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一)
必考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必考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 物质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
-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 离子是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2.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3.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原子或分子之间的化学键断裂和重新形成的过程。
- 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表现为吸热或放热。
4.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 方程式中的系数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
5. 摩尔概念- 摩尔是物质的量单位,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约6.022×10^23)个基本单位(原子、分子等)。
6. 溶液与浓度- 溶液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均匀混合物。
- 浓度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常用单位有摩尔/升(mol/L)和质量/升(g/L)。
二、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酸碱盐- 酸是能够提供氢离子(H+)的物质。
- 碱是能够提供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 盐是由阳离子(通常为金属)和阴离子(通常为非金属或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2.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电子转移的过程,包括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
- 氧化是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还原是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3. 物质的分类- 物质可以根据其性质和组成进行分类,如无机物和有机物。
4. 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5. 物质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三、实验操作与安全1. 实验器材- 常见化学实验器材包括试管、烧杯、滴定管、酒精灯、天平等。
2. 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应遵循一定的步骤和方法,如称量、溶解、加热、过滤等。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 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
-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是不可分割的基本物质单位,如氢、氧。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如水(H2O)。
3.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原子或分子之间的重新排列和组合过程。
- 化学方程式用于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4.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如氧气。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
5.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 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二、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常见气体- 氧气:支持燃烧,具有氧化性。
- 氢气:可燃,燃烧产物为水。
-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可溶于水形成碳酸。
2. 酸碱盐- 酸:具有酸味,能与碱中和。
- 碱:具有苦味和腐蚀性,能与酸中和。
- 盐: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如氯化钠(NaCl)。
3.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 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获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
4. 溶液与溶解度-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混合物。
-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种物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
5.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过滤:利用滤纸或滤网将固体和液体分离。
- 蒸发:通过加热使溶剂蒸发,留下不溶性固体。
- 结晶:通过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使溶液中的溶质结晶。
三、实验操作与安全1. 实验器材- 常用器材:试管、烧杯、滴定管、酒精灯等。
- 使用与保养:正确使用器材,实验后清洗并妥善保管。
2. 实验操作- 称量:使用天平准确称量物质。
- 混合:正确混合试剂,注意滴加顺序和速度。
- 观察与记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数据和结果。
3. 安全常识- 实验室安全规则: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重点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分类
物质种类:混合物、纯净物
01
01
02
03
04
05
06
纯净物:单质、化合物
原子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
常见的原子团:SO42- CO32- NO3- OH- MnO4-- MnO42-- ClO3-- PO43-HCO3-- NH4+
碳酸氢根(HCO3-)硫酸氢根(HSO4-)磷酸氢根(HPO42-)磷酸二氢根(H2PO4-)
酸碱盐溶解性口诀:钾钠硝铵溶 溶碱有五种 钡钾钙钠氨不溶氯化物AgCl 不溶硫酸盐BaSO4 碳酸盐只溶钾钠铵口诀的含义: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 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含CO32- 的物质只有含K+ Na+ NH4+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沉淀是白色(包括Fe(OH)2)有以下常见的沉淀:Mg(OH)2 Al(OH)3 CaCO3 BaCO3 Ag2 CO3 推断题中,往沉淀物加稀硝酸:若讲沉淀不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有AgCl或BaSO4 ;若讲沉淀全部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没有AgCl或BaSO4 ;若讲沉淀部分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有AgCl或BaSO4 中的一种,且还有另一种可溶于稀硝酸的沉淀。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详细版)
初中化学知识点(详细版)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和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和结论→反思和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和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8篇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8篇篇1一、基本概念1. 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水的蒸发、固体熔化等。
3.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燃烧、酸碱中和等。
4. 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5. 物质的性质:物质具有颜色、状态、气味等物理性质和可燃性、氧化性等化学性质。
二、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1. 氢气:无色无味易燃气体,密度小,难溶于水。
用途广泛,如燃料、化工原料等。
2. 氧气:无色无味气体,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用途广泛,如助燃剂、呼吸面具等。
3. 氮气: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不支持燃烧。
用途广泛,如保护气、氮肥原料等。
4. 碳:常温下为固态非金属,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用途广泛,如燃料、还原剂等。
5. 硫酸:无色粘稠液体,具有吸水性和腐蚀性。
用途广泛,如干燥剂、催化剂等。
三、基本理论和实验1.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了解原子结构有助于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
2.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量比关系的式子,通过化学方程式可以了解反应的实质和反应物的用量比。
3. 实验基本操作:包括仪器的使用、实验步骤、实验安全等,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化学理论和探究化学规律。
四、能源和材料1. 能源:能源是提供能量的物质,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了解能源的种类和转化利用有助于合理使用和开发能源。
2. 材料:材料是制造产品的物质,如金属、塑料、玻璃等。
了解材料的性能和用途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材料制造产品。
五、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1.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和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有助于培养环保意识。
2. 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指设计和制造对环境友好的化学产品和方法,减少或消除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了解绿色化学的理念和技术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
总结:初中化学知识点涵盖了基本概念、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基本理论和实验、能源和材料以及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等方面。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等;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木炭燃烧、铁生锈等。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等,有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物理变化: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延展性、密度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知识点二:观察实验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变化前:物质的颜色、气味、形状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变化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先说现象后得结论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蜡烛燃烧前:侧重观察颜色、状态、形状、硬度、气味、溶解性、密度等(2)点燃蜡烛:燃烧过程外焰:温度最高①火焰内焰:温度较高焰心:温度最低熔化燃烧的现象②蜡烛的外观变短倒罩在火焰上方的干燥杯内壁有水珠生成③生成物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火焰(3)熄灭蜡烛白烟→能否点燃蜡烛外观知识点三:药品取用使用化学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实验用的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1)固体药品的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应用药匙或纸槽。
“一斜二送三直立”。
块状或密度大地金属颗粒可用镊子夹取。
“一横二放三慢竖”。
(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取用,向指定容器中滴入时,应在容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入。
注意:胶头滴管不能倒放、乱放、平放,应放在指定位置;滴加时,不要伸入仪器内,一般要做到悬空垂直四不要②从细口瓶倒取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倒液体时,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以防止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同时使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
初中化学每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每章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入门1. 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是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
2. 物质的分类: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3. 化学符号:元素的符号表示,如H代表氢,O代表氧。
4. 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与1/12个碳-12原子质量的比值。
5.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第二章:元素与化合物1. 元素周期表: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
2. 常见元素:如氢、氧、碳、氮等,它们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
3. 化合物的形成:通过化学反应,元素可以结合形成化合物,如水(H2O)。
4. 酸碱盐:酸是能够提供氢离子(H+)的物质,碱是能够提供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盐是酸和碱中和反应的产物。
第三章:化学反应原理1.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2. 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3.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进行的速度,受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4. 化学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第四章:气体的性质1. 气体的分类:根据化学性质,气体可以分为惰性气体、氧气、酸气等。
2. 气体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密度、溶解性等。
3. 气体的收集方法:如水置换法、向上排空气法等。
4. 气体的实验室制备:通过化学反应在实验室中制备气体,如氢气、氧气等。
第五章:水和溶液1. 水的性质:水是极好的溶剂,具有较高的比热容和表面张力。
2. 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3. 溶解过程:溶质分散在溶剂中形成均匀混合物的过程。
4.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已经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则是溶质未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
第六章: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硬度、熔点、沸点等。
最全的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最全的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 元素:不可再分的基本物质单位。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净物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2. 物质的状态- 固态: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 液态:具有固定的体积,但形状会随容器变化。
- 气态:既无固定形状也无固定体积,受压会减小体积,降温会液化。
3. 原子与分子-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组合。
4. 化学反应- 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
- 生成物:化学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以及反应条件。
5. 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 平衡化学方程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原子数相等的化学方程式。
6. 质量守恒定律- 内容:在封闭系统中,物质的总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7. 能量守恒定律- 内容:能量既不会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二、元素周期表与元素性质1. 元素周期表- 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表。
- 分为周期(行)和族(列)。
2. 元素的性质- 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
- 非金属元素:通常不导电,易与金属反应形成化合物。
-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不易与其他元素反应。
三、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 离子键:正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
- 共价键:两个原子共享一对电子形成的键。
-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
2. 分子结构- 分子的几何形状:由原子间的键角和键长决定。
-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用于预测分子的形状和极性。
四、酸碱与盐1. 酸- 定义:能够释放氢离子(H+)的物质。
- 常见酸: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
2. 碱- 定义:能够接受氢离子或释放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无水印)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17、原子的结构:原子、离子的关系: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A+B=AB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如:AB=A+B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C=AC +B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CD=AD+CB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2H2O+O2↑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4篇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4篇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
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一、基本概念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1)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
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 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②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③ 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完整版)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E C D EFG H6、各种常见仪器:(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一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一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3)量筒:①无‘ 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对物质加热用外焰(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7)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不尝、手不摸、鼻不闻(闻的方法:扇闻) 未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一般取 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低部即可。
初中化学最全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最全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定义1. 物质: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和体积。
2. 元素: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3.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4.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5.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粒子。
6.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7. 离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二、物质的分类1. 纯净物:由单一种类的分子或原子组成,具有固定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 混合物:由不同种类的物质混合而成,没有固定的化学性质。
3. 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其他元素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4. 酸:在水溶液中能释放出氢离子(H+)的物质。
5. 碱:在水溶液中能释放出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6. 盐:由酸中的氢离子被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取代后形成的化合物。
三、化学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物质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
2.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3. 置换反应:一种元素替换另一种元素的反应。
4. 合成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5.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
四、化学实验操作1. 常见仪器:试管、烧杯、滴定管、酒精灯、天平等。
2. 基本操作:取用药品、加热、溶解、过滤、蒸发、结晶、滴定等。
3. 安全操作:穿戴防护装备、使用酒精灯、处理化学废物等。
五、元素周期表1. 周期:元素周期表中的水平排列,表示电子能级。
2. 主族元素:周期表中第1族至第2族和第13族至第18族的元素。
3. 过渡元素:周期表中第3族至第12族的元素。
4. 稀有气体:周期表最右侧的第18族元素,性质稳定。
六、常见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2. 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初中化学全部的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全部的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定义1. 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的实体,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2. 元素: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净物。
3.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净物。
4.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5.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组合。
6. 离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二、物质的分类1.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 溶液: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 悬浮液: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固体颗粒悬浮在液体中。
- 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液体小滴悬浮在另一种液体中。
2.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性质和组成。
- 单质:由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物质。
-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形成的物质。
三、化学反应1. 化学变化:物质之间发生的反应,产生新物质。
2. 物理变化:物质状态的改变,不产生新物质。
3. 氧化还原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4. 酸碱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水和盐。
5. 置换反应:一种元素替换另一种元素的反应。
四、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1. 化学式:表示物质组成的符号表达式。
- 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的简写字母。
- 分子式:表示分子中各原子数量的化学式。
2.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方程式。
- 书写规则:遵循守恒定律,平衡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原子数。
五、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 原子结构:由原子核和环绕其周围的电子云组成。
-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 电子云:由电子组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
2.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表。
- 周期:表中水平排列的行。
- 族:表中垂直排列的列。
六、化学键1. 离子键: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
2. 共价键:两个原子共享一对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3.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化学键。
七、酸碱盐1. 酸:能够释放氢离子(H+)的物质。
初中化学必背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必背知识点总结一、常见物质及其性质和用途1.金属:具有导电、导热、延展性、韧性等特点,常用于制造器具、建筑材料等。
2.非金属:不具有金属的性质,如碳、硅、氢等。
用途广泛,如人工合成纤维、刚玉和煤等。
3.矿石:自然界中存在的含有金属元素的矿物,在经过冶炼和提炼后可以得到金属。
4.高分子材料:由大量重复单元组成的物质,如塑料、橡胶和纤维等。
二、常见化学反应及其特点1.合成反应:两种或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如A+B→AB。
2.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在适当条件下分解为两种或多种物质,如AB→A+B。
3.置换反应:一种物质中的元素与另一种物质中的元素置换位置,如A+BX→AX+B。
4.酸碱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HCl+NaOH→NaCl+H2O。
5.氧化还原反应:涉及到电子的转移,如Cu+2AgNO3→Cu(NO3)2+2Ag。
6.燃烧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大量热能,如燃烧木材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三、常见常识及性质1.溶液: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稳定混合物,可以是固体、气体或液体溶解在液体中。
2.毛细现象:细小的毛细管或细纤维吸引液体形成液面的升高或降低现象。
3.点燃木条:木条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火焰和灰烬,是一种氧化反应。
4.酸碱中和: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在中性溶液中酸碱质量相等。
5.煤的燃烧:煤是一种有机物,可以通过燃烧产生热能,但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
6.蓝色试纸:用于测试物质是否为碱性,如果试纸变蓝,则表示溶液为碱性。
四、元素周期表及相关知识1.元素周期表: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相邻元素之间具有相似的性质。
2.元素周期表的分组:按周期表的垂直列分为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分别位于ⅠA、ⅡA和1B-8B族。
3.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周期表上第2周期开始,每个周期元素的性质会重复一次。
4.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带正电荷的质子、不带电的中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
5.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元素的符号由元素的英文名称的前两个字母组成,原子序数表示一个元素原子中质子的数目。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一、基本概念与定义1. 物质: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和体积。
2. 元素: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3.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4.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5.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粒子。
6.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环绕核的电子组成。
7. 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8. 电子:带有负电的粒子,环绕在原子核外围。
9. 离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二、化学变化与方程式1. 化学变化:物质之间发生的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 物理变化:物质状态的改变,如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转换,不产生新物质。
3. 化学反应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如 \(2H_2 + O_2 \rightarrow 2H_2O\)。
4. 质量守恒定律:在封闭系统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三、元素周期表1.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表,显示元素的周期性和族性。
2. 周期:表中水平排列的行,表示电子能级的主要量子数。
3. 族:表中垂直排列的列,表示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性。
四、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分类1. 气体: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受压时体积可缩小。
2. 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无固定形状,受压时体积变化不大。
3. 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被压缩。
4. 酸碱性:酸性物质在水溶液中释放氢离子(\(H^+\)),碱性物质释放氢氧根离子(\(OH^-\))。
5. 氧化还原反应:一种化学反应,涉及电子的转移,表现为氧化和还原过程。
五、常见化学反应类型1. 合成反应:两种或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如 \(2H_2 +O_2 \rightarrow 2H_2O\)。
2.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或以上不同物质,如 \(2H_2O\rightarrow 2H_2 + O_2\)。
初中化学总结知识点(集锦12篇)
初中化学总结知识点(集锦12篇)1.初中化学总结知识点第1篇化合反应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3、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点燃2Al2O3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点燃2P2O56、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O2点燃SO27、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点燃CO28、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9、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C+CO2高温2CO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点燃2CO21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CO2+H2O=H2CO312、生石灰溶于水:CaO+H2O=Ca(OH)213、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5H2O=CuSO4?5H2O14、钠在氯气中燃烧:2Na+Cl2点燃2NaCl分解反应15、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MnO2 2H2O+O2↑16、加热高锰酸钾:2KMnO4加热K2MnO4+MnO2+O2↑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通电2H2↑+O2↑18、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H2O+CO2↑19、高温煅烧石灰石(二氧化碳工业制法):CaCO3高温CaO+CO2↑置换反应2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21、锌和稀硫酸反应(实验室制氢气):Zn+H2SO4=ZnSO4+H2↑22、镁和稀盐酸反应:Mg+2HCl=MgCl2+H2↑23、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加热Cu+H2O24、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高温2Cu+CO2↑25、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点燃CO2+2H2O26、水蒸气通过灼热碳层:H2O+C高温H2+CO2.初中化学总结知识点第2篇⑴金刚石、石墨:C⑵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 (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冰醋酸)CH3COOH(CH3COO- 醋酸根离子) 具有酸的通性 (17)氨气:NH3 (碱性气体)(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3.初中化学总结知识点第3篇1、盐的溶解性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中考化学总结知识点(精选8篇)
中考化学总结知识点(精选8篇)中考化学总结知识点第1篇一、质量守恒定律: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二、化学方程式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2、书写: (注意:a、配平 b、条件 c、箭号)3、含义:以为例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②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或原子)个数比个水分子(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中考化学总结知识点第2篇(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解质溶液3)闭合回路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初中化学知识点每章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每章总结第一章:化学入门1. 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组成。
2.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3.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原子重新排列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4.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5. 实验室安全:了解实验室基本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
第二章:元素与化合物1. 元素:不能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更简单物质的物质。
2.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形成的纯净物。
3. 周期表: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用于表示元素的性质和规律。
4. 常见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
第三章:物质的量1. 物质的量的概念:表示物质所含基本单位(原子、分子、离子)数量的物理量。
2. 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定义为一物质中包含6.02×10^23个基本单位的量。
3. 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通过摩尔质量将物质的量转换为质量。
4. 气体的摩尔体积:在标准状况下,1摩尔任何气体的体积约为22.4升。
第四章:化学反应与能量1. 化学反应的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 能量的变化: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3. 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方程式。
4. 燃烧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释放能量的过程。
第五章:酸碱与盐1. 酸: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
2. 碱: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3. 中和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4. 盐:由阳离子(通常是金属)和阴离子(通常是非金属或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5.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石蕊试纸、酚酞溶液等。
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一种化学反应,其中电子从一个物质转移到另一个物质。
2. 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剂获得电子被还原,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
3. 氧化数:表示原子在化合物中的电荷状态。
4. 电池和腐蚀:氧化还原反应在电池中用于产生电能,而在金属腐蚀中则导致损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一)
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A+B=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A+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C=AC+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CD=AD+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2H2O+O2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
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
23、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4、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Cl-
HNO3=H++NO3-
H2SO4=2H++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如:KOH=K++OH-
NaOH=Na++OH-
Ba(OH)2=Ba2++2OH-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NO3-
Na2SO4=2Na++SO42-
BaCl2=Ba2++2Cl-
25、酸性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6、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10H2O、CuSO4.5H2O)
27、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
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28、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