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的无声文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持人的无声文章

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教授雷•伯威泰尔的研究说明:当人们面对面交流时,通常

有声语言(说话)占35%无声语言(形体)占65%而处于观众目光焦点的主持人则有

更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主持人不仅需要观众理解他的有声语言,更精

彩的是要让观众体味他的无声语言,并让观众能在不同的场合下正确理解这种信号,可能的话使观众从他的形体语言中领悟到一些无法言传的微妙情感。

对于主持人来说,每一次主持都无啻于“写”一篇“文章”,用形体展示来“写作”的“文章”,一篇与有声语言主持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文章。对于谈话类等有现场观众的主持人来说,形体语言是更显主持人风格与“内力”的隐性

“文章”。对于谈话类新主持人而言,形体语言无疑是要认真修炼的一门艺术。形

体语言一般可分为表情、动作、姿势、体态四个层面,而其中最重要的眼睛,面部表情,手势和身姿等语言要素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表现兀素。

目光语 -- 心灵的窗户

眼睛的语言是任何其它“体语”都难以代替的。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内心的隐秘,胸中的奔突,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不断变幻的眼神中流露出来。泰戈

尔说得好:“任何人一旦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表情的变化将是无穷无尽的”而主持人则要用会说话的眼神与观众交流相互的态度,形成主持人与观众的良性互动,达到促成“文章”顺利写下去的目的,这也是目光语作为语言要素的存在基础。而在现场

主持中,很多主持人都害怕与观众的目光接触,或不知道该如何接触,有的主持人

目向天空,有的则会眼盯脚下,有的虽说盯着观众,但目光散乱,形不成聚焦点。显然,也就无法与观众进行心灵的交流,如此一来,主持也往往变成了主持人单纯的拙劣的“表演”了。

一般而言,主持人眼神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注视时间,注视距离,注视方向及视线投射角的变化上。在其中,视角有相对固定的表意功能,如视角偏高则似若有所思,偏于上则显得倨傲,偏于下则略显拘束。视幅则表现为主持人一定的感受扩张力。而视线虽说是无形的,但根据受众的心理感受则会有长、短、软、硬之分,包含一定的副语言信息。主持人最重要的是根据主持内容与现场情态合理发挥,尽量达到用目光“留住”观众的最佳效果。

面部表情一种“世界语”

达尔文认为,表情是动物和人类进化过程中适应性动作的遗作,一种特定的面部表情在全世界基本上传达了相同的情绪。因此,人们普遍运用面部表情这种世界

语来表现情感。对于主持人来说,则更要运用这种比嘴里讲的更可信千百倍的“语言”。主持人在面对观众时双方都在不断地表达着各自的情绪,与此同时

也在监视并解释着对方做出的各种表情。这种表情为对方提醒、刺激,并对对方的

刺激予以反应,即经过观察、判断、区分,然后做出某些“应答性”的表情。

例如微笑--这种最常见的面部表情。“微笑”来源于悦众心理的定位,并随主

持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而实际上,不少主持人信奉“笑脸是金”,相信观众“伸手不打笑面人”,因此,不论何时都笑容盈面。而这种没有当时情境却“挂上脸” 的笑,则笑得不真诚,也不协调,即使协调得很“熟练”,也很难赢得观众的信任感与亲近感,主持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大打折扣。

手势

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说过:“手应当像脸一样地富有表情”。事实上,手的确是表现情感的重要器官。在社会交往中,手势语更能起到直接沟通的作用。对主持人来说,手势语有两大作用:一是能展示形象。二是能表达感情。在主持中,主持人的手势语不是个人靠“闭门造车”“设计”出来的,而是在个人情感的支

配下,随着特定的主题、语境、对象、氛围自然而然地喷发出来的。它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规定的角度,也无需“导演”的引发。但在一定的主持中,主持人上台前通常都会有一番自我形象设计,并按自我设计在主持中“表演”出来。因此,这种有意识的渗入与无意识的流露通常都杂合着逞现在观众面前。通常在各

种“形象设计”中,手是最常用的部位,许多主持人容易形成手部的惯性动作,如挥手、两手乱摆,这种脱离节目内容与情境的手部“过癖”动作无疑破坏了主持的整体效果。但如果手部动作运用得好,无疑会增加主持人的魅力与节目的精彩度。

身姿

身姿一般分为姿势和体态。身姿是由一个人的修养、教育、性格和人生经历决定的。对于主持人来说,身姿是他(她)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的外观。在主持中,主持人应在充分了解自己体貌特点的基础上,既依据形式又超越形式。在体现适境切旨的心理过程中形成相应的站姿,这样才能让观众留下鲜明的第一印象。身姿的基本要求是端正、稳健、灵活,体现在主持人的上场、站立、交流、移位、下场等方面。以上下场而言,上场可谓是主持人给观众的亮相动作。心理学的“第一印象”效用直接作用于观众,从某种程度上讲,奠定了主持人在观众心中的“底线得分”。而下场则是主持人在经历节目内容的情感起伏后的一个表态动作,能影响观众对一个主持人的最后定位。一般而言,主持人最容易忽视的是交流、位移等。以体态语与观众交流,引发观众的体语认同感,是影响主持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实际上,不少主持人都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语言,或者说没有这种控制意识。

形体语言即“体语”文章的“写作”必须考虑到主持人的信息“写作”能力,即他们的“体语”表达是否准确到位。其次要考虑观众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文章”在还原时一旦观众感觉出了“逻辑”或“语法”错误时,主持人对“文章”的感受力、理解力、写作力就有待于改进。而具体来说,主持人在“写作”每一篇“文章”即每参加一次主持时,在一些形体语言--文章基本表现元素上应遵循一些“作文”的原则与要求,否则轻则“词”不达意,重则风马牛不相及。

1. 注意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众所周知,文章在主题确定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写法并不是规定的,即文无定法。相应地,在主持这一“文章”的写作中,主持人

对不同的主持题材,就应有不同的“写”法。即眼睛、手势、面部表情与身姿的搭配组合可以视当时主持情境做出自动调整。资料表明:仅人脸上极细的神经束遍布于80 块肌肉中,因此人脸可以通过肌肉和神经的组合产生25 万种不同的表情。因此,脸、手、眼、身的组合所表达的情感达到了无尽的包容量,往往达成无声胜有声的实质效果。而在实际主持过程中,一些主持人往往以一种类型的主持形式作为模仿、实践的对象,形成固定化模式,不能在不同类型的主持中充分调动眼、脸、手、身等形体语言,没有运用变化多样的“形式”适应节目题材、内容的变化,结果在主持中只能导致被动。

2. 注意“语言”元素的分配与整合。任何语言都是一种结构与秩序。其源头是语言固有的属性--即是由词或词组搭配、整合而来。我们说主持人的形体语言都是“全文”,即整个主持的表达元素。尤其眼睛、手势、面部、身姿等都是“文章”中的“高频词”,尤如计算机汉字编码中的“一级汉字”。一个成功的主持人必须熟练掌握这些“高频词”及它们之间的搭配使用并注意它们之间一些约定俗成的含义。例如:身体前倾,空中劈手,眼睛直视表示“坚决果断”的意思。而身体后倾,双手摊开则表示“无可奈何”等意思。在“写作”实践中,唯有对它们巧妙地加以利用,才能“写出”一篇篇好的“文章”。

3. 注意“语言”元素的遗传与变异。作为一种“语言”。词汇变化体现着语言变化的必然趋势。在社会变化日益加剧的时代,主持人应对社会上出现的“新语汇”以及“新语汇”之间形成的关系做出分析、判断并有所取舍。对那些反映出与“文章”主题即节目主题,节目风格定位相悖时,就要抛弃,而对那些以节目内容为

中心,以主持有声语言部分为先导、补充甚至超越有声语言的无声语言“新词汇”则要吸收运用。

4. 注意“语言”元素的“停顿”。一位语言学家说过:“不会停顿,其实是不会说话”。主持人不论在有声语言还是无声语言上不讲究停顿,在实质上都是无视观众的存在,是不尊重观众从不同的角度按他们的心理、图式对节目所述内容进行解读,进行补充,引申的权利。尤其在形体语言中,“作者”即主持人更容易忽视此点。以微笑为例,“微笑”本没有错,但其内心依据是演讲内容和对观众的友善

和尊重,并与语言具体感情色彩分寸合拍。并非如一些主持人的“一路笑到底”,如此的话,“文章”的情感就没有起伏,观众就会感到乏味。

从根本上说,“文章”的主题都应服从、服务于节目的中心内容,应依附于有声语言,达到与有声语言的有机结合。否则的话就是离题、偏题。因此每个主持人尤其是新主持人都必须重视形体这种无声的语言,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并找到各种提高“作文”能力的技巧,并不断加以实践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