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不同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不同(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不同杜威的思想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VS杜威“教育即生活”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VS杜威“教育即生活”在中外教育史中,关于陶行知和杜威的思想很相似,下面我们就进行梳理和区分。
1.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所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向前、向上。
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和教育是同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定;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
2.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杜威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一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生活。
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
因此,教育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的未来生活作准备,必然教以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利,而忽视了儿童自身的需要和兴趣。
①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②学校生活要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吻合;③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吻合。
3.两者比较共同之处在于: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陶行知师从杜威,他与杜威都注意到了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本身,学校与社会生活不可分离,重视了现实生活的教育,才是合理的教育。
不同之处在于:①理论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不同。
杜威所处的社会状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已经高度发展,而美国又是一个崇尚个性、强调实用文化的国家。
西方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受机器大生产体制影响的强调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已存在问题,由此决定了杜威对教育的新理解和新设想。
陶行知所处的社会状态是,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经济和政治水平低下,中国广大民众缺少教育机会。
另一方面,中国学习西方经过半个世纪所建设的新教育,却又存在脱离社会生活发展、脱离儿童发展的缺陷,由此决定了陶行知在吸收包括杜威在内的西方当代教育思想,并加以改造,而提出适应中国实际的主张。
杜威和陶行知思想的对比
杜威和陶行知思想的对比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杜威和陶行知的理论思想经常容易混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区分,对杜威和陶行知的思想进行了如下梳理。
一、背景介绍
陶行知于1914年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受业于杜威先生。1917年回国后,曾试图用杜威的教育理论来解决中国人民大众受教育的问题。搞了几年,毫无收效。从此他认识到搬用杜威的一套,在中国起不到普及教育、振兴社会的作用。在现实面前,他看到杜威的那一套是行不通的,“学校即社会”不过成了一句时髦的空话,从而不得不另寻出路。
综上,陶行知的思想重视教育而忽视系统的教育,而杜威强调二者要相互契合。
(3)从做中学与教学做合一
杜威的“从做中学”实际上也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倡导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静听”的模式,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陶行知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教学做合一”,即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情怎么做便怎么学,怎么学便怎么教,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
综上,陶行知的思想主张以生活为中心,而杜威则认为生活只是教育的一个过程。
(2)“学校即社会”与“社会即学校”
杜威的“学校即社会”认为学校应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把社会生活简化缩小为一个雏形的状态,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而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强调拆去学校的围墙,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打成一片。陶行知认为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鸟笼里面造森林,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根本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社会即学校”将教育延伸到社会宇宙和大自然中去,整个社会都是教育的范围。
Hale Waihona Puke (二)不同点:1、地位不同
陶行知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陶行知和杜威教育对比一、教育起源的比较分析教育起源的问题,从发生学的角度去说明教育现象,是研究教育的前提。
教育起源的问题,教育史上曾有过很多种观点,比较著名的有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
前者把教育混同为生物本能的传授活动,后者则将教育起源视为儿童对无意识的模仿。
这两种观点都是脱离生活去孤立看待教育现象的唯心史观。
陶先生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是“与生俱来”的,生活是教育最根本的基础。
教育源于生活的需要,源于人的的需要,源于“教人化人”的需要。
所谓教育是“生活所原有”、是“与生俱来”,指的是教育是生活所固有的,它与生活“是一个西,不是两个西”.有了人类及其人类的生活,就必然要求产生教育,教育是与人类及其生活同时出现的.教育是人类祖先为了生存而向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必然的客观的产物。
陶先生的生活起源论中的生活,是指“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它不只是指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衣食主义”和谋求职业的“生利主义”的生活,它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包括个人生活和生活。
由于陶先生的“生活"是“包含广泛意义的生活",因而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的科学立场。
杜威教育起源的观点,是与陶先生截然不同的。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个体本能能力和个体生活适应的需要,是适应儿童天生本性“自然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教育即自然”。
杜威教育起源问题中的生活,是指生物学上个体的消极的对环境的适应。
他用脱离人类生活的观点孤立地看待教育的起源,否认教育的客观来源,实际上属于生物起源论。
因而,两种不同的教育起源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哲学观。
ﻭﻭ二、教育内容的比较ﻭﻭ陶先生认为教育的内容取决于客观的现实生活,是“生活所自营”的,必须“用生活来教育”。
他强烈抨击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提倡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
他认为,书本只是教育的工具,而不能成为教育的中心.“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因而生活中到处都有教育的内容。
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的比较
足 有 机 联 系 的 ” ,他 的 “ 步 教 育 ” 是 以教 育 哲 学 为 进
陶 行 知 先 牛 曾 经 郑 重 声 明 , 他 的 牛 活 教 育 是 真 基 础 的教 育 。 的,而杜威 的牛 活教育是 假 的。冈为 ,陶先 牛曾说 , 我 们 可 以从 以 卜五 个 方 面 来 分 析 陶 行 知 与杜 威 真 假 牛 活教 育 理 论 的根 本 区 别 。
为 卡 体 的 , 以实 践 为 基 础 的 ,唯 物 的 ; 而 杜 威 先 牛 的
牛 活 教 育 理 论 则 足 以个 人 牛 活 为 主 体 的 , 以经 验 为 萆
础的,唯心的。
陶 行 知 牛 活 教 育 理 论 的核 心 是 牛 活 即 教 育 , 从 其
哲 学 思 想 看 ,属 于 唯 物 实 践 论 , 就 是 承 认 客 观 世 界 先 f 人 (丰 体 ) 而 独 立 存 在 。 现 实 世 界 是 人 创 造 的 产
二O一一年 第 四期
( 第4 ) 总4 期
重 庆 陶研 文 史
Go.l N.No1 40 24 e e a. .4 nr1
陶行 知 与 杜 威 教 育 思 想 的 比较
陈 莉
陶 行 知 与 杜 威 都 是 牛 活 与 教 育 的关 系 上 去 研 究 l
教 育 现 象 的 , 都 倡 导 牛 活 教 育 ,而 且 陶 行 知 曾就 学 于
的 生 活 起 源 论 中 的 牛 活 , 足 指 “凡 人 生 一 切 所 需 皆 属 之 ” , 它 不 只 是 指 为 了 满 足 人 的 生 存 需 要 的 “衣 食 丰 义 ”和 谋 求 职 业 的 “生 利 书 义 ”的 牛 活 ,它 包 括 物 质 牛 活 和 精 神 牛 活 ,也 包 括 个 人 牛 活 和 社 会 牛 活 。 由 于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约翰·杜威是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创立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因此他被誉称为“实用主义巨人”。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915年,他24岁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修教育行政,杜威是他的指导教授。
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得意门生,全面学习了杜威教育思想。
回国后,他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开展了平民教育运动,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创立了以生活教育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论。
通过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进一步分析陶行知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凸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一、学校与社会对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杜威的观点有两方面:一是从学校组织形式看,他认为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把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
二是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
杜威认为,学校教育社会功能,首先是改良调节功能。
其次,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延续功能;最后学校教育的培养功能。
杜威从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现状出发,分析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其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想。
陶行知对杜威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翻半个跟头”,提出“社会即学校”,他指的学校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专门学校;其二是指人民大众生活场所。
陶行知对“社会即学校”的定义是为了从当时中国国情出发,寻找普及大众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切实可行的道路。
陶行知认为,学校的组织形式应该是:(1)联系社会生活的学校。
(2)改造社会的中心。
陶行知又从拯救中国人民民族出发阐述了学校教育的功能。
他认为:①学校教育是一种武器,。
②学校教育要提高民族素质。
二、教育与生活杜威站在自然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概念。
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生活离不开教育。
二是生长是生活的特征,而教育就是生长。
教育的历史就是生长过程。
三是教育是对生活的改造。
它是一个连续不断改造的过程。
陶行知在教育与生活的问题上又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又“翻了半个跟头”,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把生活和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思想之比较
中, 各种 因素相互摩擦 , 生活在其 中的人
便受到了教育 。“ 过什么生 活 , 便是受什 么教育” 要想受什么教育 ,便须过什 么 “
生 活 ” 。
身教育 , 培养求知欲 ” 。他认为教育应该 紧密联 系来自 民大众的生活 ,要让广大群
践性。
关键 词 : 育 即生 活 ; 教 生活 即教 育 ; 陶行 知 ; 杜威
l 9世纪末 2 0世纪初 , 杜威经历 了美
为 ,生活即教育” 整个社会是生活场所 “ ,
也不能停止 。由此我们 可以看 出 ,教育 “
国由农业社 会向工业 社会转型的特殊时
期, 他首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的先河 , 提
哲学思想 , 重视 教育 与生活的关系 , 反对
“ 生活 自生 活” 教育 自教育” “ 的机 械教 育 论, 主张把教育 与生活统 一起来 , 图解 试 决学校与社会脱节 、学生所学 知识不 能
解 决 实 际 问题 、学 生 不 能适 应社 会 的 教
育弊端。杜威认 为, 教育是社会生活延续
育与生活的矛盾 , 使教育适应 时代变 化 , 而提出了“ 教育 即生活 ” 的思想 。正 如其 所言 :知识 不是为 了炫耀而是 为了解决 “
脱节 、 灌输 式教学等 弊端 , 杜威 提出 “ 教 育即生活” 。他认为 , 传统教育是在学校 这种人 工环境下以正规课程的形式传授
书本知识 ,而书本知识的传授如果没有 实际生活经验做基础 ,则所学的知识不 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也就是说学校教 育 日趋与社会生活相分离 。“ 学校必须呈 现现实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 现实的社会 生活简化 ,缩小到一种雏形
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较
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较摘要:生活与教育这对经典关系一直备受人们关注,美国教育家杜威对此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命题,影响颇深;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批判地吸收杜威的学说,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主张,很多人困惑二者是如出一辙还是迥然不同,笔者通过比较发现:二者虽在批评传统教育、重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终身教育思想上存在相似性,但是在时代背景、理论基础、涵义的侧重点、教育目的上存在根本的差异。
关键词:杜威;陶行知;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自古以来,生活与教育可谓密不可分,人们对二者关系的讨论也始终未曾间断。
在近代,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探讨最具影响力的应首推美国教育家杜威,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生活”等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主张;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结合中国国情和他长期的教育实践,对杜威教育思想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创新和超越,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教育思想。
有些人因此很困惑,杜威与陶行知的观点在语序上发生了交换,那么二者到底是异曲同工还是大相径庭呢?笔者认为,陶行知为学早年深受杜威思想的熏陶,其观点必然与杜威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有共通之处;然而陶行知与时俱进地对杜威的观点“翻了半个筋斗”,这半个筋斗是翻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土地之上,是翻落在中国人民大众的行列之内,是翻落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激流之中的。
翻这半个筋斗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与杜威教育思想有着本质区别。
1 两个命题的共通之处1.1都以批判传统教育为基点。
同为20世纪初的教育改革家,杜威和陶行知均是在传统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
他们从亲身的经历和教育实践中意识到了传统教育的诸多弊端,所以,对于传统教育,他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传统教育忽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而仅把学校看成是知识传授或习惯养成的场所,其价值不在现在而取决于遥远未来,儿童当下做的事只是为将来做其他事所作的预备。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vs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vs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1.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写道:“我认为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或不通过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形式来实现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代替物,结果便形成呆板,死气沉沉。
”在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他提出:“教育是生活的必须。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从一开始就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并以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必须依赖于生活并改善现实生活,通过教育来使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具备构建美好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2.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因而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那么,只有在生活中获得的教育才是有用的、真的教育。
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想要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
当这一思想与力图改造中国民众之生活这样的目标相结合时,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必是主张“生活即教育”的。
3.联系与区别都批评脱离生活的传统教育,陶行知实质是秉承老师杜威的思想,但在两种不同社会发展形态中却结出了两个不同的果实。
杜威由“教育即生活”而来的是对学校教育的若干改造主张,如课程生活化、学校社会化、做中学、教师指导下的儿童中心等等。
陶行知旨在于关注改造大众生活的教育,同时,他又是根据自己对杜威的理解来阐发其“生活即教育”的:“教育可以说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
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
……‘教育即生活’是拿教育做生活,好教育固然是好生活,八股的教育也就造成八股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根本上可以免除这种毛病,虽然它也有拿坏生活作教育的,……‘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的;‘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个鸟关在笼子里的。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研究兼与杜威教育生活思想比较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研究兼与杜威教育生活思想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并通过与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进行比较,进一步揭示两者的异同与互补之处。
陶行知,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杜威,作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其教育生活思想同样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
通过对比研究这两位教育家的思想,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生活教育和教育生活理念的理解,也能为当今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首先将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进行梳理和阐述,包括其核心理念、主要特征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
接着,将对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进行类似的分析,以便为后续的比较研究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比较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在理论基础、实践路径、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异同,并尝试分析这些异同产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揭示生活教育与教育生活的内在联系和互补性,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比较研究,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全球教育事业的共同进步。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概述陶行知,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人物,他的教育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积极吸收并发展西方现代教育理念。
他的生活教育思想,作为他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强调教育应与生活紧密相连,教育与生活应当互为依存,相互促进。
在陶行知看来,生活不仅仅是生存,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
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观点,主张教育应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人际交往,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载体。
这种教育理念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将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了生活的全部领域,使教育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和实用。
同时,陶行知也强调“社会即学校”,他认为,学校不应只是封闭的教室,而应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
学生应在社会中学习,通过实践来深化理论知识,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并比较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与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两位教育家均在其理论中强调了生活与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教育应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本文将分别概述杜威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两者的观点进行比较,以期深化对教育本质和生活理念的理解,同时为未来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
杜威作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领军人物,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生活的过程,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来丰富经验、锻炼能力的过程。
杜威强调,教育应该基于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儿童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和成长。
陶行知则在其教育实践中,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
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经验都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陶行知特别重视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认为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本文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将重点关注杜威和陶行知在生活教育思想上的异同点,以及这些观点在当今教育实践中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将尝试构建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教育理论框架,以指导未来的教育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杜威,作为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对全球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威坚信,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课堂和教科书,而应该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
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意味着教育过程应模拟并反映生活的实际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理解和体验生活的真实含义。
在杜威看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经验的积累。
他提倡“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增强技能,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育观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认为学生应该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内容摘要:陶行知与杜威都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是杜威的学生,其教育观点自然受到杜威的影响,但他并非照搬杜威的思想,而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他的思想与杜威的观点有着极大的差别。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杜威生活教育差别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生活教育是核心内容之一,它是陶行知在晓庄师范的教育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一种教育理论,主要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部分组成。
从理论来源上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离不开杜威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曾是杜威的学生,受其影响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他并非照搬杜威的观点,而是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根据自己的办学经验,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
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重要组成部分。
杜威教育的着眼点是学校里的儿童。
在他看来,“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的重心不在长远的、理想的未来,而在当前的、具体的现在,因此,学校里的一切设施都应从当前着眼,以儿童为中心,呈现现实社会的生活。
显然,杜威的教育是一种学校教育,有其合理性。
但这种教育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当时的中国,受教育的只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为此,陶行知大力提倡“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力图使广大人民群众摆脱无知的状态。
基于这样的考虑,他将杜威的思想“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生活教育”的口号。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从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阐发和他在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等地的教育实践来看,“生活教育”与杜威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差异。
从理论出发点看,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其出发点是教育,尤其是针对儿童的教育;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其出发点是生活,生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不局限于儿童。
从“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出发,杜威提倡“从做中学”,主张把各种“实际作业”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从“做”中获得知识。
杜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之比较
杜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之比较摘要:在教育与生活关系日益密切的当今时代,“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什么,可谓见仁见智。
杜威、陶行知对此曾给予了经典概括和详细论述。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却认为“生活即教育”。
本文对二位教育家的生活与教育观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异同,得出了启示。
关键词: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1、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论的涵义及启示1.1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对于教育是这样定义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在“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上,杜威有很多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杜威认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起促进本能生长的作用。
这种本能生长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所以教育即生活[1]。
生活的内容如此丰富,它无时不有,它无处不在,它包罗万象,它蕴含了太多太多。
当然教育并不是与生活完全划等号的,杜威所重视的主要在于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儿童生活的关系。
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生活的过程,而不是生活的预备。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
”1在这一方面,杜威认为理想的学校生活首先应该能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要让儿童在校园当中得到快乐。
其次,学校生活应该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要求适应现代社会的不断变化,儿童在学校中不是为了逃避纷繁的世界而应该使儿童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到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中,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生活的真谛和价值[2]。
强调教育要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为未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
杜威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发展,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应该是相互联系着的,彼此之间不能脱节而孤立地发展。
1.2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启示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思想中我们不免可以看到他所重视的学校教育是1John Dewey.My Pedagogic Creed[J].The School Journal,Volume LIV,Number3(January16,1897),pages77-80.与生活紧密相连的。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其 一 , 教 学 做 合 一 ” 的思 想 “ 形 成 有 一 个 过 程 ,并 非 简 单 地 将 杜威 的思 想 中 国化 。1 1年 , 行 99 陶 知在《 教学合一 》 文中便提 出了 一 相 关 观 点 。12 年 , 在 南 开 大 学 95 他 讲 演时 , 是 以“ 学 合一” 题 , 还 教 为 当 时 南 开 大 学 校 长 张 伯 岭 先 生 提 议 将 题 目改 为 “ 做 合 一 ” 这 使 学 , 他 大 受 启 发 , 渐 形 成 “ 学 做 合 逐 教 ” 思 想 。到 12 年 , 便 在 《 的 96 他 中 国 师 范 教 育 建 设 论 》 , 统 地 阐 中 系 述 了 这 一 思 想 。他 指 出 这 一 思 想
行 知 在 晓 庄 师 范 的 教 育 实 践 中 逐 渐摸 索 出来 的一 种教 育理 论 , 主 要 m “ 活 即 教 育 ” “ 会 即 学 生 、社 校”“ 学做合一 ” 部分组成 。 、教 等 从 理 论 来 源 上 看 ,陶 行 知 的 生 活 教 育 离 不 开 杜 威 的 教 育 思 想 。陶行 知 曾是 杜 威 的学 生 , 其 受 影 响 是 很 自然 的 事 情 ,但 他 并 非 照 搬 杜 威 的 观 点 ,而 是 结 合 中 国 当 时 的 实 际 ,根 据 自己 的办 学 经 验 , 出 自己 的教 育 主 张 。在 杜 威 提 的 教 育 理 论 中 , 教 育 即 生 活 ” “ 、 “ 校 即 社 会 ” “ 做 中学 ” 是 重 学 、从 要 组 成 部 分 。 杜 威 教 育 的着 眼 点
学 教 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圄 张 迪 平 王颡 玮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与杜威“从做中学”理念的不同点
陶⾏知“教学做合⼀”与杜威“从做中学”理念的不同点1、教育思想的强调杜威的教育思想强调的是体现社会⽣活的学校教育,⽽陶⾏知强调的是社会⽣活教育。
杜威在课程教材上强调在学校直接进⾏烹饪、缝纫、印刷、纺织、油漆等经验性课程,将社会活动直接搬⼊学校作为学习课程,忽视了社会⽣活的多变性。
⽽陶⾏知扩⼤了⽣活范围,他将整个⽣活作为教育场所,提出“⽣活即教育”,提倡学⽣在⽣活中学,从活动中总结经验,学习知识。
教学做合⼀强调教与学、教与做的关系。
他认为做是教的中⼼,教和学密不可分,让学⽣在⽣活中边做边学,在实践中真正做到教学做合⼀。
从做中学强调做与学的关系。
杜威认为做是学的源泉,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知识。
2、哲学性质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主义的性质。
“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看作是⼈们的⽣物本能活动,是与⽣俱来的。
杜威将“做”看成⼀种基于⽣物本能要求、抛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中的“做”却不是这样。
陶⾏知认为“做”是在劳⼒上劳⼼。
动⼿的同时⽤脑,强调思维对实践的能动的、⾰命的反作⽤,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和杜威否定“⾏动”是思想母亲、把“做”仅仅视为⽣物学基础上的本能活动区别开来。
可见,陶先⽣“教学做合⼀”的“做”既是“教”和“学”的出发点,⼜是“教”和“学”的归宿,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
3、师⽣关系杜威强调的教育思想是以“学⽣为中⼼”,主张解放⼉童的思维,以⼉童为中⼼组织教学,发挥⼉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尊重学⽣的意愿。
⽽陶⾏知的“教学合⼀”的教改思想,强调的是师⽣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不是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学习,协助学⽣。
4、理论优点陶⾏知“教学做合⼀”的教育思想是在杜威“从教中学”的启发下,结合中国实际及实践经验,提出的⽣活教育理论。
“教学做合⼀”思想是对 “从做中学”的实⽤主义教育理论的扬弃。
“从做中学”否定了意识对实践、⾏动能动的反作⽤,把⼈类在正确的认识指导下所进⾏的实践与低等⽣物有机体对环境的本能适应相提并论。
陶行知与杜威生活教育思想之比较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研究
在当今社会,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应用和意义愈发显著。随着科技的迅速 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人们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变革,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其强调的教育与生活的理念, 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和重视。
杜威教育生活思想比较
杜威教育生活思想比较
一、思想背景
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则是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现代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 他的思想强调了经验的积累和改造,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培养儿童的探 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想内容
二、思想内容
陶行知和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1、教育目标
1、教育目标
陶行知和杜威都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他们都强调了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 力。
三、思想影响
陶行知和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的思想 强调了教育的社会使命感和个人价值,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同时,他们的思想也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为现代教育的繁荣和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思想影响
陶行知和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实践也产生了重要启示。他们的思 想强调了教育的实践性和探究性,为后来的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同时, 他们的思想也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为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 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一、思想背景
一、思想背景
陶行知和杜威都生活在20世纪初的社会变革时期。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巨大 的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压力。在这个背景下,陶行知和杜威都生活教育的问题, 主张教育要与生活紧密相连。
一、思想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作者:张迪平王颖玮
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2期
内容摘要:陶行知与杜威都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是杜威的学生,其教育观点自然受到杜威的影响,但他并非照搬杜威的思想,而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他的思想与杜威的观点有着极大的差别。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杜威生活教育差别
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生活教育是核心内容之一,它是陶行知在晓庄师范的教育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一种教育理论,主要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部分组成。
从理论来源上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离不开杜威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曾是杜威的学生,受其影响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他并非照搬杜威的观点,而是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根据自己的办学经验,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
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重要组成部分。
杜威教育的着眼点是学校里的儿童。
在他看来,“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的重心不在长远的、理想的未来,而在当前的、具体的现在,因此,学校里的一切设施都应从当前着眼,以儿童为中心,呈现现实社会的生活。
显然,杜威的教育是一种学校教育,有其合理性。
但这种教育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当时的中国,受教育的只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为此,陶行知大力提倡“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力图使广大人民群众摆脱无知的状态。
基于这样的考虑,他将杜威的思想“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生活教育”的口号。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从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阐发和他在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等地的教育实践来看,“生活教育”与杜威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差异。
从理论出发点看,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其出发点是教育,尤其是针对儿童的教育;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其出发点是生活,生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不局限于儿童。
从“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出发,杜威提倡“从做中学”,主张把各种“实际作业”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从“做”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出发,提倡“教学做合一”。
从表面上看,“教学做合一”与“从做中学”并无多大差别,但深究之,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
其一,“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形成有一个过程,并非简单地将杜威的思想中国化。
1919年,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便提出了相关观点。
1925年,他在南开大学讲演时,还是以“教学合一”为题,当时南开大学校长张伯岭先生提议将题目改为“学做合一”,这使他大受启发,逐渐形成“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到1926年,他便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中,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
他指出这一思想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一是教育的工具问题,即教什么?这就需要好的教材;二是教育的方法问题,即怎样教?他认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这是对传
统的“因材施教”的补充和发展;三是教育的对象问题,即教谁?教需要知识的广大群众,并且“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即教给群众以能力;四是师资培训问题,即谁教?他的建议是,应该训练那些有才能并对教师职业有兴趣的人做教师。
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结合中国的教育传统和教育实际,根据经验逐步总结出来的。
其二,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一个著名观点是“艺术即经验”,经验是其实用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他所鼓吹的“从做中学”,实际上就是“从经验中学”,这种经验主要是直接经验。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一方面不排斥直接经验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主张将直接经验上升为理论,同时还主张接受直接经验以外的间接经验,这就不是单纯的“实用主义”所能涵盖的。
其三,杜威强调学生从“做”中学,从而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根据来组织学生的学习,因此,他又否定了传统的教育经验,反对学校中的“分科教学”,这导致学生很难系统地掌握现代的科学知识。
与此相反,陶行知既重视教材工作,又注重师资培训,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际工作。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有一定关联,但更多的是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实际状况提出来的,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有很大差别。
张迪平,安徽桐城师范学校教师,王颖玮,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