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始祖炎帝神农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的始祖:炎帝神农氏
茶叶由谁发现,什么时候发现,在何处发现?历来是令人争论不休的事情。近年来因“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更加复杂。笔者认为:炎、黄为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始祖,而炎帝神农氏更是世界茶的始祖,这是毋容质疑的。用时,笔者还对神农发现茶的地方进行了探索。
一、炎帝神农氏其人
神农就是农业之神。是中国农耕文化之祖。班固《汉书.食货志》说:“辟土植谷曰农。炎帝教民植谷,故号称神农氏,谓神其农业也。”《白虎通义.号》:“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耕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据史书记载,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他是我国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而神农氏本人,据《吕氏春秋.爱类》记载,是“故身亲耕,妻亲织”,说明神农氏是有妻子的。所以,他所处的时代应该是原始社会的母系社会向父系社转变时期,处于新石器时代。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区域,汉代刘安撰写的《淮南子.主术训》中说“其地南至交趾(今岭南一带),北至幽都(今河北北部),东至旸谷(今山东东部),西至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莫不听从”。从此可以看出炎帝神农氏的部落和部落联盟,其影响力可达今天的大半个中国。
炎帝神农氏对人类主要有八大贡献:
1、始作耒耜,教民耕种
《周易.系辞下传》载:“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发明并教人民耕种。
2、遍尝百草,发明医药
《淮南子.修务训》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燥湿肥墝髙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今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3、日中为市,首倡交易
《周易.系辞下传》载: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为商业的始祖。
4、治麻为布,制作衣裳
《皇王大纪》卷一载:炎帝神农氏“治其丝麻为之布帛。”
5.剡木为矢,制作弓箭
《吴越春秋》说:“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殁则裹以装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于是,神农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四方。”
6、作陶为器,冶制斤斧;
7、削桐为琴,练丝为弦
8、建屋造房,台榭而居。[1]
这八大发明为炎帝神农氏一人所有,似乎有些牵强,有“神而化之”之感。根据古籍来考证,而又说法各异,甚至有互相矛盾之处。因此,此古以来,对待这些就有不同观点。有一种认为,炎帝神农只是我国古代人民在造神运动中臆造的一尊神,根本没有历史研究价值,所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也是虚无缥缈之事,完全持否定态度。另一种认为神农氏确有其人,上古传说基本可靠,现代考古挖掘也越来越得以证明。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吴汝祚认为:“有文字记载以前,人们的重要史实,以口耳相
传的方式,一代代地传递下来。在长期的口耳相传过程中,不免产生一些传误,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其中真实的史实乃是它的核心。在中国远古史上,有以炎帝和黄帝为代表的一个时代,一般简称它为炎黄时代。炎帝、黄帝当是人名。也有可能炎帝和黄帝在各自的氏族中居有领导者的地位,氏族就以他们的名来命名。由氏族发展为部落时,他们仍居有领导者的地位,部落又以他们的氏族名来命名。由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时,也是这样。因此,炎帝、黄帝既有其人,同时又可能是族、部落某个氏和部落联盟之名”。[2]
田兆元.明亮在《论炎帝称谓的诸种模式与两汉文化逻辑》的研究认为:炎帝本身是一个特定的首领位置的称号,是许多曾经担任这一职位的首领的共称。炎帝称谓是由两个部分或三个部分构成的,一是炎帝这个称号,二是担当炎帝的那个氏族的姓氏。二者的结合是炎帝的一般称谓,如炎帝神农氏,指的是担任炎帝的神农氏族。还有由三个部分构成的,除帝号、氏族姓氏外,还加上这个首领的名字,如炎帝神农氏帝承。神农氏有多人担任过炎帝这一职务,帝承是其中之一。历史上除了神农氏之外,到底还有哪些氏族的首领担任过炎帝这个职位呢?首先,厉山氏是担任过炎帝一职的。东汉郑玄注释《礼记》,于注《祭法》篇指出:“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日烈山氏。其次,大庭氏也担任过炎帝一职,《礼记·月令》注:“炎帝大庭氏也。”《左传》昭公十八年疏也称先儒旧说,皆云“炎帝号神农氏,一日大庭氏”。第三,归藏氏担任过炎帝之职。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在炎帝神农氏以下,先列列山氏,再列归藏氏。[3]神农氏族集团千来年间,活动于南至岭南,北至河北,东至山东,西至甘肃的广大地区,这也就不难理解陕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的神农之争了。
2005年由中国社科院主办,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考古》杂志社承办的“2005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评选出湖南洪江高庙新石器时代遗址等为“2005年考古重大发现”。该遗址清理出一处距今7000年左右的大型祭祀场所,发现了牲祭坑、人祭坑、窖藏等有价值文物上千件,特别是太阳神图像、凤凰图像等与炎帝图腾相关的文物,对炎帝文化最早发源地学说提供了重大历史证据。湖南洪江发现的炎帝文物早于渭河流域的炎帝1000多年,有人认为炎帝神农部落随着农耕文明的扩大,由南往北逐步扩张,并与黄帝为首的中原部落发生战争后而又败退南方的。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何光岳先生认为,神农起初为氏族首领,以后氏族繁衍,首领之名就变成了氏族之名,继承氏族首领的人,也就因袭了原来的称号。匡达人提出来的(《炎帝神农氏的兴农与湖南古稻作文化》)。炎帝姓姜,是羌人的一支。有了农业后,开始脱离原羌人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变为定居的农耕生活。为了开辟适应于农业生产之地,顺渭水东下,到达黄河平原,先在河南一带,后又向山东发展。《帝王世纪》说:炎帝自陈营都于鲁曲阜。《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初都陈,后居曲阜。陈在今河南淮阳县。后黄帝族也随渭水东下迁往黄河中下游,并进人山东,占领炎帝的都城曲阜。炎帝族被迫西迁至山西东南部。黄帝不久又灭了建国于山西榆州的炎帝。炎帝失国后,才被迫南下。后来炎帝榆罔(神农氏最后一代担任过炎帝职位的首领)的后裔,在黄帝继续南征之下,又被迫南迁进人湖南。
神农氏族,进人湖南散布各地,其主支到了长沙之尾的茶陵。他们离开了中原,没有战争,过上了和平安定的农业生产生话,氏族又开始兴旺起来。[4]
二、茶之为用,发乎神农
神农发现并利用茶,古籍记载不多。古人惜墨如金,或者说在湖南人蔡伦造纸之前,在竹简上刻个字不容易,记述事情,只能简又简之。按照炎帝神农氏对人类的八大贡献相比,发现并利用茶算不上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属于他遍尝百草,发明医药的一部分罢了。毕竟当时至为首要的是吃饱肚子,穿暖身体。
陆羽在收集整理了唐代以前关于茶的历史资料后,在《茶经.六之饮》中,非常肯定地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意思是茶的发现和利用,开始于五千多年的神农氏,到了三千多年的鲁周公,正式对茶作了文字记载,才传闻于世。一代茶圣陆羽有此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