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教育
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b6c4897902768e9951e738d6.png)
代科学为基础的建筑学著作;
5. 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体系实现了近代化。
4· 衰落期(1937年——1949年)
这一时期,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和内战,建筑活动基本停 止。在日伪控制区有些临时性工程,采用了欧洲现代主义
建筑(特别是柯布西耶)
三·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 1· 传统建筑与近现代建筑并存。 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本质上有代表封建 关系的传统建筑,和殖民地性质的西式建筑两类。
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构
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1.关于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
2.关于近代建筑的生产关系--建筑系统的现代化过程
3.关于近代建筑教育 4.关于近代中外建筑家(近代建筑思想、重要建筑作品) 5.关于近代建筑类型与技术
☆
仅就中国建筑近代化过程的宏观而言,三个重要时期:
被中国社会接受而推行的基督教中国化运动以及相应的对 中国建筑造型母题的使用; 以南京中山陵设计为例的中国风格新建筑的创作; 以营造学社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及其对中国风 格新建筑创作的推动。
中国营造学社
-- 近代中国唯一的古建筑研究的专门机构。事实上它不 仅主导了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还主导了对于中国 建筑风格特征的阐释。
④新兴的中国资本主义商业城市,如南通、无锡、 石家 庄、蚌埠(津浦铁路与淮河交汇,有小渔村迅速发展 起来); ⑤政治文化中心,如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
3· 从建筑风格、思潮看,“共时”的特点,远超出 “历 时”的特征。 · 随着西风东渐,西方2千多年经历的各种建筑式样、风 格,以及正在发生的新建筑,几乎同时传入中国,如 希腊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文艺复兴式、 古典主义、巴洛克、折衷式等。 · 另一方面,传统建筑也因为西化洋化,出现了诸多变 体;
贺拉斯·韦尔泽: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的奠基人
![贺拉斯·韦尔泽: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的奠基人](https://img.taocdn.com/s3/m/5f15220c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0.png)
荣誉:贺拉斯·韦尔泽曾获得多项荣誉和奖项,包括中国政府授予的“人民科学家” 荣誉称号等。
贺拉斯·韦尔泽的学术思想与遗产
学术思想:注重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提倡“中体西用”的建筑理念。
创新实践:在建筑设计中引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建筑的转型与革新。
贺拉斯·韦尔泽的建筑教育思想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中国建筑师 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贺拉斯·韦尔泽培养了大批杰出的中国建筑师,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对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Part Four 贺拉斯·韦尔泽的建筑
作品与风格
建筑作品的特点
融合东西方建筑元素,展现独 特风格
注重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运用新材料与新技术,创新建 筑形式
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建筑作品的影响
贺拉斯·韦尔泽的建筑作品对中国近 现代建筑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成 为许多建筑学子的学习典范。
贺拉斯·韦尔泽的建筑作品在国内外 享有盛誉,对于提升中国近现代建 筑的国际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
添加标题
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建筑人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对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贺拉斯·韦尔泽是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他引入了西方建筑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中国建 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贺拉斯·韦尔泽强调建筑设计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中国建筑教育 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跨学科融合:他提倡将建筑学与其他学科 如艺术、文学、历史等相结合,以拓宽建 筑师的知识视野。
中国近代建筑与教育
![中国近代建筑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ca93ff1102020740be1e9bc7.png)
中国近代建筑与教育摘要:建筑教育发展史是我国近代建筑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的近代化历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建筑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中国近代建筑文化加以研究,提高我国建筑教育水平,培养我们自己的优秀人才,创造适合我们自己的建筑,关键词:近代建筑发展形式教育纵观我国建筑发展的历史,我们已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在近代建筑发展过程中,科技的进步使得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在建筑建设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通过对近代建筑文化的研究,让学生了解建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对建筑设计产生兴趣,促进我国建筑教育发展。
中国近代建筑和建筑教育概述1、中国近代建筑中国近代建筑始于19世纪中期,比世界发达国家整整晚了近200年的时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近代外国人在中国的建筑活动和近代中国人的建筑活动。
近代中国留学生回国后,成为西式建筑的传播者,他们设计的一系列建筑大都是西洋风格,西式建筑即是他们心中的“现代”建筑。
其中大批受过西学教育的中国建筑师也不甘模仿外国建筑师的表演,试图表现出文明古国的文化原创性。
1925年,吕延直在南京中山陵设计方案竞赛中获得大奖,南京中山陵是中国近代建筑师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开山之作,它的诞生奏响了中国建筑师群体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前奏。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中国近代建筑的教育相对中国近代的建筑要晚的多,中国代建筑教育发展迄今不到百年的历史。
20世纪初,一批学成归国的海外学子在中国大学里创立了建筑教育,引进了先进的国际建筑教育制度和课程内容。
梁思成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中国代建筑的教育不仅受到西方建筑思想和风格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这势必会出现与现代社会接轨的教育理念,也同样会出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二、中国近代建筑形式与风格中国近代建筑体系从整体上说是对西方建筑体系包括技术、制度和思想多个层面的模仿与移植,在本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反对、制约和钳制下带有鲜明的特征,从而产生了所谓的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b501a2a904a1b0717ed5dd40.png)
新建筑体系是近代化、城市化相联系的 建筑体系,是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建筑体 系。
它的形成有两个途径:
一是从早现代化国家 输入和引进的; 二是从中国原有建筑改造、转型的。
一整套近代所需要的新建筑类型,很大程度上 都是直接从资本主义各国同类型建筑便捷地输入与 引进的。
新建筑体系在建筑类型上已大体形成较为齐全 的近代公共建筑、近代居住建筑和近代工业建筑的 常规品类。
新建筑运用了近代的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 掌握了近代施工技术和设备安装,形成了一套新技 术体系和相应施工队伍。通过出国留学和国内开办 建筑学科成长了第一代、第二代建筑师。
中国建筑突破长期封建社会中与西方建 筑隔膜的状态,纳入了世界建筑潮流的影响 圈,形成中西建筑文化大幅度交汇。
新建筑体系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新事物, 是近代中国建筑史研究的主要内涵。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的 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的建筑为主。大量的 民居和其他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 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虽然局部 地运用了近代的材料、结构和装饰。从建筑 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的主流则是 新建筑体系。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 这是中国近代建筑事业 繁荣发展的阶段。20~30年代,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大城 市和一些省会城市,建筑活动日益增多。南京、上海分别制定了 《首都计划》和《大上海都市计划》,建造了一批行政建筑、文 化建筑、居住建筑。上海、天津、广州、汉口和东北的一些城市, 新建了一批近代化水平较高的高楼大厦。特别是上海,这时期出 现了28座十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建筑技术在这20年间有较大进步。 许多高层、大型、大跨度、复杂的工程达到很高的施工质量。一 部分建筑在设计上和技术设备上已接近当时国外的先进水平。中 国建筑师的队伍壮大了。从国外留学归国的建筑师纷纷成立中国 建筑师事务所,并且在中等和高等学校中设立建筑专业(见中国建 筑教育),引进和传播发达国家的建筑技术和创作思想。1927年成 立了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分别出版了专业刊物 《中国建筑》(1932年创刊)和《建筑月刊》(1932年创刊)。 1929年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在学社进 行的研究工作,为中国建筑史这个学科奠定了基础。中国近代建 筑在这一阶段不只是单纯地引进西方建筑,而且是结合中国实际 创作出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建筑。
北京大学与近代中国建筑教育
![北京大学与近代中国建筑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f9e75ecf5fbfc77da269b117.png)
庚乱 中 又 遭 摧 残 , 大 学 堂 总 监 督 许 景 澄 坐 罪 “ 和 ”被 处 死 ,校 舍 先 被 土 匪抢 劫 , 主
后 沦 为 德 、 俄 兵 营 , 学 生 四 散 , 图 书 仪 器 不 知 所 踪 , 学 校 关 闭 长 达 两 年 。 在 张 百 熙 ( 4 1 7—1 0 )等 人 奔 走 下 , 光 绪 二 十 八 8 7 9
学。 而 这建 筑科 课程 ,乃是 依据 明治 二十 年 ( 8 7)东京 帝 国大学 ( 东京 大学 ) “ 18 今 造
家 学 科 ” 的 课 表 设 置 的 。 日 本 的 “ 家 学 造 科 ” , 在 著 名 建 筑 家 伊 东 忠 太 倡 导 下 , 已 于
词那 么 简单 。 等到 一批 海 外学 成 归来 的本 土
关键词 建 筑教 育 北 京大 学 美育 整 理 国故
钩 沉 近 代 中 国
,
Absr Sn chi t al ri lm asfs i e itoduce t hn m per ekng Unve sy, i h tact ice ar t ur r u w rtt n r ec cu cu i m d o C ia by I i P i i ri w t t e wor ‘ cht ue’w rt al t h d ‘ ar i ect r ’ ien t
先锋论坛
C mm n ou o e t F rm s
北京大学与近代 中国建筑教育
P k n i e st n c i c u a du a i n M ode n Ti e e i g Un v r i a d Ar h t t r l y e E c ton i r m s
中国近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https://img.taocdn.com/s3/m/f1ca5f1f76c66137ee06194c.png)
中国固有式
近代中国建筑
10.2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10.2.3 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 • 1937-1949年,中国陷入持续12年的全面战争状 态,近代化进程趋于停滞,建筑活动很少。 • 抗战时期,政治中心转移到西南,部分沿海城市 工业转移到内地,四川,云南,湖南,广西,陕 西甘肃等省的工业有所发展,近代建筑活动随之 扩展至内地的偏僻县镇。 • 20世纪40年代后期,欧美现代主义建筑活跃, 对中国建筑界影响加深。
近代中国建筑
11.3 近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东缘,居中国大陆海岸线中 点,东经长江口入海,既是长江门户,又是南北海 运中心.有广阔的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腹地.
11.3.1 租界主体的形成和上海大都市的崛起. • 1842年五口通商,1843年正式开埠,1845年相继 设立英\法\美租界.1862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 租界.至1915年,公共租界面积36km2,法租界 10km2.1930年上海公共租界的外侨为36471人, 华人为910874人.
近代中国建筑史 1840-1949
近代中国建筑
“近现代”的内涵
近代中国建筑
近代化的关键社会因素
近代中国建筑
第10章 建筑发展概况
近代中国建筑
10.1 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
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大背景—中国社会的现代转 型 • 近代化是现代化的序曲,是步入现代转型期的初 始阶段 中国的现代化类型----“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 最初的诱发和刺激因素主要源自外部世界的生 存挑战和现代化的示范效应
近代中国建筑
10.2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10.2.2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 • 19世纪90年代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 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被纳入世界市场范围。外 国资本扩大进入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大幅增加。 租界和租借地、附属地城市建筑活动大为频繁; 建筑类型增多;建筑规模扩大;涉及水平提高。 • 民族工商业发展、宪政变革、城市生活的普遍需 要,推动了各类型建筑的转型速变。20世纪20 年代,近代中国的新建筑体系已经形成。 • 1927-1937年,近代中国建筑的繁盛期。
中国教育史(近代与现代部分)
![中国教育史(近代与现代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cd559580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7c.png)
第二章中国近代教育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人侵,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开始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化。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轨迹,一般认为从洋务教育开始。
中国教育经历近代化与封建主义的多次交锋,最终在民国时期完成了从传统教育向资产阶级新教育的转变。
(一)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1.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1)英华书院1818年,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1782——1834)在马六甲(今雅加达)创办英华书院(The Anglo- Chinese college )。
1843 年英华书院正式迁往香港,次年更名为英华神学院,1856 年停办。
英华书院尽管不是设在中国本土,办学目的也只在“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但它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
该校毕业的部分华人学生,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西学的知情者。
从传教士方面说,英华书院也为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的大量设立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准备了人才。
(2)马礼逊学校1839年11月,独立的马礼逊学校在澳门成立,由美国人布朗(1810——1880)主持并任教师。
马礼逊学堂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马礼逊而得名。
1842 年11月,迁往香港,成为香港开埠后的第一所学校。
1850 年因故停办。
马礼逊学校是一所专门针对华人开办的学校,它以丰富的西学课程,充实了在此求学的中国青年,开阔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形成了他们近代社会观念的基础。
2.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办医院、办学校。
早期的教会学校集中在福州、广州、厦门、宁波、上海这五个开放通商的沿海城市和香港。
大多附设于教堂,规模小,程度低,绝大多数是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学塾。
办学目的是为“传播福音开辟门路”。
招生对象以难童、贫苦人家的子弟及父母已为信徒的孩子为主。
为吸引学生,早期教会学校多免收学费和膳食费,甚至还提供衣服和路费等。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c45d93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b7.png)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2023年5月22日星期一
“传统中国 社会的崩溃乃是西方力量冲击的结果, 而西方的这种侵略,干扰并毁灭了中国人对中国思想 自足性的信心”。
——J.R.Levension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 例如:最早的一座“中国式”教会学校建筑——圣约2)大约从20世纪10年代末开始,教会大学建筑转向后 期“中国式”。
• 主要关注屋身与屋顶的整合,从以南方民间样式为摹本转
变以北方官式样式为摹本,整体形象走向宫殿式的仿古追
求。例如:1919年南京金陵大学北大楼、1921~1925年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文化策略——获取中国民众的认同,达到相互沟 通,得到中国人对西方宗教、文化的认同。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两个阶段:
• (1)屋身保持西式建筑的多体量组合,顶部糅入以南方 样式为摹本的中国屋顶形象。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二、第一次复古思潮 •——20世纪30年代 中国固有式建筑
涉及行政建筑、会堂建筑、文化教育建筑、 纪念性建筑以致某些银行建筑、体育建筑、商 业建筑登许多类型,绝大部分出现在1927~ 1937年10年间,成为当时触目的传统复兴建筑 的设计高潮。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二、第一次复古思潮
•——20世纪30年代 中国固有式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https://img.taocdn.com/s3/m/a535ee9b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1e.png)
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二篇 中国近代建筑(公元1911~1949年)第一章 近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 时代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社会状态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中国建筑——近代建筑时期。
第二节 发展分期1、传入期(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2、形成期(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末)3、繁盛期(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末)4、夭折期(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末)第二章 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第一节 概述一、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城市的特点(1)中国城市都是封建社会型的城市。
(2)绝大部分城市是地主封建统治者以及一些商人、手工业者的聚居地。
(3)城市大部分是消费性的。
(4)城市的功能结构简单,平面形式沿袭着封建社会的城制,城市的建筑面貌也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形式。
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城市的发展与变化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由于社会所发生的剧烈变动,而产生急剧的变化。
中国城市的变化开始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
其结果:香港被强行割让给英国侵略者;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被强行开放为通商口岸:上海、广州被划定“租界”。
继后,从沿海到内地,约70多座城市被强迫开辟为殖民地式或半殖民地式的商埠城市。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家已在各通商口岸建立近代工商业企业。
60年代,清政府洋务派曾一度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7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近代企业也开始产生。
由于工矿、商业、交通事业的发展,一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先后在沿海和沿江地区形成并发展起来。
此外,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动,又促使原来的封建旧城市逐渐地发生变化,旧的城区衰落了,新的城区在成长。
第二节 近代城市发展的两大类型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变化,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1、第一类: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
属于这类城市的有:A、 帝国主义国家侵占的城市。
建筑老八校是什么意思
![建筑老八校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75a4646d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4.png)
建筑老八校是什么意思建筑老八校,是指中国近代建筑教育领域中较具声望、历史悠久的八所建筑学院。
这些学院分别是北京大学工学院、清华大学工学院、南开大学建筑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系、南京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建筑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系和天津大学建筑系。
而“老八校”中的“老”,指的是这些学院建立的时间较早,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学科优势。
建筑老八校的历史沿革建筑老八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中国处于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中,建筑事业也开始崭露头角。
这八所学院在建校初期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均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成为了中国建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八所学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和发展方向。
例如,北京大学工学院于1909年建立,是中国最早的建筑学院之一。
清华大学工学院则是1911年创立的,以其全面的教育体系和科研实力而闻名。
而南开大学建筑系则是较为年轻的一所学院,成立于1956年。
各个学院在不同的时期都为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筑老八校的影响力建筑老八校在中国建筑学界具有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这些学院凭借着长期积累的学术实力、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卓越的教学质量,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建筑老八校也在学科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学院内涌现出很多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和标志性建筑项目,对中国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学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盛誉。
此外,建筑老八校也对中国建筑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些学院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为中国建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建筑老八校的现状与未来展望建筑老八校作为中国建筑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力量,在新世纪的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目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建筑行业的不断壮大,对高素质的建筑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建筑老八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新时代对建筑人才的需求。
中国近代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建筑史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34cf710fc4ffe473368ab33.png)
读书笔记之《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赖德霖著读了这本书,对我感触最深的是中国建筑人才的出现孙中山曾说:“夫人类能造屋宇以安居,不知几何时代,而后始有建筑学。
中国则至今未有其学……”中国建造房屋是行而不知,外国是知而后行。
一门专业的独立需要具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专业人才的出现使得一种专门知识得到确认,第二:专业组织的形成使得该专业具有共同的标准和规范。
第三专业教育的开展,使得专业知识标准和规范得到普及。
下面我说一下中国建筑师的出现。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戊戌变法夭折,和义和团的危害,使得清政府不得不进行改革,推行新的政治制度和其他制度。
废除八股文,进行教育改革。
先后两份文件《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第一次将土木工程学和建筑学列为现代中国的教育科目。
但是当时的建筑学所设课程与木工课相差无几,因此建筑被视为大木的习惯还是没有得到改观。
虽然建筑学并没有真正的得到发展,但是土木工程学在全国的大学中迅速发展,土木工程学的学生和分布都是非常的广阔。
土木工程的迅速发展对建筑学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它意味着中国建筑在科学性方面的提高。
与之同时产生的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则开始的比较晚,中国人获得专业的建筑学教育基本上都是在国外留学获得,其中以留学美国与日本的较多,其中由庚子赔款留学美国的影响尤其重大。
留学美国的那一批学生为中国的建筑教育和建设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最早获得建筑学专业训练的人就出自留日的学生。
综合所有的学生来说,第一批从清华毕业的庚子赔款留美学生对中国建筑影响最大。
1908年,美国国会决定退还中国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学生赴美留学。
为使中国学生能在进入美国之前打下必要的基础,设游美学务处并设肄业馆,1911年肄业馆改为清华学堂。
庄俊在美国伊利诺大学建筑工程系,是第一位赴美留学的学生。
在赴美留学的学校中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学生最多。
影响最大,其中杨廷宝、梁思成和童寯等都毕业于宾大。
中国建筑人才的出现可以说一开始就是通过留学才得以出现,中国早期留学欧美时期,都是学习西方的古典主义,因此当时毕业的一大批中国的建筑人才都是倾向于古典主义,他们创建的建筑系也大都摆脱不了学院派的束缚。
12中国近代建筑
![12中国近代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850596149b89680202d8258a.png)
上海汇丰银行
楼主体钢筋混凝土结构,5层,另有地下室一层。中部又高出2层, 冠以钢结构穹顶。大楼平面近方形。正门入口内,相当穹顶之位置处, 有一圆形进厅,近年在重新装修时,在大厅天顶内发现了被掩盖的非常 精美的壁画。进厅再内即为营业大厅。大楼外立面处建为严谨的新古 典主义手法。
全楼横向五段划分,中部有贯穿2~4层的仿古罗马克林斯式双柱。 竖向划分亦按古罗马柱式比例。顶部穹顶使人联想起古罗马的万神庙。 外墙面石砌,入口处有铜狮一对。营业厅内有拱形玻璃天棚和整根意 大利大理石雕琢的爱奥尼式柱廊。
近代建筑教育、
1923年,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 设立建筑科,1927年并入国立第四中 山大学,设置了中国高等学校的第一个建 筑科。
1928年东北大学建筑系由梁思成创办。 同年,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也创立。
梁思成提出的“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思 想,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思想中值得关注 的。
原上海市政府大楼
北京辅仁大学新楼为2层 砖混结构,正门为三层, 有四面围楼和中间楼房围 成两个天井。外墙磨砖对 缝砌造,墙身厚重,收分 明显。正门为汉白玉大拱 门,3个歇山式屋顶,屋 脊正中竖十字架,四角加 歇山式角楼。立面上混杂 使用中国古建筑手法,有 绿琉璃屋顶、汉白玉须弥 座,杂有南方封火墙、封 檐板和水泥仿木斗拱,格 局基本完整。
中国营造学社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建筑学术研究 团体。学社于1930年成立。1931~193 2年,梁思成、刘敦桢相继入社,于1932年 分任法式部和文献部主任。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 究作了大量工作,把几千年来一直为士大夫所盲 目不齿的建筑事业纳入学术领域,为中国建筑历 史和建筑理论研究初步奠定了基础。
果戈里大街是哈尔滨一条非常繁华的商业 大街,与东大直街相交处就是著名的秋林 百货公司,从秋林百货公司开始向南一路 的下坡,正好应了大直街是哈尔滨的龙脊 的说法。而西大直街自博物馆、苏联英雄 纪念碑往西基本就是原中东铁路的地盘, 与相关的建筑层出不穷,最著名的就是大 石头房子——中东铁路管理局,现在的哈尔 滨铁路局了,在西大直街的最西端是著名 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外建筑史 -6近代建筑
![中外建筑史 -6近代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4dcc39d6d5bbfd0a79567325.png)
里弄住宅
最早于19世纪50~60年代出现在上海,是从欧洲输
入的密集居住方式;
后来汉口、南京、天津、福州、青岛等地也相继在
租界、码头、商业中心附近形成里弄住宅区。
上海的里弄住宅按不同阶层居民的生活需要分为石
库门里弄、新式里弄、花园里弄和公寓式里弄。
特点:里弄住宅布局紧凑,用地节约,空间利用充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 ①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大城市和一些 省会城市,建筑活动日益增多。 ②上海、天津、广州、汉口和东北的一些城 市,新建了一批近代化水平较高的高楼大厦。 ③不只是单纯地引进西方建筑,而且是结合 中国实际创作出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建筑。
外滩20号沙逊大厦
以上。
这些高层公寓多位于交通方便的地段,以不同间数
的单元组成标准层,采用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框架 等先进结构,设有电梯、暖气、煤气、热水等设备, 有的底层为商店,有的有中西餐厅等服务设施,外 观多为简洁的摩天楼形式。
例如上海百老汇大厦(现上海大厦)高21层,上海毕
卡地公寓(现衡山公寓)高15层。
房舍宽敞,有大片绿地,建筑多为一、二层楼的砖(石)木
结构;设备考究,装饰豪华,外观大多为法、英、德等国的 府邸形式,居住者主要是外国官员和资本家。辛亥革命前后 ,中国上层人物也开始仿建。 ,建造数量增多。 同文宅。
20年代以后,从豪华型独院式高级住宅转向舒适型花园住宅 实例:近代实业家张蹇在南通建造的“濠南别业”;上海吴
青岛提督公署
江苏省咨议局
1.
行政建筑和会堂建筑
从20年代后期起:
国民党政府在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建造了一批办公楼和
大会堂;
如上海市政府大楼,南京外交部大楼、交通部大楼,南京
中国近代建筑设计
![中国近代建筑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68bdb6d011ca300a6c390ba.png)
中国近代建筑主要有下述三类。
一、居住建筑
近代中国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采 取传统的住宅形式。新的居住建筑类型主要集中在通都大邑的部分 地区。这种新的住宅有独户型、联户型和多户型等基本形态。 独户型住宅。1900年前后出现了独院式高级住宅。这些住宅基 本上是当时西方流行的高级住宅的翻版,一般都处在城市的环境优 越地段。房舍宽敞,有大片绿地,建筑多为一、二层楼的砖(石) 木结构;内设客厅、卧室、餐厅、卫生间、书房、弹子房等,设备 考究,装饰豪华,外观大多为法、英、德等国的府邸形式,居住者 主要是外国官员和资本家。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上层人物也开始仿 建。从近代实业家张謇在南通建造的“濠南别业”,可以看出这类 中国业主的独院式高级住宅的特点:建筑形式和技术设备大多采取 西方做法,而平面布置、装修、庭园绿化等方面则保存着中国传统 特色。 20年代以后,独户型住宅形态逐渐从豪华型独院式高级住宅转 向舒适型花园住宅,建造数量增多,在上海、南京等城市形成了成 片的花园住宅区。联户型、多户型住宅 包括里弄住宅、居住大院 和高层公寓三类,大都是由房地产商投资统一建造,再分户出租或 出售。
上海沙逊大厦
建筑风格
中国近代建筑的风格面貌相当庞杂。这个时期,既有旧建筑体系, 又有新建筑体系;既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又有西方各种风格的建 筑。于是,中与西,新与旧,民族化与近代化,出现了错综复杂的交 织情况。旧建筑体系数量上占据优势,除了局部的改进外,整体风格 缺少新的变化。中国近代建筑的风格发展,主要反映在新体系建筑中, 由新体系建筑的外来形式和民族形式两条演变途径构成中国近代建筑 风格的发展主流。 近代外来形式的建筑风格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 家的建筑风格经历了由古典复兴建筑浪漫主义建筑,通过折衷主义建 筑、新艺术运动向现代主义建筑的转化过程,这些不断变化的建筑风 格都曾先后地或交错地在中国近代建筑中反映出来。在某一个帝国主 义国家独占租借地的城市,如青岛、大连、哈尔滨等,建筑风格较为 单一;在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占领租借地的城市,如上海、天津、汉 口等,则出现建筑风格纷然杂陈的局面。从建筑风格的演变来看,近代 中国首先传播的外来形式是西方各国的古典式和“殖民式”。19世纪 下半叶建造的外国使领馆、洋行、银行、饭店、俱乐部以及20世纪初 外国建筑师为清末新政活动设计的总理衙门、大理院、参谋本部、咨 议局等都属这一类。
高福民: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名师
![高福民: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名师](https://img.taocdn.com/s3/m/6084f6d06f1aff00bed51ea4.png)
高福民: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名师杰出的建筑教育先驱柳士英柳士英(1893-1973),又名飞雄,江苏苏州人。
童年家境贫寒,就读于地方善堂附设小学。
光绪三十三年(1901)考入公费的南京江南陆军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其兄柳伯英受同盟会派遣,领导了苏州光复。
柳士英也返回故乡,组织革命新军,担任北伐先锋营营长,参加会攻南京之役。
二次革命失败后,随兄逃往日本,于1914年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预科一年后升入本科。
“五四”运动前以满腔爱国热情积极响应,参加留日学生回国请愿代表团,主办《救国日报》。
国共合作北伐时,其兄柳伯英与中共苏州独立支部书记汪伯乐因秘密组织策划事泄,惨遭军阀孙传芳杀害。
柳士英义愤填膺,在北伐胜利及1926年苏州各界追悼柳伯英烈士大会上高呼:“柳伯英没有死,他回来了,他还要为苏州民众做事!”柳士英1920年从日本毕业归国回到上海。
1922年与留日同学、挚友刘敦桢、王克生、朱士圭诸先生创办“华海建筑事务所”(一说“华海公司建筑部”),为我国建筑师早期在上海创办的建筑事务所之一,任设计部主任。
参与的第一个设计工程是一个规模很大、全套美国进口设备的现代工业——杭州武林造纸厂,30岁的柳士英从一开始就显露了他的建筑设计才华。
1923年受其兄柳伯英(曾在上海、苏州开办体育学校)积极主张兴办教育的影响,回到故乡,参加了著名的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创办建筑科,担任科主任、教授,并邀请刘敦桢、朱士圭诸先生共同办学,开创我国现代建筑教育之先河。
1927年,苏州筹备建市,柳士英被委任为苏州市政工程筹备处总工程师,并首任苏州市工务局局长。
在任期间主持苏州市城市建设与规划,近现代苏州第一部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城市规划《苏州工务计划设想》于1927年底诞生。
制定三横三竖六大干道和外围循环线,整理拓宽旧城街道,修复城内三横四纵河道系统,开辟金门、平门,修筑城市中心通往火车站、通往虎丘风景区的交通大道,为苏州市现代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我国近代建筑教育先驱华南圭研究
![我国近代建筑教育先驱华南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242239b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c1.png)
从现代角度来看,张嘉璈先生的金融创新思想和成就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提 供了许多启示。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创新在金融业中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创新, 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其次,要重视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钞票印刷、 信用卡服务、票据交换等方面。这些基础设施是金融市场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最后,我们要注重培养和引进优秀的金融人才,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推 动金融业的持续发展。
在20世纪初,中国金融业经历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许多近代银行家在这一 时期崭露头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张嘉璈先生。他不仅创建了第一家华资银行, 还为中国的金融业发展提出了许多创新思想。
张嘉璈先生的金融创新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提出了钞票 印刷的创新理念,这一理念彻底改变了中国货币体系的局面。在他的倡导下,中 国开始逐步摆脱传统的铜钱和银两流通,进入纸币流通时代。其次,张嘉璈先生 还引入了信用卡服务,这一举措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支付方式从现金向非现金的 转变。此外,他还主张推行票据交换制度,从而提高了金融交易的效率和安全性。
为了深入探讨重庆近代教育建筑的相关问题,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实地考察:我们先后对重庆市内的多所著名近代教育建筑进行了实地考 察,如重庆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老建筑。通过实地考察,对这些建筑的 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问卷调查:针对重庆市内的近代教育建筑的使用者、专家和学者,我们 设计了一份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他们对于这些建筑的评价和保护建 议等方面的信息。
瓦哈卜是近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先驱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伊斯兰教的发展和 复兴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次演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瓦哈卜及其思想的研究价 值。
首先,瓦哈卜的思想对于伊斯兰教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瓦哈卜是伊 斯兰教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伊斯兰教的复兴和发展具有重要 的推动作用。他的思想强调了伊斯兰教的信仰和道德原则,对于伊斯兰教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近代建筑的设计教育启蒙者之一---刘既漂
![中国近代建筑的设计教育启蒙者之一---刘既漂](https://img.taocdn.com/s3/m/d53d0bdb770bf78a6529543c.png)
中国近代建筑设计教育的启蒙者之一——刘既漂作者:贺宝杰写于:2007.5.12 南京艺术学院[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刘既漂,这位中国近代建筑设计教育启蒙家。
他经历了中国建筑设计教育由起步到发展的过程,他积极参与并推动了我国建筑设计教育教学、建筑设计实践和建筑理论的建设,他的经历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建筑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和成就。
本文汇集有一些他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资料。
[关键词] 刘既漂西湖博览会刘既漂,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
中国近代建筑设计教育开拓者之一。
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创作工作,并倡导建筑设计要走“中西合璧”的道路,为中国建筑设计教育事业的启蒙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刘既漂,1900年7月4日出生于广东兴宁,1926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及巴黎大学建筑系。
1928年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30年转赴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任教。
抗战期间,刘既漂离开南京转至广州开办建筑事务所,40年代定居上海蒲园。
晚年是在美国度过的,并于80年代中期客逝美国。
一、成长、留学时期广州在清朝中叶很长时间内是惟一的通商口岸。
因为它的地理环境,一直以来它受外来影响比较多,思想比较先进,特别是在艺术品方面,包括绘画、摄影等。
在20世纪初,广东由于长期受到香港、澳门、欧洲设计艺术的影响,是比较早的接受、传播近代建筑设计思想地区之一,中国最早的建筑师广东人是比较多的,如在1927-1940年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名单(按入会登记顺序排列)的82人(见文后附录1)中有27位广东人,占总人数的1/3左右,如:梁思成、刘福泰、范文照、李锦沛等都是广东人。
而且在1911年广东又爆发了辛亥革命,民主文化思想进一步得到传播,人们慢慢从科学和实业的角度认识到美术作为促进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工具性价值,进而图画和手工课程成为了新式美术教育学科的主科被重视起来。
在当时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纷纷西学,想通过“废科举、兴学校”,提倡兴办“西学”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规划人物——梁思成
![规划人物——梁思成](https://img.taocdn.com/s3/m/ff622204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48.png)
规划人物——梁思成梁思成(1901–1972)是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是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是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事业的推动者和中国历史文物保护的开创者。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在日本东京出生时,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的第三年。
原籍广东省新会县。
童年时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华侨学校上学,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古籍,使他对中国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础和浓厚的兴趣。
当时是甲午之战和庚子赔款以后,中国屡受外国欺凌,这种环境培养了梁思成浓厚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
他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
梁思成在学习期间,不但学业优秀,而且兴趣广泛。
他爱好美术和音乐,经常为校刊画插图,被聘为美术编辑,他参加学校的合唱队、军乐队,担任过乐队队长和第一小号手;他还爱好体育,喜欢踢足球。
梁思成也很关心政治,五四运动时,他是清华学校“义勇军”等爱国组织的中坚分子。
1923年5月,他去天安门广场参加二十一条国耻日的纪念活动,在途中被军阀金永贵的汽车撞伤,左腿骨折,使他留学美国不得不推迟一年。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他刻苦好学,尤其对西方文化和建筑历史有特殊爱好。
他自己说是用“笨功夫”到图书馆博览群书,研究古代历史,参观古代文物,把著名古建筑一个个默画下来,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
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
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教育
中国建筑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近代建筑教育
一是现代建筑教育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两个渠道组成:
一是到欧美和日本留学建筑(留学派)
一是宫内兴办建筑科、建筑系(办学派)
留学派
从现有资料看,我国最早到欧美和日本留学建筑都始于1905年。
20世界20年代末,庄俊在清华庚子赔款的背景下,成为第一个赴美国留学学习建筑的人。
留学派代表人物:梁思成、范文照、陈植及杨宝延等,这些人先后毕业回国,成了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建筑设计和建筑史学的奠基人和主要骨干。
还有中国第一个女建筑师林徽因。
留学派收到建筑教育的差异
德国比较重视建筑技术,偏重工程教育;美国法国比较重视艺术修养,偏重艺术课程。
20年代六美归国的毕业生们将西方的折衷主义、新古典主义建筑教育体系带会中国,并产生深远影响。
但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留美归国学生将现代排建筑教育体系待会国内,为中国建筑教育注入新的血液。
办学派
序幕
1902年清政府草拟的《钦定学堂章程》中,首次将建筑学与土木工程同时纳入中国教育章程。
但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土木工程占据了主导地位,甚至拿走了建筑学的事情,揽入了自己的怀中
留日学生办学情况
开端
1923年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立了建筑科,才掀起了中国人创办建筑学科的第一页。
苏州工专建筑科是由柳士英发起,与刘敦桢、朱士圭、黄祖淼共同创办。
沿用日本建筑教学体系。
学制3年开设课程为:建筑意匠、建筑结构、中西营造法、测量学、建筑力学、建筑史。
留欧美建筑办学情况
发展
1927年苏州工专与东南大学等8所大学合并为国立中山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
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校的第一个建筑科。
1928年,东北大学工学院和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也开始了建筑科。
高潮
30年代中国陆续开办了一系列建筑系科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重庆大学建筑系;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上海圣约翰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系;唐山工学院建筑系等
近代建筑教育思想:
近代中国在建筑教育思想山,明显受到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的影响,这在中山大学建筑系和东北大学建筑系的教学中都有所反映。
现代主义建筑教育在近代也已传播到中国。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表现得最为明显。
它实施的是包豪斯的教学体系,聘请的都是外教,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传播了种子。
梁思成建筑教育思想体系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思想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梁思成提出的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思想。
1946年,清华大学开办建筑系,由梁思成任系主任。
同年年底,梁思成去美国考察战后美国建筑教育,并于1947年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
回国后,提出了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体系。
梁思成的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体系是:
建筑教育任务已不仅仅是培养设计个体建筑的建筑,还要造就广义的体形环境的规划人才。
筑系改名为营建系,下设建筑学和市镇规划两个专业。
课程分为五部分:文化及社会背景;科学及工程;表现技巧;设计课程;综合研究。
按包豪斯的做法聘请手工艺教师,推广现代派构图训练作业
梁思成培养建筑系学生的目标是: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梁思成的建筑教育思想和建筑教育实践,推进了中国建筑教育的现代进程。
以“体形环境论”为核心安排教学体系
梁思成为了在美国访问了一些著名的建筑大师,如赖特、柯布西耶、密斯等。
参就了不小著名大学的建筑系。
从美国带来了最新的建筑教育经验建筑思潮和最新城市规划发难的理论。
回国后,他就将这些国外建筑界的最新动向和现在建筑理论向清华大学建筑系作了介绍。
清华大学建筑系就是在这样一种新的建筑思想知道下创办的。
梁思成采用包豪斯新学派中的一些优点来改善“传统学院派”的古典教学内容和方法。
他博采众长并以自己的建筑观为核心提出了“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体系梁思成是最早把环境观念介绍给中国建筑界的学着。
他把人造环境堪称是一个大系统。
他认为。
大到一座城市小到一件工艺品都是体形环境的一部分。
一切有体有形能够成为环境要素的,建筑师都有责任去关心。
1948年将学生分为建筑组和市镇规划组,将城市设计教学首次引入中国,这是我过最早的城市规划专业雏形。
他成立建筑学院。
逐步分成建筑工程,都市计划,庭院计划,户内装饰等系。
他不断推进和时间他的教育思想,促成此计划的实现。
这些都说明梁思成在为新的教学体系进行实验以积累经验。
这些教学主张与举措都是超前的。
短短几年已经具备很大的规模。
可惜这些都没能得到发展。
今天,很多建筑院校都已经成立建筑学院。
梁思成的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体系是:
建筑教育任务已不仅仅是培养设计个体建筑的建筑,还要造就广义的体形环境的规划人才。
建筑系改名为营建系,下设建筑学和市镇规划两个专业。
课程分为五部分:
文化及社会背景;
科学及工程;
表现技巧;
设计课程;
综合研究。
按包豪斯的做法聘请手工艺教师,推广现代派构图训练作业梁思成培养建筑系学生的目标是:
哲学家的头脑;
社会学家的眼光;
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
心理学家的敏感;
文学家的洞察力;
梁思成的建筑教育思想和建筑教育实践,推进了中国建筑教育的现代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