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以太网技术白皮书

合集下载

同步以太网技术白皮书

同步以太网技术白皮书

3 同步以太网应用...........................................................................................................................3-1
3.1 瑞斯康达同步技术 ...................................................................................................................................... 3-1 3.2 同步以太网应用场景 .................................................................................................................................. 3-2
―――――――――――――――――――――――――――――――――――――――――――――

Hale Waihona Puke 明Copyright ©2011 瑞斯康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非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摘抄、复制本书内容的部分或全部,并不得以任何形式 传播。 是瑞斯康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对于本手册中出现的其它商标,由各自的所有人拥有。 由于产品版本升级或其它原因,本手册内容会不定期进行更新。除非另有约定,本手册仅作为使用指 导,本手册中的所有陈述、信息和建议不构成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担保。
1.1 通信网络对同步以太网的需求 .................................................................................................................. 1-1 1.2 以太网同步/时间标准发展状况 ................................................................................................................ 1-1

中国移动网络技术白皮书(2020年)

中国移动网络技术白皮书(2020年)

中国移动网络技术白皮书(2020年)目录一、网络技术发展之势 (4)二、网络技术发展之策 (6)(一)求解最大值问题(Maximization),追求极致网络 (6)1.性能提升 (6)2.能力增强 (7)(二)求解最小值问题(Minimization),追求极简网络 (9)1.简化制式 (9)2.节能降本 (9)3.降复杂度 (10)(三)求解化学方程式(Fusion),追求融合创新 (11)1.云网融合 (11)2.网智融合 (12)3.行业融通 (13)三、结束语 (16)缩略语列表 (17)一、网络技术发展之势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爆发拐点,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深度融入经济社会民生,造福于广大用户的日常生活。

加快推进5G 为代表的国家新基建战略,引领网络技术创新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

面向近中期网络技术发展,中国移动认为以下技术发展趋势值得关注:性能极致化:随着移动通信每十年一代的快速发展,产业各方共同努力不断提升通信网络速率、时延、可靠性等性能,延伸网络覆盖,提供差异化服务能力,以更好地满足万物互联多样化通信需求。

算网一体化:从云计算、边缘计算到泛在计算发展的大趋势下,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为用户提供各类个性化的算力服务。

算网一体化已经成为ICT发展趋势,云和网络正在打破彼此的界限,通过云边网端链五维协同,相互融合,形成可一键式订购和智能化调度的算网一体化服务。

平台原生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5G云化的浪潮下,产业融合速度加快、网络业务迭代周期缩短。

云原生理念及其相关技术提供了极致的弹性能力和故障自愈能力,获得业界认可。

未来云平台将向云原生演进,为电信网元及应用提供更加灵活、敏捷和便捷的开发和管理能力。

网络智能化:人工智能正在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发展,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人工智能的完善成熟促使其与网络的融合不再是简单的网络智能叠加,而是实现网络智能的内生化,切实提升网络运维效率和运营智能化水平,达到降本增效的实际效果。

802.11ac:第五代Wi-Fi技术

802.11ac:第五代Wi-Fi技术

802.11ac:第五代Wi-Fi技术Aug, 2012802.11ac:第五代Wi-Fi技术1.概要 (3)2.什么是802.11AC? (5)2.1802.11AC的驱动力 (5)2.2802.11AC的速度为何这么快? (6)2.3我们如何保证802.11AC的健壮性? (9)2.3.1 技术综述 (9)2.3.2 802.11ac和802.11n的区别 (11)2.3.3 基于标准的波束成形 (13)2.3.4 基于带宽指示的RTS/CTS (14)2.3.5 所有的A-MPDU (16)2.3.6 信道化和80+80MHz (17)2.3.7 数据速率与覆盖范围 (21)2.3.8 频谱管制 (22)2.3.9 多用户MIMO (23)2.3.10 802.11ac项目授权请求 (24)3. 802.11AC什么时候才会到来? (25)4. 802.11AC如何影响我们? (26)4.1兼容性 (26)4.2什么时候更新到802.11AC? (28)4.3无线电资源管理和无线入侵保护系统(WIPS)效果 (29)5. 总结 (29)附录:什么是802.11N? (30)2012 Cisco and/or its affiliates. All rights reserved.1.概要802.11ac作为IEEE的新标准借鉴并更进一步地优化了802.11n的优点。

802.11ac是一个更快且更易扩展的802.11n版本。

802.11ac结合了无线技术的灵活与千兆以太网的高容量。

无线局域网站点中每个无线接入点所用支持的用户数量会获得极大的改进,每个用户能够拥有更好的体验,并且能够为更多的并行视频流提供更多的可用带宽。

即使当网络没有满载时,用户也能看到好处:文件下载及电子邮件的同步能够达到低延迟的千兆速度。

此外,由于设备的WiFi接口能够被及时唤醒,与无线接入点交换数据后更快地进入待机状态,设备的电池寿命也被延长了。

50G-PON技术白皮书

50G-PON技术白皮书

1PON技术回顾和50G-PON展望1.1PON技术发展史回顾PON技术是一种基于无源ODN的宽带接入技术,上下行传输波长独立,数据时分复用。

PON 网络采用P2MP点到多点拓扑,一个PON口可以接多个ONU,有效节省局端资源。

连接OLT和ONU的ODN网络采用纯光介质,全程无源,避免了电磁干扰,环境适应性强,易于扩展和升级。

PON技术已经大规模应用,并具有高带宽、高可靠性、多业务承载和低成本等优点。

在PON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标准组织FSAN/ITU-T和IEEE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PON技术起源于早期的APON/BPON,商用PON技术历经3代发展,GPON和EPON已经大规模商用部署。

目前10G-EPON和XG(S)-PON设备已经成熟并步入大规模商用窗口期。

表1-1 PON技术演进第一代GPON/EPON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百兆带宽接入能力,逐步替换原有铜线接入技术。

第二代10G PON可以为用户提供300Mbps-1Gbps带宽,满足4K/8K视频业务规模应用,以及VR/AR业务的前期导入。

面向未来1G以上带宽需求业务如极致AR、政企接入、5G Fronthaul/Backhaul等,并对PON技术的带宽和延迟提出更高要求。

10G PON之后的下一代PON技术发展趋势主要有两种方向:方向一是提高单波长速率;方向二是多波长复用提高总速率。

业界普遍认可将下一代光接入网容量提升至50Gbps,因此如何简单、高效地实现系统容量升级成为目前PON领域研究的热点。

IEEE和ITU-T就是基于这个思路来研究PON技术的后续演进,并在积极推动中。

IEEE率先启动了下一代PON技术的标准制定,在单根光纤上支持25Gbps下行速率,同时上行支持10Gbps或25Gbps速率,并支持和10G-EPON的兼容。

对于50Gbps带宽需求,采用多波长叠加技术和通道绑定技术提供2个25Gbps通道,实现50Gbps速率。

FW5200-技术白皮书-v0.5

FW5200-技术白皮书-v0.5

版本:0.5东软NetEye 防火墙FW5200系列技术白皮书东软网络安全产品营销中心修订记录目录1应用背景 (4)2NetEye FW5200系列产品系列 (5)3NetEye FW5200 系列的技术特点 (6)3.1NetEye FW5200系列面向关键业务提供全面可用性保证 (6)3.2NetEye FW5200系列优异的网络适应性 (7)3.3NetEye FW5200系列充分适应特殊应用环境要求 (8)3.4NetEye FW5200系列支持基于策略的透明VPN (8)3.5NetEye FW5200系列强大的攻击防御能力 (9)4NetEye FW5200系列主要功能 (9)4.1基于流过滤技术的访问控制 (9)4.2网络地址转换(NAT) (9)4.3IP与MAC地址绑定 (10)4.4支持VLAN Trunk (11)4.5支持Radius 、XAUTH等认证协议 (11)4.6支持NTP (11)4.7服务器负载均衡 (12)4.8并发连接数限制 (12)4.9对多播协议的支持 (12)4.10监控功能 (12)4.11支持SNMP (12)5NetEye FW5200系列的典型应用案例 (13)5.1电信行业远程教育安全解决方案-NetEye FW5200-T系列 (13)5.2证券公司网上交易安全解决方案-NetEye FW5200-S系列 (13)5.3政府机构互联网出口安全防护-NetEye FW5200-G系列 (14)1应用背景网络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己经和电力、水力一样,成为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

因此,保证关键行业的业务应用和信息资产安全显得日益紧迫和重要。

在这些应用环境中,业务服务器、核心骨干设备以及内网的安全性和可用性一旦遭到破坏,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采用高性能的防火墙设备加以严密保护。

政府、金融、电信、电力等行业对网络安全的强劲需求推动了防火墙技术的不断发展。

trdp白皮书

trdp白皮书

TRDP(Train Real-time Data Protocol)白皮书是一份详细介绍TRDP协议的技术文档。

TRDP协议是一种用于列车实时以太网通信的协议,源自TCN(Train Communication Network)标准,基于TCP/IP协议栈开发,具有方便移植与应用开发的特点。

TRDP白皮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引言:介绍TRDP协议的背景、目的、范围以及相关标准组织的情况。

2. 术语和定义:对TRDP协议中使用的关键术语进行定义和解释。

3. TRDP协议概述:简要介绍TRDP协议的原理、特点、功能和结构。

4. TRDP协议栈:详细介绍TRDP协议的各个层次,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5. TRDP协议消息类型:列举和解释TRDP协议中使用的各种消息类型,包括系统控制消息、状态消息、事件消息等。

6. TRDP协议消息结构和编码:详细描述TRDP协议消息的结构、编码方式和示例。

7. TRDP协议通信机制:介绍TRDP协议的通信机制,包括连接建立、数据传输、数据接收、连接释放等过程。

8. TRDP协议安全性:介绍TRDP协议的安全性考虑,包括加密、认证和安全漏洞防范等方面的内容。

9. TRDP协议实现与应用案例:简要介绍TRDP协议的实现方法和应用案例,包括列车控制、状态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10. 结论:总结TRDP协议的特点和优势,指出TRDP协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总之,TRDP白皮书是一份全面介绍TRDP协议的技术文档,对于了解TRDP 协议的原理、结构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ERPS(G.8032)技术白皮书

ERPS(G.8032)技术白皮书

CENTEC以太网交换机ERPS技术白皮书盛科网络(苏州)有限公司声明Copyright ©2006-2007盛科网络(苏州)有限公司及其许可者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摘抄、复制本书内容的部分或全部,并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

技术支持用户支持邮箱:support@网址:http:// 目录第1章 ERPS的原理 (4)1.1前言 (4)1.2ERPS基本介绍 (4)1.2.1 ERPS 基本概念 (4)1.3ERPS协议原理 (8)1.3.1 ERPS基本原理 (8)1)ERPS协议基础 (8)2)Polling机制 (8)3)链路状态变化通知机制 (8)第2章协议作用解析 (13)2.1健康状态(C OMPLETE S TATE) (13)2.2链路故障 (14)2.3故障恢复 (15)第3章典型运用和配置 (18)3.1单环组网 (18)3.1.1 组网图 (18)3.1.2 配置 (18)3.2相切环组网 (20)3.2.1 组网图 (20)3.2.2 配置 (20)3.3相交环组网 (23)3.3.1 组网图 (23)3.3.2 配置 (23)第1章 ERPS的原理1.1 前言在二层网络中,对于网络可靠性一般采用STP协议,STP协议是由IEEE开发的一种标准的环网保护协议,并得到广泛应用,但实际应用中受到网络大小的限制,收敛时间受网络拓扑影响。

STP一般收敛时间为秒级,网络直径较大时收敛时间更长,采用RSTP/MSTP虽然可以减少收敛时间,但是对于3G/NGN语音等高服务质量要求的业务仍然不能满足要求。

为了缩短收敛时间,消除网络尺寸的影响,ERPS协议应运而生。

ERPS是一个专门应用于以太网环的链路层协议,它在以太网环中能够防止数据环路引起的广播风暴;当以太网环上一条链路断开时,能迅速启用备份链路以恢复环网上各个节点之间的通信。

和STP协议相比,ERPS协议具有拓扑收敛速度快(低于50ms) 和收敛时间与环网上节点数无关的特点。

以太网OAM技术白皮书

以太网OAM技术白皮书

以太网OAM技术白皮书关键词:以太网OAM,EFM OAM,CFD,CFM,802.3ah,802.1ag摘要:以太网OAM技术用于对以太网进行运行、维护和管理,本文主要介绍EFM OAM和CFD这两种以太网OAM技术的基本概念、运行机制和典型组网应用。

缩略语:缩略语英文全名中文解释Check 连续性检测CC ContinuityEdge 用户网边缘CE CustomerCCM Continuity Check Message 连续性检测消息CFD Connectivity Fault Detection 连通错误检测CFM Connectivity Fault Management 连通错误管理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处理器EFM OAM Ethernet in the First Mile OAM 最后一公里以太网OAMFNG Fault Notification Generator 错误通知生成器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互连网服务提供商LB Loopback 环回Message 环回消息LBM LoopbackReply 环回应答LBR LoopbackLT Linktrace 链路跟踪Message 链路跟踪消息LTM LinktraceReply 链路跟踪应答LTR LinktraceAssociation 维护集MA MaintenanceDomain 维护域MD MaintenanceMEP Maintenance association End Point 维护端点MIP Maintenance association Intermediate Point 维护中间点Point 维护点MP MaintenanceOAM 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 操作、管理和维护OAMPDU OAM Protocol Data Units OAM协议数据单元PE ProviderEdge 运营商边缘Value 类型,长度,值TLV Type,Length,目录1 概述 (3)2 EFM OAM技术实现 (4)2.1 概念介绍 (4)2.1.1 OAM实体 (4)2.1.2 协议报文 (4)2.1.3 工作模式 (5)2.1.4 链路事件 (5)2.2 运行机制 (6)2.2.1 EFM OAM连接建立 (6)2.2.2 链路性能监控 (7)2.2.3 远端故障检测 (7)2.2.4 远端环回 (7)2.3 H3C实现的技术特色 (8)3 CFD技术实现 (9)3.1 概念介绍 (9)3.1.1 维护域 (9)3.1.2 维护集 (9)3.1.3 维护点 (10)3.1.4 协议报文 (11)3.2 运行机制 (12)3.2.1 连续性检测功能 (12)3.2.2 环回功能 (13)3.2.3 链路跟踪功能 (13)3.3 H3C实现的技术特色 (14)3.3.1 支持辅助CPU快速检测 (14)3.3.2 支持与Smart Link联动 (14)3.3.3 支持LTM PDU自动发送 (14)4 典型组网应用 (15)5 参考文献 (15)1 概述以太网技术自诞生起,就以其简单易用和价格低廉的特点逐步成为局域网的主导技术。

以太网技术白皮书

以太网技术白皮书

以太网技术白皮书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以太网技术的基础、原理和应用。

包含以太网基本原理、链路协议、端口应用设计以及以太网交换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字以太网,CSMA/CD,10BASE,100BASE,1000BASE,10GBASE,自动协商,帧格式,二层交换,POE目录摘要 (1)关键字 (1)1以太网概述 (4)1.1IEEE802.3简介 (4)1.1.1物理模型 (4)1.1.2以太网速度 (6)1.2CSMA/CD (7)1.3数据传输 (7)1.3.1并行和串行传输 (7)1.3.2以太网的传输顺序 (9)1.4双工通信 (9)2数据链路层 (10)2.1链路层功能 (10)2.2MAC帧结构 (11)2.3VLAN (13)2.4通信帧截图 (14)2.5MAC控制器 (15)3物理层 (18)3.1物理层功能 (18)3.1.1PCS子层 (19)3.1.2PMA子层 (24)3.1.3PMD子层和介质 (29)3.1.4扰码 (38)3.2物理层芯片 (39)3.2.1PHY的结构和原理 (39)3.2.2PHY的典型端口设计 (42)3.2.3隔离与RJ-45 (43)3.3Link过程 (45)3.3.1Link Monitor (45)3.3.2Link Time (48)4端口技术 (51)4.110/100/1000BASE-T端口 (51)4.1.1自动协商(Auto- Negotiation) (51)4.1.2自动反转(AUTO-MDIX) (56)4.1.3流量控制 (57)4.1.4POE供电 (58)4.1.5EEE功能 (60)4.210GBASE-T/R端口 (62)4.340G/100GBASE-R端口 (63)4.4端口管理 (64)5以太网交换机 (66)5.1以太网交换机结构 (66)5.2二层交换 (68)6参考文献 (69)1以太网概述1.1IEEE802.3简介IEEE802.3是由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标准化的一种局域网连接技术(现在很多已经扩展到广域网连接中)。

鲲鹏服务器主板 S920X03 (2U) 技术白皮书 01

鲲鹏服务器主板 S920X03 (2U) 技术白皮书 01
短按UID按钮,可以打开/关闭定位灯。
长按UID按钮5秒左右,可以复位服务器的iBMC管理系统。
健康状态指示灯
绿色(常亮):表示设备运转正常。
红色(1Hz频率闪烁):系统有严重告警。
红色(5Hz频率闪烁):系统有紧急告警。
灵活IO卡在位指示灯
绿色(常亮):表示灵活IO卡在位,可以被正常识别。
熄灭:表示灵活IO卡不在位或故障。
2.7
IO模组1和IO模组2支持的Riser卡如图2-10所示。图2-10中Riser卡可以安装在模组1或者模组2上,安装在IO模组1时,PCIe槽位为Slot 1~Slot 3,当安装在IO模组2时,PCIe槽位为Slot 4~Slot 6。
图2-1Riser卡(3x8)
配置机型为2xSAS+8xNVMe时,当Riser卡安装在IO模组1时,仅Slot 2和Slot 3可用,当安装在IO模组2时,仅Slot 5和Slot 6可用。Slot 1和Slot 4不支持插PCIe卡。
2.5
服务器支持的灵活IO卡详细信息请联系技术支持。
各型号灵活IO卡的指示灯如下所示:
图2-1TM210(4*GE电口)
图2-2TM280(4*25GE光口)
表2-1灵活IO卡指示灯说明
网卡类型
指示灯
状态
4*GE电口灵活IO卡
数据传输状态指示灯
黄色(闪烁):表示有数据正在传输。
熄灭:表示无数据传输。
2
2.1前面板组件
2.2前面板指示灯和按钮
2.3后面板组件
2.4后面板指示灯
2.5灵活IO卡
2.6硬盘编号及指示灯
2.7 Riser卡和PCIe槽位
2.8风扇
2.1

EPON技术及应用课件:数据基础-5

EPON技术及应用课件:数据基础-5

VLAN 400
灵活QinQ原理与应用
灵活QinQ典型应用
internet
VLAN 10011003
组播路由器
VLAN 302
按应用的不同把用户划分 到不同的VLAN(外层tag) 中去,实现不同应用的隔离。
BRAS
每个用户一个 VLAN(内层
当该设备端口接收到报文,无论报文是否带有VLAN Tag,交换机都 会为该报文打上本端口缺省VLAN的VLAN Tag。这样,如果接收到的是 已经带有VLAN Tag的报文,该报文就成为双Tag的报文;如果接收到的 是untagged的报文,该报文就成为带有端口缺省VLAN Tag的报文
新的挑战 QinQ网络中,运营商网络对客户透明,当客户和运营商网络之间的连 接有冗余时必然导致环路问题。(QinQ应用示意图中的A客户。) 这一挑战要求运营商网络能透明传输STP/RSTP/MSTP报文,这样客户可 以跨运营商网络构建自己的STP树,切断冗余链路BPDU-Tunnel 运营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按用户接入端口来划分VLAN,而是按其用户 的VID或其他特征来对用户进行分组灵活QinQ
DA mac SA mac Tag IP Protocol Data FCS
• 所以灵活QinQ(Selected QinQ)也称为基于流分类的Nested VLAN特 性 ,用户可以对端口下匹配特定ACL流规则的报文进行操作
灵活QinQ原理与应用
灵活QinQ应用场景一
根据端口的VLAN区间分流:比如普通上网用户PC的VLAN范 围1~1K,IPTV用户的VLAN范围1K~2K,大客户互联网接 入的VLAN范围2K~3K...
在基于端口的QinQ中,只能以物理端口来划分用户,当多个不同用户 以不同的VLAN接入到同一个端口时无法区分用户;基于端口的QinQ是 一种简单二层VPN的应用,在运行营商接入环境中往往需要根据用户的 应用或接入地点(设备)来区分用户;

以太网技术白皮书

以太网技术白皮书
关键词
以太网安全 web认证 802.1X网络访问控制
1 概述
随着以太网应用的日益普及 尤其是在一些大中型企业网的应用 以太网安全成为日益迫切 的需求 一方面以太网交换机作为企业内部网络之间通讯的关键设备 有必要在企业网内部提供 充分的安全保护功能 另一方面用户只要能接入以太网交换机 就可以访问Internet网上的设备或 资源 使WLAN上的安全性问题更显突出 Quidway系列以太网交换机提供了多种网络安全机制包 括 访问控制 用户验证 防地址假冒 入侵检测与防范 安全管理等技术 本文将对其原理与 技术实现作介绍
16 Accounting-Request 17 Accounting-Response
图3 Portal 认证方式的用户上网 计费 下线流程 1 连接到设备上的用户机开机时自动通过DHCP过程从NAS获取唯一的IP地址 也可为用户 配置静态IP地址 2 用户游览ISP网站 获取认证网页 同时可游览社区广告 通知等内容 3 用户在认证页面中输入帐号/密码 由WEB客户端技术发给Portal Server 4 Portal Server在收到该数据后 按PortAL协议代用户向NAS发Challenge请求 对用户的标识 方法是用用户的IP地址来标识 5 NAS向Portal Server回Challenge 6 Portal Server向NAS发该用户的认证请求 7 NAS向RADIUS服务器发认证请求 运用RADIUS协议 8 RADIUS服务器向NAS返回认证结果 9 NAS在本地对用户连接进行授权 10 NAS向RADIUS Server发计费 开始 请求 11 RADIUS Server向NAS返回计费响应 12 NAS向Portal Server返回认证结果 13 Portal Server向用户返回上线成功 14 用户发下线请求 15 Portal Server收到消息后向NAS发Req-logout报文 16 NAS向RADIUS Server发计费 结束 请求 17 RADIUS Server返回计费响应 18 NAS向Portal Server发ACK-Logout报文 19 Portal Server向用户返回下线消息

EOC技术白皮书

EOC技术白皮书

EOC技术白皮书目录1EOC技术介绍 (2)1.1有源EOC介绍 (2)1.1.1MoCA (3)1.1.2降频WiFi (4)1.1.3HomePlug (5)1.1.4HomePNA (7)1.1.5ECAN (8)1.1.6IEEE P1901 (8)1.1.7G.hn (9)1.2无源EOC (9)2各种EOC技术的比较表 (10)3EOC技术的发展动向 (14)1 EOC技术介绍EOC原是源于欧洲一些厂家,原文是“Ethernet over Coax”,也就是以太网信号在同轴电缆上的一种传输技术,原有以太网络信号的帧格式没有改变。

最早的EOC实际上是下文讲的无源EOC或基带EOC。

现在则将所有的在Cable上传输数据的技术都称为EOC。

EOC(Ethernet Over Coax)主要可分为基带传输、调制传输应用两类,其中又可细分出很多具体的标准/非标准技术,目前中国市场常见的EOC技术具体分类如下:1.1 有源EOC介绍现在涌现出很多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将以太网络信号经过调制解调等复杂处理后通过同轴电缆传输。

尽管有人也称之为“Ethernet over Coax”,但是与真正的EOC(基带EOC/无源EOC)有非常大的差别,同轴电缆上传输的信号不再保持以太网络信号的帧格式,严格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是不可称之为“EOC”的。

这类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HomePNA over Coax、HomePlug BPL over Coax、HomePlugAV over Coax、WiFi over Coax、MoCA - Multimedia over Coax Alliance,我们暂且总称之“有源EOC”或“调制EOC”。

HomePNA、HomePlug BPL、HomePlug AV和WiFi(Wireless LAN,Wireless Fidelity)都是目前比较成熟的家庭联网技术,他们的发展均有数年的历史,MoCA则是Multimedia over Coax Alliance推出的基于同轴电缆的联网技术,是四种技术中最年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FlexE点对点连接场景为例,多路以太网 PHY组合在一起成为FlexE Group,并承载通过 FlexE Shim分发、映射来的一路/多路FlexE Client 数据流。
05 灵活以太网技术白皮书
Ethernet技术在接口层面遵循IEEE 802.3定 义的MAC/PHY层标准,在2010年之前,基本按 照“X10”倍速率发展,从10M-100M-1G-10G -40/100G发展。但是最近几年,随着业务需求 与Serdes等技术的发展,Ethernet新增了25G50G-200G-400G-800G的演进路径。而原有 10M…100G路径也开始向100G-400G-800G方
灵活以太网(FlexE)技术也由此应运而生。
04 灵活以太网技术白皮书
3 灵活以太网(FlexE)技术关键实现
标准Ethernet MAC PCS PMA PMD
FlexE MAC FlexE Shim PCS
PMA
PMD
图2 标准Ethernet与FlexE结构
FlexE技术通过在IEEE802.3基础上引入FlexE Shim层实现了MAC与PHY层解耦(其实现如图2 所示),从而实现了灵活的速率匹配。
» 多粒度速率灵活可变:随着业务与应用场 景的多样化,业界希望Ethernet接口可提 供更加灵活的带宽颗粒度,而不必受制于 IEEE 802.3标准所确定的10-25-40-50-100200-400GE的阶梯型速率体系。业界甚至 出现了800G、1.6T等超高速Ethernet接口 需求,而这些接口标准尚未形成,需要寻 求其它接口类解决方案。
灵活以太网技术 白皮书 (2018版)
01 灵活以太网技术白皮书
1 概述
灵活以太网(FlexE)技术是基于高速Ethernet接口,通过Ethernet MAC层 与PHY层解耦而实现的低成本、高可靠、可动态配置的电信级接口技术。 该技术利用了业界最广泛、最强大的Ethernet生态系统,并且契合了视 频、云计算以及5G等业务的发展需求,自2015年提出以来,受到业界广 泛关注。
02 灵活以太网技术白皮书
2 灵活以太网(FlexE)技术的产生
灵活以太网技术活等需求而 发展的技术。
以太网概念由施乐公司于1972年首次提 出,并基于载波侦听和冲突检测(CSMA/CD)技 术逐步完善。自1980年代开始,Ethernet技术 的发展完全遵循IEEE 802.3/1所制定的标准体系 架构,并在产业技术与业务需求的共同驱动下 快速发展,成为目前IT业界应用最为广泛、生 态系统最为完善的L2互联技术。
» IP与光融合组网:在Ethernet 与传输能力 解耦基础上,通过Ethernet与光传输网络 之间的简单映射承载,简化网络,提高灵 活性(这种场景可应用于大型IDC之间跨地 域组网,也是FlexE技术最初提出的应用场 景),并进而实现流量灵活疏导与调度优化 (参考文献[2])。
» 面向多业务承载的增强QoS能力:多业务 承载条件下用户体验增强,是高速Ethernet技 术发展的重要关注点。Ethernet如果能在物理 层接口上提供通道化的硬件隔离功能,就可 以在物理层保证业务基于不同分片的隔离, 进一步与上层网络/应用配合,结合高性能可 编程转发以及层次化QoS调度等功能,即可 在多业务承载条件下实现增强QoS能力。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视频以及移动通信 等业务的兴起,人们对IP网络的诉求从以带宽 为主逐渐转移到业务体验、服务质量和组网效 率上。为满足上述需求,作为底层连接技术的 Ethernet在保持既有低成本、高可靠、可运维 等优势之外,还需要具备以下能力:
图1 以太网联盟发布以太网接口发展路径
03 灵活以太网技术白皮书
灵活以太网基于Client/Group架构(如图3)定 义,可以支持任意多个不同子接口(FlexE Client) 在任意一组PHY(FlexE Group)上的映射和传输, 从而实现上述捆绑、通道化及子速率等功能(参 考文献[3])。其中: » FlexE Client:对应于网络的各种用户接
口,与现有IP/Ethernet网络中的传统业务 接口一致。FlexE Client可根据带宽需求灵 活配置,支持各种速率的以太网MAC数据 流(如10G、40G、n*25G数据流,甚至非标 准速率数据流),并通过64B/66B的编码的 方式将数据流传递至FlexE Shim层。
向发展。以太网接口的发展路径如图1所示(参 考文献[1])。
随着Ethernet接口技术的广泛应用,自 2000年代开始,运营商城域网与广域网的 Carrier Ethernet(电信以太网)技术得以发展与完 善。Carrier Ethernet主要针对运营商网络的高可 靠、可运行、可维护等需求,在MEF/IEEE/BBF等 组织进行标准制定,从而使Ethernet技术具备了 OAM、保护倒换、高性能时钟与QoS/QoE保障 等电信级功能,广泛应用于城域网、广域网、 移动承载网以及专线接入等场景。
» FlexE Shim:作为插入传统以太网架构的 MAC与PHY(PCS子层)中间的一个额外逻辑 层,通过基于Calendar的Slot分发机制实现 FlexE技术的核心架构。
» FlexE Group:本质上就是IEEE 802.3标 准定义的各种以太网PHY层。由于重用了 现有IEEE 802.3定义的以太网技术,使得 FlexE架构得以在现有以太网MAC/PHY基础 上进一步增强。
» 与光传输能力解耦:Ethernet接口能力与 光传输设备能力发展并不同步。IP设备通 过高速Ethernet接口组网时,经常受制于 光传输网络能力。如果Ethernet接口速率 与光传输网络速率解耦(即不需要光传输网 络的DWDM链路速率与UNI接口的以太网 速率保持严格的匹配),就可以最大限度地 利用现有光传输网络实现对新型超大带宽 Ethernet接口的传输和承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