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5课 荆轲刺秦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课件(20张PPT)

文 开端行刺缘起 1-2
章 发展行刺准备 3-9
结
高潮廷刺秦王 10-17 结局荆轲被斩 18
构
一曲悲歌
且看如何演绎………
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辞诀这一场面的?有 什么作用?
情景交融、侧面烘托 烘托出人物形象, 表现出人物精神。
场面描写
1.抓住特点 2.突出重点 3.顾及全面 4.结合写景
白衣冠 荆轲 其他人物 风萧萧兮易水寒
图穷匕首见 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 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 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 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 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 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 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 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
“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朱熹 你怎么看?
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 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 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 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 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 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 1、成语典故
❖
切齿拊心 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 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
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
空悠悠。”
发上指冠 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 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 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课文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怖,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迫不得已,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将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悔过,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大方羽声,士皆怒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课件

研读第三部分
行刺这一过程可谓是惊心动魄,作者通过哪些方法 描写这一场面?请大家仔细读书,讨论回答。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 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 —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 分明。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三十一分。
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 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 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 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 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 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 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 (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 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 烈的性格。 2、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三十一分。
3.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三十一分。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 樊於期慷慨献身?
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 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 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 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 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 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 轲的理解与信任。
人教版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

人教版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荆轲刺秦王》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剌秦王这—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
他的翻译也很重要。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人教版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荆轲刺秦王》原文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秦武阳一作:秦舞阳)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整合: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感受鉴赏: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思考领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思考领悟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发现探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正确评价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
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本课教学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利用早读时间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并熟读课文。
2、荆轲刺秦王一幕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安排了一个片段剧的表演,让同学把这一部分改为课本剧,由他们自编自演,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3、要求同学在编剧排演的过程中要认真,最后通过竞选方式择优录选好的剧本好的演员。
4、片段剧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的剪裁,将记叙描写精彩部分,也是重点部分抽出来,形成点面结合拓展开来,分析探究,并在此间穿插文言字词句的练习讲解。
5、在提示上展开评述或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及难点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幻灯片)这是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导语】《荆轲刺秦王》是高一年级的第二篇文言文,这篇文章并不是写荆轲刺秦王的场面,而是写荆轲为刺秦王而准备,情节曲折,令人回味。
课文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件:5 荆轲刺秦王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4.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 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点评:这是廷刺秦王中最为精彩的一幕。这段文字叙事极为简洁、 生动,寥寥数语,将荆轲刺秦王的迅猛与秦王逃避时的惶恐刻画得 淋漓尽致。荆轲到了秦廷,果如所言,“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 首揕之”,大功即可告成。然而故事在这里却发生了波折:“未至身,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绝袖”,出乎荆轲意料,却免了秦王一死。 “拔剑”又增加了紧张感,使气氛陡然紧张。然而又出现了“剑长,操 其室”的意外。处处摄魂夺魄,时时令人心悬。
2.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和荆轲本人?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 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 以悲剧告终。从反抗强暴、抵抗侵略的角度来讲,荆轲刺秦王这场 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 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史(其 六)》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 骨”。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 的道理,也不懂得秦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 暴,不怕牺牲,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荆轲刺秦王》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战国末期,秦并天下,势不可挡。
秦军灭韩破赵,大兵直压燕境。
燕太子丹深感力屈计穷,而又不愿坐以待毙,于是使荆轲行刺秦王。
他们原定的计划是:上策效法春秋曹沫胁持齐桓公的方法,要挟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上策不行就行下策,刺死秦王,造成秦国混乱以图侥幸于万一。
本文就是记载这一个历史事件。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一波三折,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特别是易水饯别、秦廷行刺等场面,更写得慷慨悲壮,惊心动魄。
文章通过人物的神情、动作、对话等,展示了人物性格,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荆轲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处险不惊、临难不乱的英雄豪气,都表现得十分充分,刻画得细致入微。
课文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
汉代刘向整理,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所记内容,主要是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这篇文章,建议把重点放在如下两个方面:1.学会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的人物形象刻画很成功,如太子丹焦虑仁慈,樊於期豪爽慷慨,秦王贪残怯弱,秦武阳外勇内怯,荆轲忠义、刚直、果敢、机智。
但阅读课文不要满足于给人物贴标签,要学会从语言材料的实际出发,细品慢尝,自己得出结论,养成独立思考的读书习惯。
2.学会评价历史人物。
荆轲刺秦王,在历史上是一件大事,对其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褒贬不一。
我们应在充分了解前人评析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多角度多侧面,对其进行比较客观的分析。
课文解读秦将王翦破赵①,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②地,至燕南界。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文”中的《荆轲刺秦王》。
主要内容包括:课文整体感知、词语积累、文本细读、问题探讨等。
具体章节为《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的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史记》的基本情况,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细读文本,分析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刺客的英勇精神,理解忠诚、勇敢、担当等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古文句式及文化背景。
2. 教学重点: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及其精神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史记》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了解《史记》及刺客文化。
2.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词语积累:讲解生僻字、词,引导学生做好笔记。
4. 文本细读:分析荆轲刺秦王的经过,探讨荆轲的精神品质。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荆轲刺秦王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刺客列传荆轲刺秦王经过荆轲精神品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荆轲刺秦王的精神品质,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示例:荆轲刺秦王的精神品质包括忠诚、勇敢、担当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荆轲身上学到这些品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细读文本,让学生了解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培养了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问题意识。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课文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人教版人教课标版高一语文1必修1 5 荆轲刺秦王 PPT课件

教材分析
背景资料
教学设计
疑难词句
课文分析
全局鉴赏
练习反馈
自主探究
作业
课文分析
4.求匕首找副手为何略写? 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做必要的交代。这显得详略得当, 剪裁合理。 5. 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什么性 格?
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
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 怒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
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教材分析 背景资料 教学设计 疑难词句 课文分析 全局鉴赏 练习反馈 自主探究 作业
疑难词句
6、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
宗庙 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 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7、北之人 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
凄凉悲怆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材分析 背景资料 疑难词句 课文分析 自主探究 作业
教学设计
全局鉴赏
练习反馈
全局鉴赏
1、善于描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 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 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 国的计划,层层递进,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词,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
教材分析
背景资料
教学设计
疑难词句
课文分析
全局鉴赏
练习反馈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一等奖3篇

1、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一等奖《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
是一篇文言文,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进行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一起看看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振、图、室、诏、穷、阵”等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注意文言知识的积累2、学习和欣赏文言文叙事简洁的艺术3、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教学重难点]1、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2、学习、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教学过程][预习要求]: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点读2、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提出疑问3、画出有关刻画荆轲的句子,概括人物性格[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
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XX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部编版2020高中语文 第05课 荆轲刺秦王(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05课荆轲刺秦王(第01课时)1.《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
后经过西汉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篇,分编辑。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二百三十多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2.给括号前面的字注音。
长侍()足下樊於()期燕()国切齿拊()心匕()首忤()视夏无且()被八创()箕()踞以骂目眩()3.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________,________。
)(2)日以尽矣。
(“以”通________,________。
)(3)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________,________。
)(4)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________,________。
)(5)请辞决矣。
(“决”通________,________。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________,________。
)(7)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________,________。
)(8)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________,________。
)(9)卒起不意。
(“卒”通________,________。
)(10)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________,________。
)3.(1)“悦”高兴(2)“已”已经(3)“凌”凌辱(4)“返”返回(5)“诀”诀别(6)“震”震慑(7)“现”显现(8)“捧”双手捧着(9)“猝”仓促,突然(10)“环”绕1.复述故事,梳理情节。
(1)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2)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课《荆轲刺秦王》ppt课件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起来,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燕国 为了自保,决定派荆轲前往子丹之托前往刺杀秦王嬴政。
秦王嬴政
秦国国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
燕太子丹
燕国国君的太子,策划了刺杀秦王的行动。
02
课文分析
文章结构解析
总结词
文章结构清晰,情节紧凑
详细描述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夸张等,使 语言生动有力,表达力强。同时,文章用词精准,句式变 化多样,读来抑扬顿挫,极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探讨
01
总结词
歌颂英雄主义精神
02
03
详细描述
文章通过描绘荆轲刺秦王的英 勇事迹,歌颂了英雄主义精神 。荆轲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 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英勇无 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分析
总结词:主要人物
详细描述:荆轲:勇敢、忠诚、有胆识,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燕太子丹:对国家忠诚, 但过于急躁和鲁莽,对荆轲的行动计划考虑不足。秦王嬴政:威严、果断、有远见,对荆轲的刺杀行 动早有防备。
故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总结词
历史意义和影响
详细描述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它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展 现了古代英雄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英勇斗争的精神。同时,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传说,激励着人 们为正义和理想而奋斗。
对课文中的疑问和思考题的讨论
总结词
针对课文中的疑问和思考题进行深入讨论,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提前列出课文中的一些疑问和思考 题,例如“荆轲为何要刺秦王”、“荆轲刺 秦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等。在课堂上,组 织学生们对这些疑问和思考题进行讨论,鼓 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引导他们从多个 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人教版高一高中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一、学情分析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高一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除疏通文意、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外,更多的应把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借鉴层面上,以期提高兴趣,使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上切实有所提高;在体现教材编选者意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文言文智能的生成及发展打好基础。
另外,学生对《战国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初中八年级下,他们曾学习过其中的经典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文本定位本课被编排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其目的是通过对本单元文章的学习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同时,感受文章的简洁之美。
就本课来说,要通过反复诵读、推敲关键词,并辅之以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在理清文章叙事脉络的基础上,了解在古代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人物的生动表现。
本文条理清晰,字词句知识点较多,教师正好可以把此文的学习作为范例,引导学生摸索出一条学习文言文的路子。
三、目标确定1、知识和能力:疏通文句、文意,理解和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和方法:理清叙事脉络,掌握情节特点,能抓住关键词概述文章内容,体味个性鲜明的人物及完整而富有戏剧性的情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在古代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人物的生动表现,初步了解《战国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艺术特色。
四、教法选择自主品读、讨论探究、引导点拨、诵读感悟五、流程安排(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学习目标考点提炼知识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2.掌握常见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言句式中的状语后置能力目标1.分析人物言行,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2.把握荆轲的性格特点情感目标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荆轲的侠义精神[知作者]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原名刘更生,字子政,沛县人。
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宣帝时,为谏大夫。
元帝时,任宗正。
后因反对宦官下狱。
成帝即位后,得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
主要作品:在前人基础上辑录一部“楚辞体”诗歌总集《楚辞》。
辑录群书时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按国别体编订为《战国策》。
[知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知常识]1.《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前460—前220)。
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
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2.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
后来,吴公子姬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炙鱼三月。
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
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
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
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
因此阖闾日夜忧虑。
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
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
(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聂政:战国时期侠客,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
韩国大夫严仲子受丞相侠累的迫害流亡他国,他游历各地,欲寻侠士为自己报仇,后寻得聂政。
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荆轲:战国末期燕赵人,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庆卿,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又叫荆卿。
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
后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功败垂成。
一、了解行文脉络二、把握文章主旨《荆轲刺秦王》记述了在秦军压境、燕国危如累卵时,燕太子丹为了保家卫国,派荆轲以献图为名,以樊於期之头为饵,去秦殿刺杀秦王。
荆轲想生擒秦王逼其退还侵占的领土,但终未成功,最后身被八创,慷慨而死,表现了一个爱国侠士大义凛然、英勇无畏的崇高品质。
一、阅读第1、2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步骤一]基础梳理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多义词。
①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1)兵②不得持尺兵兵器①诚能得樊将军首果真(2)诚②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实在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走投无路(3)穷②复前行,欲穷其林走到尽头①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4)乃②乃今得闻教副词,才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
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步骤二]文意理解5.全都能表现荆轲具有超人的谋划才能的一组是()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②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③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④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⑤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A.①③④B.②③⑤C.②③④D.③④⑤解析:选B①表现荆轲的主动精神;④是陈述太子丹去请荆轲;⑤以太子丹的不忍,侧面反衬荆轲超人的谋划才能;②③是正面表现荆轲超人的谋划才能。
6.对1、2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在这种背景下,荆轲挺身而出,可见荆轲非常爱国。
B.“破”“虏”“收”“略”“至”等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C.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并且是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荆轲城府很深,勇而多谋。
D.樊於期是在家境贫困时来投靠太子丹的,所以太子丹不忍心用他的头取信于秦王。
解析:选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中的“穷困”不是家境贫困,而是走投无路,处境困难。
二、阅读第3~9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步骤一]基础梳理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1)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2)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3)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同意今义:故意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多义词。
③将军宜枉驾顾之拜访顾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
(1)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2)樊於期乃前.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3)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作名词,远方(4)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人。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判断句、省略句,“……者……”表判断,“俱”前省略“之”)译文: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
(4)皆为戮没。
(被动句,“为”表被动)译文: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宫为奴。
(5)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被动句,“见”表被动)译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步骤二]文意理解6.下列各句中最能表现荆轲性格刚烈的一句是()A.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B.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C.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D.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解析:选B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A项,表现了荆轲的谋略。
C项,表现了荆轲的远略。
D项,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7.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
荆轲舍生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偏袒扼腕而进”。
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B.本部分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之所以略写,因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
C.易水送别中,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D.诀别时的音乐描写,渲染了激昂雄壮的气氛,侧面表现出荆轲慷慨赴难的思想感情。
解析:选D诀别时的音乐描写,渲染的是悲壮凄伤的气氛。
三、阅读第10~18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步骤一]基础梳理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颤,惧怕(2)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3)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多义词。
①使使以闻大王派遣(1)使②使毕使于前让;使命③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连词,用来(2)以④以次进介词,按照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
(1)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2)士皆垂泪涕.泣名词作动词,流泪(3)又前.而为歌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4)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5)群臣怪.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判断句,“……者”表判断)译文: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太子及知其事者宾客”)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3)群臣侍殿上者。
[定语后置、省略句,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于)殿上侍者群臣”]译文:在殿上侍奉的臣子们。
(4)燕王拜送于庭。
(状语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燕王于庭拜送”)译文: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
(5)使毕使于前。
(状语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使于前毕使”)译文: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使命。
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但在文言文中,副词、形容词、动词词组、介宾词组等用在谓语后面(如果谓语后面有宾语,则用在宾语后面)。
是单音节词的,前面无语音停顿,书面上不用逗号隔开;是多音节词或词组的,前面有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隔开。
意义上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就是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分析:此句中的“于徐公”这一介宾短语,应移到“美”的前面作状语,可译为“比徐公美”。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一般都作状语。
例:动之以情。
分析:“动之以情”,即“以情动之”,“以情”介宾短语作“动”的状语。
(3)介词“乎”(同“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异乎寻常。
分析:“异乎寻常”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寻常”应该移到“异”的前面作状语。
[步骤二]文意理解6.下列各项中,全都侧面烘托荆轲英雄形象的一组是()①秦武阳色变振恐②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③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④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⑤倚柱而笑,箕踞以骂⑥秦王目眩良久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④⑥D.③⑤⑥解析:选C②⑤属直接表现荆轲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