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知识点
学习《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Vol.014:第14课明朝的统治
学习《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Vol.014:第14课明
朝的统治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Vol.014
本课学习目标
明朝建立的史实(时间、人物),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
本课思维导图
本课提纲笔记
注:
1.《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参考教材为人教统编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相关初中历史教材。
2.《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为个人学习记录笔记,仅做参考,如有疏漏错误之处,请留言指出。
3.《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为含谦原创整理,相关图文
源素材来源网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共22页)
人教部编 版七年 级下册 第14课 明朝 的统治 (共22 页)
2.地方
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 的改动,有何突出特点?
(1)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分别是布政 使司(掌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掌司法)、都 指挥使司(掌军务)。
(巩分固2)皇散分室中封。央诸和子权为地利王方的,的分驻权散守利各与,地制防,衡止监控朝地臣方和,
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人教部编 版七年 级下册 第14课 明朝 的统治 (共22 页)
人教部编 版七年 级下册 第14课 明朝 的统治 (共22 页)
影响: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 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实现皇权高度集中, 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 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加强
(1)考试内容: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概况 (2)答题要求: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3)答卷格式——八股文
② 八股 取士
特点 影响
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使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 工具;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脱离现实生活,对中国思 想文化、科技进步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一 朱元璋(明太祖) 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二、皇权的强化 明成祖设内阁
目 的
明 朝 封 皇措 权施 强 化
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中央
① 全面 改革 官制
地方 影响
(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1)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使司(掌民政和财政)、 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挥使司(掌军务)】,长官均由中央任 命 (2)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资料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第14课明朝的统治知识点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的队伍由东南向北进军,势力不断壮大。
2、明朝建立时间:1368年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都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年号:洪武3、元朝灭亡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元灭亡。
明朝疆域图知识点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原因: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2、目的:巩固统治3、措施:(1)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地方,撤行中书省,设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中书省的权力分散;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3)改革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
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可以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4)设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等。
——“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又设立了同类机构东厂。
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锦衣卫印锦衣卫印是专司皇帝仪仗的亲军,后发展成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印为木质印信,印面边宽11.5厘米,印面厚1厘米,通高4厘米.印面篆刻"锦衣卫印",背面刻"成化十四年三法司置".三法司指名代刑部,监督院和大理寺等三个司法监察机构,当时凡遇到重大要案,都由这三个部门会审.根据"三法司置"这四个字,可知此印是三法司会同刻置的.小故事大道理:洪武年间,一次,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他:“昨天喝酒了吗?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一一如实回答。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精品课件
二、朱元璋强化皇
设厂卫特权务机 宦官专
构
魏 魏忠权贤自称九
忠 贤
千岁,阉党遍
布全国,权势
达到顶峰。
明朝时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但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 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不许发挥个人见解。这种文章完全 套用古人思想,毫无新意,束缚了 读书人的思想。顾炎武讥之曰:
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考试文体 不限制 八股
文
股
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考取 后
第。
功人
名讽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的 刺
文章,
人明 说朝
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 : 以
来
帝?……
凭
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八
就叫他骗得高官,
八股取士的影响: 禁锢思想、摧残文化; 所选人才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不利于科技创新、文教事业的发
人教版七年级
下温册故知新:科举制度发展史
隋朝创立 以隋炀帝开设进士科为标志
唐朝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科目 武则天创立殿试,亲自 面试考生
宋朝发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 展 额,提高进士地位
明朝
第三篇章 簇锦团花观经济
下面是某电视剧一个场景,这个场 景在当时能出现吗?
• 唐太宗宴请群臣时,为了展示他的节俭一 面,给每位大臣的盛放食物的盘子里放二 个煮熟的玉米和一些花生
板书设计
布政使司
八股取士
知识分子
地方 废行省设三司
按察使司
群臣人民
厂卫特务机构
皇帝
中 央
废丞相和中书省
都指挥使 司
明朝经济的 发展
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14—21课)知识总结
【部编历史·复习干货】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4—21课)知识总结裴云慧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二、朱元璋强化皇权(一)政治——全面改革官制目的:朱元璋为了进一步集中权力,强化皇权。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从而分散行省的权力;(二)思想教育——八股取士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格式:“八股文”影响:弊:①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②不利于选贤任能,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③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利:明朝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特务机构——设锦衣卫和东厂目的:为了监视官民,强化皇权,巩固专制统治。
措施: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又成立了东厂,合称为“厂卫”。
影响:这些特务机构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是明朝强化皇权的表现。
※※明朝强化皇权的影响:①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②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表现。
※※戚继光的精神:不畏强敌、勇于抵抗、捍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戚继光抗倭胜利原因:①抗倭战争是正义的,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②人民支持,各军队配合;③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④戚继光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指挥才能。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背景:16世纪,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侵略我国沿海地区概况: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五、艺术明朝后期最富盛名的戏剧家汤显祖,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有力的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1.清入关后以北京为首都,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共25张PPT)
2.明朝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 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他就是明太祖。随后, 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 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1368-1398年在位)Leabharlann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胡惟庸案
(1)中央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一方面使得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另
一方面也标志着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以皇权的胜利而告终。
明
朝 建
统治
立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政治 文化 经济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地方:设三司 军事:五军都督府、兵部 特务:厂卫制度
科举:八股取士
农业:引进新产品 手工业:棉纺织业
丝织业(苏州) 制瓷业(景德镇) 商业:商业城市、商帮
随堂训练
• 1. 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
璋皇帝,应去( A)
由此可见,八股取 抑制了人们的 士的最大危害在于: 创造性思维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 郊……
材料一
材料二
年代
汉代 时期
隋唐 时期
宋元 时期
明清 时期
世界主要 科技发明
45(件)
中国 占百 分比
28 62﹪
45(件) 32 71 ﹪
67(件) 38 57 ﹪
丞相制度废除后,丞相的权力分散给六部,使六部直接向
皇帝负责。
皇帝
吏 户 礼兵 刑 工
结果: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 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丞相上朝仪式的变化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件(共30张PPT)
1368年,朱元 璋称帝,建立明 朝定都应天府, 他就是明太祖。
像朱元璋这样 参加过农民起义的 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
另一版本的朱洪武图像
换 位 思 考 : 我 当 皇 帝 怎 么 做 ?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
国家初建,政 局不稳,人心 浮动,我当如 何巩固统治、 加强君权呢?
自主学习二
1、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原因?
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2、强化皇权的目的是什么?
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3、强化皇权的影响?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增强。
分组(中 央、地方、 军事、特 务)讨论 朱元璋强 化皇权的 措施。
明朝机构设置
(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 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的措施.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相权的职责
答案: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材料二:
(2)材料二中呈现的中央官制与哪一位皇帝有关,与之对
应的是他采取的什么措施?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
成此目的,他在地方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 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明代青花风头壶
苏绣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 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皇都积胜图
首都 过程 全面改革官制 中央
明 朝 的 统 治
地方
治国
改革科举制度 设立厂卫制度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 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24张)(共24张PPT)
4、八股取士(思想)
(1)内容:规定考试题目必须来自
“四书”“五经” 。
四书:《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五经:《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2)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
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3)文体段落:
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 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 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 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 分组成。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 格式里,字数也有限制。
想一想: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朝代 西周 秦朝 元朝 明朝 制度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设三司
思考:你能发现我国古代地方行政
制度演变总的趋势是怎样的?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三、发展经济
1、农业:引进了南美洲的玉米、甘薯、
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 (1)棉织业在明代已
从南方推向北方 (2)苏州是明代的丝织 业中心 (3)景德镇是全国的制 瓷中心。
为监视臣民,朱元璋、明成祖分别设 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 厂卫设有监狱、法庭,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 对犯人采用剥皮、抽筋、 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刺心等酷刑,制造了大量
冤错案。
廷杖
明太祖时,为了提高皇帝的权威,采用“廷
杖”惩处大臣。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
是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
(4)影响:
材料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 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影响:脱离了实际,禁锢了思 ——顾炎武 想,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部编版统编七下历史第14课知识点提纲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与发展
第十四课明朝的统治(1368年--1644年)
一、明朝的建立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
都应天府(今南京),他就是明太祖。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目的:为了巩固统
治)
1、政治上:①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②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
六部直接向中央负责。
2、设置特务机构—锦衣卫
①目的:为监视官民;
②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约束;
③职能: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
镇压官民。
④发展: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
这两个机构合成“厂卫”。
⑤作用: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3、实行八股取士
①目的: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加强思想控
制;②考试内容: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③答题要求: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
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④答卷格式:八股文。
⑤危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的
发展。
二、经济的发展
1、农业: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
薯、花生和向日葵;
2、手工业:①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②制瓷业
中心:景德镇。
3、商业:①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②出现了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
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22张PPT)
是否赞同他的评论? 赞同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
经书,不讲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 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①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
③考中做官的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④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材料一: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故吾以为明太祖以制义取士,
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材料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
皇帝 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
我无孔不入, 无所不在!
思想上——八股取士 科举考试的变化
隋朝创立 以隋炀帝开设进士科为标志
唐朝完善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科目 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亲自面试考生
宋朝发展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明朝
?
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
1、考试内容 考试范围: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 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地方:取消行省,设三司
中央
布政使司(民政和财政) 按察使司(司法) 都指挥使司(军务)
中央
在中央: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了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②将 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 事大权。
皇帝
殿阁大学士
吏 中央户:废丞礼相,权归兵六部 刑 工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学习目标
1. 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2.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 3.正确认识明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的影响。 4. 重点:明朝加强君权措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堂笔记一、明朝的统治1.1、朱元璋在明朝初年的发展及特点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实行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如中央化的行政改革、土地制度、科举制度、赋税制度等,促进了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
1.2、朱元璋的中央化政策朱元璋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取消了“丞相”“首辅”等地方权力机构,创设了吏、刑、工、兵、礼、户、外、太常、大理、司法等部门,实行“三司、六部”制度,并设立东厂、西厂等机构,监察地方官员的行为,并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1.3、明朝土地制度明朝实行九等田制,规定先授田于乡绅、士子、豪绅、富商等,其余百姓再分田。
同时,朱元璋反对“均输”、“均入”和“万户侯”的制度,保护农民的利益。
1.4、科举制度明朝实行科举制度,禁止世袭官职和买官卖官,从而吸收了大量贫苦士子到官场上任职,使科举制度成为明朝的一项重要制度,为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5、税收制度明朝统治者采用一种称为均输法的税收制度,即“以民力所能负重而征税”的原则,不仅使百姓的负担减轻,而且增加了朝廷财政的支出。
二、明朝的文化与科技明朝时期,文化、科技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繁荣,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家、画家、科学家等。
2.1、明朝的文学艺术明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家、诗人、散文家、剧作家、书画家等,如杨慎、张岱、汤显祖、文征明、唐寅、陈洪绶等等。
2.2、明朝的科技发展明朝时期,科技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出现了各种新颖的发明和创造,如瓷器、海上丝路的开通、气象观测、大航海等。
三、明朝的经济明朝时期,由于朱元璋实行的诸多政策和措施的推行,使得明朝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3.1 、明朝的农业经济明朝时期,由于朱元璋实行的土地制度中所规定的“九等田制”,使得百姓得到了应有的权益,从而增加了土地的耕种面积;又规定“均输法”的税收,使得农民的负担减轻,因此,农业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发展。
3.2、明朝的手工业经济明朝时期,制造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兴起,瓷器的生产工艺不断改进,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纺织和造纸等工艺,也取得了重要的发展。
部编七下历史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随堂练习
1.(江苏泰州)如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 此判断该朝代是( D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2.(2018·湖南邵阳中考)将①分封制、 ②郡县制、③厂卫制、④科举制等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按产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 列,正确的是( A ) A. ①②④③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②④ D. ④①②③
亡,他被迫到寺院里当了和尚,不久
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后来他参加
了反元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
多谋,被推为领袖。他采取“高筑墙,
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 壮大,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像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明朝疆域图(1433年)
小琉球:今台湾。
奴儿干都司:管 辖范围包括今黑 龙江、乌苏里江、 松花江流域等地 和库页岛,治所 在今黑龙江下游 右岸的特林。
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来自业: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
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有名的商帮有 山西的晋商和安徽的徽商。
课堂小结
地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方 分封诸子,监控地方
朱 元 璋
1368年称帝 建立明朝
强 化 皇 权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1.明朝建立
➢ 背景: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 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 时间:1368年 ➢ 人物:朱元璋(明太祖) ➢ 都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2.元朝灭亡
1368年秋,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 元朝的统治。
相关史事:
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知识点梳理与同步练习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知识点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的队伍由东南向北进军,势力不断壮大。
2、明朝建立3、元朝灭亡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元灭亡。
明朝疆域图知识链接: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谁?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知识点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原因: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材料:宰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2、目的:巩固统治3、措施:(1)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地方,撤行中书省,设三司。
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中书省的权力分散;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3)改革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
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可以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4)设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等。
——“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又设立了同类机构东厂。
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对比一下:明朝机构设置小故事大道理:洪武年间,一次,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他:“昨天喝酒了吗?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一一如实回答。
太祖笑道:“说得对,没骗我。
”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
说明:特务机构都由皇帝直接指挥。
4、特点及影响:特点:(1)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2)大权独揽实现后,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课件 (共22张PPT)
D.四书五经
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 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 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 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 说明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明太祖时,为监视官民,设立锦衣卫,授予侦察、 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是一个正式的军 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 和监狱,俗称“诏狱,诏狱里采取剥皮、抽肠、 刺心等种种酷刑。明成祖时还设了东厂,明宪宗 又加设了西厂,三大机构统称为厂卫特务机构。
材料一:东厂设立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由宦官控制,“缉访谋逆、 妖言、大奸恶”,甚至连锦衣卫的活动也在东厂侦查范围内。东厂只对皇 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 之端。厂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酷刑,制造了大量冤案。
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 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胡惟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
胡惟庸是明朝的开国谋臣之一,在 明朝建立初期,被任命为丞相,独揽中 书省大权。他在任期内,结党营私,权 倾朝野,几乎一个人垄断了朝政,对皇 权造成极大的威胁,引起朱元璋忌惮, 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杀了 胡惟庸,并株连九族,牵连致死的人有 三万多,史称“胡惟庸案”。
状元
榜眼
探花
进士
?
童生
殿试
贡士 秀才
会试
举人
原因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措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建立
背景、建立者 时间、都城 元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
• 材料: • 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
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 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发 行新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 • 同时,由于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 河接连决口,泛滥成灾。 • 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 几万人治理黄河。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 ,在工地上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
结果: 皇帝 直接 掌握 全国 军政 大权
2、厂卫制度 (1)目的: 监视官民
锦衣卫 (2)机构:
东厂
明代锦衣卫
东厂公公
电影《锦衣卫》海报
锦衣卫印
厂卫设有监狱、法 庭,对犯人采用剥皮、 抽筋、刺心等酷刑,制 造了大量冤错案。
锦衣卫印
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东 厂、西厂)的设置,是明朝君 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
一、明朝的建立
建立者: 朱元璋(明太祖) 时 间: 1368年 都 城: 应天府(南京)
像义朱的开元璋国皇这帝样灭还参元有加朝时谁过间?农: 民136起8年 汉高祖刘邦灭元朝标志: 攻占大都
汉光武帝刘秀 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
国家初建, 政局不稳, 人心浮动, 我当如何巩 固统治、加 强君权呢?
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景象?
一 新课探究
1.背景
元朝末 年,政治腐 败,社会动 荡,民不聊 生,导致农 民大起义的 爆发
元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一、明朝的建立
建立者: 朱元璋(明太祖) 时 间: 都 城:
灭元朝时间: 灭元朝标志:
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统治》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明朝从1368年建立到1644年灭亡的历史进程。
教材内容包括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加强中央集权、明长城的修筑、郑和下西洋、明末农民起义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明朝时期我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对明朝的历史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明朝的历史了解还不够全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明朝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产生兴趣,但也可能对一些复杂的历史问题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答学生的疑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明朝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明朝时期我国社会的繁荣与困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和批判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加强中央集权、明长城的修筑、郑和下西洋、明末农民起义等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明成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意义,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朝的历史。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明朝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的版图和一些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明朝时期我国社会的繁荣与困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加强中央集权、明长城的修筑、郑和下西洋、明末农民起义等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精品课件
你如何看待丞相制度的废除 积(极方评面价:)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强化
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消极方面:
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会的兴衰完全 维系在皇帝身上,而且皇帝一人精力、 能力有限,影响政府效能,影响了社会 的进步和发展。
(3)改革官制之军事方面: 为分散兵权(目的),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 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 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 掌握了军事大权(作用)。
• 思考:朱元璋为什么杀胡惟庸?
“自秦始置丞相,无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 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 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 当。”
——明太祖《皇明祖训》 旋踵:调转脚跟,比喻时间极短
颉颃( xiéháng):泛指不相上下,相抗衡
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
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
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
给之也,其孰与不足乎?
饔飨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
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
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
②葡萄牙人传到越南,东莞人陈益或
者吴川人林怀兰再传入广东;③西班
牙人从美洲传到吕宋,长乐人陈振龙
再传入中国福建。
清代陈世元《金薯传习录》载,明万
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商
人陈振龙在菲律宾群岛的吕宋岛,购
得薯藤数尺,编入藤篮,混过关卡后,
经七昼夜航行返回福州。
2、手工业
棉纺织业向北推进, 棉纺织业 苏 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 绣 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南京)。
朱元璋强化皇权
●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还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
●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五官任命的权利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
明成祖时设立了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制度。
科举考试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