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讲义
八年级奥林匹克竞赛讲义 第06讲: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八年级奥林匹克竞赛讲义 第06讲: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https://img.taocdn.com/s3/m/50a4ff2cbcd126fff7050b3c.png)
第六讲: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知识梳理】形如()002≠=++a c bx ax 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而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最普遍、最具有一般性的方法。
求根公式aac b b x 242-±-=内涵丰富:它包含了初中阶段已学过的全部代数运算;它回答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诸如怎样求实根、实根的个数、何时有实根等基本问题;它展示了数学的简洁美。
【例题精讲】【例1】选用恰当的方法解方程(基础题):(1)x 2 –2x =0 (2) x 2 –9=0 (3)(1-3x )2=1;(4)(t -2)(t +1)=0 (5)x 2+8x =2(6)2760x x -+=(7)24210x x --= (8)22150x x --= (9)241290x x -+=(10)24210a a --+=(11)211180x x ++= (12)2230x x --=(13)x (x -6)=2(14)(2x +1)2=3(2x +1) (15)227150b b +-=(16)23440a a +-=(17)23145b b +=(18)20x +=(19)42200x x --= (20)2(35)5(35)60x x +-+-=;【例2】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关于x 的方程(提高题):(1)()()53423=+-x x ; (2)033272312=--x x ;(3)()()35412352-=--x x ; (4)()()()()114113-+=--x x x x ;(5)()()06132322=----x x 。
【巩固】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关于x 的方程:(1)()()019222=+--x x ;(2)22296a b ax x -=-;(3)()0632222=--+x x 。
(4)()()()()x x x x --=-+314312。
初二数学竞赛辅导资料(共12讲)
![初二数学竞赛辅导资料(共12讲)](https://img.taocdn.com/s3/m/51336c8e6c175f0e7dd1375b.png)
初二数学竞赛辅导资料(共12讲)目录本内容适合八年级学生竞赛拔高使用重点落实在奥赛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和提高本内容难度适中讲练结合由浅入深讲解与练习同步重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与解题能力另外在本次培训中内容的编排和讲解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由任课教师适当的调整顺序和增删内容其中《因式分解》为初二下册内容但是考虑到它的重要性和工具性将在本次培训进行具体解读注有标注的为选做内容本次培训具体计划如下以供参考第一讲实数一第二讲实数二第三讲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第四讲一次函数一第五讲一次函数二第六讲全等三角形第七讲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第八讲株洲市初二数学竞赛模拟卷未装订在内另发第九讲竞赛中整数性质的运用第十讲不定方程与应用第十一讲因式分解的方法第十二讲因式分解的应用第十三讲考试未装订在内另发第十四讲试卷讲评第1讲实数一知识梳理一非负数正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数1几种常见的非负数1实数的绝对值是非负数即a≥0在数轴上表示实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实数a的绝对值用a来表示设a为实数则绝对值的性质①绝对值最小的实数是0②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a=ba=ba=b③对任意实数a则a≥a a≥-a④a·b=ab b≠0⑤a-b≤a±b≤a+b2实数的偶次幂是非负数如果a为任意实数则≥0n为自然数当n=1≥03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即≥0其中a≥0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a≥0 =2非负数的性质1有限个非负数的和积商除数不为零是非负数2若干个非负数的和等于零则每个加数都为零3若非负数不大于零则此非负数必为零3对于形如的式子被开方数必须为非负数4推广到的化简5利用配方法来解题开平方或开立方时将被开方数配成完全平方式或完全立方例题精讲◆专题一利用非负数的性质解题例1已知实数xyz满足求x+y+z的平方根巩固1已知则的值为______________2若的值拓展设abc是实数若求abc的值◆专题二对于的应用例2已知xy是实数且例3已知适合关系式求的值巩固1已知b=且的算术平方根是的立方根是试求的平方根和立方根2已知则拓展在实数范围内设=求的个位数字◆专题三的化简及应用常用方法利用配方法将被开方数配成完全平方式或者立方式例4化简例5若实数x满足方程那么巩固1若且则2已知实数a满足a+=03设1求y的最小值2求使6<y<7的x的取值范围拓展若求的值课后练习1如果a 0 那么2已知和是数的平方根则求的值3设abc是△ABC的三边的长则=4已知xy是实数且则=5若0 a 1 且则为6代数式的最小值是7已知实数满足=则=8已知△ABC的三边长为和满足求的取值范围9已知求的值10实数满足求的值第2讲实数二知识梳理一实数的性质1设x为有理数y为无理数则x+yx-y都为无理数当x≠0时xy都是无理数当x=0xy 就是有理数了2若xy都是有理数是无理数则要使=0x=y=03xymn都是有理数都是无理数则要使成立须使x=ym=n常用方法直接法利用数轴比较平方法同次根式下比较被开方数法作差法作商法三证明一个数是有理数的方法证明这个数是一个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或可表示成几个有理数的和差积商的形式例题精讲◆例1比较下列两数的大小1 2 34 5 6巩固设◆例2若的小数部分为的小数部分为则的值为巩固1已知为的整数部分是9的平方根且求的值2设的整数部分为小数部分为试求的值拓展已知的整数部分为m小数部分为n的整数部分为a小数部分为b试计算的值◆例3已知是有理数且求的值巩固1已知ab是有理数且求ab的值2已知是有理数并且满足求的值◆例4设试用的代数式表示巩固已知试用的代数式表示◆例5求证是有理数◆例6a与b是两个不相等的有理数试判断实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并说明理由拓展证明是无理数◆例5若ab满足的取值范围巩固已知求x和y的取值范围课后练习1比较大小2设ab是正有理数且满足求ab的值3设的整数部分为小数部分为试求的值4已知与的小数部分分别是ab求ab-3a+4b+8的值5已知ab为有理数xy分别表示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且求a+b的值6证明是无理数第3讲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知识梳理1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在数轴的基础上为了实际问题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是学习函数的基础数形结合是本节最显著的特点2坐标平面内任意一点P都有唯一的一对有序实数xy和它对应反过来对于任何一对有序实数xy在平面内都有唯一的点P和它对应与点P相对应的有序实数对xy叫做点P的坐标3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点的特征1若点Pxy在第一象限内2若点Pxy在第二象限内3若点Pxy在第三象限内 4若点Pxy在第四象限内5若点Pxy在x轴上 6若点Pxy在y轴上4对称点的坐标特征1点Pxy关于x轴对称或成轴反射的点的坐标为Px-y2点Pxy关于y轴对称或成轴反射的点的坐标为P-xy3点P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x-y5函数的有关定义1函数的定义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每一个x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则x是自变量y是的函数2函数关系式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等式叫函数关系式也称函数解析式6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必须使含自变量的代数式都有意义所以1使分母不为零2开平方时被开方数为非负数3为整式时其自变量的范围是全体实数另外当函数关系表示实际问题时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实际问题有意义例题精讲◆例1若点M1+a2b-1在第二象限则点N a-11-2b 在第象限巩固1点Q3-a5-a在第二象限则=2若点P2a+43-a关于y的对称点在第三象限求a的取值范围为◆例2方程组的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应的点在第一象限内求m的取值范围巩固已知点Mab在第四象限且ab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求点M关于坐标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例3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11在轴上确定点P使△AOP为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P共有个A1 B2 C3 D4拓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个正方形ABCD它的4个顶点为A100B 010C -100D 0-10 则该正方形内及边界上共有_______个整点即横纵坐标都是整数的点◆例4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例5如图在靠墙墙长为18m的地方围建一个矩形的养鸡场另三边用竹篱笆围成如果竹篱笆总长为35m求鸡场的一边长y m与另一边长x m的函数关系式并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巩固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①②③2周长为10cm的等腰三角形腰长y cm 与底边长x cm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拓展若函数y=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为一切实数求c的取值范围◆例6已知函数的图像如图所示求点AB的坐标巩固若点P在函数的图象上那么点P应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升又知单开进水管20分钟可把空水池注满若同时打开进出水管20分钟可把满水池的水放完现已知水池内有水升先打开进水管分钟再打开出水管两管同时开放直至把水池中的水放完则能确定反映这一过程中水池的水量升随时间分钟变化的函数图象是巩固如图小亮在操场上玩一段时间内沿的路径匀速散步能近似刻画小亮到出发点的距离与时间之间关系的函数图象是课后练习1汽车由北京驶往相距120千米的天津它的平均速度是30千米时•则汽车距天津的路程S千米与行驶时间t时的函数关系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 AS=120-30t0≤t≤4 BS=30t0≤t≤4CS=120-30tt 0 DS=30tt=42图1是韩老师早晨出门散步时离家的距离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图象.若用黑点表示韩老师家的位置则韩老师散步行走的路线可能是3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4如图水以恒速即单位时间内注入水的体积相同注入下图的四种底面积相同的容器中下面那种方案能准确体现各容器所对应的水高度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图象A.1~甲2~乙3~丁4~丙 B.1~乙2~甲3~丁4~丙C.1~乙2~甲3~丙4~丁 D.1~丁2~甲3~乙4~丙5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An1-n一定不在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6若P a+b-5 与Q 13a-b 关于原点对称则a+b a-b 的值为6已知点P3p-153-p在第三象限如果其坐标为整数点求点M的坐标第4讲一次函数一姓名知识梳理一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二一次函数的图象由于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所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也称为直线y=kx+b.由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因此在今后作一次函数图象时只要描出适合关系式的两点再连成直线即可一般选取两个特殊点直线与y轴的交点0b直线与x轴的交点-0但也不必一定选取这两个特殊点画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时只要描出点001k即可三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k≠0的性质1k的正负决定直线的倾斜方向①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②k<O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2k大小决定直线的倾斜程度即k越大直线与x轴相交的锐角度数越大直线陡k越小直线与x轴相交的锐角度数越小直线缓3b的正负决定直线与y轴交点的位置①当b>0时直线与y轴交于正半轴上②当b<0时直线与y轴交于负半轴上③当b=0时直线经过原点是正比例函数.4由于kb的符号不同直线所经过的象限也不同①如图11-181所示当k>0b>0时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直线不经过第四象限②如图11-182所示当k>0b>O时直线经过第一三四象限直线不经过第二象限③如图11-183所示当k<Ob>0时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直线不经过第三象限④如图11-184所示当k<Ob<O时直线经过第二三四象限直线不经过第一象限.5由于k决定直线与x轴相交的锐角的大小k相同说明这两个锐角的大小相等且它们是同位角因此它们是平行的.另外从平移的角度也可以分析例如直线y =x+1可以看作是正比例函数y=x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得到的.四正比例函数y=kxk≠0的性质1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必经过原点2当k>0时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3当k<0时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五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与不等式1方程2x+20=0与函数y=2x+20观察思考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从数上看方程2x+20=0的解是函数y=2x+20的值为0时对应自变量的值从形上看函数y=2x+20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方程2x+20=0的解关系由于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可转化为kx+b=0kb为常数k≠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一次函数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从图象上看这相当于已知直线y=kx+b确定它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值.2解关于xy的方程组从数的角度看•相当于考虑当自变量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以及这个函数值是多少从形的角度看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y=kx+b与y=mx+n的交点坐标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就是由这两条直线相对应的一次函数表达式所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看作是当一次函数值大于或小于0时求自变量相应的取值范围.解关于x的不等式kx+b mx+n可以转化为当自变量x取何值时直线y=k-mx+b-n上的点在x轴的上方或2求当x 取何值时直线y=kx+b上的点在直线y=mx+n上相应的点的上方.不等号为时是同样的道理例题精讲◆例1已知一次函数则这样的一次函数的图象必经过第象限巩固1一次函数的图象如图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A BC D2若直线经过点Am-1B1m其中则这条直线不经过第象限拓展已知≠并且那么一定经过A第一二象限 B第二三象限 C第三四象限 D第一四象限◆例2若直线y=kx+6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是24求常数k的值是多少巩固过点P3作直线使它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5这样的直线可以作几条拓展设直线是正整数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为则◆例3如图所示直线y=x+2与x轴交于点A直线y=-2x+6与x轴交于点B且两条直线的交点为P试求出△PAB的面积巩固1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长方形OABC的顶点B的坐标为 156 直线恰好将长方形OABC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那么2如图所示已知直线y=x+3的图象与x轴y轴交于AB两点直线l经过原点与线段AB交于点C把△AOB的面积分为21的两部分求直线l的解析式.拓展若直线和直线k是正整数及x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则值为___________◆例4一次函数与一次函数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①k1>0b<0②k2>0③关于x的不等式的解集是④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其中正确的结论有____________巩固1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kx-2 0k≠0的解集是x -3则直线y=-kx+2与x 轴的交点是_______.2如右图直线与直线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例5一个一次函数的图像与直线平行与轴轴的交点分别为AB并且过点-1-25则线段AB上包括端点AB横坐标纵坐标都是整数的点有几个巩固如图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和则的值为◆例6如图直线的解析式为且与轴交于点D直线经过点AB直线交于点C1求直线的解析式2求△ADC的面积3在直线上存在异于点C的另一点P使得△ADP与△ADC的面积相等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课后练习1点A为直线上的一点点A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等则点A的坐标为________ 2直线经过一二四象限那么直线经过象限3一次函数是常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不等式的解集是A.B.C.D.4如图一直线L经过不同三点AabB ba C那么直线L经过A.第二四象限 B.第一三象限 C.第二三四象限 D.第一三四象限5设直线为自然数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1232000 则1+2+3++2000的值为A B C D6如图直线与轴轴分别交于AB两点以线段AB为直角边在第一象限内作等腰直角△ABC∠BAC=90°如果在第二象限内有一点P且△ABP的面积与△ABC的面积相等求a的值第5讲一次函数二知识梳理一次函数的应用就是从给定的材料中抽象出函数关系构建一次函数模型再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求出问题的解例题精讲◆例1我市一种商品的需求量y1万件供应量y2万件与价格x元/件分别近似满足下列函数关系式y1=x+60y2=2x36需求量为时即停止供应当y1 = y2 1求该商品的稳定价格与稳定需求量2价格在什么范围该商品的需求量低于供应量3当需求量高于供应量时政府常通过对供应方提供价格补贴来提高供货价格以提高供应量现若要使稳定需求量增加4万件政府应对每件商品提供多少元补贴才能使供应量等于需求量巩固图11-30表示甲乙两名选手在一次自行车越野赛中路程y千米随时间x分变化的图象全程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当比赛开始多少分时两人第一次相遇2这次比赛全程是多少千米3当比赛开始多少分时两人第二次相遇◆例2在购买某场足球赛门票时设购买门票数为张总费用为元.现有两种购买方案方案一若单位赞助广告费10000元则该单位所购门票的价格为每张60元总费用=广告赞助费+门票费方案二购买门票方式如图所示.解答下列问题1方案一中与的函数关系式为方案二中当时与的函数关系式为当时与的函数关系式为2如果购买本场足球赛超过100张你将选择哪一种方案使总费用最省请说明理由3甲乙两单位分别采用方案一方案二购买本场足球赛门票共700张花去总费用计58000元求甲乙两单位各购买门票多少张.元一月用水超过10吨的用户10吨水仍按每吨元收费超过10吨的部分按每吨元收费设一户居民月用水吨应收水费元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13所示1求的值某户居民上月用水8吨应收水费多少元2求的值并写出当时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已知居民甲上月比居民乙多用水4吨两家共收水费46元求他们上月分别用水多少吨◆例3抗震救灾中某县粮食局为了保证库存粮食的安全决定将甲乙两个仓库的粮食全部转移到具有较强抗震功能的AB两仓库已知甲库有粮食100吨乙库有粮食80吨而A库的容量为70吨B库的容量为110吨从甲乙两库到AB两库的路程和运费如下表表中元吨·千米表示每吨粮食运送1千米所需人民币1若甲库运往A库粮食吨请写出将粮食运往AB两库的总运费元与吨的函数关系式2当甲乙两库各运往AB两库多少吨粮食时总运费最省最省的总运费是多少巩固我市某乡两村盛产柑桔村有柑桔200吨村有柑桔300吨.现将这些柑桔运到两个冷藏仓库已知仓库可储存240吨仓库可储存260吨从村运往两处的费用分别为每吨20元和25元从村运往两处的费用分别为每吨15元和18元.设从村运往仓库的柑桔重量为吨两村运往两仓库的柑桔运输费用分别为元和元.1请填写下表并求出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总计吨200吨300吨总计240吨260吨500吨2试讨论两村中哪个村的运费较少3考虑到村的经济承受能力村的柑桔运费不得超过4830元.在这种情况下请问怎样调运才能使两村运费之和最小求出这个最小值.◆例4我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在甲乙两城市之间开通了动车组高速列车.已知每隔1h有一列速度相同的动车组列车从甲城开往乙城.如图所示OA是第一列动车组列车离开甲城的路程s 单位在km 与运行时间t 单位h 的函数图象BC 是一列从乙城开往甲城的普通快车距甲城的路程s 单位km 与运行时间t 单位h 的函数图象.请根据图中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点B的横坐标05的意义是普通快车发车时间比第一列动车组列车发车时间_________h点B的纵坐标300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在原图中直接画出第二列动车组列车离开甲城的路程s与时间t的函数图象3若普通快车的速度为100 kmh①求BC的解析式并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②求第二列动车组列车出发后多长时间与普通列车相遇③直接写出这列普通列车在行驶途中与迎面而来的相邻两列动车组列车相遇的间隔时间.巩固某物流公司的快递车和货车每天往返于AB两地快递车比货车多往返一趟图中表示快递车距离A地的路程y 单位千米与所用时间x 单位时的函数图象.已知货车比快递车早1小时出发到达B地后用2小时装卸货物然后按原路原速返回结果比快递车最后一次返回A地晚1小时.1请在图中画出货车距离A地的路程y 千米与所用时间x 时的函数图象2求两车在途中相遇的次数直接写出答案3求两车最后一次相遇时距离A地的路程和货车从A地出发了几小时课后练习1某车站客流量大旅客往往需长时间排队等候购票.经调查统计发现每天开始售票时约有300名旅客排队等候购票同时有新的旅客不断进入售票厅排队等候购票新增购票人数人与售票时间分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每个售票窗口票数人与售票时间分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某天售票厅排队等候购票的人数人与售票时间分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已知售票的前分钟开放了两个售票窗口.1求的值2求售票到第60分钟时售票厅排队等候购票的旅客人数3该车站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本着以人为本方便旅客的宗旨决定增设售票窗口.若要在开始售票后半小时内让所有排队购票的旅客都能购到票以便后来到站的旅客能随到随购请你帮助计算至少需同时开放几个售票窗口2如图工地上有AB两个土墩洼地E和河滨F两个土墩的土方数分别是781方1584方洼地E填上1025方河滨F可填上1390方要求挖掉两个土墩把这些土先填平洼地E余下的图填入河滨F填入F实际只有1340方如何安排运土方案才能使劳力最省提示把土方米作为运土花费劳力的单位第6讲全等三角形知识梳理1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SASASAAASSSSHL3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线段边高中线角平分线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相等4全等三角形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有以下几种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对折.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遇到角平分线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的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过图形上某一点作特定的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平移或翻转折叠截长法与补短法具体做法是在某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与特定线段相等或是将某条线段延长是之与特定线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性质加以说明.这种作法适合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等类的题目.特殊方法在求有关三角形的定值一类的问题时常把某点到原三角形各顶点的线段连接起来利用三角形面积的知识解答.例题精讲◆例1已知如图△ABC中AB=5AC=3则中线AD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巩固如图所示已知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D上一点且BE=AC 延长BE交AC于F求证 AF=EF◆例2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C=BCBD平分∠ABC求证AB=BC+CD巩固1已知△ABC中AD平分∠BACAB>AC求证AB-AC=BD-DC2如图所示已知四边形ABCD中AB=AD∠BAD=60°∠BCD=120°求证 BC+DC=AC◆例3如图已知在△ABC中∠B=60°△ABC的角平分线ADCE相交于点O求证OE=OD◆例4如图在△ABC中∠BAC的平分线与BC的垂直平分线PQ的垂直平分线PQ相交于点P过点P分别作PN⊥AB于NPM ⊥AC于点M求证BN=CM◆例5AD为△ABC的角平分线直线MN⊥AD于AE为MN上一点△ABC周长记为△EBC周长记为求证>拓展正方形ABCD中E为BC上的一点F为CD上的一点BE+DF=EF求∠EAF 的度数课后练习1如图∠BAC=60°∠C=40°AP平分∠BAC交BC于PBQ平分∠ABC交AC于Q求证AB+BP=BQ+AQ2如图△ABC中EF分别在ABAC上DE⊥DFD是中点试比较BE+CF与EF的大小3如图△ABC中AD平分∠BACDG⊥BC且平分BCDE⊥AB于EDF⊥AC于F1说明BE=CF的理由2如果AB=AC=求AEBE的长第7讲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知识梳理一直角三角形的判定1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勾股定理逆定理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2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初中数学(初二)竞赛讲义(知识点难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举一反三)(家教、补习、竞赛专用)
![初中数学(初二)竞赛讲义(知识点难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举一反三)(家教、补习、竞赛专用)](https://img.taocdn.com/s3/m/9c71f4122af90242a895e5bb.png)
初二数学竞赛讲义重难点有效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举一反三练习专题01 整式的乘除阅读与思考指数运算律是整式乘除的基础,有以下5个公式:,,,,,.学习指数运算律应注意:1.运算律成立的条件;2.运算律中字母的意义:既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单项式或者多项式;3.运算律的正向运用、逆向运用、综合运用.多项式除以多项式是整式除法的延拓与发展,方法与多位数除以多位数的演算方法相似,基本步骤是:1.将被除式和除式按照某字母的降幂排列,如有缺项,要留空位;2.确定商式,竖式演算式,同类项上下对齐;3.演算到余式为零或余式的次数小于除式的次数为止.例题与求解【例1】(1)若为不等式的解,则的最小正整数的值为.(“华罗庚杯”香港中学竞赛试题)(2)已知,那么.(“华杯赛”试题)(3)把展开后得,则.(“祖冲之杯”邀请赛试题)(4)若则.(创新杯训练试题)解题思路:对于(1),从幂的乘方逆用入手;对于(2),目前无法求值,可考虑高次多项式用低次多项式表示;对于(3),它是一个恒等式,即在允许取值范围内取任何一个值代入计算,故可考虑赋值法;对于(4),可考虑比较系数法.【例2】已知,,则等于()A.2 B.1 C.D.(“希望杯”邀请赛试题)解题思路:为指数,我们无法求出的值,而,所以只需求出的值或它们的关系,于是自然想到指数运算律.【例3】设都是正整数,并且,求的值.(江苏省竞赛试题)解题思路:设,这样可用的式子表示,可用的式子表示,通过减少字母个数降低问题的难度.【例4】已知多项式,求的值.解题思路:等号左右两边的式子是恒等的,它们的对应系数对应相等,从而可考虑用比较系数法.【例5】是否存在常数使得能被整除?如果存在,求出的值,否则请说明理由.解题思路:由条件可推知商式是一个二次三项式(含待定系数),根据“被除式=除式×商式”,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的值,所谓是否存在,其实就是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组是否有解.【例6】已知多项式能被整除,求的值.(北京市竞赛试题)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了待定系数法在因式分解中的应用.本题关键是能够通过分析得出当和时,原多项式的值均为0,从而求出的值.当然本题也有其他解法.能力训练A级1.(1).(福州市中考试题)(2)若,则.(广东省竞赛试题)2.若,则.3.满足的的最小正整数为.(武汉市选拔赛试题)4.都是正数,且,则中,最大的一个是.(“英才杯”竞赛试题)5.探索规律:,个位数是3;,个位数是9;,个位数是7;,个位数是1;,个位数是3;,个位数是9;…那么的个位数字是,的个位数字是.(长沙市中考试题)6.已知,则的大小关系是()A.B.C.D.7.已知,那么从小到大的顺序是()A.B.C.D.(北京市“迎春杯”竞赛试题)8.若,其中为整数,则与的数量关系为()A.B.C.D.(江苏省竞赛试题)9.已知则的关系是()A.B.C.D.(河北省竞赛试题)10.化简得()A.B.C.D.11.已知,试求的值.12.已知.试确定的值.13.已知除以,其余数较被除所得的余数少2,求的值.(香港中学竞赛试题)B级1.已知则= .2.(1)计算:= .(第16届“希望杯”邀请竞赛试题)(2)如果,那么.(青少年数学周“宗沪杯”竞赛试题)3.(1)与的大小关系是(填“>”“<”“=”).(2)与的大小关系是:(填“>”“<”“=”).4.如果则= .(“希望杯”邀请赛试题)5.已知,则.(“五羊杯”竞赛试题)6.已知均为不等于1的正数,且则的值为()A.3 B.2 C.1 D.(“CASIO杯”武汉市竞赛试题)7.若,则的值是()A.1 B.0 C.—1 D.28.如果有两个因式和,则()A.7 B.8 C.15 D.21(奥赛培训试题)9.已知均为正数,又,,则与的大小关系是()A.B.C.D.关系不确定10.满足的整数有()个A.1 B.2 C.3 D.411.设满足求的值.12.若为整数,且,,求的值.(美国犹他州竞赛试题)13.已知为有理数,且多项式能够被整除.(1)求的值;(2)求的值; (3)若为整数,且.试比较的大小.(四川省竞赛试题)专题01 整式的乘除例1(1)(n 2)100>(63)100,n 2>216,n 的最小值为15.(2)原式=x 2(x 2+x )+x (x 2 +x )-2(x 2+x ) +2005= x 2+x -2+2005=2004 (3)令x =1时,a 12+a 11+a 10+…+a 2+a 1+a 0=1, ① 令x =-1时,a 12 –a 11+a l 0-…+n 2-a l +a 0 =729 ② 由①+②得:2(a 12+a l 0+a 8+…+a 2 +a 0)=730. ∴a 12 +a 10 +a 8 +a 6+a 4 +a 2+a 0 =365.(4)所有式子的值为x 3项的系数,故其值为7.例2 B 提示:25xy =2 000y, ①80x y=2 000x , ② ①×②,得:(25×80)x y =2000x +y,得:x + y =xy .例3 设a =m 4,b =m 5,c =n 2,d =n 3,由c -a =19得,n 2-m 4=19,即(n +m 2) (n -m 2)=19,因19是质数,n +m 2,n -m 2是自然数,且n +m 2>n -m 2,得=12=19,解得n =10,m =3,所以d -b =103-35=757例4 -87 提示:由题意知:2x 2+3xy -2y 2-x +8y -6=2x 2+3x y -2y 2+(2m +n )x +(2n -m )y +m n .∴mn =-62n -m =8,解得n =3m =-2,∴-13+1=-87倒5提示:假设存在满足题设条件的p ,q 值,设(x 4+p x 2+q )=(x 2+2x +5)(x 2+mx +n ),即x 4+p x 2+q =x 4+(m +2)x 3+(5+n +2m )x 2+(2n +5m )x +5n ,得5n =q 2n +5m =0,解得q =25p =6, 故存在常数p ,q 且p =6,q =25,使得x 4+p x 2+q 能被x 2+2x +5整除.例6解法1 ∵x 2+x -2=(x +2) (x -1),∴2x 4-3x 3+ax 2+7x +b 能被(x +2)(x -1)整除,设商是A .则2x 4-3x 3+a x 2+7x +b =A (x +2)(x -l ),则x =-2和x =1时,右边都等于0,所以左边也等于0.当x =-2时,2x 4-3x 3+a x 2+7x +b =32+24+4a -14+b =4a +b +42=0, ①当x =1时, 2x 4-3x 3+a x 2+7x +b =2-3+a +7+b =a +b +6=0. ② ①-②,得3a +36=0,∴ a =-12, ∴ b =-6-a =6. ∴b a =6-12=-2解法2 列竖式演算,根据整除的意义解∵2x 4-3x 3+a x 2+7x +b 能被x 2+x -2整除,∴=0-12-a =0,即b =6a =-12,∴b a =-2A 级1.(1) -5 (2)53 2.8 3.7 4.6 5.7 9 6.A 7.D 提示:a =(25)11,b -(34)11,c =(53)11,d =(62)11 8.A 9.B 10.C 11.4800 12.a =4.b =4,c =113. 提示:令x 3 +k x 2+3=(x +3) (x 2+a x +6)+r 1,x 3+kx 2+3=( x +1) (x 2+cx +d )+r 2,令x =-3,得r 1=9k -24.令x =-1,得r 2=k +2,由9k -24+2=k +2, 得k =3.B 级1. 1251892. (1)499 提示:原式=19987×20002000=19987×20003=499(2)123.(1) < 1516 <1615=264,3 313 >3213=265 >264.(2) > 提示:设32 000=x .4.4 5.512 提示:令x =±2. 6.C 提示:由条件得a =c -3 ,b =c 2 ,abc =c -3·c 2·c =1 7.C 8.D9.C 提示:设a 2+a 3+…a 1996=x ,则M =(a 1+x )(x +a 1997)=a 1x +x 2+a 1a 1997+a 1 997x .N =(a 1+x +a 1 997)x =a l x +x 2+a 1997x .M =N =a 1a 1997>0. 10.D11.由a x2+by2=7,得(ax2+b y2)(x+y)=7(x+y),即ax3-a x2y+b x y2+by3=7(x+y),(a x3+by3)-xy(ax+by)-7(x+y).∴16+3xy= 7(x+y).①由a x3+by3=16,得(ax3+by3)(x+y) =16(x+y),即ax4 +a x3 y+b x y3+by4 =16(x+y),(a x4+by4)+xy(a+b)=16(x+y).∴42+7xy=16(x+y).②由①②可得,x+y=-14,xy=-38.由a+b=42,得(a+b)(x+y)=42×(-14),(a+b)+xy(a+b)=-588,+16×(-38)=-588.故=20.12.两边同乘以8得+++=165.∵x>y>z>w且为整数,∴x+3>y+3>z+3>w+3,且为整数.∵165是奇数,∴w+3=0,∴w=-3.∴++=164.∴++=41,∴z+1=0,∴z=-1.∴+=40.两边都除以8得:+=5.∴y-2=0,∴y=2.∴=4.∴x-2=2,∴x=4.∴==1.13.(1)∵(x-1)(x+4)=+3x-4,令x-1=0,得x=1;令x+4=0,得x=-4.当x=1时,得1+a+b+c=0;①当x=-4时,得-64+16a-4b+c=0.②②-①,得15a-5b=65,即3a-b=13.③①+③,得4a+c=12.(2)③-①,得2a-2b-c=14.(3)∵c≥a>1,4a+c=12,a,b,c为整数,∴1<a≤,则a=2,c=4.又a+b+c=-1,∴b=-7,.∴c>a>b.专题02 乘法公式阅读与思考乘法公式是多项式相乘得出的既有特殊性、又有实用性的具体结论,在整式的乘除、数值计算、代数式的化简求值、代数式的证明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学习乘法公式应注意:1.熟悉每个公式的结构特征;2.正用即根据待求式的结构特征,模仿公式进行直接的简单的套用;3.逆用即将公式反过来逆向使用;4.变用即能将公式变换形式使用;5.活用即根据待求式的结构特征,探索规律,创造条件连续综合运用公式.例题与求解【例1】1,2,3,…,98共98个自然数中,能够表示成两个整数的平方差的个数是.(全国初中数字联赛试题)解题思路:因,而的奇偶性相同,故能表示成两个整数的平方差的数,要么为奇数,要么能被4整除.【例2】(1)已知满足等式,则的大小关系是( ) 14.B.C.D.(山西省太原市竞赛试题)(2)已知满足,则的值等于()A.2 B.3 C.4 D.5(河北省竞赛试题)解题思路:对于(1),作差比较的大小,解题的关键是逆用完全平方公式,揭示式子的非负性;对于(2),由条件等式联想到完全平方式,解题的切入点是整体考虑.【例3】计算下列各题:(1);(天津市竞赛试题)(2);(“希望杯”邀请赛试题)(3).解题思路:若按部就班运算,显然较繁,能否用乘法公式简化计算过程,关键是对待求式恰当变形,使之符合乘法公式的结构特征.【例4】设,求的值.(西安市竞赛试题)解题思路:由常用公式不能直接求出的结构,必须把表示相关多项式的运算形式,而这些多项式的值由常用公式易求出其结果.【例5】观察:(1)请写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并给出证明;(2)根据(1),计算的结果(用一个最简式子表示).(黄冈市竞赛试题)解题思路:从特殊情况入手,观察找规律.【例6】设满足求:(1)的值;(2)的值.(江苏省竞赛试题)解题思路:本题可运用公式解答,要牢记乘法公式,并灵活运用.能力训练A级1.已知是一个多项式的平方,则.(广东省中考试题)2.数能被30以内的两位偶数整除的是.3.已知那么.(天津市竞赛试题)4.若则.5.已知满足则的值为.(河北省竞赛试题)6.若满足则等于.7.等于()A.B.C.D.8.若,则的值是()A.正数B.负数C.非负数D.可正可负9.若则的值是()A.4 B.19922 C.21992 D.41992(“希望杯”邀请赛试题)10.某校举行春季运动会时,由若干名同学组成一个8列的长方形队列.如果原队列中增加120人,就能组成一个正方形队列;如果原队列中减少120人,也能组成一个正方形队列.问原长方形队列有多少名同学?(“CASIO”杯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试题)11.设,证明:是37的倍数.(“希望杯”邀请赛试题)12.观察下面各式的规律:写出第2003行和第行的式子,并证明你的结论.B级1.展开式中的系数,当1,2,3…时可以写成“杨辉三角”的形式(如下图),借助“杨辉三角”求出的值为.(《学习报》公开赛试题)2.如图,立方体的每一个面上都有一个自然数,已知相对的两个面上的两数之和都相等,如果13,9,3的对面的数分别为,则的值为.(天津市竞赛试题)3.已知满足等式则.4.一个正整数,若分别加上100与168,则可得两到完全平方数,这个正整数为.(全国初中数学联赛试题)5.已知,则多项式的值为()A.0 B.1 C.2 D.36.把2009表示成两个整数的平方差的形式,则不同的表示法有()A.16种B.14种C.12种D.10种(北京市竞赛试题)7.若正整数满足,则这样的正整数对的个数是()A.1 B.2 C.3 D.4(山东省竞赛试题)8.已知,则的值是()A.3 B.9 C.27 D.81(“希望杯”邀请赛试题)9.满足等式的整数对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10.数码不同的两位数,将其数码顺序交换后,得到一个新的两位数,这两个两位数的平方差是完全平方数,求所有这样的两位数.(天津市竞赛试题)11.若,且,求证:.12.如果一个正整数能表示为两个连续偶数的平方差,那么称这个正整数为“神秘数”,如因此4,12,20这三个数都是神秘数.(1)28和2012这两个数是神秘数吗?为什么?(2)设两个连续偶数为和(其中取非负整数),由这两个连续偶数构造的神秘数是4的倍数吗?为什么?(3)两个连续奇数的平方差(取正值)是神秘数吗?为什么?(浙江省中考试题)专题02 乘法公式例1 73 提示:满足条件的整数是奇数或是4的倍数.例2 (1)B x-y=(+4a+a)+(-8b+16)=+≥0,x≥y.(2)B 3个等式相加得:++=0,a=3,b=-1,c=1.a+b +c=3-1+1=3.例3 (1)(2)4 (3)-5050例4 提示:由a+b=1,+=2得ab=-,利用+=(+)(a+b)-ab(+)可分别求得+=,+=,+=,+=,+=.例5 (1)设n为自然数,则n(n+1)(n+2)(n+3)+1=(2)由①得,2000×2001×2002×2003+1=.例6(1)设-②,得ab+b c+a c=,∵-3ab c=(a+b+c)(-ab-b c-a c),∴ab c=()-(a+b+c)(-ab-b c-a c)=×3-×1×(2+)=.(2)将②式两边平方,得∴=4-2=4-2=.A级1.0或6 2.26,28 3.2 4.40 5.34 6.0 7.D 8.A 9.C10.原有136或904名学生.设m,n均为正整数,且m>n,①-②得(m+n)(m-n)=240=.,都是8的倍数,则m,n能被4整除,m+n,m-n均能被4整除.得或,∴或8x=-120=904或8x=-120=136.11.因为a=+-2=(-1)+(-1)=999 999 999+37×(+38+1),而999 999 999=9×111 111 111=9×3×37 037 037=27×37×1 001 001=37×(27×1 001 001).所以37|999 999 999,且37|37×(+38+1),因此a是37的倍数.12.第2003行式子为:=.第n行式子为:=.证明略B级1.1.0942.76 提示:由13+a=9+b=3+c得a-b=-4,b-c=-6,c-a=103.13 4.156 5.D6.C 提示:(x+y)(x-y)=2009=7×7×41有6个正因数,分别是1,7,41,49,287和2009,因此对应的方程组为:故(x,y)共有12组不同的表示.7.B 8.C9.提示:不存在符合条件的整数对(m,n),因为1954不能被4整除.10.设所求两位数为,由已知得=(k为整数),得而得或解得或,即所求两位数为65,5611. 设, 则由得③②③, 得, 即或分别与联立解得或12. (1), 故28和2012都是神秘数(2)为4的倍数(3)神秘数是4的倍数,但一定不是8的倍数. ,故两个连续奇数的平方差不是神秘数专题3 和差化积----因式分解的方法(1)阅读与思考提公因式、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是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通常根据多项式的项数来选择分解的方法,有公因式的先提公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一些复杂的因式分解问题经常用到以下重要方法:1.换元法:对一些数、式结构比较复杂的多项式,可把多项式中的某些部分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新字母代替,从而可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从换元的形式看,换元时有常值代换、式的代换;从引元的个数看,换元时有一元代换、二元代换等.2.拆、添项法:拆项即把代数式中的某项拆成两项的和或差,添项即把代数式添上两个符号相反的项,因式分解中进行拆项与添项的目的是相同的,即经过拆项或添项后,多项式能恰当分组,从而可以运用分组分解法分解.例题与求解【例l】分解因式___________.(浙江省中考题)解题思路:把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新字母代换,从而简化式子的结构.【例2】观察下列因式分解的过程:(1);原式=;(2).原式=.第(1)题分组后能直接提公因式,第(2)题分组后能直接运用公式.仿照上述分解因式的方法,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西宁市中考试题)(2).(临沂市中考试题)解题思路:通过分组,使每一组分组因式后,整体能再分解,恰当分组是关键,经历“实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直至成功”的过程.【例3】分解因式(1);(重庆市竞赛题)(2);(“缙云杯”邀请赛试题)(3).(“五羊杯”竞赛试题)解题思路:(1)式中系数较大,直接分解有困难,不妨把数字用字母来表示;(2)式中、反复出现,可用两个新字母代替,突出式子的特点;(3)式中前两项与后一项有密切联系.【例4】把多项式因式分解后,正确的结果是().A. B.C. D.(“希望杯”邀请赛试题)解题思路:直接分组分解困难,可考虑先将常数项拆成几个数的代数和,比如-3=-4+1.【例5】分解因式:(1);(扬州市竞赛题)(2);(请给出多种解法)(“祖冲之杯”邀请赛试题)(3).解题思路:按次数添上相应的项或按系数拆项法分解因式的基本策略.【例6】分解因式:.(河南省竞赛试题)解题思路:拆哪一项?怎样拆?可有不同的解法.能力训练A 级1.分解因式:(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泰安市中考试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海市中考试题)2.分解因式:(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解因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多项式与多项式的公因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5.在1~100之间若存在整数,使能分解为两个整系数一次式的乘积,这样的有_______个.6.将多项式分解因式的积,结果是().A. B.C. D.7.下列各式分解因式后,可表示为一次因式乘积的是().A. B.C. D.(“希望杯”邀请赛试题)8.把分解因式,其中一个因式是().A. B. C. D.9.多项式有因式().A. B.C. D.(“五羊杯”竞赛试题)10.已知二次三项式可分解成两个整系数的一次因式的积,那么().A.一定是奇数 B.一定是偶数C.可为奇数也可为偶数 D.一定是负数11.分解因式:(1);(2);(3);(“祖冲之杯”邀请赛试题)(4);(重庆市竞赛试题)(5);(6).12.先化简,在求值:,其中,.B 级1.分解因式:=_______________.(重庆市竞赛试题)2.分解因式:=_____________.(“五羊杯”竞赛试题)3.分解因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望杯”邀请赛试题)4.分解因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羊杯”竞赛试题)5.将因式分解得().A. B.C. D.(陕西省竞赛试题)6.已知是△ABC三边的长,且满足,则此三角形是().A.等腰三角形B.等边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7.的因式是().A. B. C. D. E.(美国犹他州竞赛试题)8.分解因式:(1);(湖北省黄冈市竞赛试题)(2);(江苏省竞赛试题)(3);(陕西省中考试题)(4);(“祖冲之杯”邀请赛试题)(5);(“五羊杯”竞赛试题)(6).(太原市竞赛试题)9.已知乘法公式:利用或者不利用上述公式,分解因式:.(“祖冲之杯”邀请赛试题)10.分解因式:(1);(2);(3).11.对方程,求出至少一组正整数解.(莫斯科市竞赛试题)12.已知在△ABC中,,求证:.(天津市竞赛试题)专题03 和差化积-------因式分解的方法(1)例1.例2. (1) 原式(2) 原式例3.(1)(2)(3)例4. D例5.(1)提示: 原式(2) 提示: 原式(3) 提示: 原式例6. 解法1原式解法2 原式A级1. (1)(2)2. (1)(2)3.4.5. 96. D7. A8. D9. A10. A11. (1)提示: 令(2)(3) \(4) 提示: 原式(5) 提示: 原式(6)12. 原式当原式B 组1. (1)(2)3.5. D6. B7. A 提示: 原式8. (1)(2) 提示: 令(3)(4) 提示: 原式(5)(6)9. 由公式有10. (1)(2)(3)11. 有或解得或12.是三角形三边长,由条件只有,故专题04 和差化积----因式分解的方法(2)阅读与思考因式分解还经常用到以下两种方法1.主元法所谓主元法,即在解多变元问题时,选择其中某个变元为主要元素,视其他变元为常量,将原式按降幂排列重新整理成关于这个字母的多项式,使问题获解的一种方法.2.待定系数法即对所给的数学问题,根据已知条件和要求,先设出一个或几个待定的字母系数,把所求问题用式子表示,然后再利用已知条件,确定或消去所设系数,使问题获解的一种方法,用待定系数法解题的一般步骤是:(1)在已知问题的预定结论时,先假设一个等式,其中含有待定的系数;(2)利用恒等式对应项系数相等的性质,列出含有待定系数的方程组;(3)解方程组,求出待定系数,再代入所设问题的结构中去,得出需求问题的解.例题与求解【例l】因式分解后的结果是(). A. B.C. D.(上海市竞赛题)解题思路:原式是一个复杂的三元二次多项式,分解有一定困难,把原式整理成关于某个字母的多项式并按降幂排列,改变原式结构,寻找解题突破口.【例2】分解因式:(1);(“希望杯”邀请赛试题)(2).(天津市竞赛题)解题思路:两个多项式的共同特点是:字母多、次数高,给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不妨考虑用主元法分解.【例3】分解因式.(“希望杯”邀请赛试题)解题思路:因的最高次数低于的最高次数,故将原式整理成字母的二次三项式.【例4】为何值时,多项式有一个因式是(“五羊杯”竞赛试题)解题思路:由于原式本身含有待定系数,因此不能先分解,再求值,只能从待定系数法入手.【例5】把多项式写成一个多项式的完全平方式.(江西省景德镇市竞赛题)解题思路:原多项式的最高次项是,因此二次三项式的一般形式为,求出即可.【例6】如果多项式能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为整数),则的值应为多少?(江苏省竞赛试题)解题思路:由待定系数法得到关于的方程组,通过消元、分解因式解不定方程,求出的值.能力训练A 级1.分解因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望杯”邀请赛试题)2.分解因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南省竞赛试题)3.分解因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庆市竞赛试题)4.多项式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_.(江苏省竞赛试题)5.把多项式分解因式的结果是()A. B.C. D.6.已知能分解成两个整系数的一次因式的乘积,则符合条件的整数的个数是().A.3 个B.4 个C.5 个D.6个7.若被除后余3,则的值为().A.2 B.4 C.9 D.10(“CASIO杯”选拔赛试题)8.若,,则的值是().A. B. C. D.0(大连市“育英杯”竞赛试题)9.分解因式:(1);(吉林省竞赛试题)(2);(昆明市竞赛试题)(3);(天津市竞赛试题)(4);(四川省联赛试题)(5)(天津市竞赛试题)10.如果能够分割成两个多项式和的乘积(为整数),那么应为多少?(兰州市竞赛试题)15.已知代数式能分解为关于的一次式乘积,求的值.(浙江省竞赛试题)B 级1.若有一个因式是,则=_______________.(“希望杯”邀请赛试题)2.设可分解为一次与二次因式的乘积,则=_____________.(“五羊杯”竞赛试题)3.已知是的一个因式,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祖冲之杯”邀请赛试题)4.多项式的一个因式是,则的值为__________.(北京市竞赛试题)5.若有两个因式和,则=().A.8 B.7 C.15 D.21 E.22(美国犹他州竞赛试题)6.多项式的最小值为().A.4 B.5 C.16 D.25(“五羊杯”竞赛试题)7.若(为实数),则M的值一定是().A.正数B.负数C.零D.整数(“CASIO杯”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试题)8.设满足,则=()A.(2,2)或(-2,-2)B.(2,2)或(2,-2)C.(2,-2)或(-2,2)D.(-2,-2)或(-2,2)(“希望杯”邀请赛试题)9.为何值时,多项式能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天津市竞赛试题)10.证明恒等式:.(北京市竞赛试题)11.已知整数,使等式对任意的均成立,求的值.(山东省竞赛试题)12.证明:对任何整数,下列的值都不会等于33.(莫斯科市奥林匹克试题)专题04 和差化积-------因式分解的方法(2)例1. A 提示: 将原式重新整理成关于的二次三项式例2. (1) 提示: 原式(2) 提示: 原式例3. 原式例 4. 提示: 可设原式展开比较对应项系数得解得k=12.例5原式=.例6设x2-(a+5)x+5a-1=(x+b)(x+c)=x2+(b+c)x+bc.∴①×5+2得bc+5(b+c)=-26,bc+5(b+c)+25=-1,(b+5)(c+5)=-1.∴或∴或故a=5.A级1.(3a+2b-c)(3a-2b+c)2.(x+3y)(x+2y+1)3.(x+y+1)(x-y+3)4.-185.C6.D7.D8.D9.(1)(2a+b)(a-b+c);(2)(a+c-2b)2;(3)(x-2)(x2-x+a);(4)(x-2y+3)(2x-3y-4);(5)(x+1)(y+1)(x-1)(y-1).10.提示:由题意得①×4+②,得(b+4)(c+4)=-1,推得或故a=4.11.∵x2-3xy-4y=(x+y)(x- 4y),∴可设原式=(x+y+m)(x-4y+n),展开比较对应项系数得b=-6或9.B级1.k=-52.-2提示:原式=x(x2+3x-k)-2y(x+2),令x=-2.3.5提示:令原式=(x-y+4)·A,取一组x,y的值代入上式.4.-35.C提示:x=-1,x=-2是方程x3+ax2+bx+8=0的解.6.C提示:原式=(x-2y)2+(2x+3)2+167.A提示:原式=2(x-2y)2+(x-2)2+(y+3)2≥0,且这三个数不能同时为零,M >0.8.C9.k=-3 提示:因x2+3x+2=(x+1)(x+2),故可令原式=(x+my+1)·(x十ny+2),展开比较对应项系数求出k.10.提示:左边=(a2+b2)2-2a2b2+(a2+b2+2ab)2=(a2+b2)2-2a2b2+(a2+b2)2+4ab(a2+b2)+4a2b2=2(a2+b2)+4ab(a2+b2)+2a2b2=2(a2+b2+ab)2=右边.11.将原等式展开x2+(a+b+c)x+ab-l0c=x2-10x-11.∴①×10+②得ab+10a+10b=-111.∴(a+10)(b+10)=-11.∴或或或∴或或或代入①得c=0或20.12.原式=(x5+3x4y)-(5x3y+15x2y3)+(4xy4+12y5)=x4(x+3y)-5x2y2(x+3y)+4y4(x+3y)=(x+3y)(x4-5x2y2+4y2)=(x+3y)(x2-4y2)=(x+3y)(x+y)(x-y)(x+2y)(x-2y).当y=0时,原式=x5≠33;当y≠0时,x+3y,x-y,x-2y,x+2y,x+y互不相同,而33不可能分解为4个以上不同因数的积,所以,当x取任意整数,y取不为0的任意整数,原式≠33.专题05 和差化积——因式分解的应用阅读与思考:因式分解是代数变形的有力工具,在以后的学习中,因式分解是学习分式、一元二次方程等知识的基础,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复杂的数值计算;2.代数式的化简与求值;3.简单的不定方程(组);4.代数等式的证明等.有些多项式分解因式后的结果在解题中经常用到,我们应熟悉这些结果:1. ;2. ;3. ;4.;5. .例题与求解【例1】已知,,那么的值为___________ .(全国初中数学联赛试题)解题思路:对已知等式通过因式分解变形,寻求a,b之间的关系,代入关系求值.【例2】a,b,c是正整数,a>b,且,则等于( ).A. -1 B.-1或-7 C.1 D.1或7(江苏省竞赛试题)解题思路:运用因式分解,从变形条件等式入手,在字母允许的范围内,把一个代数式变换成另一个与它恒等的代数式称代数式的恒等变形,它是研究代数式、方程和函数的重要工具,换元、待定系数、配方、因式分解又是恒等变形的有力工具.求代数式的值的基本方法有;(1)代入字母的值求值;(2)代入字母间的关系求值;(3)整体代入求值.【例3】计算:(1) (“希望杯”邀请赛试题)(2)(江苏省竞赛试题)解题思路:直接计算,则必然繁难,对于(1),不妨用字母表示数,通过对分子、分母分解因式来探求解题思路;对于(2),可以先研究的规律.【例4】求下列方程的整数解.(1); (上海市竞赛试题)(2). (四川省竞赛试题)解题思路:不定方程、方程组没有固定的解法,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观察方程、方程组的特点,利用整数解这个特殊条件,从分解因式入手.解不定方程的常用方法有:(1)穷举法; (2)配方法; (3)分解法; (4)分离参数法.用这些方程解题时,都要灵活地运用质数合数、奇数偶数、整除等与整数相关的知识.【例5】已知,,求下列各式的值:(1) ; (2) ; (3).解题思路:先分解因式再代入求值.【例6】一个自然数恰等于另一个自然数的立方,则称自然数为完全立方数,如27=33,27就是一个完全立方数.若=19951993×199519953-19951994×199519923,求证:是一个完全立方数.(北京市竞赛试题)解题思路:用字母表示数,将分解为完全立方式的形式即可.能力训练A 级1. 如图,有三种卡片,其中边长为的正方形卡片1张,边长分别为,的长方形卡片6张,边长为的正方形卡片9张,用这16张卡片拼成一个正方形,则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为 ________.(烟台市初中考试题)2.已知,则的值为__________.(江苏省竞赛试题)3.方程的整数解是__________.(“希望杯”邀请赛试题)4. 如果是完全平方式,那么的值为__________.(海南省竞赛试题)5. 已知(),则的值是( ).A.2, B.2 C. D.6.当,的值为( ).A. -1 B.0 C.2 D.17.已知,,则M与N的大小关系是( ).A. M<N B.M>N C.M=N D.不能确定(“希望杯”邀请赛试题)8.为某一自然数,代入代数式中计算其值时,四个同学算出如下四个结果,其中正确的结果只能是( ).A. 388944B.388945C.388954D.388948(五城市联赛试题)9.计算:(1) (北京市竞赛试题)(2) (安徽省竞赛试题)10. 一个自然数恰好等于另一个自然数的平方,则称自然数为完全平方数,如64=82,64就是一个完全平方数,若=19982+19982×19992+19992,求证: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北京市竞赛试题)16.已知四个实数,,,,且,,若四个关系式,,,同时成立.(1)求的值;(2)分别求,,,的值.(湖州市竞赛试题)B 级1.已知是正整数,且是质数,那么____________ .(“希望杯”邀请赛试题)2.已知三个质数的乘积等于这三个质数的和的5倍,则=________ .(“希望杯”邀请赛试题)3.已知正数,,满足,则=_________ . (北京市竞赛试题)4.在日常生活中如取款、上网等都需要密码,有一种用“因式分解”法产生的密码,方便记忆.原理是:如对于多项式,因式分解的结果是,若取=9,=9时,则各个因式的值是:,于是就可以把“0181 62”作为一个六位数的密码,对于多项式,取=10,=10时,用上述方法产生的密码是:__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浙江省中考试题)5.已知,,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则的值( ).A.恒正 B.恒负 C.可正可负 D.非负(太原市竞赛试题)6.若是自然数,设,则( ).A. 一定是完全平方数 B.存在有限个,使是完全平方数C. 一定不是完全平方数 D.存在无限多个,使是完全平方数7.方程的正整数解有( )组.A.3 B.2 C.1 D.0(“五羊杯”竞赛试题)8.方程的整数解有( )组.A.2 B.4 C.6 D.8(”希望杯”邀请赛试题)9.设N=695+5×694+10×693+10×692+5×69+1.试问有多少个正整数是N的因数?(美国中学生数学竞赛试题)10.当我们看到下面这个数学算式时,大概会觉得算题的人用错了运算法则吧,因为我们知道.但是,如果你动手计算一下,就会发现上式并没有错,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写出任意多个这种算式:,,,,…你能发现以上等式的规律吗?11.按下面规则扩充新数:已有,两数,可按规则扩充一个新数,而以,,三个数中任取两数,按规则又可扩充一个新数,…每扩充一个新数叫做一次操作. 现有数1和4,求:(1) 按上述规则操作三次得到扩充的最大新数;(2) 能否通过上述规则扩充得到新数1999,并说明理由.(重庆市竞赛试题)12.设,,为正整数.被整除所得的商分别为,.(1)若,互质,证明与互质;(2)当,互质时.求的值;( 3)若,的最大公约数为5,求的值.(江苏省竞赛试题)。
初中奥赛数学讲解教案模板
![初中奥赛数学讲解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9b41da5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b6.png)
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奥赛数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奥赛数学的基本解题思路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奥赛数学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 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1. 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 创新思维在解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奥赛数学题目。
3. 讨论小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奥赛数学的理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讲解1. 介绍奥赛数学的特点和常见题型。
2. 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如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给出几道奥赛数学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讨论与交流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解题思路和方法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回顾奥赛数学的特点和常见题型。
2. 回顾解题思路和方法。
二、新课讲解1. 讲解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复杂问题的解题思路。
三、课堂练习1. 给出几道复杂奥赛数学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创新思维训练1. 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新的解题方法。
2. 教师点评并总结,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五、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沟通能力、合作精神等。
初中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知识点总结及训练题目-辅助圆
![初中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知识点总结及训练题目-辅助圆](https://img.taocdn.com/s3/m/b654f49fce2f0066f533229b.png)
初中数学竞赛辅导讲义---辅助圆在处理平面几何中的许多问题时,常需要借助于圆的性质,问题才得以解决.而我们需要的圆并不存在(有时题设中没有涉及圆;有时虽然题设涉及圆,但是此圆并不是我们需要用的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已知条件,借助图形把需要的实际存在的圆找出来,添补辅助圆的常见方法有:1.利用圆的定义添补辅助圆;2.作三角形的外接圆;3.运用四点共圆的判定方法:(1)若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则它的四个顶点共圆.(2)同底同侧张等角的三角形,各顶点共圆.(3)若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P,且PA·PC=PB·PD,则它的四个顶点共圆.(4)若四边形ABCD的一组对边AB、DC的延长线相交于P,且PA·PB=PC·PD,则它的四个顶点共圆.【例题求解】【例1】如图,直线AB和AC与⊙O分别相切于B、C,P为圆上一点,P到AB、AC的距离分别为4cm、6cm,那么P到BC的距离为.思路点拨连DF,EF,寻找PD、PE、PF之间的关系,证明△PDF∽△PFE,而发现P、D、B、F与P、E、C、F分别共圆,突破角是解题的关键.注:圆具有丰富的性质:(1)圆的对称性;(2)等圆或同圆中不同名称量的转化;(3)与圆相关的角;(4)圆中比例线段.适当发现并添出辅助圆,就为圆的丰富性质的运用创造了条件,由于图形的复杂性,有时在图中并不需画出圆,可谓“图中无圆,心中有圆”.【例2】如图,若PA=PB,∠APB=2∠ACB,AC与PB交于点P,且PB=4,PD=3,则AD·DC等于( )A.6 B.7 C.12 D.16思路点拨作出以P点为圆心、PA长为半径的圆,为相交弦定理的应用创设了条件.注:到一个定点等距离的几个点在同一个圆上,这是利用圆的定义添辅助圆的最基本方法.【例3】如图,在△ABC中,AB=AC,任意延长CA到P,再延长AB到Q,使AP=BQ,求证:△ABC的外心O与A,P,Q四点共圆.思路点拨先作出△ABC的外心O,连PO、OQ,将问题转化为证明角相等.【例4】 如图,P 是⊙O 外一点,PA 切⊙O 于A ,PBC 是⊙O 的割线,AD ⊥PO 于D .求证:CD PC PD PB .思路点拨 因所证比例线段不是对应边,故不能通过判定△PBD 与△PCD 相似证明.PA 2=PD ·PO=PB ·PC ,B 、C 、O 、D 共圆,这样连OB ,就得多对相似三角形,以此达到证明的目的.注:四点共圆既是一类问题,又是平面几何中一个重要的证明方法,它和证明三角形全等和相似三角形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某四点共圆,不但与这四点相联系的条件集中或转移,而且可直接运.用圆的性质为解题服务.【例5】如图,在△ABC 中,高BE 、CF 相交于H ,且∠BHC=135°,G 为△ABC 内的一点,且GB=GC ,∠BGC =3∠A ,连结HG ,求证:HG 平分∠BHF .思路点拨 经计算可得∠A=45°,△ABE ,△BFH 皆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只需证∠GHB=∠GHF=22.5°.由∠BGC=3∠A=135°=∠GHC ,得B 、G 、H 、C 四点共圆,运用圆中角转化灵活的特点证明.注:许多直线形问题借助辅助圆,常能降低问题的难度,使问题获得简解、巧解或新解.学力训练1.如图,正方形ABCD 的中心为O ,面积为1989cm 2,P 为正方形内一点,且∠OPB=45°,PA :PB=5:14,则PB 的长为 .2.如图,在△ABC 中,AB=AC=2,BC 边上有100个不同的点P l 、P 2,…P 100,记C P BP AP m i i i i ⋅+=2(i=1,2,…100),则10021m m m +++Λ= .3.设△ABC 三边上的高分别为AD 、BE 、CF ,且其垂心H 不与任一顶点重合,则由点A 、B 、C 、D 、E 、F 、H 中某四点可以确定的圆共有( )A .3个B .4个C .5个D .6个4.如图,已知OA=OB=OC ,且∠AOB=k ∠BOC ,则∠ACB 是∠BAC 的( )A .k 21倍 B .是k 倍 C .k 2 D .k1 5.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B ∥CD ,AB=998,CD=1001,AD=1999,点P 在线段AD 上,满足条件的∠BPC=90°的点P 的个数为( )A .0B .1C .2 1D .不小于3的整数6.如图,AD 、BE 是锐角三角形的两条高,S △ABC = 18,S △DEC =2,则COSC 等于( )A .3B .31C . 32D .43 7.如图;已知H 是△ABC 三条高的交点,连结DF ,DE ,EF ,求证:H 是△DEF 的内心.8.如图,已知△ABC 中,AH 是高,AT 是角平分线,且TD ⊥AB ,TE ⊥AC .求证:(1)∠AHD=∠AHE ;(2)CECH BD BH =9.如图,已知在凸四边形ABCDE 中,∠BAE=3α,BC=CD=DE ,且∠BCD=∠CDE=α2180-ο.求证:∠BAC=∠CAD=∠DAK ,10.如图,P 是⊙O 外一点,PA 和PB 是⊙O 的切线,A ,B 为切点,P O 与AB 交于点M ,过M 任作⊙O 的弦CD .求证:∠CPO=∠DPO .11.如图,已知点P 是⊙O 外一点,PS 、PT 是⊙O 的两条切线,过点P 作⊙O 的割线PAB ,交⊙O A 、B 两点,与ST 交于点C .求证:)11(211PBPA PC +=参考答案。
初中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知识点总结及训练题目-圆
![初中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知识点总结及训练题目-圆](https://img.taocdn.com/s3/m/1874b8e01ed9ad51f01df2cc.png)
初中数学竞赛辅导讲义---圆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五种情形,判定两圆的位置关系有如下三种方法:1.通过两圆交点的个数确定;2.通过两圆的半径与圆心距的大小量化确定;3.通过两圆的公切线的条数确定.为了沟通两圆,常常添加与两圆都有联系的一些线段,如公共弦、共切线、连心线,以及两圆公共部分相关的角和线段,这是解圆与圆位置关系问题的常用辅助线.熟悉以下基本图形、基本结论:【例题求解】【例1】如图,⊙O l与半径为4的⊙O2内切于点A,⊙O l经过圆心O2,作⊙O2的直径BC 交⊙O l于点D,EF为过点A的公切线,若O2D=22,那么∠BAF= 度.思路点拨直径、公切线、O2的特殊位置等,隐含丰富的信息,而连O2O l必过A点,先求出∠D O2A的度数.注:(1)两圆相切或相交时,公切线或公共弦是重要的类似于“桥梁”的辅助线,它可以使弦切角与圆周角、圆内接四边形的内角与外角得以沟通.同时,又是生成圆幂定理的重要因素.(2)涉及两圆位置关系的计算题,常作半径、连心线,结合切线性质等构造直角三角形,将分散的条件集中,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求解.【例2】如图,⊙O l与⊙O2外切于点A,两圆的一条外公切线与⊙O1相切于点B,若AB 与两圆的另一条外公切线平行,则⊙O l 与⊙O2的半径之比为( )A.2:5 B.1:2 C.1:3 D.2:3思路点拨添加辅助线,要探求两半径之间的关系,必须求出∠CO l O2 (或∠DO2O l)的度数,为此需寻求∠CO1B、∠CO1A、∠BO1A的关系.【例3】如图,已知⊙O l与⊙O2相交于A、B两点,P是⊙O l上一点,PB的延长线交⊙O2于点C,PA交⊙O2于点D,CD的延长线交⊙O l于点N.(1)过点A作AE∥CN交⊙O l l于点E,求证:PA=PE;(2)连结PN,若PB=4,BC=2,求PN的长.思路点拨(1)连AB,充分运用与圆相关的角,证明∠PAE=∠PEA;(2)PB·PC=PD·PA,探寻PN、PD、PA对应三角形的联系.【例4】如图,两个同心圆的圆心是O,AB是大圆的直径,大圆的弦与小圆相切于点D,连结OD并延长交大圆于点E,连结BE交AC于点F,已知AC=24,大、小两圆半径差为2.(1)求大圆半径长;(2)求线段BF的长;(3)求证:EC与过B、F、C三点的圆相切.思路点拨(1)设大圆半径为R,则小圆半径为R-2,建立R的方程;(2)证明△EBC∽△ECF;(3)过B、F、C三点的圆的圆心O′,必在BF上,连OˊC,证明∠O′CE=90°.注:本例以同心圆为背景,综合了垂径定理、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切线的判定、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等丰富的知识.作出圆中基本辅助线、运用与圆相关的角是解本例的关键.【例5】 如图,AOB 是半径为1的单位圆的四分之一,半圆O 1的圆心O 1在OA 上,并与弧AB 内切于点A ,半圆O 2的圆心O 2在OB 上,并与弧AB 内切于点B ,半圆O 1与半圆O 2相切,设两半圆的半径之和为x ,面积之和为y . (1)试建立以x 为自变量的函数y 的解析式; (2)求函数y 的最小值.思路点拨 设两圆半径分别为R 、r ,对于(1),)(2122r R y +=π,通过变形把R 2+r 2用“x =R+r ”的代数式表示,作出基本辅助线;对于(2),因x =R+r ,故是在约束条件下求y 的最小值,解题的关键是求出R+r 的取值范围.注:如图,半径分别为r 、R 的⊙O l 、⊙O 2外切于C ,AB ,CM 分别为两圆的公切线,O l O 2与AB 交于P 点,则: (1)AB=2r R ;(2) ∠ACB=∠O l M O 2=90°; (3)PC 2=PA ·PB ; (4)sinP=rR rR +-; (5)设C 到AB 的距离为d ,则dR r 211=+.学力训练1.已知:⊙O l 和⊙O 2交于A 、B 两点,且⊙O l 经过点O 2,若∠AO l B=90°,则∠A O 2B 的度数是 .2.矩形ABCD 中,AB=5,BC=12,如果分别以A 、C 为圆心的两圆相切,点D 在圆C 内,点B 在圆C 外,那么圆A 的半径r 的取值范围 . (2003年上海市中考题)3.如图;⊙O l 、⊙O 2相交于点A 、B ,现给出4个命题:(1)若AC 是⊙O 2的切线且交⊙O l 于点C ,AD 是⊙O l 的切线且交⊙O 2于点D ,则AB 2=BC ·BD ;(2)连结AB 、O l O 2,若O l A=15cm ,O 2A=20cm ,AB=24cm ,则O l O 2=25cm ;(3)若CA 是⊙O l 的直径,DA 是⊙O 2 的一条非直径的弦,且点D 、B 不重合,则C 、B 、D 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4)若过点A 作⊙O l 的切线交⊙O 2于点D ,直线DB 交⊙O l 于点C ,直线CA 交⊙O 2于点E ,连结DE ,则DE 2=DB ·DC ,则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写出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 .4.如图,半圆O 的直径AB=4,与半圆O 内切的动圆O l 与AB 切于点M ,设⊙O l 的半径为y ,AM 的长为x ,则y 与x 的函数关系是 ,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5.如图,施工工地的水平地面上,有三根外径都是1米的水泥管两两相切摞在一起,则其最高点到地面的距离是( )A .2B .221+C .231+D .231+6.如图,已知⊙O l 、⊙O 2相交于A 、B 两点,且点O l 在⊙O 2上,过A 作⊙O l l 的切线AC交B O l 的延长线于点P ,交⊙O 2于点C ,BP 交⊙O l 于点D ,若PD=1,PA=5,则AC 的长为( )A .5B .52C .52+D .537.如图,⊙O l 和⊙O 2外切于A ,PA 是内公切线,BC 是外公切线,B 、C 是切点①PB=AB ;②∠PBA=∠PAB ;③△PAB ∽△O l AB ;④PB ·PC=O l A ·O 2A . 上述结论,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 .1B .2C .3D .48.两圆的半径分别是和r (R>r),圆心距为d ,若关于x 的方程0)(222=-+-d R rx x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A.一定内切B.一定外切C.相交D.内切或外切9.如图,⊙O l和⊙O2内切于点P,过点P的直线交⊙O l于点D,交⊙O2于点E,DA与⊙O2相切,切点为C.(1)求证:PC平分∠APD;(2)求证:PD·PA=PC2+AC·DC;(3)若PE=3,PA=6,求PC的长.10.如图,已知⊙O l和⊙O2外切于A,BC是⊙O l和⊙O2的公切线,切点为B、C,连结BA并延长交⊙O l于D,过D点作CB的平行线交⊙O2于E、F,求证:(1)CD是⊙O l的直径;(2)试判断线段BC、BE、BF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11.如图,已知A是⊙O l、⊙O2的一个交点,点M是O l O2的中点,过点A的直线BC垂直于MA,分别交⊙O l、⊙O2于B、C.(1)求证:AB=AC;(2)若O l A切⊙O2于点A,弦AB、AC的弦心距分别为d l、d2,求证:d l+d2=O1O2;(3)在(2)的条件下,若d l d2=1,设⊙O l、⊙O2的半径分别为R、r,求证:R2+r2= R2r2.12.已知半径分别为1和2的两个圆外切于点P,则点P到两圆外公切线的距离为.13.如图,7根圆形筷子的横截面圆半径为r,则捆扎这7根筷子一周的绳子的长度为.14.如图,⊙O l和⊙O2内切于点P,⊙O2的弦AB经过⊙O l的圆心O l,交⊙O l于C、D,若AC:CD:DB=3:4:2,则⊙O l与⊙O2的直径之比为( )A.2:7 B.2:5 C.2:3 D.1:315.如图,⊙O l与⊙O2相交,P是⊙O l上的一点,过P点作两圆的切线,则切线的条数可能是( )A.1,2 B.1,3 C.1,2,3 D.1,2,3,416.如图,相等两圆交于A、B两点,过B任作一直线交两圆于M、N,过M、N各引所在圆的切线相交于C,则四边形AMCN有下面关系成立( )A.有内切圆无外接圆B有外接圆无内切圆C.既有内切圆,也有外接圆D.以上情况都不对17.已知:如图,⊙O与相交于A,B两点,点P在⊙O上,⊙O的弦AC切⊙P于点A,CP及其延长线交⊙P P于点D,E,过点E作EF⊥CE交CB的延长线于F.(1)求证:BC是⊙P的切线;(2)若CD=2,CB=22,求EF的长;(3)若k=PE:CE,是否存在实数k,使△PBD恰好是等边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是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8.如图,⊙A和⊙B是外离两圆,⊙A的半径长为2,⊙B的半径长为1,AB=4,P为连接两圆圆心的线段AB上的一点,PC切⊙A于点C,PD切⊙B于点D.(1)若PC=PD,求PB的长;(2)试问线段AB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PC2+PD2=4?,如果存在,问这样的P点有几个?并求出PB的值;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3)当点F在线段AB上运动到某处,使PC⊥PD时,就有△APC∽△PBD.请问:除上述情况外,当点P在线段AB上运动到何处(说明PB的长为多少,或PC、PD 具有何种关系)时,这两个三角形仍相似;并判断此时直线CP与OB的位置关系,证明你的结论.19.如图,D、E是△ABC边BC上的两点,F是BA延长线上一点,∠DAE=∠CAF.(1)判断△ABD的外接圆与△AEC的外接圆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若△ABD的外接圆半径是△AEC的外接圆半径的2倍,BC=6,AB=4,求BE的长.20.问题:要将一块直径为2cm的半圆形铁皮加工成一个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一个圆锥的底面.操作:方案一:在图甲中,设计一个使圆锥底面最大,半圆形铁皮得以最充分利用的方案(要求,画示意图) .方案二;在图乙中,设计一个使圆柱两个底面最大,半圆形铁皮得以最充分利用的方案(要求:画示意图);,探究:(1)求方案一中圆锥底面的半径;(2)求方案二中圆锥底面及圆柱底面的半径;(3)设方案二中半圆圆心为O,圆柱两个底面的圆心为O1、O2,圆锥底面的圆心为O3,试判断以O1、O2、O3、O为顶点的四边形是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并加以证明.参考答案。
初中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知识点总结及训练题目-最值
![初中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知识点总结及训练题目-最值](https://img.taocdn.com/s3/m/0f65afa4192e45361066f5cc.png)
初中数学竞赛辅导讲义-求最值在生活实践中,人们经常面对带有“最”字的问题,如在一定的方案中,花费最低、消耗最少、产值最高、获利最大等;解数学题时,我们也常常碰到求某个变量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之类的问题,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最值问题,求最值问题的方法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运用配方法求最值;2.构造一元二次方程,在方程有解的条件下,利用判别式求最值; 3.建立函数模型求最值;4.利用基本不等式或不等分析法求最值.注:数学中最大值、最小值问题,运用到社会实践、生活实际中所体现出来的就是最优化思 想,所谓最优,就是我们所期望的目标量能达到最大或最小.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并无最值,但当自变量取值范围有条件限制的,最值在图象的端点处取得;定义在全体实数上的二次函数最值在抛物线的顶点处取-得.即: 对于c bx ax y ++=2(0≠a )(1)若a>0,则当a bx 2-=时,a b ac y 442-=最小值;(2)若a<0,则当abx 2-=时, a b ac y 442-=最大值.【例题求解】【例1】 设a 、b 为实数,那么b a b ab a 222--++的最小值是 .思路点拨 将原式整理成关于a 的二次多项式从配方法入手;亦可引入参数设t b a b ab a =--++222,将等式整理成关于a 的二次方程0)2()1(22=--+-+t b b a b a ,利用判别式求最小值.【例2】若32211-=+=-z y x ,则222z y x ++可取得的最小值为( ) A .3 B .1459 C .29D .6 思路点拨 设k z y x =-=+=-32211,则222z y x ++可用只含k 的代数式表示,通过配方求最小值.【例3】 设1x 、2x 是方程02324222=-++-m m mx x 的两个实根,当m 为何值时,2221x x +有最小值,并求这个最小值.思路点拨 由韦达定理知2221x x +是关于m 的二次函数,是否是在抛物线的顶点处取得最小值,就要看自变量m 的取值范围,从判别式入手.注:定义在某一区间的条件限制的二次函数最值问题,有下两种情形: (1)当抛物线的顶点在该区间内,顶点的纵坐标就是函数的最值;(2)当抛物线的顶点不在该区间内,二次函数的最值在区间内两端点处取得.【例4】 甲、乙两个蔬菜基地,分别向A 、B 、C 三个农贸市场提供同品种蔬菜,按签订的合同规定向A 提供45吨,向B 提供75吨,向C 提供40吨.甲基地可安排60吨,乙基地可安排100吨.甲、乙与A 、B 、C 的距离千米数如表,设运费为1元/(千米·吨).问如何安排使总运费最低?求出最小的总运费值.思路点拨 设乙基地向A 提供x 吨,向B 提供y 吨,这样总运费就可用含x ,y 的代数式表示;因为1000≤+≤y x 0,450≤≤x ,所以问题转化为在约束条件下求多元函数的最值.【例5】 某单位花50万元买回一台高科技设备,根据对这种型号设备的跟踪调查显示,该设备投入使用后,若将养护和维修的费用均摊到每一天,则有结论:第x 天应付的养护与维修费为[500)1(41+-x ]元.(1)如果将该设备从开始投入使用到报废共付的养护与维修费及购买该设备费用的和均摊到每一天,叫做每天的平均损耗,请你将每天的平均损耗y (元)表示为使用天数x (天)的函数; (2)按照此行业的技术和安全管理要求,当此设备的平均损耗达到最小值时,就应当报废,问该设备投入使用多少天应当报废?思路点拨 在解本题时可能要用到以下数学知识点:对于确定的正常数a 、b 以及在正实数范围内取值的变量x ,一定有b a xb ax b x x a 22=≥+,即当且仅当b x x a =时,bxx a +有最小值ba2.注:不等式也是求最值的有效方法,常用的不等式有:(1)02≥a ; (2)ab b a 222≥+;(3)若0>a ,0>b ,则ab b a 2≥+; (4)若0>a ,0>b ,0>x ,则bab x x a 2≥+. 以上各式等号当且仅当b a = (或bxx a =)时成立.学历训练1.当x 变化时,分式12156322++++x x x x 的最小值为 .2.如图,用12米长的木方,做一个有一条横档的矩形窗子,为使透进的光线最多,选择窗子的长、宽各为 、 米.3.已知实数a 、b 、c 满足0=++c b a ,6222=++c b a ,则a 的最大值为 .4.已知x 、y 、z 为三个非负实数,且满足523=++z y x ,2=-+z y x ,若z y x s -+=2,则s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为( ) A .21 B .85C .1D .365.已知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O ,若S △AOB =4,S △COD =9,则四边形ABCD 的面积S 四边形ABCD 的最小值为( )A .2lB .25C .26D .36 6.正实数x 、y 满足1=xy ,那么44411y x +的最小值为( )A .21 B .85C .1D .45E .27.启明公司生产某种产品,每件产品成本是3元,售价是4元,年销售量为10万件.为了获得更好的效益,公司准备拿出一定的资金做广告.根据经验,每年投入的广告费是x (万元)时,产品的年销售量将是原销售量的y 倍,且107107102++-=x x y ,如果把利润看作是销售总额减去成本费和广告费:(1)试写出年利润S (万元)与广告费x (万元)的函数关系式,并计算广告费是多少万元时,公司获得的年利润最大,最大年利润是多少万元?(2)把(1)中的最大利润留出3万元作广告,其余的资金投资新项目,现有6个项目可供选择,各项目每股投资金额和预计年收益如下表: 项目 A B C D E F 每股(万元) 5 2 6 4 6 8 收益(万元)0.550.40.60.50.9l如果每个项目只能投一股,且要求所有投资项目的,收益总额不得低于1.6万元,问有几种符合要求的投资方式?写出每种投资方式所选的项目.8.某市20位下岗职工在近郊承包50亩土地办农场,这些地可种蔬菜、烟叶或小麦,种这几种农作物每亩地所需职工数和产值预测如下表:作物品种 每亩地所需职工数每亩地预计产值蔬菜 21 1100元 烟叶 31 750元 小麦41 600元请你设计一个种植方案,使每亩地都种上农作物,20位职工都有工作,且使农作物预计总产值最多.9.如图,有长为24m 的篱笆,一面利用墙(墙的最大可用长度a 为l0m),围成中间隔有一道篱笆的长方形花圃,设花圃的宽为xm ,面积为sm 2. (1)求s 与x 的函数关系式;(2)如果要围成面积为45m 2的花圃,AB 的长是多少米?(3)能围成面积比45m 2更大的花圃吗?如果能,请求出最大面积,并说明围法;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10.设1x 、2x 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a ax x 的两个实数根,则)2)(2(1221x x x x --的最大值为 .11.若抛物线1)1(2----=k x k x y 与x 轴的交点为A 、B ,顶点为C ,则△ABC 的面积最小值为12.已知实数a 、b 满足122=++b ab a ,且22b a ab t --=,则t 的最大值为,最小值为 .13.如图,B 船在A 船的西偏北45°处,两船相距102km ,若A 船向西航行,B 船同时向南航行,且B 船的速度为A 船速度2倍,那么A 、B 两船的最近距离为 km .14.销售某种商品,如果单价上涨m %,则售出的数量就将减少150m,为了使该商品的销售金额最大,那么m 的值应该确定为 .15.某租赁公司拥有汽车100辆,当每辆车的月租金为3000元时,可全部租出;当每辆车的月租金每增加50元时,未租出的车将会增加一辆.租出的车每辆每 月需要维护费150元,未租出的车每辆每月需要维护费50元.(1)当每辆车的月租金定为3600元时,能租出 辆车(直接填写答案); (2)设每辆车的月租金为x(x ≥3000)元,用含x 的代数式填空:16.甲、乙两种商品,经营销售这两种商品所能获得的利润依次是p (万元)和q (万元),它们与投入资金x (万元)的关系有经验公式x p 51=,x q 53=. 今有3万元资金投入经营甲、乙两种商品,为获得最大利润,对甲、乙两种商品的资金投入分别应为多少?能获得多大的利润? 链接17.如图,城市A 位于一条铁路线上,而附近的一小镇B 需从A 市购进大量生活、生产用品,未租出的车辆数租出的车辆数所有未租出的车辆每月的维护费租出的车每辆的月收益如果铁路运费是公路运费的一半.问该如何从B 修筑一条公路到铁路边,使从A 到B 的运费最低?18.设1x ,2x ,…n x 是整数,并满足: (1)21≤≤-i x ,n i Λ,2,1=; (2)1921=+++n x x x Λ; (3)9922221=+++n x x x Λ.求33231n x x x +++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参考答案。
2020年八年级数学竞赛辅导讲义
![2020年八年级数学竞赛辅导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1474ef50172ded630a1cb66a.png)
2020年八年级数学竞赛辅导讲义第一讲:因式分解(一) (2)第二讲:因式分解(二) (7)第三讲实数的若干性质和应用 (12)第四讲分式的化简与求值 (16)第五讲恒等式的证明 (21)第六讲代数式的求值 (26)第七讲根式及其运算 (30)第八讲非负数 (38)第九讲一元二次方程 (44)第十讲三角形的全等及其应用 (50)第十一讲勾股定理与应用 (56)第十二讲平行四边形 (61)第十三讲梯形 (66)第十四讲中位线及其应用 (72)第十五讲相似三角形(一) (76)第十六讲相似三角形(二) (81)第十七讲* 集合与简易逻辑 (87)第十八讲归纳与发现 (96)第十九讲特殊化与一般化 (102)第二十讲类比与联想 (109)第二十一讲分类与讨论 (115)第二十二讲面积问题与面积方法 (121)第二十三讲几何不等式 (127)第二十四讲* 整数的整除性 (134)第二十五讲* 同余式 (139)第二十六讲含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整数根问题 (144)第二十七讲列方程解应用问题中的量 (150)第二十八讲怎样把实际问题化成数学问题 (156)第二十九讲生活中的数学(三) ——镜子中的世界 (161)第三十讲生活中的数学(四)──买鱼的学问 (199)第一讲:因式分解(一)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是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基本形式之一,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初等数学之中,是我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因式分解方法灵活,技巧性强,学习这些方法与技巧,不仅是掌握因式分解内容所必需的,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初中数学教材中主要介绍了提取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和十字相乘法.本讲及下一讲在中学数学教材基础上,对因式分解的方法、技巧和应用作进一步的介绍.1.运用公式法在整式的乘、除中,我们学过若干个乘法公式,现将其反向使用,即为因式分解中常用的公式,例如:(1)a2-b2=(a+b)(a-b);(2)a2±2ab+b2=(a±b)2;(3)a3+b3=(a+b)(a2-ab+b2);(4)a3-b3=(a-b)(a2+ab+b2).下面再补充几个常用的公式:(5)a2+b2+c2+2ab+2bc+2ca=(a+b+c)2;(6)a3+b3+c3-3abc=(a+b+c)(a2+b2+c2-ab-bc-ca);(7)a n-b n=(a-b)(a n-1+a n-2b+a n-3b2+…+ab n-2+b n-1)其中n为正整数;(8)a n-b n=(a+b)(a n-1-a n-2b+a n-3b2-…+ab n-2-b n-1),其中n为偶数;(9)a n+b n=(a+b)(a n-1-a n-2b+a n-3b2-…-ab n-2+b n-1),其中n为奇数.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时,要根据多项式的特点,根据字母、系数、指数、符号等正确恰当地选择公式.例1 分解因式:(1)-2x5n-1y n+4x3n-1y n+2-2x n-1y n+4;(2)x3-8y3-z3-6xyz;(3)a2+b2+c2-2bc+2ca-2ab;(4)a7-a5b2+a2b5-b7.解 (1)原式=-2x n-1y n(x4n-2x2ny2+y4)=-2x n-1y n[(x2n)2-2x2ny2+(y2)2]=-2x n-1y n(x2n-y2)2=-2x n-1y n(x n-y)2(x n+y)2.(2)原式=x3+(-2y)3+(-z)3-3x(-2y)(-Z)=(x-2y-z)(x2+4y2+z2+2xy+xz-2yz).(3)原式=(a2-2ab+b2)+(-2bc+2ca)+c2=(a-b)2+2c(a-b)+c2=(a-b+c)2.本小题可以稍加变形,直接使用公式(5),解法如下:原式=a2+(-b)2+c2+2(-b)c+2ca+2a(-b)=(a-b+c)2(4)原式=(a7-a5b2)+(a2b5-b7)=a5(a2-b2)+b5(a2-b2)=(a2-b2)(a5+b5)=(a+b)(a-b)(a+b)(a4-a3b+a2b2-ab3+b4)=(a+b)2(a-b)(a4-a3b+a2b2-ab3+b4)例2 分解因式:a3+b3+c3-3abc.本题实际上就是用因式分解的方法证明前面给出的公式(6).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公式(a+b)3=a3+3a2b+3ab2+b3的正确性,现将此公式变形为a3+b3=(a+b)3-3ab(a+b).这个式也是一个常用的公式,本题就借助于它来推导.解原式=(a+b)3-3ab(a+b)+c3-3abc=[(a+b)3+c3]-3ab(a+b+c)=(a+b+c)[(a+b)2-c(a+b)+c2]-3ab(a+b+c)=(a+b+c)(a2+b2+c2-ab-bc-ca).说明公式(6)是一个应用极广的公式,用它可以推出很多有用的结论,例如:我们将公式(6)变形为a3+b3+c3-3abc显然,当a+b+c=0时,则a3+b3+c3=3abc;当a+b+c>0时,则a3+b3+c3-3abc≥0,即a3+b3+c3≥3abc,而且,当且仅当a=b=c时,等号成立.如果令x=a3≥0,y=b3≥0,z=c3≥0,则有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是x=y=z.这也是一个常用的结论.例3 分解因式:x15+x14+x13+…+x2+x+1.分析这个多项式的特点是:有16项,从最高次项x15开始,x的次数顺次递减至0,由此想到应用公式a n-b n来分解.解因为x16-1=(x-1)(x15+x14+x13+…x2+x+1),所以说明在本题的分解过程中,用到先乘以(x-1),再除以(x-1)的技巧,这一技巧在等式变形中很常用.2.拆项、添项法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逆运算.在多项式乘法运算时,整理、化简常将几个同类项合并为一项,或将两个仅符号相反的同类项相互抵消为零.在对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时,需要恢复那些被合并或相互抵消的项,即把多项式中的某一项拆成两项或多项,或者在多项式中添上两个仅符合相反的项,前者称为拆项,后者称为添项.拆项、添项的目的是使多项式能用分组分解法进行因式分解.例4 分解因式:x3-9x+8.分析本题解法很多,这里只介绍运用拆项、添项法分解的几种解法,注意一下拆项、添项的目的与技巧.解法1 将常数项8拆成-1+9.原式=x3-9x-1+9=(x3-1)-9x+9=(x-1)(x2+x+1)-9(x-1)=(x-1)(x2+x-8).解法2 将一次项-9x拆成-x-8x.原式=x3-x-8x+8=(x3-x)+(-8x+8)=x(x+1)(x-1)-8(x-1)=(x-1)(x2+x-8).解法3 将三次项x3拆成9x3-8x3.原式=9x3-8x3-9x+8=(9x3-9x)+(-8x3+8)=9x(x+1)(x-1)-8(x-1)(x2+x+1)=(x-1)(x2+x-8).解法4 添加两项-x2+x2.原式=x3-9x+8=x3-x2+x2-9x+8=x2(x-1)+(x-8)(x-1)=(x-1)(x2+x-8).说明由此题可以看出,用拆项、添项的方法分解因式时,要拆哪些项,添什么项并无一定之规,主要的是要依靠对题目特点的观察,灵活变换,因此拆项、添项法是因式分解诸方法中技巧性最强的一种.例5 分解因式:(1)x9+x6+x3-3;(2)(m2-1)(n2-1)+4mn;(3)(x+1)4+(x2-1)2+(x-1)4;(4)a3b-ab3+a2+b2+1.解 (1)将-3拆成-1-1-1.原式=x9+x6+x3-1-1-1=(x9-1)+(x6-1)+(x3-1)=(x3-1)(x6+x3+1)+(x3-1)(x3+1)+(x3-1)=(x3-1)(x6+2x3+3)=(x-1)(x2+x+1)(x6+2x3+3).(2)将4mn拆成2mn+2mn.原式=(m2-1)(n2-1)+2mn+2mn=m2n2-m2-n2+1+2mn+2mn=(m2n2+2mn+1)-(m2-2mn+n2)=(mn+1)2-(m-n)2=(mn+m-n+1)(mn-m+n+1).(3)将(x2-1)2拆成2(x2-1)2-(x2-1)2.原式=(x+1)4+2(x2-1)2-(x2-1)2+(x-1)4=[(x+1)4+2(x+1)2(x-1)2+(x-1)4]-(x2-1)2=[(x+1)2+(x-1)2]2-(x2-1)2=(2x2+2)2-(x2-1)2=(3x2+1)(x2+3).(4)添加两项+ab-ab.原式=a3b-ab3+a2+b2+1+ab-ab=(a3b-ab3)+(a2-ab)+(ab+b2+1)=ab(a+b)(a-b)+a(a-b)+(ab+b2+1)=a(a-b)[b(a+b)+1]+(ab+b2+1)=[a(a-b)+1](ab+b2+1)=(a2-ab+1)(b2+ab+1).说明 (4)是一道较难的题目,由于分解后的因式结构较复杂,所以不易想到添加+ab-ab,而且添加项后分成的三项组又无公因式,而是先将前两组分解,再与第三组结合,找到公因式.这道题目使我们体会到拆项、添项法的极强技巧所在,同学们需多做练习,积累经验.。
八年级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超级讲义(共91页)
![八年级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超级讲义(共91页)](https://img.taocdn.com/s3/m/ef208ac75022aaea998f0fae.png)
八年级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超级讲义史瑞东吕梁高级实验中学目录本内容适合八年级学生竞赛拔高使用。
注重中考与竞赛的有机结合,重点落实在中考中难以上题、奥赛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和提高。
本内容难度适中,讲练结合,由浅入深,讲解与练习同步,重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与解题能力。
另外在本次培训中,内容的编排大多大于120分钟的容量,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和层次,由任课教师适当的调整顺序和选择内容(如专题复习可以提前上)。
注:有(*) 标注的为选做内容。
第一讲如何做几何证明题第二讲平行四边形(一)第三讲平行四边形(二)第四讲梯形第五讲中位线及其应用第六讲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七讲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第八讲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第九讲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十讲专题复习一:因式分解、二次根式、分式第十一讲专题复习二:代数式的恒等变形第十二讲专题复习三:相似三角形第一讲:如何做几何证明题【知识梳理】1、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
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
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3)两头凑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
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初二数学竞赛辅导讲义
![初二数学竞赛辅导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23fc995b58fafab068dc0212.png)
第五届数学竞赛决赛试题及答案一、计算下面各题,并写出简要的运算过程(共分,每小题分)二、填空题(共分,每小题分).在下面的“□”中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一个等腰梯形有三条边的长分别是厘米、厘米、厘米,并且它的下底是最长的一条边。
那么,这个等腰梯形的周长是厘米。
.一排长椅共有个座位,其中一些座位已经有人就座了。
这时,又来了一个人要坐在这排长椅上,有趣的是,他无论坐在哪个座位上都与已经就座的某个人相邻。
原来至少有人已经就座。
.用某自然数去除,得到商是,余数是。
,。
.“重阳节”那天,延龄茶社来了位老人品茶。
他们的年龄恰好是个连续自然数,两年以后,这位老人的年龄之和正好是。
其中年龄最大的老人今年岁。
.学校买来历史、文艺、科普三种图书若干本,每个学生从中任意借两本。
那么,至少个学生中一定有两人所借的图书属于同一种。
.五名选手在一次数学竞赛中共得分,每人得分互不相等,并且其中得分最高的选手得分。
那么得分最少的选手至少得分,至多得分。
(每位选手的得分都是整数).要把米长的优质铜管锯成长毫米和长毫米两种规格的小铜管,每锯一次都要损耗毫米铜管。
那么,只有当锯得的毫米的铜管为段、毫米的铜管为段时,所损耗的铜管才能最少。
三、解答下面的应用题(要写出列式解答过程。
列式时,可以分步列式,可以列综合算式,也可以列方程)(共分,每小题分).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修筑一段长米的公路,乙工程队每天比甲工程队多修米。
现由甲工程队先修天。
余下的路段由甲、乙两队合修,正好花天时间修完。
问:甲、乙两个工程队每天各修路多少米?.一个人从县城骑车去乡办厂。
他从县城骑车出发,用分钟时间行完了一半路程,这时,他加快了速度,每分钟比原来多行米。
又骑了分钟后,他从路旁的里程标志牌上知道,必须再骑千米才能赶到乡办厂,求县城到乡办厂之间的总路程。
.一个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并且都等于长的一半(如图)。
初中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知识点总结及训练题目-解直角三角形
![初中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知识点总结及训练题目-解直角三角形](https://img.taocdn.com/s3/m/9555fda10722192e4536f6cc.png)
初中数学竞赛辅导讲义---解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知元素(至少有一条是边)求得其余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有以下两方面的应用:1.为线段、角的计算提供新的途径.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是三角函数的概念,三角函数使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得以转化,突破纯粹几何关系的局限.2.解实际问题.测量、航行、工程技术等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许多问题可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获解,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有关名词的意义的基础上,准确把实际问题抽象为几何图形,进而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例题求解】【例1】如图,已知电线杆AB直立于地面上,它的影子恰好照在土坡的坡面CD和地面BC上,如果CD与地面成45°,∠A=60°,CD=4m,BC=(24-)m,则电线杆AB62的长为.思路点拨延长AD交BC于E,作DF⊥BC于F,为解直角三角形创造条件.【例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24-,BC-1,CD=3,∠B=135°,∠C=90°,则∠D等于( )A.60°B.67.5°C.75°D.无法确定思路点拨通过对内分割或向外补形,构造直角三角形.注:因直角三角形元素之间有很多关系,故用已知元素与未知元素的途径常不惟一,选择怎样的途径最有效、最合理呢?请记住:有斜用弦,无斜用切,宁乘勿除.在没有直角的条件下,常通过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在解由多个直角三角形组合而成的问题时,往往先解已具备条件的直角三角形,使得求解的直角三角形最终可解.【例3】如图,在△ABC中,∠=90°,∠BAC=30°,BC=l,D为BC边上一点,tan∠ADC 是方程2)1(5)1(322=+-+x x x x 的一个较大的根?求CD 的长. 思路点拨 解方程求出 tan ∠ADC 的值,解Rt △ABC 求出AC 值,为解Rt △ADC 创造条件.【例4】 如图,自卸车车厢的一个侧面是矩形ABCD ,AB=3米,BC=0.5米 ,车厢底部距离地面1.2米,卸货时,车厢倾斜的角度θ=60°.问此时车厢的最高点A 距离地面多少米?(精确到1米)思路点拨 作辅助线将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怎样作辅助线构造基本图形,展开空间想象,就能得到不同的解题寻路【例5】 如图,甲楼楼高16米,乙楼坐落在甲楼的正北面,已知当地冬至中午12时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此时,求:(1)如果两楼相距20米,那么甲楼的影子落在乙楼上有多高?(2)如果甲楼的影子刚好不落在乙楼上,那么两楼的距离应当是多少米?思路点拨 (1)设甲楼最高处A 点的影子落在乙楼的C 处,则图中CD 的长度就是甲楼的影子在乙楼上的高;(2)设点A 的影子落在地面上某一点C ,求BC 即可.注: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后,不能只满足求出问题的答案,同时还应对解题过程进行多方面分析和考察,思考一下有没有多种解题途径,每种途径各有什么优点与缺陷,哪一条途径更合理、更简捷,从中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迪等. 若能养成这种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则可逐步培养和提高我们分析探索能力.学历训练1.如图,在△ABC 中,∠A=30°,tanB=31,BC=10,则AB 的长为 .2.如图,在矩形ABCD 中.E 、F 、G 、H 分别为AB 、BC 、CD 、DA 的中点,若tan ∠AEH =34,四边形EFGH 的周长为40cm ,则矩形ABCD 的面积为 .3.如图,旗杆AB ,在C 处测得旗杆顶A 的仰角为30°,向旗杆前北进10m ,达到D ,在D 处测得A 的仰角为45°,则旗杆的高为 .4.上午9时,一条船从A 处出发,以每小时40海里的速度向正东方向航行,9时30分到达B 处,从A 、B 两处分别测得小岛M 在北偏东45°和北偏东15°方向,那么B 处船与小岛M 的距离为( )A .20海里B .20海里C .315海里D .3205.已知a 、b 、c 分别为△ABC 中∠A 、∠B 、∠C 的对边,若关于x 的方程02)(2=-+-+b c ax x c b 有两个相等的实根,且sinB ·cosA —cosB ·sinA =0,则△ABC 的形状为( )A .直角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等边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6.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 =135°,∠B=∠D=90°,BC=32,AD=2,则四边形ABCD 的面积是( )A .24B .34C . 4D .67.如图,在△ABC 中,∠ACB=90°,CD ⊥AB 于D ,CD=1,已知AD 、BD 的长是关于x 的方程02=++q px x 的两根,且tanA —tanB=2,求p 、q 的值.8.如图,某电信部门计划修建一条连结B 、C 两地的电缆,测量人员在山脚A 点测得B 、C 两地的仰角分别为30°、45°,在B 地测得C 地的仰角为60°.已知C 地比A 地高200米,则电缆BC 至少长多少米?(精确到0.1米)9.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C=90°,∠CBD =30,则DC AD = .10.如图,正方形ABCD 中,N 是DC 的中点.M 是AD 上异于D 的点,且∠NMB=∠MBC ,则tan ∠ABM = .11.在△ABC 中,AB=26-,BC=2,△ABC 的面积为l ,若∠B 是锐角,则∠C 的度数是 .1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 a 、b 、c ,且c a =,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22=+-c bx x 的两根之差为2,则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 )A . 15°B .30°C .45°D .60°13.如图,△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若AD=31AC ,CE=31BC ,则∠1和∠2的大小关系是( )A .∠1>∠2B .∠1<∠2C .∠1=∠2D .无法确定14.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F 是CD 上一点,AE ⊥AF ,点E 在CB 的延长线上,EF 交AB 于点G .(1)求证:DF ×FC =BG ×EC ;(2)当tan ∠DAF=31时,△AEF 的面积为10,问当tan ∠DAF=32时,△AEF 的面积是多少?15.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一边边长为16,这条边上的中线和高线长度分别为10和9,求三角形中此边所对的角的正切值.16.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以台风中心为圆心在周围数十千米范围内形成气旋风暴,有极强的破坏力.据气象观测,距沿海某城市A的正南方向220千米B处有一台风中心,其中心最大风力为12级,每远离台风中心20千米,风力就会减弱一级,该台风中心现正在以15千米/时的速度沿北偏东30°方向往C处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若城市所受风力达到或超过四级,则称为受台风影响.(1)该城市是否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2)若会受到台风影响,那么台风影响该城市的持续时间有多长?(3)该城市受到台风影响的最大风力为几级?17.如图,山上有一座铁塔,山脚下有一矩形建筑物ABCD,且建筑物周围没有开阔平整地带.该建筑物顶端宽度AD和高度DC都可直接测得,从A、D、C三点可看到塔顶端H.可供使用的测量工具有皮尺、测角器.(1)请你根据现有条件,充分利用矩形建筑物,设计一个测量塔顶端到地面高度HG的方案.具体要求如下:①测量数据尽可能少;②在所给图形上,画出你设计的测量平面图,并将应测数据标记在图形上(如果测A、D间距离,用m表示;如果测D、C间距离,用n表示;如果测角,用α、β、γ等表示.测角器高度不计).(2)根据你测量的数据,计算塔顶端到地面的高度HG(用字母表示).参考答案。
初二竞赛班数学辅导讲义
![初二竞赛班数学辅导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d7f8792f76c66137ee06192e.png)
初二竞赛班讲义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一、直角坐标系与点的坐标1.有公共原点,并且互相垂直的两条数轴构成直角坐标系.如图:x 轴也叫横轴,y 轴也叫纵轴.2.如图,P 点垂直对着x 轴上的数a 叫做P 点的横坐标,P 点垂直对着y 轴上的数b 叫做P 点的纵坐标,P 点的坐标记为:(a,b).注意:横坐标必须写在前面.3.x 轴上的点,_____坐标都是0;y 轴上的点,_____坐标都是0.练习11.如图,A 、B 、C 、D 四点的坐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点在笫____象限,B 点在笫____象限;A 点和_____点关于原点对称.2.在图中描出下列各点:E(3,2)、F(3,-2)、G(-3,-2)、H(-3,2)、M(2,0)、N(0,-3);E 点和H 点关于____轴对称.3.已知点P(a,b).①若a>0且b<0,则点P 在笫____象限;②若a<0且b>0,则点P 在第_____象限.③若a=0,则点P 在_____轴上.二、函数1.例子: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那么路程s(千米)与时间t(小时)的关系为s=60t,s 随着t 的变化而变化,我们把t 叫做自变量,s 叫做t 的函数.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2.已知ΔABC 的两边为4cm 和5cm,那么它的周长y(cm)与笫三边x(c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y=______________,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____<x<____.3.甲、乙两地的路程是100千米,汽车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设x 小时后余下的路程为y 千米,则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____________,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4.下列函数:y=-3x+2,y=226x -,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y=kx+b(k 和b 是常数,且k ≠0)这样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当b=0时,y=kx 又叫做正比例函数.例1 已知y 是x 的一次函数,并且x=2时,y=1;x=-1,时y=5,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练习2 1.当m=____时,函数y=3x+m-2是正比例函数.2.当m=______时,函数y=(m+1)x 丨m 丨+7是一次函数.3.已知y+2与x-1成正比例,且x=2时y=-5,求x=5时y的值.例2用描点法画一次函数y=x+2和y=-3x的图象.性质1 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经过点(0,b)的一条_____线.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_____点的一条直线.练习3 在右图中,用两点法(描两个点)画一次函数y=-2x+3和y=-2x-2的图象.性质2 在一次函数y=kx+b中:①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______.(直线从左向右______).②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_______.(直线从左向右_________).的练习31.函数y=-3x+6的图象是经过点A(0,____)和B(_____,0)的一条直线,y随x的增大而________.2.已知函数y=(a-3)x+7的值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3.已知直线y=kx+14经过点p(5,4),则k的值为______,y随x的增大而________.[提示:点在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满足函数解析式]4.若直线y=kx+b经过一、三、四象限,则k_____0,b_____.[提示:当b>0时,直线与y轴的交点在原点上方;当b<0时,直线与y轴的交点在原点下方] 例3 如图,直线y=x+2与x轴交于C点,与直线y=2x相交于A点,求ΔAOC的面积例4在直角坐标系中,A、B两点的坐标分别是(-2,1)和(1,5),点P在x轴上,且点P到A、B两点的距离之和最小,求点P的坐标.练习4 1.求直线y=2x+6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2.已知两点A(1,2)、B(-1,4).问直线AB是否经过点C(3,-1)?为什么?3.求直线y=3x+5与y=2x的交点坐标,并求这个交点到原点的距离.4.甲、乙两地相距24千米,若每小时走4千米.①求剩余路程y(千米)与行走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②求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③画出函数的图象.四、定义 函数y = k x(常数k ≠____)叫做反比例函数.(即 y = kx -1 是反比例函数) 例5 已知122)2(-++=m m x m m y ,当m 为何值时:(1)y 是x 的正比例函数? (2)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例6 已知y=y 1-y 2,y 1与x 成反比例,y 2与(x-2)成正比例,并且当x=1时,y=4;当x=-1时,y=4. 求x=2时y 的值.练习51.已知y=(n-1)x m是反比例函数,则n ≠______,且m=______;2.已知y 与x 成反比例,并且x=4时,y=3,则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____.3.已知反比例函数y=k x的图象经过点(-2,3),则k=______. 4.若函数y=6x的图象经过点P(a,b),则ab=___. 5.已知反比例函数y=k x的图象经过点(-2,6)和(4,m),则k=______,m=______. 6.若y=y 1+y 2,y 1与x 成正比例,y 2与x 成反比例,并且当x=1时,y=4;当x=2时,y=5.求x=4时y 的值.7.先填写下表,再用描点法画函数y=(x ≠0)的图象.五、性质: 反比例函数y=k x的图象叫做双曲线. ①当k>0时,双曲线在一、三象限内,从左向右下降,y 随x 的增大而______.(如图1)(注意:x>0时,图象在y 轴右侧的笫一象限内; x<0时,图象在___________笫______象限内) ②当k<0时,双曲线在二、四象限内,从左向右_____, y 随x 的增大而______.(如图2) 例7 己知关于x 的方程x 2-4x+2t=0有两个实数根两个根的倒数之和为s.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t 的取值范围.例8 已知反比例函数y=m x与一次函数y=kx+b 的图象的一个交点为A(-2,-1),并且在x=3时,这两个函数的值相等,求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例9.如图,点A 是双曲线y=12x上任意一点,延长AO 交双曲线另一支于B,求Rt ΔACB 的面积.例10. A 市有化肥200吨,B 市有化肥300吨.现要把化肥运往C 、D 两农村.已知从A 市运往C 、D 两地的运费分别为20元/吨与25元/吨,从B市运往C、D两地的运费分别为15元/吨和23元/吨.现已知C地需要220吨,D 地需要280吨.设总的运费为y(元),从A市运往C地x(吨).(1)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怎样调运,总运费最少?练习61.当x>0时,函数y=-6x的图象在笫_____象限,y随x的增大而______.2.若反比例函数y=3mx-中,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它的图象在笫_________象限.4.如果反比例函数y=mx2m+3m-6的图象在二、四象限内,那么m的值为_____.5.若反比例函数y=1bx+的图象在一、三象限内,则b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6.如图,点A是双曲线y=12x上任意一点,AB⊥x轴于B,则RtΔABO的面积为________.7.若点P(y1,y2)在双曲线y=kx上,且y1和y2是方程y2-4y-2=0的两点,则k=____.8.若点A(-2,y1)、B(-1,y2)在反比例函数y=3x的图象上,则y1与y2的大小关系是______.9.如图,RtΔAOB的顶点A是直线y=x+m与双曲线y=mx在笫一象限的交点,且SΔAOB=3.(1)求m的值.(2)求ΔACB的面积.10.某厂现有甲种原料360千克,乙种原料290千克,计划利用这两种原料生产A、B两种产品,共50件.已知生产一件A种产品,需用甲种原料9千克,乙种原料3千克,可获利润700元;生产一件B种产品,需用甲种原料4千克,乙种原料10千克,可获利润1200元.(1)按要求安排A、B两种产品的生产件数,有哪几种方案?请你给设计出来.(2)设生产A、B两种产品获总利润为y(元),其中生产A种产品x件,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利用函数的性质说明:(1)中哪种生产方案获总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元?。
八年级(下)数学竞赛班辅导讲义.docx
![八年级(下)数学竞赛班辅导讲义.docx](https://img.taocdn.com/s3/m/d6ba0b9d482fb4daa48d4b9b.png)
八年级(下)数学竞赛班辅导资料(1)原班级:姓名: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一】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 ____________;(2)等腰三角形具有“三合一”的性;“三”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称性:等腰三角形是 ______ 称形 .A 【二】例精例 1(1)等腰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之比1:2 ,个等腰三角形底角的度数_______________;45 或 72( 2)等腰△ ABC的三 a、 b、 c 均整数,且足 a bc b ca 24 ,的三角形共有 ___________个 . 3个例 2如,若AB=AC,BG=BH,AK=KG,∠ BAC的度数 ________________.BCHK36G例 3(2012?淮安)理解如 1,△ ABC中,沿∠ BAC的平分AB1折叠,剪掉重复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1A1C的平分A1B2折叠,剪掉重复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 n A n C 的平分A n B n+1折叠,点B n与点 C 重合,无折叠多少次,只要最后一次恰好重合,∠BAC是△ ABC的好角.小展示了确定∠BAC是△ ABC的好角的两种情形.情形一:如2,沿等腰三角形ABC角∠ BAC的平分 AB1折叠,点 B 与点 C 重合;情形二:如3,沿∠ BAC的平分AB1折叠,剪掉重复部分;将余下部分沿∠ B1A1C的平分A1B2折叠,此点B1与点 C重合.探究(1)△ ABC中,∠ B=2∠ C,两次折叠,∠BAC是不是△ ABC的好角? ________(填“是”或“不是”).(2)小三次折叠了∠ BAC是△ ABC的好角,探究∠ B 与∠ C(不妨∠ B>∠ C)之的等量关系.根据以上内容猜想:若 n 次折叠∠ BAC是△ ABC的好角,∠ B 与∠ C(不妨∠ B>∠ C)之的等量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找到一个三角形,三个角分 15°、 60°、 105°, 60°和 105°的两个角都是此三角形的好角.你完成,如果一个三角形的最小角是 4°,求出三角形另外两个角的度数,使三角形的三个角均是此三角形的好角.分析:( 1)在小丽展示的情形二中,如图3,根据根据三角形的外角定理、折叠的性质推知∠B=2∠ C;( 2)根据折叠的性质、根据三角形的外角定理知∠A1A2B2=∠ C+∠ A2B2C=2∠C;根据四边形的外角定理知∠BAC+2∠ B- 2C=180°①,根据三角形 ABC的内角和定理知∠BAC+∠ B+∠C=180°②,由①②可以求得∠B=3∠C;利用数学归纳法,根据小丽展示的三种情形得出结论:∠B=n∠ C;(3)利用( 2)的结论知∠ B=n∠ C,∠ BAC是△ ABC的好角,∠ C=n∠ A,∠ ABC是△ ABC的好角,∠ A=n∠ B,∠ BCA是△ ABC的好角;然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求得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可以是4、 172; 8、 168; 16、160; 44、 132;88°、 88°.解答:解:(1)△ ABC中,∠ B=2∠ C,经过两次折叠,∠BAC是△ ABC的好角;理由如下:小丽展示的情形二中,如图3,∵沿∠ BAC的平分线AB1折叠,∴∠ B=∠ AA1B1;又∵将余下部分沿∠B1A1C 的平分线 A1B2折叠,此时点B1与点 C 重合,∴∠ A1B1C=∠ C;∵∠ AA1B1=∠ C+∠ A1B1C(外角定理),∴∠ B=2∠ C,∠ BAC是△ ABC的好角.故答案是:是;( 2)∠ B=3∠ C;如图所示,在△ ABC中,沿∠ BAC的平分线AB1折叠,剪掉重复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1A1C的平分线 A1B2折叠,剪掉重复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2A2C 的平分线 A2B3折叠,点 B2与点 C 重合,则∠ BAC是△ ABC的好角.证明如下:∵根据折叠的性质知,∠B=∠AA1B1,∠ C=∠ A2B2C,∠ A1B1C=∠A1A2B2,∴根据三角形的外角定理知,∠A1A2B2=∠ C+∠A2B2C=2∠ C;∵根据四边形的外角定理知,∠BAC+∠ B+∠ AA1B1- ∠A1 B1C=∠ BAC+2∠ B-2 ∠C=180°,根据三角形 ABC的内角和定理知,∠ BAC+∠ B+∠C=180°,∴∠ B=3∠ C;由小丽展示的情形一知,当∠B=∠ C 时,∠ BAC是△ ABC的好角;由小丽展示的情形二知,当∠B=2∠ C 时,∠ BAC是△ ABC的好角;由小丽展示的情形三知,当∠B=3∠ C 时,∠ BAC是△ ABC的好角;故若经过 n 次折叠∠ BAC是△ ABC的好角,则∠ B 与∠ C(不妨设∠ B>∠ C)之间的等量关系为∠B=n∠ C;( 3)由( 2)知设∠ A=4°,∵∠ C 是好角,∴∠ B=4n°;∵∠ A 是好角,∴∠ C=m∠B=4mn°,其中m、 n 为正整数得4+4n+4mn=180∴如果一个三角形的最小角是4°,三角形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4、172;8、168;16、160;44、132;88°、88°.点评: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解答此题时,充分利用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定理以及折叠的性质.难度较大.【三】练一练1.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角36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的度数___________.63 或272.如, AA、 BB 分是EAB、 DBC 的平分,若 AA BB AB,BAC 的度数_____.EA C B'B DA 'E, 且 AE=1BD.求:3.如,在△ ABC中,AC=BC,ACB 90,D 是 AC上一点,AE BD 交的延于BD是ABC的角平分 .2AED4. 某数学趣小开展了一次活,程如下:C B ∠ BAC=θ(0 °<θ< 90° ) .把小棒依次放在两射之,并使小棒两端分落在射AB, AC上.活一:如甲所示,从点A1开始,依次向右放小棒,使小棒与小棒在端点互相垂直,A1A2第 1 根小棒.数学思考:(1)小棒能无限下去?答:______. ( 填“能”或“不能” )(2)11223AA=A A =A A =1.① θ =______度;②若小棒A2n-1 A2n的度a n(n 正整数,如 A1A2=a1,A3A4=a2,⋯)求出此a2,a3的,并直接写出a n( 用含 n 的式子表示 ) .活二:如乙所示,从点A1开始,用等的小棒依次向右放,其中A1A2第 1 根小棒,且A1A2=AA1.数学思考:(3)若已放了 3 根小棒,θ1=______,θ2=______,θ3=______; ( 用含θ的式子表示 )(4)若只能放 4 根小棒,求θ的范.解:( 1)∵根据已知条件∠BAC=θ( 0°<θ< 90°)小棒两端能分落在两射上,(2)①∵ A1A2 =A2A3, A1A2⊥ A2A3,∴∠ A2A1A3=45°,∴∠ AA2A1+∠θ=45°,∵∠ AA2A1=∠ θ,∴∠ θ=22.5 °;②∵ AA=A A=AA=1,AA⊥AA∴AA=, AA=1+,112231223133又∵ A A ⊥A A ,A A ∥AA ,同理; A A ∥A A ,∴∠ A=∠AAA =∠AAA =∠AAA ,∴ AA=A A ,AA=A A 23341234345621436533455623433335235352356522+1)2∴ a =A A =AA=1+, a =AA+AA =a +A A ,∵ A A = a ,∴ a =A A =AA=a + a =(∴ a n=(+1) n-1;(3)∵ A1A2=AA1,∴∠ A1AA2=∠ AA2A1=θ,∴∠ A2A1A3=θ1=θ+θ,∴θ1=2θ同理可得:θ2 =3θ,θ3=4θ;(4)如图:∵A4A3=A4A5,∴∠ A4A3A5=∠ A4A5A3=4θ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当∠ A5A4B 是钝角或直角时,不能继续摆放小棒了,∴当∠ A4A3A5是锐角,∠ A5A4B=5θ是钝角或直角时,只能摆放 4 根小棒,∴ 5θ ≥ 90°, 4θ<90°,即,∴18°≤ θ< 22.5 °.( 1)能;(2)①∠θ =22.5 °;② a =(n-1;( 3) 2θ;3θ; 4θ;+1)n(4) 18°≤ θ< 22.5 °.本题主要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在解题时要注意根据题意找出规律并与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结合八年级(下)数学竞赛班辅导资料(2)原班级:姓名: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一、例题讲解:如图,已知内角度数的三个三角形,请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直线,把△ABC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C C90°84°24°A 24°A B B36°C104°72°52°BBA C二、练一练1.如图,点 O 是等边△ ABC 内一点.将△ BOC 绕点 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 ADC ,连接 OD .已知∠ AOB=110 °.(1)求证:△ COD 是等边三角形;(2)当α=150°时,试判断△ AOD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探究:当α为多少度时,△ AOD 是等腰三角形.解:( 1)证明:∵ CO=CD ,∠ OCD=60 °,∴△ COD 是等边三角形;(3 分)(2)解:当α=150°,即∠ BOC=150 °时,△ AOD 是直角三角形.( 5 分)∵△ BOC≌△ ADC ,∴∠ ADC= ∠BOC=150 °,又∵△ COD 是等边三角形,∴∠ODC=60 °,∴∠ ADO=90 °,即△ AOD 是直角三角形;( 7 分)(3)解:①要使 AO=AD ,需∠ AOD= ∠ ADO .∵∠ AOD=360 °﹣∠ AOB ﹣∠ COD ﹣α=360 °﹣ 110°﹣ 60°﹣α=190°﹣α,∠ ADO= α﹣ 60°,∴190°﹣α=α﹣ 60°,∴ α=125°;②要使 OA=OD ,需∠ OAD= ∠ ADO .∵∠ AOD=190 °﹣α,∠ ADO= α﹣ 60°,∴∠ OAD=180 °﹣(∠ AOD+ ∠ADO )=50 °,∴α﹣ 60°=50 °,∴ α=110°;③要使 OD=AD ,需∠ OAD= ∠ AOD .∵190°﹣α=50 °,∴α=140 °.综上所述:当α的度数为125°,或 110°,或 140°时,△ AOD 是等腰三角形.(12 分)点评:本题以“空间与图形”中的核心知识(如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证明、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多边形内角和等)为载体,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试题中几何演绎推理的难度适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如运动变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方程思想等),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推理、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 2014?宁波)课本的作业题中有这样一道题:把一张顶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纸片剪两刀,分成 3 张小纸片,使每张小纸片都是等腰三角形,你能办到吗?请画示意图说明剪法.我们有多少种剪法,图 1 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定义:如果两条线段将一个三角形分成 3 个等腰三角形,我们把这两条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三分线.( 1)请你在图 2 中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画出顶角为45°的等腰三角形的三分线,并标注每个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若两种方法分得的三角形成 3 对全等三角形,则视为同一种)( 2)△ ABC 中,∠B=30 °,AD 和 DE 是△ ABC 的三分线,点 D 在 BC 边上,点 E 在 AC 边上,且 AD=BD ,DE=CE ,设∠ C=x °,试画出示意图,并求出 x 所有可能的值;(3)如图 3,△ ABC 中, AC=2 , BC=3 ,∠ C=2 ∠B ,请画出△ ABC 的三分线,并求出三分线的长.考点:相似形综合题;图形的剪拼分析:( 1) 45°自然想到等腰直角三角形,过底角一顶点作对边的高,发现形成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可形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则易得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形可以考虑题例中给出的方法,试着同样以一底角作为新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则另一底脚被分为45°和 22.5°,再以 22.5°分别作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或顶角,易得其中作为底角时所得的三个三角形恰都为等腰三角形.即又一三分线作法.( 2)用量角器,直尺标准作30°角,而后确定一边为BA ,一边为 BC,根据题意可以先固定BA 的长,而后可确定 D 点,再标准作图实验﹣﹣分别考虑 AD 为等腰三角形的腰或者底边,兼顾 AEC 在同一直线上,易得 2 种三角形 ABC .根据图形易得 x 的值.(3)因为∠ C=2∠ B ,作∠ C 的角平分线,则可得第一个等腰三角形.而后借用圆规,以边长画弧,根据交点,寻找是否存在三分线,易得如图 4 图形为三分线.则可根据外角等于内角之和及腰相等等情况列出等量关系,求解方程可知各线的长.解答:解:( 1)如图 2 作图,(2)如图 3 ①、②作△ ABC .①当 AD=AE 时,∵2x+x=30+30 ,∴ x=20 .②当 AD=DE 时,∵30+30+2x+x=180 ,∴ x=40 .( 3)如图 4, CD、 AE 就是所求的三分线.设∠ B=a,则∠ DCB= ∠ DCA= ∠ EAC=a ,∠ ADE= ∠ AED=2a ,此时△ AEC ∽△ BDC ,△ ACD ∽△ ABC ,设 AE=AD=x ,BD=CD=y ,∵△ AEC ∽△ BDC ,∴ x: y=2: 3,∵△ ACD ∽△ ABC ,∴ 2:x= ( x+y ): 2,x : y 2 :3,即三分线长分别是和.所以联立得方程组,解得2 : x( x y) :2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学习的理解能力及动手创新能力,知识方面重点考查三角形内角、外角间的关系及等腰三角形知识,是一道很锻炼学生能力的题目.八年级(下)数学竞赛班辅导资料(3)原班级:姓名: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一、知识要点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两 _____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__________________ ;( 2)两 _____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题技巧:构造等腰三角形,进而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为解题服务,常用方法有:( 1)“角平分线+平行线”构造等腰三角形;(2)“角平分线+垂线”构造等腰三角形;( 3)用“垂直平分线”构造等腰三角形;(4)用“三角形中角的 2 倍关系”构造等腰三角形.3.等腰三角形中长作的辅助线:(1)底边上的高;(2)底边上的中线;(3)顶角的平分线.二、例题精讲例 1 在△ ABC中 AB=AC ,∠ BAC=80°, O为△ ABC内一点,且∠ OBC=10°,∠ OCA=20° .求∠ BAO的度数.A70°OB C例 2 如图,在△ ABC中, AB=7, AC=11,点 M是 BC的中点, AD是∠ BAC的平分线, MF∥ AD,求 FC的长 .A9FB D M C三、练一练1.如图,已知 Rt △ ABC中,∠ C=90°,∠ BAC=30°,在直线 BC或 AC上取一点 P,使得△ PAB是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P 点有()C AA.2个B.4个C.6个D.8个2. 如图,△ ABC中, AD平分∠ BAC,AB+BD=AC,求B : C 的值. 2:1A B CB D C2. 如图,在△ ABC 中,BAC BCA44 ,M为△ABC内一点,使得MCA 30 , MAC 16 .求BMC 的度数.(北京市竞赛题)150°BMA C八年级(下)数学竞赛班辅导资料(4)原班级:姓名: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2)一、例题精讲两个全等的含 30°, 60°角的三角板 ADE 和三角板 ABC 如图所示放置, E, A ,C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接 BD ,取 BD 的中点 M ,连接 ME , MC .试判断△ EM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解:△ EM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连接MA .∵∠ EAD=30 °,∠ BAC=60 °,∴∠ DAB=90 °,∵△ EDA ≌△ CAB ,∴ DA=AB , ED=AC ,∴△ DA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又∵M 为 BD 的中点,∴∠MDA= ∠ MBA=45 °, AM ⊥ BD (三线合一),1AM=BD=MD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EDM= ∠ MAC=105 °,2在△ MDE 和△ CAM 中, ED=AC ,∠ MDE= ∠ CAM ,MD=AM ,∴△ MDE ≌△ MAC .∴∠ DME= ∠ AMC ,ME=MC ,又∵∠ DMA=90 °,∴∠ EMC= ∠ EMA+ ∠ AMC= ∠ EMA+ ∠ DME= ∠DMA=90 °.∴△ ME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二、练一练1.如图 (1), Rt△ABC 中,∠ ACB=-90 °, CD ⊥AB ,垂足为 D. AF 平分∠ CAB ,交 CD 于点 E,交 CB 于点F(1)求证: CE=CF.(2)将图( 1)中的△ AD E 沿 AB 向右平移到△ A’D ’E’的位置,使点 E’落在 BC 边上,其它条件不变,如图( 2)所示.试猜想: BE'与 CF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请证明你的结论.( 1)证明:略( 2)解:相等证明:如图,过点 E 作 EG⊥ AC 于 G.又∵AF 平分∠ CAB , ED⊥ AB ,∴ ED=EG .由平移的性质可知:D’E’=DE ,∴ D’E’=GE .∵∠ ACB=90 °.∴∠ ACD+ ∠DCB=90 °[来源:Z|xx|]∵CD⊥AB 于 D.∴∠ B+ ∠ DCB=90 °.∴ ∠ ACD= ∠ B在 Rt△ CEG 与 Rt△ BE’D’中,∵∠ GCE= ∠ B ,∠ CGE= ∠BD ’E’, CE=D ’E’∴△ C EG≌△BE ’D’∴ CE=BE ’由( 1)可知 CE=CF, (其它证法可参照给分 ).2.如图,已知△BAD 和△ BC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AD= ∠ BCE=90 °,点 M 为 DE 的中点,过点E 与 AD 平行的直线交射线AM 于点 N.( 1)当 A , B, C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如图1),求证: M 为 AN 的中点;( 2)将图 1 中的△ BCE 绕点 B 旋转,当 A ,B , E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如图 2),求证:△ ACN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3)将图 1 中△ BCE 绕点 B 旋转到图 3 位置时,( 2)中的结论是否仍成立?若成立,试证明之,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DMA B图 3C(1 )证明:如图1,∵EN∥ AD ,∴∠ MAD= ∠MNE ,∠ ADM= ∠NEM .∵点 M 为 DE 的中点,∴ DM=EM .在△ ADM 和△ NEM 中,∴.∴△ ADM ≌△ NEM .∴ AM=MN .∴ M 为 AN 的中点.( 2)证明:如图2,∵△ BAD 和△ BC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AD , CB=CE ,∠ CBE= ∠ CEB=45 °.∵AD ∥ NE,∴∠ DAE+ ∠ NEA=180 °.∵∠ DAE=90 °,∴∠ NEA=90 °.∴∠ NEC=135 °.∵A , B, E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ABC=180 °﹣∠ CBE=135 °.∴∠ ABC= ∠ NEC .∵△ ADM ≌△ NEM (已证),∴ AD=NE .∵ AD=AB ,∴ AB=NE .在△ ABC 和△ NEC 中,∴△ ABC ≌△ NEC .∴ AC=NC ,∠ ACB= ∠ NCE.∴∠ ACN= ∠ BCE=90 °.∴△ ACN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3)△ ACN 仍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证明:如图3,此时 A 、 B、 N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D ∥ EN,∠ DAB=90 °,∴∠ ENA= ∠ DAN=90 °.∵∠ BCE=90 °,∴∠ CBN+ ∠ CEN=360 °﹣ 90°﹣ 90°=180 °.∵ A 、 B、 N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BC+ ∠ CBN=180 °.∴∠ ABC= ∠ NEC .∵△ ADM ≌△ NEM (已证),∴ AD=NE .∵AD=AB ,∴ AB=NE .在△ ABC 和△ NEC 中,N E∴△ ABC ≌△ NEC .∴ AC=NC ,∠ ACB= ∠ NCE.∴∠ ACN= ∠ BCE=90 °.八年级(下)数学竞赛班辅导资料(5)原班级:姓名:等边三角形( 1)一、知识要点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1)三边相等,三角相等,每个角等于60°;( 2)每条边上的高线、中线、所对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简称“” ;( 3)等边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到三边距离和是一个定值,等于一边上的高.2.判定等边三角形的基本方法:( 1)从边入手,证明三边相等;(2)从角入手,证明三角相等或证明两个角都为60°;(3)从边角入手,有一个角为 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二、例题精讲如图,△ ABC 中,∠ B=60 °,延长 BC 到 D,延长 BA 到 E,使 AE=BD ,连 CE、DE,若 CE=DE .求证:△ ABC 是等边三角形.EAB C D三、练一练1.如图,一个六边形的每个角都是120°,连续四边的长依次是 2.7, 3,5,2,则该六边形的周长是____. 20.72.如图, P 是等边△ ABC 内部一点,∠ APB 、∠ BPC 、∠ CPA的大小之比是 5:6:7,则以 PA、PB、PC 为边的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大小之比(从小到大)是______________.2:3:4A5232.7PB C3.(2013?北京)在△ ABC 中, AB=AC ,∠ BAC= α( 0°<α<60°),将线段 BC 绕点 B 逆时针旋转 60°得到线段 BD.(1)如图 1,直接写出∠ ABD 的大小(用含α的式子表示);(2)如图 2,∠ BCE=150 °,∠ ABE=60 °,判断△ABE 的形状并加以证明;(3)在( 2)的条件下,连接 DE,若∠ DEC=45 °,求α的值.解:( 1)∵ AB=AC ,∠ A= α,∴∠ ABC= ∠ ACB=(180°﹣∠ A)=90°﹣α,∵∠ ABD= ∠ ABC ﹣∠ DBC ,∠ DBC=60 °,即∠ ABD=30 °﹣α;( 2)△ ABE 是等边三角形,证明:连接AD , CD ,ED,∵∠ ABE=60 °,∴∠ ABD=60 °﹣∠ DBE= ∠ EBC=30 °﹣α,且△BCD为等边三角形,在△ ABD 与△ ACD 中∴△ ABD≌△ ACD,∴∠ BAD=∠ CAD=∠ BAC=α,∵∠ BCE=150 °,∴∠ BEC=180 °﹣( 30°﹣α)﹣150°=α=∠ BAD,在△ABD 和△EBC 中∴△ ABD ≌△ EBC,∴ AB=BE ,∴△ ABE 是等边三角形;(3)∵∠ BCD=60 °,∠ BCE=150 °,∴∠ DCE=150 °﹣ 60°=90 °,∵∠ DEC=45 °,∴△ DE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DC=CE=BC ,∵∠ BCE=150 °,∴∠ EBC=(180°﹣150°)=15°,∵∠ EBC=30 °﹣α=15°,∴ α=30°.4.【探究发现】如图 1,△ ABC 是等边三角形,∠ AEF=60 °, EF 交等边三角形外角平分线 CF 所在的直线于点F,当点 E 是 BC 的中点时,有 AE=EF 成立;【数学思考】某数学兴趣小组在探究AE 、EF 的关系时,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通过验证得出如下结论:当点 E 是直线 BC 上( B ,C 除外)任意一点时(其它条件不变),结论AE=EF仍然成立.假如你是该兴趣小组中的一员,请你从“点 E 是线段 BC 上的任意一点”;“点E时线段BC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点 E 时线段 BC 反向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三种情况中,任选一种情况,在图 2 中画出图形,并证明 AE=EF .解答:证明:如图一,在 B 上截取 AG ,使 AG=EC ,连接 EG,∵△ ABC 是等边三角形,∴AB=BC ,∠ B=∠ ACB=60 °.∵ AG=EC ,∴ BG=BE ,∴△ BEG 是等边三角形,∠BGE=60 °,∴∠ AGE=120 °.∵ FC 是外角的平分线,∠ECF=120 °=∠ AGE .∵∠ AEC 是△ ABE 的外角,∴∠AEC= ∠ B+ ∠GAE=60 °+∠GAE .∵∠ AEC= ∠ AEF+ ∠ FEC=60 °+∠ FEC,∴∠ GAE= ∠FEC.在△AGE 和△ECF 中,∴△ AGE ≌△ ECF( ASA ),∴ AE=EF ;八年级(下)数学竞赛班辅导资料(6)原班级:姓名:等边三角形( 2)1.背景:某外学小在一次学研中,得到如下两个命:①如 1,在正三角形 ABC中,M、N分是 AC、AB 上的点, BM与 CN相交于点 O,若∠ BON=60°, BM=CN.②如 2,在正方形 ABCD中, M、N 分是 CD、AD上的点, BM与 CN相交于点 O,若∠ BON=90°, BM=CN.然后运用比的思想提出了如下的命:③如 3,在正五形 ABCDE中, M、N 分是 CD、 DE上的点, BM与 CN相交于点 O,若∠ BON=108°,BM=CN.任要求:(1)你从①、②、③三个命中一个行明;(2)你完成下面的探索:①如 4,在正 n( n≥ 3)形 ABCDEF⋯中, M、N分是 CD、DE上的点, BM与 CN相交于点 O,当∠ BON 等于多少度,BM=CN成立?(不要求明)②如 5,在五形ABCDE中, M、 N 分是 DE、 AE上的点, BM与 CN相交于点 O,当∠ BON=108° ,BM=CN是否成立?若成立,予明;若不成立,明理由.解:( 1)命①明:在 1 中,∵∠ BON=60°,∴∠ CBM+∠ BCN=60°,∵∠ BCN+∠ACN=60°,∴∠ CBM=∠ ACN,又∵ BC=CA,∠ BCM=∠ CAN=60°,∴△ BCM≌△ CAN,∴ BM=CN,命②,明:在 2 中,∵∠ BON=90°,∴∠ CBM+∠ BCN=90°,∵∠ BCN+∠DCN=90°,∴∠ CBM=∠ DCN,又∵ BC=CD,∠ BCM=∠ CDN=90°,∴△ BCM≌△ CDN,∴ BM=CN,命③ 明:在 3 中,∵∠ BON=108°,∴∠ CBM+∠BCN=108°,∵∠ BCN+∠DCN=108°,∴∠ CBM=∠ DCN,又∵ BC=CD,∠ BCM=∠ CDN=108°,∴△ BCM≌△ CDN,∴ BM=CN;( 2)①当∠ BON=,BM=CN成立,② BM=CN成立,明:如5, BD、CE,在△ BCD和△ CDE中,∵ BC=CD,∠ BCD=∠ CDE=108°,CD=DE,∴△ BCD≌△ CDE,∴ BD=CE,∠ BDC=∠ CED,∠ DBC=∠ ECD,∵∠ OBC+∠ OCB=108°,∠ OCB+∠ OCD=108°,∴∠ MBC=∠ NCD,又∵∠ DBC=∠ ECD=36°,∴∠ DBM=∠ ECN,∴△ BDM≌△ ECN。
初中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教程
![初中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教程](https://img.taocdn.com/s3/m/742b3306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f7.png)
初中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教程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是一个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竞赛。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一个初中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教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竞赛。
一、了解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基本知识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是一项高难度的数学竞赛,考察的内容有代数、几何、数论、组合数学等。
参加竞赛的学生应对这些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二、积累数学题目要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需要积累大量的数学题目,并针对不同的题型进行分类整理。
可以通过做一些奥数辅导班的习题册,也可以通过向老师请教等方式来积累。
三、练习解题思路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注重解题思路和数学方法的运用,因此要想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需要不断地练习解题思路。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案例,研究其中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参加模拟竞赛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是一项实战竞赛,为了更好地应对竞赛压力,可以参加一些模拟竞赛活动。
这样可以提前熟悉竞赛环境和竞赛模式,增强自己的竞赛实力。
五、增加数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不仅要求学生对基础的数学知识有深入的掌握,还要求学生对一些高级的数学知识有所了解。
因此要想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需要增加数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六、合理分配时间在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时,要合理分配时间。
要根据每道题的难度和分值来合理安排时间,确保能够准确地完成每道题目。
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有一些团队比赛的项目,这就需要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要学会与队友相互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八、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是一个较为困难的竞赛,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学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且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
九、重视总结和复习针对每次竞赛的经验和问题,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复习。
通过总结和复习,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加以改进。
总的来说,参加初中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需要学生在数学知识和解题思路上都有一定的积累和提高。
初中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知识点总结及训练题目-三角形的内切圆
![初中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知识点总结及训练题目-三角形的内切圆](https://img.taocdn.com/s3/m/cdcd64a4bcd126fff7050bcd.png)
初中数学竞赛辅导讲义---从三角形的内切圆谈起和多边形的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多边形的内切圆,这个多边形叫做圆的外切多边形.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心,圆外切三角形、圆外切四边形有下列重要性质:1.三角形的内心是三角形的三内角平分线交点,它到三角形的三边距离相等;2.圆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之和相等,其逆亦真,是判定四边形是否有外切圆的主要方法.当圆外切三角形、四边形是特殊三角形时,就得到隐含丰富结论的下列图形:注:设Rt △ABC 的各边长分别为a 、b 、c (斜边),运用切线长定理、面积等知识可得到其内切圆半径的不同表示式:(1)2c b a r -+=; (2)cb a ab r ++=. 请读者给出证【例题求解】【例1】 如图,在Rt △ABC 中,∠C=90°°,BC=5,⊙O 与Rt △ABC 的三边AB 、BC 、AC 分相切于点D 、E 、F ,若⊙O 的半径r =2,则Rt △ABC 的周长为 .思路点拨 AF=AD ,BE=BD ,连OE 、OF ,则OECF 为正方形,只需求出AF(或AD)即可.【例2】 如图,以定线段AB 为直径作半圆O ,P 为半圆上任意一点(异于A 、B),过点P 作半圆O 的切线分别交过A 、B 两点的切线于D 、C ,AC 、BD 相交于N 点,连结ON ,NP ,下列结论:①四边形ANPD 是梯形;②ON=NP :③DP ·P C 为定值;④FA 为∠NPD 的平分线,其中一定成立的是(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④思路点拨 本例综合了切线的性质、切线长定理、相似三角形,判定性质等重要几何知识,注意基本辅助线的添出、基本图形识别、等线段代换,推导出NP ∥AD ∥BC 是解本例的关键.【例3】 如图,已知∠ACP=∠CDE=90°,点B 在CE 上,CA=CB=CD ,过A 、C 、D 三点的圆交AB 于F ,求证:F 为△CDE 的内心.(全国初中数学联赛试题) 思路点拨 连CF 、DF ,即需证F 为△CDE 角平分线的交点,充分利用与圆有关的角,将问题转化为角相等问题的证明.【例4】 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AB ⊥BC ,AB=BC=1,以AB 为直径作半圆O 切CD 于E ,连结OE ,并延长交AD 的延长线于F .(1)问∠BOZ 能否为120°,并简要说明理由;(2)证明△AOF ∽△EDF ,且21==OA DE OF DF ; (3)求DF 的长.思路点拨 分解出基本图形,作出基本辅助线.(1)若∠BOZ=120°,看能否推出矛盾;(2)把计算与推理融合;(3)把相应线段用DF 的代数式表示,利用勾股定理建立关于DF 的一元二次方程.注: 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若AD+BC=CD ,则可得到应用广泛的两个性质:(1)以边AB 为直径的圆与边CD 相切;(2)以边CD 为直径的圆与边AB 相切.类似地,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三角形的重心,三角形三边高所在的直线的交点叫三角形的垂心.外心、内心、垂心、重心统称三角形的四心,它们处在三角而中的特殊位置上,有着丰富的性质,在解题中有广泛的应用.【例5】 如图,已知Rt △ABC 中,CD 是斜边AB 上的高,O 、O 1、O 2分别是△ABC ;△ACD 、△BCD 的角平分线的交点,求证:(1) O 1O ⊥C O 2;(2)OC= O 1O 2.(武汉市选拔赛试题)思路点拨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将它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得对应角相等,所以通过证交角为90°的方法得两线垂直,又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两线段相 等.学力训练1.如图,已知圆外切等腰梯形ABCD 的中位线EF=15cm ,那么等腰梯形ABCD 的周长等于= cm . 2.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A 、B 的坐标分别为(3,0)、(0,4),则Rt △ABO 内心的坐标是 .3.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 DC ⊥BC ,AB=8,BC=5,若以AB 为直径的⊙O 与DC 相切于E ,则DC= .4.如图,⊙O 为△ABC 的内切圆,∠C=90°,AO 的延长线交BC 于点D ,AC=4,CD=1,则⊙O 的半径等于( )A .54B .45C .43D .655.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BCD=90°,以CD 为直径的半圆O 切AB 于点E ,这个梯形的面积为21cm 2,周长为20cm ,那么半圆O 的半径为( )A .3cmB .7cmC .3cm 或7cmD . 2cm6.如图,△ABC 中,内切圆O 和边B 、CA 、AB 分别相切于点D 、EF ,则以下四个结论中,错误的结论是( )A .点O 是△DEF 的外心B .∠AFE=21(∠B+∠C) C .∠BOC=90°+21∠A D .∠DFE=90°一21∠B 7.如图,BC 是⊙O 的直径,AB 、AD 是⊙O 的切线,切点分别为B 、P ,过C 点的切线与AD 交于点D ,连结AO 、DO .(1)求证:△ABO ∽△OCD ;(2)若AB 、CD 是关于x 的方程0)1()1(2522=-+--m x m x 的两个实数根,且S △ABO + S △OCD =20,求m 的值.8.如图,已知AB 是⊙O 的直径,BC 是⊙O 的切线,OC 与⊙O 相交于点D ,连结AD 并延长,BC 相交于点E .(1)若BC=3,CD=1,求⊙O 的半径; (2)取BE 的中点F ,连结DF ,求证:DF 是⊙O 的切线;(3)过D 点作DG ⊥BC 于G ,OG 与DG 相交于点M ,求证:DM =GM .9.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B=90°,AD=13cm ,BC=16cm ,CD=5cm ,AB 为⊙O 的直径,动点P 沿AD 方向从点A 开始向点D 以1cm /秒的速度运动,动点Q 沿CB 方向从点C 开始向点B 以2cm /秒的速度运动,点P 、Q 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停止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1)求⊙O 的直径;(2)求四边形PQCD 的面积y 关于P 、Q 运动时间t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当四边形PQCD 为等腰梯形时,四边形PQCP 的面积;(3)是否存在某时刻t ,使直线PQ 与⊙O 相切,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002年烟台市中考题)10.已知在△ABC 中,∠C=90°,AC=4,BC=3,CD 为AB 上的高,O l 、O 2分别为△ACD 、△BCD 的内心,则O l O 2= .11.如图,在△ABC 中,∠C=90°,∠A 和∠B 的平分线相交于P 点,又PE ⊥AB 于点E ,若BC=2,AC=3,则AE ·EB= .1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都被一直线所平分,那么该直线必通过这个三角形的( )A .内心B .外心C .圆心D .重心13.如图,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O 过点AB 和BC 相切于点P ,和AB 、AC 分别交于点E ,F ,若BD=AE ,且BE=a ,CF=b ,则AF 的长为( )A .a 251+B .a 231+C .b 251+D .b 231+14.如图,在矩形ABCD 中,连结AC ,如果O 为△ABC 的内心,过O 作OE ⊥AD 于E ,作OF ⊥CD 于F ,则矩形OFDE 的面积与矩形ABCD 的面积的比值为( )A .21B .32 C .43 D .不能确定 (《学习报》公开赛试题)15.如图,AB是半圆的直径,AC为半圆的切线,AC=AB.在半圆上任取一点D,作DE ⊥CD,交直线AB于点F,BF⊥AB,交线段AD的延长线于点F.(1)设AD是x°的弧,并要使点E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则x的取值范围是;(2)不论D点取在半圆什么位置,图中除AB=AC外,还有两条线段一定相等,指出这两条相等的线段,并予证明.16.如图,△ABC的三边满足关系BC=21(AB+AC),O、I分别为△ABC的外心、内心,∠BAC的外角平分线交⊙O于E,AI的延长线交⊙O于D,DE交BC于H.求证:(1)AI=BD;(2)OI=21AE.17.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BC是⊙O的切线,OC平行于弦AD,过点D作DE⊥AB于点E,连结AC,与DE交于点F,问EP与PD是否相等?证明你的结论.18.如图,已知点P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的AB(不含端点)上运动,PH ⊥OA于H,△OPH的重心为G.(1)当点P在AB上运动时,线段GO、GP、GH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并求出其相应的长度;(2)设PH= x,GP=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如果△PGH为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的长.⌒⌒参考答案。
初中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知识点总结及训练题目-圆的基本性质
![初中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知识点总结及训练题目-圆的基本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a0c34dbc580216fc700afdcc.png)
初中数学竞赛辅导讲义---圆的基本性质到定点(圆心)等于定长(半径)的点的集合叫圆,圆常被人们看成是最完美的事物,圆的图形在人类进程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圆的基本性质有:一是与圆相关的基本概念与关系,如弦、弧、弦心距、圆心角、圆周角等;二是圆的对称性,圆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又是一中心对称图形.用圆的基本性质解题应注意:1.熟练运用垂径定理及推论进行计算和证明;2.了解弧的特性及中介作用;3.善于促成同圆或等圆中不同名称等量关系的转化.熟悉如下基本图形、基本结论:【例题求解】【例1】在半径为1的⊙O 中,弦AB 、AC 的长分别为3和2,则∠BAC 度数为 .作出辅助线,解直角三角形,注意AB 与AC 有不同的位置关系.注: 由圆的对称性可引出许多重要定理,垂径定理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它沟通了线段、角与圆弧的关系,应用的一般方法是构造直角三角形,常与勾股定理和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结 合起来.圆是一个对称图形,注意圆的对称性,可提高解与圆相关问题周密性.【例2】 如图,用3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组成一个对称图形,则能将其完全覆盖的圆的最小半径为( )A .2B .25C .45D .16175思路点拨 所作最小圆圆心应在对称轴上,且最小圆应尽可能通过圆形的某些顶点,通过设未知数求解.【例3】 如图,已知点A 、B 、C 、D 顺次在⊙O 上,AB=BD ,BM ⊥AC 于M ,求证:AM=DC+CM .思路点拨 用截长(截AM)或补短(延长DC)证明,将问题转化为线段相等的证明,证题的关键是促使不同量的相互转换并突破它.【例4】 如图甲,⊙O 的直径为AB ,过半径OA 的中点G 作弦C E ⊥AB ,在CB 上取一点D ,分别作直线CD 、ED ,交直线AB 于点F ,M .(1)求∠COA 和∠FDM 的度数;(2)求证:△FDM ∽△COM ; (3)如图乙,若将垂足G 改取为半径OB 上任意一点,点D 改取在EB 上,仍作直线CD 、ED ,分别交直线AB 于点F 、M ,试判断:此时是否有△FDM ∽△COM? 证明你的结论.思路点拨 (1)在Rt △COG 中,利用OG=21OA=21OC ;(2)证明∠COM=∠FDM ,∠CMO= ∠FMD ;(3)利用图甲的启示思考.注:善于促成同圆或等圆中不同名称的相互转化是解决圆的问题的重要技巧,此处,要努力把圆与直线形相合起来,认识到圆可为解与直线形问题提供新的解题思路,而在解与圆相关问题时常用到直线形的知识与方法(主要是指全等与相似).【例5】 已知:在△ABC 中,AD 为∠BAC 的平分线,以C 为圆心,CD 为半径的半圆交BC 的延长线于点E ,交AD 于点F ,交AE 于点M ,且∠B=∠CAE ,EF :FD =4:3.(1)求证:AF =DF ;(2)求∠AED 的余弦值;(3)如果BD =10,求△ABC 的面积.思路点拨 (1)证明∠ADE =∠DAE ;(2)作AN ⊥BE 于N ,cos ∠AED =AEEN ,设FE=4x ,FD =3x ,利用有关知识把相关线段用x 的代数式表示;(3)寻找相似三角形,运用比例线段求出x 的值.⌒ ⌒ ⌒ ⌒注:本例的解答,需运用相似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面积方法、代数化等知识方法思想,综合运用直线形相关知识方法思想是解与圆相关问题的关键.学历训练1.D是半径为5cm的⊙O内一点,且OD=3cm,则过点D的所有弦中,最小弦AB= .2.阅读下面材料:对于平面图形A,如果存在一个圆,使图形A上的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不大于这个圆的半径,则称图形A被这个圆所覆盖.对于平面图形A,如果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圆,使图形A上的任意一点到其中某个圆的圆心的距离都不大于这个圆的半径,则称图形A被这些圆所覆盖.例如:图甲中的三角形被一个圆所覆盖,图乙中的四边形被两个圆所覆盖.回答下列问题:(1)边长为lcm的正方形被一个半径为r的圆所覆盖,r的最小值是cm;(2)边长为lcm的等边三角形被一个半径为r的圆所覆盖,r的最小值是cm;(3)长为2cm,宽为lcm的矩形被两个半径都为r的圆所覆盖,r的最小值是cm.(2003年南京市中考题)3.世界上因为有了圆的图案,万物才显得富有生机,以下来自现实生活的图形中都有圆:它们看上去多么美丽与和谐,这正是因为圆具有轴对称和中心对称性.(1)请问以下三个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分别用下面三个图的代号a,b,c填空).(2)请你在下面的两个圆中,按要求分别画出与上面图案不重复的图案(草图) (用尺规画或徒手画均可,但要尽可能准确些,美观些).a .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中心对称图形.b .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4.如图,AB 是⊙O 的直径,CD 是弦,若AB=10cm ,CD =8cm ,那么A 、B 两点到直线CD 的距离之和为( )A .12cmB .10cmC . 8cmD .6cm5.一种花边是由如图的弓形组成的,ACB 的半径为5,弦AB =8,则弓形的高CD 为( )A .2B .25C .3D .316 6.如图,在三个等圆上各自有一条劣弧AB 、CD 、EF ,如果AB+CD=EF ,那么AB+CD 与E 的大小关系是( )A .AB+CD =EFB .AB+CD=FC . AB+CD<EFD .不能确定7.电脑CPU 芯片由一种叫“单晶硅”的材料制成,未切割前的单晶硅材料是一种薄形圆片,叫“晶圆片”.现为了生产某种CPU 芯片,需要长、宽都是1cm 的正方形小硅片若干.如果晶圆片的直径为10.05cm ,问:一张这种晶圆片能否切割出所需尺寸的小硅片66张?请说明你的方法和理由(不计切割损耗).8.如图,已知⊙O 的两条半径OA 与OB 互相垂直,C 为AmB 上的一点,且AB 2+OB 2=BC 2,求∠OAC 的度数.9.不过圆心的直线l 交⊙O 于C 、D 两点,AB 是⊙O 的直径,AE ⊥l ,垂足为E ,BF ⊥l ,垂足为F .(1)在下面三个圆中分别补画出满足上述条件的具有不同位置关系的图形;(2)请你观察(1)中所画图形,写出一个各图都具有的两条线段相等的结论(不再标注其他字母,找结论的过程中所连辅助线不能出现在结论中,不写推理过程);(3)请你选择(1)中的一个图形,证明(2)所得出的结论.⌒ ⌒ ⌒ ⌒ ⌒ ⌒ ⌒10.以AB 为直径作一个半圆,圆心为O ,C 是半圆上一点,且OC 2=AC ×BC , 则∠CAB=.11.如图,把正三角形ABC 的外接圆对折,使点A 落在BC 的中点A ′上,若BC=5,则折痕在△ABC 内的部分DE 长为 .12.如图,已知AB 为⊙O 的弦,直径MN 与AB 相交于⊙O 内,MC ⊥AB 于C ,ND ⊥AB 于D ,若MN=20,AB=68,则MC —ND= .13.如图,已知⊙O 的半径为R ,C 、D 是直径AB 同侧圆周上的两点,AC 的度数为96°,BD 的度数为36°,动点P 在AB 上,则CP+PD 的最小值为 .14.如图1,在平面上,给定了半径为r 的圆O ,对于任意点P ,在射线OP 上取一点P ′,使得OP ×OP ′=r 2,这种把点P 变为点P ′的变换叫作反演变换,点P 与点P ′叫做互为反演点.(1)如图2,⊙O 内外各有一点A 和B ,它们的反演点分别为A ′和B ′,求证:∠A ′=∠B ;(2)如果一个图形上各点经过反演变换得到的反演点组成另一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叫做互为反演图形.①选择:如果不经过点O 的直线与⊙O 相交,那么它关于⊙O 的反演图形是( )A .一个圆B .一条直线C .一条线段D .两条射线②填空:如果直线l 与⊙O 相切,那么它关于⊙O 的反演图形是 ,该图形与圆O 的位置关系是 .15.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内接于直径为3的圆O ,对角线AC 是直径,对角线AC 和BD 的交点为P ,AB=BD ,且PC=0.6,求四边形ABCD 的周长.16.如图,已知圆内接△ABC 中,AB>AC ,D 为BAC 的中点,DE ⊥AB 于E ,求证:BD 2-AD 2=AB×AC .⌒ ⌒ ⌒17.将三块边长均为l0cm 的正方形煎饼不重叠地平放在圆碟内,则圆碟的直径至少是多少?(不考虑其他因素,精确到0.1cm)18.如图,直径为13的⊙O ′,经过原点O ,并且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线段OA 、OB(OA>OB)的长分别是方程0602=++kx x 的两根.(1)求线段OA 、OB 的长; (2)已知点C 在劣弧OA 上,连结BC 交OA 于D ,当OC 2=CD ×CB 时,求C 点坐标;(3)在⊙O ,上是否存在点P ,使S △POD =S △ABD ?若存在,求出P 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
初中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知识点总结及训练题目-转化灵活的圆中角
![初中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知识点总结及训练题目-转化灵活的圆中角](https://img.taocdn.com/s3/m/af47649155270722192ef7cc.png)
初中数学竞赛辅导讲义---转化灵活的圆中角角是几何图形中最重要的元素,证明两直线位置关系、运用全等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都要涉及角,而圆的特征,赋予角极强的活性,使得角能灵活地互相转化.根据圆心角与圆周角的倍半关系,可实现圆心角与圆周角的转化;由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可将圆周角在大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顶点在圆上的位置进行探索;由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和外角等于内对角,可将与圆有关的角互相联系起来.熟悉以下基本图形、基本结论.注:根据顶点、角的两边与圆的位置关系,我们定义了圆心角与圆周角,类似地,当角的顶点在圆外或圆内,我们可以定义圆外角与圆内角,这两类角分别与它们的所夹弧度数有怎样的关系?读者可自行作一番探讨.【例题求解】【例1】 如图,直线AB 与⊙O 相交于A ,B 再点,点O 在AB 上,点C 在⊙O 上,且∠AOC =40°,点E 是直线AB 上一个动点(与点O 不重合),直线EC 交⊙O 于另一点D ,则使DE=DO 的点正共有 个.思路点拨 在直线AB 上使DE=DO 的动点E 与⊙O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分点E 在AB 上(E 在⊙O 内)、在BA 或AB 的延长线上(E 点在⊙O 外)三种情况考虑,通过角度的计算,确定E 点位置、存在的个数.注: 弧是联系与圆有关的角的中介,“由弧到角,由角看弧”是促使与圆有关的角相互转化的基本方法.【例2】 如图,已知△ABC 为等腰直角三形,D 为斜边BC 的中点,经过点A 、D 的⊙O 与边AB 、AC 、BC 分别相交于点E 、F 、M ,对于如下五个结论:①∠FMC=45°;②AE+AF =AB ;③BCBA EF ED ;④2BM 2=BF ×BA ;⑤四边形AEMF 为矩形.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思路点拨 充分运用与圆有关的角,寻找特殊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相似三角形,逐一验证.注:多重选择单选化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题型,解这类问题,需把条件重组与整合,挖掘隐合条件,作深入的探究,方能作出小正确的选择.【例3】 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外接⊙O 的半径为5,对角线AC 与BD 的交点为E ,且AB 2=AE ×AC ,BD =8,求△ABD 的面积.思路点拨 由条件出发,利用相似三角形、圆中角可推得A 为弧BD 中点,这是解本例的关键.【例4】 如图,已知AB 是⊙O 的直径,C 是⊙O 上的一点,连结AC ,过点C 作直线CD ⊥AB 于D(AD<DB),点E 是AB 上任意一点(点D 、B 除外),直线CE 交⊙O 于点F ,连结AF 与直线CD 交于点G .(1)求证:AC 2=AG ×AF ;(2)若点E 是AD(点A 除外)上任意一点,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画出图形并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思路点拨 (1)作出圆中常用辅助线证明△ACG ∽△AFC ;(2)判断上述结论在E 点运动的情况下是否成立,依题意准确画出图形是关键.注:构造直径上90°的圆周角,是解与圆相关问题的常用辅助线,这样就为勾股定理的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创造了条件.【例5】 如图,圆内接六边形ABCDEF 满足AB=CD=EF ,且对角线AD 、BE 、CF 相交于一点Q ,设AD 与CF 的交点为P .求证:(1)EC AC ED QD =;(2)22CE AC PE CP =.思路点拨 解本例的关键在于运用与圆相关的角,能发现多对相似三角形.(1) 证明△QDE ∽△ACF ;(2)易证DEQC PE CP =,通过其他三角形相似并结合(1)把非常规问题的证明转化为常规问题的证明.注:有些几何问题虽然表面与圆无关,但是若能发现隐含的圆,尤其是能发现共圆的四点,就能运用圆的丰富性质为解题服务,确定四点共圆的主要方法有:(1)利用圆的定义判定;(2)利用圆内接四边形性质的逆命题判定.学历训练1.一条弦把圆分成2:3两部分,那么这条弦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为.2.如图,AB是⊙O的直径,C、D、E都是⊙O上的一点,则∠1+∠2= .3.如图,AB是⊙O的直径,弦CD⊥AB,F是CG的中点,延长AF交⊙O于E,CF=2,AF=3,则EF的长为.4.如图,已知△ABC内接于⊙O,AB+AC=12,AD⊥BC于D,AD=3,设⊙O的半径为y,AB的长为x,用x的代数式表示y,y= .5.如图,ABCD是⊙O的内接四边形,延长BC到E,已知∠BCD:∠ECD=3:2,那么∠BOD等于( )A.120°B.136°C.144°D.150°6.如图,⊙O中,弦AD∥BC,DA=DC,∠AOC=160°,则∠BOC等于( ) A.20°B.30°C.40°D.50°7.如图,BC为半圆O的直径,A、D为半圆O上两点,AB=3,BC=2,则∠D的度数为( )A.60°B.120°C.135°D.150°8.如图,⊙O的直径AB垂直于弦CD,点P是弧AC上一点(点P不与A、C两点重合),连结PC、PD、PA、AD,点E在AP的延长线上,PD与AB交于点F.给出下列四个结论:①CH2=AH×BH;②AD=AC;③AD2=DF×DP;④∠EPC=∠APD,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1 B.2 C.3 D.49.如图,已知B正是△ABC的外接圆O的直径,CD是△ABC的高.(1)求证:AC·BC=BE·CD;⌒⌒(2)已知CD=6,AD=3,BD=8,求⊙O的直径BE的长.10.如图,已知AD是△ABC外角∠EAC的平分线,交BC的延长线于点D,延长DA交△ABC的外接圆于点F,连结FB,FC.(1)求证:FB=FC;(2)求证:FB2=FAFD;(3)若AB是△ABC的外接圆的直径,∠EAC=120°,BC=6cm,求AD的长.11.如图,B、C是线段AD的两个三等分点,P是以BC为直径的圆周上的任意一点(B、C点除外),则tan∠APB·tan∠CPD=.12.如图,在圆内接四边形ABCD中,AB=AD,∠BAD=60°,AC=a,则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13.如图,圆内接四边形ABCD中,∠A=60°,∠B=90°,AD=3,CD=2,则BC= .14.如图,AB是半圆的直径,D是AC的中点,∠B=40°,则∠A等于( ) A.60°B.50°C.80°D.70°15.如图,已知ABCD是一个以AD为直径的圆内接四边形,AB=5,PC=4,分别延长AB 和DC,它们相交于P,若∠APD=60°,则⊙O的面积为( )A.25πB.16πC.15πD.13π(2001年绍兴市竞赛题)⌒16.如图,AD 是Rt △ABC 的斜边BC 上的高,AB=AC ,过A 、D 两点的圆与AB 、AC 分别相交于点E 、F ,弦EF 与AD 相交于点G ,则图中与△GDE 相似的三角形的个数为( )A .5B .4C .3D .217.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外接圆⊙O 的半径为2,对角线AC 与BD 的交点为E ,AE=EC ,AB=2AE,且BD=32,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18.如图,已知ABCD 为⊙O 的内接四边形,E 是BD 上的一点,且有∠BAE=∠DAC . 求证:(1)△ABE ∽△ACD ;(2)ABDC+AD ·B C =AC ·BD .19.如图,已知P 是⊙O 直径AB 延长线上的一点,直线PCD 交⊙O 于C 、D 两点,弦DF ⊥AB 于点H ,CF 交AB 于点E .(1)求证:PA ·PB=PO ·PE ;(2)若DE ⊥CF ,∠P=15°,⊙O 的半径为2,求弦CF 的长.20.如图,△ABC 内接于⊙O ,BC=4,S △ABC =36,∠B 为锐角,且关于x 的方程01cos 42=+-B x x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D 是劣弧AC 上任一点(点D 不与点A 、C 重合),DE 平分∠ADC ,交⊙O 于点E ,交AC 于点F .(1)求∠B 的度数;(2)求CE 的长;(3)求证:DA 、DC 的长是方程02=⋅+⋅-DF DE y DE y 的两个实数根.⌒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本内容适合八年级学生竞赛拔高使用。
注重中考与竞赛的有机结合,重点落实在中考中难以上题、奥赛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和提高。
本内容难度适中,讲练结合,由浅入深,讲解与练习同步,重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与解题能力。
另外在本次培训中,内容的编排大多大于120分钟的容量,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和层次,由任课教师适当的调整顺序和选择内容(如专题复习可以提前上)。
注:有(*) 标注的为选做内容。
本次培训具体计划如下,以供参考:第一讲如何做几何证明题第二讲平行四边形(一)第三讲平行四边形(二)第四讲梯形第五讲中位线及其应用第六讲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七讲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第八讲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第九讲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十讲专题复习一:因式分解、二次根式、分式第十一讲专题复习二:代数式的恒等变形第十二讲专题复习三:相似三角形第一讲:如何做几何证明题【知识梳理】1、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
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
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3)两头凑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
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例题精讲】【专题一】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
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
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例1】已知:如图所示,∆A B C 中,∠=︒===C AC BC AD DB AE CF 90,,,。
求证:DE =DFFEDCBA【巩固】如图所示,已知∆A B C 为等边三角形,延长BC 到D ,延长BA 到E ,并且使AE =BD ,连结CE 、DE 。
求证:EC =ED【例2】已知:如图所示,AB =CD ,AD =BC ,AE =CF 。
求证:∠E =∠F【专题二】证明直线平行或垂直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平行与垂直是两种特殊的位置。
证两直线平行,可用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系来证,也可通过边对应成比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
证两条直线垂直,可转化为证一个角等于90°,或利用两个锐角互余,或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来证。
【例3】如图所示,设BP 、CQ 是∆A B C 的内角平分线,AH 、AK 分别为A 到BP 、CQ 的垂线。
求证:KH ∥BCA CE DFBABDCEABQP HCK【例4】已知:如图所示,AB =AC ,∠,,A A E B F B D D C =︒==90。
求证:FD ⊥ED【专题三】证明线段和的问题(一)在较长线段上截取一线段等一较短线段,证明其余部分等于另一较短线段。
(截长法) 【例5】如图,四边形ABCD 中,AD ∥BC ,点E 是AB 上一个动点,若∠B =60°,AB =BC , 且∠DEC =60°; 求证:BC =AD +AE【巩固】已知:如图,在∆A B C 中,∠=︒B 60,∠BAC 、∠BCA 的角平分线AD 、CE 相交于O 。
求证:AC =AE +CDABCDEF E DCBAAOE BDC(二)延长一较短线段,使延长部分等于另一较短线段,则两较短线段成为一条线段,证明该线段等于较长线段。
(补短法)【例6】 已知:如图7所示,正方形ABCD 中,F 在DC 上,E 在BC 上,∠=︒E A F 45。
求证:EF =BE +DF【专题四】证明几何不等式:【例7】已知:如图所示,在∆A B C 中,AD 平分∠BAC ,AB AC >。
求证:B D D C>【拓展】∆A B C 中,∠=︒⊥B A C A D B C 90,于D ,求证:()A D A B A C B C <++14FED CBAACB D BCDA第二讲:平行四边形(一)【知识梳理】1、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决定了它有以下几个基本性质:(1)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2)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3)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
除了定义以外,平行四边形还有以下几种判定方法:(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特殊平行四边形:一、矩形(1)有一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5)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二、菱形(1)把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2)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4)菱形的面积等于菱形的对角线相乘除以2(5)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6)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三、正方形(1)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2)性质:①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判定:①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②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例题精讲】【例1】填空题:【巩固】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B .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C .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D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2、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互相垂直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 ( ) A .矩形 B .菱形 C .正方形 D .菱形、矩形或正方形3、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是( )A .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B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C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D .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4、如图,在ABC △中,点D 、E 、F 分别在边AB 、BC 、CA 上,且DE CA ∥,DF BA ∥.下列四种说法:①四边形AEDF 是平行四边形;②如果90BAC ∠=,那么四边形AEDF 是矩形; ③如果AD 平分BAC ∠,那么四边形AEDF 是菱形;④如果AD BC ⊥且AB AC =,那么四边形AEDF 是菱形. 其中,正确的有 .(只填写序号)【例2】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BFDE 是平行四边形.在下列特征中, (1) 四条边都相等 (2) 对角线互相平分 (3) 对角线相等 (4) 对角线互相垂直 (5) 四个角都是直角 (6) 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 对边相等且平行 (8) 邻角互补平行四边形具有的是:矩形具有的是:菱形具有的是:正方形具有的是:A FCDB E【巩固】已知,如图9,E 、F 是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上的两点,AF =CE ,DF =BE ,DF ∥BE .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吗?请说明理由.【例3】如图,梯形ABCD 中,AB ∥CD ,AC 平分∠BAD ,CE ∥AD 交AB 于点E .求证:四边形AECD 是菱形.【例4】如图,在等边△ABC 中,点D 是BC 边的中点,以AD 为边作等边△ADE . (1)求∠CAE 的度数;(2)取AB 边的中点F ,连结CF 、CE ,试证明四边形AFCE 是矩形.【巩固】如图,O 为矩形ABCD 对角线的交点,DE ∥AC ,CE ∥BD . (1)试判断四边形OCED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AEDCFBF ED CBAEFDABCABCDE(2)若AB =6,BC =8,求四边形OCED 的面积.【例5】如图所示,在△ABC 中,分别以AB 、AC 、BC 为边在BC 的同侧作等边△ABD 、等边△ACE 、等边△BCF .(1)求证:四边形DAEF 是平行四边形;(2)探究下列问题:(只填满足的条件,不需证明) ①当△ABC 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时,四边形DAEF 是矩形; ②当△ABC 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时,四边形DAEF 是菱形;③当△ABC 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时,以D 、A 、E 、F 为顶点的四边形不存在.第三讲:平行四边形(二)C B ADFEDCBAOE【知识梳理】由平行四边形的结构知,平行四边形可以分解为一些全等的三角形,并且包含着平行线的有关性质,因此,平行四边形是全等三角形知识和平行线性质的有机结合,平行四边形包括矩形、菱形、正方形。
另一方面,平行四边形有许多很好的性质,使得构造平行四边形成为解几何题的有力工具。
【例题精讲】【例1】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分别为q p n m 、、、,且满足pq mn q p n m 222222+=+++,则这个四边形是( )A .平行四边形B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C .平行四边形或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D .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例2】如图①,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点G 是BC 上任意一点,DE ⊥AG 于点E ,BF ⊥AG 于点F .(1) 求证:DE -BF = EF .(2) 当点G 为BC 边中点时, 试探究线段EF 与GF 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说明理由.(3) 若点G 为CB 延长线上一点,其余条件不变.请你在图②中画出图形,写出此时DE 、BF 、EF 之间的数量关系(不需要证明).【巩固】如图1,在边长为5的正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是BC 、DC 边上的点,且AE EF ⊥,2BE =.(1)求EC ∶CF 的值;(2)延长EF 交正方形外角平分线CP P 于点(如图13-2),试判断AE EP 与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3)在图2的AB 边上是否存在一点M ,使得四边形DMEP 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给予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例3】如图,在矩形ABCD 中,已知AD =12,AB =5,P 是AD 边上任意一点,PE ⊥BD 于E ,PF ⊥AC 于F ,求PE +PF 的值。