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论文

中国戏剧论文
中国戏剧论文

以《窦娥冤》及四大古典名剧浅析戏剧的悲

剧艺术

一古典戏剧像风像雾又像雨

(一)古典戏剧的产生及发展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一同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影响很广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统称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中国戏曲在12世纪才形成完整形态,走向成熟。经800多年推陈出新、繁荣发展至今,300多个戏曲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至今仍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演,呈现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艺术感染力。(二)古典戏剧的基调与底色

悲剧是贯穿中国古典戏剧的精神主线,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底色”。所谓悲剧艺术是指面对痛苦与毁灭的必然性时,主体在独立意志支配下所表现出的人格力量和抗争与超越精神。独立意志是悲剧艺术的基石,它在激烈的冲突和对立中凸显出人的尊严;人格力量是悲剧艺术的核心。在大多的古典戏剧作品中,悲剧人物用他(她)那难以比拟的人格力量征服读者和观众。他们的抗争是善的张扬,他们的毁灭是美的殒落;乐观主义是悲剧艺术的本质要求,是促进人性完善的基本动力。

古典戏剧中的悲剧艺术往往表现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美的境界的无尽想往;生存价值是贯穿悲剧的主线,超越物质、超越死亡是人类特有的品质,是一种崇高,是主体对自身现状的不满足,是希望突破现实生活现状的进取欲望。《窦娥冤》和中国古典四大名剧(《桃花扇》《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是中国古典戏曲作品中杰出的悲剧作品,显示了中国戏剧悲剧艺术的深刻内涵。(三)古典戏剧悲剧艺术的构成

1. 悲剧的主人公选择

悲剧人物是指在全剧中居主导地位的悲剧主人公, 悲剧以他们为中心组织情节,表现主题。例如《窦娥冤》中的主人公窦娥,是一个生存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恪守封建道德,通过一系列的描写,展示了一个封建社会典型的全贞全孝

的化身。

2.悲剧题材

悲剧题材指的是悲剧创作者在作品中所描写的体现其一定创作意图的悲剧性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席勒说:“悲剧是一个值得同情的行动的诗意摹彷”。悲剧的最高境界要求悲剧“从经过提炼的哲学,获得更为纯净的素材”。中国悲剧并不仅仅是“值得同情的行动的诗意摹仿”,它整个就是普通人苦难生活的写实,是暗无天日里痛哭灵魂的悲鸣。中国古典悲剧是对现实生活逼真的摹仿,而不是站在历史的高山之巅对历史过眼云烟的鸟瞰。

3.悲剧冲突

悲剧冲突是构成传统悲剧文学的核心要素,不同的悲剧冲突传达不同的思想内涵。中国戏剧悲剧的冲突往往带有伦理批判性质已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

下面主要就《窦娥冤》以及四大古典名剧对悲剧艺术做简要分析

二感天动地窦娥冤千载悠悠话凄凉

(一)生命的悲鸣,天地的控诉

在众多的中国古典悲剧作品中,元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的《窦娥冤》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杰作。王国维曾说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窦娥冤》这一著作借助了民间的“东海孝妇”邹衍下狱”的历史传说,无论是情节还是结局都充满了奇幻色彩,。实际上剧本所写的,完全是元代惨酷的社会现实。一个原本手无寸铁、安分守己的弱小寡妇,由于高利贷的残酷剥削,流氓地痞的欺压诬陷,贪官污吏惨绝人寰的迫害,终于枉死在封建官府的屠刀下面。

窦娥的身世凄苦,命运多舛。她也曾发出“是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是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的抱怨,但依然恪守贞洁孝道,严守封建礼教。在地痞流氓张驴儿的淫威逼迫下,窦娥坚决维护自己的贞洁和名誉,立志守节,从一而终。在面对婆婆的软弱和顺从下,她也发出“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叫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的嘲笑。在面对贪官污吏惨绝人寰的迫害

与欺压诬陷下,她发出了铿锵有力的“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的反抗吼声。一个原本屈服与命运的弱女子,在面对如此不公的命运时,却也顽强的发出自己对生命的悲鸣,对天地的控诉。

(二)人性的善良无力的哀叹

在面对自己的婆婆时,窦娥始终恪守孝道。窦娥本无罪,在受冤遭屈后 ,她没有认命,在严刑酷打的折磨下 ,她没有承认。“恰消停 ,才苏醒 ,又昏迷。挨千般打拷 ,万种凌逼 ,一杖下 ,一道血”,虽然“这无情棍棒教我挨不的”,但她依旧毫不屈服。“打的我肉都飞 ,血淋漓,腹中冤枉有谁知!”可是当她看到自己婆婆遭受严刑逼供时,她内心的孝道思想被强烈地激发出来,为免婆婆遭罪,她又不得不承认别人给她强加的罪行。“悄愿认药杀公公 ,与了招罪。婆婆也 ,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即使是化为鬼魂,她还不忘了托付自己的父亲:爹爹,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可也瞑目。

从上可以看出,早已在窦娥心中根深蒂固的孝道思想促使她可以为了婆婆的生死安危牺牲自己。可以说恪守孝道也是促成窦娥悲剧的重要原因。

(三)感天动地沉冤得雪

窦娥反抗的呼喊层次渐进,先是道出天地职责所在,应把“清浊分辨”。可自己的遭遇分明证实了天地好坏不分,进而一腔愤恨的指责天地的“欺软怕硬”,更发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的咒骂!窦娥最终枉死,面对命运,她最终也得发出“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的哀叹。但她是无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从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定会“感天动地”,在人间以奇迹的方式显示出来。于是她发出三桩无头愿。第一桩,“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窦娥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在唱词中,窦娥提到两个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表明她死得和苌弘一样冤屈,和望帝一样凄惨。第二桩,六月飞雪”,如果说第一桩是通过她自身的奇迹来表明她的冤屈,第二桩则是通过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人为制造的黑暗。第三桩,亢旱三年。引用“东海孝妇”的故事,矛头更直接地对准昏聩的官府,“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希望通过第三桩誓愿,直接

惩诫残暴昏聩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象“东海孝妇”一样,得到昭雪。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行刑尚未开始,第二桩誓愿就已显示出预兆,更说明了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社会的黑暗已引起上天的震怒。三桩誓愿的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窦娥死去了,但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给人间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歌曲。

三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亦哭亦叹亦悲亦伤

(一)至情至性大团圆—崔莺莺

稍显单薄的崔莺莺是一个典型的贵族少女、她聪明、伶俐、温柔、深情,既能坚决维护个人幸福,敢于反抗封建压力,必要时又能勇于牺牲自己,以搭救寺僧家小。未遇张生之前,莺莺就已“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表明她已经对周围环境的产生不满,随着青春觉醒,有了反抗的要求。经过佛寺相逢、隔墙酬韵之后,沉积在心底的青春之火开始燃烧,爱情开始萌芽。但是,青春的召唤、爱情的要求,一开始就与她内心世界中的封建思想、礼教观念和贵族家庭的教养相冲突。随着希望的破灭,她开始明白,爱情和幸福,不能依靠封建势力的恩赐,只能靠自己力争。所以,以后才有听琴诉怨、传书订约等一连串越轨行为,她瞒着老夫人秘密活动,反映了她在困境中追求爱情的坚定意念。,西厢记以爱情的人文主义启蒙为发端,复苏了一段为个人幸福而发的独特反抗。崔莺莺反抗形象的独特悲剧色彩,以及崔张二人经历的爱情与孤独的体验,构成了其独特的悲剧情怀。而“大团圆”的结局则在戏剧结构上以悖论的形式为读者带来独特的悲剧体验。正如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指出:“戏剧在中国就是喜剧的同义词”。(二)人鬼情深情未了—杜丽娘

杜丽娘游园伤春,一梦而亡,它的深层意蕴是一出地地道道的悲剧。这一悲剧没有通常戏剧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紧张激烈的外部矛盾冲突,但却令古代无数“有情人无不嘘欷欲绝,恍然自失”。汤显祖这一出“伤春”的妙曲清音,实在是有着太多不可言状的隐喻及象征意味。而汤显祖也透过杜丽娘游园伤春的

表层,令人信服地揭示出这一大家闺秀内心深处生命本能的压抑和痛苦。当杜丽娘第一次置身于姹紫嫣红、生意盎然的满园春色中时,盛开的百花、双飞的莺燕,无不撩拨起她那原始的生命欲求,她由怨恨父母看轻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不得早成佳配”,而倍觉“春色恼人”;又因内心急切无望的渴求,更增添了“光阴如过隙耳”的紧迫感,进而又为自己“颜色如花”而“命如一叶”的命运而伤心落泪。杜丽娘之所以梦醒以后,发出“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一带有个性自由色彩的呼声,正是基于游园伤春所唤起的内心深处被压抑的生命欲求,而一旦她对自身的欲望有了清醒的自觉,想要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身心解放的呼喊便脱口而出。然而,她的这一愿望在当时是注定不可能实现的,杜丽娘终于郁闷地死去。她的死却又告诉人们,追求这一切的代价竟是生命本身。这更是情与理,封建束缚与追求自由之间的冲突。杜丽娘为爱而生为爱而死,汤显祖让其毁灭继而重生更一步步体现出其中深刻的悲剧意义。

(三)商女也知亡国恨—李香君

李香君的形象在《桃花扇》中是光彩夺目的。从职业身份观之,她不过是供封建统治阶级享用的“开心果”而已。然而,职业的低下并不等于人格的低贱;“位卑未敢忘忧国”。她是秦淮河上著名的歌妓,多才多艺,美丽聪明,嫉恶如仇,有着坚贞的节操和强烈的反抗性。她处于被压迫、受蹂躏的卑贱地位,身世飘零,孤苦无依,因此产生了要求摆脱这种生活处境的强烈愿望,憧憬着幸福生活的未来。她和侯方域的爱情是以他们对当时的政治生活的共同认识为基础的。但是,李香君的勇敢,崇尚气节,是非分明等都远非侯方域所能及。李香君的各种行为表明了她鲜明的政治态度和刚直的品质。她对阮大铖之流是嫉恶如仇的,对侯方域所表示的动摇,她也并不姑息,而能责之以大义。李香君的反抗,不仅是为本身的自由和幸福而进行斗争,同时也是对奸臣邪党的迫害的抗争。在媚香楼中,李香君孤身只影,妆楼独闭,她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给侯方域的寄送桃花扇上,表现了香君的伤感、痛苦、深情与期待。邪恶的势力对李香君的不断迫害,反而使她的性格在斗争中愈来愈坚强,并把她对爱情的坚贞与对邪恶势力的迫害的斗争统一起来了。李香君选择了隐遁的道路,并非出于对道家的虔诚,看破红尘,而是愤慨于现实社会的黑暗,深感国破家亡的悲痛,是理想破灭。桃花扇突破了中国传统剧作生旦团圆的旧套路,以浓烈的悲剧色彩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表现了时代和人生的悲剧,笼罩着悲凉的历史人生意味。

(四)此恨绵绵无绝期—李杨之恋

很多作品认为李杨二人的悲剧性在于爱情命运的悲(杨玉环之死)和国家命运的悲(安史之乱)的悲剧统一。在《长生殿》中,也是以爱情、兴亡两大主题来体现的。但其中更着力于其中爱情悲剧的塑造,情缘终归虚幻。李杨情缘的另一层悲剧性也在于李杨二人的寻常情感在时代、时势起伏下错位,从而体现出的一种无力和无奈的悲哀。在爱情悲剧发生之后,历经家国变故的唐明皇本可以再寻新欢以终残年,但他始终专情于已然逝去的杨玉环,将自己的余年付于对情逝的痛悔。在《长生殿》中更多地表现了李杨爱情寻常的一面。他们就像寻常人一样真切地体味着凡尘爱情的冷与暖、悲与恨。而正因为李杨二人的爱情较之宫闱深冷更贴近于寻常真爱,才使其表现出错位的悲剧性悲哀。如牡丹亭中杜丽娘虽不能左右表面命途的转折,其实在深层次上是自主的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她始终在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着硬气的抗争,最终可以以死相殉,选择结束生命来发出强势的呐喊。这实质上体现了悲剧的壮美,悲而不哀。而李杨的爱情虽也可目之为寻常之情,但他们却无法主导自己的命运,无力实现自己的意志,向命运抗争。这才是真正的悲剧的悲哀。究其原因,恰恰是历史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它将一个寻常情感推上了时代变故的交汇处、王朝政治的制高点,造成了一个悲剧的错位。本没有过错的寻常感情被置于帝王位、深宫中,寻常的人情人性在错位的重压下显得无力苍白。因此李杨感情一开始就带有注定罪孽和覆灭的悲剧色彩。鲁迅先生曾言: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长生殿》的悲剧塑写中,处在情感错位下的李隆基不得不亲自毁灭了自己最有价值的东西,这当然就更令人感到深深的悲哀和痛惋。所有悲剧的主体无非是人,悲剧共鸣效果的产生源于人性的永恒。《长生殿》的悲剧塑造是基于其对于人物立体的、多面的塑造,引起人性的共鸣。

四戏剧结局的悲剧艺术

(一)悲中有喜,愈见其悲

悲剧结局是各种冲突的最后决战和解决。在这里,一切矛盾发展到了白热化,其最终结果或快乐、或不幸或兼而有之,各种情感一齐抨击着观众的心灵,叫人或

欣喜若狂、或捶胸顿足。悲剧结局给人的审美享受,往往是在全剧中最集中、最强烈、最持久的。与西方“一悲到底的创作手法不同,中国古典戏剧悲剧结局体现了悲中有喜的独特风格。中国悲剧采取的是一种苦尽甘来的结构形态,”。这种悲中有喜的独特风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情节中加入喜剧成分,二是在结局的设计上,加上一条光明的尾巴。悲剧的情节发展并不总是剑拔弩张,紧张到令人窒息的地步,而是常常掺杂一些妙趣横生的喜剧成分。如《窦娥冤》这样的苦戏,也仍然穿插一些令人忍君不禁的喜剧成分。如赛卢医上场时的说白“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适当的戏剧成分不仅有助于渲染沉重的悲剧气氛,也有利于反衬悲剧主人公的悲惨遭遇。

(二)大团圆模式

悲剧中的大团圆模式是古代戏曲用以拯救苦难,弥合痛苦最重要的方式,体现了人类渴望从灾难和苦痛中被解救出来的共通的文化心理,具体到戏曲叙事层面,作家总会设计一个甚至几个人物充当苦难的见证者和挽救者,借以表达其拯救愿望,宣扬其救世理想,而大团圆结局则是拯救实现的重要标志。然而传统的写意创作原则使大团圆的内涵与形式之间发生了分裂,从而出现了团圆主义背后的悲剧性问题。从团圆模式内涵的变化以及拯救者形象的演变轨迹中,不难发现悲剧戏剧有一个从大团圆到悲剧化的发展历程,并以悲剧幻灭为其总结性的审美风格。同时古典戏剧的结局在话语类型,结构方式以及文本交流系统等方面有着不同于西方戏剧的特点,因而在悲剧性意蕴的表达上形成了阴柔,婉约,感伤,悲凉等风格特点。

中国话剧发展简史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 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尚缺乏自己的东西和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还没有扎下根来。如当时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文明戏也逐渐衰落,但将戏剧作为生存手段,出现一批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的家庭剧。在文明戏误入岐途时,一支学校演剧队伍却异军突起。它就是新式的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受过西方教育,他把学生演剧纳入学校教育之中,于1914年南开新剧团成立。采用西方写实主义的方法,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南开新剧团的演出为当时的剧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文明戏虽然衰落了,但也为“五四”新剧的诞生准备了条件。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将主要以对话和动作来表情达意的戏剧样式,正式定名为“话剧”。 四、“五四”运动与话剧的形成1919年,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旨在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新剧,即话剧,也在这场伟大的文化运动中形成。在狂飙突起的反封建文化的浪潮中,文明戏早已难以担当宣扬新文化的使命。而旧剧,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在“五四”新文化的倡导者看来,是应该推倒的旧文化的堡垒。因而有了新剧旧剧之争。有人主张保存旧剧。他从西方话剧与歌剧分流的特点出发,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与新剧应并行不悖。也有人从中西戏剧的比较中,认为中国传统戏曲“重写意”,有别于西

浅谈中国戏剧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戏剧在新时代的发展之路 中国是戏剧大国,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 坦尼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然而,中国并没有形成世界性的戏剧中心,而且在当下的社会中,中国的戏剧已经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低谷。这个低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戏剧接受主体的观众对于戏剧本身的拒绝接受,另一个则是作为戏剧管理者和戏剧文学家们对于戏剧与市场和戏剧文学创作的不切实际。 如今,步入低谷的中国戏剧已无法与繁荣发展的西方戏剧相媲美。世界齐名的两大戏剧中心——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然成为西方戏剧的王国,而且也成为了表演艺术的国际舞台。时至今日,它们作为戏剧中心和娱乐中心,不仅将西方戏剧的影响日益扩大,而且在美英两国的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令人瞩目的作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种发展势头和成就是现在的中国戏剧无法企及的。 那么,中国戏剧为什么会出现今天这种状况呢?与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相比,它有哪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认为二者的发展路线存在差异。非源于大多数观众的欣赏而产生的艺术形式本身就注定是一种“大雅”的艺术审美形式,这种“大雅”本身不会存在着太多的接受者。经过漫长的发展,中国的戏剧一直保留着当时的唱腔、表演形式与剧本模式,这种保留一方面是国粹的传承,一方面却很容易走向拟古守旧的误区。而纽约百老汇则不同,它走的是大众化路线,经常会组织人员对各地的观众进行市场调研,以满足他们不同的口味和与

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因素谋求和谐。伦敦西区的魅力和优势也在于它在有限的空间内为观众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以集体的优势吸引庞大的观众群,产生连锁效益,因为不同口味的观众在西区都能找到自己中意的节目。 所以,中国戏剧要有所发展,应该“让戏剧走向大众视野”,戏剧是演给人看的,戏曲的创作演出时刻应当为观众而存在,失去了观众,戏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戏曲创作必须考虑观众的需求,自觉地受观众的制约。其实中国的戏曲艺术历来重视在舞台上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传统戏曲时刻不忘观众。过去的戏曲编剧在选材时,大都取材于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记及社会上的新闻等,以此来引起观众的兴趣。导演也是如此,时刻提醒演员不要忘了观众。而演员则必须唱得好、演得好、舞得好、打得好,才能赢得观众的赞赏和肯定。总之,戏曲的创作与演出要以观众为中心,以观众的欣赏需要为目的,承认观众的存在,重视观众的需求,就是尊重戏曲的艺术规律。综观戏曲舞台上历来产生的大批优秀剧目,正是遵循艺术规律,以观众为出发点,发挥戏曲独特的表现手段,才会深深地打动群众,受到观众的好评。 戏曲演出必须明确一点:要让观众看得懂、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果观众对所演的剧目根本看不懂,或是虽能看懂,但剧目曲高和寡,或反映的是观众不关心的事,那么即使编剧的写作再娴熟,导演的手法再高明,演员的演技再炉火纯青,对于观众来说都是隔靴搔痒、无动于衷的。戏曲不能打动观众,就会失去生命。这在中国戏曲史上也曾有过教训。如昆曲历史悠久,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皇家御用的宫廷戏后,离百姓生活愈来愈远,渐渐脱离了群众。 戏曲艺术以观众为中心的原则,归纳起来是:思想性、娱乐性、群众性三结合的原则。首先,它有很强的思想性,但表演要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既讲究娱乐性,要求演出声情

中国美术欣赏论文:浅谈中国美术欣赏

中国美术欣赏论文:浅谈中国美术欣赏 【摘要】中国画具有七千年的历史,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受到了儒、道、释等哲学文化思想以及民间艺术、外来文化的影响,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特有的形式体现着中国画所独有的审美,必然影响到对中国美术的欣赏。欣赏中国美术是从中国画入手,并以中国画的特点作为欣赏的标准来介绍中国美术欣赏的要领。 【关键词】美术欣赏;中国画;写意;主体精神;意境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美术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成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的美术大师为我们创作了难以计数的美术作品及理论著述,为我们学习、欣赏、研究中国美术作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学习、欣赏、研究中国美术,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的先进性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欣赏中国美术是从中国画入手,并以中国画的特点作为欣赏的标准来介绍中国美术欣赏的要领。 1.我国关于美术欣赏的研究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关于美术欣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86年,陈望衡、张涵在其著作《艺术美》中提出,艺术欣赏实质上艺术美的欣赏,是一种美感活动,艺术欣赏的特点主要是娱乐性、主客观辩证统一性、与创造过程的紧

密联系性等。1995年,尹少淳在其著作《美术及教育》中指出,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1998年,张道一在其主编的《美术鉴赏》中提出,美术鉴赏对于鉴赏者来说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与艺术的创造一样,同是知(认识)、情(情感)、意(意志)等过程的系统组合。21世纪伊始,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近一步深入。2000年,王大根在《美术教学论》中提到,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是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识的过程。2001年,王向峰其著作《美的艺术显形》中指出,艺术欣赏的主要特征有:艺术品相对与欣赏者的外在性、艺术欣赏的过程性、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2002年,陈新汉在其著作《审美认识机制论》中提出,艺术欣赏是纯粹化、集中化的审美活动,是客观化审美活动的主观化,它作为对艺术作品的具体把握,是欣赏者接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去间接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 总之,美术的欣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 2.写意

中国美术史论文

中国美术史论文 ——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年级环114 姓名甘露 学号 110605092 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 指导教师张银川 2012年 6 月 20日

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一.萌生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夏代青铜器最初发现的地点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青铜器数量和种类已不少,主要是青铜容器、兵器、乐器、工具和饰件。 青铜容器有明显的仿陶器特征,器壁匀薄,由简单的几何纹装饰。荣其中有酒器和食器,其组合的雏形表明青铜礼器制度开始出现。青铜兵器和工具已经脱离了石器的影响而初具规范。陶范法是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方法,青铜饰件和一些兵器已有绿松石镶嵌的纹饰。这一切都表明当时的青铜器正处于萌芽生长的阶段。 二、育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 育成期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都有发现。青铜容器、兵器的种类和数量有明显的增长。青铜礼器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组合关系。青铜器的造型逐步摆脱了陶器的影响,开始形成自身的形制规范。兽面纹、龙纹、鸟纹等青铜器的主要装饰题材已广泛运用,并开始向成熟的装饰工艺发展。青铜器铸造中,分铸技术已被娴熟运用,大型青铜容器的铸造也比较普遍。青铜器上

文字,在这一时期较晚的时候也有发现。此时的青铜工艺,正处在向鼎盛期发展的哺育成长时期。 三、鼎盛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 青铜艺术在商代晚期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并一直延伸到西周早期。青铜器的种类与器形在这一时期已基本齐全,造型成熟,大器、方器多见,且比较多的运用动物形象作为纹饰。器物组合关系明确,礼器中重酒的体制在商代晚期臻于完善,到西周早期则开始向重食的体制转变。青铜器纹饰空前发达,器物往往满饰花纹,平雕与浮雕相结合,使青铜器纹饰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强烈。铭文在相当数量的青铜器上出现,商代晚期已使用者的氏族徽记为主,稍晚也出现了记事体铭文。到西周早期,青铜器普遍铸有铭文,出现长达数百字的记事铭文。 四、转变期(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从西周中期开始,中国青铜艺术出现一个比较大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由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习俗所致。

戏剧的创作

戏剧的创作 中国当代戏剧 回顾建国三十年的戏剧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一、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即十七年创作期。 创作方法:由于受政治气氛及文学的政治要求,作家的创作基本上是沿着现实主义的道路进行的,无论是老作家,还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作家的都始终沿着这条路走。在理论界起决定性作家的是陈涌。 时间:57年以前是戏剧的发展阶段,有多样的题材,多样的形式,而且创作热情很好,57年到66年是戏剧的繁荣时期。 1、57年前的创作。戏剧的发展首先表现在政府的态度上。49年10月成立了中央戏剧学院,1951年文化部做出了“整顿和充实”文工团的决定,并在这一年6月的全国文工团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央各大行政区及大城市设剧院或专门化的剧团”,“以逐步建设剧场艺术”。在此前后我国有名的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海人艺、中青青年艺术剧院、中央实验话剧院等)相继成立,并且上演西方古典和我国四十年代的话剧创作,并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因为戏剧本身就比其他文学样式在情感上更容易交流,它是集作家、导演、演员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白毛女》演出时小战士拿枪要打死黄世仁的扮演者(吓得一身冷汗),群众用土块、白菜叶扔他。 57年前的戏剧创作的重点在话剧上,在创作上出现了三部有影响的作品。①、十七年第一部有影响的话剧《红旗歌》。由刘沧浪创作,鲁煤执笔。描写工人的生活,赞扬了工人在工作中的热情,表扬了工业上的民主制度,批判了工人中存在的落后作风,这部作品为以后的戏剧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提供有力的经验。②、《战斗里成长》胡可编剧,描写解放前夕部队生活。③、《龙须沟》老舍。1952年1月在北京人艺上演,通过北京的变化和新旧社会的对照歌颂新社会和人民政府,是解放初轰动剧坛的作品。以上三部戏剧被称为当代戏剧的开山之作。 1953年到1957年被称为十七年戏剧创作的第一个丰收期,也是戏剧创作的进一步阶段。这时期比较集中的是反映工业战线和工人、农民劳动的作品。1956年3-4月举行了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对整个话剧创作,以至戏剧界的创作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多题材、多形式的内容。①、反映工业战线的话剧。《考验》夏衍。优点:能够描写现实生活,用典型人物反映典型事件;《刘莲英》崔德志;《幸福》艾明之。②、反映农村合作社运动的话剧。《妇女代表》孙芋;《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③、反映抗美援朝和海防事迹。《战线南移》胡可、《保卫和平》宋之、《杨根思》沈西蒙。④、反映革命烈士斗争的话剧。《万水千山》陈其通。⑤、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在康布尔草原上》汪钺。⑥、反映知识分子生活。《明朗的天》曹禺。⑦反映人物性格的复杂性的。《新局长到来之前》何求。⑧、儿童剧。《马兰花》任德耀。另还有歌剧等。 2、57年-66年的创作。这一时期的创作比较特殊。从57年下半年起,话剧的创作出现波折。文艺界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其后的“浮夸风”、“共产风”等左倾社会思潮使话剧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受到干扰。这时期的话剧创作除了胡可的《槐树庄》、王炼《枯木逢春》等少数反映现实的成功之作外,大量的作品都走上脱离现实、粉饰生活的歧途。而57年以前的那些触及社会矛盾的优秀话剧如《洞箫横吹》、《布谷鸟又叫了》等则受到不应有的粗暴批判和指责。在这种情况下,剧作家对反映现实生活矛盾有所顾忌,纷纷转向古代和现代历史去挖掘题材,致使历史剧兴盛一时。郭沫若的《蔡文姬》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60年代初,随着党对文艺政策进行调整,戏剧创作出现转机。首先是话剧,有一批好作品:①、反映工业生活。《第二个春天》刘川。②、反映农村生活。《龙须江》江文等,《青松岭》张仲明。③、反映部队和边防。沈西蒙执笔,漠雁、吕兴臣共同创作的《霓虹灯下的哨兵》(“南京路上好八连”,陈喜,春妮,指导员路华,连长鲁大成)。④、再现革命历史斗争。《杜鹃山》王树元。⑤、反映青年一代教育问题。《千万不要忘记》丛深。⑥、反映少数民族斗争生活。《赫哲人的婚礼》乌·白辛。⑦、儿童剧。《草原小姐妹》葛翠林。等等这些剧目,在1963年-1965年各大区举行的戏剧观摩演出和调演中普遍受到好评。 其次是戏曲。我国的传统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剧目丰富,但由于戏曲是在漫长的社会中形成,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封建思想的侵袭,必须对其进行批判的继承。因此,在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各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261319 英文课程名: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总学时:37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先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将系统地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与文本特点,并结合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四章 第一章:中国经典诗词欣赏 10课时 第一节:诗词的产生及体式特征 2课时 1、诗的产生及各类体式 2、词的兴起、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先秦诗的顶峰——《诗经》、《楚辞》 2课时 1、《诗经》——《关雎》、《蒹葭》赏析 2、《楚辞》——《离骚》、《湘夫人》赏析 第三节:繁花似锦唐代诗——李白、杜甫、李商隐 2课时 1、李白——《将进酒》、《蜀道难》赏析 2、杜甫——《春望》、《登高》赏析 3、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第四节:宋词三大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课时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2、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赏析 第五节:中国现代新诗三大家——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 2课时

中国美术史论文

中国美术史—论汉字书法早期发展 谢安 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2班 20120915010 内容摘要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之一,却也是唯一能够经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明。透过这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光辉历程和发展,我们可以从中洞悉到其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强悍生命力的源泉,也就是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三大文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在于中华文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扩大了它原有的兼容性,海纳百川,最终能够薪火相传至今。其中,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汉字书法艺术,更是经过中华民族的代代相传,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不仅为国人所骄傲,更为全人类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将从书籍、网络、书法作品等方面去探讨汉字最初的起源、书法艺术的由来及人文价值、早期书法家对后世的影响等内容。为更好的总结和发展汉字书法艺术、以及更规范的书写汉字而做出应有的贡献和价值。 序言 汉字作为中国的国粹,也是世界文明的一大瑰宝,无疑是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而书法艺术作为汉字的传承方式和表达艺术,更是深得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书法的考古价值不单纯从其本身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上去标判,而且还应用它的艺术价值去深入探讨。而着眼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我们不仅在艺术造诣上与前人相去甚

远,在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程度上,与前人更是不可同日而语。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快速普及,人们用笔书写汉字的机会被急速削减,这也造成了当代书法艺术发展迟缓的问题,尤其是当代的中小学生在文化启蒙阶段的汉字书写问题。各种“火星文”、错别字等层出不穷。在和平年代出现文化传承的问题,实属我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耻辱。 一、汉字及书法艺术起源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由是种种。但传说终究只是传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华文明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对汉字考古的不断深入,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从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国考古工作者多次发掘了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发现了早在6000年左右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劾划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等艺术作品。半坡人的刻划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国文字。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者是颁布者。

中国戏剧五大剧种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 中国戏剧五大剧种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近半个世纪以来,流布最广泛,观众群最多的有五个剧种,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1,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人物:“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老生新三杰”:谭鑫培、汪秋芬、孙菊仙 “四大名旦”:梅兰芳、苟慧生、程砚秋、尚小云 代表作品:龙凤呈祥群英会十老安刘四郎探母等,很多. 2,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3,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4,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5,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 《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

中国戏曲期末论文

《中国戏曲》课程期末论文 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将何去何从 摘要 中国戏曲发展的辉煌,与其悠久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在当代必然面临着文化与审美的转型与变异,这是一条历史经验,也是一条必由之路。市场化的规则决定了中国戏曲在当代的发展,更多地需要摆脱传统的诸多束缚,成为这个古老民族在这个时代中的当代艺术;而中国戏曲积蓄

的传统文化精粹,则更多地需要对其多元而悠久的传承机制加以保护,以呈现文化命脉的延续,以保证新文化的涵育。因此,中国戏曲发展的市场化道路便显得更加的复杂,这应该也是传统与现代相互结合必然会产生的结果。但是毫无疑问,市场化之于中国戏曲发展,是这一传统文化能够发展的必须,戏曲的市场化道路不是片面地将演员和剧团抛向市场,任其生灭,而是在充分尊重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戏曲发生、发展的基础和生态,使其进入艺术的良性发展,合理保护,增加活力,优胜劣汰,长足发展。 关键词:戏曲发展时代艺术 引言 中国古代戏剧被称做”戏曲”,是因为它是以“戏” 和“曲” 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戏曲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源远流长的历史,鲜明的民族风格,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强烈吸引着历代各界的人士。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同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改革开放初期大家常说戏曲站在了时代的十字路口,当时更多的讨论是戏曲要不要进入市场,而20年后新世纪初期的今天,戏曲已经无法躲避地、也顺其自然地站在了市场当中,时间证明了那时所谓的“高雅”的判断是进入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当戏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不得不走向市场时,本身就已经落后于市场的要求了。事实证明,戏曲确实存在着危机,戏曲在市场竞争中的命运成为了大家关注的且令人担忧的话题。这次在西安召开的“21世纪戏曲发展论坛”也主要围

中国美术简史结课论文

中国美术简史作业 201413031420 李岩

第一编大事记 第一章:史前美术 一·旧石器的造型与发展 1·【旧石器时代初期】 在四川巫山龙骨坡巫山人遗址,河北阳原小长梁与云南元谋人遗址,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发现的石器,多系形状不规则的刮削器,砍砸器及尖状器,很少有第二步加工,呈现出石器的原始形状及初步的类型分化。 2·【旧石器时代中期】 在距今约10万年的许家窑人遗址里发现的大约一千五百个石球,其光滑规则的造型体现出相当的造型能力。这显示出一种与泛灵论联系在一起的工具崇拜心理,但也体现出对造型的讲究脱离了实用目的。 3·【旧石器时代晚期】 晚期智人的石器制作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这个时期的石器类型丰富,形状更加对称,加工益发精致。宁夏灵武水洞沟出土的尖状器以造型周正对称而著称。 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装饰品和刻画艺术品 1·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装饰品,是距今约28940年前峙峪人制作的一件石墨装饰品。灵武水洞沟遗址发现以鸵鸟蛋壳磨成的穿孔串珠,河南安阳小南海遗址发现一颗钻孔石珠。在这些装饰品上,呈现出成熟的钻孔技术。 2·周口店山顶洞遗址曾发现一枚精致的骨针,证明当时任以缝纫兽皮作为御寒保暖的服饰。 3·1987年在河北兴隆发现的意见尺鹿角枝残段,是现知比较可靠的最早的原始刻画艺术品,应该以狩猎的巫术仪式有关。 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序列 1·【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华北地区的河北徐水南庄遗址,华南地区的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广西桂林甑皮岩下层等遗址均出土粗陶片;徐水南庄头出土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碾轧加工粮食的工具,还伴出家禽骨骼;道县玉蟾岩发现最早的水稻谷壳。2·【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农业于本期已发展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黄河流域及北方主要种植粟类作物。陶雕,石雕,玉器开始出现。内蒙古林西白音长汗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石刻女神像。 3·【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a·本期农业与手工业出现分工,生产规模扩大。彩陶艺术十分流行,琢玉已成 为独立的部门。本期前段,流行向心式的聚落布局及氏族公共墓地,血缘纽带还

著名戏剧作品

著名戏剧作品 中国简述:关汉卿《单刀会》《救风尘》《窦娥冤》; 王实甫《西厢记》; 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 马致远《汉宫秋》; 纪君祥《赵氏孤儿》; 郑光祖《倩女离魂》; 高明《琵琶记》;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洪升《长生殿》; 孔尚任《桃花扇》; 李汝珍《镜花缘》; 郑伯奇《抗争》; 田汉《名优之死》《秋声赋》《丽人行》; 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改编); 郭沫若《棠棣之花》《屈原》《虎符》; 夏衍《上海屋檐下》; 老舍《茶馆》; 沙叶新《陈毅市长》《假如我是真的》《寻找男子汉》 高行健《车站》《野人》《彼岸》; 最近的《暗恋桃花源》、《琥珀》 等等

外国:埃斯库罗斯《被俘的普罗米修斯》;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阿里斯托芬《鸟》; 莎士比亚《亨利六世》《罗迷欧与茱丽叶》《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 高乃依《熙德》《贺拉斯》 莫里哀《堂璜》《吝啬鬼》《伪君子》; 易卜生《玩偶之家》《人民公敌》 斯特林堡《父亲》; 肖伯纳《不愉快的戏剧》 王尔德《莎乐美》;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 布莱希特《伽利略传》 萨特《苍蝇》 贝克特《等待戈多》 尤涅斯库《犀牛》等等中国简述:关汉卿《单刀会》《救风尘》《窦娥冤》; 王实甫《西厢记》; 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 马致远《汉宫秋》; 纪君祥《赵氏孤儿》; 郑光祖《倩女离魂》;

高明《琵琶记》;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洪升《长生殿》; 孔尚任《桃花扇》; 李汝珍《镜花缘》; 郑伯奇《抗争》; 田汉《名优之死》《秋声赋》《丽人行》; 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改编); 郭沫若《棠棣之花》《屈原》《虎符》; 夏衍《上海屋檐下》; 老舍《茶馆》; 沙叶新《陈毅市长》《假如我是真的》《寻找男子汉》 高行健《车站》《野人》《彼岸》; 最近的《暗恋桃花源》、《琥珀》 等等 外国:埃斯库罗斯《被俘的普罗米修斯》;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阿里斯托芬《鸟》; 莎士比亚《亨利六世》《罗迷欧与茱丽叶》《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 高乃依《熙德》《贺拉斯》 莫里哀《堂璜》《吝啬鬼》《伪君子》;

中外戏剧鉴赏

中外戏剧鉴赏 课程导读 课程介绍:戏剧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是人类最具趣味性的精神创造之一,也是人类极具普遍性的娱乐方式。戏剧经历千百年的发展,是人类普遍拥有的文化财富。 本学期主要立足于东西方戏剧的鉴赏,宏观地介绍东西方两国不同时间段的戏剧状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剧目加以深入剖析,深入感受经典剧作的华彩与魅力,从而打开戏剧的大门。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在讲述过程中将运用到大量的案例、图片和影像视频,由于影像资料非常丰富,在增添趣味性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掌握所学课程,从而提高对中外戏剧的鉴赏能力。 主要分为两个篇章:西方和东方,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戏剧、为什么呢要进行鉴赏?因为看戏仅仅局限于喜欢,事物的表层,缺乏对戏剧更深层次的解读,鉴赏戏剧,却是能够理解戏剧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丰富内涵,突破对戏剧视听的限制,通过对视听之间的联系方式,戏剧的种种形式规范,乃至现象和隐喻的解读,去破译对戏剧艺术的审美认知。 课程目标 开设中外戏剧鉴赏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提高艺术的审美能力,在中西方戏剧的对比之中欣赏戏剧艺术的魅力,领略各国丰富的文化景观,健全人格修养和丰富精神生活。通过学习,力图使学生能够掌握戏剧的基本知识、戏剧鉴赏的要素及中西方在不同时期的经典力作,并能够熟练识记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并能够熟练的对作品进行赏析,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 戏剧的定义 戏剧的定义: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它融合了文学、绘画、音乐、雕塑、建筑、舞蹈等艺术门类。戏剧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由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表演某种能够引起戏剧美感的艺术。因此,戏剧艺术体现了一种演+观的交流关系。 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话剧主要运用对话和动作来表演;在中国,戏剧是戏曲(戏曲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手段)、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戏剧的缘起 古希腊戏剧是西方戏剧的源头,也是戏剧发展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学界认为古希腊戏剧起源于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祭祀。狄俄尼索斯是葡萄之神,当时古希腊酿酒的主要原材料是葡萄,所以称为酒神。 酒神节有两个:①每年3月祭祀的节日称为大酒神节②每年12月份在乡村举办的为小酒神节。那么,戏剧演出都是祭祀的一部分,表示对酒神的崇拜,祭祀的时候还要唱酒神歌,称为酒神颂。 严格意义上的戏剧,普遍认为是从埃斯库罗斯开始的,因为他把演员人数增加到了两个,逐渐减少了歌舞叙事,增加了戏剧的因素,有了两个演员就有了真正的舞台交流,戏剧因此成型。

中国美术鉴赏结课论文

中国美术鉴赏结课论文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生物,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人能思考,思考能带给我们科技,而更重要的,思考也带给了我们艺术,艺术赋予了我们生活魅力,抒发了我们心中的情感,传递了我们心中的思想。而艺术有很多种,看到的图画,听到的音乐,读到的文字,等等,而眼看,实际上是了解万物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作为一名大学生,不得不说我对艺术的了解实在是太贫乏了,所以选课之初,趁着这个机会,选了这门中国美术鉴赏,希望我对艺术能有体会了解。 中国美术的确很特别,其表现主要在于线条,在于布局,在于意境,这恐怕是其他所偶国家所不能比的,看似简简单单的几笔,画家却能够用远近呼应、以动衬静等手法将人物、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唯妙唯俏,这也是我们中国古代绘画的精髓所在! 从远古的陶瓷绘画,到魏晋的墓室彩绘砖,再到隋唐的壁画,个人感觉,相比较于西方油画的死板,我们中国美术讲究的是形散神聚,画家们举手投足之间一挥笔墨,就能表达自己对人物、事物的态度与看法——不论是一种巫术,还是讽刺官僚、表现民生疾苦,抑或是细致刻画某种动物等等。通过这几次选修课,我觉得古代的画家不仅仅是画家,他们往往能够用笔墨批判现实或者是表达某种愿望或抱负,总之,绘画的目的已经远远超越了欣赏,我们能够从众多的绘画之中感受到它们所带来的内涵美、意境美,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欣赏、去研究的地方!

例如,甘肃出土的魏晋墓室彩绘砖上,《出行图》《屠牛图》都具有一定的意义,都能表达出了墓室画家的一种精神志向。在《屠牛图》图中,牛眼和人的衣服都是红色的,这浓墨重彩的一笔把整幅图点染得意趣盎然、活泼生动。除此之外,这幅图更是表现出了民生疾苦。因为在古代是不允许随便杀牛的,而图中的人杀的恰恰又是一只瘦骨幼牛,可见当时生存环境的艰苦,充分表现出了笔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一种心中的怨恨之情。而在《出行图》中,更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讽刺了官僚主义,他呼吁劳动人民觉醒。 又如在我国古代鼎盛的唐朝唐太宗时期,吐蕃势力强势,唐太宗会见松赞干布的场景被阎立本用画笔记录了下来,在《步辇图》中,唐太宗被一群宫女所环绕、包围起来,并且就连座椅都是宫女们抬起来的,这些许表现了阎立本对当时唐太宗、当时整个唐朝的不满与讽刺。 还如,在阎立本的《古帝王图》中,将晋武帝司马炎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肥硕的身躯,凶险耿直的眼神,充满杀气的目光,张牙舞爪的造型,都让我们跟恶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众所周知,在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是一个出名的伪君子,尤其是晚年的司马炎,颓废无比,不理朝政,沉于女色,使朝政紊乱,庸臣当道,种下“八王之乱”祸根。而阎立本的这一幅画,精妙绝伦地刻画出晋武帝司马炎的形象,起到了讽刺的效果。 其实,个人认为,我觉得中国美术是最能彰显我国文化特色的历史产物,我国拥有着五千年的深厚底蕴,这不仅仅包括历史,更囊括

中国戏曲发展史历史发展

中国戏曲发展史 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萌芽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繁荣 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革新 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著名的有汪笑侬、潘月樵、夏月珊等,他们为以后的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现代戏曲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段时期,一些有志之士对戏曲进行了改革。梅兰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邓霞姑》、《一缕麻》等宣传民主思想的时装新戏,周信芳、程砚秋等也都创作了不少的作品。 星宿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各个剧种都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优秀演员。京剧有馀叔岩、言菊朋、梅兰芳等,川剧有周慕莲,汉剧有董瑶阶,湘剧有吴绍芝,秦腔有刘毓中,蒲剧有王存才,等等

幼儿文学经典作品赏析期末辅导资料

0617《幼儿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与教学》2014年6月期末考试 指导 一、考试说明 《幼儿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与教学》通过对幼儿文学作品基本理论的学习,以及对幼儿诗歌、散文、童话、生活故事、图画书等内容的学习及赏析以及对幼儿文学教育活动内容的学习,以期更好地在实践中使用幼儿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教育及引导。 本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形式为闭卷。题型及分值如下: 1、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2、填空及简答: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3、简答题:共3题,共50分。 二、章节重点内容 第一章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概述 1、17世纪以前的儿童读物 17世纪以前属世界儿童文学的史前时期,没有儿童文学,只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儿童读物。一种是非文学的训诫书、知识书;一种是受儿童喜爱的、浅显的民间口头创作和成人文学。如: 2~6世纪在印度成书的《五卷书》,是一种大故事套小故事结构的作品。 6~7世纪在希腊问世的《伊索寓言》,是以动物故事为题材,用形象的小故事比喻、说明生活道理,形式短小精悍。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部被高尔基誉为人民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式的名著。 12~13世纪法国出版的《列那狐传奇》,是儿童最喜爱的、最早的一部长篇动物故事诗。 2、17世纪儿童文学的诞生 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有了对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特世界的认识后,专门为儿童创作的读物和文学作品,才逐渐出现。 法国古典主义作家让·德·拉封丹的《寓言诗》,由239首寓言诗组成。 3、18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 18世纪中叶,法国的卢梭出版了儿童教育自传体小说《爱弥儿》,这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第一部把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描写的小说。 4、19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繁荣 安徒生是闻名世界的童话作家,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举世闻名,是《安徒生童话》中的代表作。 5、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产生于五四时期,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进步思潮猛烈冲击古老中国的趋势。1921年前后,影响最大的是叶圣陶的童话、冰心的散文。。 冰心的《寄小读者》是她留学美国时寄往国内的文艺通讯,计29篇,1926年结集出版。 第二章赏析幼儿文学经典作品的相关理论 1、文学作品的内容 (1)题材;(2)主题;(3)情节;(4)人物和环境。

中国美术史论文范例

美术史与美术作品鉴赏论文

追寻元青花上的蒙恬将军图 ——论元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 【关键词】: 元青花 玉壶春瓶 蒙恬将军 【摘要】: 通过对元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上纹饰的描述,探寻人物故事纹饰出现的原因。并对故事细节进行具体深入分析,企图得出蒙恬将军图背后所表现出的社会环境和器物形成的具体的历史背景。 【正文】: 它的淡雅与明快,几百年来被无数人所追捧、喜爱,蓝白两色在窑火的烘焙下勾勒出了这种被外国人誉为“国瓷”的青花瓷。但不得不说的是目前普遍见到的是明清两代的青花,对元青花却是少有人熟知。 其实早在唐代就出现了最原始的唐青花,而 在元至正时期就已烧造出成熟的青花瓷1。可由于 战乱等诸多原因,元青花极其少见。国内所藏元 青花只有100件左右,国外土耳其、伊朗、英国、 日本、美国等地的博物馆所藏加起来也不过200 余件2。其中人物故事图更是少之又少,据张浦生 先生介绍现已知有人物图的元青花只有十多件3。 因此这件元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见图1)显 得弥足珍贵,它本身连同上面的纹饰都理应得到 更充分的重视。 从右图中可以看到这是一件撇口、细颈、垂 腹、圈足的器物,人们称之为“玉壶春瓶”。(高 20厘米,口径8.4厘米,腹径15厘米)它的轮廓左右是两个相互对称的“S ”型,线条舒缓、流畅,宛若一个清秀的少女。玉壶春瓶通常被用作盛酒器使用,所以名字也就因此得来(据某些专家认为玉壶春应该是一种酒的名字)。而恰恰是由于这种独特的造型成就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蒙恬将军的纹饰。 因为玉壶春瓶颈细长,腹部呈香梨的形状,奠定了其作画面积小作和不利于创作大型画面的特点。但我们不得不佩服画工非凡的技术功底和丰富的现象力,他正是利用了玉壶春瓶的造型特点给我们展现了眼前这个精彩的故事。如果把器物平展开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是一幅故事画,画中一共有五个人物,笔者将其分为三部 1 戴洪文《千年古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113页、116页 2 许明 《土耳其、伊朗馆藏元青花考察亲历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141页 3 同上 142页 图1

中国戏剧五大剧种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中国戏剧五大剧种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近半个世纪以来,流布最广泛,观众群最多的有五个剧种,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1,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人物:“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老生新三杰”:谭鑫培、汪秋芬、孙菊仙 “四大名旦”:梅兰芳、苟慧生、程砚秋、尚小云 代表作品:龙凤呈祥群英会十老安刘四郎探母等,很多. 2,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3,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4,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5,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 《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