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修订稿

合集下载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案例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案例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案例在我们村有个叫小阳的孩子,他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就把他留在奶奶身边。

这小阳啊,刚开始的时候就像个小刺猬,浑身是刺,不太好接近。

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在村里的小学。

那时候他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别的孩子课间都在嬉笑打闹,他就低着头,自己在本子上乱画。

有一次,学校组织活动,大家都组队玩游戏,可没人愿意跟小阳一组。

我就凑过去问他想不想跟我一组,他眼睛里满是怀疑,小声嘟囔着:“你为啥要跟我一组?”那小阳说话的时候啊,都不敢看我,眼神躲躲闪闪的。

后来我才知道,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小阳心里特别自卑。

他觉得自己就像个没人要的小可怜,别的孩子都有爸爸妈妈疼,自己只有奶奶,而且奶奶年纪大了,很多时候也不能完全理解他那些小想法。

从那以后,我就经常去找小阳玩。

我会给他带一些从城里带回来的小零食,像那种带卡通图案的小饼干,他一开始还不好意思接呢。

我就故意逗他说:“你要是不吃,这小饼干可就哭鼻子喽,它专门从城里跑来想被你吃呢。

”他听了这话,“噗嗤”一声笑了,这才慢慢接过饼干。

我还给他讲外面世界的趣事,什么大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像巨人一样,还有会在马路上跑的“大铁盒子”(汽车)。

小阳听得眼睛放光,他特别好奇,总是缠着我问这问那。

我发现这孩子其实特别聪明,就是缺乏关注和引导。

有一次,我带他去山上放风筝。

那风筝是我专门给他买的,上面画着超级英雄。

小阳拿着风筝,在山坡上跑啊跑,那小脸蛋跑得红扑扑的。

风筝飞起来的时候,他高兴得又蹦又跳,大声喊着:“看,我的超级英雄飞起来啦!”那一刻,我看到他眼里有了自信的光彩。

慢慢地,小阳变了。

他在学校开始主动和同学们说话了,也不再是那个总是低着头的小可怜。

他的成绩也越来越好,老师都夸他像换了个人似的。

有一次他还跟我说:“叔叔/阿姨,你就像我的爸爸妈妈一样,我以后也要像你给我讲的那些人一样,做个厉害的人。

”你看,其实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啊,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多陪陪他们,给他们讲讲外面的世界,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是被人爱着、关注着的,就像小阳这样,一颗封闭的心也能重新打开,充满阳光。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随着破落户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成员之间发生了分离,给孩子们带来了许多不便和负担。

由于家长离开家乡,大多数家里没有人照顾孩子,造成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出现,这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本案例以A小学的一名留守儿童为例,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和研究。

该学生姓朱,11岁,现在正在上小学四年级,2018年9月进入学校,成绩一般,有时会闹腾,缺乏安全感,学习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朱同学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一直“独自”在家。

从小家里一直没有一个稳定的管教环境,也缺乏父母的温暖和关心。

因此,他更加缺乏安全感,放任自己,不喜欢社会接触和穿衣服,这些都是他的心理状态表现。

在学校的情况下,朱同学的表现很活跃,在课堂上经常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后也主动参与活动。

但是在一些完成学业的任务上,他表现得比较消极,并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经常落后于同学。

在日常教育中,学校采取了主动式干预的方法,建立了开放的教育环境,重视和调整孩子的心理状态,通过积极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有很大的提升。

首先,教师在平常的作业量并不大,但朱同学家庭压力大,学习成绩并不理想,教师们及时调整课程安排,给孩子指定一个合理的课程安排,并学习各种技能,及时帮助孩子弥补学习上的短板,以提高他的学业成绩。

其次,学校在课堂外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安排心理老师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充分调动孩子的内心动力,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们可以安心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放松心情,让他们更好的与外界沟通。

最后,学校在课外组织了一些家庭教育活动,邀请家长参加,分享经验,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观念,完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有效地促进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总结起来,学校采取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通过建立良好的调整环境和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使孩子们的心理得到很好的跟踪和调整,有效地提高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们的成长提供了健康的心理环境。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精选20篇)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精选20篇)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精选20篇)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篇1一、问题表现:安某,男,15岁,九年级(5)班学生,父母离异,判给父亲,但父亲在外打工,跟叔叔二人居住。

说话、打架,多动。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发现他这怪僻的性格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缺少家庭教育;二是补偿式的父爱,每次父亲回来就是给他生活费及零花钱,对于他物质上的要求尽全力满足,但对于学习基本不提,品德教育从不过问。

三是学习疏于监督,养成了随心所欲,无所谓的习惯。

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1)走进心灵,倾注无限关爱。

我真心实意地走进他的心灵,从心灵上关心他的健康成长,驱除他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

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

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

(2)拒绝训斥,力行宽容教育。

在他犯错误时,及时对其进行帮助教育,心对心、面对面的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

在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书写潦草,丢三落四,迟到早退,纪律松散的情况下,对其尽量减少训斥,力争能抽出时间和他谈心交流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宽容他,或将作业量和难度降低。

对他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

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经过家长、我以及同学们的努力,基本消除了对学习的厌恶情绪,上课能发言了,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数学作业正确率高了,单词听写能过关了、作文水平提高了,成绩有较大起色。

农村单亲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农村单亲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农村单亲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近年来,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单亲留守儿童问题。

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一个真实案例作为例子,探讨农村单亲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分析解决方案。

案例背景:小明,一个12岁的农村单亲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

小明的家庭生活贫困,生活条件艰苦。

由于缺乏照顾和关爱,小明在学业上存在困难,学习成绩下降,同时也在心理健康方面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问题分析:农村单亲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

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指导,这些孩子往往面临学业困难、心理压力以及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社会应该加强关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这些孩子。

解决方案:1. 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2. 心理辅导与关爱农村单亲留守儿童需要得到心理辅导和关爱。

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专业心理辅导员,为这些孩子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同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与学校合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单亲留守儿童提供亲情关怀。

3.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父母在外打工是导致农村单亲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对农村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导。

通过开展培训课程,帮助父母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他们在教育方面的能力。

4. 民间组织的参与农村单亲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民间组织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提供资金支持、教育帮助和其他形式的支持。

同时,通过与学校和政府合作,形成合力,为这些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结论:农村地区的单亲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提供心理支持和关爱、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以及鼓励民间组织参与,可以改善这些孩子的教育状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个案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个案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个案一、研究背景近几年,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不得不背井离乡,都外出打工或在外经商,把监护和“家教”的重任交托给这些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亲朋,甚至是由其兄妹互相照顾或根本就无人监护。

因而,学校随之便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学生。

据研究结果表明:很多的“留守学生”存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缺乏良好的竞争意识,很自卑,合群困难,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

在一些人的眼里甚至逐步变成了“差生”的代名词。

“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值得学校、家长和社会注重的问题。

二.案例介绍吴明誉是我校二年级的一位女同学,她长着眉清目秀,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即使你提问她也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

学习成绩也一直停滞不前。

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

三、家庭背景吴明誉是一个典型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子女,父母亲长期在成都打工,平时很少回家,一年只有工厂放假才回来一次,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生活。

吴明誉平时和乡下的爷爷一起生活。

爷爷平时对吴明誉宠爱有加,因为祖孙两辈之间年龄相差悬殊,加上爷爷读书不多,根本无法对吴明誉实行学习辅导和正常教育,思想上的交流和人格的培养基本无从谈起。

四.案例分析通过我的观察、家访、交谈,我发现吴明誉身上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爷爷的过度溺爱,事事迁就她,缺少严格的监督,这就造成了她胆小怕事、自卑又合群;其次是补偿式的父爱母爱,每次父母回来就给她大量的零花钱,对于她物质上的要求有求必应,但因为回来时间短,对于学习和思想方面的教育就很少了。

五、辅导策略。

1、用爱心消除心理障碍。

教师的爱,是无穷的力量,她能驱走寒冷,送来温暖;她能消除障碍,平治道途。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一、一般资料:陆某,男,十二周岁,六年级学生,身高体重匀称,没有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母亲在他十岁时出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把他和妹妹留给年过花甲的爷爷奶奶照料。

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精神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陆某成绩不好,可以说是班内成绩最差的学生,平时上课不是发呆就是睡觉。

班内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而且老是被比较强势的同学欺负。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妈妈和爸爸经常吵架,有时妈妈生气了就会走个一两天,然后爸爸再去把妈妈接回来,可是,这次……我到现在都不愿相信我妈妈会不吭一声地丢下我和妹妹,每次放学回家的路上我都会想:妈妈应该在家正做饭吧;每次睡觉前,我都告诉自己,明天醒来妈妈就会回来了吧;这么久了,妈妈怎么还没消气呢?我和妹妹这么想她,她难道不想我们吗?每天,这些问题就在我的脑子里转呀转个不停……三、观察和他人反映陆某看起来不是很有精神,虽然他一直低着头说话,但能感受到他心里承受着痛苦。

叙述中他暂停了几次,好像是在稳定自己的情绪,压抑着不让自己哭出来。

据陆某同学和家人反映:陆某以前虽然成绩不很好,但也能保持在班级的中游,他酷爱运动,乒乓球在四年级时还获过奖,学校运动会的跑道上也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现在的他,不爱说话,喜欢发呆,不像以前那么爱玩了。

平时总是闷头闷脑的,你问他为什么,他也不说。

四、评估与诊断评估与诊断:创伤后的适应不良创伤后的适应不良:人类经历过重大创伤事件后,很容易导致社会适应不良问题。

一般创伤性事件可以划分为四类:人为灾难,自然灾难,暴力,其他生活事件。

有些生活事件,虽然没有超出人类经历的正常范围,但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压倒性的和可怕的,这些人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和无助感。

比如失业、被解雇、长期伙伴关系的结束或离婚、审判不供货期人的意外死亡等。

遭受创伤后,可能会在行为、情绪、认知、生理等发面表现出明显的症状。

比如抑郁、悲伤、消极的认知、疏远外界、不思学习等。

2024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2篇)

2024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2篇)

2024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尊敬的家长们、教师们及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X,今天非常荣幸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____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话题。

首先,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什么是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离家外出打工,无法陪伴孩子成长。

然而,相对于过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留守儿童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据统计,全国范围内约有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遭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

心理健康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对留守儿童来说更是如此。

因为他们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更容易产生孤独、焦虑、自卑、不安全感等负面情绪。

为了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家庭教育是培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父母应时常关注孩子的情绪和需求,积极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提供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

同时,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其次,学校教育也应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场所,为了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学校应该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关怀和心理支持。

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他们参与团队合作、互动交流,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除了家庭和学校的努力,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支持服务;社会组织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社交机会和心理支持;媒体可以通过宣传报道,提高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

只有社会各界通力合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最后,留守儿童自身也要积极主动地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他们应该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自习、读书、参加兴趣班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能力;还可以通过参加社区活动、结识新朋友来扩大社交圈子,化解孤独感。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摘要: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离开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孩子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交由祖辈或亲戚(甚至是无血缘关系的他人)监护接受教育,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

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本案例记录了对我所教班级的一名表现很极端的留守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成功转化的过程以及我的一些感悟。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

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

留守儿童中的79.7%由奶奶、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

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孤独无靠心理、产生怨恨父母和心理等。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而心理问题最值得关注。

一、基本情况本案例分析的是我在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健康宣传时接的个案,案主是射阳县小学四年的学生郑裕国,男,11岁,父母离异的留守儿童,常年与奶奶相依为命。

性格孤僻,不爱与人沟通,有不良的行为习惯。

学习成绩为班级倒数,总是不能及时完成作业。

情绪偏激,时常会顶撞老师,也时常不回家吃饭、缺课。

二、个案分析通过询问同学、家访以及对其本人的简单交流,了解到郑裕国是一个很“可怜”的留守孩子。

从出生开始便没有妈妈的呵护,父亲长年在外务工并且从不关心他的成长,更谈不上家庭教育,也不曾有经济帮助家庭,家中仅靠奶奶的“五保户”收入与社会救助来维持生活。

家访农村留守学生后的心理疏导案例分析

家访农村留守学生后的心理疏导案例分析

家访农村留守学生后的心理疏导案例分析背景介绍随着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农村儿童被留守在家中,很多父母为了谋得更好的生计选择到外地打工,留下他们的孩子在农村生活。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亲情的陪伴,思乡心理,人际交往不足和教育资源的不平等等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一些社会组织和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心理疏导工作,通过开展家访和心理辅导活动来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增强心理韧力和适应能力。

案例背景小明,14岁,初二学生,居住在一个农村小村庄里。

他的父母因为经济原因已经在城市打工多年,很少回家,由他的爷爷奶奶照顾。

小明平时生活单调,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电视和听音乐。

学校毗邻小明家,对于小明来说只是一处“工作场所”,没有与学校师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学习上,他一直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对于数学这门课表现得尤为差劲,也没有任何想要提高自己成绩的动力和自信心。

家访过程在学校的推荐下,专业老师主动与小明家长取得联系,说明访问目的,并确定了访问时间和地点。

教师到达小明家后,首先接触了小明的爷爷奶奶,了解到小明长期生活在父母不在身边的状态下,表面上看起来很淡定,不过内心上十分孤独。

接下来,教师找到小明,并尝试与他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小明认为自己学习不好,没有自信心,和学生们的关系也不大好。

教师问他最喜欢的课程是什么,他回答:体育课。

接着教师问他为什么喜欢体育课,他回答说:因为能与同学们在一起玩。

教师顿时明白了小明最需要的是良好的社交关系。

在与小明交流的同时,教师也从小明的表现中发现了他对音乐表演很感兴趣,于是就鼓励他在学校活动中表现自己,增强自信心。

教师也着重向小明的爷爷奶奶介绍了一些小明心理健康需要的常识,告诉他们可以通过和小明多沟通、鼓励、肯定他的可以和努力来帮助小明增强信心和勇气。

效果通过与小明的交流,教师了解到了小明的心理问题,帮他找到了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

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心理辅导个案辅导对象:中江县万福小学一年级男生张XX辅导对象的问题行为描述:学生张XX,父母均在外打工,平日里都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走读,学习成绩一般,不喜欢和同学交往。

作为一个男同学,在校表现说得过去,但性格比较孤僻,很少和同学交往。

更需要注意的是他很喜欢逃学,一般情况周一是不到学校正常上课的。

通过我家访了解到,他在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不做家务、任性、玩心重且动辄就对爷爷奶奶发火的孩子。

曾经为了晚餐没有好菜,硬是让爷爷骑车到镇上买了卤菜回去。

帮爷爷到小店买过一次烟,收了爷爷十元的“辛苦费”。

爷爷奶奶说到这个孙子,显出无可奈何的神情,同时,我分明看到她们眼中有的只是爱怜,并没有一点儿要改变现状的意思。

鉴于该学生的上述乱花钱与逃课行为,我于2007年10月将该生确定为辅导对象,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辅导工作:一、全面搜索,挖掘他的所有资料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学生作为一定的社会范围、特定的社会时期下一个与家庭、学校、教师、同学以及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媒体相联系的“点”,受到各方面或明或暗的影响。

为此我主要从张XX本人、家庭、教师、同学四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记录如下:(一)张XX的自述及问卷情况综合记录“留守”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学生群体,经我对张XX的调查做如下调查记录:1、双亲外出谋活,自己在自理能力方面有一点提高,已知道自己穿衣吃饭。

2、个性偏激。

自己常常忧郁孤僻,心胸狭窄,骄横跋扈。

3、自主能力不强。

自己经常会好吃懒做,眼高手低。

4、信念模糊。

自己常常心态不稳,行动盲目,经常不考虑事情结果,从而令自己染上了逃课等恶习。

但他心中知道这是不对的。

5、对自己感兴趣之事往往能够全力以赴,对不感兴趣之事则一点也不想做,性格容易冲动。

6、喜欢于体育方面的运动,而讨厌在其他课堂上认真听课,打不起精神,一上课就打呵欠。

(二)张XX家长反映情况综合记录1、张XX的父母说:“自己的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可能是爷爷奶奶太宠的缘故,他一般从小脾气就不大好,受不得一点气,现在连我们的话他也听不进去。

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案例(2篇)

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来自我国西部农村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和年迈的祖父母一起生活。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小明性格孤僻,学习成绩较差,经常逃学,甚至有吸烟、打架的不良行为。

学校和当地政府了解到小明的困境后,决定为他提供关爱和教育支持。

二、关爱措施1. 建立关爱小组学校和当地政府成立了关爱小组,由教师、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负责对小明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全面关照。

2. 定期家访关爱小组成员定期走访小明家,了解他的生活状况,与祖父母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3. 开展心理辅导针对小明孤僻、自卑的心理,心理咨询师为他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树立自信,走出心理阴影。

4. 组织课外活动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篮球、足球、书法、绘画等,培养小明的兴趣爱好,丰富他的课余生活。

5. 建立学习小组学校为小明成立学习小组,由成绩优异的同学辅导他的学习,帮助他提高成绩。

6. 开展亲情电话活动定期为小明开通亲情电话,让他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视频通话,增进亲子关系。

三、效果与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关爱和教育,小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 性格变得开朗,乐于与人交往;2. 学习成绩稳步提高,逐渐摆脱了后进生的标签;3. 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再吸烟、打架;4. 亲子关系得到改善,小明与父母的关系更加亲密。

然而,在关爱教育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 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但实际操作中,关爱资源分配不均,部分留守儿童仍处于困境;2.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为突出,需要更多专业的心理辅导资源;3. 留守儿童教育需要长期关注,不能仅靠短期活动就能解决问题。

四、建议1. 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投入,确保关爱资源分配均衡;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留守儿童心理素质;3. 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形成合力;4. 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长效机制,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第2篇一、背景介绍小明,一个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留在了家乡。

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案例分享

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案例分享

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案例分享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案例分享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加大,越来越多的家庭被迫面临由于务工、离异等原因导致的留守儿童问题。

这些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而对这些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干预,是当前社会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以下是我近期参与的一起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案例分享,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疏导工作。

1.案例背景小明(化名)是一名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他的父母都在外地务工,长期不能回家。

小明只能在幼儿园生活,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

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小明经常表现出孤独、沉默和情绪低落的状态,老师们观察到了他的异常行为,并及时进行了干预。

2.观察与评估针对小明的情况,幼儿园的老师们首先进行了全面的观察与评估。

他们发现小明在与其他孩子交流时显得非常拘谨,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出现了一些退缩的行为。

这些观察数据为之后的疏导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

3.疏导过程针对小明的情况,幼儿园老师制定了一系列的疏导计划。

他们利用游戏、绘画等方式,帮助小明放松情绪、表达内心。

老师们也多次与小明进行心理沟通,鼓励他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感受。

通过这些努力,小明逐渐展示出了积极的变化,他开始主动与其他孩子交流,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心态也逐渐变得阳光起来。

4.总结与回顾通过这个案例的疏导工作,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老师们的用心与努力。

他们从观察评估开始,逐步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疏导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这个案例也提示我们,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耐心的沟通,更需要全面的团队协作和家长的积极配合。

5.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工作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孩子们的行为表现,更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只有真正理解并关爱每一个留守儿童,才能有效地进行疏导工作。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实践对策》_教案微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实践对策》_教案微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实践对策》教案
目标:
1、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2、知道如何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过程:
1、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2、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实践对策
(1)利用儿歌、故事进行教育引导
(2)引导全体幼儿积极参与游戏
(3)积极为幼儿营造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4)认真做好监护人沟通工作
(5)利用相关绘本阅读材料进行教育引导
结束:
结语:通过丰富多样的方法,不断缓解和改善幼儿内心孤僻、自卑等不良的情绪,同时还需引导监护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才能有效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成长。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2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2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一、案例背景:我所从事的是农村教育工作,农村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农村小学又是整个教育的关键和难点。

近几年,经济飞速发展,农民外出打工已成热潮。

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的问题却日渐突出。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

身为一名一线班主任,关爱留守儿童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面我想就工作中的一个案例,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二、案例描述刘欣雨,从小活泼可爱,乖巧伶俐。

可在她上一年级时爸爸妈妈为了让一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双双外出打工。

她从此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爸爸妈妈每年只来家两次,就是中秋节和春节。

小张琪成了一名留守儿童。

2016年新学期我接这个班的时候,她经常不完成作业,通过观察,我发现她课堂上几乎不发言,经常走神;课外几乎不说话,独来独往,而且眼神中略带忧郁。

即使老师问她问题,她也只是点头或摇头,要不就是简短的几个字。

8岁的孩子,该是天真烂漫的时刻,为何孩子小小年纪,眼中有一种忧郁?这不是一个8岁孩子所有的,孩子内心是一种怎样的痛啊!如何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还原一个健康快乐的她,成了我困扰于心的一个难题。

三、主要做法(一)经过调查后,我决定召开“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班队会,营造一种氛围,给孩子创造倾诉的机会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上“请关爱留守儿童”几个大字,告诉大家什么叫“留守儿童”。

然后我说:“孩子们,不管是爸爸妈妈在外打工,还是父母离异,亦或父母亲不健在,其中的过错都不在我们。

爸爸妈妈在外打工时为了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看到孩子们涨红的小脸,我趁热打铁,说“没有父母陪伴的日子,你们多么的不容易啊,老师打心眼里佩服你们。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三)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贫困地区城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究与研究》课题组一、基本情况陈云锋:男,1992年11月15日生,居住贵州省大方县理化乡法乐村十三组。

他4岁时,由于家庭所迫,父母前往广东打工,将其丢在云锋的伯父家,从此陈云锋过的是留守儿童的生活,1997年9月,5岁的陈云锋开始了自己的读书生涯……该同学性格粗暴,在校不认真学习,成绩较差,一贯喜欢打架斗殴,逞强不示弱,不服从学校管理教育。

二、个案情况1997年9月,陈云锋就读理化乡慧能希望小学(龙井民校)一年级,当时因为成绩差,在该校一读就是两个一年级,读完第二个一年级之后,升学到二年级,转学大方县理化乡石牛村大土组大土私校就读,2000年9月就读大方县羊场镇羊场小学三年级,由于爱逃课,老师对其怒骂,甚至老师反感他,因此厌学而逃跑,由于不敢回家,就露宿在家乡的坡上三天,其伯父为他四处寻找。

最终陈云锋在羊场小学只读了一个学期都不满,未完成三年级而辍学。

由于其伯父比较注重教育,于是2001年9月再次送陈云锋到大方县理化乡法乐小学就读三年级,才读完三年级第一学期,因在家不做完假期作业,不敢去学校报名,于是三年级又未完成。

2002年9月,又回到大方县理化乡法乐村慧能希望小学就读三年级,终于在该校完成了三年级,升学到了四年级,又因成绩不好,重新又复读了一个四年级,最终在该校五年级、六年级依次升学毕业,最终耗时10年时间,总算完成小学学业。

陈云锋在就读小学期间,主要表现为:不仅爱偷邻居的鸡蛋、还爱乱到人家楼上偷玉米、粮作物等背到街上倒卖,期间还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打架等行为,在果子成熟之际,看中谁家的果子好,就上树采摘,有人叫不准摘的话,就在树上损坏果树,折断树枝,曾经还因此还从树上摔下,导致大腿骨折。

其伯父还多次给陈云锋的父亲写信,要求及时回家带孩子,实在承受不住这个“败家子”了。

2006年7月,陈云锋通过小升初考试,成绩语文、数学加在一起总分为42分,在理化乡的所有学校,由于陈云锋调皮捣蛋,臭名远扬,加之成绩不好。

2022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

2022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

2022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G625.5 A1004―0463(____)21―0037―01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广泛重视。

尤其是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在心理上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得比较自卑、胆怯。

如果在教育实践中,不及时地引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谈几点感受。

一、教育案例分析1. 我当官了。

班上有一名学生辉,性格倔强,有点偏激,比较厌学,由于贪玩,作业经常拖拉,考试成绩不理想。

在班上他是老师经常批评的对象。

因此对学习没有多少积极性。

一次偶然的机会,生活老师让辉当上了生活小组组长,这让他激动不已,并有了出色的表现。

由此,我发现这些被教师忽视的学困生群体,他们的内心是多么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

因此,我以此为契机,在班级好好地表扬了他,他格外的兴奋,表现更好了。

每个班级都有这样的后进生,由于偷懒、调皮、不守纪律等,使得这些学生成绩不理想。

在老师和别的同学眼中,他们是坏孩子,看到的尽是缺点,没有优点,因此他们经常感到自卑,没有信心。

如果老师长期训斥他们,批评他们,那只能是让他们感到更加自卑,破罐子破摔,越走越远,最终对家庭和社会带来无穷的问题。

与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教育方式呢,用我们充满智慧的双眼,及时地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点滴进步,适时地给予表扬和赏识,帮助他们树立目标,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让他们看到自己努力的希望。

2. 妈妈,您在哪儿。

班里婷娟同学,来自单亲家庭,平时比较孤独、自卑、胆怯。

在她的记事中,妈妈总是痴痴呆呆的,更别提对母爱的诠释了。

由于父亲忙于生活,经常外出打临工,因此无法在家照料她,懂事的她除了学习还要照看生病的妈妈,帮干家里的农活。

生活艰苦的她,穿着比较俭朴,同学都不愿与她交往,甚至都不喜欢和她坐同桌,这使得她总是独来独往,不太合群,感到无比的孤独、自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教育案例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一般资料:
陆某,男,十二周岁,六年级学生,身高体重匀称,没有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母亲在他十岁时出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把他和妹妹留给年过花甲的爷爷奶奶照料。

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精神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陆某成绩不好,可以说是班内成绩最差的学生,平时上课不是发呆就是睡觉。

班内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而且老是被比较强势的同学欺负。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妈妈和爸爸经常吵架,有时妈妈生气了就会走个一两天,然后爸爸再去把妈妈接回来,可是,这次……我到现在都不愿相信我妈妈会不吭一声地丢下我和妹妹,每次放学回家的路上我都会想:妈妈应该在家正做饭吧;每次睡觉前,我都告诉自己,明天醒来妈妈就会回来了吧;这么久了,妈妈怎么还没消气呢我和妹妹这么想她,她难道不想我们吗每天,这些问题就在我的脑子里转呀转个不停……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陆某看起来不是很有精神,虽然他一直低着头说话,但能感受到他心里承受着痛苦。

叙述中他暂停了几次,好像是在稳定自己的情绪,压抑着不让自己哭出来。

据陆某同学和家人反映:陆某以前虽然成绩不很好,但也能保持在班级的中游,他酷爱运动,乒乓球在四年级时还获过奖,学校运动会的跑道上也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现在的他,不爱说话,喜欢发呆,不像以前那么爱玩了。

平时总是闷头闷脑的,你问他为什么,他也不说。

四、评估与诊断
评估与诊断:创伤后的适应不良
创伤后的适应不良:人类经历过重大创伤事件后,很容易导致社会适应不良问题。

一般创伤性事件可以划分为四类:人为灾难,自然灾难,暴力,其他生活事件。

有些生活事件,虽然没有超出人类经历的正常范围,但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压倒性的和可怕的,这些人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和无助感。

比如失业、被解雇、长期伙伴关系的结束或离婚、审判不供货期人的意外死亡等。

遭受创伤后,可能会在行为、情绪、认知、生理等发面表现出明显的症状。

比如抑郁、悲伤、消极的认知、疏远外界、不思学习等。

五、心理健康辅导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相关人员及求助者的协商,确定如下辅导目标: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改变不良认知从认识上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变故,从而正常适应社会生活。

最终目标与长远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心理健康辅导方案的制定:
1、与辅导对象签订保密协议和康复协议,让辅导对象倾诉
在开始正式辅导之前,与陆某签订保密协议,鼓励他倾诉自己的创伤,耐心、真诚的一步步引导他诉说,一边诉说,我一边记录:了解他的重大心理创伤,他现在有什么不良心理反应,他有没有改变现在心理状态的意愿……
并且告诉他,创伤后这种心理反应是正常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是完全可以康复的。

同时,要求陆某回家后每天回答下面五个问题,并记录结果:
2、着重解决辅导对象的各种创伤反应
创伤事件发生后,这些事情总是萦绕于怀,而无法停止去想它,试图忘记它反而使自己想得更多,这种状态属于强迫创伤反应,即让自己不断重历创伤,持续这种反应不利于辅导对象的恢复。

所以,在询问了陆某的情况后,我建议他尝试用下面定位技巧来应付:①转移法②定位气体法③定位物体法
3、引导辅导对象做生命线练习
在辅导对象能够较好的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和生理反应后,可以进一步引导辅导对象做生命线的练习,帮助他们回顾自己,重拾生活的目的感和信心。

在做完生命线的练习后,我告诉陆某,既然前面能成功的应对这么多的挫折,这次创伤事件也一定可以克服。

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时间,积极的面对生活,不要因为创伤而让自己停滞不前。

4、帮助辅导对象了解创伤事件
让辅导对象意识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后,鼓励辅导对象与事件做一个心理了结。

根据陆某的实际情况,我建议他采取了写信法和生命之河法,与过去了结。

5、帮助辅导对象恢复正常的生活与人际交往
让辅导对象意识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后,辅导人员可以尝试帮助辅导对象重新恢复正常的生活和人际交往。

在这过程中,我给陆某布置了以下作业:
①每天晨跑,坚持打几场乒乓球;②每天向三个人微笑并问候他们;③为自己的努力给自己一些小小的奖励和鼓励;④每天写下自己的心情日记,看是否一天比一天好转。

6、进一步帮助辅导对象改变认知,积极面对将来
7、对付到对象进行跟踪、反馈、直至其完全恢复。

辅导员要不定期地对辅导对象进行追踪了解,看看他们的创伤问题是否得到基本恢复,并对他们作业的实施给予必要的监督与指导。

通过回访与跟踪,发现现在陆某的精神状态已经有了改观,看起来也积极活跃了很多,心理健康辅导已经基本达到预期目标,辅导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