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马原选择题精选总结知识分享
马原绪论和第一章选择题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5.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 A.辩证法 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6.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8.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9.哲学基本问题是:( )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存在性 B.结构性 C.运动D.客观实在性11.实践高于理性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性 B.绝对性C.直接现实性D.客观实在性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13.承认物质存在,却否认物质的运动,这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14.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说明:( ) A.运动时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运动,没有静止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运动与静止时绝对对立的15.“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歌谣揭示的哲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偶然性的堆积 C.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D.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16.“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是:( ) A.辩证法观点 B.诡辩论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17.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18.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是:(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同一性19.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运动观: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马原概论选择题题库(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B )A . 18世纪90年代B . 19世纪40年代C . 19世纪70年代D . 19世纪90年代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有(ABCD )A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B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C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D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科学体系的内容包括(ABD )A .马克思主义哲学B.政治经济学C.空想社会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 .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B )A .唯物论B.辩证法C .历史观D .自然观2. 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哲学家是(D )A .费尔巴哈B .谢林C.培根 D .黑格尔3.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B )A .唯物主义B.辩证法C.可知论 D .认识论4. 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C )A .费希特B .洛克C .费尔巴哈D .谢林5.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他的伟大功绩在于(A )A .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B .把辩证法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C .把人类历史描述为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过程D .正确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6.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正(D )确的科学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A .全盘否定和拋弃B .全盘肯定和继承C .把二者结合起来D .批判地继承7..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的有(BCD )A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B . 德国古典哲学C .英国古典经济学D .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8..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有(ABCD )A .康德B .谢林C .黑格尔D .费尔巴哈9. .作为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英国古典经济学(ABD )A .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 完成于 19世纪初B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经济理论C .创始人是大卫•李嘉图,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威廉•配第结束D •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10•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古典经济学存在严重缺陷和错误,表现在 A .抽象人本主义及理性支配世界的唯心主义观点B .把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看成自然规律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C .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符合人性的、永恒不变的制度的观点D .价值理论中的矛盾和混乱 11.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 19世纪上半叶以(ABC )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2023年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_1
2023年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2023年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一)一、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原理:(一)主体和客体是反映被反映、改造被改造相互作用的关系。
主体是反映者、改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被改造者。
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即主体作用于客体;同时客体也作用于主体,即主体在改造客体时能动地反映客体。
(二)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
(1)实践和认识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和认识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的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二、认识的本质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其主要内容是:(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一定客观对象规定一定认识的指向和内容。
(2)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3)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二)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论的反映论;一条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机械反映论)的对立①相同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②不同点: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马原期末复习各章单项选择题题库附答案
马原期末复习各章单项选择题题库(附答案)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名列榜首的是(A )。
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5.从(B )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A.研究对象B.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C.阶级属性D.主要内容6.19世纪30年代——40年代发生在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 B )。
A.资产阶级成了统治阶级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D.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7.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理论成果,统称为( B )。
A.马克思主义B.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8.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始于(B)。
马原政治:120道选择题考研精选(答案附带)
马原政治:120道选择题考研精选(答案附
带)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历史现象都是()
A. 社会意识的表现
B. 社会存在的反映
C. 社会意识的产物
D. 社会存在的决定因素
答案:B
2.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
A. 经济基础
B. 上层建筑
C. 社会制度
D. 社会形态
答案:A
...(以下题目省略)
第二部分:多项选择题
6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 公平、正义、法治、和谐
答案:ABC
67.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
A.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C.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答案:AB
...(以下题目省略)
第三部分:判断题
120.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答案:√
答案解析
本套马原政治选择题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事政治等多个方面。
在做题过程中,我们需要
注意以下几点:
1.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考查的意图。
2. 对照教材和政策文件,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3. 注意区分易混淆的概念和观点,避免误选。
4. 关注时事政治,了解国家政策和热点问题。
希望这份考研精选选择题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祝您考试顺利!。
考研政治选择题必看必背马原
哲学: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显著特征——实践性和阶级性最显著特征——实践性2、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与时俱进)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共产主义)5、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地看问题;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7、哲学基本问题: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何为第一性区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否具有同一性8、唯物主义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气(古代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理)(气-理之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同机械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忽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所有事物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
9、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精神是人的;客观唯心主义——精神不是人的。
10、辩证的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区别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物质是可知的(区别不可知论);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物质是所有事物的共性(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区别一切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
11、任何物质的存在应该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强调运动而否认静止——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强调静止而否认运动——形而上学。
12、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性:凡是时间和空间的量度都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运动来量度;凡是物质运动都要经历时间,占据一定空间;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相互联系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最终走向唯心主义。
13、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要求人对事物现象和本质规律的反映,从而提出意识产生的客观要求;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促进了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语言和劳动共同起作用,从而形成人的意识。
考研政治之马原选择题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 四选二1.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 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3.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
4. 抽象与具体的方法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又有内在关联。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同时就是以逻辑必然性再现对象的历史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
逻辑指的是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它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历史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
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真正科学的认识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反映,要求思维的逻辑与历史的进程相一致。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
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是辩证思维的一个根本原则。
5.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是:一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一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2022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及习题集附答案【备考资料〗
2022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及习题集附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完整版)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案:首先回答实践的含义,然后实践的特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最后是回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社会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答案: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一切也不能完全否定一切。
肯定中包含否定。
否定中包含肯定,尤其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因该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马原选择题知识点
马原选择题知识点绪论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得科学一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1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1)从创造者,继承者得认识成果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与发展得学说;(2)从阶级属性讲,就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得性质,目得与解放条件得学说;(3)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得普遍规律得学说2马克思主义得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作为中国共产党员与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得马克思主义,就是从广义上理解得马克思主义4、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与学说得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与学说得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得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得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得产生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诞生得时代条件:(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得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得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条件:表现为以机器大生产与雇佣劳动制度代替了封建社会古老,陈旧得生产方式.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得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得矛盾已经成为这种制度难以克服得痼疾。
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得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得性质与历史发展得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得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得条件与基础)2)阶级背景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得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得指导提出了强烈得要求。
(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延续长达十余年得,声势浩大得,全国性得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得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2马克思主义所批判地继承得人类文明成果:(1)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法国得圣西门;傅立叶;英国得欧文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得统一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得生命力,它得根源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得科学性与革命性得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得世界观与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得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得一切理论与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得最广大人民得根本利益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得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就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5马克思主义最崇高得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得共产主义社会四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与掌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得指南第一章世界得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与实践一物质世界得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就是近代哲学得重大得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1)意识与物质何者就是第一性(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2哲学得基本派别(1)根据意识与物质何者就是第一性,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得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就是物质得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得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就是意识得产物) (2)根据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之论(可知论认为世界就是可以被认识得,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时不能被人所认识或者不能被完全认识得)(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关系问题就是社会历史观得基本问题。
马原(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从客观的物质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德国古典哲学B、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古代希腊罗马哲学3、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4、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5、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6、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变是世界的本原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7、在下列成对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B、宿命论与唯意志论的对立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8、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A、形而上学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9、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10、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认识事物的量C、确定事物的质D、把握事物的度11、唯物辩证法认为假象是A、与本质无关的现象B、纯粹偶然的现象C、人的主观错觉D、以歪曲颠倒的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12、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马原概论选择题题库(附答案)
马原概论选择题题库(附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B )A.18世纪90年代B.19世纪40年代C.19世纪70年代D.19世纪90年代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有(ABCD)A.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B.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D.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科学体系的内容包括(ABD)A.马克思主义哲学B.政治经济学C.空想社会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 B )A.唯物论B.辩证法C.历史观D.自然观2.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哲学家是( D )A.费尔巴哈B.谢林C.培根D.黑格尔3.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B )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可知论D.认识论4.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 C )A.费希特B.洛克C.费尔巴哈D.谢林5.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他的伟大功绩在于( A )A.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B.把辩证法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C.把人类历史描述为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过程D.正确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6.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正确的科学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 D )A.全盘否定和抛弃B.全盘肯定和继承C.把二者结合起来D.批判地继承7.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的有(BCD)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B.德国古典哲学C.英国古典经济学D.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8.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有(ABCD)A.康德B.谢林C.黑格尔D.费尔巴哈9.作为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英国古典经济学(ABD)A.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完成于19世纪初B.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经济理论C.创始人是大卫·李嘉图,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威廉·配第结束D.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10.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古典经济学存在严重缺陷和错误,表现在(BCD)A.抽象人本主义及理性支配世界的唯心主义观点B.把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看成自然规律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C.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符合人性的、永恒不变的制度的观点D.价值理论中的矛盾和混乱11.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ABC)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马原选择题精选总结
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恩格斯)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正因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
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
这是正确的。
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
辩证法讲的是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辩证法主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是对自然界的客观的变化、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
它是人们的一种理论形态或者思维法形式存在的辩证法,属于意识的畴。
相应的,客观辩证法是以物质联系运动发展的客观状态形式存在的辩证法,总体属于物质的畴,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客观辩证法是容,主观辩证法是形式,这就是两者的关系。
主观辩证法指辩证的思维,在本质上它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
它属于唯物辩证法的畴。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中国古代哲学家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相对主义【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相对主义的确认。
题干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贽的关于相对主义的典型命题,“是非无定质”是说是非没有界限,这显然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马原复习题及答案
马原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组成部分是:A.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B. 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实践辩证法C. 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D. 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答案:D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是:A.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B.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经验主义、法国启蒙思想C. 德国浪漫主义、英国经验主义、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启蒙思想答案:A3. 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研究的是: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B.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C. 共产主义生产方式D. 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答案:ABCD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 生产力B. 生产关系C.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D.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答案:BC三、判断题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错误)2.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正确)3.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实践的观点,坚持社会历史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观点。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行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指导。
五、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的结果。
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时,社会形态就会发生更替。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不是直线上升的。
马原,第一章知识题及答案解析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C 3.A 4.C 5.D 6.B 7.B 8.C 9.A 10.D11.D 12.D 13.A 14.A 15 C 16.D 17.B 18.A 19.D二、多项选择题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画饼不能充饥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马原考试选择题精选
1.A2.A3.B4.A5.B6.C7.A8.B9.B 10.C 11.A 12.A 13.A14.B 15.A 16.A 17.D 18.A 19.D 20.A 21.D 22.B 23.B 24.A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
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A.马克思、爱因斯坦B.牛顿、爱因斯坦C.马克思、牛顿D.达尔文、牛顿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曾经被称为“时代的歌中之歌”的是()A.《共产党宣言》B.《资本论》C.《反杜林论》D.《国家与革命》3.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A.《共产党宣言》B.《资本论》C.《反杜林论》D.《国家与革命》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认识论思想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B.《共产党宣言》C.《德意志意识形态》D.《资本论》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B.唯物论和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12.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A.实践性B.科学性C.革命性D.阶级性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D.科学社会主义14.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B.《共产党宣言》C.《德意志意识形态》D.《资本论》15.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B.《共产党宣言》C.《德意志意识形态》D.《资本论》1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根本的方法是:()A.理论联系实际B.分析与综合C .归纳与演绎D.历史与逻辑的方法17.从( )上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最新精选大学马原期末考核题库完整版588题(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期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
模拟题库588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2.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CD)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与宗教
C自然科学
D逻辑学和语言学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
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5.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是由()
A.社会再生产的规律决定的
B.社会再生产的形式决定的
C.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D.竞争规律决定的
6.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因为()
A.工资被看作是全部劳动的报酬
B.工人一般在提供了劳动之后,资本家才付工资
C.工资依劳动时间长短而不同
D.工资依劳动效率高低而不同。
马原选择题题库及问题详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1.《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
菜里加了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是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B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C.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D.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2.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试验。
有个年轻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
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
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
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BA.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C.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D.认识中所获得的真理3.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
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AA.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C.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D.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4.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
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
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BA.实物补偿B.价值补偿C.增殖补偿D.劳动补偿5.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确分析这些新变化发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科学而全面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导致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生的根本推动力量是:BA.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B.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C.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的影响6.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虽然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
大一必修课马克思基本原理核心考点题汇总附答案
大一必修课马克思基本原理核心考点题汇总附答案一、单选题1、资本主义地租是(B)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2、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6、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7、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C)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8、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A)A.政治职能B.经济职能C.社会职能D,对外交往职能9、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C)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10、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11、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12、“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恩格斯)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正因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
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
这是正确的。
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
辩证法讲的是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是对自然界的客观的变化、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
它是人们的一种理论形态或者思维方法形式存在的辩证法,属于意识的范畴。
相应的,客观辩证法是以物质联系运动发展的客观状态形式存在的辩证法,总体属于物质的范畴,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客观辩证法是内容,主观辩证法是形式,这就是两者的关系。
主观辩证法指辩证的思维,在本质上它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
它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相对主义【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相对主义的确认。
题干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的关于相对主义的典型命题,“是非无定质”是说是非没有界限,这显然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实际上形而上学哲学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就有“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
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夸大事物的相对性,而绝对主义则是夸大事物的绝对性。
“是非无定质”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但更确切地说是相对主义的错误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A.矛盾的观点B.矛盾对立无限性的观点C.一分为二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需要与满足需要。
具体表现如下:①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
②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
实践关系是认识关系的基础,主体是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认识客体的。
③主体与客体之间还存在着价值关系,即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和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
④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对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A.唯物主义承认,唯心主义不承认B.唯心主义承认,唯物主义不承认C.辩证正唯物主义承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经验论的观点是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
经验论分为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两种。
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区别在于对感觉来源的回答不同。
所以,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点的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
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
A.人类必须依赖自然,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B.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C.人类能维护生态平衡D.人类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本题考查人类对自然“统治”作用的原因。
人类对自然的“统治”最根本的表现在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使之为自己服务。
A项根本就没能说明人类对自然的“统治”,没有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因为人与动物都是依赖自然的:B项是与题干的同语反复,没能够真正说清“统治”的内涵;C项虽然是很重要的,但还不是人类能够“统治”自然的根本原因。
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这是( C )A.否认主观能动性的观点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C.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D.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观点“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是表征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和发展观点的一个基本命题。
由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运用辩证法去观察现实的社会生活,研究实践提出的新问题。
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互相制约的,即互为条件的。
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随着条件的变化,事物及现象必定会产生不同的特点,随着条件的消失,该事物趋于灭亡。
因此不能孤立地看问题;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又是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不断运动和发展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不可动摇的、绝对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迁,事物及其现象的特征也会发生改变。
因此必须要一切以条件、时间和空间为转移。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A 先有联系,后有运动B先有运动,后有联系C运动构成联系D联系构成运动联系是运动中的联系.联系和相互作用本身就表明不同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也就是在运动“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要明确“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的含义,它强调一切事物总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是作为过程存在的,没有永世长存的事物。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之所以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D )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事物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A.事物的质就是事物存在本身\x05B.同质的事物没有量的差别\x05C.事物总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x05D.不同量的事物可能是同质的事物否定之否定规律( A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
这说明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C.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D.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相对于价格来说是比较稳定的。
商品的价格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但它始终围绕价值而上下波动,因而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表现。
在这里价值是具有必然性的东西,价格则是偶然性的东西,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辩证法范畴上说属于( D )A.必然性决定偶然性B.本质决定现象C.现实性决定可能性D.内容决定形式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尚不能实现的可能性称之为( C )A.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D.微小的可能性“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怎样辨析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失去了赖以产生的基础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并由此体现出认识过程的唯物主义性质.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如果没有理性认识,那么最多只能产生动物式的被动感知,而不会有人的真正感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是指( D )A.主体决定客体B.客体反映主体C.主观性原则D.主体的能动性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主体的根本属性是( C )A.自然属性B.认识属性C.社会属性D.具有感觉器官、思维器官和实践能力(1)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实践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构成,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属性,有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种基本形式.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历史性的属性,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三种基本形式.实践中介是主体用于客体的工具、手段或程序和方法.实践就是以主体、客体、中介为基本骨架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动态过程。
(2) 实践的基本特征:第一,客观性(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实践的主体、主体所使用的工具和实践作用的对象都是客观的。
实践的客观性表明它与纯粹的思维活动、精神活动是不同的。
只有坚持实践的客观性,才能从根本上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
第二,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有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人的实践都是在一定意识、目的指导下的活动。
只有坚持实践的能动性,才能从根本上与旧唯物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
第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
只有坚持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才能既同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又同旧唯物主义实践观以及实用主义实践观区别开来。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 D )A.审美与审美对象的关系B.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C.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D.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是(A )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统一C.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D.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特点的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B.第一体和第二性的关系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直接经验:是指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而获得的知识。
间接经验:是指从书本或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
关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条途径,两者是“源”与“流”的关系。
解释:人的认识从整体上都起源于直接经验,因此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源”,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个人,他的认识大量来源于间接经验,不过即使是间接经验的东西,在整个人类仍是直接经验,所以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
人们认识的起点是(C )A.客观事物B.社会意识C.感觉D.理性认识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D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D)A.全部自然界B.劳动资料C.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从本原看,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