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 隐藏在山水间的文化之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颐和园隐藏在山水间的文化之谜

————————————————————————————————作者:————————————————————————————————日期:

颐和园隐藏在山水间的文化之谜-旅游管理

颐和园隐藏在山水间的文化之谜

文/杨乃运图/正宇杨乃运

对颐和园的整体解读一直困扰着人们。颐和园是清王朝建起的最后一座大型皇家园林,是北京也是全国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皇家园林中规模最宏伟的一座,在这座皇家园林里,有传统的道家一池三山布局;有大量的宗教文化建筑;有众多的宫殿群;有举目皆拾的江南园林文化元素;它还是最经典的借景艺术之作。而且,还和军事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乾隆时代起,园中的昆明湖就做过水师的操练场,光绪年间,又是以水师的名义筹款修复的。它的主体文化究竟是什么?整体布局有什么特点?如何解读它才更接近它真实的本质?

惊人的发现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与玉泉山静明园相邻。园中一山一湖,湖水水域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游颐和园的人,除了湖中三山,很少有人关注这一山一水的园林总体大格局中有什么特别的文化含义。鸟瞰全园,在颐和园的仼何一个点上都是做不到的。有一幅乾隆时期绘制的全园景观效果图可以帮这个忙,它不是地图式的,而是工笔画,亭台楼阁山山水水都照实描绘,地形地貌也力求还原,有一景观绘一景观,在什么位置就是什么位置,散点透视,整体局部都一清二楚,读图,不会觉得误读了什么,感觉上,绝对是全息全真。1983年,一幅航拍的颐和园全景照片却紧紧抓住了有心者的眼球,他们惊异地发现,有一个信息肯定是被忽略了。这个发现使人们对颐和园的整体布局和文化核心、文化脉络有了全新的思考和探索,那发现就是颐和园的昆明湖像一个瘦桃,而昆明湖北的东西走向的万寿山则像一只蝙蝠。

航拍的照片肯定是鸟瞰照片。这张照片很多介绍北京皇家园林的书上都有。粗看,除了鸟瞰下的壮阔山水,并没有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看出昆明湖像瘦桃,得借助一点想象力。照片展现的昆明湖是窄长的,东南部有两个尖儿,一个尖略长,一个尖略短,西北部的水体则显得有点肥腴。这个形貌和乾隆时期的清漪园手绘图上的昆明湖很接近。那幅手绘图,昆明湖水系只不过显得更狭长而已。但1983年航拍出的昆明湖水体比乾隆朝手绘图中的昆明湖水体,在细辨之下显然已不是肥瘦之别,它很容易让人产生桃的联想。它像一颗瘦挑,瘦桃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是桃底,东南是由一长一短两个水汊组成的桃尖。瘦桃之瘦,谐音为寿,瘦桃即是寿桃。有了这个联想,再看照片上的万寿山,你就不能不往蝙蝠上联想、推导了。万寿山中部的中轴线上,是排云殿、佛香阁系列建筑,这组建筑由低而高由南而北在万寿山腰上拱起来,而它的两翼则是东西向沿山展开的建筑群,这也是一条轴线,依南北中轴对称展开的东西建筑群因体长而像一对蝙蝠翅膀。蝙蝠有头,若山中部南北中轴上的系列建筑群为蝠身的话,蝠头就是如意舫前的码头,那是个非常明显的嘴形凸出地。

万寿山为福(蝠)山,昆明湖为寿(瘦桃)海,颐和园福山寿海的大格局是人为规划出来的,还是一种巧合,一种偶然呢?联系到颐和园的出世和它的建筑配置,人们很容易排斥掉巧合说而认定它的人为性。

乾隆搧了自己的嘴巴

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是乾隆皇帝前后用了15年时间建起来的,虽1860年和1900年两度惨遭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地面建筑仅剩瓦砾,但山水的大布局却是未曾改变的。颐和园是在清漪园的基础上修复起来的。

最初的清漪园工程仅是一项水利工程,这项工程是疏浚并扩大瓮山湖,以解决

北京西北郊区皇家园林和北京城的供水问题。瓮山湖就是昆明湖。在乾隆皇帝将瓮山湖改叫昆明湖以前,它还被叫过七里泊、七里泺、西湖、大泊湖、金海等等。对它的疏浚扩建工程自1749年的11月开始,到1750年的3月完工,水面扩大了两倍,水体呈半月形,疏水挖湖所出的泥土基本堆到了瓮山的东部,使陡峭之瓮成了缓山。主持工程的大臣三和松了一口气,以为可以交差了,却未曾想皇帝又下了一道圣旨:山改叫万寿山,湖改叫昆明湖,在山南坡明代圆静寺遗址上建大报恩延寿寺,工程立即上马。大报恩延寿寺里要建九层宝塔,塔建到第八层,眼看竣工了,皇帝却又下了一道圣旨:塔全部推倒,改塔为阁。这阁就是我们看到的佛香阁。万寿山和昆明湖工程一直没有断,一气搞了15年,搞成了典型的皇家园林,定名为清漪园,与早已建起的其他皇家园林并称为三山五园。

清漪园的兴建大出朝臣意外,引起了种种猜测和热议。因为这座园子是乾隆皇帝出尔反尔、金口失言、搧着自已嘴巴子建起来的。

乾隆皇帝在乾隆九年圆明园工程告一段落时写过一篇《圆明园后记》,文中称:“后世子孙必不舍此而重费民力以创建苑囿,斯则深契朕法皇考勤俭之心以为心矣。”建苑囿的事到此为止了,子孙谁也不能劳民伤财再建了。这话说过不过六年,乾隆自己就又建起了一座大型皇家园林,把自己作为皇帝的言而无信深刻在了石碑上,臊着自己。是忘了自己曾经说过的话,还是有不得不为之的隐情?大报恩延寿寺是乾隆的孝母庆寿工程,而整个清漪园的布局和建筑设置也都与孝母有关,它体现了乾隆的孝母情结。

乾隆生母信佛、敬佛,清漪园佛寺多。

乾隆生母有浓厚的江南情结。昆明湖,仿了杭州的西湖,修了西堤,建了西堤六桥,还开辟了后溪河,沿后溪河建了仿江南水街的买卖街——苏州街。

清漪园是乾隆皇帝一手抓的工程,连室内的陈设布置的具体细节都经过了他的大脑,体现着他的意志。工程开始进行时,清漪园的整体规划和意图他都捂得死死的,把真实的想法隐藏住,工程项目分解着推进,当分解的工程一项项完成后,人们才逐渐摸清了脉络,感觉出其中的联糸,那联系就是他的孝母情结。清漪园是个孝母工程。挖湖扩湖,湖叫了昆明湖,也叫西湖。挖湖扩湖的土填了山,山改叫了万寿山。而寺,一命名就叫大报恩延寿寺。寺名一曰大报恩,一曰延寿,直接了当。大报恩延寿寺的寺塔初始的设计是追的他毌亲喜欢的杭州六合塔,改塔为阁,是这位园林专家确实发现了这塔在整体审美上的毛病一一玉泉山塔在清漪园是躲不开的风景,两塔相争争出的不是美上加美,美外添美,这才让他下了拆塔改阁的决心吧。清漪园时是不设界墙的,可与玉泉山静明园互通。此园完整呈世时可以说就是一座几乎把江南园林精华吸纳过来的京西江南大园林,而这座园子的最大好处,就是使乾隆年事已高的母亲不必再出京千里万里地遭受舟车劳顿之苦就能享受到江南美景。

没有报恩孝母的强烈动机,乾隆会失言于己、大兴土木、盖起这座盛世奢华之园吗?

乾隆从没有忘记自己说过的话,久经沉默,在清漪园工程进行到第十一年后,他才在《清漪园记》中打着哈哈,用自嘲的口吻,给自己的失言打着圆场:因为水利建设修了昆明湖,恰好临湖又有万寿山。既然是有山有水的风景,怎么能没有亭台楼阁呢?今天的清漪园难道不是再次修建园林吗?难道不是失言吗?虽然说是因为兴修水利顺便而为,可谁又会相信呢?朕知道你们不信,联也只能这么说。

打哈哈就是耍赖皮。乾隆皇帝宁可自损颜面,只说乘兴修水利之便又修建了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