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高考必备知识点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节:
细胞生活
的环境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神经中枢: 高级神经中枢——大脑 低级神经中枢——脊髓
1.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时(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2.神经元之间 单向传递:传递方向: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单向传递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
轴突
神经末梢
细胞体
树突
6.兴奋传递
4反射弧示意图如右图所示:
5.神经元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7.突触的结构如下图:
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内分泌腺
(或细胞)
激素名称主要作用化学本质
下丘脑抗利尿激素
增加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水分
从尿中排出(保水)
——(“——”表
示不要求掌握)促甲状腺激素
释放激素
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垂体
生长激素促进生长(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蛋白质类
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氨基酸衍生物肾上腺肾上腺素促进代谢,升高血糖——
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
升高血糖(加速肝糖原分解,促进非
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
胰岛B细胞胰岛素降低血糖(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
血糖氧化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
葡萄糖)
蛋白质
卵巢雌性激素分别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
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各自第二性征。固醇类
睾丸雄性激素
注意:蛋白质类的激素药物不能口服,只能注射(因蛋白质在消化道中会被消化成小分子从而失去药效。);而氨基酸和固醇类即可口服也可注射。
2.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1)微量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1)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同的作用。
如: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激素; 升高血糖,升血压方面: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 促生长发育方面: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2)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前者降血糖,后者升血糖。 3.血糖平衡的调节:
正常人体血糖范围(0.8—1.2g/L )
左边箭头表示:在胰岛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作用下的升血糖过程; 右边箭头表示:在胰岛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作用下的降血糖过程。
注意:肝糖原可以分解为血糖,而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血糖,肌糖原只能供肌肉细胞利用。
4.激素调节方式: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如右图) 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TRH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从而促进垂体分泌TSH (促甲状腺激素)
进一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 这就是分级调节。
反馈调节:而如果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反过来又会抑制 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这就是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特点:
第三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注意: 体液中不仅有激素还有CO 2等调节因子,因此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感受器:广泛分布于身体各器官和组织内,能接受体内外各种刺激。 如:皮肤——温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
眼、耳、鼻、舌——分别是光、声、嗅觉、味觉感受器;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血管壁——血糖感受器。 感觉中枢: 调节中枢:
实例:分析大量饮水后,尿量增多的原因?
分析;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抗利尿激素↓→肾小
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
第四节:免疫调节
(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
3.注意区别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3.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比较:
5,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联系:
7.补充:各免疫细胞和抗体识别抗原的能力及特异性:
细胞免疫各过程如下: ①当病毒攻击宿主细胞,被 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即 成为靶细胞;
②效应T 细胞与靶细胞密 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 亡,暴露出抗原; ③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 础,因而被吞噬消灭。
★抗原在细胞内
如芽、根顶端 能识别抗原,
既能识别抗原,
不能识别抗原,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7.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注意:激素间存在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如:协同作用——生长素和赤霉素都可以促进细胞伸长;
拮抗作用——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而非植物激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1)“J ”型曲线(如下图):
(2)“S ”型曲线(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