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新剑桥学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新剑桥学派
关于新剑桥学派主要掌握三点:
1.新剑桥学派的形成(新剑桥学派的兴起背景和理论渊源)及其代表人物
2.新剑桥学派的基本理论:商品价值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与滞涨理论。
3.新剑桥学派的基本政策主张。
第一节新剑桥学派的形成及其代表人物
一、新剑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新剑桥学派又叫做“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是与新古典综合派尖锐对立的当代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支派。之所以称为新剑桥学派,是因为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多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他们的理论是以叛离“剑桥学派”(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为特征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
1.琼·罗宾逊(Joan R o binson,1903——1983年)
是新剑桥学派的领袖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英国著名女经济学家。在经济学上她居于至少是前无古人的位置:(1)她是迄今为止所有伟大经济学家中惟一的女性;(2)她是伟大经济学家中惟一没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
(1)生平
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原名琼•瓦奥莱特•莫里斯(Joan Violet Maurice),于1903年10月出生在英格兰坎伯利的一个富有的军官家庭。1922年10月,进入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192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27年获得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从1929年起长期在剑桥大学任教。1958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院院士, 1965——1971年任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主持剑桥大学的政治经济学讲座,是剑桥许多大学生最崇拜的学者之一。1971年9月30日退休,转任名誉教授,1983年去世。她曾经受教于凯恩斯,并与凯恩斯共事多年,凯恩斯的《通论》出版后,琼·罗宾逊是凯恩斯理论的积极追随者与倡导者。1937年出版的《就业理论引论》和《就业理论文集》,被认为是理解凯恩斯理论的较好的入门书。
(2)著作
[1]《不完全竞争经济学》(1933年); [2]《就业理论文集》 (1937年)
[3]《就业理论导论》(1937年) ; [4]《资本积累论》(1956年)
[5]《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1942年); [6]《经济增长论文集》(1962年)
[7]《现代经济学导论》(1973年)。
罗宾逊于1933年出版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舍弃了马歇尔的价格理论所立足的完全竞争的前提假设,而将完全竞争作为不完全竞争的一个特殊情况来处理。
(3)研究特色
第一,很少使用数学这门工具。然而这决不意味着罗宾逊的经济学研究不严谨。事实上,她的理论表现出惊人的逻辑推理能力。在现代经济学已经深受数学化影响的今天,她能在经济学界取得如此广泛而深刻的成就,确实是不可思议非同一般的。她这种严谨而清晰的推理,使人们意识到,即使不借助于数学,也可以深入地研究经济学。
第二,喜欢争论。罗宾逊在学术上另一个富于个人特色的特点,就是她的好辩,与人争辩不休。这跟她在经济学界里始终扮演着一个异端角色的事实,也分不清谁是因谁是果了。她的理论大多是在批判别人理论过程中形成和确立起来的。事实上,她在反驳或表示支持别人的论点时,最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见解。她所参与的最著名的一次经济学界的大辩论,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她代表英国的剑桥与萨缪尔森和索洛所在的麻省理工大学所在地的美国剑桥,展开的一场关于资本理论的大论战,在经济思想史中被称为“两个剑桥之争”。
第三,扮演异端角色。罗宾逊对于正统经济学家有一种深深的不信任,她曾经说过,自己学习经济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不受经济学家们的骗。在新古典主义一统天下时,她站到凯恩斯的一边;到凯恩斯主义当道时,她所代表的“新剑桥学派”,坚称处于主流地位的美国凯恩斯主义是对凯恩斯革命的背叛,始终与之进行不懈的斗争。罗宾逊始终是以异端的身份而与当时经济学大师们比肩而立、并驾齐驱的。
第四,欣赏马克思的学术研究。她在1942年发表的《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把马克思思想与传统经济学以及凯恩斯主义理论进行了比较,认为,马克思是“一位杰出的古典经济学家,这位经济学家尽管为李嘉图所影响,但在提出正确的问题这一点上独具匠心,而这些问题又是所有经济学家都应该回答的”,因此,“马克思学说应该得到研究和尊重”。
2.尼古拉斯·卡尔多(Nicholas Kaldor,1908——1986)
尼古拉斯·卡尔多于1908年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1926入柏林大学学习。一年后,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193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任剑桥大学经济学院皇家学院研究员, 1966年任剑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1975年,从剑桥大学退休,结束其学术生涯。卡尔多的主要著作有:1955年的《支出税》、1960年的《经济稳定与增长论文集》、1982年的《货币主义的灾难》、1983年的《撒切尔夫人的经济后果》、1985年的《没有均衡的经济学》等。
3.皮罗·斯拉法(Piero Sraffa,1898一1983年)
皮罗·斯拉法1898年出生于意大利的都灵,1920年毕业于都灵大学法学院,1921年曾短期赴伦敦经济学院学习,与英国马克思主义者有接触,并会见了凯恩斯, 后两人交往甚密。1927年,他应凯恩斯的举荐到剑桥大学任教,一直在剑桥大学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先后担任讲师、教授和三一学院研究员,后担任该校图书馆馆长。从1930年起,在凯恩斯的安排下,斯拉法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为英国皇家经济学会编辑了l0卷本的《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1960年,斯拉法出版了他最为著名的小册子《用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理论批判绪论》。该书为新剑桥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曾在西方经济学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斯拉法与琼·罗宾逊在1983年同年逝世。
其他代表人物有卢伊季·帕西内蒂(Luigi Pasinetti)、约翰·伊特韦尔(John Eatwell,是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主要编撰人,1983年发起,1987年出版))等人。
二、新剑桥学派的形成过程
1.形成的理论背景
(1)《通论》的缺陷
1936年,凯恩斯《通论》一书的出版,在西方经济学界引发了一场“凯恩斯革命”。但是,凯恩斯的追随者认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存在缺陷。
首先,缺乏对收入决定的长期和动态分析。例如:他使用的是短期的、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没有讨论长期经济增长问题,缺乏对经济波动作动态分析;
其次,缺乏微观经济理论基础,他没有讨论价值问题和收入分配问题,缺乏对货币工资刚性的微观原因的研究。
最后,《通论》对新古典经济学地位的看法比较含糊。凯恩斯一方面力求“摆脱传统的想法和说法”,提出一种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的全新的理论;另一方面又认为:“设实行管理以后,总产量与充分就业下总产量相差不远,则从这点开始,经典学派理论还是对的。”这种对待传统经济理论的模棱两可的说法,导致了美国与英国凯恩斯主义者之间的争论。
(2)美国凯恩斯主义者的看法
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如汉森、萨缪尔森、索洛等人认为,凯恩斯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并不矛盾,仅仅是研究的角度或适用条件不同而已。他们把新古典学派的微观经济理论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了新古典综合的经济理论。
(3)英国凯恩斯主义者的看法
以琼·罗宾逊夫人为首的英国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美国经济学家的这些做法是对凯恩斯经济思想的曲解,是向传统经济理论的倒退,是冒牌的凯恩斯主义。作为曾经和凯恩斯长时期共事和密切合作过的剑桥同仁,他们认为,凯恩斯的《通论》是努力从传统经济学的束缚中摆脱出来的成果。当然凯恩斯本人做得并不彻底,这也正说明了从传统理论的束缚中彻底摆脱出来的艰难性,即凯恩斯本人所说的“困难不在新说本身,而在摆脱旧说。”英国凯恩斯主义者力图同新古典理论进一步决裂,在李嘉图、马克思与凯恩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加以沟通,将“凯恩斯革命”进行到底。
2.理论渊源
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1)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新剑桥学派继承了凯恩斯的“投资一—储蓄分析”,强调投资对就业量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作用。新剑桥学派认为,《通论》第24章中关于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均的论述,以及推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走向没有食利者阶层的文明生活新阶段的观点,是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本要点。
(2)卡莱茨基的经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