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

地科二班城市地理复习资料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1、名词解释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它是国外最重要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P23-24)大都市带( Megalopolis ):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城市化地区: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
(P25)城市腹地:一般指与某城市地理位置接近,或与某城市具有密切经济联系而作为原材料、产品供应基地或重要销售市场的地区。
城市建成区: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这个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
(P27)2、举例说明定义城镇的标准有哪些?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如省级;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公共设施等;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如5000人;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为标准;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7、取两个以上指标作为标准: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职业构成;8、其它标准。
3、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有哪些?答:第一、经济水平发展的区别,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品要远远高于乡村,我国在五个统筹中就提到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旨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第二、人口素质的差异,城镇人口受教育的水平要远远高于乡村;第三、基础设施的差距,比如医院、学校等机构的设施设备上的差距;第四、生活环境的差距,这个乡村要优于城市,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就是奔着乡村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去的。
福建师范大学 城市地理学 期末题库

城市地理学第一章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城市: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
第二章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城市的行政地域;城市的实体地域;城市的职能地域。
大都市区:大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是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城乡界线的划分为什么十分困难?城市的行政地域的辖区界线都不反映城乡界线,城市的行政地域范围内的城市人口与城市的实体地域是不可比的,两者并不完全重合。
由于边缘区的复杂性、动态性和相对性,城市到乡村的渐变特点和复杂交错,已经很难找到城市消失和乡村开始的标志点,大城市尤其如此。
城乡是一个连续体,社区类型可以从典型乡村到典型城市排成一个连续谱。
美国国情普查局规定,全国的城镇人口由居住在“城市化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化地区以外的2500人以上“地方”的全部人口组成。
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
第三章位置: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就是说,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中心位置:位于区域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
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新的交通线,促使城市的发展。
重心位置:这种中心位置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区几何中心,很多情况下可能是地区的重心位置。
城市化、郊区化

2015/10/17
30
Barnsbury London, Supergentrification
2015/10/17
31
其他形式的绅士化
学生绅士化 商业绅士化
Studentification
Commercial gentrification (boutiqueification or retail gentrification) Tourism gentrification
二、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
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演变的过 程。其中,霍尔(P.Hall)的城市演变模型堪称经典。他把一 个国家分为都市区(中心市和郊区)、非都市区(传统农村地 区)。
(1)流失中的集中: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大城市的 发展。中、小城市吸引人口的能力较弱。中心市吸引部分周围 郊区和农村地区迁出的人口外,还有人口流失迁往大城市。
2015/10/17
10
4、其他部门扩散与城市化
如文教科研单位(这里专指高等院校、科研机 构)、特殊病院、苗圃、墓地等。
50年代,我国一些大城市出现第一波的高校建
设高潮,即在当时城市边缘地带兴建高校科技 园区。
90年代末以来,出现规模更大的“大学城”建
设。
广州大学城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 市番禺区新造镇小谷 围岛及其南岸地区, 城市规划范围约43.3 平方公里,可容纳学 生18-20万人,总人 口达35-40万人(包 括村镇人口),相当 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城 市。
2人口演化过程
彼得· 霍尔的城市演变模型(五个时期六个阶段)
非都市区
首位城市体系
一般城市体系
2.绝对集中
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联系说明

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联系说明
1、区别关键在于发生的原因不同。
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
而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
2、联系: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逆城市化的前提条件。
逆城市化是城市郊区化的结果,城市化的后期想象,一种高级形式。
3、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这一般称郊区城市。
4、逆城市化则是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较高的时候,这时人口(高收入较多)往往向郊区迁移。
注:这里的郊区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
第 1 页共1 页。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区别(1)

1.buhewoshipinle城市: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也是一种区域现象,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特点,而且是一个历史范畴。
2.城市化: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至少包含了乡村——城市的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3.逆城市化:主要为一些发达国家,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城市现象部分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外,包括人口、工业、商业,其间有发达的交通网联系。
4.郊区城市化: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厌恶城市恶劣的生活环境,追求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发达,因此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甚至农村。
5城市郊区化,即郊区化,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5.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而很少有城市文化的扩散,也就是说,在城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的现象。
城市景观与功能的不协调。
6.过渡城市化:主要发生在欠发达地区或国家,指城市人口和经济增长不协调,人口增长大于经济增长。
7.再城市化:城市出现的城市人口回流,城市中心区再现活力,而郊区出现形体再开发的过程(在一个街区中,较高收入的家庭取代较低收入居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个街区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品位也发生了变化。
8.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也称直接城市化。
9.外延型城市化: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的向外推进的这种扩展方式10 飞地型城市化:城市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
11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发的城市化。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 基本不变 减少 增加(非农业人口)
①大城市居民对环境要求 高;②发达国家乡村设施 好;③私家车多、高速公 路发达;④弹性工作时间、 家庭办公的兴起
乡村人 口数量
原因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郊区化的差异: 对应国家 外迁阶层 烂 心 发达国家 树 烂 皮 树 高收入 阶层 原因分析 1.中心城区环境恶化、治安差; 2.郊区环境优雅、舒适; 3.私家车的普及。 1.中心城区居住成本上升; 2.新建居住小区在郊区; 3.中心城区改造,原有居住 用地被商业用地或公共设施 用地置换。
郊区化 迁移方向 发生地 城市地域 结 果 城市人 口数量 中心城区 郊区
逆城市化 大城市 乡村
发展中国家大城市 扩大(郊区农-城) 增加(中心城区-郊区; 郊区农业人口-城市人口) 减少
①中心城区人口多,环境恶化 ②新建居住小区在郊区; ③市中心区改造,原居住用地 被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置 换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相同点 不同点
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
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郊区化
逆城市化
三、郊区化
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迁移的过程。 1、郊区化:
19世纪,郊区化在欧洲的大城市出现, 20世纪20年代席卷美国,进 2、郊区化产生的原因: 入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也出现了郊区化现象。
1)城市中心地价上涨 2013北京每平方公里 1289常住人口 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降低 2)新建住宅多建于城郊地区 3)轨道交通发展和私家车普及 3、郊区化带来的变化: 1)农村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 2)中心城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 ,城市总人口增加。
四、逆城市化
1、逆城市化: 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 乡村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现象首先出现在20 世纪60年代的英国,70年代开始向美国
城市规划考题1

1.霍华德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主要概念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意义。
空间模式:(城乡磁体)1)城市控制在一定规模,对于城市建设用地进行限制2)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形成一个系统3)用绿带和其他敞地将城市独立的居住区分隔开4)合理布局居住工作及基础设施5)各功能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联系6)可以便捷地同自然景观接触霍华德以一个规划图解方案具体的阐述其理论:城市人口30000人,占地404.7hm2,城市外围有2023.4hm2土地为永久性绿地,工农牧业生产用。
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有六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中央是一个占地20hm2的公园,公园外圈是一些商店、商品展览馆,再外一圈是住宅,再外面为宽12.8m的林荫道,大道当中为学校、儿童游戏场及教堂,大道另一面又是一圈花园住宅。
概念:针对大城市拥挤、不卫生等问题提出的为健康、产业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
城市四周有永久农用地包围,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社会背景:1) 政府获得政治资本2)社会问题:土地,税收,环境,人口3)Howard全面地卷入到1870和80年代的英国激进主义浪潮之中。
他们的口号与方法是民主和合作。
他们要打破土地所有者的权力,然后开始全面的土地改革。
他们反对运用当时两种主要的思潮,即政府干预和劳工运动。
社会意义: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化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问题等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2.我国宋与唐代相比较,在城市建设发展上有哪些重要的变化?简析其原因。
1.规划思想:唐代强调传统的礼制思想,总体布局中轴对称,规整。
宋代城市建设不按周制,布局灵活。
如唐长安是按照帝王意志修建的,布局规整;而宋东京体现市民世俗生活,布局灵活。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模拟地理试题含解析

金华十校2023年11月高三模拟考试地理试题卷(答案在最后)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读四地地貌遥感影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地貌类型与其他三地不同的是()A.①B.②C.③D.④2.关于图①地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扇顶等高线稀疏B.扇顶地下水埋藏浅C.自扇顶向扇缘颗粒物变粗D.扇中等高线向低海拔凸出【答案】1.D 2.D【解析】【1题详解】读图可知,①②③为冲积扇平原,④为河口三角洲,结合题意,故选D。
【2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冲积扇平原扇顶等高线密集,A错;由于扇顶剖面海拔更高,所以地下水埋藏更深一些,B错;自扇顶向扇缘颗粒物变细,C错;扇中等高线向低海拔凸出,向高海拔凹进,D对;故选D。
【点睛】冲积扇是河流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所以流出山口的地貌是冲积扇;冲积扇是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
智利科尔科瓦多湾是优良港湾,也是鲸的栖息地之一。
为防止鲸与船相撞,人们利用智能浮标探测鲸的出没。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人们可以()A.利用GPS模拟鲸的出没B.利用RS监测海水温度C.运用GIS测海水含氧量D.运用VR获取海水盐度4.与甲岛西部海域比,科尔科瓦多湾海域()A.深度较大B.风浪较大C.水质较差D.盐度较高【答案】3.B 4.C【解析】【3题详解】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一定的数据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对、计算,得出有益于人类生产生活的结论,它侧重于“分析、计算、查询”,相当于“想、算”的人的活动,故可以模拟鲸的出没,A错误;遥感技术(RS),是人的视力延伸,它是侧重于收集信息的感知手段,通过飞机或卫星上携带的传感器接收地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来获得信息,并经过简单处理后获得资料,故可以利用RS监测海水温度,B正确;利用GIS无法直接测量海水含氧量,C错误;VR技术借助计算机等设备产生一个逼真的三维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从而使处于虚拟世界中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无法获取海水盐度,D错误。
城市化: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对比
发生时间 郊区化 城市化后 期 迁移方向 城市→郊区 迁移结果 城市中心人口减少, 郊区人口增加
逆城市 化
郊区化后 期
城市→乡村、 城市人口减少,乡村 小城镇 人口增加
城市化的生命周期
•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都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并非是城市变为郊区或城市变为乡村。 •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对大城市中心城区进行积 极的改造和产业调整,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 业,吸引年轻人回城居住,城市人口有所增长, 这种现象称为再城市化。 • 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这 四个连续的过程构成了大城市的生命周期。
1.城市中心人口减少,城市郊区人口增加 2.城市地域向郊区扩展,郊区城市化水平提高
上海市行政区划 中心城 核心区 中心城 边缘区 近郊区 远郊区
黄浦、静安、 卢湾、虹口 徐汇、长宁、 普陀、闸北、 杨浦 闵行、嘉定、 宝山、浦东 青浦、松江、 金山、奉贤、 南汇、崇明
郊区化
• 原因:
– 中心城区人口过度集中,环境恶化; – 中心城区的居住用地被商业和公用设施置换
地价攀升 空气污浊
地价低廉 空气清新
中心城区
交通拥挤 设施老化
城市郊区
交通便利 设施优良
逆城市化
• 逆城市化: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者 乡村地区迁移的过程。 • 逆城市化的条件:
– 城市居民向往更加优越的生活环境 – 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乡差距缩小。 – 私家车高度普及和交通通讯网络的日益发达。 – 新型家庭办公模式的出现。
城市化(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L/O/G/O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郊区化
• 郊区的定义:属于城市行政范围、位于中 心城区(建成区)之外并且毗连中心城区 的环状区域,景观上以田园风光为主,功 能上主要是为中心城区提供农副产品为主。 依照郊区与中心城区的位置关系和距离远 近可分为近郊区和远郊区。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一、专题讲解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2.城市化进程的一般特点二、同步训练下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 )①大城市化阶段②郊区城市化阶段③逆城市化阶段④再城市化阶段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2.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①交通通达性差②地价昂贵③污染严重④远离商业中心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解析:1.A 2.D 第1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阶段Ⅰ城市人口增长阶段即大城市化阶段,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则正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
第2题,阶段Ⅱ中,郊区人口增长速度远大于城区,城区的人口密度则有所下降。
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区地价高,部分居民迁到了郊区;另一方面是因为城区污染严重,人们选择了环境相对优越的郊区。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1990年和2013年的比较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A.城市总人口增加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D.城市工业部门更齐全4.从1990年到2013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加快郊区城市化②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③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④与郊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很大关系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3.B 4. D 第3题,对比两图可以明显看出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第4题,工业部门外迁必然会加快郊区、乡村城镇化步伐,从而利于缩小城乡差别。
城市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城市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25分)1、首位城市和首位度2、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3、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4、城市空间分布体系5、中心商务区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75分)1、简述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
2、简析自然环境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3、简述中心地理论。
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25分)1、首位城市和首位度2、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3、中心商务区4、城镇体系5、生长极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75分)1、简述中国小城镇发展模式及前景。
2、简述中心地理论。
3、简述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
参考答案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25分)1、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异,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首位度: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2、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大都市区出现的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远离城市更远的乡村和小城镇的城市化过程。
3、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着眼点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是现状。
城市性质: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是目标。
4、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5、中心商务区:城市中商业活动与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大、地价最高的区域,是城市及其腹地繁荣与发展的标志。
目前CBD的活动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
二、问答题(每题25分,共75分)1、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城市的中心是商业会聚之地,农民初进城市时,为了找工作方便,便居住在中心商业区附近,后来以零售和服务为主的商业中心区向外膨胀,市民也向外迁移。
环绕商业中心的外围是早期建造的旧房子,其中一部分被零售商业所侵占,一部分为低级住宅、小型工厂、批发商业及一些货仓的过渡地带,这一带也是新来移民居住地区。
《城市化和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向孝琴

白沙中学地理组微型课题教学设计设计人:向孝琴课题名称:第三章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第一课时城市化和城市化进程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以及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科学的城市化发展观。
重点难点:1、城市化的进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3、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教学过程:A、课前在黑板上写出教学目标B、上课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用5分钟时间预习课本,在课本上划出教he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
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板出教学大纲。
C、5分钟过后正式进入课堂。
D、板书如下:第二章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课时1)教学目标一:【教师导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近几年来我们白沙县城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回答】公路越来越多,高楼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到城里来,城里的人越来越多了。
城市的范围越来越大了。
【教师提问】同学们所说的各种现象可以归纳成城市人口数量在增多,城市用地规模在扩大,城市出现这些变化的过程用三个字来概括叫做什么?【学生回答】城市化【教师提问】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城市化的概念是什么?【学生回答】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转换为非农业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市数量增加的过程。
【教师引导】城市化概念中蕴含这两层含义,同学们尝试着从人口和地域两个方面来想一想,城市化有那两层含义呢?【学生回答】1、人口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2、地域城市化: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城镇规模扩大。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城市化主要的表现有哪些?【学生回答】从人口城市化来说:1、城市人口数量增多;2、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从地域城市化来说:3、城市化用地规模扩大,4、城市数量增加【教师点睛】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就是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中图版)2020高考总复习 地理:第2讲 城市化

第2讲城市化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了解城市化的表现及城市化的过程。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或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3.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针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1.以区域图或模式图为背景,考查城市化问题,考查频度高,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
2.与城市人口流动、城市内涝等实际问题相结合,考查读图能力、信息提取及整合能力,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多为综合题。
[梳理知识体系][再现基础知识]一、城市化及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的动力和表现(1)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如下所示:特别提醒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人口是城市化的主要表现之一。
但是发达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产生的,而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则主要是因农村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产生的。
因此,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并不是城市中二、三产业迅猛发展的真实反映。
(2)城市化的表现结合下图,归纳城市化的表现。
城市化表现具体表现人口的集中过程(丁乡村→甲城市)城市人口总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城镇密度加大;每个城镇的规模扩大地域的转换过程(乙乡村→乙城市新区;丙乡村→丙城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农业用地发展为城区;城市用地功能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伴随经济结构变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读下图,填表并回答问题。
(1)阶段和特点阶段特点A: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很多城市化问题C: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2)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 快原因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人口比重大小大(70%以上) 小(不到40%)原因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所处阶段C阶段A阶段和B阶段城市化表现及原因表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特别提醒发达国家城市化一般经历了如下过程:【疑难辨析1】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区别是什么?提示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
高中地理 第2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2节 城市化教案 中图版必修2-中图版高中必修2地理教案

第二节城市化学习目标:1.知道城市化的含义、标志、主要动力及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环境问题。
2.理解城市化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重点)3.掌握不同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表现及地区差异,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重难点)一、城市化的概念1.定义: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城市化的内涵与主要标志内涵人口的集中过程城市人口总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城镇数量加大;每个城镇规模扩大地域的转换过程城市用地扩展,农业用地发展为城区;城市用地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
伴随经济结构变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总量占总人口的比重3.城市化的本质: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特别提醒]城市化的标志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1.城市化进程加快发达国家已进入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现代城市化的主体。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工业化关系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城市化先于工业化,且工业化水平低城市人口变化城市人口比重很高,其增长已逐渐减慢或趋于稳定,甚至出现了城市人口向郊区和农村倒流的现象大量农民流入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误区警示]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的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乎消失、接近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的。
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不断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居城市中心面对混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和城镇居住或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
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超大城市发展速度惊人。
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1)世界上最著名的六大城市带(2)共同特征⎩⎪⎨⎪⎧自然条件:中纬度平原地带政治经济:都是国家或大洲,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空间分布:大多呈带状延伸扩展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问题(1)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PPT教学课件

宏观法与微观法相辅相成。
气体动理论 §1 分子运动的基本概念
一.热力学系统 热力学研究的对象----热力学系统. 热力学系统以外的物体称为外界。 孤立系统:系统和外界完全隔绝的系统
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 口增多
C.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 效抑制
D.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 区集聚
(2)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
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B )
A.交通状况
B.产业结构
C.人口政策
D.自然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的进程。第(1)题,依示意 图可看出在Ⅰ阶段城市带人口增长率变化不大,但五 个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均为负值,说明市中心人 口外迁较明显,即出现逆城市化,故A项正确;Ⅲ阶 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由正值 变为负值,故波士顿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B选项错 误;Ⅳ阶段后,费城和巴尔的摩的中心城区人口增长 率仍为负值,人口为负增长,仍为逆城市化现象,故 C项、D项均错误。
【3-2】(2011·广东卷)1996~2006年,我国城镇 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 长 5.23%,2006 年 人 均 建 设 用 地 面 积 是 发 达 国 家 的 1.58倍。据此,回答问题。 该阶段我国( D ) 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 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 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一、典题导入都市区由都市核心区和都市边缘区组成。
下图为我国某超大城市都市区不同组成部分在都市发展过程中人口的变化率图。
读图完成下面各小题。
1. Ⅱ阶段都市边缘区( )A. 经济增长一直靠承接核心区工业外迁B. 人口大量涌入,用地明显紧张C. 用地向外扩张不明显D. 既有低密度的高级住宅,电有外来人口聚居社区、低级住区2. 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城市现在提前进入Ⅲ阶段,原因可能是( )A. 城乡二元体制的打破B. 核心区房价的回落C. 农村土地升值空司大D. 边缘区基础设施的完善【答案】1. D 2. C【解析】1.读图可知,根据城市化进程可判断,Ⅰ阶段为城市化、Ⅱ阶段为郊区城市化、Ⅲ阶段为逆城市化、Ⅳ阶段为再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商业和制造业相继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城市用地明显扩大,但因都市边缘区土地面积大,不会造成用地明显紧张,故A、B、C错。
郊区城市化阶段伴随着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故Ⅱ阶段都市边缘区既有低密度的高级住宅,也有外来人口聚居社区、低级住区。
选D。
2.Ⅲ阶段为逆城市化阶段,该阶段是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或地区,投资方向从大城市转向小城镇与乡村地区,出现了城市人口减少、经济衰落的现象。
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城市现在提前进入Ⅲ阶段,原因最可能是农村土地升值空间大,投资回报率更高,选C。
二、归纳总结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三、跟踪训练读我国中部某城市过程过程图,回答1~2题。
1、该地城市化过程的主要表现是( ) 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②城市人口增加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④城市人口文化水平提高⑤劳动力从第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2、促进图示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政策 ②科技 ③交通 ④工业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 1.D 2.C【解析】:第1题,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郊区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
物,由于人口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
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一般称为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中
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如图 1) 二战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
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出 现。据统计,几乎有 4000 万的美国人因变换工作及其他原因,每 年至少搬家一次,而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 市郊或外围地带。
二、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 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下转第 110 页)
108 新课程学习
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 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
结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
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 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
经验交流
2013 年 5 月 28 日
比较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文/祁玉芳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这两个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区分
2.逆城市化
度不大,学生很容易弄混,从而影响学生对城市发展阶段、发展水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一
平和发展问题的判断。为了区分这两个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 些大城市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
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 就会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在小学阅读教材中,有些
课文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 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他事
读者去揣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用这些“空白”,巧妙 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
图 1 郊区城市化
图 2 逆城市化
二、联系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逆城市化的前提条件。
逆城市化是城市郊区化的结果,城市化的后期现象,一种高级形式。
(作者单位 甘肃省临泽县第一中学)
给 学 生 一 片 自文
张
主秀 梅
探 究 的 蓝 天
\
摘 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基本理念,成为实现 课程改革的必究之路。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想”;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让学生尽可能地去“说”。
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才智来填补这些“空白”, 好多了。
以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如,《穷人》写桑娜把西蒙
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去“说”
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的内心活动时,多处用了省略号。这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仅表示句子的停顿及语 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
关键词:主体;物质条件;意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
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 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将手和大脑都动
接源泉。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 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
气和结构的强化,而且有助于传情,所以,在教学时,教师 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
应引发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去 学的氛围和谐、民主。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
挖掘这些“空白”的蕴含,体会桑娜美好的心灵。
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
两方面分析比较:
迁,而且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市发展
一、概念辨析
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出现了城市人口的负增长。原因主要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 是: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
为城镇的过程。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不同阶段的表现。 改善。(如图 2)
实现这一基本理念,成为我们实现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
一、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想”
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 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
生主动探索,把新旧信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