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系地层划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观点 白垩纪末物种大绝灭应该作 为分白垩系-古近系地层的关键 依据。 即火山爆发与小行星撞击地 球导致恐龙等大批生物灭绝。
理由一: 火山爆发以及小行星撞击地球是确实 发生的,世界各地有各个方面的证据可以 表明这点。 尽管最新研究表明,在小行星撞击前 25 万年,地球上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火山 喷发,并持续了 50 万年之久,喷出的岩 浆覆盖了240多万平方公里地面。 但相隔50万年的时间对于漫长的地质 历史时期依旧可以算是等时的。
白垩系顶界划分
白垩纪 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 中生代最后纪,始于1.455亿年前,结 束6550万年前,历经8000万年。 大陆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 旱。 开花植物,最大的恐龙出现时期,许 多新的恐龙种类开始出现。 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翼龙在天空中 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统治着浅海。 最早的蛇类、蛾、和蜜蜂以及许多新 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出现了。
• 陈丕基,2004, 富饶阶地表地层剖面 • 刘耕武,2009,北美西部陆相白垩系-古近 系界线孢粉学特征简介 • 刘伟同,2010,湖北当阳陆相白垩系 - 古 近系界线层型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 欧阳自远,2015,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祸” 与“福” • 龚一鸣,2007,地层学基础与前沿 • 曾勇,2009,古生物地层学 •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
方案4根据孢粉把21m厚的白垩系-古近“界 线段”放在富含包括成窝恐龙蛋在内的恐龙 类化石的浈水组(坪岭组)上段的30—32层之 间。Buck等把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划在上湖 组底之下101m处,他们的界线层位都落在 30—32层之间。但从轮藻方面,大塘剖面的 30—32层的“界线段”上、下的轮藻组合没 有质上的变化,都属于以个体瘦、小、螺旋 细胞表面无装饰的类群占优势为特征的晚白 垩世晚期的轮藻组合,之间不存在看得出的 生物地层界线,更不可能有白垩系-古近系界 线存在。
全世界已经证明是连续沉积的陆相 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剖面绝大多数集中在 北美中西部内陆地区。 日本、新西兰也报道了有能和北美 比较的连续的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剖 面。 除了新疆 、西藏和台湾等的局部 地区存在海相地层外,中国的白垩系、古 近系均为陆相沉积,中国是世界上陆相白 垩系、古近系最发育的地区之一。
理由二: 由这一事件引起的沉积事件、 化学事件、生物事件具有全球性: 白垩系顶部有一粘土层为火山 灰与行星撞击而形成的尘埃。 黏土层铱异常,铂族元素以及 其他的痕量元素也出现含量上的异 常。 最后,接近70%的生物灭绝导致 “三米空白”以及粘土层上下花粉 类型的不同,都是生物学意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理由三: 由于风化作用,陆相地层的 连续沉积地层本来就是极其稀少 的。以恐龙化石作为依据也具有 一定的难度,但粘土层以及元素 铱异常的地层在全世界都有分布。 尽管某些地区确实该部分地 层,但并不能因此否定以该事件 划分地层的合理性。
国际地层委员会地质年代分会前主 席Odin指出,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代表着 “地球历史一个特殊重要时刻”,“单一 的全球界线层型(GSSP)未必能够满足建 立一个明确而可操作的界线标准的需要 , 它的定义不应只根据一个剖面来确定”。 他建议为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建立“陆相 等层型”,即意义与 GSSP等同的陆相层 型。他认为一个包括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海相GSSP与对应的陆相等层型相结合的 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的定义,将会大大改 善对解释中生代、新生代之交生物戏剧 性绝灭的许多理论的评价。
《国际地层指南》(第二版)对年 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的选择要求全球标准 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层型应该选择在海相 剖面中;区域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层型, 必要时也可以选择在非海相剖面中。 然而恐龙的绝灭是白垩系-古近系界 线事件中最引人注目的,这一事件主要发 生在陆上,陆相地层是恐龙绝灭等事件信 息的重要载体。
确立全球界线层型( G S S P) 是建立 一个既无间断又不重复的标准“ 国际年代 地层表” 、 使人们在表述地质历史时有 一个全球性统一尺度 、 从而获得共同语 言的关键措施 , 是地层学发展的一个重要 里程碑 , 意义重大 。 白垩纪 、 古近纪之交 , 发生过以恐 龙为 主体的生物集群绝灭等一系列事件 。 白垩系 - 古近系界线 、同时也是中生界 新生界的界线 , 其层型的意义当不言而喻 。
姑且不论在陆相地层建立白垩古近系界线层型与通常要求在开阔海 环境建立的GSSP的意义是否对等,由于 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的特殊性,为全球 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确定一个标准, 无论如何也是必要的,其意义和重要性 实际上不亚于全球界线层型(GSSP)。 同时,陆相白垩系、古近系是我 国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煤、盐类 和铜等矿产的重要产出层位。解决好 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问题,对于我 国来说更具实践价值和迫切性 。
方案 3 根据恐龙类的绝灭等把白 垩-古近系界线放在大塘剖面的上湖组 的底部(或近底部)、即43/42层之间。 第43层含有的植物群已呈现明确的古 近纪面貌。因此,从轮藻角度出发,把 南雄盆地的白垩系与古近系的分界置 于43/42层之间是比较合适的。 但这条界线却无法满足成为白垩 系-古近系界线层型的起码条件,因为 43/42层之间沉积和生物地层记录不 全。

谢谢
理由四: 由于火山活动而形成的沉积 矿床,撞击形成的储煤、储油的 坑地,以及在撞击的高温高压下 形成的金刚石矿坑等,都具有非 常的经济价值。 所以以行星撞击-火山爆发事 件作为划分白垩系-古近系地层 的标准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当然这种观点有很多的漏洞,希 望大家可以给与补充,或提出不 同意见。
参考文献:
典型剖面:
以南雄市地层为例
1 )53/52 层之间
2 )49/48 层之间
3 )43/42 层之间 4) 30/32 层之间
方案1和2,分别主要根据介形类和腹足类组合 把白垩 -古近系界线划在大塘剖面的53/52层 和49/48层之间、即上湖组的下部。然而,从 上湖组的近底部开始就已有哺乳类化石发现, 特别是从49层开始已出现时代为中古新世的 阶齿兽(Bemalambda)动物群 , 而大塘剖面有 正式报道的恐龙类化石的最高产出层位是第 42层,因而该两方案有悖于目前还普遍被接 受的陆相白垩系 - 古近系界线划分的框架原 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