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高中历史核心概念必背手册
高中历史必修人民版背诵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人民版背诵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466f67235a8102d276a22f1c.png)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或先秦时期);1.分封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对;内容:权利:分封土地和人民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义务:a、定期朝贡,b、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作用:a、积极:扩大统治区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b、消极:受封诸侯有较大独立性,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表现: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或先秦时期)1.分封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
内容:权利:分封土地和人民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诸侯可以进行再分封,从而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义务:a、定期朝贡,b、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作用:a、积极:扩大统治区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消极:受封诸侯有较大独立性,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分裂割据埋下祸根瓦解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经济基础)瓦解表现: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室(如楚王问鼎);周王室偏居一隅等2.宗法制——目的: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巩固王权,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问题上的矛盾。
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最主要特点)形成森严等级。
实质: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作用: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2.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人民版高中历史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知识框架
![人民版高中历史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知识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c7e0183d482fb4daa58d4bdd.png)
必修一专题一早期政治制度沿革(一)夏:王位世袭,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二)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内外服制度(三)西周:1、分封制(权利分配)(1)概念:-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2)内容:A对象:同姓王族:鲁、燕、晋、吴功臣:齐(功臣亦是姻亲)先代贵族:蓟、陈、宋(表现政权合法性)B内容:土地和人口C关系:(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发赋役)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定期朝觐述职。
(3)特点:①分封对象:对象多元化,以同姓王族为主体。
②分封地区:多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分封多居于富庶之地和战略要地。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4)演变——西周(建立)——春秋(逐步瓦解)——战国、秦朝(废除,设郡县)——后世仍有残余(皇族分封)(5)影响:①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②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为华夏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形成奠基。
③打破了夏商部落联盟和方国联盟的状态,国家政权从松散走向紧密。
④对后世影响深远:a姓氏起源:宋鲁郑陈等b地名起源:齐鲁,燕赵,荆楚⑤诸侯拥有较强独立性,蕴含分裂因素。
2、宗法制(权力继承)1)含义: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远近,分配政治权利,规定等级秩序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34)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详细见下礼乐制)5)影响:A积极:①利于统治集权内部稳定团结,保持贵族特权②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人伦亲情家庭的传统,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家谱、祭祖、尊宗敬祖)B消极:①政治:专制思想严重,缺乏民主观念(宗族派别、家族本位、任人唯亲、人情世故)②经济:小农经济长期存在③文化: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等级观念。
3、礼乐制度(权利认同)1)概念:礼+乐2)目的:巩固贵族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3)实质: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4)影响:维护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提纲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6d07ed3ec77da26924c5b047.png)
一、分封制:(一)含义:又称封邦建国。
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周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封国制度。
(二)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三)内容:分封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四)发展历程:1、雏形:内外服(商朝)(1)商王有支配外服的实际权力,但控制力有限;(2)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2、确立:周朝表现:(特点)①周王与诸侯间形成了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A、诸侯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B、诸侯义务:服从政令;定期朝觐;守疆、作战;纳贡。
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③分封对象多元化;④层层分封。
3、发展:郡国并行——成为郡县制的附庸。
(五)巩固——宗法制:1、含义: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2、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问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特点:(1)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2)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4、作用:(1)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3)是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5、与分封制的关系(1)互为表里。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前提和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
(六)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七)作用:1、扩大了统治区域;2、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稳定了统治秩序;3、埋下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祸根。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一)含义:1、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
(二)产生原因:1、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对分散,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保护。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核心知识点背诵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核心知识点背诵](https://img.taocdn.com/s3/m/45eed5f2c77da26925c5b072.png)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核心知识点背诵高一历史组2012/9/24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西周的建立与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都城在镐京。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二)分封制1、分封的目的:巩固统治,拱卫周王室。
(封邦建国,以藩屏周)2、分封对象:周王室成员、功臣和先朝旧贵族3、分封制内容:"授民授疆土"(土地和人口)4、诸侯的权利:世袭统治权、征收赋税、建立军队等5、诸侯的义务:定期朝贡、拱卫王室、提供军赋和力役6、分封制的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便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周天子权威逐渐衰微。
(三)宗法制1、含义: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2、特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3、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维护西周的统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实施法则,是分封制的连接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和保障,它们共同构成西周政权的基础.5、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凝聚宗族,阻止内部战争,维护了统治集团的稳定;②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继承权争夺问题;③巩固了分封制,巩固了奴隶主统治,强化了王权;④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8b23019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6f.png)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政治制度也非常独特。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知识点总结,以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演变过程。
一、封建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主。
在封建制度中,君主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他们通过授予诸侯王侯爵位的方式来维系统治秩序。
诸侯藩国作为君主的下属,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必须向君主效忠并支付赋税。
二、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这种制度下,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设立官僚机构来管理国家事务,并派遣官员到各地进行管治。
这种制度的代表是秦朝的郡县制和汉朝的三公九卿制度。
三、儒家思想与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儒家思想强调君主与臣民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和谐共处,主张君主要以身作则,以仁德治理国家。
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中推崇,并与中央集权制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体制。
四、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特有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大规模的推行。
按照科举制度,士人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来晋升官职。
这种制度对于士人阶级的晋升具有重要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官员的公正和能力。
五、地方官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还包括地方官制,即设立各级地方政府来管理地方事务。
根据历史时期的不同,地方官的名称和职权也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由中央政府任命的。
六、丞相制度与宰相制度丞相制度和宰相制度都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与君主关系最为密切的职位。
丞相是负责辅助君主处理政务的高级官员,而宰相则是负责处理国家重大决策的首席官员。
丞相制度在秦朝开始,宰相制度则在汉朝时期成为主流,并延续到明清时期。
七、军事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与军事制度密切相关。
在封建制度下,各地的武装力量由地方官员控制,并向中央政府纳贡。
另外,高士争相为各地提供安全保障,形成了以地方势力为基础的地方军事制度。
高一历史必修一《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5672d4048d7c1c708a1452f.png)
高一历史必修一《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专制制度: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中央集权: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利。
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就是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紧密联系,皇帝个人既体现了专制主义,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贯彻。
2、形成原因和条件:原因:A、经济上: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政治上: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思想上:战国时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D、实践上: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的权力。
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客观条件:A、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室的软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B、秦的统一和强盛。
3、演变历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秦朝:正式建立;、西汉:空前加强;、东汉:进一步加强;、隋唐:进一步完善;、北宋:强化;、元朝:新发展;、明清:达到顶峰;、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产生。
、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特点、功能和作用:、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听命于皇帝;、功能:压迫、剥削和镇压人民的功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御外辱的功能;组织修建大型工程和治理严重水患等功能。
、作用:A、进步性: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我国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还为抵御外敌入侵提供了保证。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二、三单元知识点背诵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二、三单元知识点背诵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ba967ade45c3b3566ec8bab.png)
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7、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混合物 (2)议会权力至上 (3)君主统而不治 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邦联制的弊端:地方权力过大,中央权力太小。不利于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背知识点
一、 西周时期(奴隶社会时期) 1、分封制 目的: 对象: 诸侯权利 诸侯义务: 作用: 特点:分封同姓为主;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宗法制 目的: 含义:按照父系血缘关系亲属 核心: 作用: 与分封制关系: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从秦到清(封建社会时期)
2
汉
唐
宋
元
明
废行省,设三司
清
行省
3、选官、用官制度
朝代
制度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以来
4、行省制推行有什么重要意义?
标准
方式
5、科举制实行有什么意义? 6、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各自职能: 如何限制相权的?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3
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7、内阁制和宰相制比较
1
1、理解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创立: 两对矛盾: 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被废除。中央权力
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影响: 积极方面:(1)对秦朝:
(2)对后世:
消极方面: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秦到清) 朝代 专制主义(中央官制) 中央集权(地方管理 趋势 制度) 秦
来的侵略买下了伏笔。
2019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01.中国古代政治史
![2019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01.中国古代政治史](https://img.taocdn.com/s3/m/851408153968011ca3009149.png)
西周
秦朝
汉
中央 地方 选官 中央 选官
魏晋南北朝
中央
隋唐 地方
选官
以皇权为中心的君 实行俸禄制,官位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 主专制中央集权体 概不世袭,重要官 件下实行郡县制, 封建的官僚政治 制。三公九卿分工 吏由皇帝任免调遣 按地域划分 严密,各司其职 。 汉承秦制,略有损益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侍中等,以削弱相权 汉初,郡国并存,后来发生“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彻底消除王国隐患 实行察举制行九品中正制,选官重门第族望不重才能 隋朝建立,唐朝完善 决策起草政令 内容 中书省 1.三省 门下省 审议政令 执行 尚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2.六部 三省六部制 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 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评价 ②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决策权实际收归皇帝所有 唐中期开始设置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藩镇割据 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形成。唐宋元 形成 继承并完善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科举制 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作用 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从世家大族的手里 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 权:削实权 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 钱:制钱谷 中央掌控地方财权,设转运使 兵:收精兵 “杯酒释兵权”; 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利:改变了唐末以来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成 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评价 弊:造成“三冗” “二积”后患 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皇权削弱 地方设行省,简称省,省长由朝廷任命 机构 行省制度 省下分设路、府、州、县 设置 设宣慰司(掌管边远民族地区)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必背教材知识点素材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必背教材知识点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19105141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72.png)
高中历史之中国古代政治必背教材知识点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6."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
7.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
8.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9.秦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
10.在秦代,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
11.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显著不同点,是最高统治者直接委派官吏统治地方,最高统治者的命令可以通过各级官吏直达百姓。
12.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13.三省六部的运行程序: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具体实施)。
14.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15.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
其特点: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了冗官局面。
16.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作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必修一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e1af75b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db.png)
必修一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历史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与演变- 封建制度的特点与作用- 官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2. 中国古代经济- 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 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货币经济的兴起与影响-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国际贸易3. 中国古代文化-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影响- 道家哲学的核心观念-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科技发明与文学艺术的成就4. 世界古代文明- 古埃及文明的特点与贡献- 古希腊文明的民主政治与哲学思想- 古罗马法律与建筑的遗产- 其他古代文明如印度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等二、近现代历史1.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开端- 洋务运动的尝试与失败-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与社会变迁2. 世界近代的重要事件与变革- 工业革命的起源与影响- 法国大革命与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 - 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与解体- 一战与二战的爆发及其对世界的影响3. 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推进4. 世界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与趋势- 冷战的形成与解体- 全球化的发展与挑战- 信息革命与网络时代的来临-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三、历史思维与方法1.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历史研究的方法与原则- 历史资料的收集与分析2. 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事件的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 事件的短期影响与长期影响- 历史事件的必然性与偶然性3. 历史人物评价-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局限- 历史评价的标准与方法- 历史人物与时代背景的关系4. 历史观点的形成与演变- 不同时期的历史观点比较- 历史观点的多样性与变化- 历史观点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历史事件。
高中历史高考必考核心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高考必考核心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cd85947b7360b4c2e3f6483.png)
高中历史高考必考核心知识点(整理)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高一历史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4b5e7356edb6f1aff001fab.png)
高一历史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分封制: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同性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权利:政治上,设置官吏,军事上,建立武装,经济上,征派赋役,有较大独立性。
宗法制: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2.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历史作用和特点(B)分封制: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②有利于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带有宗族色彩。
宗法制: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特点(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3.始皇帝的来历和皇权的至高无上。
由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认为是“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将“皇”、“帝”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为自己的帝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
皇帝制度基本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4.秦朝中央官制与郡县制的内容和作用。
内容: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三公:丞相-处理政事;御史大夫-奏章、诏令、监察;太尉-军事)(诸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向丞相负责)中央官制作用:相互配合,彼此牵制,皇权中心,减少决策失误。
郡县制作用: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1)政治: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巩固国家统一。
(2)经济: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3)民族: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4)局限性: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另:列表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
分封制郡县制划分标准血缘地域与中央政府关系世袭皇帝任免影响易造成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6.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
措施:颁布“推恩令”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7.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及其作用(1)内容唐朝中央设三省: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批驳审议尚书省:执行政令(2)三省制作用: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第一部分 必背知识点 古代政治制度
![第一部分 必背知识点 古代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89d6161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81.png)
第一部分必背知识点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世代沿袭的制度。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从“禅让”到“世袭”,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夏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在中央:实行王位世袭制;还设相、卿士等,协助国王处理政务。
在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
3、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4、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含义(基本内容):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
(理解“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意思)(3)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即:先代贵族)(4)受封者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世袭统治权,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5)受封者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派兵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6)评价:①积极: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疆域,巩固了西周奴隶主的统治;②消极: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东周出现了诸侯分裂割据、争霸的混乱局面。
5、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内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宗法等级: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4)大宗与小宗: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0908b1b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bd.png)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在高一历史必修一中,我们开启了探索历史长河的重要旅程。
这一阶段的知识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从古代政治制度到近代的政治变革,都是我们需要掌握的重点。
以下是为大家梳理的一些必背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夏朝: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开始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要对周王承担义务,如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掌管军事和监察百官。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3)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宋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在地方,派文官担任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专题01 中国政治史-高中历史全套知识框架与思维导图
![专题01 中国政治史-高中历史全套知识框架与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fa3d4ac2312b3169a551a48d.png)
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王
分封制
维护 统治
政治体现(表) 内核纽带(里)
侯
卿
士 平民 奴隶
宗法制
决定等级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秦朝 ① 唐朝 ③
5.君主专制的演变 西汉 ②
明朝 ④
清朝 ⑤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皇帝
御前会议
三司
中书门下 (政事堂)
枢密院
台谏
三司使
8.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三元里抗英 (1841)
背 景
鸦 片 战 争
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5—1878)
背 景
俄 英 侵 略 新 疆
黄海海战 (1894)
背 景
中 日 甲 午 战 争
反割台斗争 (1895)
背 景
义和团运动
(1899—1900)
背 景
帝
马
国 主
关
义
条
瓜
约
分
狂
潮
9.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851
1864
1894
1840
1919
1949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农民阶级反侵略反封建 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
(2)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 和中国共 产党创建
国民大革命 (第一次国 内革命战争)
国共对峙
(第二次国 内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民 解放战争(第三 族解放战争) 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1
1919 1924
①文革的发 动——中央 两个会议通 过的《通知》 和《决定》 ②造反派夺 权 ③民主法治 遭到严重践 踏 ④“文革” 的性质—— 内乱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史(全部重要考点)名师笔记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史(全部重要考点)名师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3fc15d7763231126fdb1114.png)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史核心线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一、古代早期政治制度1、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启继承禹的王位,标志古代早期国家的形成。
“公天下”→“家天下”2、分封制(1)识别标志:“封”、“诸侯”、国名(2)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3)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5)意义: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开发边疆;诸侯有较大独立性。
3、宗法制(1)识别标志:“宗族”、“继承”(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3)“大宗”与“小宗”有相对性(4)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5)意义: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稳定,保证贵族特权垄断地位。
4、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5、世卿世禄制贵族政治,血缘继承。
6、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王权结合(2)以血缘为纽带(3)权力相对分散二、专制主义(君主专制)*收相权的手段(1)增加近臣人数(2)增加相的个数(3)分割相的职权(4)废相1、秦(1)皇帝制特点: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三公九卿制丞相(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军权,虚设)2、汉(1)汉承秦制,略有损益(2)中朝尚书令、侍中3、隋唐三省六部制隋朝确立,唐朝完善。
三省长官皆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之间相互制衡,提升了行政效率。
4、宋两府三司中书门下(行政权)(副相:参知政事)枢密院(军权)(枢密使)三司(财权)(三司使)5、元中书省制*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初,皇权削弱6、明(1)太祖废相(2)成祖设内阁(文渊阁)内阁成员权力逐步提高,但未达到相权的高度。
票拟(内阁)与批红(皇帝,司礼监实际执行)。
7、清(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2)康熙:南书房(3)雍正:军机处处理西北军务,提升行政效率。
标志着中国2000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三、中央集权*收地方权力的手段(1)官员任免权归中央(2)增加行政级别(3)派出监察官员(4)收地方财税兵权(任文官)1、秦——郡县制郡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1.禅让制:传说远古社会,黄帝以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贤能之人统治国家的制度。
如尧禅位给舜,舜禅位给禹。
2.王位世袭制: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主要方式为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3、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即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即由邦伯管辖的地区。
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
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4、分封制:为扩大疆域,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将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令其镇守疆土。
各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且独立的统治权,但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命令,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周公、召公受封在鲁、燕,功臣姜子牙受封在齐,商朝旧贵族微子受封在宋。
该制度有利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此制度与宗法制紧密结合,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
有些文献用“封建制”指代这种“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
5、宗法制:西周时期依据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经济权力,维护贵族特权的制度。
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以嫡长子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大宗,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相对天子是小宗,在本族则是大宗。
诸侯的地位也由其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是小宗,在本族也是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这样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等级宗法关系。
该制度强调“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证政治权力、土地的再分配,维护了贵族的垄断地位。
此制度在很长时间很大范围影响中国的社会结构。
6、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与民主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决策方式。
7、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
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中国封建时代,在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理念指导下建立的皇帝独裁、中央政府集权的政治体制。
正式建立于秦朝,崩溃于清朝。
法家思想是思想基础,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确立,两汉时期继续发展,隋唐时期逐渐完善,宋元时期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空前强化。
始终贯彻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或君主)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或丞相)的权力越来越削弱。
这种制度对维护国家民族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生产始终发挥积极作用,但是越是到封建社会后期消极面越来越大,成为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9、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统一度量和推行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10、三公九卿制:秦汉时期中央官制。
皇帝以下设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虚设),丞相以下设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廷尉,掌管司法审判;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11.郡国并行制:又称郡国制。
汉朝在地方管理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又分封同姓诸侯,建立王国、侯国管理地方,地方管理方面郡国两制并行。
12.宰相: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是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
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意。
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
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秦汉以后是丞相。
13、丞相制:秦朝统一全国后,建立三公九卿制。
丞相是三公之一,百官之首,其职责是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保证国家政权机构的正常运行。
但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相权一旦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的弊端。
历史上丞相一职名称、人数多有变化,权力多有调整。
西汉武帝的设立“中朝”限制相权,隋唐的三省均为丞相,我国丞相制度由一相制发展到多相制。
宋代进一步分割相权,明朝废丞相,至此1600年的丞相制度结束。
丞相制度的兴废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14、郡县制: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之一。
与分封制,行省制合称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
萌芽于战国,推行全国于秦汉。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体现。
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其组织机构与中央政府略同,郡以下设县。
15、行省制:元代确立的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
中央设立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使中书省权力,受中央节制,重大民政呈报中书省,军政呈报枢密院。
行省是地方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没有中央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而且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此外中央通过御史台进行监督,通过省官互迁加以控制。
元后,我国依然沿用行省设置,对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对秦代以来郡县制的发展和完善。
16.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
晋朝以后称中书省。
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宋元时期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清时期废除。
17、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隋唐以后的中央官制。
它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掌握决策,审核,执行权。
尚书省下设吏(升迁考察)、户(户籍赋税)、礼(内外礼仪科举考试)、兵(兵器军队)、刑(刑罚处置)、工(工程水利)六部。
三省的设置使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又相互分工、合作,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同时相互监督、牵制,有利君主专制的加强,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18、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依据德、才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到中央,经过中央试用考核或者考试而任命官职。
19、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九品中正制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九品中正制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
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
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
大、小中正负责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朝廷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九品中正制选官尊重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
实质上,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就是门第出身。
20、科举制:以考试为手段,以成绩为标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主要内容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开创于隋朝、形成于唐朝的选官制度,以后历朝沿用。
科举制打击了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统治集团的文化素养,有利社会重学风气和公平公正,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不过明清采用八股取士,科举制走向僵化,逐渐成为思想文化专制的工具,晚清政府于1905年废除科举制。
21、八股取士: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
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22、禁军:帝王封建时代,帝王直辖,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
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亲卫、近卫、御林军等不同称呼。
23、明朝内阁:内阁是在明成祖(永乐时期)建立的。
内阁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内阁不是法定中央机构,没有法定职权,也没有下属机关,不能指挥六部。
明朝内阁职权完全依附于皇权,其权力大小因皇帝好恶或特点而变化。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
24、票拟权: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
25、批红:明朝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
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亦称“批朱”。
26、土司制: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元代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地方长官,称谓土司,允许世袭,但要忠于朝廷,缴纳贡赋。
由于土司世袭,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
从明代开始改土归流,雍正时大规模推行,到乾隆基本完成,改为流官统治,至此西南土司制度结束。
27、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国清代前期满族宗王、八旗、贝勒等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
又称"国议",它创建于皇太极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撤销于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共存在过155年。
28、南书房:南书房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
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
29、军机处: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
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
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军机大臣由皇帝从亲信中选任,军机大臣虽参与军国大事,但一般仅为跪受笔录。
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
军机处的特点是“简”“速”“密”。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责任内阁成立后军机处被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