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七讲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的从确立到扭曲与 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向
第二节 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 向
二、商业性报刊的空前发展
(2)史量才与《申报》
《申报》在1912年时销量仅7千多份, 至1922年平均日销5万份。
《申报》在企业化方面主要采取了以 下措施:一是大力开展广告业务。 二是加强报纸发行。三是加强基础 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的从确立到扭曲与 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向
第三节 新闻报道业务的加强与 名记者的出现
二、黄远生等名记者的出现
(1)黄远生:“报界之奇才”
黄远生(1885—1915),原名基,字远庸,远 生是他的笔名,江西九江人。辛亥革命后从 事新闻工作,创办《少年中国》、编辑《庸 言》、担任上海《时报》、《申报》、《东 方日报》驻京特约记者和北京《亚细亚日报 》的撰述等。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第二编 从民族报业的的勃兴到新闻事业的 全面发展-概述
第二编:从民族报业的勃兴到新闻事业的全面发展 (1895-1927)
第五讲 民族报业的勃兴与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的从确立到扭曲与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
向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八讲 报业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与无产阶级报业的兴起
第二节民族报业的职业 化走向
一、政治性报刊的由盛转衰
“癸丑报灾”:
1913 年 下 半 年 , 袁 世 凯 乘 镇压二次革命之余威, 大肆迫害与查封革命派 及其他异己报纸。据统 计 , 到 1913 年 底 , 全 国 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 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 500 家 锐 减 300 多 家 , 北 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 下20余家。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的从确立到扭曲与 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向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

中新史笔记(框架+考点版)(参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中国新闻通史》刘家林)(加灰底的条目为考过的真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露布:又称露报。

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指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古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时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

2.“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3.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等,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

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

它发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至明代,内容更为丰富,还有农事、天象、灾害报道和社会新闻。

邸报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和军事战报。

邸报的特征: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4.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

它的内容主要涉及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

其特点是不定期、无报头。

5.“敦煌进奏院状”: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发行于公元887年,是唐僖宗时期,由驻京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进奏院状。

内容是进奏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区别于传统的官文书,且具有“新闻信”的性质。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七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七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七章)第七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国民党新闻事业网:1、中央通讯社,1924年4月1日创办于广州,后迁至汉口、南京,萧同兹任社长,提出三大方针: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

2、《中央日报》,1927年3月22日创办于汉口,顾孟余任社长,陈启修任总编,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

3、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在南京播音,国民党第一家全国性广播电台。

二、共产党新闻事业在斗争中发展:1、国统区(白区):《布尔塞维克》(192710.24,上海,瞿秋白,伪装成《少女怀春》)、《红旗》(1928.11.20,上海)后更名为《红旗日报》2、根据地(苏区):⑴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CSR),1931年11月7日,江西瑞金,1937年1月在延安更名为新华通讯社;⑵《红色中华》,1931年12月11日,瑞金,中共苏区第一个中央机关报,1937年1月在延安更名为《新中华报》;⑶《红星报》,1931年12月11日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军委会机关报,邓小平、陆定一主编;⑷《青年实话》,1931年7月,中共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⑸《斗争》,1933年,中共苏区中央局机关报,刊载毛泽东《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

3、中共在海外办报:《救国时报》,1935,法国巴黎,吴玉章、廖焕星主编,总部莫斯科。

4、其他:《立报》,1935年9月,上海,成舍我,在抗日救亡中创全国报纸销量最高记录。

三、国民党的新闻统治:1、国民党对新闻事业的控制:⑴制定新闻出版法令,剥夺进步报刊新闻自由权;⑵实行严厉的新闻检查制度;⑶残酷迫害甚至杀害进步报人(史量才)。

2、国统区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⑴“九一”记者节的由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我国新闻界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宣传。

《江声日报》经理兼主笔刘煜生因揭露政府官吏卖鸦片吸毒丑闻,被国民党处以枪决,此事激起各界民众公愤,争取“开放言论,保障人权”的呼声席卷全国。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PPT课件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PPT课件
19
广播电 视事业
1967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对地方人民广播电 台实行军事管制,一律停止编辑和播送地 方自办节目,全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的节目。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成立革 命委员会以后,地方电台陆续恢复了少量 的自办节目,但是基本没有地方特色,同 中央台的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基绝对保持一 致。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期以来 形成的庄重,朴实,亲切自然的播音风格被破坏。 这一时期,广播事业第一次停步不前,跌入谷底, 但广播事业也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发展。中国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一步扩大。农村有线广播的 得到较大发展。
报刊数与报刊发行量逐年增加,全国邮发报纸总数1957 年为1325种、1958年为1776种。报刊品种开始增多,报 业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党报系统增添了《红旗》杂志 等党中央及各级党委的理论机关刊物、党的县委机关报等 新品种,晚报、体育报、企业报、农民报、摄影报等各类 报刊大批问世。广播事业的发展,表现在一大批中等城市 的人民广播电台的创建。
据统计,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出版 的新闻学著作只有43种。重要的新闻专业刊 物《新闻业务》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 停刊,一些新闻团体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 协会也被迫精停止活动。
18
小报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各种“红卫兵” 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社会上涌现出 一大批“文革小报”与“红卫兵”小报
此外,《新民报》老报人赵超构总结其在社会主义时期 办晚报的经验,提出了包括“短、广、软”方针在内的有 关怎样办好社会主义市民报的观点。复旦大学新闻学系 系主任王中在其撰写的《新闻学原理大纲》中提出了党 报的两重性、社会需要、读者需要、按经济区域办报等 新观点。
10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中国新闻史—7PPT课件

中国新闻史—7PPT课件

.
4
第一节 一代名刊《新青年》 第二节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
2021/3/10
.
5
第一节 一代名刊《新青年》
《新青年》是中国新闻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最高典范和最佳缩影。 《新青年》的历史具有极大的丰富性。
2021/3/10
.
6
一、《新青年》的创办及发展经历
2021/3/10
.
21
一、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每周评论》 《星期评论》 《湘江评论》 《钱江评论》 《珠江评论》 《双十评论》 《妇女评论》
-----批判精神 战斗激情
在《新青年》第6卷第5号“马克 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长篇论文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1号
起改组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刊物 。
2021/3/10
.
16
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 。那个时候有《 新青年》
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
后来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
——陈独秀
2021/3/10
.
11
发起了反对旧文学、反对文言文的文学
革命,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新时代。
《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021/3/10
2021/3/10
.
18
三、《新青年》主编陈独秀 ——“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全改观。”
陈独秀(1879—1942) 字仲甫,安徽怀宁人。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 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卓 越的报刊活动家,创办 并主编了现代史上最著 名的杂志《新青年》。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第7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第7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复杂情况,明确党的报刊在革命斗争中的特点和作用。

重点和难点:1、中国共产党报刊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初步形成。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宣传。

主要内容:第一节政治形势与新闻界概况一、国共统一战线建立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国共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国出现了革命高涨局面。

我党的报刊,中共党员帮助国民党左派创办的报刊获得大发展,并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统一战线破裂,大量的革命报刊停刊或转入地下。

二、新闻界概况——三种报刊(一)党的报刊和党领导的报刊党的报刊:《向导》、《前锋》、《新青年》。

团的报刊:《先驱》、《中国青年》。

工人的报刊:《劳动周报》、《工人周刊》等。

(二)国民党左派的报刊及进步文化人士主办的刊物:《政治周报》、上海《民国日报》、《汉口民国日报》、《语丝》、《莽原》等。

(三)帝国主义、军阀政客、国民党右派及胡适所办报刊。

第二节建党初期的革命报刊一、党的报刊的创办及党报思想初步形成(一)《向导》的创办及其特点创办情况、宣传内容及主编蔡和森的情况。

宣传特点:紧密联系斗争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与读者息息相通。

(二)瞿秋白与《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

这两个刊物是党中央出版的机关刊物,由瞿秋白主编。

这两个刊物在党的理论宣传上起了很大作用。

(三)党报思想初步形成强调党报要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有力武器,党报是党委的一个工作部门,必须无条件服从党的领导;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

二、青年团的刊物和其他报刊《先驱》、《中国青年》、《中国学生》、《中国工人》等。

三、国共合作中共产党帮助国民党办《政治周报》、《汉口民国日报》等,提高了这些报刊的政治水平。

第三节“五卅”运动中革命报刊的宣传斗争一、《热血日报》与反帝报刊的涌现《热血日报》是我党创办的第一个日报,1925年6月4日至6月27日,共出二十四期,主编瞿秋白。

005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堂PPT)

005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堂PPT)
二、第一次国人办 报高潮的出现
《知新报》,1897 年2月22日创刊 于澳门,康广仁 是创办人之一。
8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 运动与第一次 国人办报高潮
二、第一次国人 办报高潮的出 现
《国闻报》 1897年10月 26日在天津创 刊,严复是创 办人之一。
9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高潮 第三节 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运动 与第一次国人办报 高潮
康有为
一、《中外纪闻》、《时 务报》等维新派报刊创 办
• 1895年,康有为在光绪 皇帝的支持下,发起维新 变法运动,开会、办报是 主要的运动手段。
5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2,维新派报刊的历史贡献
1,思想政治贡献 民主思想启蒙、救亡图存教育
2,新闻业务贡献 冲破言禁、提高报业地位、 开创报章文体
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 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 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 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 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 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 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二节 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建成
(1)概说
1901年1月,清廷宣布实行“新政”。1906年9月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 后,新闻立法工作也正式起步。
自1906年至1911年的五年时间内,清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大批专 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或与新闻事业有关的、或含有调整与规范新闻事 业条款的法律与法令。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3. 分析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2 教学内容1. 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3. 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4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理解。

2. 小组报告: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2.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

2.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分析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意义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

2.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意义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文献研究法:学生研究相关古代文献,了解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具体情况。

2.4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的理解。

2. 小组报告:学生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三章: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3.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3. 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3.2 教学内容1.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2.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3.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事业新闻发展史

中国事业新闻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1、《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

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

2、“苏报案”: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

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

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4、萍踪寄语:是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所著的散文选集。

5、时务文体:甲午战后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称时务文体。

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为后来的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6、《国闻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

7、《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8、《每周评论》:是这个新的报刊宣传阵线中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积极配合《新青年》,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仁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

9、《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办地点广州,1834年发表《新闻之略论》一文,是在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10、大清报律:1908年1月16日,清朝商部、民政部、法部等参考日本的新闻纸法拟定了《大清报律》草案报清廷审批。

11、“洋旗报”:是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可以不接受日伪军的新闻检查,因而在1938年之后出现了大办“洋旗报”的热潮。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新闻事业史》课件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新闻事业史》课件

3.4 对第一批国人办报的评价(讨论)
20
第4章
维新运动与国人办报 第一次高潮
21
4.1 概述
4.2 康有为、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办报思想
国人办报第一次高潮是维新运动的需要—“办报达聪” 国人办报第一次高潮与维新运动同生共荣:1896、8分界为 两阶段 (一)《中外纪闻》(1895、8,北京) 《强学报》(1896、1,上海)的创办:性质、作用
4、现代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1915年至1927年)
5、两极格局的新闻事业的形成与演变期( 1927年至 1949年) 6、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发展与改革时期( 1949 年10月至今)
7
二、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一些特点
第一,从事业性质上看,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具有强 烈的政治性。首先,各种新闻媒介应政治斗争的需要而 产生,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发展。其次,政治家办报是 中国新闻媒体运作的主流。 第二,从新闻业务上看,中国的报纸重视言论,尤 其是重视政论。近代国人办报以政论本位开始。 第三,从管理体制上看,机关报成为了中国的新闻 传播媒介的主体。
26
第6章
民国建立与中国报刊由政论 向新闻时代演变
27
6.1 概述
演变的原因:
1、资产阶级政党报纸的堕落
2、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摧残
演变的标志:
1、重视新闻采访、新闻报道和通讯写作 2、一批名记者的涌现
28
6.2 新闻时代的开拓者黄远生
(一)远生其人(1885—1915)(1912—1915)进士、
[1]郭实立来华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出版
[2]郭实立的办报思想与技巧 [二]外国商人和政客的办报活动
16
2.3 鸦片战争后在华外报网的形成

中国新闻事业史-报刊知识点总结

中国新闻事业史-报刊知识点总结

中国新闻事业史———报纸汇集第一章古代报纸1、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汉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更多地将其用于发布军事捷报,把最新消息写在木板或丝帛上,高高悬起以吸引读者。

2、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3、敦煌进奏院状:一种和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1)没有报头,开编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

(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是谕旨、奏折、官方动态等)4、邸报:内容:日益丰富,趋近于规范化,基本内容为: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宋代邸报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唐代进奏院状更接近大众的传播媒介。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方报刊,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5、小报:内容: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些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

性质: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

作用:满足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6、定本制度:是一种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设立的制度。

规定: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

据此发抄。

它是中国第一次建立审报体制。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完成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形成社会主义公营新闻事业网: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系统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社系统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系统(一)公营报刊系统在各类报纸中,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纸代表着新中国报业的发展方向。

建设一个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系统,是当时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

公营报刊还包括工会、青年团、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人民军队、少数民族、人民政府职能部门主办的报纸,如《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

《人民日报》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并向国外发行。

据1950年全国新闻工作会议调查统计,当时全国各级党的机关报共151种,约占全国报纸总数的59%,在各类报刊中占优势地位。

(二)国家通讯社系统1、新华通讯社195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关于改新华社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的指示》。

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通过《关于统一新华通讯社组织和工作的决定》。

具体调整:1、新华社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大行政区建立六个总分社,在各省会城市建立分社,支社一律取消。

2、除第三野战军总分社及其所属机构外,其他野战军中的新华社分支机构一律取消。

3、各地总分社、分社的人事编制和财务管理完全与地方脱钩,其人员由总社调动和任免,其财务纳入新华社的财政系统。

1950年11月21日,新华社第一次全国社务会议召开,标志着新华社改组为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的任务基本完成。

1953年3月,新华社召开编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了新华社要成为“消息总汇”的总任务和国内外并重的方针。

——消息总汇:就是反映各方面的有价值的信息的、具有权威性的消息发布中心。

2、中国新闻社1952年9月在北京成立,10月1日开始发稿。

社长:金仲华该社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在宣传上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各方面的建设成就,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至第六章【圣才出品】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至第六章【圣才出品】

第一编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与长足发展(1815—1895)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古代新闻信息传播的早期形式1.从口语传播到标识传播(1)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是口语、标识这两种新闻信息传播形式。

这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概莫能外。

(2)在口语传播工具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又发明了木铎等音响传播工具。

木铎是一种木舌金铃的发声器具,为中国古代所特有。

(3)先民们不仅使用口语传播形式,同时还使用标识传播形式。

标识传播的具体手段,有结绳、画图、雕刻、烽烟、旌旗等等。

2.文字传播:早期新闻信息传播的完备形式(1)文字传播及其各种表现形式的问世,是古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趋于成熟的标志。

(2)殷商时代,文字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并成为当时重要的新闻信息传播手段。

(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订出一套全国统一的新文字——小篆,基本消除了以文字形式向全国发布新闻信息的障碍,文字传播开始真正成为一项面向黎民百姓的新闻信息传播手段。

而皇帝发布的诏书开始成为传播官方新闻信息的主要形式。

新闻信息传播的物质载体以竹简、木简和绢帛为主。

(4)文字的出现,还提高了标识传播水平,出现了露布等新的新闻信息传播手段。

露布,是文书不加检封、公开发布的意思,大约出现在秦汉时代,东汉末年时成为发动战争前讨敌檄文的别称和战争胜利后宣扬战绩的捷报。

露布这种手段因其时效迅速、影响立竿见影而被沿用了1000多年。

二、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1.古代报纸的诞生(1)自唐代起,一种被后人称为“邸报”的古代报纸开始出现。

这一中国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的报纸最为相似,直至清王朝的覆灭而最终消亡。

唐代孙樵撰写的《经纬集》中一篇题为《读开元杂报》的短文,是现存最早的一份述及朝政公报的历史文献。

据这篇短文记载,在唐开元时期,朝政简讯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有人将这种朝政简讯抄录后传往外地。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新闻事业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方式1.2 教学内容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新闻事业的定义和特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方式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新闻事业的定义和特点展示法:展示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方式的图片或实物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起源和发展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于新闻事业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第二章:报纸的兴起与发展2.1 教学目标了解报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报纸的特点和作用掌握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概况2.2 教学内容报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报纸的特点和作用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概况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报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报纸的特点和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案例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报纸起源和发展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报纸特点和作用的理解第三章:无线电广播的诞生与发展3.1 教学目标了解无线电广播的诞生和发展历程理解无线电广播的特点和作用掌握中国无线电广播的发展概况3.2 教学内容无线电广播的诞生和发展历程无线电广播的特点和作用中国无线电广播的发展概况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无线电广播的诞生和发展历程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无线电广播的特点和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无线电广播的发展案例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无线电广播诞生和发展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无线电广播特点和作用的理解第四章:电视的诞生与发展4.1 教学目标了解电视的诞生和发展历程理解电视的特点和作用掌握中国电视的发展概况4.2 教学内容电视的诞生和发展历程电视的特点和作用中国电视的发展概况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视的诞生和发展历程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电视的特点和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电视的发展案例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电视诞生和发展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电视特点和作用的理解第五章:新闻事业与社会的互动5.1 教学目标了解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理解新闻事业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掌握新闻事业的社会责任5.2 教学内容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新闻事业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新闻事业的社会责任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新闻事业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新闻事业的社会责任案例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闻事业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新闻事业对社会作用和影响的理解第六章: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6.1 教学目标理解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概念掌握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规范探讨新闻事业在数字化时代的道德挑战6.2 教学内容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定义与重要性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规范与责任数字化时代新闻道德挑战的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基础知识案例分析法:讨论具体的新闻道德挑战案例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职业规范在实践中的应用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理解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及对职业规范的应用第七章:新闻采访与报道技巧7.1 教学目标掌握新闻采访的基本技巧学习新闻报道的写作与编辑方法理解新闻现场的处理与报道伦理7.2 教学内容采访准备与技巧报道结构与写作风格现场报道的伦理与实践7.3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授采访技巧和报道写作知识实操演练法:模拟新闻采访和报道过程反馈法:学生互评和教师指导改进模拟采访:评估学生的采访技巧和问题设计报道写作:评估学生的报道结构和写作能力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新闻报道伦理的理解和应用第八章:新闻编辑与出版流程8.1 教学目标理解新闻编辑的基本职责掌握新闻出版的流程与规范学习新闻排版与设计的原则8.2 教学内容新闻编辑的角色与任务出版流程与时间管理排版设计的原则与技巧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闻编辑的职责和出版流程实操演练法:学生参与模拟新闻编辑过程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完成排版设计任务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闻编辑职责的理解排版设计展示:评估学生的排版设计能力和创意编辑任务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参与编辑过程的表现第九章:新闻媒体与公众关系理解新闻媒体在公众关系中的作用掌握新闻发布和媒体沟通的技巧探讨新闻媒体与公众互动的新趋势9.2 教学内容新闻媒体与公众关系的概述新闻发布与媒体沟通的策略新媒体时代公众互动的发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新闻媒体与公众关系的基本概念角色扮演法:模拟新闻发布和媒体沟通场景小组讨论法:分析新媒体时代公众互动的案例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新闻媒体与公众关系的理解角色扮演表现:评估学生在模拟沟通中的表现第十章:新闻事业的未来展望10.1 教学目标分析新闻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新闻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理解新闻教育在行业发展中的作用10.2 教学内容新闻事业的挑战与机遇新闻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新闻教育的意义与未来角色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新闻事业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闻业的发展方向小组分享法:学生分享对新闻教育未来角色的看法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闻事业挑战与机遇的理解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新闻业发展趋势的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新闻事业在社会的角色和影响是课程的核心内容,需要重点关注。

《新闻事业史新闻事业史》

《新闻事业史新闻事业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中国传播活动溯源第二节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第三节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第四节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五节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六节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了解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脉络、封建时代各个时期官方新闻的传播特点;掌握并领会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第二节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的兴起与商业性报纸的崛起第三节上海报业的崛起第四节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了解我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察世俗》、《东西洋考》、《字林西报》、《万国公报》、《申报》等报刊,掌握中国近代报业的孕育发展过程;了解报业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依存关系;掌握早期新闻业务的发展进步情况,认识新闻业务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而了解这一规律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第二节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第三节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现与初步发展了解维新派创办的主要报刊及其主编的情况;了解维新派办报的历史作用及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贡献;理解维新运动与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关系。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在境外的兴起与发展第二节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第三节辛亥革命时期新闻理论与业务的发展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办报刊的情况;了解“苏报案”、两派报刊论战等近代新闻史上重大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了解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海内外的办报活动;了解清政府制定报刊法规和出版官报的基本情况;掌握辛亥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特点和新闻业务的改进。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第二节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第三节新闻事业在逆境中的发展了解民国初期新闻事业的演变情况,认识在旧中国不可能有新闻自由的根源;了解袁世凯及北洋军阀政权统治新闻事业的手段与特点,认识其新闻出版法规的反动性质;了解民初有影响的报人的情况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第二节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第三节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第四节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了解《新青年》杂志的创办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把握《新青年》从民主主义刊物演变成无产阶级刊物的主要历程;了解我国第一批无产阶级报刊的特点,分析掌握它们产生的历史条件;了解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在五四时期的报刊活动和办报思想。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1.2 近代报纸的出现与发展1.3 新文化运动与新闻事业的崛起1.4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二章:新中国的新闻事业(1949-1978)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2.2 社会主义改造与新闻事业的变革2.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2.4 新闻事业在探索中前进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新闻事业(1978-至今)3.1 改革开放初期新闻事业的恢复与发展3.2 媒体多样化的趋势3.3 互联网与新媒体对传统新闻事业的影响3.4 我国新闻事业的现状与挑战第四章:我国新闻事业的制度与政策4.1 新闻事业的领导与管理体制4.2 我国新闻事业的法律法规4.3 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4.4 新闻事业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第五章: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5.1 新闻伦理的含义与作用5.2 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与规范5.3 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5.4 新闻事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第六章:重要历史事件与新闻报道6.1 重要历史事件的新闻报道6.2 典型报道案例分析6.3 新闻报道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6.4 培养学生对新闻报道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第七章: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7.1 新闻采访的基本原则与方法7.2 新闻写作的格式与要求7.3 提高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的实践途径7.4 分析优秀新闻作品,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第八章:新闻编辑与出版8.1 新闻编辑的基本任务与工作流程8.2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的编辑特点8.3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编辑与出版8.4 培养学生新闻编辑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九章:新闻传播与受众9.1 新闻传播的过程与模式9.2 受众心理与新闻传播效果9.3 新闻传播的党性原则与导向作用9.4 提高新闻传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第十章:新闻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10.1 数字化与网络化对新闻事业的影响10.2 媒体融合与新闻生产的创新10.3 在新闻领域的应用10.4 我国新闻事业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补充和说明: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详细讲解古代新闻传播的方式,包括口碑、驿站、邸报等,以及这些方式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新闻事业史(超详细!!!)

中国新闻事业史(超详细!!!)

中国新闻事业史(超详细)中国新闻事业史中新史总结(1-3章)第一章古代露布 3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帛制在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

内容:虽然大谈国威帝德,但更主要的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特点: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唐代进奏院状 4唐代进奏院状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官报的雏形。

机构: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称为邸或进奏院。

进奏院的负责人称为邸吏或进奏官。

内容:①皇帝的活动。

②诏旨。

③官吏任免。

④臣僚章奏。

⑤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特点:①不定期,无报头,由进奏官从首都直接发给各地的主官。

②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但不同于一般的公文,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比正式的公文要早。

③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些与收阅者并无直接关系。

有不少是进奏官自行采集或筛选的,他们所着重传报的,往往是他们的主官所关心的那一部分内容。

“开元杂报”8见于唐代人孙樵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其中提到的“开元杂报”可能是流传下来的开元年间“留邸报状”的原件残件,也可能是抄件。

属于进奏院状一类的古代报纸。

特点:无正式名称(“开元杂报”只是孙樵自己随意加的称呼)、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意义:为唐代中期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留邸报状”即后来的“进奏院状”提供了重要的旁证。

“敦煌进奏院状”9是两份现存的进奏院状的原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在今敦煌地区,这两份进奏院状又曾长期被封存在敦煌莫高窟,故称“敦煌进奏院状”。

这两份进奏院状现分别存于伦敦和巴黎的图书馆。

①存于伦敦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皇帝的临时驻地陕西凤翔发回归义军的。

只残存了开头60行,没有结尾。

内容主要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遣的专使们在兴元、凤翔两地的活动情况。

②存于巴黎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长安发回归义军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2年至1927年间出版的新闻学著作和译本大约有16种,如邵飘 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任白涛的《应用新闻学》、任超的《新闻 学大纲》、蒋裕泉的《新闻广告学》、蒋国珍的《中国新闻发达史》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及其翻译的美国开乐凯撰著的《新闻学撮 要》等。
梁启超时代
• 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创办 《万国公报》,12月16日起改名为《中外纪闻》 。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等少数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也开 始对新闻事业这一新生事物进行探讨和研究。
之后,王韬、郑观应等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发表了比 较系统的办报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康有为以及其他主 要人物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无不对新闻学研究具有浓厚的兴 趣,提出了不少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十分有益的见解。资产阶级革 命派的办报活动兴起后,革命派人士也对中国的新闻学研究作出了 不少贡献。
此外,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创建后,东北无线电长途 电话监督处也曾颁布过经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公署“镇威上将军公署 ”批准的《无线电广播条例》、《装设广播无线电收听器规则》和 《运销广播无线电接收器规则》3个地方性无线电广播事业法规。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新闻通讯社的发展与走向成熟
一、外国新闻通讯社在华分支机构的建立
中国的新闻通讯事业,与近代报业一样,首先是由 外国人在中国创办通讯社开始的。1872年,路透社远 东分社在上海的设立,揭开了中国新闻通讯事业的第 一页。
第一节 新闻通讯社的发展与走向成熟
三、国人自办通讯社在民初的长足发展
(1)民初两次办社高潮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新闻通讯事业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 在1912至1913年间,上海、北京等地都创办起了新闻通讯机构,出现了 第一个国人自办通讯社的高潮。 1916年袁世凯倒台后,又一次创办通讯社的高潮出现,一大批新的通讯 社在全国各地纷纷创建。 邵飘萍1915年创建的东京通讯社和1918年创建的新闻编译社,是民初办 得最成功的两家通讯社。
辛亥革命前后,国人自办通讯社的呼声日益 响亮。
• 1908年,清政府驻外使馆的随员在比利时 创办了远东通讯社。
• 自己办通讯社的好处是:一、可与别的通 讯社作交换利用;二、可以采取对外通信 的材料;三、可增加自己报纸上的新闻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国人自办民营商业电台始于1927年3 月18日开播的上海新新公司主办 的广播电台。
中国早期广播电台的 播音室与播音员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事业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一、新闻学研究的出现与早期成果
中国有关新闻学研究的成果,最早的是在华办报的外国传教士 撰写的报刊创刊词、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各类文章以及他们撰写的 其他著作、通信等。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无线电广播电台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一、第一个无线广播电台的诞生 1920年,美国开始试验无线电台广播。同年11
月2日,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开播,标志着世 界广播事业的诞生。
无线电广播事业在中国的首次实践,则归功 于一位名叫奥斯邦(E. G. Osborn)的美国商人 。
第二节 无线电广播电台的 出现与初步发展
三、国人自办电台的出现
1925年2月,北洋政府交通部曾派人 在北京、天津两地酝酿筹办官办 的广播电台,但因政局动荡而未 果。
在东北,为了抵制日本人的电信侵略 ,无线电台工作者刘瀚在哈尔滨 创建起第一座国人自办的无线电 广播电台,1926年10月1日开始正 式播音。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无线电广播电台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二、无线电广播法规的出台
有鉴于无线电广播事业已事实上在中国出现,当时掌握中国政 权的北洋军阀政府不得不修改已落后于时代的有关现行法律。但正 式颁行的则只有一项,即1924年8月交通部颁布的《装用广播无线 电接收机暂行规则》。
• 2012年11月18日 文汇报创始人严宝礼 先生逝世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新闻通讯社的发展与走向成熟
二、国人自办通讯社的出现
广州报界公会
国人自办通讯社的最初实践,始于1903至 1904年初的广州。第一家国人自办通讯社是1904 年在广州开办的中兴通讯社,创办人为广东老报 人骆侠挺,首次发稿时间为1904年1月17日,主要 向香港、广州地区的报刊发稿。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新闻通讯社的发展与走向成熟
全国
三、国人自办通讯社在民初的长足发展
(2)通讯社的长足发展与“消息总汇”的取向
20世纪20年代后,新闻通讯事业得到长足发
展。至1926年,全国共有通讯社155家。
申时电讯社稿件
第三节 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 事业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二、新闻学研究的深入与新闻教
育事业的萌生
(3)戈公振与《中国报学史》
戈公振(1890~1935), 江苏东台人。1914年入《时报 》编辑部,从校对、助编、编 辑升至总编辑。对新闻学有较 深研究,所撰《中国报学史》 被公认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 基之作。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 事业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二、新闻学研究的深入与新闻教
育事业的萌生
(1)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 立
1918年10月14日成立的北京 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将 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 开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 任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徐宝璜 任副会长,徐宝璜、邵飘萍为 专任导师。
第一家获得路透社电讯独占权的是英国侨民办的 《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 。最早采 用路透社电讯的是维新运动时期的《国闻报》。
最早打破路透社垄断的是日本1914年在上海创办 的东方通讯社。
• 《字林西报》对路透社电讯的独占权 • 《文汇报》的反抗 • 中文报纸争取电讯使用权
国闻通讯社、申时电讯社等少数通讯社开始初 为各报所采用
步具备“消息总汇”的规模。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新闻通讯社的发展与走向成熟
三、国人自办通讯社在民初的长足发展
(3)胡政之与国闻通讯社
国闻通讯社,1921年8月由属于皖系 军阀势力的浙江督军卢永祥出资创办 在上海创立,实际主持社务的是胡政 之。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新闻通讯社的 发展与走向成熟
三、国人自办通讯社在民 初的长足发展
(4)张竹平与申时电讯社
申时电讯社于1924年 11月在上海创立,创办人 是张竹平。
申时电讯社记者 外出采访(上)
申时电讯社采编 会议(左)
徐宝璜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事业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二、新闻学研究的深入与新闻教育事业的萌生
(2)新闻学论著的出版
这一时期,新闻学论著开始大量出版。
1919年12月,徐宝璜的《新闻学》由北京大学出版部以新闻学研 究会名义出版,为中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

• 《万国公报》“专以开通风气,输入文明为 宗旨”,着眼于启迪心智,将重心完全转 移到了论学论政上来,不再是一本宗教杂 志。
• 《申报》发表的论说《论新闻纸之有益》 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而欲 知民情,莫捷于新闻纸。”它在创刊当天 的《本馆条例》中就提出,言论要“有系 乎国计民生”,“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 知小民稼穑之苦”。
上海圣约 翰大学
燕京大学
复旦大学新闻系 主任谢六逸
戈公振与 《中国报学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 育事业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三、高等院校新闻学系科的建
立与初步发展
1920年间,上海圣约翰大 学首先创设报学系科,1924 年扩建为报学系。
此外,福建的厦门大学, 北京的平民大学、燕京大学 、民国大学、法政大学和上 海的复旦大学、南方大学、 沪江大学、大夏大学、光华 大学等约12所高校先后设立 报学系科。
• 1896年《时务报》一纸风行 • 1899年《清议报》一枝独秀“专以主持清议,开
发民智为主义” • 1902年《新民从报》发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
文,提出著名的报馆“两大天职”说,“一曰, 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 向导者是也。”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