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与质量预测模型模版(PPT76张)

合集下载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与预测模型PPT(共52页)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与预测模型PPT(共52页)

I广1 3C SS S2 O 2 OC S漂 漂尘 尘 C C S S2 2 O OC C 漂 漂尘 尘
式中: C——表示实测浓度;
S——表示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
3.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沈阳大气质量指数
I沈阳 1.12105 4 Nhomakorabeai1
C Sii 0.40
沈阳大气质量指数评价参数
参数
SO2
I1 2 (I1 I2) 4.0 2 S 0 .43 1 1.3 3 C 0 .576
式中:S——SO2实测日均浓度,10-6g/g;
C——实测日均烟雾系数,COH单位/305m; a1、b1、a2、b2——确定指数尺度的常数。
格林建议的SO2和烟雾系数日均浓度标准
污染物
希望水平
警戒水平
极限水平
SO2(×10-6,体积比)
3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主要内容:
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型 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3.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1.1 大气污染监测评价
(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
调查准备阶段
污染监测阶段
评价分析阶段
成果应用阶段
3.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大气污染监测评价 评价因子的选择
≤0.25
≤0.05
≤0.15
≤0.25
25
20
15
≤0.02
≤0.05
≤0.10
≤2
≤4
≤6
≤0.05
≤0.1
≤0.20
分级评分法分级标准
100~95
第一级 (理想级)
94~75

大气的环境影响评价终稿81页PPT

大气的环境影响评价终稿81页PPT
“三三制”
准备、正式工作和编制报告书三个阶段,正式工作依次 包含调查、预测和评价三大部分;调查主要包括污染源、 气象条件和环境质量现状三个方面。
(1) 准备阶段: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
(2) 正式工作阶段:调查(污染源、气象条件和环境质 量)、预测、评价
(3) 报告书编制阶段:给出结论
-适用于一个排放源排放多种污染物的情景。
4.查表确定评价等级
注意:“≥”、“<”、“且”、“或”
5.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1)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 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 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2)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 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的三倍值;
③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79 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 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
④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
⑤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项目,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 应作出说明,报环保部门批准后执行。
如:计算最大地面浓度为0.244mg/m3, 标准值为0.5mg/m3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行业性排放标准与本标准不交叉执行
(2)排放速率标准分级
现有污染源(2019年1月1日前 )分一、二、三级; 新污染源(2019年1月1日起 )分为二、三级。 一类区禁止新、扩建污染源,一类区现有污染源改建执行
现有污染源的一级标准
(3)排气筒高度及排放速率
●排气筒高度应高出周围200米半径范围的建筑5米以上, 不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排放速率 标准值严格50%执行。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专题PPT课件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专题PPT课件
灌木等。 ⑤同时注意监测点的可到达性和电力保证。
17
(五)各种污染物监测数据要求
污染物 SO2、NOx、NO2 TSP、PM10、Pb SO2、NOx、NO2、CO TSP、PM10、B[a]P、Pb SO2、NOx、NO2、CO、O3
Pb
氟化物(以F计)
取值时间 年平均
年平均 日平均 日平均 1h平均 季平均 月平均 植物生长季平均 日平均 1h平均
求 适用地形及风场条

模拟污染物
其他
点源、面源、体源
小于等于50km 地面气象数据及对 应高空气象数据
简单地形、复杂地 形
气态污染物、颗粒 物
点源、面源、 线源、体源
小于等于50km
地面气象观测 数据
简单地形、 复杂地形
气态污染物、 颗粒物
点源、面源、线源、体 源
大于50km
地面气象数据及对应高 空气象数据
个小时浓度
02、08、14、20,4个小时 浓度
特殊规定
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 监测天数、点位
15
监测点数 布点方法 布点方位
布点要求
一级评价 ≥10
二级评价 ≥6
三级评价 2~4
极坐标布点法 极坐标布点法 极坐标布点法



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能反映各环境敏 感区域、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
5
(二)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新建项目: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 在建和未建项目:已批准的环评报告书; 改、扩建项目:利用已有的有效数据或实测; 分期实施的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 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实测。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与质量预测模型(ppt 76页)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与质量预测模型(ppt 76页)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2.2-2008)
23
评价
评价就是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选用适宜的大 气质量指数模型求取大气质量指数。
根据大气质量指数及其对应的环境生态效应进行污染分 级,绘制大气质量分布图,从而探讨各项大气污染物和 环境质量随着时空的变化,指出造成本区大气环境质量 恶化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研究大气污染对人群 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活污染源
4
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点源(如一根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烟囱) 按污染源的几何 线源(如一条繁忙的公路) 形状和运动特性
面源(如设备的无组织排放) 体源(如一个高大的车间在近距离)
5
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固定源(污染物由固定地点排放)
按污染源的 运动特性
流动源(各种交通工具,如汽车、轮船)
6
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环境空气质量目标
GB3095—1996 一级
禁止新建、扩建污 染源。 执行一级排放标准。
二 厦门市辖区内除一类和 类 三类以外的区域。 区
居住、商业、 工业 混杂区以及一般工业 区、农村地区
1318.91
GB3095—1996 二级
执行二级排放标准。
三 马青路以南,海新路以 石油化工及冶金、建 类 东,芦澳路以西,角嵩 材基地 区 路以北的海沧工业区。
(一)植物监测机理 (二)植物监测 1.植物可见症状的应用 (1)二氧化硫 症状主要出现在叶脉间,呈现大小不等的、
无一定分布规律的点、块状伤斑,与正常组织之间界 线明显,也有少数伤斑分布在叶片边缘,或全叶褪绿 黄化。伤斑颜色多为土黄或红棕色,但伤斑的形状、 分布和色泽因植物种类和受害条件的不同会有一定的 变化,幼叶不易受害。例如单子叶植物伤斑常沿平行 脉呈条状,分布在叶尖或叶片隆起部位;树的受害部 位一般从叶尖开始向基部扩展,阔叶树通常在脉间出 现不规则的大斑块或斑点,有时伤斑成长条状。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ppt课件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ppt课件
.
无界空间连续点源高斯模式:
C(x,y,z)2uQ yzex(p2y [2y 22z2z2)]
式中σy、σz为污染物在y、z方向的标准差,为平均风速 m
/s,Q 源强。
式中,扩散系数σy、σz与大气稳定度和水平距离x有关,并随 x的增大而增加。当y=0,z=0时,A(x)=C(x,0,0), 即A(x)为x轴上的浓度,也是垂直于x轴截面上污染物的最 大浓度点Cmax。当x→∞,σy及σz→∞,则C→0,表明污染物 以在大气中得以完全扩散。
.
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的多源叠加的技术要求
1.一级评价项目可按下述规定执行
1.1计算该建设项目每期建成后各大气污染源的地面浓度,并在 接受点上进行叠加。
1.2对于改扩建项目还应计算现有全部大气污染源的叠加地面浓 度。
1.3对于评价区的其它工业和民用污染源以及界外区的高大点源, 应尽可能叠加其地面浓度。如果难以获得上述污染源的调查资 料或其浓度监测值远小于大气质量标准时,也可将其监测数据 作为背景值进行叠加(对于改扩建项目,背景值可用从评价区现 状监测浓度中减去该项目现状计算浓度的方法估计)。
数学方法主要是指利用数学模式进行计算或模拟。近 20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方法应用 的较为普遍。数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大气扩散模型。目 前在我国大气环评中的主要大气扩散模型都以正态扩 散模式(即Gauss模式)为基础。正态扩散模式成立 的前提是假定污染物在空间的概率密度是正态分布, 概率密度的标准差亦即扩散参数通常用“统计理论” 方法或其他经验方法确定。
一级评价除预测上述内容外,还应预测可能发生的非正常 条件下的上述预测内容和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预测内容。
熏烟型气象条件出现在日出后,夜间产生的贴地逆温逐渐 自下而上地消失,新的混合层开始增长,到前一天晚上烟羽的 高度时,聚集的污染物通过混合层夹卷和湍流被完全混合至地 面。

大气环境质量预测模型 PPT

大气环境质量预测模型 PPT

z 轴垂直于水平面,向上为正方向。
Y轴
示意图:高斯模型的坐标系
O X轴
大气扩散模型: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型 P69
高斯模式的四点假设为:
❖ (1)假定大气流动是稳定的、有主导方向的; ❖ (2)假定污染物在大气中只有物理运动、没有化学
和生物变化;
❖ (3)假定在所要预测的范围内没有其他同类污染源 和汇,也就是说源强是连续均匀的;
❖ 熏烟属于常见的不利气象条件之一,虽然其持续 时间约在0.5至1小时之间,但其最大浓度可高达 一般最大地面浓度的几倍。可以在距污染源几公 里甚至于几十公里的下风向造成严重污染。
熏烟随时间变化过程示意图
点源特殊扩散模式( 熏烟型扩散模式)
exp(2He2z2)
地面轴线浓度计算
[课堂计算]
位于平原农村某工厂锅炉烟囱的几何 高度为100米,SO2的单位时间排放量为 0.54t/h,已知当地地面风速为3.0m/s,大气 稳定定为D类,抬升高度为150米。求下风 向2500m处的SO2地面轴线浓度(小时平 均值,单位以mg/m3表示,精确度保证小 数点后两位)。
污染物浓度。这是实际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关心的问题。
C (x,y,0,H )u Q yzexp[1 2( y2 y 2H e z22)]
常用的点源扩散模型(高架连续点源)
❖(2)高架连续点源的地面轴线浓度 地面轴线是从烟囱原点向下风向延伸的
方向,即x方向。令z=0,y=0。
C(x,0,0) Q
uyz
uyz
辐射逆温
❖因地面强烈辐射而形成的逆温。在晴朗无 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冷却而降温, 与地面接近的气层冷却降温最强烈,而上 层的空气冷却降温缓慢,因此使低层大气 产生逆温现象。一般日出后,辐射逆温就 消失了。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及影响预测PPT精品课件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及影响预测PPT精品课件

5.3 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
5.3.1 湍流的基本概念
描述湍流运动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欧拉法,它在空间划出一个控制体 为对象,考察流体流经它的情形,欧拉法注重于特定时刻整个流场及 某定点不同时刻的流体运动性质。另一种是拉格朗日法,它在流体运
动时,追随研究一个典型的流体单元。
5.3.2 湍流扩散理论
exp[(
y2
2
2 y
)]{exp[
(
z
H
2
2 z
)
2
]
u y z
2
2 y
2
2 z
exp[ (z H )2 ]}
2
2 z
地面点 C(x,y,0)
Q exp[( y2 )]
u y z
2
2 y
Q
y2
H2
u y z
exp[(
2
2 y
2
2 z
)]
地面轴 线上点 C(x,0,0)
Q
u y z
Q
u y z
dp gdz
u 3.02 F 3 (km/ h)
风速廓线
风力计算
u2
u1
(
z2 z1
)
p
大气的 结构和 组成
外逸层 热成层
中间层
平流层
对流层
臭氧
大气层的结构和组成
大气属于混气合气体,氮、氧、氩合占总体积 的99.96%,余为氖、氦、氨、氙、氢等微 气量气体。 自110千米向上原子氧逐渐增加,直到主要 是原子氧的层,再向上为原子氦层(高100 0—2400千米)和气原子氢层(2400 千米以上)。
d
Ag Cp
1K /100 m
5.2.2 大气静力稳定度及其判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选用适宜的大 气质量指数模型求取大气质量指数。
根据大气质量指数及其对应的环境生态效应进行污染分 级,绘制大气质量分布图,从而探讨各项大气污染物和 环境质量随着时空的变化,指出造成本区大气环境质量 恶化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研究大气污染对人群 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8.34
GB3095—1996 三级
执行三级排放标准。
大气法规和环境标准
(二)环境标准 2、《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该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限值。
大气法规和环境标准
(三)方法标准
1、《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 术方法》 (GB/T13201-91)
污染物的时 间 长短
连续源(污染源持续排放某一类或几类污染物) 瞬时源(持续时间极短的污染源,如爆竹) 持续有限时间源(介于连续源和瞬时源之间)
“源强”的概念
源强是污染物单位时间内排 放污染物的量,即排放率。
大气的稀释扩散能力
影响污染物地面浓度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 污染源的特性和决定大气运动状况的气象 条件与地形条件。
我国各地大气污染监测评价的评价因子包括4 类:
尘(降尘、飘尘、悬浮颗粒等)
有害气体(SO2、NOX、CO、O3等) 有害元素(F、Pb、Hg、Cd等) 有机物(苯并[a]芘、总烃)
评价标准的选择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的选择主要考虑 评价地区的社会功能和对大气环境质量 的要求,评价时可以分别采用一级、二 级或三级质量标准。
影响大气运动状态的因素有地形条件和气 象条件,而地形和气象条件往往决定了流 场特性、风的结构、大气温度结构等等, 显然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污染物的地面浓 度分布。
源的排放规律
指源的排放特点。 是间断排放,还是连续排放;间断排放
的规律是什么;连续排放是均匀排放还 是非均匀排放;若是均匀排放,排放量 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所有这些源的排放特点,均和污染物的 浓度分布有密切的关系。污染物的浓度 往往随着排放的变化而变化。
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3)三类区:特定工业区。
对应于功能区,将空气质量标准也分为3级。
厦门市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范围

主要功能
一 鼓浪屿-万石山;
居住、文教及风景区
类 坂头林场;
水源保护区
区 同安大轮山、梅山景区; 风景旅游区
汀溪水库水源保护区。 水源保护区
面积 (km2)
36.16 61.09 2.98 138.25
污染监测阶段
有条件的地方应配合同步气象观测,以便 为建立大气质量模式积累基础资料。
大气污染监测应按年度分季节定区、定点、 定时进行。
评价分析阶段
评价就是运用大气质量指数对大气污染程 度进行描述,分析大气环境质量的时空 变化规律,从而对大气污染进行分级。
分析大气污染的成因、主要大气污染因子、 重污染发生的条件以及大气污染对人和 动植物的影响。
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向大气环境中排放化学的、物理的、生
物的及其它有害物质的设备、装置、场
所等都称为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源的
分类:
自然污染源(如火山爆发、大风吹起的扬尘)
工业污染源
按产生的来源
人为污染源
交通运输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
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点源(如一根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烟囱) 按污染源的几何 线源(如一条繁忙的公路) 形状和运动特性
提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及防止大气环境进一步恶化的综 合防治措施。
环境空气质量目标
GB3095—1996 一级
禁止新建、扩建污 染源。 执行一级排放标准。
二 厦门市辖区内除一类和 类 三类以外的区域。 区
居住、商业、 工业 混杂区以及一般工业 区、农村地区
1318.91
GB3095—1996 二级
执行二级排放标准。
三 马青路以南,海新路以 石油化工及冶金、建 类 东,芦澳路以西,角嵩 材基地 区 路以北的海沧工业区。
面源(如设备的无组织排放) 体源(如一个高大的车间在近距离)
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固定源(污染物由固定地点排放)
按污染源 的 运动特性
流动源(各种交通工具,如汽车、轮船)
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按大气污染源的 几何高度
高架源(>100m) 中架源(30~100m) 低架源(<30m)
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按污染源排 放
第三章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第一节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第二节 大气质量预测模型 第三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主要内容 1.掌握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方法; 2.掌握大气污染监测评价; 3.了解大气污染生物学评价; 4.了解大气污染的环境卫生学评价;
一、大气污染监测评价
(一)大气污染监测评价 1.源的形态 2.源强 3.源的排放规律 4.大气的稀释扩散能力
对于标准中没有规定的污染物,可以参 照国外相应的标准。
大气法规和环境标准
(二)环境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本标准将我国空气质量的功能区划分为三类: (1)一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
的地区; (2)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
成果运用阶段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综合防治大气污染的 对策。如改变燃料构成、调整能源结构 和调整工业布局等。
一、大气污染监测评价
(三)大气污染监测评价 1.评价因子的选择 2.评价标准的选择 3.监测 布点 采样 监测频率 同步气象观测 4.评价
评价因子的选择
评价因子选择的依据:本地区大气污染源评价 的结果、大气例行监测的结果,以及生态和人 群健康的环境效应。凡是主要大气污染物,大 气例行监测浓度较高以及对生态人群健康已经 有所影响的污染物,均应选作污染监测的评价 因子。
一、大气污染监测评价
(二)评价工作程序 1.调查准备阶段 2.污染监测阶段 3.评价分析阶段 4.成果运用阶段
调查准备阶段
根据评价任务的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具体 条件,首先确定评价范围。
在大气污染调查和气象条件分析的基础上, 拟定该地区的主要大气污染源和污染物 以及发生重污染的气象条件,据此制定 大气环境监测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