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完整版)中药学习题集
中药学习题集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A.《开宝本草》B.《嘉祐本草》C.《神农本草经》D.《新修本草》E.《本草拾遗》答案:C答案分析: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当推《神农本草经》,一般认为该书约成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第一次大总结,故答案应选C。
2.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A.《本草拾遗》B.《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经》D.《新修本草》E.《本草经集注》答案:E答案分析:《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神农本草经》、《本草拾遗》都是按药物功效分类,《新修本草》、《本草纲目》虽然也是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但不是首创,故答案应选E。
3. 我国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是:A.《本草纲目》B.《证类本草》C.《新修本草》D.《本草经集注》E.《神农本草经》答案:C答案分析:唐显庆四年颁布了经政府批准撰写的《新修本草》,由于它是第一次由国家组织修定和推行的,因此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故答案应选C。
4. 最早采用图文对照编写方法的本草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名医别录》C.《徐之才药对》D.《李当之药录》E.《新修本草》答案:E答案分析:在《新修本草》的编写过程中,唐政府通令全国各地选送当地道地药材,作为实物标本进行描绘,从而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故答案应选E。
5. 宋代的本草代表著作是:A.《开宝本草》B.《本草纲目》C.《嘉祐本草》D.《证类本草》E.《本草衍义》答案:D答案分析:宋代本草学的代表著作当推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这部本草著作采用图文并重,方药兼收的编写体例,较前代本草著作有所进步,同时广泛引证历代文献,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古代方药文献资料。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中药学的发展
此系妇人胎前忌常须记念在心胸
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1.剂量概念:指干燥后生药在汤剂中成人一日内服量。
2.影响因素:药物性质,剂型和配伍年龄、体质、病情,季节变化。
3.中药的用法:
【特殊服药法】
特殊入药法
⑴先煎:矿石贝壳及特殊药性者。先煮30分钟,后纳入余药。
⑵后下:芳香挥发、质轻味薄、不耐高温者。先煎它药,离煎毕5—10分钟时入本类药。
⑷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⑸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毒性或副作用。
⑹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⑺相反:两药合用,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配伍应用原则:
①相须、相使协同增疗,充分利用。
②相畏,相杀减轻或消除毒性或副作用,用毒剧药时考虑。
⑵温热药:①作用: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等,②适应证:中寒腹痛、寒疝作痛等阴寒证。
3.五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⑴辛味:①能散:解表、透疹、通经脉祛风邪,②能行:活血行气、除胀止痛
消郁散结。
⑵甘味:①能补:补益气血阴阳,②能缓、能和:缓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缓解毒性、和中。
⑶酸味:能收、能敛:收敛固脱,敛肺止咳,收敛止汗,止血止带,涩肠止泻,固精缩尿。
2.目的:照顾全面,适应疾病的复杂性;加强药物作用,增强疗效,扩大治疗范围;相互制约减少毒性和副作用。
3.配伍关系:(七情)
⑴单行:不经配伍,用单味药物治病。如清金散、至圣丹、独参汤。
⑵相须:性能功用相类似的药物合用,能明显增强其原有疗效。
⑶相使:指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合用,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第1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总结PPT课件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炮炙论》 ●成书时间及作者:南朝雷敩所著。 ●主要内容: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可
以提高药效,减轻毒、烈之性。 ●学术价值:为我国第一部有关炮制学方面的专
著,它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7
四 隋唐时期
●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新修本草》 (《唐本草》 )
民间药物 (692种以上)。尤其是按药物功用特 点分列为宣、通、补、泻……等10类。 ●学术价值:为中药按功效分类的发端。
9
五 宋金元时期
●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证类本草》 ●成书时间及作者:公元1082年。唐慎微著。 ●主要内容:以《嘉祐》《图经》为基础,广
泛收录其他文献中的药学资料,收药1558种 药后附列单方3000首。 ●学术价值:方药兼收,图文并茂 ,首开方药 相互印证的先例。因保存了大量早已亡佚的 文献资料,文献价值极大。
2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金元时期 明代 清代
3
一 先秦时期
1.中药的起源:“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 而遇七十毒”。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 识萌芽的实践过程,古有“药食同源” 之说。
2.各类药物发现的历史背景:①最早的先民多 以植物充饥→发现植物药;②进入氏族社会, 弓箭的发明和使用,人们较多地接触动物→ 逐渐了解动物药;③原始社会后期,采矿和 冶炼的兴起→发现了矿物药。
中药学
1
总论
中 药——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着独 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和治疗疾 病的一部分天然药物及其加工代用品。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 来源、采制Leabharlann 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 门学科。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秦汉时期
♦总结了秦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总结了秦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所记各药功用历用不衰,教材收载:204种 ♦所记各药功用历用不衰,教材收载:204种。
朴实有验 历用不衰
两晋朝南北时期
►《本草经集注》 本草经集注》 作者: ●作者:梁,陶弘景 成书年代:公元500 ●成书年代:公元500 年左右 载药数目: ●载药数目:730 种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补充了药物理论和操作原则。 ♦补充了药物理论和操作原则。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玉石、草木、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玉石、草木、虫 米食、有名未用,各类又分三品。 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各类又分三品。 首创诸病通用药。80余种 余种。 ♦首创诸病通用药。80余种。 朱书《本经》 墨书《别录》 小字作注。 ♦朱书《本经》,墨书《别录》,小字作注。 对于药性,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为平。 ♦ 对于药性,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为平。 总结了梁代以前的主要药学成就, ♦总结了梁代以前的主要药学成就,综合本草模 式初步确立的标志。 式初步确立的标志。
►其他本草著作 本草拾遗》陈藏器、开元年间(公元731~ ●《本草拾遗》陈藏器、开元年间(公元731~741 年) 增补大量民间药物,辨识品类极审慎。 ♦增补大量民间药物,辨识品类极审慎。 十剂”分类法为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发端, ♦“十剂”分类法为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发端, 宣、通、补、泻、轻、重、滑、 涩、燥 、湿 。 食疗本草》 ●《食疗本草》孟诜 总结了唐以前的营养学和食治经验, ♦总结了唐以前的营养学和食治经验,代表性食疗 专著。 专著。 海药本草》 ●《海药本草》李珣 ♦扩充本草学内容:海外输入药物及南药。 扩充本草学内容:海外输入药物及南药。 药性论》 药性本草》 ●《药性论》(《药性本草》)甄权 有关药性理论的专著。 ♦有关药性理论的专著。 蜀本草》五代· ●《蜀本草》五代·韩保昇 增加新药,撰写图经,绘图精致,常为后人引用。 ♦增加新药,撰写图经,绘图精致,常为后人引用。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的发展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广义:研究一切与中药有过的知识的学科;狭义: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临床
应用的一门学科。
时间名称作者载药量成就
东汉末年神农本草经(《本经》)不详365种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首创药
物三品(功用)分类法,奠定了中药
学的基础。
500年本草经集注陶弘景730种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的药学成就进行
了全面总结,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归类
法,开创了病类药之先河。
659年新修本草(《唐本草》)苏敬等844种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图文并茂的编写方式开创了药学著作
的先例。
1082年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证类本草》)唐慎微1558种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是完整流传
的最早的综合性的本草著作。
1578年本草纲目李时珍1892种
(新增39种)全面的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完备了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2011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1765年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921种
(新增716种)丰富和完善了本草纲目的内容,堪称其续编。
1999年中华本草国家中
医管理
局8980种
(另载民族药
1641种)
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年来的药
学成就,涵盖了当今中药学的几乎全
部内容,被誉为“新的本草纲目”。
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第九版)
2165种是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起源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 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 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1558 多种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 种,集16 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 种,其中新增药物716 种。
7.《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 年,载药8980 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第一节中药的产地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
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
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清代其他重要本草著作
《本草备要》汪昂 《本草从新》吴仪洛 《本草求真》黄宫绣
•33
7.民国时期
《中国药学大辞典》
•34
作者:陈存仁 收录词目4300条,汇集古今有关论述,资料
繁博,方便查阅,虽有不少错讹,仍不失为 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35
8.当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
•17
1.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18
成书年代:虽尚有争议,但不会晚于公元二 世纪。东汉。《本经》原书早佚,现存为 明清辑复本。
作者:据考证,出自集体之作。 编写体例、内容:载药365种;分“序例”
与各论。创“三品分类法”。 学术价值: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系统总结
了汉以前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 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中”相 对而言的,除直接供药用的天然产品 或简单加工品外,也包括从天然产品 中提取出的有效部位或成分。
•7
3.民族药:是我国除汉族以外其他民 族在本民族区域内使用的药物。如藏 药、蒙药、维药、傣药、壮药、苗药 、羌药等。
•8
4.中药材与饮片: 中药材是指可作中药使用,但未经
•24
唐代其他重要本草著作
1.《本草拾遗》,陈藏器编成。将各种药 物功用概括为十类,即宣、通、补、泻 、轻、重、滑、涩、燥、湿十种,为中 药按功效分类的发端。
2.《海药本草》,李珣。 3.《食疗本草》,孟诜原著、张鼎增补。
•25
4.宋、金元时期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
•26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宋 (公元1082) 内容:载药总数已达到1500余种,并方药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第一节:《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
意义:规定了药物的剂型;对药物治病取效的客观评价;强调辨证施药;重视服药时间与疗效的关系;践行“药有阴阳”理论的价值;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认为药“有毒无毒,斟酌其宜”;认为药有“七情和合”。
《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所编著。
本书共7卷,载药730种,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7类。
《新修本草》(公元657 —659年,唐显庆2-4年)是苏敬等所编著。
世称《唐本草》。
本书有本草20卷,目录1卷, 又有药图25卷,图经7卷,计53卷。
载药844种,比《本草经集注》增加114种。
所增加的药物中,有一部分外来药品,女口安息香、龙脑香、胡椒、诃黎勒等。
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菜、米谷、有名未用回互类。
《新修本草》是一部以政府名义编纂的药典,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巨大著作。
此书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药物学更向前发展。
《证类本草》是北宋药物学集大成之著。
收药1746种.《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
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
《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765年,清乾隆30年)是赵学敏编著. 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
中药结业题库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A1型题1.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A. 《本草经集注》B. 《新修本草》C.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D. 《本草纲目》E. 《神农本草经》答案: B2.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的本草是:A. 《唐本草》B. 《证类本草》C. 《本经》D. 《本草经集注》E. 《本草纲目拾遗》答案: D3. <<本草纲目>>一书共收载药物:A. 1062种B. 716种C. 921种D. 1892种E. 365种答案: D4.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是:A. 《新修本草》B. 《本草纲目》C. 《证类本草》D. 《本草求真》E. 《神农本草经》答案:E5.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A. 公元前五世纪B. 公元前二世纪C. 公元二世纪D. 公元五世纪E. 公元四世纪答案:C6. 最早用图文对照方法的药学名著是:A. 《证类本草》B. 《新修本草》C. 《本草拾遗》D. 《本草纲目》E. 《本草经集注》答案:B7. 《本草经集注》的作者是:A. 苏敬B. 赵学敏C. 李时珍D. 陶弘景E. 唐慎微答案:D8. 《本草纲目拾遗》成书于:A. 明代B. 汉代C. 清代D. 唐代E. 宋代答案:C9. 《中药大辞典》成书于:A. 清代B. 明代C. 唐代D. 宋代E. 当代答案:E10. 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的本草著作是:A. 《本草经集注》B. 《本草纲目》C. 《证类本草》D. 《新修本草》E. 《本草纲目拾遗》答案:B11. 目前我国中药的总数已达到:A. 12800余种B. 8980种C. 5767种D. 4000种以上E. 2202种答案:A12. 最早论及相反药的本草著作是:A. 《唐本草》B. 《神农本草经》C. 《本草经集注》D. 《本草纲目》E. 以上皆非答案:B13. 首先记载药物四气五味的著作是:A. 《本草纲目》B. 《神农本草经》C. 《证类本草》D. 《本草纲目拾遗》E. 《新修本草》答案:B14. 中药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出于:A. 《神农本草经》B. 《本草纲目》C. 《本草纲目拾遗》D. 《证类本草》E. 《新修本草》答案:A15.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药学著作是:A. 《神农本草经》B. 《本草经集注》C. 《本草纲目拾遗》D. 《证类本草》E. 《新修本草》答案:BB1型题(1~3题共用备选答案)A. 《本草经集注》B. 《本草纲目拾遗》C. 《新修本草》D. 《神农本草经》E. 《证类本草》1. 陶弘景编写的本草著作是答案:A2. 唐慎微编写的本草著作是答案:E3. 李勣、苏敬等编写的本草著作是答案:C(4~5题共用备选答案)A. 《本草经集注》B. 《本草纲目拾遗》C. 《新修本草》D. 《神农本草经》E. 《证类本草》4.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答案:D5.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典学专著是答案:C(6~9题共用备选答案)1A. 365种B. 730种C. 844种D. 921种E. 1892种6. 《本草经集注》载药数为答案:B7. 《新修本草》载药数为答案:C8. 《本草纲目拾遗》载药数为答案:D9.《神农本草经》载药数为答案:A判断题1.产于中国的植物药叫中药。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金元时期(公元 1115——1368 年)金元时 代没有出现一种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 l 元· 忽思慧《饮膳正要》,是饮食疗法的专 门著作。记录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食疗方药 和元蒙宫廷食物的性质及有关膳食的烹饪 方法,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l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刘文泰· 《本草品汇精要》 l —— 绘制 1385 幅精美的彩色药图和制药图, 是古代彩绘本草之珍品,也是中国封建社 会最后一部大型官修本草。
l
宋代(公元960——1279年)
1061 年刊行《本草图经》(图经本草) —— 附 900多幅药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 l 国家药局 —— 是北宋的一大创举,它的产生促进 了药材检验、成药生产的发殿、带动了炮制、制 剂技术的提高,并制定了制剂的规范(国家经营 的“熟药所”,其后发展为“修合药所”(后改 名为“医药和剂局”)及“出卖药所”后改名为 “惠民局”。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梁·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较全面地搜 集、整理了古代药物学的各种知识,反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药学成就,标志着 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 l 南朝刘宋时期 · 《炮炙论》—— 它是中国第 一部炮制专著。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 法。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效,减 轻毒性或烈性副作用。
历史源远流长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 西周: 1.已有专业“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 的记载; 2.《诗经》涉及植物和动物药共有300多种; 3.《山海经》载有100 余种; 4.帛书《五十二病方》载方约300个,涉及药 物240余种。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后220)
l
西汉:《神农本草经》(本经) —— 是中 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它总结汉以前的 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十分 深远的影响。各论载药365种,按药物有毒 与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 为上、 中、下三品。每药之下,依次介绍 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长环境等。如黄 连治痢,阿胶止血,人参补虚,乌头止痛, 半夏止呕,茵陈退黄……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04 中药的药理与功效
中药的性味与归经
总结词
中药的性味与归经是中药药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决定了中药的作用特点和作用部位 。
详细描述
中药的性味是指中药的性质和味道,常见的有寒、热、温、凉、平五性,辛、甘、酸、 苦、咸五味。每种中药都有独特的性味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中药的作用方向和特点。 归经是指中药对某些特定脏腑经络的病变有针对性的治疗作用,是中药药理的重要理论
基础。
中药的药理作用
总结词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中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对机体的调整作用和对抗病邪的作用。
详细描述
中药的药理作用包括对机体的调整作用和对抗病邪的作用。调整作用是指中药能够调整机体的功能,使之恢复正 常,如调理气血、调整阴阳等。对抗病邪的作用是指中药能够直接针对病因或病理产物进行治疗,如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等。
康复等。
中药的现代研究进展
药理作用研究
现代药理学对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中药的作 用机制和药效靶点。
质量控制
对中药的质量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中药的质量标准和控 制体系,提高了中药的品质和安全性。
剂型改进
对中药的剂型进行了改进,如颗粒剂、胶囊剂、口服液等,提高 了中药的便利性和可接受性。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 发展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中药的起源 • 中药学的发展历程 • 中药种类与分类 • 中药的药理与功效 • 中药的应用与传承
01 中药的起源
古代的中药知识
神农尝百草
据史书记载,神农氏是中药学的 始祖,他尝遍百草,辨别药性, 为后世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禽类
如鸡内金、鸡蛋黄等,具有滋阴润燥、养血安神等功 效。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秦汉时期
《 神 农 本 草 经 》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著 者】假托神农,若干医家集体创作。 【内容简介及主要贡献】 1、载药365种。
2、在药物分类方面:创“三品分类法”
3 、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
4 、初步奠定了我国中药学基础。 5 、所载药物都确有实效。
• (一)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前)[先 秦时期] •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 [西汉—公元前 202年—公元8年] •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年) • (四)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 (五)宋代(公元960-1127北宋,1127——1279南宋) • (六)金元时期(公元1279—1368) • (七)明代(公元1368—1644) • (八)清代(1644—1911年) • (九)民国时期(1911—1949) •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
由于我们对传统药物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的历史、 文化以及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具有“中国特色”;到了 近代,随着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为了与之区别,并体现“中 国特色”,逐渐将本草学改称为“中药学”。 • 我国现有中药已达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 (占87%以上),药用动物1, 581种,药用矿物80种,仅对 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的统计,总蕴藏量就达850万吨左右。
(六)宋金元时期
• 宋代官修本草学著作有:
• 《开宝本草》 • 《嘉祐补注本草》 • 《图经本草》 (附900多幅药图,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海药本草》——主要介绍海外输入药物和南 药。扩充了本草学的内容
宋代(公元960——1279年)
l 1061年刊行《本草图经》(图经本草)——附900 多幅药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
l 国家药局——是北宋的一大创举,它的产生促进 了药材检验、成药生产的发殿、带动了炮制、制 剂技术的提高,并制定了制剂的规范(国家经营 的“熟药所”,其后发展为“修合药所”(后改 名为“医药和剂局”)及“出卖药所”后改名为 “惠民局”。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 发展Fra bibliotek l 中药的概念:
——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即:用此理论指 导中药采集、炮制、制剂,并说明其作用机理, 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其认识与应用必须强调 的是以中药理论为基础,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和应用形式。
l 中药的来源
——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 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其中 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l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较全面地搜 集、整理了古代药物学的各种知识,反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药学成就,标志着 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
l 南朝刘宋时期·《炮炙论》——它是中国第 一部炮制专著。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 法。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效,减 轻毒性或烈性副作用。
历史源远流长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 西周: 1.已有专业“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
的记载; 2.《诗经》涉及植物和动物药共有300多种; 3.《山海经》载有100 余种; 4.帛书《五十二病方》载方约300个,涉及药
物240余种。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后220)
l 西汉:《神农本草经》(本经)——是中国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它总结汉以前的药 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十分深 远的影响。各论载药365种,按药物有毒与 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 上、 中、下三品。每药之下,依次介绍正 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长环境等。如黄连 治痢,阿胶止血,人参补虚,乌头止痛, 半夏止呕,茵陈退黄……
l 缪希雍·《炮炙大法》是明代影响最大的炮制专 著
清——民国——现代
l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l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遣》——共十卷,补充了马
尾连、金钱草、鸦胆子等大量疗效确切的民间药。 l 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 l ——药学辞典工具书。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
典》,是民国时期本草学中的一件大事,是近代 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l 当代——中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建立。中医药 学纳入了正规化高等教育行列。
是古代彩绘本草之珍品,也是中国封建社 会最后一部大型官修本草。
l 李时珍·《本草纲目》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 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 总结,历时27年编著,全书52卷,约200万言, 收药1892种(新增374种),附图1100多幅。附 方11000余首……各药之下,分正名、释名、集解、 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 一介绍。它集中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 十七世纪末传授海外,对世界自然科学有举世公 认的卓越贡献。
l 中药学的概念:
——指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来源、采集、 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自古 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称之为“本草”。故“本草 学”又称为“中药学”。
一、 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中药的产生与发展是经历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 它的认识与发展可概括为:植物——动物(肉类、 甲壳、骨骼、血液、脂肪、内脏)——矿物——发 酵(酒)“百药之长”。从历史阶段概述之:
l 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金元时 代没有出现一种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
l 元·忽思慧《饮膳正要》,是饮食疗法的专 门著作。记录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食疗方药 和元蒙宫廷食物的性质及有关膳食的烹饪 方法,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l 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 l ——绘制1385幅精美的彩色药图和制药图,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l 李绩、苏敬《新修本草》(唐本草)——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最早一部药典学著 作。全书卷帙浩博,收载药物共844种,书中 还增加药物图谱,并附文字说明。开创了世界 药学著作的先例。
l 陈藏器·《本草拾遣》——增补大量民间药物, 陈氏同时将各种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即宣、 能、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种, 是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