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 隐藏在山水间的文化之谜
探秘 颐和园里不为人知的“水牢”真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探秘颐和园里不为人知的“水牢”真相
导语:世纪之交,中国报刊爆出惊人消息,据说是有人在国外发现了一张圆明园中式建筑老照片。
照片的拍摄时间为1860年10月18日,正是圆明园被焚毁的
世纪之交,中国报刊爆出惊人消息,据说是有人在国外发现了一张圆明园中式建筑老照片。
照片的拍摄时间为1860年10月18日,正是圆明园被焚毁的日子。
照片上的这座建筑结构奇特,呈六角星形,可是人们遍查圆明园档案,却没有找到它的所在。
那么这座神秘建筑到底在哪儿?
关于这座神秘的建筑当时在史学界着实争论了一阵子,最终人们把目光锁定在了圆明园之外的颐和园。
像这种老照片,时过境迁,照片的作者早已不在人世,所以人们习惯性地把它归到了圆明园中,这也给后来的辨别工作增加了不少麻烦。
不过不管怎么说吧,这张照片最终被确认为颐和园传说中的昙花阁。
我们在看到照片后,会很惊奇地发现,昙花阁为二层建筑,阁及台基、外墙均为六角星形,阁周围有四柱四式九楼牌楼六座。
那么昙花阁在哪儿呢?事实上昙花阁就是现在景福阁所在的位置,阁里原来是供佛的。
供的什么佛呢?供的是普贤菩萨,是佛教里面一个重要的人物。
昙花阁后来被一把大火烧毁了,等到慈禧重修颐和园的时候,对于昙花阁,慈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慈禧喜欢赏月,喜欢看雨景,过去昙花阁的样子显然不适合慈禧的要求,怎么办?就在这儿给她弄一个景福阁,景福阁的意思是什么呢?景福就是大福,景就是大的意思。
因为慈禧年老了,她企望的一个是福一个是寿,所以说把这个叫景福阁,而景福阁下面有一个小院,它叫益寿堂。
站在万寿山上向昆明湖西南方看,会发现西堤以西的湖水当中有一生活常识分享。
北京颐和园的皇家园林与文化底蕴

北京颐和园的皇家园林与文化底蕴北京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瑰宝,被誉为“万园之园”。
其建立起源于清代,经历了辛亥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文化大革命等风云变幻的岁月,却依然保留着独特的皇家园林风雅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颐和园的园林景观以创造奇迹而闻名于世。
它依山傍水,以昆明、西湖、普陀三个主要景点为核心,融合了北方与南方的自然风貌。
园内的高山、流水、小桥、人家、亭台楼阁和长廊曲径相连,勾勒出了一个宛如画卷般绚丽多彩的景象。
在这个独特的园林艺术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雅的完美结合。
园内最著名的景点要数颐和园大致,它是清代乾隆皇帝为表达对母亲孝道的崇敬之情而修建的。
乾隆皇帝以巨大的心血和财力,在这里打造了一个综合性的皇家建筑与园林景观。
大致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
前部有宽阔的泰坛广场,中部有气势磅礴的大殿与多个会客厅,后部有幽静的私人花园与山坡庄园。
在颐和园大致的一砖一瓦中,凝聚着乾隆皇帝对母爱与家庭的无尽眷恋。
除了园林景观,北京颐和园还富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园内建筑的设计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合了古代神话、历史故事与诗词刻文。
例如,园内的最高点玉英山上建有“浣花溪宫”,这是由清代皇帝道光为纪念乾隆皇帝的母亲而兴建的,它以玉垒、紫微、黄金船等神话故事为主题,表达了对母爱的无尽怀念。
这些建筑既是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颐和园还收藏了大量文物与艺术珍品,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十七孔桥”。
这座建于十九世纪的石桥,以独特的造型、精湛的雕刻和巧妙的结构而著称。
桥面的石栏杆上雕刻着各种动物和神话人物,栩栩如生。
每当阳光照射过来,桥上的影子会在湖面上映出美丽的图案,令人赞叹不已。
这座桥不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中国传统工艺与美学的结晶。
北京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高度成就,也见证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悠久传承。
它不仅是一处风景名胜,更是一个让人感受到中华文明之美的重要场所。
【玄机】颐和园里的秘密之万寿山“福寿”传说

玄机| 颐和园里的秘密之万寿山“福寿”传说北京城遍地古迹,颐和园是最出名的古迹之一,这座始建于乾隆时期的皇家园林,历经260多年,这里的故事仍然令人着迷。
且听小编给大家讲来。
乾隆爷在山水中布下的迷局颐和园的前身是乾隆时修建的清漪园。
如果从高空俯瞰颐和园的昆明湖,就会发现昆明湖外形很像一个寿桃。
这是天然形成的么?当然不是!事实上,这是乾隆爷的手笔。
当年建造清漪园时,乾隆爷下令要仿照西湖把昆明湖划分成“里湖”和“外湖”。
连那一道支堤都是故意修建的。
当时谁都不清楚乾隆爷的深意,直到二百五十多年以后......北京西城区作家协会会员陆元登上万寿山,尝试着去证实颐和园“福山寿海”的传说。
他还请来自己的老朋友,中国测绘科学院研究员夔中羽,拍摄了张遥感图片。
拍摄于1983年的彩色红外遥感图▲于是,一个寿桃出现在陆元登面前,而在昆明湖的北岸及两侧,其轮廓形似蝙蝠,陆元登甚至还找到了两个小爪子,那就是对鸥坊和鱼藻轩。
北京也有黄鹤楼在昆明湖的南湖岛上,有一座涵虚堂,当年慈禧就是在这里检阅大清水师。
而在这座涵虚堂的旧址上,原本曾有一座更加恢弘的建筑,那就是始建于乾隆年间的望蟾阁。
清代南湖岛画卷▲乾隆年间画师所画的望蟾阁▲当年建清漪园的时候,当时正在湖广地区当差的阿里衮为讨皇上欢心,便仿照黄鹤楼做了一个模型进献到京城。
后来,乾隆就下令参照黄鹤楼在南湖岛修建了“望蟾阁”。
晚霞中的昆明湖十七孔桥和南湖岛▲明代画家安正文所画武昌黄鹤楼▲由于地基没打好,到了嘉庆帝时,望蟾阁已不能使用。
于是,嘉庆下令拆毁重建,望蟾阁也就变成了涵虚堂。
可惜,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时将其烧毁。
等到了慈禧,包括后来的道光、咸丰时期。
谁都没见过望蟾阁到底是什么样。
只好按照嘉庆时期的图纸重建。
整个颐和园内,这种情况是独一无二的。
颐和园“水牢”传说西堤以西有座孤岛,岛上有两道高大的城墙。
传说这里是关押宫女和太监的秘密水牢。
实际真是这样吗?乾隆年间,一位清朝宗室画家弘旿画了一幅畿辅水利图。
揭秘颐和园的七大不可思议

揭秘颐和园的七大不可思议核心提示:直到最后,乾隆也没有用围墙把整个园子都围起来,昆明湖南边是一片稻田,根本上用不着围墙,文昌阁到东宫门这段有围墙,文昌阁以外一直到廓如亭这段都没有围墙,所以老百姓可以到这个地方来。
这样既满足了老百姓玩耍的意愿,又能减少百姓直接面对龙颜的可能,同时皇帝也能隐隐约约看到昆明湖沿岸的风景。
颐和园资料图本文摘自?秘境观察之悬疑解密?,许越,薛瑛,出版: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为什么说颐和园是中国最早的主题乐园?为什么说今天的颐和园比过去矮了大半截?为什么昆明湖中捞起的佛头竟然与北京城内的明代铜佛严丝合缝?神秘的水牢,高大的围墙,隐秘的废墟,颐和园里到底藏着多少机密?一、中国最早的主题公园颐和园是乾隆皇帝为其母亲祝寿而修建的皇家园林。
1860年遭战火破坏,后经慈禧修复,许多建筑的外形与功能已经与最初的设计大不一样。
那么颐和园的老样子和如今有什么不同?这些改动中又蕴涵了哪些机密?接下来就让咱们一起走进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说到这颐和园,估计多数人都不陌生,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
在乾隆十六年也就是1751年的时候,乾隆的母亲孝圣宪皇后要过六十岁生日。
乾隆为了给母亲庆贺六十大寿,在乾隆十四年的时候就把原来的瓮山和西湖加以改造。
瓮山就是如今的万寿山,而西湖就是如今的昆明湖。
当年的瓮山可不像今天这么漂亮,只是一个什么也不长的,光秃秃的荒山。
西湖原来的形状也不是今天的样子,当时看上去像半个月亮,而它的位置是在山的左面,并没有像今天的昆明湖几乎包围了万寿山。
所以从园林的角度来讲,这个地方并不是理想的场所。
因此在乾隆十四年的时候,就是1749年的冬天,乾隆就发动民工挖湖,把原来西湖的面积扩大。
最早的西湖东边还有一道西堤,等到扩建的时候就把西堤中间的一部分,也就是如今南湖岛的那部分留了下来,而其他的部分全部被挖掉了。
就这样一直往东开拓,拓到如今的东堤。
从此这个湖的形状也变了,由最开始的月牙变成了一个桃形,有点仿照西湖的样子了。
颐和园的三个秘密——非著名景点的隐藏风景

颐和园的三个秘密——非著名景点的隐藏风景颐和园,一个把西湖搬来北京的皇家园林。
我们都知道颐和园修建于清朝,故宫则始于明朝,崇祯皇帝上吊的煤山就是修建故宫挖出的土堆积而成。
那么颐和园之前的明朝皇帝们就没有想过在万泉河水域修一座园林么?这就是颐和园不得不说的第一个秘密了。
1.乾隆为什么要毁掉魏忠贤的好山园?在北京以西,燕山被称为瓮山,在瓮山下面有一个湖被称为瓮山泊。
早在金贞元(1153)元年,金主完颜亮在瓮山建立了一座宫殿。
所以说金主都能发现的好地方,明朝皇帝怎么会不知道呢,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就在瓮山前建圆静寺,后荒废。
此后瓮山周围的园林逐渐增多。
明武宗在湖滨修建行宫,称“好山园”,为皇室园林。
明武宗朱厚照、明神宗朱翊钧都曾在此泛舟游乐。
到了天启皇帝时,魏忠贤曾将好山园据为己有。
1750年,为迎接崇庆皇太后60岁诞辰,乾隆帝下令修复瓮山泊,拦截西山、玉泉山和寿安山,三湖之水形成水库,不仅为故宫花园供水,还为周边农田提供灌溉用水。
正是乾隆十五年的瓮山泊扩建工程使得原本位于湖泊北岸的好山园变为湖中,好山园因位于瓮山泊东岸即将要挖掘的地带上而被拆毁。
可以说这座魏忠贤的园子如今已经在昆明湖的范围内了,也许泛舟湖上,水域之下曾是“千岁”生活的旧址呢。
2.娘娘墓亡魂显灵,乾隆帝改塔为阁乾隆修建清漪园,下令改瓮山湖为昆明湖,在湖北岸兴建大报恩延寿寺,并寺后兴建一座九级的延寿塔。
可是塔都已经盖到第八层了,工匠们突然又接到圣旨,让把快兴建完成的延寿塔拆掉,改成阁,也就是后来的佛香阁。
传说在修建清漪园的时候,施工过程中工人在瓮山下发现一个古墓,工人不敢妄动,请示皇帝。
乾隆为母祝寿心切,下令把古墓挖开。
可是大家一起动手,墓门始终挖不动。
于是就有人说,这是忽必烈王妃的墓,这位墓主长眠于此,如果你打扰她休息,你就会惹麻烦,她的墓动不得!乾隆听到这个消息,有点儿不信邪,亲自到现场“督战”,并传令,如果挖不动就用炸药炸开。
颐和园主要景点及传说

颐和园主要景点及传说
颐和园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园林之一,由清朝雍正皇帝为纪念其
母亲而修建。
颐和园占地面积约290公顷,是一座大型的山水园林,以清
代建筑为主要特色,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
颐和园的主要景点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乐寿堂”、“万寿山”和“十七孔桥”。
乐寿堂是颐和园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由乾隆皇帝为其母亲设计修造。
乐寿堂的风水非常好,左侧的山峰形似老虎,右侧的山峰则像是龙的形态,两侧山势相对,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龙虎墙”。
传说中,乾隆皇帝为乐寿
堂铺设了红色地毯,表示他的母亲久远如彼地毯一样。
万寿山是颐和园内最高的山峰,其山顶有一个叫万寿观的建筑。
传说
这个建筑被设计成两个八角形分别代表着天地,建筑顶部的圆顶象征着天
圆地方。
万寿山下设有一条石阶,度假者和游客可以沿着这条石阶攀爬到
最高峰,俯瞰整个颐和园的美景。
十七孔桥是一座中国古代桥梁的代表之一,有着500多年的历史。
据传,桥下的湖水深浅不一,在阳光照射下非常美丽,因此这里是拍照留念
的热门景点。
颐和园除了这些著名景点之外,还有太和殿、长廊、涵芬楼等一些非
常重要的建筑。
这些建筑都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的传承。
和其他中国的历史名胜相同,颐和园也有许多传说和故事。
有一个讨
论颐和园设计的故事,据说有一个年轻的建筑师非常关心颐和园的建筑。
他一直担心一处叫“九龙壁”的围墙,因为他觉得这个九龙壁的形状和方
向并不合适。
但是,无论他如何坚持,他的建筑方案总是被那些不够聪明的皇帝对立。
颐和园的风水:万寿山侧鲜为人知的“福寿”图

颐和园的风水:万寿山侧鲜为人知的“福寿”图中国吉祥文化往往通过一种图案来表达心中的祈福追求。
从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个寿桃,而万寿山佛香阁两侧的建筑恰是蝙蝠两翼的形状,整体看来成了一只蝙蝠,振翅欲飞。
大凡到过颐和园的游客,鲜有人知其布局暗含“福寿”图案。
《中华遗产》2009年第7期特别报道中国吉祥文化往往通过一种图案来表达心中的祈福追求。
从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个寿桃,而万寿山佛香阁两侧的建筑恰是蝙蝠两翼的形状,整体看来成了一只蝙蝠,振翅欲飞。
大凡到过颐和园的游客,鲜有人知其布局暗含“福寿”图案。
有人说她是风月无边的园林;有人说她是营造山水的绝唱;还有人说她是一位倾国倾世的美人;她兼有诗、画、风水、儒、释、道等多重因素,259年前乾隆的一次大手笔,造就了这个绝版的颐和园。
那么,你知道乾隆是如何精心设计园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吗?当朝代更迭、时空嬗变,历经二百五十多年的沉浮沧桑之后,乾隆亲自缔造的这片盛世园林已经“旧貌换新颜”了,你知道都有哪些地方发生了改变,又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吗?《中华遗产》2009年第7期特别策划“绝版颐和园”带您了解其中的历史。
很多人说,乾隆因为一生6次南巡,酷恋江南景色,尤其对杭州西湖格外钟情,因此在他所经营的园林中,均不遗余力地追求再现江南山水风景和园林艺术之美。
此话不假,譬如在圆明园中,乾隆就先后兴建模仿西湖小有天园、龙井、花神庙等名胜景点,甚至还把园中另外九处景点也按照西湖十景来一一命名,凑成十景之全数。
那么在清漪园中有多少江南景色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清漪园的大体形貌吧。
清漪园为北山(万寿山)南湖(昆明湖),西面是西山诸峰。
但是,万寿山的山体比较低矮,也不够延展;昆明湖的水面大致为东南斜向的狭长形状,山与水的关系有些疏离。
怎么改造呢?乾隆下旨将湖山整治工程与治水工程相结合。
正如前文所述,首先将湖面向东、向北大大扩展,一直抵达万寿山的南坡;然后将挖出来的土方堆在山的东半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山的形状。
颐和园不为人知的七个奇异传说

颐和园不为人知的七个奇异传说事件1:北京也曾有“黄鹤楼”据北京旅游介绍,涵虚堂的前身是望蟾阁,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修建清漪园时期仿武昌黄鹤楼所建,建筑为三层,高大挺拔,望蟾阁和万寿山佛香阁、西湖治镜阁呈鼎足之势。
乾隆命名望蟾阁其意为此处乃赏月最佳处,所以乾隆曾经十数次登临望蟾阁,并赋诗十四首。
由于望蟾阁是冬季施工建造,所以昆明湖注水后造成望蟾阁地基下沉,在望蟾阁建成第十九年也就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就对望蟾阁进行大修,并对主管望蟾阁建造的官吏人等进行处罚。
但是由于望蟾阁体量高大,由于自身的重量加之难以承载昆明湖的风力,终于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时寿终正寝,被拆除改建成今天见到的一层的涵虚堂,望蟾阁只矗立了59年。
1860年涵虚堂也没躲过英法联军的大火,南湖岛上的涵虚堂和广润灵雨祠等建筑均毁,直到光绪年才在原址复建了涵虚堂。
事件2:中国最奇特的建筑颐和园有一座奇特的建筑,估计没人知道,因为那座奇特的建筑早就不存在了,留存世上只是一张黑白照片,它就是传说中的昙花阁。
颐和园中有很多亭台楼阁,为什么单说它奇特呢?我们看下它的造型,昙花阁为两层重檐楼阁式建造型,上下三层檐下都悬有雕饰极为精美的垂莲柱和挂落罩。
屋顶似为蓝或绿琉璃瓦黄剪边,六角形攒尖顶。
二层有平座栏杆。
最为称奇的是置于星角之间的六角星形平面台基。
事实上昙花阁就是今天景福阁所在的位置,昙花阁原来是供佛的地方,后来被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给烧毁了。
等到慈禧重修颐和园时,她要求修建一座可以赏月、看雨景的楼阁,过去昙花阁的样子显然不符合慈禧的要求,怎么办?就这么地给他弄一个景福阁,寓意大福长寿,而景福阁下面有一个小院,它叫益寿堂。
事件3:颐和园“水牢”真的存在么站在万寿山上向昆明湖西南方看,会发现西堤以西的湖水当中有一座孤岛,这里常年封闭,无路可通。
有人发现孤岛上有两道高大的城墙。
根据传说,当年英法联军攻入颐和园的时候,发现岛上有城墙和高台,认为有清军把守,就远远地向岛上发射了一通炮弹后,一看没有什么反应,就撤走了。
北京颐和园寻找宫廷秘密

北京颐和园寻找宫廷秘密北京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作为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融汇了南方园林的婉约和北方园林的雄伟,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然而,颐和园背后隐藏着许多古老而神秘的宫廷秘密。
本文将带您一同探寻这些宫廷秘密。
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是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仿苏州园林的风格而建,是皇帝与皇后在夏季休息、游玩的地方。
颐和园占地面积巨大,分为前庭、后庭及南部山区三个部分。
在这座园林里,我们可以看到奇峰峻岭、湖泊河流、建筑亭台等一系列壮丽景观。
然而,这些景观背后却蕴藏着许多令人神秘的故事。
首先,我们来到了颐和园的后庭——万寿山。
万寿山是颐和园最高的地方,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颐和园的壮丽景色。
然而,在万寿山的山顶下,隐藏着一个神秘的地下宫殿。
“地下宫殿”这个名称听起来就让人充满好奇心,据说,在这个地下宫殿里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珠宝,为什么它们会被埋藏在地下呢?有一种说法是,这些珍宝是为了保护它们不被外界侵扰而埋在地底下的。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闻,但这种宫廷秘密却给颐和园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接下来,我们进入颐和园的前庭——乐园。
乐园是颐和园最繁华的地方,是皇家宴会、娱乐活动和表演的场所。
在乐园里,有一座小岛,名为“琼华岛”。
琼华岛上有一座仿古建筑——“望江亭”,这座亭子是乾隆帝为了追忆旧时情景而建的。
据说,在这座望江亭里,隐藏着一幅神秘的画卷。
这幅画卷是乾隆帝亲自创作的,画的是他和他的皇后在颐和园中共度的美好时光。
可即使您再仔细地搜索,也无法在颐和园中找到这幅画卷的踪迹。
这幅画卷的存在与否一直是一个谜,直到今天也没有得到确凿的答案。
最后,我们来到颐和园的南部山区——长廊。
长廊是颐和园的重要景点之一,它如同一条巨龙蜿蜒曲折地穿过整个园区。
在长廊的尽头,有一座叫做“宁寿宫”的建筑。
颐和园的传说

颐和园的传说简介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是一座独具特色的皇家园林。
它是清代乾隆帝为纪念母亲寿康公主而修建的,被誉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典范。
颐和园占地面积达到290公顷,其中主要景点包括烟波浩渺的昆明湖、曲径通幽的长廊、历史悠久的万寿山和众多精美的建筑。
然而,颐和园不仅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它也有着许多传说和故事。
这些传说围绕着颐和园的历史和建筑,为这个古老的园林增添了神秘和魅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颐和园的传说吧。
龙王宝座的神秘颐和园内的万寿山上有一座龙王庙,相传这里是真龙所居之地。
据传,在清朝时期,每逢夜晚月全星稀之时,龙王会亲临庙中,坐上龙王宝座。
这个传说使得颐和园的龙王庙成为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地方。
然而,真龙与人们的相遇并不容易,因此,每年只有少数幸运的游客能够亲眼目睹到这一壮观景象。
具有神力的长廊颐和园的长廊是园内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它是一条长达728米的走廊,有着精美的彩绘。
据说,这条长廊有着神奇的力量,可以赋予游客们健康和长寿。
传说中,沿着长廊散步的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景色,还会感受到一种宁静和神秘的力量。
许多人相信,每年游走于此的人都能够得到保佑,拥有健康和长寿的福祉。
昆明湖的奇迹颐和园的昆明湖是一座人工湖,是中国最大的皇家湖泊之一。
昆明湖的美丽和奇迹始终让人称奇。
相传,在修建昆明湖的时候,一位智者献上了一只白色的玉鱼,希望可以使湖水清澈见底。
奇迹就这样发生了,昆明湖的水变得清澈明亮,而那条玉鱼也成为了湖中的守护神。
游客们到访颐和园时,常常会在昆明湖的畔边观赏这只玉鱼,希望能够得到好运和幸福。
园内建筑的神秘谜团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多样,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华,并吸收了西洋建筑的元素。
然而,在这些建筑背后却隐藏着许多神秘的谜团。
据说,有一位名叫张燕卿的工匠参与了颐和园的建设,并在其中留下了许多神秘的标记。
这些标记被称为“张燕卿的信物”,而寻找并解开这些谜团成为了颐和园中一项独特的游戏。
颐和园山水景观配置所蕴含的哲学观研究

颐和园山水景观配置所蕴含的哲学观研
究
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区的西北部。
颐和园的山水景观配置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蕴含了丰富的哲学观。
首先,颐和园山水景观配置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这个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与自然对抗。
颐和园的颐和园的山水景观配置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哲学思想。
在颐和园的设计中,自然山水与人造建筑和景观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完美统一体。
这种设计方式不仅美观,而且能让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宁静和平静的心情。
此外,颐和园的山水景观配置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自然为美”思想。
这一哲学思想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美感,人们应该尊重自然、接受自然,而不是改变自然。
颐和园的山水景观配置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在颐和园的设计中,自然山水并没有经过大幅度的改变,而是以原有的样子展现出来。
这种设计方式能让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总的来说,颐和园的山水景观配置蕴含了丰富的哲学观,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和“自然为
美”思想。
这些哲学思想能让人们在颐和园的山水景观中感受到自然的哲学。
颐和园文化遗产介绍资料

颐和园文化遗产介绍资料颐和园是中国明清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颐和园的文化遗产及其历史背景。
1. 颐和园概述颐和园是位于中国北京市西郊的古代皇家园林,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它占地290公顷,分为山区、水区和宫殿建筑区三个部分。
园内有山水秀丽的“万寿山水画廊”、清凉幽雅的“长廊”、维妙维肖的“西堤”、气势恢宏的“宝塔”等众多景点,是中国园林艺术建筑中的瑰宝。
2. 颐和园的历史背景颐和园最初建于清朝雍正年间,由于雍正皇帝喜欢这里的昆明湖和丽水渠,他决定在这里建造一个“避暑山庄”,并且从那时起颐和园开始逐渐成为清朝皇家的挚爱之地。
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颐和园已经成为了以“山水为中心,殿堂为依托”的宏伟园林,也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3. 颐和园的文化遗产价值颐和园的文化遗产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园林设计价值颐和园汇集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以独特的布局和精美的建筑体系,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灵与韵。
(2) 建筑艺术价值颐和园中的宫殿建筑群体系十分雄伟壮观,许多建筑物融合了汉、藏、满等多种民族建筑风格,成为中国建筑艺术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3) 文物保护价值颐和园保护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包括画像、器物、各种文献等,这些珍贵的文物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园林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4) 人文景观价值颐和园汇聚了中国古代优美的文学、绘画作品,许多景点背后还有浓厚的历史人文情感,这些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激起了人们浓厚的文化兴趣。
4. 颐和园的保护和传承作为中国文化遗产,颐和园需要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
目前,颐和园已纳入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并且通过采用多种保护措施,如封闭保护、修缮保护、仿照原物保护等,确保了它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除了保护,颐和园还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向世界展示这个千年古园的美丽和魅力,依靠人们的喜爱,让它延续下去,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中国历史-破解颐和园布局暗含“福禄寿”图案之谜

中国历史:破解颐和园布局暗含“福禄寿”图案之谜虽然您不止一次去过颐和园,但在园林里隐藏着古建筑的多处机密,恐怕您还是头一次听说吧?不信,您就看右面的这张卫星照片,照片上的昆明湖霎时变成了一个寿桃,万寿山忽然展翅成了一只蝙蝠,连十七孔桥也成了一只长长的龟颈。
这些精妙的设计到底是古人有意建造还是种巧合?发现者和建筑世家样式雷的后代为此作了研究考证。
惊奇发现:“福山寿海”是种巧合还是有意建造?特别是其中一段关于颐和园建造的珍贵文字:当年修建颐和园是为了给慈禧祝寿。
皇帝下令要在园林中体现“福、禄、寿”三个字,雷家第七代雷廷昌却巧用心思,完成了皇上交代的任务。
他设计了一个人工湖,将这个人工湖挖成一个寿桃的形状,在平地上看不出它的全貌,但从万寿山望下去,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个大寿桃。
而十七孔桥连着的湖中小岛则设计成龟状,十七孔桥就是龟颈,寓意长寿。
至于“福”字,雷廷昌将万寿山佛香阁两侧的建筑设计成蝙蝠两翼的形状,整体看来成了一只蝙蝠,蝠同“福”,寓意多福。
看完这段文字后,夔中羽再也坐不住了,他把收藏多年的颐和园彩色红外遥感相片拿出来,开始了对照式研究。
这张照片是1983年我国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回来的,那一年他们拍摄了全北京的古代建筑。
夔中羽是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对照这张遥感照片,夔中羽先生给记者做了详细讲解。
彩色红外遥感照片上,颐和园全景尽收眼底。
昆明湖确实酷似一只寿桃,只见寿桃的“歪嘴”,偏向东南方向的长河闸口。
寿桃的梗蒂,是颐和园西北角西宫门外的引水河道。
最为称奇的是,斜贯湖面的狭长的西堤,构成了桃体上的沟痕。
而万寿山下濒临昆明湖北岸的轮廓线,则恰似一只蝙蝠,振翅欲飞。
昆明湖北岸的轮廓线,明显地呈一个弓形,弓形探入湖面的部分,形成蝙蝠的头部。
弧顶正中凸出的排云门游船码头,像是蝙蝠的嘴。
向左右伸展的长廊,恰似蝙蝠张开的双翼。
东段长廊探入水面的对鸥肪和西段长廊探入水面的渔藻轩,适成蝙蝠的两只前爪,而万寿山及山后的后湖,则共同构成了蝙蝠的身躯。
颐和园的山水画境

颐和园的山水画境有这么一处山水画境,含有皇家宫殿的富丽显赫,又有西子河畔的风情妖娆,还有苏州园林的端雅天然。
它就是颐和园,一座尽显王者之风,又容纳江南水韵的皇城园林。
它如同一位卓绝不凡的君王,受恩宠而不骄纵,在冠盖如云的宫廷独自高贵。
它宛如一位卓越风姿的佳人,落凡间而不媚俗,在百媚千红的花丛中独自优雅。
它恍如一位清远俊逸的高士,处红尘而不世故,在风起云涌的乱世独自淡然。
就这样傲立于天地,端然在水上,大隐于市中,平淡地看着万千过客来此游赏,而后将之深深收藏,并且终此一生不忘。
当你走进颐和园,在一幅宫廷画的山水里肆意流淌,又怎能不去感叹当年皇廷画家是怎样的独具匠心,可以用如此精妙生动的线条勾勒出这浓淡有致的油彩画来。
清朝消失了,帝王不见了,画匠循迹了,只留下这位迟暮美人,虽看尽衰荣,却韵致犹存,风情万种。
走进当年无上尊崇的东宫门,在仁寿殿和乐寿堂徜徉,仿佛闯入清朝某个帝王一场荣华的梦里,他刚被惊醒,而你却开始梦着。
朱红的门楣房檐,用油彩描绘着锦绣图案,无不彰显着富贵与荣耀。
这是龙的王国,它们被精巧地雕绘在宫殿各个方位,栩栩如生的形态好像趁你不经意时就要腾飞,褪去这画中的虚境,告诉你,它们是有气血的王者,以龙的精神驰骋风云。
人处浩荡的尘世间,看万物起落,总是想寻找属于自己洁净的灵魂。
登万寿山,就是借大自然清凉的气韵荡涤心智,任思绪在廖廓的长空飞扬,俯视河山壮丽,看尽风云万里。
这是一组傲立东方的皇家建筑,横亘在万寿山,气势雄伟,巍峨壮观。
仿佛一缕清风拂过就可以荡气回肠,一片白云飘悠就可以浩渺无穷。
停留在佛音阁,感受千古帝王在无尘禅界追求醒透,于灵台清澈的佛境,得以明心见性,又该是怎样的一种福慧圆满?伫立山顶,万象烟云集聚,只有用自身的渺小去见证自然的博大,才能领悟智慧如海的宽阔,激荡沉涛的气势。
远眺北京城,是一幅绮丽繁华的画卷,天下百姓共浴盛世和煦。
俯看昆明湖,是一块镶嵌有边的美玉,静静地安置在颐和园,收藏帝王心底的那一抹柔情暖意。
颐和园山水景观配置所蕴含的哲学观研究

颐和园山水景观配置所蕴含的哲学观研究颐和园位于北京南郊,是乾隆皇帝给母亲建造的赠品,到今天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颐和园是一处融自然与人文的综合性景观,它的山水景观配置不仅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观。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即颐和园山水景观配置反映和推崇自然至上主义、儒家“仁者爱物”观念、以及道家“气息至上”理念,研究颐和园山水景观配置所蕴含的哲学观。
首先,颐和园山水景观配置反映和推崇自然至上主义。
乾隆皇帝将颐和园打造成“天院之园”,表达了他崇尚生活的自然至上的态度,并且他的建筑造型也充分体现了这种自然至上的精神。
例如,乾隆皇帝在颐和园中盛行的山水景观配置,是将建筑完美融入自然景观的一种表达。
乾隆皇帝也在颐和园中建造了众多的自然结构,如“飞龙瀑布”,以及“仙人洞”等,这些自然事物大大表达了乾隆皇帝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其次,颐和园山水景观配置也体现了“仁者爱物”的道德观念。
乾隆皇帝设计的颐和园山水景观配置,既要注重自然的意境,又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了他推崇“仁者爱物”的理念,这是儒家伦理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
乾隆皇帝在颐和园中建造了古朴的建筑,结合自然景观,将古今融合在一起,他希望游客在欣赏着这美丽的景观时,也能感受到一种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和谐。
最后,颐和园山水景观配置也体现了道家理念“气息至上”的哲学思想。
乾隆皇帝希望能够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将自然的气息和人文的意境完美融合,他一直在努力追求自然的完美所在。
他的建筑景观也非常注重空间的设计,并尽可能凸显出优美的物性视觉,从而凸显出自然的完美和宁静,这就是道家中“气息至上”的哲学思想。
综上所述,颐和园山水景观配置不仅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观。
乾隆皇帝将颐和园打造成“天院之园”,他推崇自然至上主义、儒家“仁者爱物”观念,以及道家“气息至上”理念,并将其充分体现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从而将自然的美和人文的灵魂完美融合,实现自然的完美。
颐和园的万寿山和昆明湖简介

颐和园的万寿山和昆明湖简介颐和园的万寿山与昆明湖,一个让人心旷神怡的地方
一、引言
说起中国的皇家园林,那颐和园绝对是榜上有名。
今天咱们就聊聊颐和园里最有名的两个景点——万寿山和昆明湖。
这两个地方不仅景色宜人,而且充满了历史和文化的气息。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它们的风采吧!
二、万寿山的神秘面纱
万寿山,这个听起来就让人充满敬畏的名字,其实它并不神秘,反而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万寿山是颐和园的后山,也是园中最高的山峰。
站在山顶上,放眼望去,整个颐和园的美景尽收眼底。
山上有一座宏伟的佛香阁,据说是慈禧太后为了庆祝自己生日而建的,真是令人佩服啊!
三、昆明湖的波光粼粼
说到昆明湖,那可是颐和园的灵魂所在。
湖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仿佛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
湖边还有一座美丽的十七孔桥,横跨在湖面上,连接着两岸的景致。
每当微风吹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美得就像一幅画。
四、万寿山与昆明湖的不解之缘
万寿山和昆明湖不仅是颐和园的两个著名景点,它们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万寿山是昆明湖的屏障,使得湖面显得更加宁静和美丽。
而昆明湖则像是一颗镶嵌在万寿山中的明珠,让这座皇家园林更加熠熠生辉。
可以说,没有万寿山和昆明湖,颐和园的美景将大打折扣。
五、结语
总的来说,万寿山和昆明湖是颐和园中不可多得的美景。
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在这里,我们可以暂时忘却城市的喧嚣,享受一份宁静和美好。
下次有机会去颐和园游玩时,别忘了去看看这些美丽的景点哦!。
颐和园的秘密

颐和园佛香阁隐藏的秘密故事如果你去颐和园,定会看到里面的那个佛香阁,因为这是颐和园的主体建筑。
佛香阁建在万寿山上。
原本以为,这本没有什么。
但是,却不曾知道这里面竟然还有秘密,还隐藏着一些故事。
为什么万寿山上要盖个佛香阁呢?我们现在就来为你揭开谜底。
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风水宝地万寿山经典的古典建筑在万寿山千山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就坐落着这座佛香阁。
它高40米,8面3层4重檐。
南面对这昆明湖,背靠着智慧海,可谓是风水很好。
以它为中心,各个建筑群向两侧严整而又对称的展开,仿佛众星捧月一般,气势雄伟。
佛香阁上层榜着“式延风教”,中层榜“气象昭回”,下层榜“云外天香”。
进去里面一看,阁内有8根据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十分复杂,可谓是建筑中的精品之作。
气势恢宏、佛缘广进的佛香阁那么它建于何时呢?早在乾隆年间,他就看中了这个地方,打算在此建筑九层的延寿塔。
但是当建到第八层的时候,乾隆突下圣旨要停修,改建佛香阁。
这才有了这座宏伟建筑的诞生。
可惜当年八国联军入侵,佛香阁也毁于英法联军。
好在光绪时期,他又按照原址重建了,并在里面供奉佛像。
每年望朔,慈禧太后也都会在此烧香礼佛。
我们也才看到了如今的佛香阁。
为何修建佛香阁前面说到乾隆皇帝当年是想修建九层宝塔的,那么为什么修到第八层,剩下最后一层的时候,却不再修了呢?他一道圣旨下来,将已建的八层宝塔全都拆掉,改建成了佛香阁。
这里面有什么原委呢?关于这其中的原因,大家都众说纷纭,各种说法都有。
为母后作寿一种说法认为,乾隆建延寿塔,是要为母后作寿。
但也有人指出,他这种做法其实只是名义上的。
他的本意并不在此,而是想把三山五园联成一体,使延寿塔成为携东西皇家园林的主题建筑。
但是,在建到第八层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这和原来的想象有点落差,并不十分相符。
因此就将塔拆掉,建成了佛香阁。
潭柘寺金刚延寿塔避免塔影重叠还有一种版本是这样说的:因为在京西一带,历来的塔都很多。
如果再建一个塔的话,难免会塔影重叠。
颐和园有哪些经典的传说故事_传说

颐和园有哪些经典的传说故事相信大家在学生时代的历史课上,都有过一些关于颐和园的故事,下面小编要介绍的也就是颐和园的传说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颐和园长廊彩绘中的故事颐和园长廊在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
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两侧对称点缀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
象征春夏秋冬四季。
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
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
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它的长度和丰富的彩画在1990年就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苏武牧羊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旨出使匈奴。
匈奴单于了解苏武的才能,许高官厚禄要苏武投降,苏武不为所动。
单于杀副使以死相威胁,苏武宁死不屈。
单于折磨他,将他发配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牧羊十九载,苏武手持汉朝符节,不忘汉朝使命。
后来,苏武的朋友,汉朝大将军李陵与匈奴作战被俘投降,来此告诉苏武,他的父亲已死,兄弟被杀,夫人改嫁,武帝年迈,朝政混乱,不如投降的好。
苏武表示宁愿为汉室社稷而死,决不背叛列祖列宗。
李陵无言以对。
后人吧苏武牧羊的经历,填词谱曲,词曲催人泪下,一直演唱到今天。
客至《客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诗。
当代中国人都知道李白、杜甫的名字。
他的这首《客至》写于成都草堂。
某日,老友崔县令路过来访,使杜甫欢喜不尽,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诗。
今收入三百首里。
这首诗也反映了杜甫隐居成都的情景。
《客至》舍南舍外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文人三才指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秦少游和谢端乡三位才子。
传说,神宗年间,某年久旱无雨。
皇帝设坛祈雨,命苏东坡作祭文,带官主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颐和园隐藏在山水间的文化之谜————————————————————————————————作者:————————————————————————————————日期:颐和园隐藏在山水间的文化之谜-旅游管理颐和园隐藏在山水间的文化之谜文/杨乃运图/正宇杨乃运对颐和园的整体解读一直困扰着人们。
颐和园是清王朝建起的最后一座大型皇家园林,是北京也是全国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皇家园林中规模最宏伟的一座,在这座皇家园林里,有传统的道家一池三山布局;有大量的宗教文化建筑;有众多的宫殿群;有举目皆拾的江南园林文化元素;它还是最经典的借景艺术之作。
而且,还和军事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乾隆时代起,园中的昆明湖就做过水师的操练场,光绪年间,又是以水师的名义筹款修复的。
它的主体文化究竟是什么?整体布局有什么特点?如何解读它才更接近它真实的本质?惊人的发现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与玉泉山静明园相邻。
园中一山一湖,湖水水域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
游颐和园的人,除了湖中三山,很少有人关注这一山一水的园林总体大格局中有什么特别的文化含义。
鸟瞰全园,在颐和园的仼何一个点上都是做不到的。
有一幅乾隆时期绘制的全园景观效果图可以帮这个忙,它不是地图式的,而是工笔画,亭台楼阁山山水水都照实描绘,地形地貌也力求还原,有一景观绘一景观,在什么位置就是什么位置,散点透视,整体局部都一清二楚,读图,不会觉得误读了什么,感觉上,绝对是全息全真。
1983年,一幅航拍的颐和园全景照片却紧紧抓住了有心者的眼球,他们惊异地发现,有一个信息肯定是被忽略了。
这个发现使人们对颐和园的整体布局和文化核心、文化脉络有了全新的思考和探索,那发现就是颐和园的昆明湖像一个瘦桃,而昆明湖北的东西走向的万寿山则像一只蝙蝠。
航拍的照片肯定是鸟瞰照片。
这张照片很多介绍北京皇家园林的书上都有。
粗看,除了鸟瞰下的壮阔山水,并没有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看出昆明湖像瘦桃,得借助一点想象力。
照片展现的昆明湖是窄长的,东南部有两个尖儿,一个尖略长,一个尖略短,西北部的水体则显得有点肥腴。
这个形貌和乾隆时期的清漪园手绘图上的昆明湖很接近。
那幅手绘图,昆明湖水系只不过显得更狭长而已。
但1983年航拍出的昆明湖水体比乾隆朝手绘图中的昆明湖水体,在细辨之下显然已不是肥瘦之别,它很容易让人产生桃的联想。
它像一颗瘦挑,瘦桃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是桃底,东南是由一长一短两个水汊组成的桃尖。
瘦桃之瘦,谐音为寿,瘦桃即是寿桃。
有了这个联想,再看照片上的万寿山,你就不能不往蝙蝠上联想、推导了。
万寿山中部的中轴线上,是排云殿、佛香阁系列建筑,这组建筑由低而高由南而北在万寿山腰上拱起来,而它的两翼则是东西向沿山展开的建筑群,这也是一条轴线,依南北中轴对称展开的东西建筑群因体长而像一对蝙蝠翅膀。
蝙蝠有头,若山中部南北中轴上的系列建筑群为蝠身的话,蝠头就是如意舫前的码头,那是个非常明显的嘴形凸出地。
万寿山为福(蝠)山,昆明湖为寿(瘦桃)海,颐和园福山寿海的大格局是人为规划出来的,还是一种巧合,一种偶然呢?联系到颐和园的出世和它的建筑配置,人们很容易排斥掉巧合说而认定它的人为性。
乾隆搧了自己的嘴巴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是乾隆皇帝前后用了15年时间建起来的,虽1860年和1900年两度惨遭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地面建筑仅剩瓦砾,但山水的大布局却是未曾改变的。
颐和园是在清漪园的基础上修复起来的。
最初的清漪园工程仅是一项水利工程,这项工程是疏浚并扩大瓮山湖,以解决北京西北郊区皇家园林和北京城的供水问题。
瓮山湖就是昆明湖。
在乾隆皇帝将瓮山湖改叫昆明湖以前,它还被叫过七里泊、七里泺、西湖、大泊湖、金海等等。
对它的疏浚扩建工程自1749年的11月开始,到1750年的3月完工,水面扩大了两倍,水体呈半月形,疏水挖湖所出的泥土基本堆到了瓮山的东部,使陡峭之瓮成了缓山。
主持工程的大臣三和松了一口气,以为可以交差了,却未曾想皇帝又下了一道圣旨:山改叫万寿山,湖改叫昆明湖,在山南坡明代圆静寺遗址上建大报恩延寿寺,工程立即上马。
大报恩延寿寺里要建九层宝塔,塔建到第八层,眼看竣工了,皇帝却又下了一道圣旨:塔全部推倒,改塔为阁。
这阁就是我们看到的佛香阁。
万寿山和昆明湖工程一直没有断,一气搞了15年,搞成了典型的皇家园林,定名为清漪园,与早已建起的其他皇家园林并称为三山五园。
清漪园的兴建大出朝臣意外,引起了种种猜测和热议。
因为这座园子是乾隆皇帝出尔反尔、金口失言、搧着自已嘴巴子建起来的。
乾隆皇帝在乾隆九年圆明园工程告一段落时写过一篇《圆明园后记》,文中称:“后世子孙必不舍此而重费民力以创建苑囿,斯则深契朕法皇考勤俭之心以为心矣。
”建苑囿的事到此为止了,子孙谁也不能劳民伤财再建了。
这话说过不过六年,乾隆自己就又建起了一座大型皇家园林,把自己作为皇帝的言而无信深刻在了石碑上,臊着自己。
是忘了自己曾经说过的话,还是有不得不为之的隐情?大报恩延寿寺是乾隆的孝母庆寿工程,而整个清漪园的布局和建筑设置也都与孝母有关,它体现了乾隆的孝母情结。
乾隆生母信佛、敬佛,清漪园佛寺多。
乾隆生母有浓厚的江南情结。
昆明湖,仿了杭州的西湖,修了西堤,建了西堤六桥,还开辟了后溪河,沿后溪河建了仿江南水街的买卖街——苏州街。
清漪园是乾隆皇帝一手抓的工程,连室内的陈设布置的具体细节都经过了他的大脑,体现着他的意志。
工程开始进行时,清漪园的整体规划和意图他都捂得死死的,把真实的想法隐藏住,工程项目分解着推进,当分解的工程一项项完成后,人们才逐渐摸清了脉络,感觉出其中的联糸,那联系就是他的孝母情结。
清漪园是个孝母工程。
挖湖扩湖,湖叫了昆明湖,也叫西湖。
挖湖扩湖的土填了山,山改叫了万寿山。
而寺,一命名就叫大报恩延寿寺。
寺名一曰大报恩,一曰延寿,直接了当。
大报恩延寿寺的寺塔初始的设计是追的他毌亲喜欢的杭州六合塔,改塔为阁,是这位园林专家确实发现了这塔在整体审美上的毛病一一玉泉山塔在清漪园是躲不开的风景,两塔相争争出的不是美上加美,美外添美,这才让他下了拆塔改阁的决心吧。
清漪园时是不设界墙的,可与玉泉山静明园互通。
此园完整呈世时可以说就是一座几乎把江南园林精华吸纳过来的京西江南大园林,而这座园子的最大好处,就是使乾隆年事已高的母亲不必再出京千里万里地遭受舟车劳顿之苦就能享受到江南美景。
没有报恩孝母的强烈动机,乾隆会失言于己、大兴土木、盖起这座盛世奢华之园吗?乾隆从没有忘记自己说过的话,久经沉默,在清漪园工程进行到第十一年后,他才在《清漪园记》中打着哈哈,用自嘲的口吻,给自己的失言打着圆场:因为水利建设修了昆明湖,恰好临湖又有万寿山。
既然是有山有水的风景,怎么能没有亭台楼阁呢?今天的清漪园难道不是再次修建园林吗?难道不是失言吗?虽然说是因为兴修水利顺便而为,可谁又会相信呢?朕知道你们不信,联也只能这么说。
打哈哈就是耍赖皮。
乾隆皇帝宁可自损颜面,只说乘兴修水利之便又修建了园林,把建园林归结于就便,只字不提为孝敬母亲建园的事。
清漪园究竟是乾隆敬母孝母之园呢,还真是就便之园?乾隆得了建园强迫症搂不住自己,为孝母建园只是后人的妄猜?清漪园的整体规划是在昆明湖修湖扩湖之前就有了,还是在昆明湖水利工程进行中或竣工时才有的?福山寿海的清漪园大布局是真实的历史存在还是巧合性发现后引起的猜想?悬而未决的历史疑案。
悬疑能否从乾隆与生母的关系中找到答案?乾隆生母之谜乾隆生母的身份也一直是历史之谜。
野史有野史的说法,正史也其说不一。
清王朝官方最终的说法是乾隆生母为钮祜禄氏。
钮钴禄这个姓氏在满族中是非常尊贵的,其先祖巴图鲁额亦都曾帮助努尔哈赤以十三兵甲起家,是开国元勋之一,而这个家族更是生产皇后、嫔妃的专业户,在皇家的媳妇中,就人数来说位居第二。
但乾隆生母的这个姓氏却是纂改出来的。
《永宪录》卷二载:雍正元年冬十有二月丁卯。
午刻上御太和殿。
遣使册立中宫那拉氏为皇后。
封年氏为贵妃,李氏为齐妃,钱氏为熹妃……。
清宫档案《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雍正元年记载:二十四日奉上谕:尊太后圣母谕旨:侧福晋年氏封为贵妃,侧福晋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
到了《清世宗宪帝实录》雍正元年二月甲子(十四日)的记载,熹妃的钱氏就变为格格钮祜禄氏了。
雍正皇帝的熹妃即乾隆皇帝的生母。
汉姓变为满姓,汉人变为满人,乾隆皇帝生母的身份扑朔迷离。
正史记载都悬疑重重,就很难怪野史云山雾海了。
乾隆生母是海宁陈夫人说;乾隆生母是林黛玉、父亲是曹雪芹说;乾隆生母是热河民间女子说、江南女子宫女傻大姐说……。
出现过很多版本,但最靠谱的还是钱氏说。
雍正皇帝初立妃时,还没有秘密立储,还没有让弘历当太子继大统,弘历的母亲可以是汉人,可以姓钱。
而到了秘立弘历为储君之后,他的母亲就不可以是汉人,不可以姓钱了,得给他的母亲改换门庭,以免未来皇帝被天下人耻笑。
让乾隆生母悬疑重重的还有乾隆的出生地。
他自己说过出生在承德避暑山庄,后又改口,说出生在雍和宫。
乾隆的儿子嘉庆皇帝被搞糊涂了,先是随父亲的出生避暑山庄说,看到父亲后来的出生雍和宫说又改口,改又改得不彻底,还是有父亲出生避暑山庄说的文字留下来。
道光皇帝秉承了乾隆出生避暑山庄的说法。
乾隆的出生地和他生母的身份地位有密切的关系。
民国总理熊希龄从清宫老宫役的嘴里得知,乾隆母亲是江南女子,到热河后做了雍正的侍婢,在热河两人热恋,这江南女子怀了龙种,即是乾隆。
满人不可能有钱性。
据专家考证,钱性为江南人。
乾隆生母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臣钱陈群的妹妹。
钱陈群与乾隆的关系极为特殊,他退休回到江南后还屡次升迁,加尚书衔、太子太保,赐之以“食全俸”,而钱的学生阿桂、刘墉、纪晓岚也都得到重用。
若钱陈群不是乾隆的舅,能有这么好的待遇吗?乾隆皇帝是满汉的混血儿是没什么疑问的,金庸小说中有关乾隆身世的描写并不是捕风捉影、空穴来风。
报恩孝母清漪园清漪园完美地体现了乾隆皇帝对母亲的报恩思想。
他母亲出身低微,是丫环出身,在雍正皇帝的嫔妃中排名较后,在被簒改了姓氏,挂靠上钮祜禄氏,有了名份之后,依然未摘掉格格的称谓:格格钮祜禄氏。
在当今,格格被理解为公主。
其实在满语中它是姐姐的意思,婚后仍称格格,有尊敬的成份,但这种尊敬,是对给皇帝生下儿女的丫环的尊敬,如格格李氏、格格钱氏、格格宋氏、格格耿氏等等。
乾隆皇帝要为母亲争足面子,要把最好的给母亲。
母亲60大寿时,他献给母亲的是西湖、万寿山,是大报恩延寿寺,是福寿满园的清漪园。
西湖要搞成什么样,乾隆是派人到杭州做了考查并绘了图的,光有图还不成,他还御驾杭州并带上母亲亲自去看。
去杭州西湖的特使是宫廷画家董邦达。
在董邦达去过杭州西湖的第二年,乾隆陪同母亲到了江南,这是乾隆皇帝的首次江南之行。
乾隆六下江南,头三下,都是在清漪园的修建过程中。
北京西郊的西湖,全面临摹了杭州的西湖,又比杭州西湖有更高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