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孟子的故事

合集下载

孔子和孟子的成语故事

孔子和孟子的成语故事

孔子和孟子的成语故事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他提出了许多关于
教育、政治、伦理道德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孔子在鲁国教书育人,有一天,他的学生问他,“孔夫子,为什么您要教书育人呢?”孔子回答说,“我希望能够使天下的人都能得到教育,就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普照万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受益,这也正是成语“春风化雨”这个成语的来源。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孟子。

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他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孟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孟子的弟子问他,“老师,您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孟子回答说,“最重要的是仁义道德,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仁义道德,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孟子非常重视仁义道德,他认为这是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正是成语“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个成语的来源。

通过讲述孔子和孟子的成语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观点,还可
以从中体会到他们对教育、道德的重视。

他们的故事和言论,不仅激励着后人,也成为了许多成语的来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希望我们能够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中汲取智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孔子孟子的成语故事

孔子孟子的成语故事

孔子孟子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形式简洁、言此喻彼、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从小让孩子学习成语可以丰富文化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孔子孟子的成语故事。

孔子孟子的成语故事1:登堂入室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无聊!"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孔子孟子的成语故事2:鸣鼓而攻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 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孟子的成语故事3:以强凌弱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 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孔子孟子的成语故事4:东家之丘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关于孔子孟子的故事有哪些

关于孔子孟子的故事有哪些

孔子孟子都是我国古代上伟大的思想家,以及哲学家。

那么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孟子的故事有哪些,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故事孔子学习非常的刻苦,并且要完全掌握知识的精髓深意才能满意。

有一次,孔子向鲁国的著名乐师师襄子学习弹琴,孔子一连十天练习同一首音律仍然没有要求开始学习新的乐谱曲子。

一日,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已经可以开始学习弹奏新的乐曲了。

”孔子反对道:“我虽然熟悉了弹琴的形式。

但是还没有掌握演奏优美音律的方法啊。

”又过了段时日,师襄子建议孔子:“你现在已经掌握演奏音律的技巧了,可以开始学习弹奏新的乐曲了。

”孔子继续反对说:“我还要掌握如何领会演奏音律时的意境啊。

”这样又过了段时日,师襄子催促说:“你已经领会到这首音律的意境了,可以开始学习弹奏新的乐曲了。

”孔子则肃穆地回答:“不,我还没有感受到这首曲子作者的思想。

”然后又过了段时日,不待师襄子催促,孔子恍然大悟的说:“我感受到这首曲子作者的思想了,雄姿英发,帝王之相,古时的圣贤之王啊。

这只能是周文王的乐曲吧。

”师襄子闻听后,佩服得五体投地,赞赏道:“您说的很对,这首乐曲就是周文王的《文王操》啊。

”孟子见梁襄王的故事孟子见了几次梁惠王后,又见到了梁襄王。

这个时候梁惠王应该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梁襄王即位。

在他即位不久,孟子马上就找到了他。

两人见了面,谈了一会儿话,孟子就出来了,出来的时候,孟子说:我怎么看梁襄王这个人,怎么也不像一个国君的样子。

我还没走到他跟前,他突然就问我,天下要怎么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只要天下统一了,自然就安定了。

然后他又问我,那谁能让这个天下统一呢我说,只有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就能让天下统一。

他又问我,谁会归附这样的人我说,天下的百姓都会归附这样的人。

大王你知道田里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到了夏天,几天不下雨,禾苗缺水死了。

遇到大雨,又重新开始生长,且长势喜人。

你说,有谁可以阻止禾苗的生长呢放眼天下,当今的国君中,没有不喜欢杀人的。

如果你可以做到不杀人,百姓自然都会来归附你,而且还会翘首期盼你的到来。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故事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自幼聪慧过人,深受周朝礼乐文化的熏陶。

他十分重视教育,提倡“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孔子的故事中,有一则著名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故事。

有一天,孔子在行走时遇见了一位老者在田间劳作,孔子便向老者请教农业知识。

后来,他又遇见了一位年轻人在学习弓箭射击,孔子也向他请教。

最后,孔子又遇见了一位妇人在织布,同样向她请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是谁,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孟子,名轲,字子思,生于公元前372年,是儒家学派的继承者。

孟子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

他主张君子之道,强调仁义道德。

孟子的故事中,有一则“梁惠王问仁”的故事。

梁惠王问孟子,如何才能使国家安定、人民安乐。

孟子回答说,只要王者能以仁义治国,尊重人民,爱护百姓,国家就能安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仁义道德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不仅在中国古代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他们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也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后人的启示。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古代的传说,更是对我们的思想启迪。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对我们的精神熏陶。

总之,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故事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后人的启示。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古代的传说,更是对我们的思想启迪。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对我们的精神熏陶。

让我们铭记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传承儒家思想,弘扬中华文化。

与孔孟有关的故事名称

与孔孟有关的故事名称

与孔孟有关的故事名称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孔子和孟子是两位备受尊敬的思想家,他们的言行和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孟思想一直被奉为经典,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影响深远。

下面,我们将分享一些与孔孟有关的故事,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

故事一,孔子问礼。

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在山上行走。

突然,他们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前。

孔子停下脚步,指着树林对学生们说,“你们看,这片树林多么茂密,树木之间相互依靠,才能形成这样的一片森林。

这就是‘礼’的道理所在。

”学生们不明白,便问孔子,“老师,您说的‘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微笑着回答说,“‘礼’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依靠。

就像树木一样,彼此相互依存,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

故事二,孟子的慈母故事。

孟子的母亲是一个非常慈祥的人。

有一次,孟子的母亲因为家境贫困,不得已去做衣裳的工作,为了不让孟子受到影响,她总是在孟子睡觉的时候才去做衣裳。

孟子非常感激母亲的辛苦付出,他常常对别人说,“我母亲为了不让我受到影响,总是在我睡觉的时候才去做衣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孟子的慈母教育了他的高尚品德,也让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故事三,孔子的弟子患病。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生病了,孔子亲自前去探望。

他对生病的学生说,“你的病是因为你的心灵不够安宁所致,我会为你祈祷。

”孔子开始为学生祈祷,不久,学生的病情就有了好转。

这件事情让学生们对孔子更加敬佩,他们深信孔子的学识和道德修养能够拯救他们。

这些故事都展现了孔子和孟子的高尚品德和博大智慧。

他们的思想和教诲,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孔孟思想,感受他们的伟大和智慧。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他们的品德和智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孔孟的经典故事

孔孟的经典故事

孔孟的经典故事
1. 孔子拜师求教:孔子年轻时,他非常渴望学习,于是他四处找寻名师。

一天,他来到大夫卜商家中请教。

他刻意用一套温和的询问方式向大夫请教,然而大夫却不屑回答。

孔子并没有气馁,而是微笑着转身离去。

此时,卜商的儿子突然追上孔子,告诉他,他的父亲以前并非如此对待学生,而是因为儿子被孔子的教育所感动,所以想向孔子学习,于是才选择不回答孔子的问题。

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质,他追求真理和知识的态度,即使遇到不合作的人,也不因此而放弃。

2. 孟子的母爱:孟子的母亲非常爱他,为了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她搬家三次。

第一次她搬到了靠近学校的地方,但是孟子不安分,总是爬树玩耍,所以她又搬到了没有树的地方。

然而,这样孟子反而更加顽皮,总是躲在别处玩耍,不去学校上课。

母亲又搬家到了离学校更远的地方,孟子终于被迫放弃游戏,专心读书。

这个故事表达了孟子母爱的伟大,她为了孟子的教育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坚定了孟子追求知识的决心。

3. 孔子鲤鱼之爱:孔子曾经说过,他可以与鲤鱼共渡一生。

有一天,孔子在湖边看见一些人在捕鱼,他感到非常难过,于是他让人驱走捕鱼的人,把鲤鱼放生。

弟子问孔子为什么这样做,孔子说:“我喜欢鲤鱼,所以我不忍心它们被捕杀。


这个故事突显了孔子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他认为一切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以上经典故事展现了孔孟对知识、教育和道德的追求,以及他们的思想和品德的精华。

这些故事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了孔孟学派的重要经典。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孔子和孟子都是古代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那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孔子的故事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千古绯闻——子见南子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南子是当时的绯闻女)。

古之遗爱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 唐朝名相房玄龄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房遗爱)安贫乐道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孟子的故事]孔子孟子5篇

[孔子孟子的故事]孔子孟子5篇

[孔子孟子的故事]孔子孟子5篇孔子孟子一:孔孟个性“读孔子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

”这是著名学者易中天先生对两位先贤的评价。

在他看来,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则个性张扬。

那么,历史上的孔子和孟子是怎样的人呢?孔子小时候家里比较贫穷,他做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

小孔丘刻苦读书、自学成才,养成了谦虚好学的品德。

他向别人请教时总是恭恭敬敬。

成为人人尊崇的学者后,门下弟子三千,他也将这种谦逊的习惯保持了下来。

孔子不仅学识渊博,胸襟也十分开阔,为人宽容大度。

有次在郑国,有人把他形容成“丧家之狗”,孔子也不生气,一笑置之。

可别以为孔子只是一味宽容,没有脾气。

在学习上,孔子和现在的老师一样,对学生严格要求,不允许他们有丝毫懈怠。

有一次,有位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觉,孔子发现后十分生气,当众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对于宽厚的孔子来说,这已经是很严厉的批评了。

所以,孔子敦厚,却不是没有原则。

查一下,看看“朽木不可雕也”是什么意思。

同学们可别学宰予,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啊!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又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呢?与宽厚谦恭的孔子相比,孟子的个性更为鲜明。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据传,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当时,各地诸侯为争夺土地连年征战,百姓们流离失所。

在这样的乱世,孟子以天下为己任,游历各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面对君王时,孟子总是快言快语,从不卑躬屈膝。

齐宣王曾经问他亲贵大臣应做的本分,孟子回答说:“如果国君犯了大错,臣子就应该反复劝谏;如果反复劝说了不听,臣子就可以废掉他另立新君。

”齐宣王听了,脸色都变了。

这样尖锐的话,没有非凡胆识与魄力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敢说出口的。

孟子曾豪迈地说:“如果要使天下太平,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呢?”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孔子孟子二:论语读后感400字儒学的思想论语读后感400字儒学的思想说到国学,博大精深。

孔子孟子的故事

孔子孟子的故事

孔子孟子的故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

孟子,名轲,字子思,是孔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孟子”。

两位先贤的故事,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

孔子,出生在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自幼聪慧好学,深受周礼教育的影响。

他十五岁开始学习礼乐,二十岁时,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

孔子饱读诗书,游历列国,传播儒家思想,提倡仁义礼智信,主张“中庸之道”,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原则。

他的故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与弟子们的言行举止,如与弟子乘车而行,必谈论礼义道德,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孟子,出生在齐国鲁邑(今山东临沂),少年时丧父,家境贫寒。

然而,孟子却不因家境贫寒而自暴自弃,他努力学习,兢兢业业,终于成为了一代儒家大师。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提倡仁政,主张君子之道,强调“仁义礼智信”,并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主张。

他的故事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列国游说,劝谏诸侯,为国家民众谋福祉的事迹。

孔子和孟子,一个是儒家的创始人,一个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不断学习进取,不断完善自我,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们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有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国家民众谋福祉,为社会和谐稳定尽心尽力。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孔子孟子的精神,坚持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孔子孟子的故事,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让我们在新时代,以孔子孟子为榜样,传承儒家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奋斗!。

孔子孟子的小故事_孔子孟子故事介绍

孔子孟子的小故事_孔子孟子故事介绍

孔子孟子的小故事_孔子孟子故事介绍孔子和孟子的故事至今被人们广为流传,那你知道孔子孟子有哪些小故事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孟字的小故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孟子小故事介绍孟母三迁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

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

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

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买肉啖子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

”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

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

”乃买东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

“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

"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

"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

断机教子“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

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

”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

与孔子孟子有关的故事

与孔子孟子有关的故事

与孔子孟子有关的故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提倡“仁政”,主张“克己复礼”,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政治、伦理、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车,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孟子”。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主张“性本善”,并强调“性与情”的关系,主张“仁政”,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政治、伦理、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有一则关于孔子和柳下惠的故事。

据传,孔子曾经和柳下惠一起游学,有一次,孔子问柳下惠,“你如何看待人的品行?”柳下惠答道,“我不愿意做不孝顺父母的人。

”孔子又问,“那你如何看待政府?”柳下惠回答,“我不愿意做不忠于国家的人。

”孔子又问,“那你如何看待朋友?”柳下惠回答,“我不愿意做不忠于朋友的人。

”孔子听后说,“你的品行真是高尚啊!”这个故事体现了孔子对于人的品行和道德的重视,也展现了柳下惠高尚的品德和忠诚的态度。

另外,还有一则孟子和梁惠王的故事。

据传,梁惠王问孟子,“人民为什么不喜欢我?”孟子回答说,“因为你重税民众,使百姓疲惫。

”梁惠王又问,“那我应该怎么办?”孟子说,“陛下应当减轻赋税,让百姓得到休息。

”梁惠王听后大为震惊,果然减轻了赋税,百姓都对梁惠王改观了。

这个故事体现了孟子对于仁政和民生的关注,也展现了梁惠王的明君形象和孟子的智慧。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和孟子对于仁政、民生和道德的关注,以及他们对于政治、伦理和教育的思考和贡献。

他们的思想和故事不仅对中国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启示和影响。

让我们一起学习和传承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为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两位伟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孟子,名轲,字子思,生于公元前372年,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齐名,被誉为“亚圣”。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中庸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重要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主张“仁者无敌”,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德的教育理念。

而孟子则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性善论”、“民贵君轻”、“天命论”等重要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主张君主应当以民为重,否定了孔子的“仁者无敌”观点,认为仁者虽然有道德优势,但在现实社会中却并非无敌。

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充满着智慧和启迪,他们的思想影响了无数后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在《论语》中记录了他的言行和教导,孟子在《孟子》一书中阐述了他的思想和主张。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学习和思考的重要素材。

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中,不仅有他们的思想和观点,还有他们的言行和教导。

孔子在弟子面前谈论政治、礼仪、道德等重要问题,孟子则在各地游说君王,劝谏君主,力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们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了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理想。

总的来说,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

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启迪和影响。

他们的故事,不仅值得我们了解和传承,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

愿我们能够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中汲取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的简短故事

孟子的简短故事

孟子的简短故事1.【有关孔子与孟子的小故事(短一点)短的】聪明来自勤奋——孔子少年的故事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孔丘说:“都记住了.”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2.孟子的故事(要求简短)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山东邹城人,汉族。

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邹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孟有关的故事

孔孟有关的故事

孔孟有关的故事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和启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孟之道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关于孔孟的故事。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仁”的思想,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有一次,孔子在鲁国游历时,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问孔子,“你的学说是否能够让人民安居乐业?”孔子答道,“可以。

”老人又问,“那么你的学说是否能够使国家太平?”孔子依然回答,“可以。

”老人又问,“那么你的学说是否能够使天下太平?”孔子依旧回答,“可以。

”老人听后大为赞叹,他说,“我听说过许多学者的学说,但只有你的学说可以做到这一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他的思想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使国家太平,甚至使天下太平。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强调人性本善,主张“性善论”,并提出“仁政”、“王道”等重要思想。

有一次,孟子到齐国游历,他看到了一个农夫在田间劳作,农夫劳累的样子让孟子感到十分心痛。

于是,孟子对他的弟子说,“我听说齐国的国君很好,为什么国家的人民还要过着如此辛苦的生活呢?”弟子回答说,“国君很好,但是他只顾自己享乐,不关心百姓的疾苦。

”孟子听后非常愤慨,他决定去见齐国的国君,并向他陈述百姓的疾苦。

在孟子的劝说下,齐国的国君开始关心百姓的疾苦,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使得国家的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孟子通过自己的劝说,改变了国君的政策,使得国家的人民得到了实惠。

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和启发,他们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和人们的生活。

他们提倡的仁政、王道等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应该学习孔孟的思想,传承他们的智慧,让这些古代的故事继续为我们指引前行的道路。

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

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

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

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孟子刻苦学习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也叫孟子。

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

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

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

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

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

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

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

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

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

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

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

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孟子休妻的故事据《大戴礼记》记载:战国时期的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呆在屋里,孟子从外面突然闯进来,瞧见她姿势不雅,顿时无名火起,立即跑到母亲面前告状。

他说:“老婆对我无礼,我今天非把她赶出家门不可!”孟母问:“究竟是出了什么事,惹得你要休妻呀?”孟子答道:“刚才她蹲在屋里,那姿态真叫难看,这是对我无礼,妻子不尊重丈夫,我必须休了她!”孟母听这话有点蹊跷,继续追问道:“你说说,你是怎么发现她蹲在屋里的?”孟子满有理由地回答:“这都是我亲眼所见,我刚才一推门看……”“别说了,我听明白了。

孔孟有关的故事

孔孟有关的故事

孔孟有关的故事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故事和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人生、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思考和启示。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与孔子和孟子有关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小时候聪明好学,他非常喜欢读书,对于礼仪、道德和人生哲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有一次,孔子在家乡遇到了一个贫穷的老人,老人饥寒交迫,孔子立刻施舍了一些食物和衣物给他。

孔子的学生孟子问他,“老师,您为什么要施舍给这个陌生人呢?”孔子回答说,“人之初,性本善。

我做这些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子认为人性本善,善良的行为是人们应该去做的事情。

而孟子则是儒家学派的另一位伟大思想家,他在孔子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儒家思想。

孟子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非常勤奋好学,后来成为了一位知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

有一次,孟子在国家做官时,看到国家内部腐败、社会动荡,他感到非常痛心。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辞官回乡,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他在教育中提倡“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能够成为一个善良、有道德的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人性本善的观点。

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他们对人生、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思考和启示,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去追求善良、道德,去关爱他人,去努力学习和进步。

他们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要关心国家、关心社会,要为人民谋福祉,要努力学习,提升自己,为社会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了解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内涵,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他们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他们的思想和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在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的道路上。

孔孟有关的故事

孔孟有关的故事

孔孟有关的故事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故事充满智慧和启发。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之一,被尊为“至圣先师”。

孟子,名轲,字子思,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孟子”。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古代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后人的思想启迪。

孔子有一次和弟子们一起在山上游玩,途中遇到一个老人在植树。

老人见到孔子,便问他,“你是孔子吧?”孔子点头回答,“是的。

”老人又问,“你们这些弟子都是跟着你学习的吗?”孔子说,“是的。

”老人笑着说,“你们这些人真是太幸运了,能够跟着孔子学习,那你们应该知道什么是‘仁’吧?”孔子的弟子们听了都沉默了,因为他们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老人的问题。

孔子看到了这一幕,便对老人说,“您能告诉我们什么是‘仁’吗?”老人笑了笑,说,“仁就是像我一样,植树造福后人。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仁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为了造福他人而不求回报的行为。

孔子通过这个故事教导他的弟子们,要做一个有仁德的人,要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而不是只顾自己的利益。

这也是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仁”的重要内涵。

而孟子也有一则关于仁的故事。

有一天,孟子在齐国游历时,看到一个农夫在田间劳作,农夫对孟子说,“我正在为人们种植粮食,这样他们就不会挨饿了。

”孟子听了很高兴,便问农夫,“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农夫说,“我是出于仁心,希望能够帮助他人。

”孟子赞赏地说,“你真是一个有仁德的人。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仁是一种内在的品德,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孟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仁德的人,要有同情心、爱心,要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困苦。

这也是儒家思想中所强调的“仁”的内涵之一。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故事充满着对仁德的讴歌和对人性的关怀。

这些故事不仅是古代的历史见证,更是对后人的思想启迪。

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习他们对仁德的追求,将仁爱之心融入日常生活中,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成语故事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成语故事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成语故事1. 孟母三迁:哎呀呀,这孟母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成长环境,那可是下了大功夫的!她就像一只护雏的老母鸡一样,带着孟子一次次地搬家。

比如说,你要是为了孩子能上好学校,也像孟母这样不停地换地方住,那得多厉害呀!这不就和现在好多家长为了孩子上学拼命买学区房一个道理嘛!2. 有教无类:孔子真的是太伟大了呀!他提倡有教无类,不管你是富贵人家还是贫贱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呢!这就好比一场盛大的知识盛宴,不论你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能坐下来享用。

想想看,要是现在所有的学校都能做到无论学生的背景如何都一视同仁地教育,那该多棒啊!3. 始作俑者:最初那制作俑来殉葬的人,可真不是啥好人啊!就像打开了一个坏的源头。

你想想看,要是有人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后面跟着学的人不就多了嘛,那不良风气不就蔓延开来了。

这就和在一个班级里,有个调皮捣蛋的同学带头捣乱,很快可能就会有其他人也跟着一起调皮是一样的道理呀!4. 五十步笑百步:孟子说的这个可太有意思啦!逃跑了五十步的人去笑逃跑一百步的人。

哎呀,这不就像两个人都犯错了,一个犯的轻点,一个犯的重点,那轻点的反而去嘲笑重点的,真是太可笑了。

好比两个人都没考好,一个考了 50 分,一个考了 30 分,50 分的还笑话 30 分的,这不是很荒唐嘛!5. 一曝十寒:学习要是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怎么能行呢!就像种庄稼,你今天浇浇水,然后十天半个月不管它了,能有好收成吗?你要是对待学习也是这样时而勤奋时而懒惰,那肯定学不好呀。

比如你说要减肥,结果运动一天休息十天,那还能减下去嘛?所以得持之以恒才行啊!6. 韦编三绝:孔子读书那叫一个刻苦啊!把书都翻烂了好几遍。

这就好比一个运动员为了夺冠,每天拼命地训练,不知道流了多少汗水。

如果我们学习也能像孔子那样刻苦努力,不断钻研,那还有什么知识学不会呢!我们也应该有这种把书读到韦编三绝的精神呀!我的观点结论是:孔子和孟子的这些成语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学习,从中学到为人处世和学习的真谛。

与孔子孟子有关的故事

与孔子孟子有关的故事

与孔子孟子有关的故事
与孔子孟子有关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
1. 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断搬家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也体现了孟子的母亲对教育的重视。

2. 孔子学琴:这个故事讲述了孔子向师襄学习弹琴的故事。

孔子在学琴的过程中,不仅认真听老师的指导,还不断琢磨、研究,最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这个故事表明了孔子对学习的认真态度和对知识的渴望。

3. 半途而废:这个故事讲述了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因为遇到一些困难而想要放弃的故事。

但是,他的学生冉有鼓励他继续前进,并帮助他重新振作起来。

这个故事表明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孔子对困难的态度。

4. 见贤思齐:这个故事讲述了孔子看到一个叫季札的人很有才华,就向其学习。

这个故事表明了孔子对才华的欣赏和对学习的追求。

5.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讲述了越王勾践为了报仇雪恨,每天卧在薪上尝胆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明了勾践的坚韧不拔和对目标的执着追求。

这些故事都与孔子孟子有关,它们不仅有教育意义,而且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这两位伟大思想家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理念。

孔子和孟子的传说故事简短一点

孔子和孟子的传说故事简短一点

孔子和孟子的传说故事简短一点和都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有关他们的故事你们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孔子的传说故事:磨咀磐对问项橐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

《史记》有云:“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

”公元前489年,楚、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负函(今河南信阳)成为前线。

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麦浪翻滚,稻谷金黄。

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足,沿大别山经邾国准备前往郢都。

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古栈道上。

沿途风光,饱览无余:农夫在田间荷锄劳作,牧童在山间牧牛牧羊。

一条条河流弯延曲折,清澈见底;一行行树林绿荫遮日,一片片竹林随风摇曳;一座座村庄紧密相连,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间,间或听到悠扬的笛声在空中回荡。

天黑了,他们便寄居在附近的村庄,或者找村民了解当时的历史掌故、风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谣,或者举办讲坛,探讨宣讲高深的“仁、义、礼、智、信”之道。

有时也在某个村落驻足二、三天以采风。

一天,伴随着阵阵蹄声,漫漫尘烟,他们来到了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

只见大崎山似美女横卧于蓝天白云之下,风高林茂;沙河漪澜清清流水潺潺;狮子岩如猛狮踞伏,气吞日月。

这里山色迷蒙,湖光潋艳,鸟语花香,好一片人间仙境。

走出街南不远,车夫突然勒住缰绳,马儿长啸一声,车子停下了。

孔子问道:“何故停车?”车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挡道,夫子。

”“让他们让道。

”“小孩,你们见马车来了,为什么还不让道?”子贡跳下车,没好“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一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

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告诉你,这是孔夫子的车!”听到子贡与小孩发生争执,孔子无奈只得亲自下车瞧个究竟。

见到仪表堂堂、儒衫飘逸\举止优雅的一位长者,小孩们毫无惧色,不以为然,继续用石块垒筑他们的“城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鲁(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自汉代起中华文化中的主流学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及朝鲜等周边国家有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家世与生平孔子是鲁国人,其先祖乃宋国贵族,为商人后裔。

如果把传说与信史结合起来,子姓孔氏有着显赫的世系。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有娀氏之简狄生契。

契的后裔汤建立了商王朝。

周灭商后,封纣的庶兄微子启于宋。

微子启传位于其弟微仲。

微仲后四世弗父何让国于弟,为宋卿。

弗父何后四世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遂为孔氏。

孔父嘉后三世防叔奔鲁。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名纥字叔梁)。

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72岁时娶18岁的颜征在,生孔丘仲尼。

传说中在孔子出世前颜征在曾见到麒麟。

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防山。

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孔子抚养成人,在他17岁时去世。

孔子打听到父亲葬处,将父母合葬于防。

孔丘19岁时娶宋人亓官氏为妻。

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

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生而首上圩顶[2],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周时尺寸,大约1.76米,一说1.83米),被称为“长人”。

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他受过季氏家臣阳虎的欺侮,不过也做过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仓储和畜牧。

在艰难困苦中,孔子发愤好学,他遍访名师,虚心求教,先后师事老子、郯子、苌弘、师襄等人。

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

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闵损、冉耕、冉雍。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仲由。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我、端木赐。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原宪、公冶长、樊须、有若、公西赤。

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

”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

对古籍的整理编修相传《春秋》是孔子所作(《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使用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寄托孔子的政治理想。

(现在一般认为《春秋》是孔子对鲁国原始国家历史材料进行编辑后寄托其政治理想的新作品,也有少数学者认为《春秋》非孔子所编撰。

)《春秋》一书所载年代(前722年到前481年)就称为春秋时代。

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将其学说结辑成书,是为研究孔子思想最主要的文献:《论语》。

汉代定型的《礼记》一书中也有关于孔子思想的记述(如其中的《大学》及《中庸》等),又有记录孔门思想的《孔子家语》一书,传统上被认为多伪撰之说,近年来,逐步得到学界重视。

南宋时,朱熹将《论语》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反映被称为亚圣的孔丘之后最伟大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思想的《孟子》一书合在一起撰写了《四书集注》,是谓四书。

四书与《诗》(诗经)、《书》(尚书)、《礼》(礼记)、《易》(易经)、《春秋》五部经典合称“四书五经”,乃儒家学说之核心经典。

孔子与中华文化秦朝以法家学说治天下,西汉武帝前推行道家理论,以“无为”治国。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黩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华文化从此和孔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孔子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

国学大师柳诒征以孔子为“中国文化之中心”,“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35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叔孙、季孙、孟孙三桓大夫赶走,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由于齐相国晏婴的反对,孔子几年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

鲁定公九年至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又做司空,后以大司寇行摄相事,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

鲁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归还侵占鲁的汶阳等地。

鲁定公十三年,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孔子策划实施了“堕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大夫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氏之费,然而围攻成的攻势最终功败垂成。

孔子治下鲁国颇有起色,引起齐人警惧,齐大夫黎锄设计,向鲁赠送女乐文马,造成鲁定公不问朝政。

这使得孔子与鲁公、季子等在道德与政见上的分歧难以弥合,孔子最终去鲁适卫。

其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

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险;最严重的一次是在陈、蔡之间绝粮,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衰。

颠沛流离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

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

孔鲤、颜回、子路皆先他而去。

5年后,孔子离开了这个世界和他的弟子,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

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约前385年—约前304年),名轲,其字不详,有说字子车,有说字子舆,均不可信。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山东邹城人。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身后荣辱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跟老子一样古老。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

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

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

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

”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

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

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

用手工作是好的。

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

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

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

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

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

不要做头头。

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

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

“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

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

”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冉有曾告诉过孔子:“不是不喜欢你讲的道理,就是实行起来力量够不上呢。

”孔子说:“力量够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来,也还罢了;可是你现在根本没想走!”这就是冉有的情形。

子路不然,子路是个痛快人,孔子曾说他三言两语就能断明一个案子。

有一次,孔子开玩笑地说:“我的理想在中国不能实现的话,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愿意跟着我的准是仲由了。

”子路当了真,便欢喜起来。

孔子却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了!”这就是子路的脾气。

孔子对他们说的话,都是对症下药.孔子对其他弟子也同样有中肯的批评。

颜渊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为颜渊太顺从他了,便说道:“颜回不是帮助我的,因为他对我什么话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张全面发展的,如果单方面发展,他认为那就像只限于某一种用处的器具了,所以说:“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样。

”可是子贡就有陷于一偏的倾向,所以他就批评子贡说:“你只是个器具啊!”子贡问道:“什么器具呢?”孔子说:“还好,是祭祀时用的器具。

”意思是说,从个别的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具,却没有注意到全面的发展。

孔子注重启发,他善于选择人容易接受的机会给予提醒。

他说:“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也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

譬如一张四方桌在这里,假使我告诉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点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会再向他废话了。

”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来的想法上更进一步。

子贡有一次问道:“一般人都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不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