,其中行政法律是大量的。
各种形式的法律,其体例结构既有综合性编纂方式,也有大量的各类单行法律法规。
以明代为例。
除《大明律》、《问刑条例》和一些单行刑事法律外,有关行政方面的单行法规有数十种之多,如《诸司职掌》、《六部条例》、《吏部条例》、《宪纲事类》、《宗藩条例》等。
明代还制定了不少经济、军事、学校等方面的单行法规,制定了《教民榜文》这类民间诉讼和乡里管理的单行法律,县以上地方长官或衙门还以条例、则例、禁约、告示等形式颁行了大量的地方法规。
要全面地认识中国法制的全貌或某一朝法制的全貌,必须对各种形式的法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虽然我们不可能对每一种法律都进行深入研究,但起码应做到不能把中国古代法律仅仅理解为刑事法律,不能把古代法制仅仅理解为是打击犯罪。
在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时,应充分评估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对中华法系的贡献。
如北魏拓跋氏创立的《北魏律》,宗承汉律,并柔和了南朝各律而成,其结构体系和基本内容都为隋唐律奠定了基础,唐律实际上是各民族法文化的综合体。
又如,《大明律》的分目不少与元代的条格相同,说明明初修律时曾吸收了元代的立法经验。
满族入关前的一些民族习惯和行为规则,也融进了大清律、例。
对于少数民族贵族集团建立的王朝的法律制度及在中华法系中的地位,应该予以恰如其分的评价。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为了达到理想的社会治理效果,特别强调统治者的道德修养,有德无德是判断一个君主贤与不
贤的主要标准,也是国家法令能否得到贯彻实施的关键,甚至是国家治乱兴衰之所系。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又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甚至认为“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
(《论语·子路》)强调统治者的德行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法令的执行也是同样,执行者的品行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即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这些思想无疑对道德败坏、腐败滋生的当今社会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在德治思想的指导之下,传统法律文化特别注重对民众的道德教化,认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主张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的言行,培养人们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使之以犯罪为耻并能够自觉为善从而实现对犯罪的预防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
当前的社会,民众的是非之心、廉耻之心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任何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行为只要有利益的驱使都会出现,食品领域的毒奶粉、毒胶囊、毒豆芽等等都是社会道德沦丧的表现。
面对这些问题,传统文化中对道德教化的重视在今天的社会尤其值得提倡。
通过政府推动的方式加强道德建设,转而致力于社会文化底蕴的塑造,以及更深层的社会心理、观念的变革,是一条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道路。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法治不仅是约束公权力,私权力也应受到规范。
依法治国不是抽象的口号,不是水中花镜中月,而是一种治理模式。
它要求我党在执政时要守住制度的红线,保障公民的权利。
同时,依法治国也要求群众提高法律意识,转变法律观念,自觉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依法治国要政府做表率,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执法公正,以行动代替言语,以成效代替口号,以具体措施代替一纸空文。
摒弃以往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身枉法的思想,彻底清除行政官员的官本位思想,实现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
三、坚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和以宪治国
法与德均属规范人们行为的社会上层建筑,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道德的实施不是凭借国家的强制力,而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来维护;法律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
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中,都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的保证,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行的,特别是对执法者来说,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
法
治与德治的实行,首先要做到依法治吏,以德治官,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法治与德治的实行。
通过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对合法行为的保护,既可以培养人们的守法意识,又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观念。
法律规范必须有道德作为基础,同时道德状况制约着立法的发展,道德水准的提高,会为法的制定创造条件,对法的实施起促进作用。
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才是完备的治国方略。
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结合,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基本内容。
还要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等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和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必须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总之,手握权力者因法律体系的健全而日益强大,给权力套上制度的笼子,戴上法治的框架打造法治透明阳光的政府。
现实生活中,群众与政府间的矛盾长期存在,是由于少数公职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群众观念缺失,导致背离群众。
如:政府在处理一些环境污染,非法占用土地,强制拆迁等问题时,没有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没有做到依法行政,导致群众的利益受损,但是却没有人及时站出来为群众主持公道保障权益,导致群众怨声载道。
说到底,这就是一场作风较量,只有作风转变彻底了,此般冤假错才会被遏制,群众的怨气才能得到真正清除。
历时一年多的群教活动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是促进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完美收官的催化剂,法律制度的规范为我们党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十八字方针,制定有效的预防渠道,把行政监督制度化,细化相关规定,从全局出发,有步骤,有规划,有预见的开展工作,使制度得到切实有效的实行,避免制度成为一纸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