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文献学》习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0cabcd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ea.png)
《文献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文献学: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分类、鉴定、整理、利用和保护的一门学科,旨在揭示文献的内在规律和价值,为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方法。
2. 古籍版本学:古籍版本学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古代书籍的各种版本及其差异、源流、价值等问题,旨在确定古籍的真伪、年代、作者和内容等信息。
3. 校勘学:校勘学是文献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研究文本的错误和遗漏,通过比较不同版本和史料,进行文字修正和补充,以恢复原文的真实面貌和意义。
4. 编纂学:编纂学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编排和出版文献资料的方法和原则,包括选题策划、素材搜集、体例设计、编辑加工、审稿出版等环节。
5. 档案学:档案学是研究档案的性质、分类、管理和利用的一门学科,旨在揭示档案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为社会和个人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二、填空题1. 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答案:书籍、手稿、碑刻、档案、电子文献2. 古籍版本学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鉴定版本、研究版本源流、评价版本价值3. 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对校法、他校法、理校法4. 编纂学的核心问题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选题策划、体例设计5. 档案学的主要功能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管理档案、利用档案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文献学的研究内容?A. 文献的产生和发展B. 文献的分类和鉴定C. 文献的创作和构思D. 文献的整理和利用答案:C. 文献的创作和构思2. 下列哪一项不是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A. 稿本B. 刻本C. 抄本D. 印刷本答案:C. 抄本(抄本也是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3. 下列哪种校勘方法主要是通过比较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来发现和纠正错误?A. 对校法B. 他校法C. 理校法D. 综合法答案:A. 对校法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编纂学的工作环节?A. 素材搜集B. 内容创新C. 体例设计D. 审稿出版答案:B. 内容创新5. 下列哪一项不是档案学的主要功能?A. 收集和保管档案B. 整理和编目档案C. 创作和发表档案D. 利用和开发档案答案:C. 创作和发表档案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属于文献学的研究对象?A. 书籍B. 手稿C. 碑刻D. 档案E. 电子文献答案:A、B、C、D、E2. 下列哪些是校勘学的基本方法?A. 对校法B. 他校法C. 理校法D. 综合法E. 归纳法答案:A、B、C、D3. 下列哪些是编纂学的工作环节?A. 选题策划B. 素材搜集C. 体例设计D. 编辑加工E. 审稿出版答案:A、B、C、D、E4. 下列哪些是档案学的主要功能?A. 收集和保管档案B. 整理和编目档案C. 鉴定和评价档案D. 利用和开发档案E. 创作和发表档案答案:A、B、C、D5. 下列哪些是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内容?A. 鉴定版本B. 研究版本源流C. 评价版本价值D. 比较不同版本的文字差异E. 分析版本的装帧艺术答案:A、B、C、D五、判断题1. 文献学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与实际应用无关。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4bebf0e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21.png)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第二章:文献的载体1、文献的载体有哪些1、甲骨2、金石3、竹木4、简帛5、纸张6、电子2、甲骨文发掘及重要研究着作及意义△概念: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记录占卜的象形文字,记录了纪年、帝王世系、祭祀、战争在内的丰富资料;是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清代光绪年间发现,至今出土约十至十五万件;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孙诒让契文举例研究第一人;甲骨文发掘:甲骨文是1899年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首先发现并开始收藏的;他去世后,他所收藏的1000多片甲骨为刘鹗所得,刘氏又继续收集,约得5000片,并选择其中部分自己完好者于1903年出版铁云藏龟,这是我国着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书;此后,罗振玉、王国维等又继续搜访,编印了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前编、后编、续编等书;从1928年到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用现代考古学方法进行了十多次发掘,相继编印出版了殷墟书契甲编、殷墟书契乙编;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编了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甲骨文合集,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除了殷商时的甲骨文外,周代的甲骨文在20世纪时也有发现;甲骨文发掘主要分两个时期,即早期乱掘时期和1028年以后科学发掘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现存甲骨韩拓片约14-15万片,其中单字约4500个,有不到一半的字被识读,有一些字的释读学者们有分歧,有大量的字目前还难以认识;重要研究着作:1、铁云藏龟清代刘鹗辑;是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的专书;2、契文举例清代孙诒让研究甲骨第一人撰;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着;3、殷墟书契罗振玉辑4、殷墟书契考释罗振玉撰5、殷墟书契甲编董作宾编6、殷墟书契乙编董作宾编甲骨文的文献价值意义:甲骨文的主要价值有两方面,一是语言文字学价值,而是殷商史研究价值;1、语言文字价值;在甲骨文发现以前,研究古文字主要依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提供的是秦统一中国后实行的小篆字体;许慎对文字形体构造的解说也只能以小篆为依据,自然会有错误;甲骨文的发现,由于提供的文字材料极其丰富,使我们能看到比小篆早一千数百年的系统汉字字形四千多个,说文所无之字,大大丰富了古文字的数量;甲骨文的发现,为世人提供了距今三千多年的象形文字汉字系统在整个人类文字历史上,其意义都是伟大的;2、殷商史研究价值;在甲骨文发现以前,关于商代历史,我们主要靠史记·殷本纪来了解;但殷本纪是否可信一直是一个问题;甲骨文发现后,王国维首先利用甲骨文资料系统考证殷商史,不仅可以补史书之空白,证史书某一部分之可信,而且还可以纠史书之误讹,同时引导历史研究者自觉遵守“二重证据法”,引起治学方法上的进步,其在殷商史研究中的价值显而易见;△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3、金文文献汇集、考释的着作及意义△概念: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指镂刻或熔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当然也有少量其他金属,如铁器、金银器等;其时代主要是商周秦汉,以周代最多,战国晚期被铁器取代;如毛公鼎有497字;宋吕大临考古图,乾隆敕编西清古鉴等;汇集、考释的着作:1、考古图十卷,宋代吕大临撰;吕氏考古图体例谨严,分类与考证多有可取,保存了宋代存世的许多青铜器图形、铭文、收藏、出土等资料,因此深为金石考古界所重;2、金石索十二卷,清代冯云鹏、冯云鹓兄弟撰;此书汇刻铜器、时刻及其他器物于一编,内容丰富,取材较为严格,在清代金石学者着述中成书较早,颇为世重;3、西清古鉴四十卷、西清续鉴甲编二十卷、西清续鉴乙编二十卷、宁寿鉴古十六卷;清代乾隆欶撰;4、三代吉金文存二十卷,罗振玉编;5、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撰;金文文献的学术价值意义:1、语言文字资料;金文在研究汉字发展脉络和规律中具有举足若轻的作用,对我们认识古汉字面貌、研究汉字的演变发展、探究古字古义,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另外,青铜器铭文有些是押韵的,韵文是研究音韵学的重要材料;而青铜器铭文作为商周时期的文章,对我们研究商周时期的文法也是了不起的原汁原味的材料;2、释读及考订传世文献的佐证;金文资料有助于我们正确释读纸面文献,如尚书、诗经等,同时能帮助我们订正古书的错误,考证古书产生的年代;3、古史资料;特别是商周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如友多鼎记载的对少数民族的战争;4、近世出土简帛文献马王堆、银雀山等至少五个及价值△概念:简,指简牍,竹木制成的长条用绳连为册,用于书写;椟则为木质方版,用于写信或上奏,也用于其他内容的文字记载;帛是丝织品,用于书写;我们所说的简帛文献,是对简牍文献和缣帛文献的概括;近世出土简帛文献:1、马王堆汉墓帛书;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2、银雀山汉简;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3、江陵秦简;1993年江陵王家台片十五号秦墓出土竹简;4、江陵汉墓简牍;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从江陵张家山三座西汉早期墓中出土;5、敦煌汉简;甘肃敦煌、玉门、酒泉汉代烽燧、驿置遗址出土的简牍;6、曾侯乙墓竹简;1978年发掘,地点在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墓主为战国早期曾国国军曾侯乙;简帛文献的价值:1、佚籍复出;大批古佚书的出土,使我国一部分古籍佚而复出,丰富了古文献的内容,解决了某些学术上悬而未决的问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新课题;2、考校释读传世古籍;传世古籍的简帛古书写本的出土,为考证古书的时代及真伪、校补古书讹脱、释读古书文义提供了可靠的最新依据,大大推动了古文献学的深入研究;3、历史资料宝库;大批不属于古籍的文书、遣策、历谱、药方等,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4、文字学资料;出土简帛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战国至秦汉间汉字形体的资料,为研究战国文字、秦汉文字提供了大量素材;5、书籍制度史实物;出土简帛为我们了解古代书籍形态有特别重要的意义;5、石刻文献要籍及价值至少五个△概念: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和图画;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碣、摩崖、碑;石刻文献要籍:1、集古录十卷,宋代欧阳修撰;这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着作;2、金石录三十卷,宋代赵明诚撰;★3、语石十卷,清代叶昌炽撰;这是一部笔记体的石刻通论性专着;4、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清代王昶撰;5、石刻题跋索引,杨殿珣撰;本书为检索历代石刻题跋出处的索引工具书;6、隶释二十七卷,隶续二十一卷,宋代洪适撰;石刻文献的价值:1、史料价值;石刻资料可以补史之阙、正史之谬;2、文学价值;石刻文字,就文体而言,包罗甚广,但仍以传记文最丰富,因为墓碑、墓志数量最大,无非为人物立传;其中名家佳作甚多,是传记文学的宝库;3、文字学和书法价值;历代碑刻,有古文、篆、隶、楷各种字体,而且保存了数量相当大的别体字,这是研究汉字发展演变的重要资料;至于书法,临摹古代碑刻拓本,更是习用的方法;4、经学和宗教史料;我国儒家经典有刻石的传统,研究历代石经,成果很多,是经学和金石学的交叉学科;另外, 佛经刻石也很多,这些佛经有不少刻经题记,是重要的佛教史料;第三章:文献的形成于流布1、文献的形成方式:文献的形成方式大体可归纳为着、述、编、译四种;着,也叫“作”、“造”、“着作”;古人对着作要求很高,强调“无本于前”、“前始未有”;述:强调“古已有之”,有所承因;说文:“述,循也;”即遵循之义;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但述并不止于简单的继承,对于前人的创造,要有消化、理解领会过程,使之更为完善;传、注、义疏编:又叫纂、辑;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一般要求注明出处;辑佚也属编纂范围;最常见的编纂成果有总集如诗经、楚辞、昭明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类书如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丛书如汉魏丛书、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译:就是翻译;把一种语文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文的文献;它与着、述、编都不同,是一种独特的文献形成方式 ;我国文献由翻译而来者为数甚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方面:佛典翻译始于东汉,唐代佛教进入全盛期;最早的佛经汉译本四十二章经;鸠摩罗什和玄奘法师、学术翻译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书籍的汉译、文学翻译;2、文献的流传方式:文献形成之后,就要流布;流布的方式主要有: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微机输及激光扫描等;讲唱,是最早也是至今仍很重要的文献流布方式;在文字产生前,人类文明已经存在,人类的历史只能靠口耳相传,其中神话和长篇史诗较为常见,进入阶级社会,又产生了长篇叙事诗;长篇史诗和长篇叙述诗都靠少数聪明人背诵下来并讲唱给别人听以达到流布和流传的目的;镌刻,就是把文献用文字刻在某种载体上;甲骨、金属、石头上都可镌刻文献;抄写,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举凡帛书、简策、纸,以及国外的莎草纸、羊皮纸、贝叶,这些载体上的文献都是写上去的;即使在印刷术发明以后,很多文献仍靠抄写来达到流布的目的;许多古书仅有抄本传世,可见抄写即使在印刷术普及后仍是文献的重要流布方式;印刷是一种大量复制文献的方法,比抄写大大进步;早期是手工操作,后来是机械操作,是我国发明的;关于印刷最早的记载应是唐玄奘普印普贤像的事迹;摄影是西方人发明的,现在各大图书馆的善本正在拍成微缩胶卷,便于保护文件,又便于复制、阅读;微机输入、激光扫描是目前流行的流布方式;3、四库全书的抄本及收藏P246四库全书,清代乾隆欶编,请乾隆内府抄本;文渊阁本三千四百六十一部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先藏清宫,后移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三千五百九十种七万九千八百九十七卷;先藏沈阳故宫,后移甘肃;文澜阁本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先藏避暑山庄,后移北图;文源阁本,在圆明园,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毁;文汇阁本,在扬州大观堂,太平军毁;文宗阁本,在镇江金山寺,太平军毁;先通行者为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商务本缩印;★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1、历代官府的收藏概况:官府文献收藏从文献有了文字记载以后就应当开始了,早期收藏情况已难以考察,现在可知的从商代开始;商代的甲骨文据专家统计,出土约有十万至十五万片,而且主要是在安阳小屯殷墟,从科学发掘情况看,是有意存放的;周代文献更加丰富,文献的收藏管理更趋制度化,设官吏掌管;秦统一天下后,图书亦有专门藏所,有专门之官典守;我国封建社会的皇家藏书制度的建立是在汉朝;自汉代起,历代封建王朝都设有掌管藏书的官吏;西汉官府藏书空前丰富,而且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东汉官藏图书亦极丰富,且有专门官员在专门机构管理、校勘;东汉藏书之处:兰台、东观、石室、仁寿阁、辟雍、宣明、鸿都等;东汉政府调整藏书机构的最大贡献是成立秘书监,使藏书机构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三国时期,官府亦六艺文献收藏于管理;魏晋南北朝天下大乱,战火不熄;国家藏书旋聚旋失;魏时藏书于秘书省中、外三阁;南朝梁、齐两朝除在宫内文往殿藏书外,另辟华林园专藏佛典;西晋秘书监荀勖和东晋着作郎李充创图书按经、史、子、集分类的四部分类法,对历代图书整理和藏书产生了重大影响;隋唐时期,天下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国家藏书机构更加完善,藏书数量激增;隋代官府藏书的管理机构是秘书省;隋代国家藏书成就突出:一是大规模地开展了文献收集、整理、录副工作,使国家藏书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二是对藏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出了一批着作;唐代主要继承隋,开元时期,唐代藏书量达到高峰;唐代秘书省仍为管理国家藏书的主要机构;唐代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是新设的一些藏书机构,主要有弘文馆、史馆和集贤院;唐三馆宋初沿袭唐代旧制,设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称西馆;太平兴国二年977,建三馆书院,名崇文院,将西馆藏书迁入院中贮藏;两宋仍以秘书省作为国家图书的管理机构;两宋国家藏书机构在图书搜集、整理、利用方面成就突出;首先是编制了许多国家藏书目录;其次是充分利用藏书,具体承担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文苑英华等大型类书、总集的编纂任务; 再次是南宋初秘书少监程俱撰写了麟台故事,南宋秘书监陈骙编中兴馆阁书目以及佚名撰写的中兴秘阁续录,对两宋国家藏书事,进行了一次系统总结;元代帝王亦重视藏书,由秘书监管理;明代帝王亦重视藏书;明代初年,藏书主要在文渊阁;清代政府承袭了明宫廷的全部藏书,国家藏书发展到了我国古代国家藏书的全盛时期,清代藏书最盛时是乾隆时期;清代的宫廷藏书最着名的就是所谓“四库七阁”;清末,学部成立京师图书馆,即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进入民国,各地大都有了公共图书馆;△综上所述,历代国家藏书有如下一些特点:首先,各朝都设有专门的机构来从事国家藏书的管理工作;其次,国家藏书一般都继承前朝国家藏书,并能采用征集、收购、组织专人抄写等方法来迅速增加藏书量;藏书内容,秦代以前,多为文书档案,两汉扩大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等六类图书,魏晋以后为经、史、子、集四类,并通过部类的扩充与调整容纳新出之书;自汉代以后,历代多编有国家藏书目录,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国家藏书及管理水平;再次,国家藏书事业受到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明显;最后,国家藏书的普遍缺点是难以流通,无异于帝王之私有财产,最后不免散佚;2、历代着名的藏书家3、明代常熟三大藏书楼收藏及流传情况:明朝末年江苏常熟三大藏书家楼:赵琦美的脉望馆,钱谦益的绛云楼和毛晋的汲古阁;脉望馆藏书丰富,不仅校抄了大量秘本,而且广泛搜罗古今典籍,及民间俗文学;抄校辑集的元明两代稀见杂剧剧本古今杂剧,今存国家图书馆,被誉为研究我国戏剧史的宝库;校刊的仲景全书,为研究伤寒的最好版本;脉望馆书目实开近世着录残宋本先例,大量的校跋文字成为后人鉴定版本的重要依据,并引发后人对藏书理论进行总结研究;绛云楼藏书非常丰富,设有大书柜73个,宋刻孤本多贮其中;清朝顺治年间不慎发生火灾,藏书大部被毁;钱谦益将残书赠给族孙钱曾;钱曾藏书处早年有“述古堂”,晚年有“也是园”;他辑的述古堂藏书目和也是园书目共着录藏书六千余种;钱曾去世后,其书尽归泰兴季振宜;毛晋的“汲古阁”广收宋、元刻本,抄录罕见秘见,其“影宋钞”为天下所重;藏书多达84000余册,是历代私藏最多的一家,流布也甚广;着名的有十三经、六十种曲、文选、津逮秘书等;4、天一阁P74、澹生堂P79、胡应麟P77、周永年P87、卢文弨P86、朱彝尊P84、吴骞P89、黄丕烈P91、傅增湘P99、郑振铎P102天一阁:浙江宁波范钦创建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该阁建于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年;范钦性喜藏书,海内异本,无不购藏于阁内,生前积书达七万卷之多;范钦和他的后代立下了“书不可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家训;并对保管阅览天一阁藏书制定了十分严格的规定;天一阁现收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藏书以明代地方志和进士题名录等史料性书籍居多且最为珍贵;据统计,天一阁原藏省、府、州、县志有435种,比明史、艺文志着录的还要多,现在还存268种;澹生堂:澹生堂是明末最着名的藏书楼之一,其主人是明代着名藏书家祁承火业;有澹生堂藏书约、澹生堂书目行世;书目着录藏书九千余种,十万余卷,在当时罕见其匹;澹生堂抄本亦十分珍贵,用蓝格纸,版心下有“澹生堂抄本”五字,颇有流传;同时,澹生堂还注重收藏戏曲;在祁承爜死后十几年,发生明末战乱,澹生堂藏书开始散失;辗转至今,澹生堂旧本已星散各家,寥寥无几;上世纪50年代,澹生堂佚书数十百册于绍兴复出,多为祁氏世守之自着书、明代乡试录及明刻戏曲总集;其多数尽归北京图书馆,残零则归浙江图书馆;5、明清代着名抄本6、清末四大藏书楼及图书流传1、铁琴铜剑楼——国图、上海、常熟;常熟瞿绍基2、海源阁四经四史之斋——北京图书馆、山东图书馆;山东杨以增3、皕宋楼藏宋书二百余种——静嘉堂书库;归安陆心源4、八千卷楼中国清代杭州藏书楼——南京图书馆;钱塘丁丙能体现宋代藏书之多的:体现私家藏书之多的——“私家目录学史上的双璧”:郡斋读书志南宋学者晁功武编纂与直斋书录解题南宋着名学者陈振孙编纂体现国家藏书多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7、图书散佚的原因:根据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关于文献亡佚原因的介绍,现将文献亡佚的原因总结如下:1、天灾人祸及战乱;书厄的出现,一般都与急风暴雨似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社会动乱相关,也与强大的水、火、虫蛀等自然灾害有关,与管理不善有关;2、统治者个人主观原因,暴力禁毁;3、古人重德轻艺;凡是涉及技艺方面的书籍,人们总是不加重视,因而导致了典籍的易于散亡;4、重文词,轻朴学;由于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重视文词,鄙弃朴学,对于词藻华艳的作品,极感兴趣;朴实说理的书籍,反为人所疏忽;5、书籍重修后原书亡佚;由于事物不断向前发展,某些编录名物的书籍,各为它的时代所局限,后人凭借它原有的材料,加以重修;重修的书盛行,而原书便废;6、因人废言;由于着书的人犯了罪,伏了法,或者身败名裂,为社会所不齿,因之对它的着述,也就由疏远而遗弃以至于散亡;7、私人收藏;由于封建社会里,某些私人收藏家特别是对海内的孤本“讳莫如深”,不轻易给人知道,这自然给书籍带来了灾害;同样有些官书不向社会流传,只在朝廷中存放,视为秘籍,一遇灾祸,定亡无疑;8、出书技术落后;在古代传播文字的工具没有完备时,所有书籍全靠手写,因此人们对抄录的书籍是有所选择的,两种以上相近的图书,若有一部删繁存简足以概括多种内容的书籍出现,便大家都传抄此书,而抛弃其他各家了;有些因部头过大传抄不易,也就不存于世了;9、图书自然淘汰7、永乐大典的价值及其散佚: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明解缙、姚广孝等人奉明成祖之命修成,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内容涵盖经史子集以及天文、地志、阴阳、医卜、释道、技艺等古今图书七、八千种,保存了不少宋元以前的书籍;体例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目,“以韵统字,用字系事”;价值:1、永乐大典“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各韵分列单字后会汇集与该字有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资料,对名物器什、山川地形,皆绘有精致的插图;这为我们查找各方面史料带来极大方便;2、写诗要对偶,又要用典,有出处;永乐大典作为类书可发挥查诗文语句典故之用;3、校勘、考订古书;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容易出现翻刻、抄写的错误,永乐大典类书则可以帮忙校改;如明清流传的水经注错误较多,尤其经文与注文混淆,戴震在四库馆利用永乐大典本重校水经注,基本恢复了其本来面貌,成为善本;近人王国维亦尝用永乐大典本水经注与通行本相校;4、辑佚;古籍在流传中容易散佚掉,类书因为是大量摘引古书而成,保存了大量逸文逸篇,所以是辑佚书的重要来源;现在虽然只存残卷,仍不断有人从中辑出佚书;现存大典中尚存方志约七百多种,另外科技、医学、文学书籍亦很可观;明清靖末年张四维参与重抄永乐大典,从中抄出名公书判清明集、折狱龟鉴,当是利用永乐大典辑佚书之史;但总而言之,永乐大典主要用途是辑佚和校勘;散佚:1、战乱;书厄的出现,一般都与急风暴雨似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社会动乱相关;永乐大典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被许多外国侵略者掠夺去;2、天灾人祸;文献的散佚也与强大的水、火、虫蛀等自然灾害有关,与管理不善有关;如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事变,翰林苑被人放火焚烧,无数图书、书版包括永乐。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e233c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1.png)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产生、流传、整理、校勘、注释、编纂等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2. 校勘学:校勘学是古典文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文献,纠正其文字错误和理解歧义,以恢复原文的本来面目。
3. 篆刻学:篆刻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一个特殊领域,主要研究古代玺印、碑刻、铜器铭文等篆书艺术形式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4. 类书:类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型百科全书式的文献汇编,按照一定的分类体系,收录各种知识和资料,供读者查阅和参考。
5.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由清朝乾隆年间编纂而成,共收书三千四百多种,近八万卷。
二、填空题1.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______、流传、整理、校勘、注释、编纂等问题。
答案:产生2.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字书之一,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解释。
答案:《说文解字》3.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答案:《史记》4.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词典之一,收录了大量的词语和成语,并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例句。
答案:《辞源》5.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文选集之一,收录了从先秦到唐五代的优秀诗文作品。
答案:《文选》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A. 古代文献的版本差异B. 古代文献的创作背景C. 古代文献的物理性质D. 古代文献的流传过程答案:C2. 下列哪一位学者被誉为“校勘学之父”?()A. 阮元B. 王念孙C. 章太炎D. 郑樵答案:B3.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类书之一?()A. 《资治通鉴》B. 《太平御览》C. 《梦溪笔谈》D. 《春秋左传》答案:B4.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A. 《水浒传》B. 《西游记》C. 《红楼梦》D. 《三国演义》答案:C5.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A. 《庄子》B. 《孟子》C. 《论语》D. 《周易》答案:D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流传和保存?()A. 文献的物质载体B. 社会的变迁和动荡C. 政府的政策和干预D. 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答案:ABCD2. 下列哪些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资治通鉴》答案:ABCD3.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校勘结果?()A. 文献的版本差异B. 文献的作者意图C. 校勘者的学术水平D. 校勘者的主观倾向答案:ABCD4. 下列哪些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文献?()A. 《诗经》B. 《楚辞》C. 《文选》D. 《全唐诗》答案:ABCD5.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理解?()A. 文献的语言和文体B. 文献的文化和历史背景C. 读者的知识和经验D. 读者的价值观和立场答案:ABCD五、判断题1. 中国古典文献学只关注古代文献的文字内容,不关心其物质形态和流传过程。
对校名词解释文献学
![对校名词解释文献学](https://img.taocdn.com/s3/m/7bdb7643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fc.png)
对校名词解释文献学
文献学是一门研究文献的学科,它涉及到对各种类型的文献的
收集、整理、分类、研究和保护等方面。
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书籍、期刊、报纸、手稿、档案、电子文献等各种形式的文献。
首先,文献学关注文献的收集和整理。
这包括对各种类型的文
献进行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建立文献目录、索引和数据库,便于人
们查找和利用文献资源。
文献学也研究如何鉴别和鉴定文献的真伪、真实性和可信度,以确保文献的质量和可靠性。
其次,文献学研究文献的分类和编目。
通过对文献进行分类和
编目,可以使文献资源更加有序和易于管理。
文献学研究不同的分
类体系和编目规则,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目的进行文献分类
和编目。
此外,文献学也关注文献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
分析,可以了解到文献中所包含的知识和信息,揭示文献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文献学研究文献的形成、传播和影响,探讨
文献与社会、文化、学术等方面的关系。
此外,文献学也关注文献的保护和保存。
由于文献具有重要的
历史和文化价值,文献学研究如何对文献进行合理的保护和保存,
以防止文献的丢失和损坏。
文献学研究文献的保存技术和方法,包
括数字化技术在文献保护和保存中的应用。
总之,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文献的收集、整理、分类、研究和保护等方面。
通过文献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
利用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源,促进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11e84c9a45177232f60a2d3.png)
文献以各种技术手段,把一定的信息内容记录到一定的载体上形成的存储型传递媒介。
“文献”一词出自于“《论语·八佾》篇中。
最初,“文”与“献”是两个词,“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
后来融合为一,泛指有史料价值的文章和图书。
1983年7月2日发布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规定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据此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了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
文献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内容指文献所包含的思想、知识和信息;形式指思想、知识和信息赖以依附的物质载体。
文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之一。
文献具有存储信息、传递信息两大基本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传递作用更为明显。
文献的存储是手段,传播是目的。
文献的种类很多,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声像型文献、计算机阅读型文献;按性质和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按记录内容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标准化文献、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产品样本等等现代文献的社会功能:文献是记录人类知识的最重要手段。
文献是人类进行科学交流、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
文献是人类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依据。
文献是衡量某一学科、某一组织、某一国家和世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别录》西汉刘向撰,中国目录学的开山之作。
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以宫中藏书颇有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由刘向等对搜集来的各种异本进行校勘,条别篇章,编订目次,写定书名。
每校完一书,刘向就撰写一篇书录,介绍著者生平,学术源流,并评论其思想和价值,称之为《叙录》。
汇集诸书《叙录》别编成书,名为《别录》。
历时20余年,完成《别录》20卷, 原书亡于北宋,《隋书》及新、旧《唐书》的《经籍志》有著录,今有清人的辑佚本。
《七略》书目名。
文献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文献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b80e0e87650e52ea551898ed.png)
文献学【名词解释】1.《三体石经》2.《穆天子传》【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
《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
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
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
作者不详。
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
共6卷。
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
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
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
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4.类书【老师笔记】类书指抄录古代书籍中的词、句、段、篇,进行分类编排,以供查阅、检索(录)的工具书。
中国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一)
![中国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一)](https://img.taocdn.com/s3/m/51df1d4ee45c3b3567ec8bb0.png)
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1善本最初的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书本。
印刷术产生前,书籍大都是写本。
把原稿或别本认真缮写下来,经过与原文校核无误,就成为善本。
2死校。
据此本以校彼本,用同一书的各种版本互相对校,挑选一种较好的本子作底本,再以其它本子参校,把不同之处注于其旁。
此法由来已久,西汉刘向校书,“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即为此法。
这种校勘方法简便、稳当,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其不足之处是不作判断,其长处是不参入校勘者的主观意见,能忠实地反映出祖本或别本的本来面目。
所以历来校勘家重视此法,凡校一书,必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
活校。
以群书所引,改其误字,补其阙文,又或错举他刻,择善而从,别为丛书,板归一式。
即在无祖本或他本可据,或数本互异,无所适从之时,以道理定是非的校勘法。
这种方法最难,也最容易出错误。
陈垣说:“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
3 版本: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
版本学:研究图书在制作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流传过程中的递变演化,考辨其真伪优劣的专门科学。
在古籍研究中尤显突出。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的物质形态及特点风格,版本的源流系统,不同历史时期、地域的版刻特点,版本的识别与鉴定等。
4辨伪,是指为古籍或内容进行鉴别辨认,以区别其真伪的一种研究方法。
古籍辨伪工作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关于古籍本身(文献名称、作者、著作年代真伪等)的考辨;②关于书籍内容(如事实、论说真伪等)的考辨。
5 “目录”是目和录的总称。
“目”指篇名或书名,“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
前人把“目”与“录”编在一起,谓之“目录”。
问答题1含义的演变起源“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认为“文,典籍也;献,贤也”。
所以这时候的文指典籍文章,献指的是古代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和自己的经历。
《虞夏书·益稷》也有相关的引证说明“文献”一词的原意是指典籍与宿贤。
(完整版)文献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文献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14eb49d6c85ec3a86c2c50a.png)
名词解释甲骨文甲骨文,是指一种契刻在龟壳或动物骨骼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虚(墟)文字。
1899年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城郊的小屯村一带(即古代的殷墟),以后在山西、陕西等地也曾发现过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商代后期的一些占卜和记事文字(以后人们又发现了先周和西周时代的甲骨文),其内容几乎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方面,包括政治、军事、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天文历法、医学等等。
每一片甲骨文从一字到数十字不等。
甲骨文主要是一种王室档案,它虽然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金文金文主要是指古代契刻或铸造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在古代是一种极受时人珍视的器具,它主要用来作礼器(即祭祀时所用的器物)、乐器(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礼器)、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
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当事的贵族一般都要铸造青铜器,并在其上铸造或契刻下事件的过程,以昭告子孙,并使子孙后代永远宝藏。
这些铸造或镌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盛行的商代。
在商周时代,金文也是一种记载和保存当时历史的主要形式,它的字数不等,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多则数百字。
同甲骨文一样,金文也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它镌刻10个鼓状的石头上,唐代被人们发现于陕西凤翔的原野之上,内容是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的四言诗。
石鼓文的时代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大约是春秋或战国时代的遗物。
简牍简,即竹简,是指写了文字的竹片;牍,即木牍,是指写了文字的木片。
就古代文献所记而言,简专指竹简,牍则专指木牍,但在实际上,简也可以是木片制成,牍也并非都是木制的。
一般而言,简主要用于书写内容较多的文字,而牍则主要是用来书写契约和信函。
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称为策(册)。
简策的产生及其使用的时间很长,至少从殷商时代起就有了简策,至魏晋时人们仍在继续使用简策,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是其使用的全盛期。
(完整版)文献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文献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14eb49d6c85ec3a86c2c50a.png)
名词解释甲骨文甲骨文,是指一种契刻在龟壳或动物骨骼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虚(墟)文字。
1899年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城郊的小屯村一带(即古代的殷墟),以后在山西、陕西等地也曾发现过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商代后期的一些占卜和记事文字(以后人们又发现了先周和西周时代的甲骨文),其内容几乎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方面,包括政治、军事、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天文历法、医学等等。
每一片甲骨文从一字到数十字不等。
甲骨文主要是一种王室档案,它虽然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金文金文主要是指古代契刻或铸造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在古代是一种极受时人珍视的器具,它主要用来作礼器(即祭祀时所用的器物)、乐器(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礼器)、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
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当事的贵族一般都要铸造青铜器,并在其上铸造或契刻下事件的过程,以昭告子孙,并使子孙后代永远宝藏。
这些铸造或镌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盛行的商代。
在商周时代,金文也是一种记载和保存当时历史的主要形式,它的字数不等,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多则数百字。
同甲骨文一样,金文也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它镌刻10个鼓状的石头上,唐代被人们发现于陕西凤翔的原野之上,内容是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的四言诗。
石鼓文的时代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大约是春秋或战国时代的遗物。
简牍简,即竹简,是指写了文字的竹片;牍,即木牍,是指写了文字的木片。
就古代文献所记而言,简专指竹简,牍则专指木牍,但在实际上,简也可以是木片制成,牍也并非都是木制的。
一般而言,简主要用于书写内容较多的文字,而牍则主要是用来书写契约和信函。
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称为策(册)。
简策的产生及其使用的时间很长,至少从殷商时代起就有了简策,至魏晋时人们仍在继续使用简策,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是其使用的全盛期。
文献学重点整理
![文献学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d62efc98bd63186bcebbcb1.png)
名词解释(4个,20分)版本:“版”源于简牍,“本”源于缣帛。
后用“版本”指书。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校勘:古籍整理的一种方法。
校是查校古书中文字的异同,勘是勘正古书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书籍在刊刻抄写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文字上的讹误、缺漏、增添、颠倒等情况;同一种书籍,在流传过程中,文字也可能有所不同。
校勘就是补正文字上的种种错误,校出古书中字、句或内容上的异同,以使人们获得较为可靠的、较接近于原稿的本子。
讹: 也称误,是把原有的文字写错,是文献学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脱: (文献在传抄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不该缺的或不该脱的没了。
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
衍: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章学诚:章学诚,字实斋,清代史学家、文学家。
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著作有《校雠通义》。
对古典目录学的贡献:提出了目录学的任务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总结了古代目录学的成就,提出了“互著”、“别裁”、“索引”等方法,是对历代目录著录内容和方法上的高度认识。
认为图书目录的立类,应根据时代的变迁而更改;编目时,应审慎从事,不可一书两入;分类纲目应求系统化,并能包括书籍的全部。
纪晓岚: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文学家。
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初稿成于乾隆四十六年。
因其卷帙浩繁,翻检不便,又删节编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
郑樵:郑樵,字渔仲,世称夹漈先生。
是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
《通志》为郑樵的代表作。
该书收录了郑樵平生著述择要的“二十略”﹐其中的《昆虫草木略》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专门论述植物和动物的文献。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9cef59e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91.png)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古典文献学是指对古代文字、文献、典籍进行研究和整理的一门学科,其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古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考据学等多个分支。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一、古代文字学古代文字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起源、演变和构造规律。
古代文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等古代文字载体上的文字和符号,通过对其字形、字义、书写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
二、版本学版本学是古典文献学的核心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版本类型、版式、印刷工艺、纸张、装帧等方面的知识。
版本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古籍,通过对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和鉴别,判断版本的真伪和价值,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校勘学校勘学是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校勘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中文字、标点、注释等方面的校勘,纠正古籍中的错误和疏漏,提高古籍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校勘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传世古籍和出土文献,通过对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和鉴别,发现其中的异同和疑点,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目录学目录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关键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目录编制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的分类、编目、提要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古籍的内容和价值。
目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历代官私目录和藏书志等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了解古籍的收藏和流传情况,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考据学考据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实用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考据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中的人物、事件、制度等方面的考据,还原古籍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考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传世古籍和出土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了解古籍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六、总结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古代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考据学等多个分支。
文献学的名词解释
![文献学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c58d31d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e2.png)
文献学的名词解释文献学是一门研究文献的学科,它关注文献的产生、流传、保存和利用等方面。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文献学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我将对文献学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门学科。
1. 文献(Literature)文献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书籍、手稿、文章、论文、报告、档案等各种文字资料。
它承载着人类的思想、知识和文化,是研究的重要基础。
文献可以分为口头传统的和书面传统的两类,又可以根据内容分为学术文献、非学术文献等。
2. 文献的分类(Classification)文献的分类是对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类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标准,文献可以被分为多个类别。
一般来说,可以根据文献的载体类型(如书籍、文章、手稿等)、内容(如文学、历史、科学等)、学科领域(如哲学、社会学、数学等)等进行分类。
通过分类,研究者可以更加方便地查找和利用文献资源。
3. 文献的索引(Index)文献的索引是对文献内容进行提取和编制索引的过程。
索引是一个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排列的文献目录,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快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源。
常见的索引方式包括作者索引、主题索引、关键词索引等。
有效的文献索引可以提高文献的利用效率,提供更好的信息检索服务。
4. 文献的标引(Abstracting)文献的标引是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和提炼的过程。
标引通常包括对文献的主题、关键词、作者、出版信息等进行分析和提取。
标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文献的内容,帮助读者对文献进行初步了解,并帮助文献的分类和索引工作。
标引是文献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文献利用效果的关键。
5. 文献的引证(Citation)文献的引证是指在学术论文或其他文献中引用其他文献的过程。
引证可以作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也可以用来表明自己工作的基础。
引证需要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常见的引证方法包括现代语言协会(MLA)、美国心理学协会(APA)等。
正确的引证可以增加论文的可信度,同时也方便读者查找被引文献。
中国古典文献学 填空题+名词解释
![中国古典文献学 填空题+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720a55f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19.png)
中国古典文献学填空题+名词解释文献最初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典籍,二是指贤才。
1983年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而《中国大百科全书》则将其定义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物质载体是文献的躯壳,记录符号是文献的骨骼,知识信息则是文献的灵魂,三者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文献。
古典文献学主要包括目录、版本与校勘三方面内容。
其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
出土文献指从地下发现的古代文献资料,主要指著于出土文物之上的文字材料,一般不包括图画饰物等古代文物。
《尚书》、《周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传世文献。
我国文献传抄的历史大致经历了由甲骨时代到金石时代、竹木(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纸质)时代再到当今电子时代。
在近现代学者中,被称为“甲骨四大家”的是___(展堂)、___(观堂)、___和___。
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是___的《铁云藏龟》。
金石文献包括金文文献和石刻文献两部分。
金石的“金”指青铜器,金文则指商周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___的《通典》、___的《通志》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总集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古代集部文献的主要类型可分为总集和别集两大类。
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南朝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而《诗经》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叙》都认为别集始于东汉。
北宋初年___宗命___等人编纂有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是___组织人编纂的《皇览》,而唐代___的《政典》则是最早的政书。
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一个或几个作家的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
明代官方编纂了一部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即永乐大典。
常用工具书中,字典以讲解字形为主,而词典则以训释字义词义为主。
文献学知识点
![文献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d59815b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06.png)
文献学知识点一、什么是文献学文献学,是图书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文献的收集、整理、组织、利用及管理等问题。
它不仅关注文献的形式和内容,还深入研究文献的产生、传播和影响等方面。
通过研究文献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各类文献资源,提高信息检索和利用的效率。
二、文献分类根据文献的性质和形式,我们可以将文献分为以下几类:1.专著:指由一位或多位作者合著或编写的书籍,通常是对某一特定主题的系统研究。
2.学术期刊论文: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研究论文,以其权威性、及时性而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3.会议论文集:指由学术研讨会或学术会议组织者出版发行的文集,收录与会者的研究成果。
4.报刊文章:指发表在报纸和杂志上的短文或长文,涉及各类社会问题。
5.学位论文:指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一般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6.工业文献:指反映特定行业或领域研究和发展动态的技术报告、标准规范、专利文献等。
7.官方出版物:指政府机关、各级行政部门及事业机构出版的各类文件、公报、年鉴等。
8.电子文献:指以电子形式存储和传播的各类文献资源,包括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网页等。
三、文献检索文献检索,是指根据自身信息需求,在各种信息资源中查找与其相关的文献资料的过程。
文献检索的目的是找到最合适的信息资源,满足信息需求。
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包括图书馆的图书检索系统、学术数据库、互联网搜索引擎等。
四、文献引用和参考文献著录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中,引用他人的观点或研究成果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同时也要对引用的文献进行详细的著录。
常用的引用标注方式有美国心理学会(APA)、现代语言协会(MLA)、芝加哥手册(CMS)等,不同学科领域可能有不同的引用要求,需要根据指定的引用规范进行书写。
五、文献评价文献评价,是指对文献的质量、可信度、权威性等进行评价和判断的过程。
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文献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筛选出高质量的文献资源,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11e84c9a45177232f60a2d3.png)
文献以各种技术手段,把一定的信息内容记录到一定的载体上形成的存储型传递媒介。
“文献”一词出自于“《论语·八佾》篇中。
最初,“文”与“献”是两个词,“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
后来融合为一,泛指有史料价值的文章和图书。
1983年7月2日发布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规定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据此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了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
文献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内容指文献所包含的思想、知识和信息;形式指思想、知识和信息赖以依附的物质载体。
文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之一。
文献具有存储信息、传递信息两大基本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传递作用更为明显。
文献的存储是手段,传播是目的。
文献的种类很多,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声像型文献、计算机阅读型文献;按性质和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按记录内容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标准化文献、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产品样本等等现代文献的社会功能:文献是记录人类知识的最重要手段。
文献是人类进行科学交流、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
文献是人类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依据。
文献是衡量某一学科、某一组织、某一国家和世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别录》西汉刘向撰,中国目录学的开山之作。
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以宫中藏书颇有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由刘向等对搜集来的各种异本进行校勘,条别篇章,编订目次,写定书名。
每校完一书,刘向就撰写一篇书录,介绍著者生平,学术源流,并评论其思想和价值,称之为《叙录》。
汇集诸书《叙录》别编成书,名为《别录》。
历时20余年,完成《别录》20卷, 原书亡于北宋,《隋书》及新、旧《唐书》的《经籍志》有著录,今有清人的辑佚本。
《七略》书目名。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6da7084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7b.png)
文献学名词解释文献学是研究文献及其性质、特点、传承、保存、整理、利用等问题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与文献学相关的重要名词的解释:1. 文献:文献是指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创造的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的各类记载性资料。
文献可以分为原始文献和再版文献,原始文献是指首次发表或创作的资料,再版文献则是在原始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再版、再整理或再编撰的资料。
2. 文献的性质:文献的性质包括文献的形态特点、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形态特点指文献的具体物理形态,如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等;自然属性指文献记录了人类社会生产、科学研究、文化创造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和经验;社会属性指文献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具有社会历史的特定性和社会意义。
3. 文献的分类:文献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内容可分为科技文献、人文文献、社会科学文献等;按照载体形式可分为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等;按照出版标志可分为正式文献和非正式文献等。
4. 文献的传承:文献的传承指将文献的原始内容、形态特点和性质传递给后人。
文献的传承可以通过印刷、复制、翻译、编纂等形式进行。
传承文献需要重视文献的保存与保护,以及文献的传播和传承机制的建设。
5. 文献的保存与整理:文献的保存与整理是指将文献整理、分类、存放、保护等工作。
保存与整理工作可以通过建立文献馆、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来实施,也可以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手段进行。
6. 文献的利用:文献的利用是指通过学术研究、教学、文化创作、社会实践等方式充分利用文献的内容和信息。
文献的利用可以通过阅读、引用、引证、分析等方法进行。
7. 版本学:版本学是研究文献流传过程中不同版本的形成和发展的学科。
版本学通过对文献的版本比较、校勘、考订等方式,揭示各个版本之间的差异与联系,还原文献的原貌,判断版本的真伪和价值。
8. 纪录学:纪录学是研究信息管理和文献档案事业的学科。
纪录学主要包括信息记录、检索、组织、展示、保护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旨在研究如何高效地管理和利用文献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学名词解释
1.《三体石经》【老师无笔记,此为百度解释】
《三体石经》建于公元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
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
《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
重要的意义。
2.《穆天子传》
【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
《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
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
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
作者不详。
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
共6卷。
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
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
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
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老师无笔记,此为百度解释】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4.类书
【老师笔记】类书指抄录古代书籍中的词、句、段、篇,进行分类编排,以供查阅、检索(录)的工具书。
【百度解释】所谓类书,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5.丛书
【老师笔记】丛书指把各种不同的书,原封不动地汇编在一起,然后冠以总名。
【百度解释】由很多书汇编成集的一套书,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叫丛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
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
6.目录
【老师笔记是目录学】指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对目录工作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的学科叫“目录学”。
【书本概念】目,就是篇目、条目的意思;录,就是著录、记载的意思。
把书名一条条记录下来,就成了书籍的目录。
【百度解释】目录是书籍正文前所载的目次,是揭示和报道图书的工具目录是记录图书的书名、著者、出版与收藏等情况,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为反映馆范、指导阅读、检索图书的工具。
7.敦煌学
【笔记】1900年,王道士发现藏经洞;1902年,叶昌炽做莫高窟藏经洞的报告;敦煌文献记载隋唐到清朝的内容,王维国第一人研究敦煌学。
【百度解释】敦煌学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
与徽州学和藏学齐名,是中国的三大区域文化之一。
8.版本
【笔记】以写本、勘本、抄本、印本、批校本等各种形式的图书作为研究对象的叫“版本学”。
【百度解释】最初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本也开始应用于影视、软件等事物上。
“版”是简牍时代以木制作的书籍的一种形制,印刷术发明后,用以印刷书籍的木版也称版。
书称“本”。
【百度详细解释】
1.同一书籍因编辑、传抄、印刷、装订等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本子。
2.印本。
与写本相对。
3.同一类东西在不同的载体上所表现出的不同样子。
9.战国文字【无笔记】
【百度解释】战国文字,是战国时期不同地区使用的汉字的统称。
是指春秋末年至秦统一以前这段历史时期内,齐、燕、韩、赵、魏、楚、秦等国曾使用过的一种古文字。
它是汉字发展史中上承春秋金文,下启秦汉篆隶的重要环节。
10.籀文【无笔记】
【百度解释】汉字的书体名称。
籀文或大篆,春秋、战国间通行於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也叫籀书,又称大篆。
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
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以小篆为正字,《说文解字》收录的籀文,可称为《说文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